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基本内容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起影响气压的几个因素。根据克拉伯龙方程:

PV=nRT

PV=nRT 克拉伯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PV=nRT……①P表示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SI更多>>

,推出P=(nRT)/V (R为常数)。要使P变小,可改变n、T、V中的一个变量。所以减小气压的方法有三种:①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n);②降低气体的温度(T);③增大气体的体积(V)。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有两种方法: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可把气体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学方法可通过化学反应或化学溶解;降低气体的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冷水浇注或用湿毛巾放于瓶底,也可以把装置转移入较低温的环境;而增大气体的体积,可以采取,升高温度(如,用热水浇注或热毛巾放于瓶底)或改变容器的体积的方法。

对于用化学方法来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方法又和气体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种类有关。①气体溶解性大小会对喷泉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易溶于水的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难溶于水的气体;由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样,从而就使得压强的减少不一样,是喷泉能否产生以及喷泉大小的关键。②吸收液的种类也会对喷泉的形成产生影响,不同的吸收液,与气体之间能否反应、气体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决定了喷泉实验的成败。

通过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条件,我们总结出了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

②气体要充满烧瓶;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1.喷泉的计算

根据充入烧瓶中液体的体积可以计算烧瓶内所盛气体的纯度或平均式量。

2.喷泉的设计

关键是如何使烧瓶内的气体大量地减少。

制作方法: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使用方法: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3.形成喷泉的组合

(1)UTP(常温常压下),NH3、HCl、SO2、NO2 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

(2)酸性气体与NaOH(aq)组合能形成喷泉,例如CO2与NaOH,SO2与NaOH等。

(3)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组合也能形成喷泉。

(4)O2、N2、H2 等不溶于水的气体,设计一定实验条件将其反应掉,也能形成喷泉。

1.NH3

NH3溶解度为1:700

2.HCl

HCl溶解度为1:500

3.NO2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4.SO2

SO2+H2O←=→H2SO3

5.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6.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7.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注意:虽然NO2与SO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但只要滴管中的水加多即可,就是让相同体积的气体溶与更多水中,从而使烧瓶内外形成气压差,从而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A)烧瓶潮湿(B)装置气密性不好(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D)烧瓶内未集满HCl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

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①<②(B)①>②(C)①=②(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答案选(C)。

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A)碳酸钠和稀盐酸(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探究

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探究 ——喷泉实验的拓展 系别 专业: 教育系 化学专业 姓名 学号: 王强 0840147 年级 班别: 2009级3班 教师 职称: 韩天辉 高级实验师 2012年5月 12 日 论文分类号: 密 级: 吉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探究 [摘要]本文依据喷泉实验的实质,以NH3溶于水为例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用其他溶解度的不同气体探究喷泉实验的最佳效果,并将喷泉进行了改进和扩展,设计出了形态各异的喷泉实验。对喷泉实验进行改进和探索,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精彩实验。它新奇、有趣,每当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总是好奇、惊羡,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关键词]增压喷泉、减压喷泉、实验设计、双喷泉 Chemical reagent deterior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ubstance of the fountain experiment, NH3 in water, for example research on principle of the fountain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olubility of different gases other fountain for best results and fountain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extended, designed the fountains of different experiments. Improvements to the fountain experiment and explore, can be a good training of students hands-on, creative ability. "Ammonia fountain experiment" is a testament to ammonia at room temperature, soluble in alkaline aqueous solution with water and both prove their wonderful experiment. It's something new and interesting, when appears whenever a beautiful fountain, students always curious, admire with surprise, it has greatly mobiliz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o as to arouse the desire to explore new knowledge. Keywords :Boost fountain, fountain of decompression, experimental design, double fountain

