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与中国传统

五四与中国传统

五四与中国传统
五四与中国传统

“五四”与中国传统

——“‘五四’对中国传统的态度”研究综述

姜岩岩

摘要:作为上世纪最具变革意义和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的“五四”,历来深受学者们的青睐,围绕其进行的争论持续不断。学者们就五四对待中国传统的态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结、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发扬五四精神,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五四传统反传统文化断裂

五四运动距今已有九十年之久,它是上个世纪最具变革意义、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学术界围绕它所进行的争议和辩论持续不断。誉之者,称其为“创造性转化”,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新纪元;而毁之者,则认为它是文化大革命的精神源泉,它的全盘西化、全盘否定传统的主张,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分析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五四,更好的理解五四,发扬五四精神,发展中国文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就五四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研究,学者们得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提到的是严家炎先生的观点,严先生在他的《“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考辨》中,指出他之所以考究这个题目,是因为美国学者林毓生教授的《中国意识的危机》这本书,此书出版以后,在中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林教授的观点很激烈,他把“五四”和“文革”相提并论,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的,而彻底的反传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带来了中国意识的危机,影响所及,才会有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林教授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又重新出现五四时代盛极一时的文化大革命的口号,而且发展成非常激烈的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这绝非偶然。这两次文革的特点,都是要对传统观念和传统价值采取嫉恶如仇、全盘否定的立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而首开风气的是五四。许多年轻学者虽然对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有所肯定,却也认为“主导五四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与文化激进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表现为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严家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是需要讨论的,他认为把五四归入激进主义并不是不可以,与相对保守的学衡派相比,五四的主潮当然是激进的。但是,把五四定义为全盘反传统是不符合事实的。严先生从三个问题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是全面反传统吗?在这一部分论述中,严先生

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的问题,但是不能把这场运动的性质判定为“全盘反传统”。通过材料引证,严先生提出“新文化运动中骨干人物的评孔批孔,并不是针对孔子本身,而是针对现实中的复辟事件和‘定孔教为国教’这类政治举措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人的文学,发动文学革命,也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要把几千年的古典文学完全否定”。这一部分的最后,严先生指出,五四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更没有带来文化的断裂。

二、怎样看待五四的偏激?严先生承认,五四新文化人物存在偏激的地方,当时所理解的科学,也确有幼稚病。但是偏激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方面,总体上看,五四是一场由理性主导而非感情用事的运动。新文化运动者们所做的一切,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严先生认为,正是从五四起,中国思想的主潮才进入现代化。五四把中国历史和文化大大向前推进,至今我们仍然享受着五四运动的成果。三、文革与五四: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严先生认为,文革时五四对立面的大回潮,两者的方向完全相反。为了避免文革的重演,我们不应该去否定五四,而是应该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性精神。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严家炎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虽然常有学者说五四是全面反传统的,造成了中国思想的危机,说“打倒孔家店”形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但严先生坚持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坚决反封建,却并没有坚决反传统。五四除了反对专制与迷信外,它只反了传统中的两项:一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二是载这个“道”的封建的僵死的旧文学。接着,严先生论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不但没有全面反传统,反而用现代意识重新整理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同样,在这篇文章中,严先生也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偏差,当时的领袖人物有过形式主义,有过偏差,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方面。最后,严先生概括道“正像一切反思一样,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也必须建立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而不应该随心所欲,主观武断。

从严先生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了林毓生教授的观点,林教授的《中国意识的危机》把五四看作是彻底的反传统,并把它与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在林教授早期的一篇论文《对五四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再认识》中,早也表达了他对五四与传统关系的认识。虽然这篇论文探讨的是五四的思想启蒙精神,但是,在他的论述中,林教授指出“首先,此一新文化运动最初就与反儒的强势意识形态分不开,而这个激烈的反儒运动最后扩展到坚持新旧无法相容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在林教授这里,五四是彻底的反传统的。

作为五四的主要研究者,陈平原教授在他的《何为/何谓“成功”的文化断裂——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文中,针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五四的评价而展开自己论述。他认为如

何理解20世纪中国诸多波澜壮阔的大转折,与怎样阐释五四新文化密不可分。在他看来,“不仅五四,戊戌变法、废除科举、辛亥革命、全面抗战、新中国建立、反右运动、十年‘文革’等,都呈现某种文化断裂的状态”。由此作者提出,与其争论五四是不是文化断裂,不如转而讨论五四这一断裂是否成功。接着,作者介绍了讨论这一问题的三个前提,并进一步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成功的文化断裂。陈先生列举了七个理由:一、成功的文化断裂,不可能局限在文化层面,必定牵涉甚广,尤其是制度性变迁。二、成功的文化断裂不仅有激动人心的口号,更需要实际业绩。三、成功的文化断裂必定是断裂中包含某种连续性。

