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新闻(1)

什么是新闻(1)

什么是新闻(1)
什么是新闻(1)

第一部分新闻

第一章什么是新闻

本章主要讲新闻活动的起源与本源、定义、基本特点、新闻要素与新闻类别。其中重点是新闻活动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新闻的特征。

一、新闻活动的起源

新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现在我们一提到新闻,总会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它们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得它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人们除了通过新闻媒介来获取新闻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但是,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在茶馆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电报和电话中也有新闻。另外,我们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学生举例: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因此,我们说,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仅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它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提问:人类为什么进行了解新闻和传播新闻的活动?目的何在?)为了弄清新闻学的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必须从人类社会关系最原始、最简单的时期开始考察,从中依次研究社会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的情况。

(一)新闻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原始人究竟怎样从事信息传播活动,当时并无记载。但从人类学家、探险家、考古学家对十八、十九世纪尚残存的原始部落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推想远古原始人的新闻活动。

例如,南部非洲的土著部落什门人往往集合二、三百人的队伍来协同狩猎,狩猎完毕以后,队伍就分散成一些小的群体。但分散以后,并未断绝相互的联系。他们经常用火作信号,彼此通报周围的情况,发现大的猎群或敌情,就迅速地重新集合起来。达尔文在他的《研究日志》中也说到,火地岛上的土著居民(原始人)同样用火传递情况,相互联系。这是借助一定的信号(火)在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例证。

没有文字的原始氏族成员,在为狩猎等事进入山林与同伴分手的时候,为那自己行进的方向告诉同伴,在易被看到的地方立起一个如下图所示的木杆支架,上头置一根横木,直指前进的方向。甲:插入地中的一头标示朝木杆的方式前进;乙:“行不很远”;丁图表示向有五天路程的远方去了。(图《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课件

这些事实说明,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那么原始人为什么要从事信息传播活动呢?

为了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自己的早期便开始聚群而居,协同行动。他们需要靠群体的力量,共同采集植物和猎取动物。这当中,他们要时时同自然灾害和凶禽猛兽的袭击作斗争,有时还要抵御其它族群、部落间的侵害。在这种共同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随时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劳动生产和生存生活,他们需要相互交往,相互联络,需要通过传递信息,交流情况来了解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正是在这种相互依存状态下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导致了人类最初的新闻活动的产生,导致了“新闻”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产生。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和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的社会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

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机器奴隶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为了维护统治,还要注意奴隶的举动,以便及时镇压他们的反抗。

出现了社会分工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为了交换产品的需要,尤其是商业活动,就得彼此了解,这就需要大量的信息。

奴隶社会,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动频繁,新闻活动也活跃一时,各国都雇佣一大批人来专门刺探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情报。谁的消息灵,谁就有克敌制胜的主动权。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有一章专论《用间》,用“因间”、“内间”、“反间”、“死间”、“活间”五种方法刺探敌情,作为决策依据。战国时期的魏公子信陵君,门下食客逾千,有不少人从事情报活动,达到出神人化的境地。《史记·魏公子列传》载: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

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

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

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

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赵王的举动,包括打猎游玩,信陵君的食客都向信陵君报告,使得信陵君可以遇乱不慌。

3、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第一、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为了维护日常的统治,中央政府制定了许多法令和政策,向全国传递;同时要监督各级官吏,了解地方的情况,也需要有灵敏的情况反映。中国历代王朝都建立驿站,除了运兵、运物以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情况。

第二、在整个封建社会,常有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也常有农民武装起义,敌对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摸清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任何变动;同时敌对双方的内部也需要大量的新闻(情报)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尤其在农民组织起义的前夕,需要大量的联络发动工作。

第三、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由于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产生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但他们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和外界发生联系,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例如,对官府衙门(主要是缴捐税、打官司),对市场,对发生租佃关系的地主,对亲戚朋友等等,农民都需要了解情况,这就要从事一定的新闻活动。

第四、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仍然坚持用武力来维护对农民的剥削,但正因为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仅用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者说奴化农民。地主阶级奴化农民,除了利用儒家学说和道教、佛教等等精神麻醉品外,还把新闻用作宣传皇帝、地方官吏、地主的所谓德政、威严。

第五、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大量城镇的出现,使城乡之间、城镇内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频繁起来,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报纸的出现,中国邸报

教材P10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新闻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是适应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新闻起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1、“群居说”批判

“群居说”是西方新闻学界一种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由于人们结群而居,相互间需要进行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于是产生了新闻传播活动。这种观点正确地看到了新闻传播活动与“群居”现象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它混淆了人和动物的区别,未能揭示出新闻传播活动产生的真正原因。人类为什么要“群居”呢?大致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天性使然,二是环境恶劣所致,三是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需要,四是人们社会性劳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之所以要“群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种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促进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群居说”由于忽视了新闻传播活动产生的这个根本原因,所以是不准确的。

2、“好奇说”批判

“好奇说”也是西方新闻学界一种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约斯特、日本的小野秀雄。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天生就对外界充满着好奇心理。例如,有眼睛就爱观察事物,有耳朵就爱打听消息,有嘴巴就爱传播新闻。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理(或“新闻欲”)导致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他们认为新闻的产生是一种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人的“本能”。他们脱离物质生产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混淆的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好奇说”也是错误的。

(三)新闻活动的渠道

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形式、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和网络、杂志,有的来自于新闻发布会、报告,还有一部分来自和亲戚、朋友的交谈。

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人们获取新闻、角落信息的渠道主要有:

