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重点难点辅导

第五章重点难点辅导

第五章18 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18 世纪法国社会与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社会背景

(一)专制制度

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政治发展,一般被看作是欧洲政治发展的典型。法国中世纪君主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封建割据君主政体(9-14 世纪)。特征:君权微弱,贵族诸侯势力强大。国王与贵族结成领主和陪臣的关系,这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行“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原则。

②等级代表君主政体时期(14-16世纪)。特征:君权有所加强,但常受到等级会议的限制。等级会议在法国也叫三级会议。由僧侣、贵族、市民的代表组成,国王征收新税要经过等级会议同意。它是近代议会的前身。

③君主专制政体(16-18 世纪)。也就是我们所要讲的这个时期。特征:削弱了贵族割据势力,中止了等级会议的作用。国王一个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建立了中央集权,国王利用行政官僚体系,控制了整个国家。原来领主与陪臣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变成了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国王的权力达到了绝对的、无限制的地步。路易十四(1643-1915)统治时期,法国的专制制度达到了欧洲封建专制的顶峰。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地位十分显赫。他强化国家机器,建立严密的警察系统,监督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密札制度”。国内一片恐怖景象,人人自危。对外频繁发动战争,搞行民穷财尽。所以他死时已是民怨沸腾。他的死被定为“国丧”。但实际上几乎变成了“国庆”以致于不得不趁黑天偷偷出殡。路易十五(1715-1784)继位后,政治经济危机加深,想改革,但又不触动封建制度,不解决问题。(专制统治松驰,并实行改革时,发生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自己过着荒淫靡烂的生活,把国家交给他的女宠们去摆布。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他也有一句名言:我今生受用够了,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我们知道,他死后不久就暴发了法国大革命,真的就“洪水滔天”了。启蒙运动主要发生在路易十五时期。

(二)除了专制制度外,法国的等级制度在当时欧洲,也是最典型的。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①教士。总人数不到全国人口的1% ,占有30% 土地。享有特权:免税、占据军政要职。把持教会。②贵族。与国王有矛盾,要求“历史权利”即历史曾存在的贵族特权。但仍是封建专制的支柱。③第三等级:其中资产阶级,经济上日益强大,但没有政治权利。城市平民、工人、农民构成第三等级基本群众,不仅没有政治权利,且经济地位低下。

第三等级与前两个特权等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第三等级没有“历史权利”可以争取,只能诉诸于“自然权利”也就是一般的人权。十八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已有长足的发展,社会日益资本主义化了,但国家却仍是封建专制的,机关报的生产关系与旧政治制度间冲突日益加剧。强大而富有的资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在封建王权卵翼下示得发展,他们要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十六、十七世纪,曾是王权支柱,所以有马基雅弗利、布丹)他们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进攻,这就是启蒙运动。

二、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作为一种思潮,在意识形态各个领域中都有表现。我们这里并不想一般地介绍启蒙运动,而仅就其与政治学说有关的方面谈一谈。

(一)启蒙运动标志着政治学说的中心转移到法国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还很弱小,他们要摆脱封建关系和教会的束缚,为自己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政治解放问题还没

提上日程。人文主义者主要兴趣在文学艺术方面,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他们要为摧毁封建制度,夺取政治统治而斗争。所以启蒙运动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当时法国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动荡不宁,也促使人们积极探讨改变政治现状的途径。启蒙学者批判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批判宗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民主。他们以启迪人民头脑为已任,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宣传他们的学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以致讨论政治问题形成一种风气。正是这种风气,为几位伟大政治思想家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理性论是启蒙学者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

理性(Reason)本来指人们的思维能力或对事物的思考。中世纪,教会要求人们对宗教经典和教会权威绝对信仰,不许思考。文艺复兴后,思想家在哲学、宗教、和科学领域中为理性争得一席之地,十八世纪的特点,是在分析社会政治问题时主张理性原则,使理论成为系统的理论,这样,就使理性论与政治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理性论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它主张人的理性是检验一切事物唯一标准,否认现在的一切外界权威,把封建的政治制度、宗教、传统的理论,都押上理性的法庭,使它们受到无情的批判。理性论者认为,以往的历史是谬误和偏见的统治,现在,应该抛弃一切违背人类理性的东西,根据他们发现的理性原则重新建立社会制度。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文革中“东方红”与“国际歌”一起唱。黑格尔:“自从太阳照耀在天空而行星围绕着太阳放置的时候起,还从来没有看到人用头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构造现实……这是一次壮丽的日出。”)

启蒙学者在对理性内容理解上,有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宗教迷信是违背理性的,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发理性的。但在反封建彻底性上,关于人权内容的理解上以及关于理性国家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理解,反映了第三等级内各阶层利益的区别。①伏尔泰、孟德斯鸠——大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②狄德罗、爱尔维修等百科全书派哲学家——中等资产阶级;③卢梭——小资产阶级和平民群众;④摩莱里、马布利(空想社会主义者)——早期无产阶级。

启蒙思想家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其政治理想,主观上表达的是人类解放的一般要求。

第二节孟德斯鸠(Montesquieu)

一、生平和著作

孟德斯鸠(1689-1755)1689 年1月18 日,出生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贵族家庭里。原名查理·路易·德·色贡达。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渡过的。学生时代的孟德斯鸠,热爱自然科学,讨厌学校里灌输的宗教教条,在学习中,了解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于古希腊罗马人酷爱自由的传统深表敬意。后来他专攻法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714 年25 岁,到了法定作官的年龄,被任命为波尔多议会议员。1716 年他的伯父去逝,他承袭了伯父职位,升任波尔多议会议长职务。这个波尔多议会同时具有法院的职能,所以有人也将其译为法院。说孟德斯鸠任法院院长,这都是对的。同时,按伯父遗嘱,获得“孟德斯鸠男爵”封号,改名为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走上政界,正值路易15统治时期,他目睹了法国政治、法律制度的黑暗和腐败,对法国社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1721 年“波斯人信札”声名大震。他讨厌议长职务(他和一位贵族独生女结婚得一大笔陪嫁财产),1726 年他出卖了议长职务,获得一大笔钱,此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利用充裕的财力,周游欧洲各国,对各国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宗教等进行广泛的实地考察,1729 年到英国居住两年,对他政治学思想发生重大影响。从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就成了他的政治理想。1731 年,回国,闭门写作1734 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 1748 年发表“论法的精神”这是继亚氏的“政治学”之后又一部政治学巨著。两年印22 版,译为多种文字,伏尔泰称“理性和自由的法典”。1755 年病逝。孟氏一

