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案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案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案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案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分类

教学重点: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学难点: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教育功能概述

思考:教育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究竟能够干什么?教育为什么存在?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所以教育功能必然是,而且只能是通过对人的作用而显现。

教育功能与相关概念

教育价值是对教育满足社会或个体的需求程度的评价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演进

三、教育功能的分类

你所知道的教育的功能分类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性质所制约。

(二)从作用方向看或者说作用的性质上来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 K. Merton)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维度。

“社会功能指可见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向(目标、动机、目的),若不能区分客观社会后果与主观意见,则必然导致功能分析上的混乱”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指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合的情况,而隐性功能是指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教育的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地,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

显性功能与隐性的功能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的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的功能。(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1.日本柴野昌山把性质(方向)和形式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划分

柴野昌山的说明:

如:考试作为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来说具有正向的显性功能(A);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是考试的负向隐性功能(C);又如,学校中的表扬制度以及晨会之类的仪式性活动的本来目的只在于帮助学生区分正误,但也可能会产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意识,促进群体整合等预料之外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便是正向隐性功能(B);负向显性功能(D),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开始就竭力去避免教育的负向显性功能,但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则属于负向显性功能。

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的个体功能

问题一:个体发展指的是什么?

含义:是指个体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包括肌体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发展包括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倾向的发展。

问题二:个体发展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性?

问题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在四个方面

(1)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2)使个人的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3)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政治意识,道德意识)

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性别意识)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教育与个体的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是指为了达到外面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后,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在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如: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我们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问题四:教育对个体的发展都是正向的么?

案例1:“一篇作文的故事”

案例2:考场上的打油诗

思考:教育的负功能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PS: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没有正常的生理条件,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如,身体畸形、无脑。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也不能变为现实。例,音乐家的后代未必都是音乐家。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成熟的人,有一个过程。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如身高体重的增加,心肺大脑的发育,性成熟等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十喊”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

婴儿发展顺序歌:一视二听三摇头、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岁独站稳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我们每个人容貌、体态的不同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关注遗传对后天智力发展的影响。遗传表现在神经活动类型上,决定了人的气质类型,如婴儿室里,你可以看到,出生几天后的婴儿,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比较安静,容易入睡,有的则手脚乱动,大哭大喊。

遗传的差异表现在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如音乐、舞蹈、绘画,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如失聪、失明,但差异最大的是非常态下的痴呆儿和超常儿童。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素。

[思考]“孟母择邻”的故事的启示

[思考]南北差异----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影响着人的身心的发展

[思考]······

(时代的局限性使然:封建专制剥夺每个人的自由,既有行动的自由,更有精神的自由。而林和宝还是贵族子弟中更有创造性和叛逆性的人。)----宏观社会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发展的方向。

[思考]:小学生拿钱请同学做作业、学生争当干部、请班干部吃饭;网络游戏的暴力学生杀害网吧老板抢钱。学校要求孩子做清洁,学生家长却帮着做。家庭有钱有权,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于是学习不认真。

---微观社会环境影响广泛而又直接、分散而又复杂。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与环境的区别是有无目的性。

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思考]华生&洛克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职业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思考题:1、在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功能观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

2、如何认识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的关系?

3、试析你至今为止的成长过程,有哪些因素在你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 1、叶澜著.教育概论. 2、张乐天著.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分析 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查阅读课和识字课两大类型,我们主要介绍阅读课的解题思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阅读课的考题中主要出现过以下几项考查内容: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本文我们将对考频最高的教学目标部分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上,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低年段)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理解文中XXX 的基本含义(能够理解文中XXX的内容;能够利用XXX造句);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中、高年段) 【注意】在小学阶段,任何年级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都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认、会写、会读,中年段、高年段除了这三方面外,可以再从理解词或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组词造句等方面挑选一到两点加入目标中。 【例】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读写“拮、据、寐、驰、馈、惑、捎”7个生字,理解这些字词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注意】在实在不会写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模板比较死板,不够切合课文。要想提高切合度,可以再结合文章添加一些内容。如下: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掌握文中XX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XX的重要内容/体会文中XX的情感),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例】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中大白鹅叫声、吃相、步态方面的特点,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文章表达的XX(大好河山的秀美,大自然的美,环保意识,人格魅力)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阅读习惯。(小学通用) (2)激发学生探索XX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高年段) 【例】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教育学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得目标、任务与原则练习 一、填空 1、就是我国现阶段一切教育活动得出发点与归宿。 2、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得依据就是 ; 。 3、就是实现教育目标得重要保证。 4、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得原则即在教育得过程中,促进幼儿 , , 。 5、与就是幼儿园教育得全部内容。 6、就是幼儿园得基本活动。 7、“要知道梨子得味道,您就得亲口尝一尝”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得得原则。 8、就是幼儿最重要得学习内容与学习途径。 二、选择 1、教育得根本问题就是 ( ) A、教育目得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标 D、教学方法 2、幼儿园最重要得学习内容与学习途径就是( ) A、游戏活动 B、生活活动 C、自由活动