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3、群体传播

教材P11

二、新闻本源

新闻到底是什么,它的存在和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我们在新闻本源中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早就被解释清楚的问题。1943年9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在延安为纪念记者节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谈的这个问题。陆定一在文中明确指出:“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按照陆定一的观点,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

陆定一的这一观点,成了几十年来我们认识新闻现象和新鲜事物的一个基本观点。正确处理新闻和事实的关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观点,就应该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

第一,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人们每天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从新闻媒介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新闻媒介为人们提供的大量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编辑、记者关起门苦思冥想臆造出来的,而是新闻工作者深人实际,经过艰苦的劳动,收集了大量的事实,最后把它制作成新闻奉献给受众的。客观世界每天发生的事实,是新闻媒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事实就写不出新闻,新闻报道也就无从谈起。事实发生了,有了事实,才能有新闻报道;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否则,就是无中生有,蓄意编造谎言。

第二,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是怎么样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怎么样,对事实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古今中外许多新闻报道之所以失实,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不了解或不尊重客观事实,对事实采取不老实的态度。

第三,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反映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事实在前,新闻在后;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只能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去报道它,解释它,而不应作任何的曲解、增添或减损。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

第四,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例如:1986年1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当天发回了新闻报道: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

播音员:美国航天飞机“挑战孝”号在星期二上午发射后不久就爆炸。机上七名乘员,包括一名中学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据信已全部遇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华盛顿记者臧国华发回下面的报道:

记者:“挑战者”号发射时似乎正常,大约两分钟后突然爆炸,变成一团黄色的火球,显然,机上的乘员,包括一名首次以私人公民身份搭乘航天飞机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已全部遇难。

全美各地观看电视现场直播航天飞机发射的美囚人民对此惨剧表示震惊和悲伤。他们默默地观看电视中对该事件的后续报道。惨剧发生时,我正在华盛顿的外国记者中心。一位美

国朋友走过来一遍又一遍地对我说:“唉’这真是悲惨的一天!这真是悲惨的一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凝聚看悲痛和焦虑。

由于航天飞机失事,里根总统推迟了原定星期二晚上要发表国情咨文的计划。

里根总统赞扬在“挑战者”号爆炸中牺牲的七名美国人。他说,纪念送些英勇的美国人的最好办法是继续推进航天计划。这是美国第25次发射航天飞机,也是“挑战者”号第10次上天。这次爆炸是美国航天计划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19年前美国阿波罗登月舱在发射架上失火时,有三名宇航员被烧死。

播音员:以上是国际电台记者发自华盛顿的报道。

这条新闻的重要性在于它报道的是世界航天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事故。这一事故震惊了整个世界,后来成为当年世界十大国际新闻的头条消息,它同时引发了受众对7位遇难者痛惜和悲伤的感情。这一新闻所含有的所有“性质”,都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如果“挑战者”号是一次不载人的飞行,作为航天飞机发射失败的一般事故报道,就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这样大的震动。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事实并不等于新闻。因为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有新闻价值,所以,记者不仅要从事实中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着手找新闻。事实的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例:日出日落我们谁也不会把它当作新闻来传播。但当太阳黑子活动加剧,引起气候异常,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时,这就成为了新闻,成为新闻媒介经常报道的题材。

新闻来源与新闻本源区别:教材P19

三、新闻的定义

(一)“新闻”一词的涵义

“新闻”一词,据考证,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初年出版的《新唐书》中记载,有个叫孙处玄的文人,因抱怨当时缺少传播海内外新鲜事的书刊而慨叹道:“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唐朝尉迟枢写过一本《南楚新闻》的书,是记载南方民间的传闻的。

到宋朝,赵升的《朝野类要》中对新闻有所说明:“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里的“新闻”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奇闻轶事而已。

清朝以后,“新闻”一词已经有了现代意义,多指“新鲜消息”。《红楼梦》中多处出现“新闻”一词,《红楼梦》第一回记载,甄士隐跟着疯道人飘然而去,“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新闻传说”。第二回:“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等等。可见“新闻”的含义已经扩大了。

英语中“News”一词作为“新鲜事实的报道”的意义,最早出现于142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的诏书中。1622年,伦敦出版的《每周新闻》正式以“新闻”命名;到1700年前后,“News”一词已流行于欧洲各国,例如德语中的“Neues”。后来,有些人用“拆字法”来解释“News”的含义为“四面八方的情况汇集”(North East West South ),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幻想,没有切实的依据,是不准确的。

从以上对新闻一词由来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闻”一词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演化过程,但它所表达的基本涵义始终如一,即“新鲜事情”、“新闻报道”。应当说,“新闻”一词的特定涵义是“新鲜事物”,这是最能代表和反映这个词本义的一种解释。

(二)新闻的定义

我们天天和新闻打交道,但是给新闻下定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判断和识别什么是新闻并不难而要给新闻下个确切的定义却不是容易的事。

“新闻”在近代和现代新闻事业中有三种含义:

1、指“新闻纸”、“新闻业”。在近代和现代新闻事业中,“新闻”具有新闻纸即报纸的含义。在国际新闻界,用“新闻”作为报名的相当普遍。例如:日本最早的日报叫《横滨每日新闻》。在现代社会,也有一些大报以“某某新闻”作为报名,如日本的《朝日新闻》,美国的《纽约新闻》,朝鲜的《劳动新闻》等等。这里,新闻就是报纸的意思。此外,“新闻”一词在美国《大百科全书》和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还有“新闻业”的含义。