活动方案曼妥思加可乐喷泉试验及成因探究

活动方案曼妥思加可乐喷泉试验及成因探究新会一中2018届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方案高一(1) 班填表日期2016年7月5日课题曼妥思加可乐喷泉实验及其成因探究 组长郭颖茵成员陈乐思、高颖欣、胡绮颖、黄文惠、陈思欣指导老师赵健垣班主任蒋志伟课题背景说明: 近年来,曼妥思加可乐的“游戏”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个游戏像病毒般蔓延,在世界各地都广为流传。大家都把它当做一个娱乐的一个小游戏,或者是恶作剧的小道具,也有人把它变成了艺术来表演。而网络上也出现了“曼妥思+可乐=死亡”这样的死亡公式。曼妥思和可乐所形成的“喷泉”让人惊叹,但它强大的威力又让人害怕。 究竟这个有趣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小组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对此提出了“曼妥思加可乐喷泉实验及其成因”这个课题。 课题目的、意义: 在这么一个游戏风靡的情况下,针对这个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探究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得出结论,知道“喷泉”所形成的原理及其成因,解答心中的疑惑。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增强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对活动总结所提出的建议,希望能在我们进行娱乐的同时更安全地享受乐趣。 预期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制作模型、实验报告等): 具体以实验报告和实验成品展示成果: 1、调查报告:包括调查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等等; 2、调查成果:调查时的照片、视频。

研究方法: 实验探究、文献资料、小组合作、音像记录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实验报告、数据和调查成果(视频、照片) 活动计划 任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陈思欣、胡绮颖) 务 实验探究(郭颖茵、陈乐思、高颖欣、胡绮颖、黄文惠) 分 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郭颖茵、高颖欣、黄文惠) 工 分阶段实施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对我们所研究的课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沸腾可第一阶段题有一个初步的了活乐喷泉实验相关的资料解。 分析相关变量,针对某一主要影响设计实验,使实验动第二阶段因素设计实验有序进行 步重复试验,减少实 第三阶段改变同一变量进行重复实验验误差,便于分析骤得出结论 结合实验结果以及我们所了解到的对之前的活动进行第四阶段内容,与老师、小组成员讨论出实小组性的总结验结论 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 专访对象 赵健垣新会一中物理老师 (专家、学者等)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教学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知道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感受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节的设置力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并在氨气喷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为后面实验学习提供方法。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凡是化学反应结果能形成体系内外压强差的实验,均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2.学情分析 通过氨及氨盐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 结合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部分电离成NH4+和OH-而呈弱碱性,使

酚酞试液变红等有关知识。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还掌握了氯气、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硫化氢气体通常状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喷泉”原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从心理特点上,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验的探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 (2)难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 三、实验方法设计 1.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亲密合作,获取新知。 四、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仪器:烧瓶,烧杯,试管,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乳 胶管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试液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剖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分组探究→归纳小结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实验专题之四喷泉实验 一. 关于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实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这个喷泉实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实验中? (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实验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如果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 (4)作为喷泉实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 (5)喷泉实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 (6)实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实验时的温度,吸收液的温度等等? 由此拟定研究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实验的改进研究;③彩色喷泉的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 课堂上演示的喷泉实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模拟。 实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 H2O22H20+O2 图1 图2 步骤: 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 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趣味实验设计