生,除短暂政治生涯外,基本上是学者的一生,他好学深思知识渊博,其著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自由学说

(一)自由定义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所谓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情,要以法律为准绳,所以孟德斯鸠进一步指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在孟德斯鸠看来,自由是人类的崇高目标,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广泛探讨了产生政治自由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二)自由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政治制度,主要是国家政体,是对自由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他首先探讨了自由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他指出:“政治自由只有在宽和的政府里存在。不过它并不是经常存在于政治宽和的国家里”。他认为,政治的目的在于实现政治自由,对政治自由最大的威胁来自掌权者滥用权力,政治自由只有在“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遗憾得很,他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我们知道,孟德斯鸠精通历史,这的确是从几千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说也奇怪,就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这个估计是分权学说的出发点。即不信任人性,尤其不信任掌权者的所谓德行。孟德斯鸠基于上述估计,明确指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是个原则,他设计的具体方案是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指出,从自由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上看,“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他的意思是说,自由就是在法制的保护下,使每个人都不受掌权者非法侵害,得到精神上的安宁”。为做到这一点,国家权力必须实行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包含三层意思:1.国家权力划分: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

①立法权:制定法律,并且修正和废止已制定的法律的权力。

②行政权: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

③司法权: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纷争的权力。

(洛克立法与执行权对外权归行政权。执行权包括行政、司法并以后者为主)

2.权力分立:为什么要分立?三权中任何两个结合在一起,自由就不存在了。“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机关之手,人们将害怕这个人或机关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一,法官同时是立法者,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施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与行政权合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三权合一(即主权不可分,布丹、霍布斯、利尔本),不论是归一个人或任何一个机关(还有阶级)掌管,则一切都完了。”“三权统一是专制的同意词”(杰弗逊),因为权力将没有界限,滥用权力不可避免。因此要求三权分属三个机构。

如何分立:

①立法权由人民选举的代议机关行使。认为在自由国家里人民应该由自己统治自己,但他反对直接民主制,认为人民完全不宜于讨论立法,而应选举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立法权。由世袭贵族组成的贵族院应同时拥有立法权,以防备平民对贵族利益的侵犯。

②行政权归国王行使,因为行政事务需要急速行动,由一人掌握比许多人掌握要好。

③司法权由选自人民阶层的人组成的法院行使(他反对法官成为特定职业,这与西方法官终身制不一样)。

3.权力的制衡

①两院制衡:贵族院在关于财政的立法上,只有“反对权”,没有“创制权”即只能否决“平民院的立法,但不能自己制定法律”。

②和行政权制约立法权。立法会议由它召集,对立法有否决权。

③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有权审查它所制定的法律的实施情况。军队虽由行政权指挥,但立法权有权利随时解散军队(并控制财权,就牵制了军队)。

总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它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受行政权约束,行政权受立法权约束”它们“协调前进”这就从政体上保障了政治自由。

(补充:①没讲司法权与另两权制衡关系②洛克是议会主权,孟德斯鸠是制衡,即二权谁也不占绝对地位)。(美国最高法院的作用。水门事件、联邦法院裁决了录音带事)(罗斯福、二战;尼克松、越战;)

4.三权分立学说意义和影响

①孟德斯鸠的本意,在于限制封建王权,为第三等级争得立法权和司法权,因此,他的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建专制的政治纲领。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先是由争取立法权而引起的)。但他保留了贵族的部分特权,给了国王以很大权力,其纲领是较温和的,具有保守和妥协色彩。

②孟德斯鸠是三权分立学说奠基者。他的分权原则和三权分立的方案,后来被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宪法原则。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稳定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防止专制独裁,有一定积极作用。

分权学说在中国。《山东师大学报》81 · 4 。刘祚昌认为:分权学说的发明权不是孟德斯鸠而是黄宗羲。中国古代1)政治是家天下;秦始皇: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无穷修长城等同于修院墙;刘邦:与其兄比制产业谁大。2)思想是开明专制,无分权。近现代两次真分权,失败,戊戌变法、孙中山(五权宪法)、西太后、蒋介石。

(三)自由与刑法、民法等法律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三权分立并非保障公民自由的唯一因素,公民的自由还受到公的或私的控告的威胁,所以“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他主张,为保障公民的自由,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①量刑应依犯罪的特殊性质,而不是根据立法者的一时意志。(如:抢劫犯和抢劫杀人犯应分别对待,不应同时判死刑)P92

②法律对犯罪的规定应十分准确,防止执法者任意加以解释。(中国法律规定,任何人对皇帝不敬就要处死刑,因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什么叫不敬,所以任何事情都可拿来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任何家族。/有一个亲王由于疏忽,在有朱批的上谕上面记几个字,人们便断定这是对皇帝的不敬,使他的家族受到史无前例的可怖的迫害。/英王亨利八世时,有一法律,凡预言国王死的人都犯叛逆罪,以至国王临死时,大夫们不敢说他已病危)。

③审判重证据(古希腊,确定一人是否有邪术罪,让他手握一块烧热的铁,看是否被烧伤,以神的裁判为依据。“因此要证明自己没犯邪术罪,就得先成为邪术士”中世纪盛行“决斗”也是以“神判”为依据。)