2、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

3、指新闻报道体裁。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录音报道、电视报道、电视新闻记录片等各种纪实性的体裁和形式。

以上列举的对“新闻”的不同认识,大都是对它的外部表现形式所作的解释,而不是对新闻定义作界定。新闻究竟是什么?尽管我们每天接触它,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人都认同的新闻定义。新闻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这期间,许许多多的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者曾对什么是新闻这个问题作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数以百计的定义。这些新闻定义,有的大同小异,有的迥然不同,有的针锋相对,它们反映了人们对新闻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研究者们不同的新闻观。

综观国内外有关新闻定义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起来,大约有两个大的类型。

一类是不成文的新闻定义。这些定义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这些资产阶级报人把办报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企业,把新闻作为一种可以自由销售的商品,他们往往从赢利的观点出发,

以新闻的可售性为标准来说明新闻的特性,追求新闻对读者的刺激和轰动效应。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说法长期被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另一个著名的新闻定义是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作出的,他认为“新闻”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即Woma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的前主编爱德华·贺说:“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猎奇、反常、趣味和刺激,这是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对新闻的理解,

另一类是新闻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定义。新闻的定义,中外新闻学界提出了几百种的说法,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举例:

1、“新闻即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这是法国人贝尔纳·瓦耶纳提出来的。

2、“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这是由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提出来的。

3、“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这是由曾经长期主管我国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领导人胡乔木提出来的。

4、“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曾经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提出来的。

5、“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这是美国约斯特提出来的。

6、“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报道和批评,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的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内的东西”这是日本新闻学者小野秀雄的观点。

7、“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这是我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甘惜分教授的看法。

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新闻定义五花八门,数目繁多,其分歧到底在哪里?稍作分析不难看出,关键在于它们对所定义事物的落点不同。而落点的不同,又反映出定义的提出者们对新闻定义的逻辑起点的认识不同,另外,对新闻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也存在不同意见。

这种分歧又大致分为三类:

1、2、3

4、5

功能或手段。如6、7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信息理论的传入,我国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发现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新闻传播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关于这一事实的信息。因此,

的新闻定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项德生教授在全国20所高校联编教材《当代新闻学》中提出的定义:新闻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

“定义”多,本是情理中事,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物、现象本来就是复杂、多样的,所以自然会出现人们对新鲜事物、现象各种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解释。在不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新鲜事物、现象,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结论。这些解释和结论有许多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我想,不必非要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新闻定义。在此问题上,应当允许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在研究新闻定义的时候,人们很自然会想到陆定一的定义。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自1943年在延安提出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作为一个约定

俗成发标志性的新闻定义在新闻界传用。这一定义具有科学、鲜明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在中国新闻界它是拥有认知者最多的一个定义。

一张报纸,一版大约有20条左右的新闻。打开电视机,半小时的新闻节目,大概会有60条左右的新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看了半天,一条新闻也没有。”那么,报纸上那么多的“本报讯”、“新华社电”、“据路透社电”等等都不是新闻?这种状况的产生在于,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它们的区别在于,去掉中间的限制性定语,变成了,新闻是(一种)报道(新闻定义一);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定义二)。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报纸上一个版20条左右的新闻,这是以新闻定义一来衡量的;说报纸上“一条新闻也没有”,这是以新闻定义二来衡量的。他的意思是说,报纸上没有一条可以引起他兴趣的信息。

四、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特点: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公开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1、真实性——新闻的生命

展示:图片(见《当代新闻学原理》)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因此,新闻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作真实的陈述。我们每天都会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途径来获取新闻。假如有一天,当人们听到广播播送的新闻是假的,看到电视新闻是导演的,人们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一定会对报道的媒介产生怀疑,那么就会失去对这些媒体的信任,甚至会对它们所有的新闻和言论多采取怀疑的态度,而媒体一旦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两重涵义:

一是“具体真实”,就是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进行真实反映。

首先,确有其事。

其次,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描述必须真实。

最后,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分析、评价、解释必须准确、客观。

(例子:“状告爸爸热吻”是条假新闻)

二是“总体真实”,是指在“具体真实”的基础上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的内部规律。(新闻宣传整体的把握上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即受众在看完关于某一事实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后,可能无法指出哪儿失实,或者具体哪一条失实,但仍然感觉不可信。这里关键在于新闻报道没有在整体上全面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割裂了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片面强调了某一方面的事实,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例:一天,电视新闻在谈到某地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时,说市民踊跃献血表现了现代人的觉悟提高了,献血是件好事,但不必和爱国攀扯上,也不能由此而表现全国人的觉悟都提高了,有的是献血是出于人道主义,也有人是为了换钱,与爱国毫不相干。如果为外国人献血有怎么解释?这个报道就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片面。

产生假新闻有多种原因,但是最根本、最常见的是有人故意造假,新闻媒体采用稿件又不认真核实,假新闻的出笼往往畅行无阻。

例:《千里寻踪“寿星王”》

2、新鲜性——新闻的个性

有人说“新闻姓新不姓旧”,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把他传播出去的时间两者之差越小越好,越小新闻就越新鲜,越新鲜也就越受读者欢迎。在香港的报摊上,可以切身体会到新闻“鲜活”的价值。到了下午,当天的报纸就降价,要两份搭配着卖,就象农贸市场的蔬菜,越到下午就越便宜,到了傍晚,就变成“大甩卖”。