四、成功的文化断裂既非完全西化,也不是固守传统。五、成功的文化断裂必须兼及突破的勇气以及弥合裂缝的自觉。六、成功的文化断裂当事人必须掌握话语权,故能自我经典化。

七、成功的文化断裂往往成为极具挑战性的话题,引来不断的言说。陈先生认为五四恰于以上标准相吻合,所以五四是成功的文化断裂。虽然陈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将五四定义为“文化断裂”,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套成功文化断裂的标准,五四是文化断裂,但是一种成功的文化断裂。在这里的“断裂”对传统有其否定性也有其延续性。此外,在阳光网媒组织的一次“对话五四”的访谈中,针对主持人提出的“传统的断裂,意义世界的丢失,是当今许多中国人困惑的根源,于是有人将目光投向了五四,认为是五四割裂了中国和传统文化的关系”,陈平原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仍然谈到了他的成功断裂理论,他认为文化不可能永远连续,没有断裂就没有更新。五四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也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两者的对立构成了完整的五四。陈教授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将批判传统文化作为先锋旗帜,是一种危机中的选择,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形势,就不能理解五四那一代人为什么那么激烈的批判传统。五四一代人,更多的看到了传统中的黑暗面,所以他们才激烈的批判,这种激进来源于民族危机意识。针对主持人提出的“白话文是否是对传统价值的一种破坏”,陈教授认为,白话文是五四最为重要而且最难撼动的精神遗产。不能把它看作是对传统价值的破坏。

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者周策纵先生,在题为《五四运动告诉我们什么》的文章中,重申了五四反传统的意义。他认为五四知识分子受到攻击,是因为某种偏见,这种偏见认为他们否定了中国文化传统,而周先生认为在传统主义盛行时代,对中国文化采取极端的批判态度是必要的。五四的怀疑主义有助于纠正对过去的盲目信仰。周先生认为,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严厉批判是自我批判的一种形式,而且指出,如果中国真要现代化,在将来的道路也必须进行这样的自我批判。因此在周先生看来,五四知识分子真正从事的是自我批判,而不是否定传统。

方锡德教授在他的《论文学传统在新文学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论述了新文学作家对待文化传统、文学传统的态度。方教授认为在讨论新文学变革对待文学传统的基本态度时,应把现代作家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与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适当区别开来,文化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探讨五四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方教授认为“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重估的标准就是五四时期大力倡导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以此为标准,现代作家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分析批判的态度,剔除其封建性、愚昧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概括地讲,现代作家重估传统包含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面:批判传统、还原传统、继承转化传统。在现代作家重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学进行重估,并展开激烈的批判和认真的清理。现代作家在重估文学传统时有三条明确的标准:一、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二、反对非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三、反对复古守旧的文学史观,提倡历史的进化的文学史观。虽然有些过激的文学主张,但是那也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新文学作家对文学传统的基本态度还是有分析有选择的。

王富仁教授在《对全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中,在论述五四“科学”精神时指出,五四的的“科学”把伦理道德纳入到了它的考察范围中,“带着现代的科学精神切实的思考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认真的审视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体内容”。王教授指出,我们往往把五四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批判性考察仅仅视作“抨击”、“揭露”和“批判”,而不愿意承认它的科学性。实际上,五四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是把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特别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当作自己的信仰对象来论述的,不是把他们当作宗教教义来阐述的,而是当作一种精神学说并按其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予以研究考察的。同样,在张岂之先生的《五四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了五四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文章指出五四开启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开启了用科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很少见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对于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许多先驱者有所区别,有所分析,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符合科学精神的。文章最后,作者提出由于新文化运动自身的局限性,五四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发扬五四精神,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仍是当今学术界的重大使命。与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张岱年先生在他的《纪念五四,发扬爱国主义》一文中,有一部分专门论述了“如何看待民族的文化传统”,张先生认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含着有益于社会的积极内容也包含着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对于儒家的保守思想,对于三纲以及孔教,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些都是正确的,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当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张