④取消一切野蛮落后的刑罚(日本官吏迫使犯罪妇女裸体在公共场所示众并迫其学野兽爬行)。⑤法律不应侵犯信仰、思想、言论、出版自由。

a反对惩罚思想犯:法律的责任只是惩罚外部行为(古希腊一个臣子做梦,割断了国王的咽喉。国王将他处死,说他白天如果不这样想,夜里就不会做这样的梦。这是大暴政,因为他即使这样想过,但没有实际行动)。

b言语并不构成罪体(或译为“征罪物件”),如果一个地方制定了一个惩罚言论的法律,那么连自由的影子也没有了。言语只有与犯罪行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构成犯罪。“要享受自由的话,就应该使每一个人能够想什么就说什么,要保全自由的话,也应该使每一个人能够

想什么就说什么。这个国家(英国)的公民可以说或写一切法律所没有明文禁止说或禁止写的东西。”

⑥反对民法上的“民事奴役制”即奴隶制和农奴制。主张人身自由。反对“家庭奴役”,即对妇女奴役。这被称作“民事自由”(与政治自由不同)

(四)自由与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及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结:自由学说是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核心。他对自由的论述,始终与批判封建专制联系在一起,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不仅论述了自由的内容,而且还论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其范围之广泛,是空前的,这使他成为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法的精神

(一)法的精神的含义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物质世界、神灵、兽类、人类各有自己的法。他认为,有一个根本的规律支配着一切事物,这个规律他叫做“根本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里谈的“法”主要是规律的意思。法文中的Loi (法),相当于英文的Law ,具有法律和规律两种含义。孟德斯鸠在使用这个词时,常常两种含义不分。在他看来,法律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础的,它不过是把客观规律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两者的内容是一回事。上述法律包含了自然界的法律,即自然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但孟德斯鸠要研究的是支配人类的法律,为了研究支配人类的法律,他首先研究了人,他从抽象的人性引出人类法。

“人”具有两重性

1)作为“物理的存在物”来说,受自然规律即自然法支配。自然法:单纯渊源于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在人类建立社会以前支配人们的规律。

2)作为“智能的存在物”,人们则结成社会,一结成社会,战争状态就开始了,于是产生了法律,即“人为法”。

法律(这里指人为法),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就是这个人类理性在个别情况下的适用。

这些个别情况包括什么?政体的性质和原则、风俗习惯、宗教、贸易、人口、以及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法律即人类理性与上述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和法律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就构成“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就叫“论法的精神”,把探讨法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宗旨: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都有哪些因素对法律发生影响?这些影响是什么样的?为了解决这个任务,孟德斯鸠采取了历史的方法。从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材料中,得出他的结论。

1.政体的性质与法律的关系

①共和政体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民主政体

一部分人握有最高权力——贵族政体

②君主政体由单独一人依法执政

③专制政体: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人按一已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2.法律与政体性质的关系:由政体性质直接决定法律的内容。

比如:君主政体既然是一人依法执政,所以法律应该规定设立一个保卫法律的团体(国会),使君主不能践踏法律,变成专制。民主政体要体现人民统治自己,所以要给人民选举权。专制政体要设立宰相。

第五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法国广大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是要改变()制度,取消()的政治经济特。在当时的条件下,()充当了第三等级的领导者。

封建专制制度第一、第二等级资产阶级

2、卢梭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认()的状态;第二阶段是确认()的状态;第三阶段是确认()的状态。

富人与穷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主人和奴隶

二、选择题

1、()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的主流,及其基本特征。

A、自由思想

B、民主思想

C、革命思想

D、平等思想

2、孟德斯鸠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

A、《波斯人信札》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论平等》

3、卢梭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平等思想。

A、社会契约论

B、批判不平等

C、自然法

D、天赋人权

4、卢梭提出,疏忽全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益的共同意志是()。

A、公意

B、众意

C、民意

D、人意

5、孟德斯鸠提出,()政体的原则是()。

A、民主品德

B、君主节制

C、贵族荣誉

D、君主品德答案:DBBAA

三、简答题

1、如何看待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启蒙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并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18世纪的法国的

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宣扬理性,开创了从事实出发的思想道路。它不但突出了理性方法的内在功能所在,而且在道德取向、价值判断等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以其巨大的批判性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准备。启蒙运动也影响了美国革命。

就思想内容来看,推崇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基本特征。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这对18世纪的法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性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理性时代”。理性

为人们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做了辩护。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的精神财富,成为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人代数学和行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2、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追求政治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主要目标。政治自由的获得只有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权,孟德斯鸠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是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就分权来看,他将立法分为两种,即创制权和反对权。立法权应该归人民集体享有,他建议采取代议制;为了提高国家处理事务的效率、孟德斯鸠主张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其成员选自人民,存续期视需要而定。孟德斯鸠认为,三项权力应该分开行使,不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自由便不复存在了。三种权力的划分并不是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作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在三权中,他认为,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制衡尤为重要。

3、孟德斯鸠对法的精神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孟德斯鸠从法的精神出发,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本的线索,以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为分析手段,在研究方法上独树一帜,这也成为他研究法的精神的出发点。他强调了法的精神。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给自己提出两项任务:一是给每个国家的立法者和执政者提供政治准则,以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制度。孟德斯鸠相信,只要立法者掌握了他所揭示的法的精神,就能制定出符合人类理性的法律,并建立起理想的社会制度。二是教育人民,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奠定法律。根据法律调解对象的不同,孟德斯鸠进一步将法区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别,即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自然法外的三种法都是人为法。他对法律体系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它阐明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在区分三个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明确提出,自然法优于人为法,人为法应遵循自然法。为了保证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孟德斯鸠还区别了政治法和民法,他提出,凡涉及财产问题,必须严格遵守民法而不是政治法,只有民法才是财产的真正保障。