外国记者忌讳用“昨天”这个词,他们力争发出的是今日新闻,西方新闻界常说:“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而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却常见“最近”、“目前”、“不久以前”、“近日”等时间概念含糊的字眼,严格的说,这种新闻报道不符合新闻的新鲜性的特点。

例子: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被暗杀的那天,合众国际社记者史密斯和美联社记者贝尔都在现场随行采访,且搭乘在总统车队中同一辆新闻车上。当暗杀的子弹炸响

的时候,史密斯首先抓住车内惟一的一部电话,不停地向本部口授事件的经过。在汽车开往医院的途中,尽管他被贝尔打得鼻青脸肿,却始终没有放弃电话,因此他成了肯尼迪被暗杀这一消息的第一发布人。他在当天晚上写就的一篇长达6000余字的目击记《历史就在我们眼前爆炸了》,观察得细微、准确,描写得生动、传神,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场面,获1964年普利策新闻奖。

我们新闻要新鲜,就必须讲求时效,由此延伸到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的特点。

3、及时性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外国记者打开笔记本电脑边听边记别写稿。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如果得不到及时传播,新闻便成了旧闻,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新闻报道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最新的事实信息传播给公众,任何时间上的稍微拖延和怠慢都是新闻报道所忌讳的。

例子:迅速、及时: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双边协议,新华社最先向全球播发了英文快讯,比美联社的新闻快了2秒,比法新社快了20秒。

不及时:关于非典的报道

4、公开性——新闻的目的

新闻事实只有公开报道出来,为公众所接受,为社会所承认才能实现其价值。人们采写、制作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公众公开传播。新闻事实信息如果不公开报道,并由此来影响公众和社会舆论,而只能为少数人所知,那只能称作情报。

“公开性”是我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媒多次公开报道特大贪污、受贿案件,一改一切报喜不报忧的做法,有效的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焦点访谈》节目就是新闻公开性的具体表现,它真实的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揭露了一些丑恶现象,使受众能通过接受新闻来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

2000年5月30日,《焦点访谈》以《非法使用童工法理不容》为题,对浙江省临海市一个镇一些私营企业非法雇佣童工,而当地镇政府和公安机关却置若罔闻的情况进行了曝光。此次事件的曝光,推动了问题的解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规范了当地劳务市场秩序。

正是因为《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公开性,让我们看到了中央电视台门前经常排着两个长队:一个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向《焦点访谈》节目反映情况;还有一个是住在北京各宾馆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向《焦点访谈》节目公关,不要播批评他们的片子。舆论监督的民间语言为“曝光”,一个黑幕一旦被曝光,可以一夜之间被亿万人民知道而街谈巷议。一些人之所以“不怕上告,就怕曝光”,原因就在于电视公开揭丑,彻底曝光。

五、新闻要素

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它们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新闻的五要素大多情况下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新闻的导语中。最早的新闻导语就是把五个W都浓缩在一个段落里,称为“五要素俱全的导语”。这种导语的好处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事件的全貌。但其短处也显而易见:主次不分,把读者最感兴趣或最有意义的部分淹没在冗长的陈述中。现代新闻写作,除了继续保留五要素俱全的导语外,总是千方百计的突出5个W中一两个最重要、最有意义、最让读者感兴趣的要素。

报道失窃的新闻,一般是强调什么东西被盗。但是,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区分、比较和辨别,强调突出不同的要素。如果盗窃案在白天发生,光天化日之下,案犯胆大包天,令人震惊,新闻导语中应强调"何时要素";如果盗窃者本人就是执法人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何人要素"应该被强调;如果案件发生地点是政府机关或公安部门,那导语突出的将是"何地要素";如果窃犯偷走了东西却还留下纸条,说是为了维持最低生活而所迫,那导语应突出的是"何因"这个要素。

例子:教材P20

六、新闻类别

了解新闻类别,能更好的采写新闻、编辑制作新闻、分析新闻,因此,了解新闻的分类是必要的。

(一)以新闻内容来分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括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综合性日报往往以此把报社分为政法部、经济部、教卫部、体育部等等。报纸内版面有些也以此划分。《南方周末》按照内容来分

不同内容的新闻对采访、写作,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有特殊的要求,有些新闻院、系开设“专题报道”来研究它们。

(二)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一般的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把新闻分为三大块: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报纸往往按版面来划分的。比如《锦州日报》,每天出8个版,新闻有3个版,除去第1版为本市要闻版外,其余版中,时事新闻(本地新闻、国际新闻)、本市新闻。

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的版面配置,反映出一家新闻媒体的编辑方针,也折射出该媒体的新闻观念。

(三)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这种分类把新闻划分为两大类:突出性新闻、延缓性新闻。突出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例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等),突然爆发的战争,突然生变的政局,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暴风),等等。这类新闻常常是新闻媒介的主角。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例如,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物价在慢慢降低,青少年的平均体重逐步增加,等等。

突出性新闻有明确的发生时间,有时会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而延缓性新闻却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数。

(四)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这种分类把新闻分成硬新闻与絮新闻。这是本节重点讲述的问题。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常见的有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在有些场合,可以说失之分秒,差之千万,比如在期货市场、股票证券所里,各家通讯社、新闻媒介为争先发表重大新闻,不惜一切代价,采用先进技术。

软新闻:那些有人情味、写的轻松活泼、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或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供人们消遣和了解,这类新闻也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

例子:两个导语

1、一个老爷爷抱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甜甜地拍了一张照。这是祖孙俩吗?不,小女孩是普通的农村娃娃。她外婆的独生女,招了女婿,妈妈又是独生女,也招女婿;如今,她刚出世不久,父母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又是个独生女。一些人替这家可惜,说:“三代无子,再生一个吧!”市委副书记陈沂听罢却翘起拇指,说:“生一个好,爷爷抱你!”