先生认为,五四在文化问题上缺乏科学精神,是五四的一项缺憾。

在黄颂康先生的《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观和传统文化》中,黄先生认为因为五四的彻底反封建精神,而把五四看作是“彻底的反传统、反儒家思想和孔子”是一种表面化和片面性的理解。接着作者探讨了科学与民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经过分析探讨,作者得出“虽然我们不能不承认五四对传统文化破坏的多,建设的少。但在当时的帝国主义压迫下,军阀政府继续以孔子的名义滥施权威以及社会封建势力仍然顽强存在的形势下,五四时代的‘破’毋宁说是必要而功大于过的”。杨义先生在他的《五四思潮与中国文化》中,谈到五四对儒学的批判,借用了陈独秀的“儒家又属中国文明之一部分。而非全体,所谓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不过儒家之主要部分而非其全体”的答辩辞,指出五四断裂的只是儒家的道统,而不能说是整个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言,一个学派的兴衰,并不等于全部文化的存废。杨义先生认为,五四思潮改造和重建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结构,它使中国知识分子走出了经学的峡谷,由正统转向接纳异端。

近几十年来,还有很多学者在“五四对待中国传统的态度”这一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材料和篇幅的限制,未能提及。以上学者的研究探讨,极具代表性。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的,有的学者则认为五四只是彻底的反封建,并没有彻底的反传统,有的学者指出五四对传统的批判缺乏科学的分析,有的学者则认为五四对传统的批判带有科学精神,有的学者从知识分子自我批判角度解读五四对传统的态度,有的学者从功过大小的角度看待五四对传统的批判。通过对这些学者研究的概括和分析,我认为五四并不是彻底的反传统,它只是反对传统的某些成分,如封建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五四还对传统进行了整理和继承,尽管五四运动中有些过于偏激的成分,但那并不是主流,五四并没有造成文化的断裂,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改革。五四带给传统的积极影响远比它的消极影响来得深刻和广泛,我们在今天发展传统还可以在五四那里找到借鉴。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_周可真

23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周 可 真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 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既自知“匹夫之贱” 的身份,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关键词:学术 思维方法 形上直觉 实事求是 豪杰 一、顾氏以前的中国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学术寓于中国古代学问之中。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古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问的一种自觉形态,是对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的一种反思形式;其二,中国古代学问有其内在的学术理路,即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与中国古代学术之间存在着一种互通、互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后者能动地反映前者,认同或批判、修正前者;另一方面,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者的渗透或指导。 在中国古代学问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学者起而反思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以此达成其对思维规律的把握。 先秦时期在诸子百家中居“显学”地位并以“名学”(逻辑学)见长的墨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其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所提出的“三表”说,是他对历史上和当时现存的学问进行反思的思想结晶。“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墨子?非命上》)这里,第三表实际上是解答“为何思”的问题的,对此,墨子的回答是:为“刑政”之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则是解答“怎么思”的问题的,墨子的回答是: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所谓“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便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确定的两个逻辑前提,凡离开这两个前提而进行的思维,即被视为不合逻辑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学术思想,更围绕“思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

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

中国古代官德(上)