【课题名称】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趣味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生掌握木炭燃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装置的观察和思考,能够说出CO 2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通过观察改进装置中气球变化,以及后续喷泉实验的拓展,初步学会用CO 2的化学性质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关于CO 2性质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内容】 实验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用品:锥形瓶、燃烧匙、气球、橡皮塞、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火柴、水槽、 尖嘴导管、10ml 医用注射器 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装置的准备:选择符合锥形瓶口径大小的橡皮塞,按照所用尖嘴导管直径大小打孔后插入,尖嘴一端深入2-3cm 左右,并在橡皮塞上插入燃烧匙,尖嘴导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气球,用细线系紧。 装置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操作:先收集一锥形瓶O 2,并用连有气球和燃烧匙的橡皮塞塞紧,如图一所 示。然后把燃烧匙中的木炭放在酒精灯上引燃(其间可用另一个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以防O 2跑掉),再把点燃的木炭伸入盛有O 2的锥形瓶中,如图二所示。片刻后,木炭 燃尽,如图三所示。 作用: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让学生感知木炭在O 2中燃烧与空气中燃烧的异同。 实验二、CO 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将吸有澄清石灰水的注射器,插入锥形瓶中,并向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后,轻轻振荡锥形瓶,如图四所示。 作用:通过观察气球和石灰水的变化,认识CO 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现象。 图四 图五 CO 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喷泉实验 实验三、喷泉实验 实验操作:将锥形瓶倒置于水槽中,并在水中将气球取下,观察锥形瓶中的现象,如图五所示。 作用:通过喷泉实验,得出CO 2被吸收,为进一步探究CO 2化学性质做铺垫。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 “在比利时,一千多名学生同时将曼妥思薄荷糖放入到健怡可乐瓶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可乐喷泉世界纪录。”——这一则短短的小新闻勾起了我们的兴趣:曼妥思和可乐?这不是在每个便利店里都能买到的糖果和饮料吗?这跟喷泉有什么联系呢? 接着,我们尝试搜索了“曼妥思可乐“关键词,真是我们孤陋寡闻了,这个居家小实验由来已久,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甚至还有专门的表演。还有一个中国创意团体从中发现商机用曼妥思和可乐推动了一辆某品牌的汽车为该汽车商家做宣传。把曼妥思与可乐混合,就会产生“沸腾”现象。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关于这个实验的帖子、视频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甚至流传着“曼妥思+可乐=死亡”这样的死亡公式。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了怀疑:这两种普通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真会有这么大的威力?会不会是网络视频加了虚假的特效呢?在怀疑之余,更让我们不禁想自己亲手试一试,并深入研究实验现象产生的机理。 于是我们提出了“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我们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了解收集关于实验的资料 1.关于曼妥思 曼妥思(Mentos),又名曼陀珠(台湾),一种薄荷糖,口感柔软,口味新奇,于1932年一对外国兄弟在波兰的旅途中发现。二战以后曼妥思在荷兰鹿特丹落地生根,清新口感横扫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世界各地逐渐感受到曼妥斯的魅力。 “曼妥思,以其外脆内软的独特口感和珍珠般的外形而享誉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年轻人所喜爱的糖果品牌。而今在中国,曼妥思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推出新口味、新包装的曼妥思,以期让每一个中国的消费者都能体验到曼妥思的独特之处。”(曼妥思官网品牌介绍) 2.关于曼陀思和可乐 网上有一则新闻:一个巴西小男孩因为将曼妥思薄荷糖与健怡可口可乐一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塑料瓶、吸管、装有水的脸盆、小水杯; 2.记录表格、记号笔、报纸、抹布、视频课件、表演绸带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欣赏喷泉 1.教师:我们已经用磁铁做了一些小实验,有打电话、钓鱼等。今天有两位叔叔他们也来 做小实验,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用了哪些材料?做了什么实验?

2.幼儿欣赏《可乐喷泉实验》,问:“你看到了什么?叔叔用什么材料制作喷泉的?”3.喷泉真好玩,我们也来做喷泉吧! 二、指导幼儿制作喷泉。 1.教师向幼儿介绍实验材料。 2.教师示范制作喷泉。 (1)在密封的塑料瓶里扎两个洞,灌上水,插上两根吸管。 (2)用力向其中一根吸管吹气,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里喷出来。 3.教师介绍喷泉实验原理: 我们向一根吸管吹气,吹入的空气会变成气泡,对水施加压力,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中被推 挤上来,形成喷泉。只要不断吹气,水就会不断喷出来。 4.幼儿制作喷泉,教师随堂指导。 5.幼儿玩喷泉,提醒幼儿不要弄湿衣服。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 1.问: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请你试试,并记录下来。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 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3.预想与对策: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

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讨论结果: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相关经验。如:孔打得高,喷泉喷得高;用力吹,喷泉喷得高。 四、游戏表演: 1.幼儿分组竞赛,比比谁的喷泉喷得更远? 2.表扬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 3.欣赏音乐喷泉,幼儿表演:我们一起来当喷泉,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吧! 五、总结延伸: 1.我们欣赏了神奇的喷泉,小朋友们表演得真棒!在大海深处,蓝猫又有神奇的发现了, 我们快点跟随蓝猫去海底探险吧! 2.欣赏视频《蓝猫淘气3000问》之《海底喷泉》 3.总结活动:大自然真神奇,我们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了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流体力学现象虹吸与喷泉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流体力学现象虹吸与喷泉一辆车没有油,一辆车有油,想把有油车的油分给没有油车,怎么办呢?总不能把车掀翻,把油倒出来吧。虹吸现象就可以显出它的作用了。这时,汽车司机通常用虹吸管从油桶中将油吸入没有油的车。再比如,河南、山东一带常应用虹吸管把黄河里的水引到堤内灌溉农田;还有,在日常生活中给鱼缸换水的装置所用到的也是虹吸原理。现在我们实际玩一玩。 实验重点: 中小学生做实验掌握虹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 1、能够制作出一、二种虹吸效果的实验。 2、掌握喷泉、虹吸现象其科学原理。 实验认知: 虹吸是一种流体力学现象,可以不借助泵而抽吸液体。虹吸管是人类的一种古老发明,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人造出了一种奇特的虹吸管。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应用虹吸原理。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物理现象。喷泉原是一种自然景观,