D、幼儿教育实践活动 3、我国首次提出“四有新人”就是在 ( )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得指示》; B、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得若干历史问题得决议》;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得决定》; D、1995年,《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 4、幼儿园得任务包括( ) A、对幼儿实施保育 B、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 C、为幼儿园盈利 D、对幼儿实施教育 5、教师在集体教学时,结合分组教学。这种做法主要体现得教育原则就是( ) A、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B、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得原则 C、保教结合得原则 D、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得原则 6、下列关于幼儿教育目标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幼儿园教育目标能否贯彻实施完全就是行政管理部门得事情。 B、教育目得就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得唯一依据 C、教育目标得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得年龄特征

D、幼儿园教育目标就是依据家长得不同要求提出来得。 7、幼儿园除了具有对幼儿实施保育与教育之外,还具有( )任务。 A、开发智力,培养自理能力 B、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C、培养幼儿与社会沟通得能力 D、培养社会所需要得人 8、“要知道梨子得味道,您就得亲口尝一尝。”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得( )原则 A、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得原则 B、保教结合得原则 C、教育得活动性与活动得多样性原则 D、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得原则 9、幼儿园教育目标就是依据教育目得并结合幼儿园教育得( )提出来得。 A、方法与手段 B、性质与任务 C、原则与规律 D、原则与方法 10、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就是我国幼儿教育得基本出发点,也就是我国( )所规定得幼儿教育得任务 A、教育法 B、幼儿园工作规程 C、法律法规 D、幼儿教育法规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 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 念的活动。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 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2) 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幼儿教育学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填空 1、是我国现阶段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是;。 3、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4、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原则即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幼 儿,,。 5、和是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 6、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7、“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亲口尝一尝”体现了幼儿园教育 的的原则。 8、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 二、选择 1、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标 D.教学方法 2、幼儿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是() A.游戏活动 B.生活活动 C.自由活动 D.幼儿教育实践活动 3、我国首次提出“四有新人”是在()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1985年,《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幼儿园的任务包括() A.对幼儿实施保育 B.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 C.为幼儿园盈利 D.对幼儿实施教育 5、教师在集体教学时,结合分组教学。这种做法主要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A.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B.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C.保教结合的原则 D.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6、下列关于幼儿教育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园教育目标能否贯彻实施完全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情。 B.教育目的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唯一依据 C.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D.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依据家长的不同要求提出来的。 7、幼儿园除了具有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之外,还具有()任务。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 我国“课程”一词见于唐朝 课程分广义和狭义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课程”: 包括应学科目的总和、课内外活动、各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学科中心,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经验中心。学生社会活动研制课程、组织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三、课程开发 制约三大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1.儿童:直接因素(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 2.社会:决定性作用(社会的效用、社会责任感、家长与社会的压力) 3.学科特征:重要因素(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吸收新的科学成就)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划分 1.分科课程 又称科目课程,最古老、使用最广。

“六艺”、“七艺”。 夸美纽斯“泛智课程”、赫尔巴特“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斯宾塞功利主义原则课程,都属于分科课程。 特征: 科学安排每门学科知识体系,易于知识连接,知识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2.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相关课程:又称“联络课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联系,但又维持独立状态。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相关学科合并一个新学科。 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3.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 特征: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的自主性; 内容的开放性; 形式的多样性。 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课程管理制度分 1.必修课程 定义:同一年级学生必学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基本学历还可分为国定、地方、校定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根本特征:强制性, 优势:实现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养成学生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养;便于课程实施、管理、评价;体现了国家共同基本要求。 不足:过分注重共性,忽视个性,容易出现社会本位倾向,忽视个体发展。 2.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的课程。 主导价值: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个性。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功能

第二章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 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 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幼儿教育学第二章练习题

幼儿教育学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测试题 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 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行为目标 2.( )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A.重点发展 B.全面发展 C.局部发展 D.智力发展 3.( )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A.学前教育目标 B.学前教育手段 C.学前教育启蒙 D.学前教育内容 4.社会要求与( )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A.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 B.教育机构 C.政府 D.父母 5.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 。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6.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 )。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 C.培养特长儿童 D.培养完整儿童 7、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为() A、教育 B、保育 C、游戏 D、日常活动 8、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原则的要求。 A、教育的活动性 B、尊重儿童人格尊严 C、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D、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