中国古代官德(上) 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 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官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在官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就是官员道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影响。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国家由兴盛转为衰落的原因,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这句话我们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之时已久,风气日渐便坏也不觉察,政治日渐腐败也不变革,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而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不知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直言进谏;有的是被疏远的臣子因地位低微建言被弃不用,于是国法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啊! 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总结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官吏的道德风气颓废,所以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李商隐,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在他咏史的诗篇里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他考察了这个国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发达的原因无一例外的都是勤俭持家,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 那我们用这一个规律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国民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那一批共产党人、领导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1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传统与变迁》 费正清 第一章中国概况 1.中国是人口大国,其文化与西方迥然不同,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而且,她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 2.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互相谅解为基础。要做到谅解,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日渐频繁的接触则有助弥合这一差距。但某些因素反而会扩大这一分歧,一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二是中西方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三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3.了解中国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和平,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展现出另外一套价值和信仰体系、不同的审美传统及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 4.通过中国历史就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因为相对于其他民族,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存在。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轨迹和未来的动向。 5.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于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 6.本书分为两大部分:(1)3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明在相对隔绝的状况下的衍变 (2)近代以来作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回应,所经历的变故和转型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1.“东亚”的三种含义:(1)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 (2)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的栖居区 (3)文化上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中、日、朝、越)二、中国的地理环境 1.山系交错形成若干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和政治的统一造成了不少麻烦,并且对军事战略也有决定性影响。 2.河流:中国的江河为人烟稠密的山村提供了水源。 3.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降水不均。北方降水少,易干旱,南方降水多,水土流失。三、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 1.农田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自然资源,因此,气候与地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1.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是(C)。 A.申不害 B.管仲 C.邹衍 D.吴起 2.鬼谷子是我国哪个时期的思想家?(C)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3.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不包括(C)。 A.阴阳家B.小说家C.释家D.农家 4.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A)。 A.董仲舒B.张载C.程颐D.陆九渊 5.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D)。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6.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开始于(D)。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高祖时期 D.汉武帝时期 7.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C)。 A.仁者爱人B.轻徭薄赋C.天人感应D.大一统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C)。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9.董仲舒的思想不包括(D)。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三纲五常” D.“敬鬼神而远之” 10.经学起源于(B)。 A.秦代 B.汉代 C.南北朝 D.隋朝 11.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是(C)。 A.班固 B.贾谊 C.郑玄 D.张衡 12.玄学盛行的时代是(D)。 A.西汉 B.隋朝 C.东汉 D.魏晋 1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是(D)。 A.儒学 B.黄老之学 C.汉学 D.玄学 14.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1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A)。 A.《周易》 B.《孟子》 C.《道德经》 D.《周礼》 16.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家族观念 B.忠君观念 C.个体人格 D.社会群体 17.魏晋时期的玄学也被称为(D)。 A.新佛学B.新儒学C.新易学D.新道家 18.魏晋玄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何晏和(D)。 A.孔融 B.许慎 C.郭象 D.王弼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及其社会机制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及其社会机制 摘要:中国传统的女性道德观是以对女子要求“三从四德”为主的不平等的道德观。“三从四德”的精神实质是女子对男子的绝对服从。产生这种使女子屈从的道德要求的道德观的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其社会根源是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度。 关键词:三从四德;自然经济;宗法制度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of women and its social mechanisms tian li-rong abstract:“three kind of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 is the main embodi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of women in is based whose essence is inequality and asks woman’s absolute obedience to man. its root of economy is the natural economy and its social root is traditional feud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key words:three kind of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natural economic; patriarchy 女性道德观是人们以性别对依据的对占人口半数的社会成员应 当有着怎么的行为和规范的道德要求的总称。在人类文明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女性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即处于夫权制之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行为对家庭所具有的影响力量,几千年来的