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园林中的喷泉,一般是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具有装饰性的喷水装置。喷泉可以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降低气温。喷泉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喷泉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实验器材:天平尺、大立柱、注射器、多用尺、细软管、橡皮筋、透明软管、吸管、注射器筒、软塞、螺丝螺母、底座、针筒软塞。 2. 把穿过多用尺下端的小孔,再穿过天平尺最边上的孔,并通过立柱顶端上的圆孔用螺母固定,用另一个螺丝穿过多用尺上的另一个小孔,再穿过天平尺上的圆孔,并用螺母固定好。另一端按同样方法操作。 3. 把两个针筒软塞分别插入两根吸管,一根插得高一点作进水管,一根插得低一点,几乎与软塞平作出水管;然后用一根细软管把一个软塞上的出水吸管和另一个软塞上的进水吸管连接起来,其他的一个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用细软管和透明软管连接好,最后把软塞推入针筒内。针头口塞上软塞密封。

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真题试卷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我国高中化学课程包括几个模块?( ) A.2 B.4 C.6 D.8 √ 解析:解析:高中课程包括2个必修(化学1、化学2),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共计8个模块。 2.下列属于推动、引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 )。 A.动机√ B.成绩 C.考试 D.行为 解析:解析: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 3.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法:二是( )。 A.探索性趣味性学习方法 B.趣味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D.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方法 解析:解析:化学的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性学习;一类是发现性学习。 4.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 A.教学问题 B.教师问题 C.考试问题 D.课程问题√ 解析:解析: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问题。 5.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关系是( )。 A.难点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B.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难点是固定不变的.重点是随时变化的 D.难点一定不是教学的重点 解析:解析:教学重点一般是知识的主体,从知识在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与对学生认知的作用来判断,难点与学生本身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有关,因此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 6.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下列行为动词不属于描述认知性目标的是( )。 A.体验√ B.知道 C.理解 D.应用 解析:解析:目标分为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体验性目标的描述。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 A.合作者

可乐喷泉作文800字

可乐喷泉作文8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最近,我听说把薄荷糖放进可乐里就会形成壮观的“可乐喷泉”。为了验证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我从超市里买回了一瓶可乐和一罐薄荷糖,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为了防止可乐喷发出来弄脏地面,我把实验地点设在了洗手池。我早就按捺不住那激动无比的心情,双手捂着那早已像小兔子一样“砰砰”乱跳的心,然后用颤抖的手拿起一颗薄荷糖小心翼翼地放进可乐里,随着薄荷糖落入可乐的“噗通”声,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只见可乐里开始出现了一些晶莹剔透的气泡精灵,五十个,一百个,成千上万个……越来越多的小精灵积聚在瓶口,仿佛要挣脱“魔术匣”的束缚,立即喷涌而出似的,原本平静的可乐也跟着“沸

腾”了起来。但不知为何,那些小精灵又停滞不前了。我赶紧又放了两颗薄荷糖进去,可仍然无济于事。这时我才突然想起把可乐放进可乐里后要马上把瓶盖扭紧。但是已经太迟了,等我再把瓶盖扭开时,喷泉只是勉强冒出瓶口,极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落了回去,实验失败了。我还不甘心,拼命地摇着瓶子,企图让可乐再喷出来。可是现在无论如何都已经回天无力了,我懊悔地叹了一口气。虽然第一次试验失败了,但是我不会善罢甘休的。我又去超市里买了一瓶可乐,进行第二次试验。这一次我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放入薄荷糖后迅速扭紧瓶盖并用力摇了几下,让里面的气体充分释放。最后打开盖子,可乐终于“势不可挡”地喷发了二十多厘米高。这些小精灵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凝聚,旋转,分离,然后纷纷坠落,在空中划下了绚丽的弧线。我的实验终于成功了!可为什么把薄荷糖放进可乐里会形成可乐喷泉呢?我上网查了

PLC喷泉实训报告

PLC实训报告 -喷泉实验 姓名: 学号: 班级:机电一体化 二级学院:海事与港航学院指导老师: 日期:2013.05.21

一、控制要求 有三组喷头A(Y0)、B(Y1)、C(Y2)。A喷头先喷5秒后停,B、C同时喷, 5秒后B停,又5秒C停,同时AB喷,5秒后C也喷,A、B、C一起喷5 秒后结束。 二、I /o分配口 三、程序梯形图