9. 教师随意呵斥或惩罚儿童,这违背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要求。 A、面向全体 B、重视个别差异 C、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D、保教结合 10.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 A.保育活动B。教育活动 C.游戏活动 D.保育、教育活动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3.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三、判断题 1.幼儿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事情,保育员主要安排好幼儿的生活就可以了。() 2.幼儿与成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 实施集体、小组、个别教育与面向全体、照顾个别差异不是一回事。() 5.教育资源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6.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功能没有什么区别。() 7.教育应该使所有的儿童都达到同等水平。()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 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 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第一,教育家xxxx的真知灼见;

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 (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教育结构的内容: 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学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2.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目的 C.教育艺术 D. 教育制度 4.教育工作的核心是() A.教育法规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5.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6.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是()。 A.教育法规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是()。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方针 D.教育目的 8.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9.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 A.教学工作 B. 教育管理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内容 10.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教育规划 B. 教学工作 C. 教育政策 D. 教育内容 11.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理论 B. 教育发展规律 C.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D. 个人本位轮 13.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 A.杜威 B. 卢梭 C. 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17.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旧分工 B. 自由时间 C. 生产劳动与教育 D. 社会化大生产 18.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 A. 体能和智能 B.道德品质 C.活动能力 D.情感、意志、性格 19.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 A. 活动能力 B.道德品质 C. 体能和智能 D.情感、意志、性格 26.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是()。 A. 活动能力 B.道德品质 C. 体能和智能 D.情感、意志、性格 27.人的素质结构中,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的是()。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第二章信息处理能力(幼儿园习题)

第二章信息处理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信息的是()。 A.纸张上的文字 B.身份证中的相片 C.屏幕中显示的图像 D.信息媒体所表达的内容 2.广义的信息检索包含两个过程,即()。A.检索与利用 B.存储与检索 C.存储与利用 D.检索与报道 3.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属于()。 A.零次文献 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4.下列不属于二次文献的是()。 A.年鉴 B.书目 C.索引 D.文摘

5.辞典、手册、年鉴、百科全书等参考工具书属于()。 A.零次文献 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6.汇集较为完备的知识或资料,按特定的方式加以编排,专供查阅以解难释疑的图书称为()。 A.索引 B.工具书 C.百科全书 D.著作 7.根据工具书的基本性质和使用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和参考工具书。 A.期刊 B.书目 C.检索工具书 D.测验工具书 8.()属于检索工具书。 A.辞典 B.年鉴 C.文摘 D.表谱

9.下列选项属于参考工具书范畴的是()。 A.期刊 B.百科全书 C.标准 D.科技报告 10.被称为“工具书之王”,是概括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最完备的工具书是()。 A.字典、词典 B.百科全书 C.手册 D.类书 11.(2012年真题)下列关于网络百科全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百科全书的词条主要是由网络用户创建的,对创建者的身份没有限制 B.网络百科全书的词条是由网络编辑创建的,只有网络编辑才有权创建和编辑 C.网络百科全书是动态开放的,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对其中的词条进行编辑修改 D.网络百科全书不追求知识的权威性,所以对词条的解释不一定准确和完整 12.系统汇集年度时事文献、学科进展和各项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能够满足一定的需求。 1,什么是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即教育能够干什么的问题。 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结果。 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关键所在。教育本质决定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又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本质是恒定的,功能是弹性的。 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制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往往限于育人本身;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超越育人的范畴。 教育目的与实施教育目的所达成的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差距。 教育功能与教育效用 教育效用即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涉及价值判断:正、负、零效用。 教育功能与教育效用密切相连,但教育功能并不一定全部转化为现实; 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出来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等因素。 2,教育功能分析的多重维度:教育功能的理论探讨与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相适应: 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 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教育功能非一种主张或一种学派所能涵盖。对教育功能的分析,可从不同维度进行。 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分析 筛选功能:某种社会地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竞争与选拔的过程。 协调功能:通过教育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分析 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维持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从教育的层次分析 基本功能:教育根本的、基础的、稳定的功能。 派生功能:由基本功能引发出来的功能。 从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分析 正功能(积极功能) 负功能(消极功能)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 外部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内部:教育内部结构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把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部功能表现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它是由教育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外部: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的外部功能。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它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教育价值是教育应然的表现(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反映了理想的教育应该干什么); 教育功能是教育实然的表现(是一种实效,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理想) 职能是职责赋予的能力,而职责又是人为赋予的,带有一定的价值期待,因此职能也就具有了主观性 功能是一种实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期待中的,也可能是超越预期的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发生在内部,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它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它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受社会结构、性质、发展规律所制约 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功能对个体功能有制约作用。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作用方向)次重要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呈现形式)次重要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了解)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教材采用)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出生到生命终结,身心诸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潜能显性化的过程。 社会的人,表现为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它追求个体间的共同性 个体的人,表现为人所具有的个性,它追求个体的独特性 A.概念: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B.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掌握个人成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 社会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2、内化社会文化。接受和认同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 3、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 C.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自己拓展)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A 概念: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简单顺从和适应,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创新。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形成。 B 内容:赫尔巴特把可塑性作为教育的起点,教育的潜在基础是生命的独特性,教育的使命要保护人的独特性,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C 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二章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一.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1.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 2.主张分科教学 二.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1.课程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三.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p60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有影响 3.学科(知识)特征会影响课程的编制 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四.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 p64 (一)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五.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 p65 六.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级) p66 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七.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 p71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两独一发 八.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二级)p71