2、长江今年第二次洪峰昨日凌晨已过汉。百里长堤巍然屹立,武汉三镇安然无恙。

要求:“软硬兼施”传播新闻

虽然新闻媒介从总体上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任何新闻媒介都应以硬新闻为主。不同的新闻媒介对新闻有不同需要。—般说来,严肃的高级报纸(在中国以党报为代表)以刊登硬新闻为主;大众化通俗报纸(在中国以晚报为代表)有更多的软新闻。

比如拉宾遇刺的消息一家日报就可能这样开头:

拉宾昨晚遇刺。

但一家晚报再这样开头就不会吸引读者,因为同样的事实已经被日报报过了,出现以下的导语是可能的:

“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一位街头妇女说。今天,全城市民处于一片悲痛之中,以悼念昨晚被刺的拉宾。

第一例是典型的硬新闻,事件重大,时间紧迫,重在将拉宾被刺的事实尽早报道出去。第二例至少可以看作是经过软处理的硬新闻。由于是晚报发稿,时间和重要性都下降了一个档次,这一切都是时间造成的。

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定位 导语: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队伍不断地扩充和进步,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内部竞争,与节目的外部竞争也与日激增,在对整个观众注意力的抢夺浪潮中,若想吸引众多观众的注意力,需要对节目制作的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加以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听或看一个节目,实际上是在听或看一个主持人,如同频道之间的竞争其实是节目的竞争一样,节目的竞争往往是主持人的竞争。因为他们总是与受众直接交流的人,而且这种人的最大特征是不可替代性,说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不为过。在认识了主持人的地位后,主持风格、理念在节目中也越加显得重要。此篇文章将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进行分析。通过对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形成因素,表现形态,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策略,期望对新闻主持人的风格定位有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新闻节目 主持人 风格 前言

在当今信息传播快速多元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也达到了相当宽广与丰富的地步,从传统的广播,报纸到今天的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平台的不断创新对人们获得最新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人们可以轻松自如的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最多最新的信息。而在如今独家新闻越来越少,重大事件透明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如何在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去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是众多电视新闻类节目共同思考的问题。 电视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是位于前台的工作者,他的音容笑貌,思想内涵,用词造句乃至行为举止,都对新闻时间的报道,评述有能动的反映。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主持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节目制作人发现,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照本宣科的主持人往往会遭到观众的遗弃,而具有自己独特的主持,评论风格的主持人,则会赢得观众的喜爱,进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时具有独特风格的主持人,已不再是念稿串词的工具,而是注重“我”的感受,以“我”的声音去解读,评论发生的新闻,传达给观众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信息。因此,有一个独特清晰的个性主持风格定位,将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我们须意识到,主持人的风格,是主持人诚于内形于外的精神个性在节目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主持人走向成熟的开始。独特个性风格的形成与确立,不仅是主持人主体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是与节目的定位,形式,内容等因素相和谐的反映,即主,客观因素协调一致的综合结果。所以,主持人的风格形成,是一个多种元素的集合。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要求条件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要求条件 作者:荣荣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中心 电视新闻节类目主持人,既是电视新闻传播流程中的咽喉要道,又是电视新闻面对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门面。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行举止乃至于服饰装扮,都会直接影响、感染电视受众;同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何把握好对事件、文字、镜头前状态的处理,如何运用好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应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是考验一个合格主持人的必然条件。 (一)作为在新闻节目中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主持人,我们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这种“转化”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音译”。不同的新闻信息经过我们的“转化”传达给电视观众时,应该是新闻稿件的实质内容,是有生有色的现实生活信息,这不仅要求要认真地完成播音任务,而且一定要研究从文字到主持“转化”过程的实质涵义。所以,新闻播音的规范性是播好新闻的基础,是每一个主持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的根基。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曾经指出:“播音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基本要求,没有标准、规范、准确,任何亲切自然都不会走到正路上去。”老一辈播音艺术家齐越,夏青等,他们从未脱离过播音创作的根基,只有在这个根基之上,才会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如今,大众期待的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播音主持风格的规范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相互制约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例如:央视每天早