4、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作为最基本的政治话语,主权概念代表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这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卢梭指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主权的权威性决定主权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任何个人、团体、法律,都不可能约束人民的主权。人民主权的整体性决定了人民主权是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人民的主权可是不可转移的,它只能掌握在人民那里,人民亦不可能将主权转移给任何人或团体;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对主权的分割最终会使主权者成为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人民主权亦是不可代表的,代表只会丧失公民的美德和自由。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人民主权的特性决定,实现了人民主权的国家只能选择直接民主制,这就否认了代议制的可能性。卢梭式的人民主权是不可分割的,这就使卢梭否认了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是早期主权理论的一个粗糙复制,存在着种种局限。卢梭人民主权中的主权者极容易成为专横的极权主义者。

5、简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

卢梭使用了社会契约论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卢梭假设了自然状态和文明社会两种状态。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自由自在,彼此孤立,但保持着和平的关系,但这种人际关系很快就因生活困难而难以为继。因此,人们试图缔结社会契约而共同生活在一起,以便以共同的力量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通过相互的契约转让了自己的权力,从而获得了整体的权力,进入文明社会。权利成为个体社会性的基础,而文明的社会则为保障权利提供基础。卢梭这样设定社会契约的过程。他认为,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完全转让给集体,并从集体那里获得权利,由于所有的人都让渡了自己的全部权利,所以每个人都能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让渡出去的同等权利。这样,竟每个人让渡了自己的全部权利,但他又从集体那里获得了同等的权利,并可借助集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因而,人民就是主权者,他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的利益。根据契约,人民的意志成为对于国家全体成员无不具有约束里的根本法,关于们根据契约授予的权力执行法律,并负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卢梭试图通过和、社会契约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这一方案,既能保持个体的独立,同时又能保证个体可以致身于力量的总和。

6、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包含了人民主权原则、民主性原则、多数原则、代议原则以及分权与

制衡原则等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主权理论是杰斐逊宪政民主理论的基础。杰斐逊认为,正是人民的意志组成了国家,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与委托,人民在任何他们认为胜任的事情上都可以行使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力。①民主性的原则亦成为美国宪法的一个原则,并通过美国宪法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杰斐逊将人民视为宪法的基础。因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自然亦是宪法的基础。杰斐逊坚定地认为,人民的权威是宪法的基础,因此,人民有权依其意志改变政治原则和宪法。②服从多数的决定是“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归根到底,我的原则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应该起主导作用。③民主及其范围的问题的解决来自对代议原则的承认。杰斐逊主张的代议制通过摒弃直接民主制而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委托给少数人来行使。

电工技术(第三版席时达)教学指导、习题解答第五章.docx

第五章电路的瞬态分析【引言】①直流电路:电压、电流为某一稳定值 稳定状态(简称稳态)交流电路:电压、电流为某一稳定的时间函数 ○2当电路发生接通、断开、联接方式改变及电路参数突然变化时,电路将从一种稳态变换到另一种稳态,这一变换过程时间一般很短,称为瞬态过程或简称瞬态(也称暂态过程或过渡过程)。 防止出现过电压或过电流现象,确保电气设备安全运行。 ○3 瞬态分析的目的 掌握瞬态过程规律,获得各种波形的电压和电流。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产生瞬态过程的原因和研究瞬态过程的意义。 2、掌握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理解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的概念。 3、理解RC电路和RL电路瞬态过程的特点。 4、了解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 本章重点: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 本章难点:初始值的确定。 5-1瞬态过程的基本知识 一、电路中的瞬态过程 【演示】用根据图5-1-1 制作的示教板。观察开关S 合上瞬间各灯泡点亮的情况。 S I C I L I R +C L R U S - HL 1HL2HL3 图 5-1-1 【讲授】开关 S HL 1突然闪亮了一HL 2由暗逐HL 3立刻变合上瞬间下,然后逐渐暗下渐变亮,最亮,亮度稳 去,直到完全熄灭后稳定发光定不变 有瞬态过程无瞬态过程

外因——电路的状态发生变化(换路) 电路发生瞬态过程的原因 内因 —— 电路中含有储能元件(电容或电感) 二、换路定律 【讲授】①换路定律是表述换路时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变化规律的,即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和电 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 ②设以换路瞬间作为计时起点,令此时 t =0,换路前终了瞬间以 t =0 —表示,换路后初始瞬间以 t =0 +表示。则换路定律可表示为: u C (0 +) = u C (0 — ) 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不能突变 i L (0 +) = i L (0 — ) 换路瞬间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 换路后 换路前 初始瞬间 终了瞬间 【说明】①换路定律实质上反映了储能元件所储存的能量不能突变。因为 W C = 1 Cu C 2、W L = 1 Li L 2, p= dw 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 2 2 u C 和 i L 的突变意味着能量发生突变,功率 dt ②当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换路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中, u C 和 i L 必然是连续变化的,不能突变。 这种电流和电压的连续变化过程就是电路的瞬态过程。 ③电阻是耗能元件,并不储存能量,它的电流、电压发生突变并不伴随着能量的突变。因此由纯电 阻构成的电路是没有瞬态过程的 。 ④虽然 u C 和 i L 不能突变,但电容电流和电感电压是可以突变的,电阻的电压和电流也是可以突变 的。这些变量是否突变,需视具体电路而定。 三、分析一阶电路瞬态过程的三要素法 【讲授】①一阶电路是指只包含一个储能元件,或用串、并联方法化简后只包含一个储能元件的电 路 经典法 (通过微分方程求解) ②分析一阶电路瞬态过程的方法 三要素法 (简便方法,本书只介绍此法的应用) ③在直流电源作用下的任何一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只要求得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这三个 要素,就可完全确定其在瞬态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三要素法:

办公室管理重点难点

办公室实务 《办公室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的有关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办公室管理是现代文员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掌握办公室实务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办公室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文字使用运用能力。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办公室实务》,主编陆瑜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十四章,包括办公室实务概述、文员实务、电话电子通讯、邮件收发、接待实务、信访实务、会议及会谈实务、日程安排、差旅事宜、照料上司身边琐事、交际与礼仪、办公室用语、印信值班工作、文书与档案实务等。 二、多种教学媒体的配置 本课程拟采用文字教材和少量声像教材以及多种网上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内容浅显、易懂,各章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在知识的介绍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侧重于操作层面,这也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文字教材后面设计的案例题目,是紧密配合文字材料而精心设计的、突出实践技能、实际操作的应用性教程的表现形式,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这部分内容,既把它看成是实践的模拟演示,也把它看成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也可以用它来检测学习效果。 (二)音像教材(IP计算机课件) 配合文字教材,《办公室实务》拟编制6节录像课。主要是模拟办公室具体工作操作程序,文员接人待物的规范流程,将便于实践演示的工作程序形象化地表示出来。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网上辅导 网上辅导既有定期发布的教学重点解析,又有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此外,根据教学需要,还将在网上举行不定期的讨论活动。有关信息都会在网上予以发布。 各种教学媒体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交叉(见下表),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需要选择。 三、教学活动安排 1.教研活动:(1)9月份网上讨论教学工作;参加人员:试点电大主持教师。 (2)10月份网上讨论平时作业问题。参加人员同上。 2.学习讨论活动:11月份组织一次学习讨论,参加人员:学生、教师。 3.平时教学检查:统一安排4次书面作业,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一同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4.信息发布:每个月网上发布一次辅导内容,一次网上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国际私法教学大纲

《国际私法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国际私法》是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2.适应专业:法学(函授本科) 3.学时:总学时80,面授学时20,自学学时60。 4.先修课程:民法学、经济法、国际公法等。 5.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与法理分析相结合;历史演绎与逻辑归纳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实际论证相结合;;传统理论讲授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6.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7.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以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为依据,从冲突法的理论,我国冲突法的立法及实践等方面,全面掌握各种涉外民事关系准据法确定的原则与理论,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全面了解国际私法的原理及学说,并在国际经济流转和民事往来的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和法律适用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述 主要内容:涉外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的产生、性质和调整方法、国际私法作为法律部门的特点、与相关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国际私法的性质、国际私法的渊源。 教学要求:教学中重点讲明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的产生、性质和调整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私法作为法律部门的特点、与相关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国际私法的性质。在国际私法的渊源问题上,说明不同法律渊源在适用上的关系和顺序。 教学重点: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国际私法的性质、国际私法的范围和体系。

第二章国际私法的历史发展 主要内容:十三世纪前国际私法萌芽史、十三至十八世纪国际私法学说史、十九世纪国际私法发展史、当代国际私法发展史、统一国际私法立法史、中国国际私法发展史。 教学要求:学习国际私法的历史发展,了解适用外国法的必要性和法律适用的各种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十三至十八世纪国际私法学说史、十九世纪国际私法发展史、统一国际私法立法史。 第三章冲突规范与准据法 主要内容:冲突规范概述、连结点、系属公式、准据法及其确定、先决问题、法律选择方法、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 教学要求:熟悉不同冲突规范和连结点在法律适用中的意义,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会选择不同的连结点。掌握法律选择方法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意义,并分清法律选择方法在立法与司法两个不同层面的作用。通过对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的划分,了解适用外国法的条件和范围。 教学重点:冲突规范的概念、结构、类型及其作用、连接点、准据法及其确定、先决问题。 第四章冲突法的一般制度 主要内容:识别、反致、法律规避、公共秩序保留、外国法的查明。 教学要求:对于国际私法特有的制度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了解在处理涉外案件的不同过程中涉及的国际私法基本问题,树立处理国际私法案件应当具备的理念和常识。 教学重点:识别、反致、法律规避、公共秩序保留。

《步步高》教学辅导电子版,有习题,有解析,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3讲 原子结构 1.(2009·成都模拟)铋(Bi )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下列关于20983 Bi 和 21083 Bi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0983Bi 和21083Bi 都含有83个中子 B.20983Bi 和21083Bi 互为同位素 C. 20983 Bi 和 21083 Bi 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20983 Bi 和 21083 Bi 分别含有126和127个质子 答案 B 2.(2008·全国理综Ⅱ,11)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 的质量数为A ,含N 个中子,它与1 H 原子组成H m X 分子。在a g H m X 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m A +2 (A-N+m ) mol B. A a (A-N) mol C. m A a +(A-N) mol D. A a (A-N+m ) mol 答案 A 3.(2009·商丘模拟)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a 倍(a >1),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 ( ) A.2a +2 B.2a +10 C.a +2 D.2a 答案 A 4.(2008·上海,2)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 A. CO 2的电子式为 B.Cl - 的结构示意图为 C.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 2H 4 D.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为17 37Cl 答案 B 5.(2009·长春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B.石英的化学式为:CaSiO 3 C.在CS 2、PCl 3中各原子最外层均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D.Ar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初一第二章非负数辅导