第二章 幼儿教育学

第二章学前儿童观 ?一、儿童观和儿童观发展的历史演变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发展的历史演变 ? 1.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外在不同。 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 ? 2.儿童是“白板”——儿童刚生下来时,心灵就如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将其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儿童的发展是周围环境的产物。洛克《教育漫话》。 ? 3.儿童是“有罪的”——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了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需要成人对他们严加管教,约束,使儿童能赎罪。 ? 4.儿童是“花草树木”——儿童观上的一个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和需要。 5.儿童是“私有财产” ?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属于私有财产,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

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 ?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儿童是国家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行动者,应该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 真题选讲: 选择题: ? 1.人本位儿童观认为( )。 A.儿童是家族繁衍的工具B.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C.儿童是国家的财富D.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 2.______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福禄培尔 名词解释题: 儿童观 二、儿童的权利与儿童权力观的发展 (一)儿童的权利 每个儿童出生都拥有出生权、姓名权、国籍权、生存权、发展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的习题集及答案.doc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阈强度 3.阈电位 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9.O2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的功能特征。 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 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幼儿教育学复习习题文档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理论以独立的学科出现在欧洲的时间是() 19世纪初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20世纪末 2、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是() 行知福禄贝尔卢梭蒙台梭利 3、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的是() 马卡连柯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4、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北”之称,即指有鹤琴,有() 汉良之洞雪门宗林 5、我国幼儿园是对()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6 2 3 4 6、1903年中国第一个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在()成立 武昌 7、在蒙台梭利学校里任教的教师有三个教学任务,分别为() 观察指导、示、准备 观察指导、准备教具、创设环境 制定教育目标、准备教具、示 制定教育目标、创设环境、示 8“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提出的。 皮亚杰鹤琴行知杜威 9、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10、()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不存在什么天赋 夸美纽斯卢梭洛克福禄贝尔

二、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 2、白板说 3、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2、简述幼儿教育的意义 3、行知认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的“六大解放“包含哪些容? 4、如何看待幼儿教师的体罚行为? 5、比较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异同 《幼儿教育学》第二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重点发展全面发展局部发展智力发展 2、()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手段学前教育启蒙学前教育容 3、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 综合教育启蒙教育独立性教育适宜性教育 4、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独立自主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 5、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并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这里的活动主 要指() 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儿童主动积极的活动儿童的自选活动儿童的游戏活 动 6、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 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尊重儿童原则实践性原则 7、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应该说,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频繁地使用教学目标概念只是近些年的事,以前经常使用的是“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任务”,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使用的都是“一个目的和三项任务”。那么,“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在确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之前,先来分析一下“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目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的含义 (1)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与初衷。体育教学目的也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的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体育教学的进展方向。 (2)所谓目标,则是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成果,是“要在各个阶段达成什么和最后达到什么”的意思。由此而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 (3)所谓任务,是受委派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即上位的人或事对下位的人或事提出的要求及布置的工作,是“要做什么”的意思。由此而论,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

该做和必须做的工作。 (二)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应是如下的相互关系: (1)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 (2)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代表着最终成果)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目的(意图)的标志。 (3)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作和责任。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某人请朋友吃饭,其目的(意图)是增进感情;其总目标(总效果)是使朋友高兴(使朋友高兴了即是增进了感情的标志);分目标(各个事情的分效果)则有:接送好、吃得好、氛围好、谈得好等等;其任务则是安排好车、安排好饭菜、安排好饭厅的氛围、安排好有趣话题以及安排好适合的陪客等等。 举体育教学的例子说明:如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篮球技能从而增强终身体育的能力,那么篮球教学总目标(总效果)就是学会主要的篮球技术和有关知识(学会主要的篮球技术和有关知识是掌握篮球技能的标志),篮球教学的分目标(各个教学课的分效果)则是掌握篮球的最基本的技术、学会运用战术、学习有关规则和相关链接、学会篮球欣赏等等,而各个篮球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好那些被认定是基本的篮球技术、一步一步地掌握被认定是基本的战术和运用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学习篮球的规则和有关相关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