晨《朝闻天下》的文静就很受大家欢迎,她语言轻松活泼,犹如身边一个朋友在向你讲述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她把要传达的新闻信息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变成了“百姓的新闻”,让大家在早上起来时,轻轻松松地了解了国内外的大情小事。她这种轻松活泼的主持风格丝毫没有违背新闻播音规范性的原则,她的新闻播报,彰显了自己的个性,赋予了新闻鲜活的生命力。规范性与个性最完美的关系在我看来就是达到和谐。“和谐”具体到新闻播音主持,就是要求我们把多种因素有机组合起来,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有秩序。 (二)新闻播音主持的个性与其他节目类型强调的个性是不同的。其他类型节目的主持人发挥个性的空间比较大,主持人在节目里可以以“我”的语气和口吻完成节目,显著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交流;而新闻节目能够表现的自我空间相对较小,发挥成分不多,虽然当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但是电视新闻主持人毕竟归属于新闻节目,所以我们所说的个性发挥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自我个性,我们强调的是栏目个性下的自我个性,个性的发挥要服从、服务于新闻节目和新闻内容。 每个新闻节目都有其特有的栏目形态,比如我所在的秦皇岛电视台的《秦皇岛新闻》、《今日报道》、《新闻吧》等等。这三档新闻节目的形式区别非常大。《秦皇岛新闻》严肃规范多为重大时政类新闻,类似《新闻联播》的味道,要求主持人形象大方得体,语言规范工整,相对可发挥空间比较小;《今日报道》以社会民生类新闻为主,主持人从语言表达上相对口语化,生活化,贴近普通百姓生活;《新闻吧》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共15分 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 共5分 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 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 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 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 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 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 共32分 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 共20分 结合实际 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 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 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 试拟一个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 5分 2、采访对象 8分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共15分 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 共5分 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 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 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 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 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 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 共32分 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 1.有利于增强节目的整体性 主持人可以根据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视听习惯,通过牵线搭桥赋予不同稿件以某种联系,使节目成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2.有利于节目风格的多样化、个性化 主持人的职责之一,是在保持节目的基本风格稳定的基础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持特点,塑造自己独特的播出风格。 3.有利于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密切与受众的关系 主持人以个人名义主持节目,仿佛与受众面对面地交谈。这就可以缩短与受众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从而扩大节目影响,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在电视传播领域,无形的品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种价值的增值能力是很多工业生产部门望尘莫及的。就像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很多电影的宣传发行费用远高于其制作成本一样,新闻机构的无形品牌价值需要不断地创新与维护,而达到良好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受众与新闻的关系是需要维系的,受众有对新闻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有时也很脆弱。而主持人的存在就是在这种受众与新闻的需求之间架上桥梁,好的新闻主持人能让受众对新闻产生参与的热情,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大大受益。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把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角色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敬业精神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新闻节目主持人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要密切关注社会动向,细心体察民情,反映群众的呼声要求,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的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具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主持人是公众人物,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表现出其个人的修养,同时也是其事业发展和工作性质的需要。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十分辛苦,有时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它要求主持人要有为事业奉献自我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应该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廉洁奉公的情操。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很可能会碰到一些恶势力的破坏、威胁、恐吓。新闻主持人要客观公正地向受众做真实正确的报道,不谋私利,立业为公。 要有丰富的内涵和扎实的基本功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内涵是其走上成功之路的基本保障。有人说:“表达是浪花,内涵是海水,胸中有了东西才能够自然流露。”电视新闻节目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主持人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人物、事件、问题,如果没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是难以胜任的。要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基础。还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眼光,保持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一定的新闻阅历和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这是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成功的保障,同时也是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素质的关键。现在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笔记-背诵版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电视台主持人工作总结

电视台主持人工作总结 电视台主持人应从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加强自我约束和学习以及参加职业拓展训练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视台主持人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电视台主持人工作总结篇一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在电视中心已经待了一个月了。由于我是新成员,工作能力有限,很多事情自己还得适应,在这段时间里我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尽量锻炼和培养自己。下面我来具体的回顾和检讨: 一、我过去所出现的错误: (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以警示和提醒自己) 1在工作中主动性不够强,虽然我很积极的去电视中心,但涉及到具体的问题时我发现我常常落在别人后边,不是我不想学,我想学的愿望并不比别人弱,但每次到学长讲东西时我就被糊里糊涂的给挤到后边了。因此我虽然很认真的听,但有时却会忽略某个关键的问题,以至于在那次采集视频时出现了错误,比如采集的快捷方式、采集前是否检查了编辑视频的格式、是否检查了储存路径、别忘了最后的保存,如此多的问题我无法忘记。也不应该忘记,我要时刻铭记,用它来督促自己,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中心的团体里还不优秀,甚至可以说处于劣势,所以我必须努力,不为别的就为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一个理由就已足够,更别说借此我还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和工作资本。也许是太紧张了,但这不应该成为借口,也不能成为借口,毕竟它属于我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以后我一定会去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从新调整好我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把事情做到前边。以便于能更好的去理解、学习和掌握学长们教的知识。 2、对一些工作的具体细节还不了解,比如上周五我因有事不能到中心区学习了,就跟三丰学长口头请了个假,而忘了问一下是否需要一个书面请假条。这是我的工作失误,以后我会更加细心努力的投入工作中,多多了解我所做的事情的具体细节比如请假,设备的使用、连接、出勤使用登记情况等等。把事情问清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认真的做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着也就事半功倍了。 以上是我印象最深的两个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有我已经发现的和没发现的,已发现的我会谨记并时刻注意,是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其他很多我没有察觉到的问题,我会继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的去改正它。也希望学长对我工作上做的不好的事情加以指点,以便我能及时的改正。 二、我在中心的感觉及成长: 在进中心前我试过很多组织,也在里边待了一段时间,虽然经常在忙,但每次停下来静静地想一下,感觉还是空空的,没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充实感,可在中心里的这段时间感觉完全不同,那是一种十分愉快和充实的满足感,这是以前所没有感觉到的。一是因为这是我兴趣的所在,二是因为我真真正正的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知道和了解了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上遍 第一章 1.“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对采访来说,“身入”是重要的一步,“心入”是更为重要的一步,。只有既“身入”了,又“心入”了,采访才能是“深入”的。 2.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3.新闻背景材料: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的发生,新闻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有它产生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些新闻事实,为了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需要作些解释和说明。这些原因、条件和解释说明等,都属于新闻的有关背景材料。 4.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 第二章 1.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这是因为他们外出完成一定的新闻采写任务,也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的。 2.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3.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4.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5.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6.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7.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第三章 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2.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3.顿悟性思维: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 4.新闻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5.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第四章 1.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2.采访的平时准备:也叫间接准备和广义准备。指的是不以某一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名单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名单+全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名 单如下: CCTV-新闻 罗京经蓓邢质斌张宏民王宁郎永淳 梁艳午梅颜倩 杨晨李瑞英李修平白岩松沈冰柴静 杨春崔志刚董倩 章伟秋方静海霞贺红梅敬一丹康辉 李小萌李梓萌纳森 水均益王志张泉灵张羽彭坤宝晓峰 天亮郑丽崔永元 郭志坚阿丘翟树杰颜倩李文静 CCTV-1 文清颜泽玉李潘柴静长江方静和晶黄薇焦建成 敬一丹李小萌撒贝宁孙小梅唐剑汪文华肖晓琳杨春张莉 张泉灵张悦张越张羽赵忠祥 CCTV-2