初一第二章辅导 例1.若0|2|)1(2=++-b a ,则b a +=_________。 练习.已知|1|x += 4,2(2)4y +=,求x y +的值。 若()()22110a b -++=,则20042005a b +=__________. 例2.已知|a|=7,|b|=3,且a >b 求a+b 的值。 |a|=7,|b|=3,且a 与b 异号,求a-b 例3 11111335574951 +++?+???? 例4、现规定一种运算“*”,对于a 、b 两数有:ab a b a b 2*-=, 试计算2*)3(-的值。 一、境空题 1、31-的倒数是____;3 21的相反数是____. 2、比–3小9的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 3、计算:._____59____;2123=--=+- 4、在数轴上,点A 所表示的数为2,那么到点A 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5、两个有理数的和为5,其中一个加数是–7,那么另一个加数是____. 6、某旅游景点11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 2-,最高气温为8℃,那么该景点这天的温差是____. C 7、计算:.______)1()1(101100=-+-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5的绝对值是………………………………………………………( ) A 、5 B 、–5 C 、 51 D 、51- 2、在–2,+3.5,0,3 2-,–0.7,11中.负分数有……………………( ) A 、l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下列算式中,积为负数的是………………………………………………( ) A 、)5(0-? B 、)10()5.0(4-?? C 、)2()5.1(-? D 、)3 2()51()2(-?-?- 4、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是…………………………………………………( ) A 、–1与(–4)+(–3) B 、3-与–(–3) C 、432与16 9 D 、2)4(-与–16 5、l 米长的小棒,第1次截止一半,第2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下去,第6次后剩下的小棒长为…………………………………………………………………( ) A 、 121 B 、32 1 C 、641 D 、1281 6、不超过3)23(-的最大整数是………………………………………( ) A 、–4 B –3 C 、3 D 、4 三、计算. (1))4(2)3(623-?+-?- (2)61)3161(1? -÷ (3)51)2(423?-÷- (4)[] 2)4(231)5.01(-+?÷ -- (5))411()2(32)53()5(23-?-÷+-?- (6)()33 2122316293??--?-÷- ??? (7)(-1)3-(1-21)÷3×[3―(―3)2]

考研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笔记及概率易错知识点总结

考研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笔记及概率易错知 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第一章集合与映射 1、集合 2、映射与函数本章教学要求:理解集合的概念与映射的概念,掌握实数集合的表示法,函数的表示法与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第二章数列极限 1、实数系的连续性 2、数列极限 3、无穷大量 4、收敛准则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与定义,掌握并会应用数列的收敛准则,理解实数系具有连续性的分析意义,并掌握实数系的一系列基本定理。 第三章函数极限与连续函数 1、函数极限 2、连续函数 3、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 4、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估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微分 1、微分和导数 2、导数的意义和性质 3、导数四则运算和反函数求导法则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其应用 5、高阶导数和高阶微分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微分,导数,高阶微分与高阶导数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求导与求微分的方法。 第五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微分中值定理 2、L'Hospital法则 3、插值多项式和Taylor公式 4、函数的Taylor公式及其应用 5、应用举例 6、函数方程的近似求解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微分中值定理与函数的Taylor公式,并应用于函数性质的研究,熟练运用L'Hospital法则计算极限,熟练应用微分于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与函数作图问题。 第六章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其应用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熟练应用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求解不定积分,掌握求有理函数与部分无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方法。 第七章定积分(1 6) 4、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 5、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 6、定积分的数值计算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定积分的概念,牢固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5) 1、偏导数与全微分 2、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3、Taylor公式 4、隐函数 5、偏导数在几何中的应用 第二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6可微,且求其可微的,且。 7、设由确定,求在(1,2,-1)处的导数应是变换的Jacobi矩阵,在处,此矩阵为,在列向量表示下,在(1,2,-1)处的导数就是将变换为的线性变换。[备注1:这一答案保持了原题用行向量叙述的方式。][备注2:当表示为,我们可得在处的—导数是:,即,故或,算子对向量的作用以相应的矩阵对向量的左乘表示。] 第三部分

国际私法期末复习重点归纳

1、国际私法调整对象:就是含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法律关系。国家民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国际的或跨国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也就是说是一种超越一国范围的民商事法律关系。 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调整方法:直接调整方法,间接调整方法。 所谓间接调整方法,就是在有关的国内法或国际法中规定某类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受何种法律调整或支配,而不直接规定如何调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方法。其间接调整方法就是借助冲突规范来实现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的体系,示范法应分为总则、管辖权、法律适用、司法协助喝附则五大章。主体为管辖权、法律适用和司法协助三大部分。 3、国际私法渊源:国内立法,司法判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学说或法理。 4、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目前国际上最主要的统一国际私法的常设政府间国际组织。 5、国际私法主体:是指能够在国际民商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 住所与居所的区别:住所是久住之处,居所只是暂住或暂居之处。 法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设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的财产,并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对于法人国籍的确定,我国采取登记主义。对于法人的住所,我国采取的是主事务所所在地说。 6、外国法人的许可:是内国根据本国的法律对外国法人的资格进行审查,承认并允许其在内国从事民商事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对外国法人的认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法人依有关外国法律是否已有效成立;二是依外国法已有效成立的外国法人, 法律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法律同时调整同一个相同的社会关系而在这些法律之间产生矛盾的社会现象。 7、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是指内国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和给予本国人的待遇相同,即在同样的条件下外国人和内国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相同。它有如下特点:1、当今的国民是一种互惠待遇,但并非以一定条约和法律上的规定为条件;2、国民待遇仅就一般状态而言,并不意味着外国人与内国人在具体的民事权利享有上完全一样;3、国民待遇的范围常在条约中做出限制。 最惠国待遇是指施惠国给予受惠国的待遇不低于授予已经给予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待遇。同国民待遇相比,有如下特点:1、两者的规定方式不同。最惠国待遇必须以双边或多边条约的规定为基础,而国民待遇既可以在国内立法中,也可以在国际条约中规定;2、两者的待遇标准不同:最惠国待遇是以施惠国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待遇为标准,而国民待遇以本国国民待遇为标准。 3、两者的目的不同。最惠国待遇是为了使处于一国境内的不同外国人处于平等地位;而国民待遇则是为了使外国人在某些领域与内国人的民商事地位平等; 4、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最惠国待遇适用于经济贸易的某些事项,,而国民待遇一般适用于概括性的一般问题。各国一般实行有限制的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条款在规定其范围的同时,常规定其例外条款。 8、国际民事法律冲突:国际民事法律冲突即对同一民事关系因所涉国家法律规定不同而发生的在法律上适用上的冲突。 产生原因:1.各国民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2.各国之间存在着正常的民事交往,发生大量的国际民事关系。3各国承认外国人在内国的民事法律地位。4各国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民事法律在内国的域外效力。 解决办法:1、冲突法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制定国内或国际的冲突规范来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国际民商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从而解决民事法律冲突)2、实体法调整方法(是指有关国家间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的方式,制定统一的实体法,以直接规定国际民商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避免或消除法律冲突) 9、系属公式:所谓系属公式,就是把一些解决法律冲突的规则固定化使它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或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处理原则,以便解决同类性质的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 几种常见的系属公式:1、属人法,是以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惯常居所作为联系点的系属公式。2、物之所在地法,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所在国家的法律,它常用来解决物权特别是不动产物权的法律冲突问题。3、行为地法,是指法律行为发生地所属法域的法律。4、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是指双方当事人自行选择的那个法域的法律。5、法院地法,是审理国际民商事案件的法院所在地国家的法律。6、旗国法,就是旗帜所属国家的法律。7、最亲密联系地法,是与国际民商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10、准据法的概念:是指经冲突规范指引用来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具体实体法规则。