论述类文本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读完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邓子珣:读完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邓子珣 在现代史上,虽然王韬从来没有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心,但他却与许多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19世纪后几十年的改革推动者,在中国与西方两种文明之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所扮演的调停者的角色十分重要。 王韬的命运与其他同时代的文人相比本来并没有很大的不同,科考失利,穷困潦倒,抱负难伸,进而转向对传统科举制度的批判;随着西方冲击的深入,他的思想也经历过从技术层面的学习到社会制度的效仿这样的过渡。然而他不仅生在特殊的时代,还拥有特殊的际遇。他生活在上海和香港,一直与西方人一起密切工作,曾经去欧洲和日本旅游,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有可能成为了近代第一个“既受过中国经典训练,又在西方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的中国学者”。而这些都使他能较为超然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并发现变化的必要,同时,对西方文化的熟悉也使他能够发现使变化成为现实的手段。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在王韬身上明显的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经纬不明,纵横交错的复杂状态。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坚持,又有对于西方事物最大限度上的开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王韬早年的流亡经历使他对西方和西方人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这给了他一个“新的图景”,使他能够从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世界;而另一方面,王韬在许多地方仍深浸在中国往昔的文化学术之中,这“使他能够在接纳某些极其非传统的观点的同时,而又不经历一种文化断错的震撼。”因此,在王韬的世界观中便清晰的呈现出新图景与旧思维习惯之间那种脆弱的,紧张的平衡状态。 不难发现,王韬的思想和世界观在慢慢的转变。在他19世纪50年代末发表的文章中,他对西方文化大体持否定态度,中国只需以“学在四裔”的态度选学诸如轮船、军火武器的有用西学即可。在政治上,中国成为权威的终极源泉。并且,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道”)被看作是人类永久的合理性,中国可以直接同文明划上等号。到1865年,王韬在上海和香港这类西化的城市已居住了16年,并一直与西方传教士密切共事,影响是明显的。他远远站在他的大多数同代人之前,认识到西方挑战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应采用史无前例的应战方法。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发现王韬在6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种文化世界观过渡到民族世界观的艰难历程。在他1865年的上李鸿章书中,他强调“握利权”、“树国威”,并清醒的认识到必须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竞争。这标志着他对中国的世界位置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在70年代以后,王韬开始强调处于国家富强需要的民族竞争。竞争中必然有比较,这样,中国成了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取代了“天下”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复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 “仁”: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他编订《诗》《书》《春秋》等古代典籍;在教学中,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等。 (2)汉武帝采纳了哪位学者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你认为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从图片和文字探寻原始社会 第一组:图片资料 图1 装饰品图2 纺轮图3 陶器上的稻穗纹图4 人面鱼纹盆 图1:山顶洞人已经会磨制和钻孔技术,他们把石头磨得非常光滑,并钻成孔,串起来,制成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了。 图2:半坡发现的纺轮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纺线了。 图3:河姆渡陶器上的稻穗纹,说明当时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图4:半坡的彩陶,说明当时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彩陶,在上面画的鱼等图案,说明他们主要还会捕鱼。 第二组:文字资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答:材料一:说明远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能生存,只能群居。材料二:在神农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业。从事农业的生产工具是耒耜。 三.探寻文明渊源,感悟中华魅力 材料一元谋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据新华网2009年4月8日报道,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政府近日完成了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项目规划和选址工作。祭祖台预计投资60亿元,初步设计高170米,基座呈正方形,祭祖台内部由下到上分别为奠基层、世界珍藏馆和人类博物馆。据悉,?祭祖台?修建的初衷是为了宣扬东方古人类悠久的历史,展现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一脉相承的系列文化,并给缅怀和祭拜者提供一个平台。 材料二2009年6月24日,?北京人的故乡?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72年后再次进行清理发掘。发掘队长高星表示,?‘有望发现北京人头骨’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会给发掘工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从顿渐之争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从顿渐之争看中国传统思维 方式的变革 □ 杨玉昌Ξ 摘要:中国禅宗史上曾有过著名的顿(顿悟)渐(渐修)之争,最后顿悟获得了胜利而渐修遭到了失败。这一争论及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今天,我们重新反思顿渐之争,揭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顿悟;渐修;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9)05-0097-06 顿渐之争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个著名的争论。“顿悟”与“渐修”分别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在这一争论中,神秀虽然扬名一时,但不久就被湮没,而慧能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命运,甚至在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仍处处可以看到其痕迹。因此,我们在今天有必要重新追溯和反思当初的顿渐之争,以便弄清楚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变革建立起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更为健全的思维方式。 一、顿渐之争的缘由与焦点 在禅宗史上,顿渐之争源于神秀和慧能的两个偈子并在其中有着最典型的体现,因而要理解这一争论及其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重新反思顿渐之争的由来以及在这一争论中五祖弘忍、神秀、慧能的态度和看法。 首先,要看到顿渐之争的缘由是佛教禅宗五祖 弘忍要找一个继承人来继承达摩所留下的衣钵,正是由此才引出了神秀和慧能的偈子。这样看来,顿渐之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上的意义,而不仅是哲学思想上的意义。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这一论争的意义及其结果至关重要。起初,神秀和慧能在继承弘忍的衣钵上的地位是不对称的。神秀是弘忍五百弟子中的上座,教授师,他出生于当时的文化中心开封,“少亲儒业,博综多闻”,①后跟随弘忍出家学禅,刻苦用功,已有多年。他被公认为是弘忍的继承人,以至于在弘忍要求弟子们写偈子表达各自的学法体会以选择合适的继承人时竟无人去写。而慧能则是一个被贬官员的儿子,生活于偏远的岭南。据说慧能是一个文盲,来到黄梅只有八个多月,只是在后院破柴踏碓,甚至从未到过堂前,不知有写偈子这回事。根据《坛经》,在弘忍提出通过写偈子选择继承人之后,神秀反复思量了数天,写出了那首偈子,但他却未敢直接呈给弘忍,而是在半夜里偷偷书写于“南廊壁间”,希望弘忍看到后能为他做一个验证。这反映出神秀对于自己的修行还没有自信,他还没 79 Ξ作者简介:杨玉昌,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① 《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史世海: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来源:《人民周刊》作者:史世海 在河南省内乡县城中心,有一座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官署衙门,县衙中数十副楹联、匾额语言朴实地倡示了古人的“为政为官之念”。其中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短短16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和执政理念:人若为官,既要清正廉洁,从不言贫,做个“廉吏”;又要勤勉为民,从不言苦,当个“勤官”。仰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的清官良吏群星璀璨。近读《国语·晋语》,其中有个“叔向贺贫”的故事就很发人深思。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名叫叔向的大夫,他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世。有一天,叔向去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韩宣子说:“我韩起(韩宣子名)只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而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于是,叔向便向韩宣子列举了栾武子和郤昭子的例子,说道:“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也归附他,他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那位郤昭子,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王室的一半,他的家族在三军将帅中占了一半,依仗着他的财富和国君的荣宠,在晋国骄横跋扈。可结果他自己被杀,他的宗族也在绛城被灭绝,没有谁来同情他们,就是因为没有德行啊。如今你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你就能建立栾武子那样的德业,所以向你道贺。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我恐怕吊唁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下拜叩头说:“感谢您的教导。”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传统文化与女性