二、外围接线图

五、心得体会 回顾一周PLC实训,受益匪浅。记得第一节课老师和我们分享学习PLC的心得,学习的欲望很重要,否则会将坚持不下去。在这一周里,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实训周,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性,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这学期plc这课程开设课时太少,在实训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对许多指令功能不了解,无从下手,跟不上老师的教学程度。但通过这周实训还是有所收获,我们实训主要项目:一电动机Y-△启动,二喷泉实验,三交通灯的设计等等。通过这些项目加深对plc基本指令、计数器、定时器、顺序功能图、梯形图、指令表、外部接线图的了解,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关于PLC设计原理与方法。总结来看,有很多设计理念来源于实际,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法。这次实训是几个人为一组,遇到问题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找老师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这样我们可以互相交流设计方法以至达到更适合的设计方法。真正让自己参与本次实训的话就会发现本次实训乐趣无穷收获多。 过这次的实践操作,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总之,这次的实训给予了我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体验,让我深切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学校为我们开设更多课时,自己也会更加注重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把plc这门课程学通学懂。

22个趣味实验

22个趣味实验(简略版) 实验1:化学喷泉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铁夹、酒精灯、大试管1个、棉花、圆底烧瓶1个、支架台1座、胶头滴管1个、烧杯1个、玻璃管1个、橡胶管、连接管、药 匙、石蕊试纸。 实验药品:氯化铵约5g、氢氧化钙约5g、氢氧化钠3g、酚酞试剂、石蕊试纸、蒸馏水。 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与装填药品。取一支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NH4Cl和Ca(OH)2固体 混合物放入试管底部,向下倾斜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弯玻璃管与圆底烧瓶连接,管口处加一团棉花。如下图所示,左端靠近瓶口,右端深入试管底部; 2、制备。点燃酒精灯,左右移动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集中的位置, 用外焰加热药品; 3、验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收集氨气的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氨气 已充满烧瓶; 4、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 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如图安装好装置。打开橡皮管的滴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使瓶内压强迅速下降,当瓶内压强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界大气压就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2:密写信 实验器材:白纸1张、毛笔2支、小烧杯2个。 实验药品:稀淀粉溶液20ml、碘水50ml、酚酞20ml、浓氨水1瓶。 实验步骤:

1、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 立即显示出红字迹。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可以反复若干次; 2、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也可以反复若干次。 实验3:玻璃棒能点燃冰块 实验器材:玻璃棒、研钵、烧杯、电石。 实验药品:冰块、高锰酸钾1—2小粒、浓硫酸溶液约10ml。 实验步骤: 1、先在一个小碟子里,倒上1一2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把它研成粉未,倒入 烧杯中; 2、然后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在冰块上事先放上一小块电石,只要用玻璃棒轻轻往冰块上一触,冰块马上 就会燃烧起来。 实验4:自制汽水 实验器材:一支容积为500 mL、坚固有密封盖的瓶子。 实验药品:30 g白砂糖、2 g精盐、l.8 g柠檬酸、500 mL冷开水、适量香精、 1.8 g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1、取一支容积为500 mL、坚固有密封盖的瓶子,向其中加入30 g白砂糖、2 g 精盐、l.8 g柠檬酸、适量香精; 2、然后加入500 mL冷开水,盖紧盖子,充分摇荡制成溶液,最后快速加入1.8 g碳酸氢钠并迅速盖紧盖子,摇荡几下即可饮用。 实验5:红糖变白糖 实验器材:烧杯、漏斗、滤纸、水槽。 实验药品:红糖5g~10g、活性炭0.5g~1g、热水。

可乐喷泉的实验作文

可乐喷泉的实验作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做了一个科学小实验--可乐喷泉。这个实验真是太神奇了!一开始老师让我们猜她拿的两个道具是什么?我们非常疑惑,真想知道是什么!不一会儿,大家就说出了许多的答案,有的说是西瓜,有的说是可乐,有的说是水……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当老师要揭晓答案的时候。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看那二个道具到底是什么?原来是薄荷糖和可乐呀!猜对的同学,正兴高采烈地笑着,好像在说只有我猜了吧!可是我心里有开始犯嘀咕了,这二样东西又是干嘛用的呢?难道是给我们喝的和吃的吗?大家都纷纷议论开了。最后老师让大家安静,原来老师要给我们做个小实验呀!实验开始了,