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

第五章公共组织 一、公共组织的含义 公共组织是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之一。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三层含义: 1、公共组织是指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包括从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到基层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的政府部门和其内部设置的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 2、公共组织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各级政府和各种政府组织部门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之中,有序而有效的动态组织管理行为是一个政府实现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正常状态。 3、公共组织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公共组织中行政人员的组合不仅是职权的组合,也是人的精神与意志、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和凝集。这种凝聚力的大小对公共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公共组织一般由权力、机构、人员、规范、信息和物质资源等要素构成。这些行政要素围绕着特定的行政目标组成具有不同职能、形态不同的公共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 2、社会性; 3、服务性; 4、权威性; 5、法制性; 6、系统性。 三、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四、公共组织的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1)集权制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集权制的公共组织的优点是: ①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②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映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③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有利于调动和集中各种资源,可以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有利于克服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也有利于克服各自为政,权力分散。 ④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增强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集权制的缺陷是: ①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能发挥下级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②由于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而造成决策失误,也容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 ③由于层级过多,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④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高度集权易于走向家长制或一言堂,甚至走向专制或独裁。这就有损于民主、公平的社会目标。 (2)分权制 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分权制的优点是: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一、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从声音、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色,必然会涉及到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用法。如果词语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语言交际。例如某中学的化学试题是要求判断正误:“倍比定律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明的。”命题教师拟定的答案是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不少学生坚持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观点。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些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发明”与“发现”不同,因为“发明”是指研究创造出指某种新产品或新方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例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发现”则是指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但它本身却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这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可见,词语的选择在语言的使用中非常重要。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重点讲授了“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第一节、“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第二节、“成语和成语的活用”(第三节三个问题。 二、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提出了四个要求:一、准确朴实;二、简洁有力;三、新鲜活泼;四、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把这四点要求分为两个层级,后两个方面是对词语锤炼的更积极的层级要求。 (一准确朴实

所谓“准确朴实”,就是用得合适,具体表现为:其一、准确地反映人和事物的特点。其二、突出主题或重点。其三、适合交际语境,用得得体。其四、突出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则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词虽无褒贬色彩,但它与可以通过与褒贬色彩相对而获得修辞自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词语的锤炼主要是对同义词语的选择。同义词语用得好,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以少驭多、言简意赅的目的。“简洁有力”,并不是机械地排斥对词句的修饰,而是要注意避免干巴巴的堆砌。只要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当地选用一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词语,更有助于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总之,“简洁”是就语言手段和意义的联系而言的,使用语言时并不一定需要堆砌许多词藻,简洁的语言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题旨情境来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三新鲜活泼 所谓“新鲜活泼”就是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听者的词语。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四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使用语言时取得交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即语言要具体形象,描写事物则使之活灵活现,色彩分明;模拟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以期收到绘声绘色的效果。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2章重点难点辅导

1-2章重点难点辅导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章讲述的内容是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第二章讲述的内容是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在本节的1-2章重点、难点辅导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指导大家的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 教学重点:消费者保护法的国际立法,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由来和特色,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概况,掌握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教学内容: 一、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由来和特色 二、美国、英国、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三、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 四、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第二章消费者保护法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 教学要求:了解消费者保护法的取向和体系,掌握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消费者保护法概述 一、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 二、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 一、安全价值 二、交易公平价值 三、福利价值 第三节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 二、消费者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国家与社会干预原则 四、综合法律保护原则 第四节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

一、消费者保护法体系的含义 二、消费者保护法体系的构成 第二部分:理论重点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由来 消费——消费者——消费者问题——消费者运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 (1)消费 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和购买的活动,是人们对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性消费品(服务)的消耗和利用。 生产消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器材、原材料、燃料、机械、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物质产品或耗费劳动服务的行为。 生活消费包括物质产品消费和劳动服务消费两种。 (2)消费者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消费者泛指从事一切消费活动的人,这里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消费也包括生产消费。狭义上的消费者即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则专指从事生活消费活动的人。因此,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的概念可表述为: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这里应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也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限制的主体仅限于个体社会成员即自然人,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都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体,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首先,在消费者交易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不同,经营者所承担的是经济风险,而消费者承担的除了经济风险还有生存危险。其次,在消费者交易中,经营者的利益可以得到即时的满足,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在交易完成、获得并使用消费品以后才能得到满足。第三,消费者正确消费要依赖于经营者。综上,商品经济的本质决定了消费者在与经营者的交易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将消费者与经营者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给予同等保护,那么,对消费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公证的立法者应该认识到消费者的弱者地位,在法律保护上对消费者给予适当的倾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资料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资料