马斌欧阳夏丹轶男宫柏超钱婧陈晓宇陈伟鸿方英计渝 贾志红李咏李雨霏李佳明罗晓芳孟莉宁小鹃史小诺王小骞 熊雄王小丫肖薇杨平颜芳姚雪松张毅赵赫周蓉朱环朱轶徐涛冀玉华冉宗瑜 CCTV-3 赵保乐赵屹鸥刘璐林海毕福剑管彤李平施翌文清 周涛周颖朱军周宇小燕张 泽群李红 CCTV-4 李红严艺卢琛王端端徐俐桑晨李峰祁莺宋一平 朱迅叶迎春鲁健王玲玲刚强任志宏张文梦桐洪涛 王世林文蓓 CCTV-5

吴为甄诚段暄华北孙正平黄健翔 张斌蔡猛沙桐 朱虹刘建宏韩乔生马昕宁辛罗宏涛张虹梁毅苗袁文栋 施丹孙燕 CCTV-6 潘奕霖王欢涂经纬 CCTV-7 樊登杜云毕铭鑫张玮卫晨霞仲阳王晓燕 燕菲俞洁 冯琳 CCTV-8 冀星蒋梅王梁 CCTV-9 刘飞飞芮成钢季小军杨福庆曹日李茂奇朱 筠林东威刘欣 杨锐赵斌

CCTV-10 王雪纯宫思成黄炜石琼璘杨柳赵音奇朱华 王婷李晓辉 于胜春高月白桦任鲁豫朱蕾王蓉方琼 刘芳菲王玲玲 CCTV-11 白燕升韩健 CCTV-12 侯丰路一鸣张绍刚撒贝宁李雨霏 CCTV-少儿 王晓清方琼周宇曹震金豆(王金建) 陈苏阳光(杨央) 耿晨晨周洲 月亮姐姐曾媛张欣刘纯燕董浩鞠 萍小鹿姐姐雅琳 CCTV-音乐 王雪纯朱军张越杨柳董卿

10套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记者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是( ) 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 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 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 D.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职责 2.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 ) A.实事求是原则 B.依靠领导原则 C.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D.内外有别原则 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4.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 A.采写人情稿 B.拿原则作交易 C.见利忘义 D.有偿新闻 5.新闻采访的目的是( ) A.搜集创作素材 B.采风问俗 C.取得人证物证 D.识别和获取新闻 6.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 ) A.指明采访的去向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7.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 ) A.广泛地接触群众 B.多方面地挖掘材料 C.细心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 D.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8.《人民日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 A.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B.记者的头脑灵活 C.采访的机遇好 D.记者的笔杆子硬 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 ) A.认真做好记录 B.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 C.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 D.把握好座谈的气氛 10.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 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 B.思想更加开放 C.有思想活动 D.有细节与故事 11.记者为了全面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 A.蹲点采访 B.隐性采访 C.易地采访 D.交叉采访 12.因经验访问与因问题访问的区别有( ) A.选题是否有典型性 B.着眼于工作中的矛盾还是成果 C.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 D.能否给人以启迪或教训 13.采访中抓问题应当抓 A.必须登报批评的问题 B.有历史背景的问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