传统文化与女性 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女性中国女性文化伴随着中国漫长的父权封建制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了一种可谓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这个内涵中,“性别/位置/角色/属性”是一串重要的文化识别符号。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中间任何一个符号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其余符号意义的同在。 在实际运用上,它们成了可相互取代的指称。假设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个“女性”的,那么,她就被社会意识“意识”了自己这一生所处的“阴”的位置。而阴位,即“坤位”,早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卜筑之书《易经》里,这种位置的属性便已被规定好了:“坤,顺也。”①顺,即顺从。之所以要“顺从”,是因为这个位置的“卑”,阳为天处上而尊,阴为地处下而卑,“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②这是中国数千年以来至今仍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处之“男尊女卑”观念的显在。同时,她的角色分配业已注定:主内,做一个媳妇、妻子与母亲。在这之前,她必须在娘家(女儿期)接受一整套的妇德教育,为着将来扮演好这些角色而精心准备。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做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她们会因之受到男权社会的极大称颂,会被记载在男人专权的典籍中,尽管她们大多数仍旧无名,只以某氏、某妻或某女的模糊名目出现。④当时社会,人们对孝妇褒扬与崇尚的程度,贤妻,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丈夫对娶妻的最普遍心理期待,也是社会对妻子角色是否称职的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为夫妻关系的主从性质,妻子的本份与职责就是为满足丈夫的需要而存在的。汉时的女教圣人班昭形象地说:“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⑥事夫便当如事天。如何“事”呢?其一,是需对丈夫的事业及生命有助,谓之贤内助也。⑥其二,是对丈夫的忠贞守节,从一而终,不管丈夫在世不在世。中国大地上虽经文革破坏而今犹存的贞烈石头牌坊,就是用节妇们的青春与生命换来的。⑦女性在这场推翻封建固有秩序的斗争中,可以说是不“自觉”地就成为一个“妇女解放”的天然同谋者、参与者与受益者。另外,在中国女性文化传统主流之外,也一直存在着一种反女性文化传统的声音。她们并不安于既成命定,她们通过改变服装的方式来改变文化性别,从而改变了自己命定的身份与位置;从而脐身于男性角色的行列中得于一展毫不逊色于男性的才华;从而打破了一种有关于男女能力与智力有别的神话界限。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包括女性主义在内的西方现代思潮,世界性文化交流之气候与中国加速现代化之契机,堂而皇之地涌进国门,给思想文化界带来了革故鼎新的助燃剂。中国文化女性在较为宽松而活跃的人文环境中,开始尝试直面男性谈论男权状态下存在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压迫问题。女作家开始在自己的文学本文中呈现这个问题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孝妇贤妻良母”的角色内涵在两性关系的历史层面上,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剖析。 它使中国女性从中苏醒过来;从停滞在“男女都一样棗以说男性的话、做男性工作、穿男性服装”为标志的“平等”之中,开始性别的觉醒,针对有史以来于今仍存钩两性间的不平等状态,真正关注自身性别的历史状况,审视其文化形成,呈现其性别生存现状,争取其性别利益。从近几年来的女性文学本文中,我们发现,新一代的知识女性不仅拒绝女性传统角色“孝妇贤妻良母”在自身上的延续,而且反过来质疑并解构“孝妇贤妻良母”的定义及其存在。她们正在寻找“女性是什么”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如果说,中国女性在前一次现代性的进程中有男性同盟者的话,那么,这一次,她们不能不、不得不呈孤军奋战之势,是在进行“一个人的战争”⑩:在外部,它似乎直接表现为一个性别针对另一个性别的思想之争;在内部,它直接表现为现代女性针对传统女性的思想之争。但是,与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对两性关系、对性别文化呈愈演愈烈的探秘之势相比较,一种属于公众的、社会的、传统的,实际上就是男性视点的强大话语则表明了不以为然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可见,虽说在目前的中国,女性要摆脱自身的旧文化因袭已不可能不接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而且改革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