10月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1 第一章绪论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或称国际民事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的一个法律部门。 涉外民事关系:是在民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据以发生的法律事实诸因素中至少有一个外国因素的民事关系。如:1、作为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外国法人或无国籍人,有时是外国国家或国际组织。2、作为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实施或完成的行为。3、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义务据以产生的法律事实发生于外国。 国际私法上所称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广义的,实际上是指民商事关系。它包括国际物权关系、国际破产关系、国际信托关系、发生于国际民商事领域的各种债权关系、国际知识产权关系、国际婚姻家庭关系、国际财产继承关系以及国际劳动关系等等。

涉外因素中的“外国”是广义的,包括一国内涉及不同法域的法律关系。 法域此处即一国内具有独立法律制度的地区,中国司法实践中,国际私法规范也适用于港、澳、台地区。 国际私法在许多国家又被称为“法律冲突法”或“冲突法”。 区际法律冲突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法律 制度之间的冲突。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法律制度为区际私法。多见于联邦制国家或复合法域国家。 具有自己的国际私法和自己内部的区际私 法的成文法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波兰与前南斯拉夫。美国这样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自己的州际冲突法。 国际私法与区际私法的关系:首先二者有区别。国际私法是调整不同国家间的民法冲突,区际私法是调整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的民法冲突。但二者共同点在于都是解决法律的地域或空间 冲突的。二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在解决国

《新思维英语阅读》教学辅导(第5章)

《新思维英语阅读》教学辅导(第5章) 《新思维英语阅读Ⅲ》教学辅导(第5章) CHAPTER 5 AGING Theme Introduction: The search for the secret to long life has existed since time began. We all want a long, healthy life. We notice the signs of our own aging with concern. Why do we age? While medical science, and individuals consider ways to prolong human lifespan, the numbers of people over 60 — and particularly those over 80 — are growing fast. This rapid aging of global society brings many problems. Reading Skill Practised: Word Analysis As you learned in Chapter 4, learning to read without constant use of your dictionary will help you become a faster and more efficient reader. However, sometimes the context of the sentence does not give enough information for you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unknown words. Another vocabulary strategy you can try is word analysis. In word analysis, the reader breaks down English words into common parts and guesses the meaning from the word origin. Reading Skill: Word Analysis (Prefixes) Sometimes the context of the sentence does not give enough information for you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unknown word. If that is the case, and you feel you need to know that unknown word's meaning to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then you should open your dictionary. However, there is another vocabulary strategy you might try: Word analysis. In word analysis, the reader breaks down English words into prefix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d), root (the middle of the word, and its basic meaning), and suffix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第一章导言 一、重点难点问题辅导: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 (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它包括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3.机会成本 (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6.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 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7.经济学的划分 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8.理论的内容与分析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5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5

10月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13 第十三章法定之债 侵权行为之债:指不法侵害她人人身或财产权利,并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一、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一般理论 (一)行为地法说:早在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时代,便主张对侵权之债以行为地法为其准据法。其理论根据乃是“场所支配行为”这个古老的原则。 法国学者巴迪福认为,之因此应适用行为地法,主要基于两大原因,即一是侵害发生地国因此种行为而蒙受的损失最大;一是只有适用行为地法,才能警示人们在为有关行为时得首先对其行为的危害性加强预测并评价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 (二)法院地法说。认为侵权刑罚上犯罪在性质上相同或类似,由于刑法不具域外效力,侵权行为地法亦当不为法院国所采用,而应以法院法法作其准据法。萨维尼认为对侵权之债应以法院地法作其准据法。 (三)最密切联系说或“侵权行为自体法”说。由英国著名国际私法学家莫里斯提出。“侵权行为自体法”即侵权行为应适用与侵权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二、侵权行为法律适用上几种有代表性的立法实践。 (一)以行为地法为主,而以内国法律加以限制。如日本,泰国,德国,中国等;1966年《葡萄牙民法典》规定:1)侵权责任,无论产生于不法行为,风险,仰或为某种合法行为所引起,均适用造成损害的主要行为实施地国法,而因不作为引起的侵权责任,适用责任人本应为积极行为的行为地法;2)如结果发生地法认为行为人为侵权人,即使行为实施地法不认为侵权,应适用结果发生地法;3)如双方具有共同国籍或惯常居所地,只是临时在国外发生侵权行为,则可适用她们的共同本国法或共同惯常居所地法。 (二)一般以行为地法为主,但以最密切联系或以“利益导向”加以限制。1978年《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48条规定:1)非合同损害求偿权,依造成此种损害的行为发生地国家的法律;2)因不正当竞争而发生的损害与其它求偿权,依受此竞争影响的市场所在国的法律。 1995年《英国国际私法》第11条规定:1)一般规则是准据法乃导致侵权或不法行为之事件发生地国家的法律。2)如此类事件的某些因素发性在不同国家,依一般规则准据法应为:A)对导致个人人身伤害或因人身伤害而造成死亡所提起的诉讼,乃该个遭受伤害地法;B)因对财产损害而提起的诉讼,乃财产遭受损害时所在地法;C)在其它任何案件中,均适用最密切联系地之法律。 (三)在侵权冲突法上开始引进当事人意思自治。 (四)原有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上主张适用原法律关系的准据法,即原合同关系一方当事人对她方造成侵权,依合同准据法处理。另外如雇用关系,夫妻关系,消费关系等也有此种情况。 三、中国关于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中国《民法通则》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能够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理论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教学

第五章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培养共性,选修培养个性)(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五)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 (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计划性)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求:通过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二)科学知识 (三)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年龄、个体差异性 (四)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 (一)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1.倡导者: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 2.优点: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等 3.不足:活动中无明确的教科书和课程标准,活动课题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夸大 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二)要素课程论(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要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非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1.要素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 (三)结构课程论 1.倡导者:美国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布鲁纳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内涵:教育的意图。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传递性 二、影响课程目标的制定的因素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先行原则) 第三节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一)概念: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992年: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