第一章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专业性、新闻性、广泛性、时效性连续性、公开性 1、不同于社会调查:广泛不求时效 2、不同于公安侦查:蛛丝马迹 3、不同于作家调查:积累不求时效 4、不同于党委调查:政策性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什么 目的差异性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需要广泛性知识全面性活动的艰苦性 三、一篇稿件诞生分哪几个步骤?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四、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 3、采访是写作的先决条件 五、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一)基本任务 1、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 2、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二)材料的基本要求 材料的准确度:真实,准确。 材料的深刻性:反映本质、内涵的深浅度、典型程度, 挖掘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 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材料的细微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 第一、二、三、四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第二手材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 第三、四手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查阅资料)。 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读、辩别、验证。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重点和采访方法 一、新闻采访的重点 (一)抓新动向 1、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新动向 2、抓影响全局的新动向 3、抓反映新动向的社会传闻如地震传闻 (二)抓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给人指明前进方向,并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发现途径: 1、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三)抓新成就 (四)抓新风尚 1、报道要有长期的观点 2、报道要有针对性 3、采用对比方法进行报道 4、同中求异,异中见新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内容摘要】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为自身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中间,电视栏目的品牌显得至关重要。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栏目品牌的重要标识,主持人开始直接影响节目收视率的现象,频繁出现。那么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底主要存在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和意义又是什么?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形成了怎样的类型,有什么样的具体特点?本文意在回答这些问题,同时对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类型划分;定位;规范;个性 【引言】 近些年来,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职业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主持人的研究已经不是新的领域,关于播音主持以及对主持和节目关系的评论性著作和文章也有许多。但是,就我所读到的资料而言,在内容方面,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的业务方面的指导,也就是关于如何做好播音员、主持人的建议;二是对于国内外主持人和电视节目的具体的信息提供和介绍。至于主持人研究理论方面,我总体的感觉是缺乏结构性很强又很细致实用的理论。从观察角度来讲,也有两种趋势,一种就是当今在学术界各个领域都比较明显的“言必称西方”,即借用国外著名的主持人尤其是他们的一些明星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来树立标准,以此来评价中国的主持人和他们所主持的节目;还有一种是非常“本土化”的角度,重视字正腔圆、端庄等特点。总之,关于主持人的评论性的理论性文章和专著,不是很多。有许多的评论都是非常感性的,针对个别的节目和主持人的。我试图结合目前中国主持人的具体发展情况,在主持人的类型方面做一些理性的观察和思考。 在电视的发展史上,提到“主持人”这个名词,就不能不提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部的一个制片人----唐·休伊特。他于1952年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和第34届总统大选期间提出这个想法。他所说的“anchor”这个词,本来是个体育方面的术语,指接力赛中最后一棒的运动员。他认为,电视新闻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既分散又呆板,应选择“让最有力的记者在最后把所有的报道串联在一起,高度概括起来。”[1]当时,CBS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担任了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并大获成功,从此新闻节目主持人普遍出现。而在此之前,“host”一词也曾作为娱乐节目的串联性主人出现。在游戏和竞赛类节目当中,“moderator”一词也出现过。就是说,主持人在出现的最初,就是有很明显的类型上的区别的,用来描述不同类型主持人所用的英文单词也不一样,不同于中国的“主持人”一言涵盖。 那么“节目主持人”这个词何时在中国出现的呢?主持人最早出现于哪个节目呢?“从目前出版的各种著述中,可以看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我国主持人最早诞生于1981年元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空中之友》节目;二是认为1981年7月中央电视台《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首次使用主持人这一称谓;三是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首次打出‘主持人’的字幕。”[2] 无论最初出现于何时和什么节目,终归现在中国的主持人已经是风格各异,队伍也是越来越庞大。由此对主持人的类型和不同定位的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因为理论上讲“没有种的概念,整个科学就没有了。”[3]实践上,不同的节目类型和不同的主持人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特点以及给受众提供的内容和角度,从而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有很多划分的说法。要想划分类型,首先要确立标准是什么。有些学者习惯用节目内容为标准去划分,比如新闻节目主持人、经济节目主持人、法制节目主持人、生活节目主持人、科普类节目主持人、体育解说等等;有的学者习惯于以前的分法,即根据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划分,也就是现象分法,分为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主导型四类。[4]这样的分类方法可以使我们对主持人的行为活动有感性把握,但在这里我想侧重从节目的形态和对受众要求的满足角度不同去分类。因为,节目的类型我想是决定主持人类型的更本质的因素。也就是说,由于节目和主持人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主持人的分类是和节目类型密切相关的。 我首先给出类型具体划分,而后再做逐一的详细解释和分析。我所划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杂志型节目主持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娱乐、竞赛及晚会现场类主持人;生活服务、社教综艺类节目主持人。 众所周知,主持人和节目类型要协调,也就是说,适合的是最好的。那就是因为,“不同类型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和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角色和地位也不一样。”[5]以下逐一分析不同类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及其意义。 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杂志型节目主持人: 这种类型的主持人在我国要先于其他类型的主持人出现,如果把播音员也看作是主持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话。我国电视口播新闻开始于1958年11月2日,最早是沈力作为播音员出现在电视荧屏上。那么这点与国外先出现娱乐节目主持人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这个类型的主持人客观、冷静,逻辑思维清晰而敏锐,具有很好的洞察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情感参与程度较低的话题和观点引导者。给受众的印象是值得信赖的。因为电视这一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在信息传播和观点传达的过程中,依据传播学的原理,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倾向于去相信可信度高的信源所给出的信息,无论是呈现事实还是阐述观点。[6]在美国,“三大电视网的主播播新闻都超过30年,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但是由于大家长期收看,已经养成习惯,觉得他们特别值得信赖,从而成为电视网的无形资产。”[7] 的确,这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受着各种各样的冲击。正如庞勒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里说到,“以往的观念虽已残破不全,却依然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取而代之的观念仍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现时代呈现为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8]因此,观众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意见领袖”作用,还是非常看重的。其实,1956年前后,美国电视新闻主持人体制被确定下来了,然而这种电视新闻主持人体制的确立是与美国50年代的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动荡不安的局势使人们失去了对领袖人物的信任感,从而转向了从电视上了解局势的变化。再比如60年代末期,沃尔特﹒克朗凯特对越战的报道,使美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越战的真正局面和无可挽回的损失。以至于美国总统约翰逊发出感叹: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整个美国。[9] 另外,这个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一般都具备记者的素质和从业经历,也都具备作为一个记者的敏感度。无论节目的具体内容是关于政治、经济、法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新闻及评论,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美国传播学者们对三大商业电视网历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年龄考察得出结论:43岁被称为是主持人的“黄金年龄”——成熟、稳重、权威、和男性魅力,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 主持人所属电视网任主持人前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新闻工作经历任主持人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