老师先把可乐瓶放在脸盆中,打开可乐,又把3颗薄荷糖快速地放进了可乐中。突然,可乐像喷泉一样从瓶子中喷了出来。大家都吓了一跳,挠挠自己的头皮,都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大家都把疑惑的眼光看向了老师,老师故意拉长了声音说道:“你们是不是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呀?”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快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我们都抬着头,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公布谜底。老师这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原来这薄荷糖外层有很多细小的孔,就像木炭一样,会很快得吸收水分,遇到可乐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急剧地增多,在压力的作用之下,可乐就从里面喷了出来。听了这原因之后,我们才明白,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通过这次有趣的小实验,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吃的,如果不小心混在一起,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大家记住哦,千万不要把可乐和薄荷糖混在一起吃哦!

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探究

氨气喷泉实验引发方法的探究 王成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中(257061)【关键词】喷泉实验,胶头滴管引发法,热胀法,冷缩法,挤压法。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解于水的或者容易和某种溶液反应的气体均可设计成类似的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容器内外产生了压强差,从而把液体从低处压向高处而产生喷泉。因其实验效果好,因而被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如何引发压强差,产生喷泉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和总结出的几个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方法一——胶头滴管引发法: 这是教材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如图1所示, 实验时,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 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氨气有一部分溶解于水, 从而使得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而小于大气压,当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时,就会因为烧瓶中的 压强低于大气压而使得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 瓶,产生喷泉。 方法二——热胀法: 如图2所示,这套装置与教材相比少了 一个胶头滴管,因此其引发方法有了一点不 同,但其原理依然。实验时,可以用热的毛 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内的压强增大,气体 膨胀而把导管中原来的空气赶出,从而使得 烧瓶中的氨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氨气迅速 溶解于水,引起烧瓶中的气压迅速减小,从 而引发喷泉。 方法三——冷缩法: 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时,可以用冷的毛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导管直至进入烧瓶,与烧瓶中的氨气接触,氨气极易溶于水,从而引发烧瓶中的气压迅速下降,产生喷泉。

方法四——挤压法: 如图3所示,装置的最下端是一个带 有双孔橡皮塞的塑料瓶瓶,瓶中装满了盛有 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水,橡皮塞的一个孔中插 入连接烧瓶和塑料瓶的导管,另一个孔中插 入一个带橡皮管的导管,橡皮管用弹簧夹夹 住。实验时,用手挤压滴瓶,滴瓶中的水顺 着导管进入烧瓶,烧瓶中的氨气大量而又迅 速的溶解于水中,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可以看到喷泉产生。 以上方法,都是通过操作,使得烧瓶中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把水压入烧瓶,引发喷泉。通过讨论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了思维的各种品质。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参与实验的热情,激发了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40。 2.焦国芬、赵东洋,喷泉实验的微型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39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高中化学教材中《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Fe(OH) 2 试管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Fe(OH) 3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 中氧化能力弱,同时Fe(OH) 2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Fe(OH) 2 快速 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 取一张滤纸,先用水湿润,再滴一些盐酸将滤纸酸化,而 后把试管里的灰绿色物质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其摊开,片 刻间灰绿色物质变成红褐色。向学生展示,红褐色在白色滤 纸的衬托下很清晰,可见度很大。 2 原因分析 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Fe(OH) 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⑴介质的酸碱性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PH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而 加快了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把Fe(OH) 2 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 其摊开,是为了使Fe(OH) 2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当今许多化学教学参资料、练习题、甚至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 试卷第33题,都十分肯定地认为:制取白色的Fe(OH) 2 成功关键 是全过程必须避免试剂与空气(氧气)接触,否则新生成的白色 Fe(OH) 2 将被氧气迅速氧化成绿色。于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法:加热法赶出试剂溶液里溶解的少量氧气,用长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硫酸亚铁溶液底部,为阻断与空气接触在试剂溶液上加植物油、加石蜡油、加苯等,甚至用氢气作保护气,但实验结果常常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新生成的白色Fe(OH) 2 变成绿色并非氧化所致,其理由为:

可乐喷泉现象及其解释

可乐喷泉实验及其解释 彭祎昀 (长沙市明德中学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可乐喷泉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趣味实验,它有可能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它产生的原理和合理是解释是:曼妥思糖粗糙的表面使二氧化碳的过饱和溶液(可乐)变得很不稳定,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关键字:可乐喷泉;曼妥思;阿拉伯胶;二氧化碳过饱和溶液 近来网络热传巴西的一个小男孩因为将曼妥思薄荷糖与可口可乐(健怡)一起食用而死亡,而且据说一年前同样的事故发生在巴西的另一个男孩身上。根据事故,很多网友用可口可乐加曼妥斯薄荷糖进行了试验,在其上传的视频中显示了四五颗曼妥思糖(Mentos)放进两升装的健怡可乐(Diet Coke)后所产生的美妙效果。视频显示,可乐在糖果的作用下,会大量喷发,形成的水柱高达两米。 (视频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6e12943530.html,/show/xpYM8ZeUERfROK7_.html) 这个影片引起网友及学生们的兴趣,也造成曼妥斯糖族的恐慌,担心食用曼妥斯糖时,若不经意地同时饮用可乐,两者可能会在胃中反应,产生喷泉效应,伤害身体。 图一:曼妥思薄荷糖图二:加入五颗曼妥思糖图三:喷泉效果 作为化学教师,在觉得这个现象神奇的同时,也很想了解其中的原因,而且这个实验可以作为人教版选修1第二章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这节课的导入材料。于是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搜集了相关资料,很多人看过视频后都对可乐的饮用安全提出了质疑,可口可乐公司针对人们的担心,在网上发表了解释和说明,他们讲:“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与糖的表面(糖的表面有一种特点就是比较疏松,比

较容易吸水)产生一种浸透作用,就会产生大量泡沫,这种现象是一种很简单的物理现象。我们吃糖的时候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人吃糖的时候,把糖放在嘴里,通过咀嚼和唾液作用,糖表面马上会被破坏,也就是所谓的产生大量泡沫的这种渗透作用是不会在现实中共同食用这两种食物的时候产生的。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会看到这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和现实中吃这两种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显然,可口可乐公司这样的解释还是不能让人特别放心。 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关于曼妥思使可乐产生喷泉的解释是:“因为曼妥思糖包含有阿拉伯胶,此物质会造成可乐中水的表面张力减小,并破坏二氧化碳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溶于可乐中的二氧化碳,瞬间大量释出,造成可乐瓶内的气体压力骤然上升,而将可乐推排出瓶口,产生喷泉效应。” 然而,更加权威的解释是:此喷泉效应主要并非因为曼妥思糖内阿拉伯胶的存在,致使可乐饮料的表面张力减小。可乐或汽水的制备与生产,乃是利用亨利定律的原理。制备时,将二氧化碳溶入饮用水后,再添加糖类物质及不同口味的调味料,混和而制得。根据亨利定律,在定温下,溶入水中之气体的量,与水面上之气体的分压大小成正比。故调制汽水时,常规以数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使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得以溶入水。罐装完后的易拉罐汽水,其水面上约有 2~3 大气压的二氧化碳。曼妥思糖(Mentos)原是荷兰的一种糖果,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开始销售,当前是由Perfetti Van Melle公司所生产。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蔗糖(sucrose)、葡萄糖、葡聚糖粒(dextrin)、凝胶、玉米粉、天然口味添加剂及阿拉伯胶。其中,阿拉伯胶是一种含有多醣类阿拉伯酸(arabic acid)及其钙、镁与钾盐之复杂的混合物。阿拉伯胶的存在,是造成曼妥思糖具有柔软且黏著口感的主要成分,在类似的糖果产品中,阿拉伯胶的成分可能高达 45 %。阿拉伯胶主要取材于生长在南亚与北非之A.arabica类的植物,本身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阿拉伯胶既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帮助化学性质(极性)相差甚大的物质与水互溶,便可能有助于非极性的二氧化碳溶于极性的水中。因此,利用阿拉伯胶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原本已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从可乐或汽水中释放出来,并无法完整地解释曼妥思糖添加到可乐时,会造成可乐喷出瓶口的现象。 放入曼妥思时,可乐喷出瓶口的现象,其实仍与亨利定律有关。可乐瓶打开后,可乐液面上的二氧化碳分压,会从约 2~3 大气压骤然降低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分压值(0.00033 大气压)。依据亨利定律,在定温下,汽水饮料内可溶入之气体的量,与此气体的分压成正比,故开瓶后,二氧化碳在可乐溶液内的溶入量(溶解度)将大为降低,也就是说开瓶后的可乐溶液,将处于二氧化碳的过饱和状态,溶液本身将极其不稳定。罐装制备时原来已溶入可乐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在开瓶后,将逐渐溶出,从瓶口逸出,以致可乐开瓶数小时之后,将完全失去其美味,变成一瓶平淡无奇的糖水。在干扰源的存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过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实验] XXX XXXX XXXXXXX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建筑热工学实验 (一)温度、相对湿度 1、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了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明确各项测量的目的;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室外气象参数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2、实验设备:TESTO 175H1温湿度计 3、实验方法:` (1)在测定前10min左右,把湿球温度计感应端的纱布用洁净水润湿。 (2)若为手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用钥匙上紧上部的发条,并把它悬挂于测点。待3~4min,当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即可分别读取干、湿球温度计的指示值。读数时,视平线应与温度计水银面平齐。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3)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获得测点空气温度。 (4)根据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值查表,即可得到被测点空气的相对湿度。

4、实验结论和分析 室内温湿度 仪器:TESTO 175H1 位置湿度(%)温度(℃) 暖气上方A 24.5 17.5 桌面上方B 25.6 17.0 南边靠墙柜子C 25.5 16.8 室内门口处D 25.1 16.5 5.对测量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 根据测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室内各处的温度及湿度较为平均。暖气上方的区域温度较高而导致相对湿度较低。桌子由于靠近暖气,所以温度较高。柜子由于距离暖气较远,温度相对较低,较为接近室内的平均气温。门口处由于通风较好,温度较低,湿度相对较高。

(二)室内风向、风速 1、实验原理:QDF型热球式电风速计的头部有一直径约0.8mm的玻璃球,球内绕有镍镉丝线圈和两个串联的热电偶。热电偶的两端连接在支柱上并直接暴露于气流中。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镍镉丝线圈时,玻璃球的温度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和气流速度有关。当流速大时,玻璃球温度升高的程度小;反之,则升高的程度大。温度升高的程度反映在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经校正后用气流速度在电表上表示出来,就可用它直接来测量气流速度。 2、实验设备:TESTO 425 3、实验方法: (1)把仪器杆放直,测点朝上,滑套向下压紧,保证测头在零风速下校准仪器。 (2)把校正开关置于“满度”位置,慢慢调整“满度调节”旋钮,使电表指针在满刻度的位置。再把校正开关置于“零位”的位置,用“粗调”、“细调”两个旋钮,使电表指针在零点的位置。 (3)轻轻拉动滑套,使侧头露出相当长度,让侧头上的红点对准迎风面,待指针较稳定时,即可从电表上读出风速的大小。若指针摇摆不定,可读取中间示值。 (4)风向可采用放烟或悬挂丝的方法测定。

小实验大道理

会游泳的纸鱼 我们下面要做的这个实验,这些鱼是用纸做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将一滴合适的溶液滴入小鱼的眼睛处。然后,我们仔细观察这条鱼,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实验用品: 脸盆(碗)、硬纸板、剪刀、水、餐具洗涤剂 实验过程: 1.在小碗里倒满水,按照下图在硬纸板上剪出一个鱼的模型。 2.把模型放在碗中间,观察它如何运动。现在在圆圈中间加入一滴洗涤剂。 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 小只鱼会向前“游”动。 实验原理: 小纸鱼放在碗里时,由于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拉力都相等,这些微小的力彼此抵消了,所以鱼浮在水面上,并且保持静止状态。 加入一滴洗涤剂后,水表张力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当洗涤剂沿着鱼尾从后部流出时,它破坏了后面水表的张力,而鱼前部的水分子的拉力依然存在,因此鱼会向前“游”动。 想一想: 换个角度把鱼的一边剪掉,这对它的运动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可乐喷泉 小朋友们看过喷泉吗?我们下面要做的这个实验,就能够让我们看到迷你版的可乐喷泉。 实验用品: 瓶装可乐、糖(盐) 实验过程: 1.打开可乐瓶(如果能将瓶盖钻一个小孔,增加压力效果更佳); 2.将糖或盐置入可乐瓶中,认真观察可乐瓶中的变化; 3.可乐瓶中出现大量泡沫(二氧化碳),可乐从瓶口喷涌而出,产生了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 可乐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当糖、盐等颗粒或粉状粒子置入可乐瓶内时,这些可溶于水的微小粒子的表面,在微观世界里极为粗糙,二氧化碳迅速附着在粗糙的颗粒表面上,加速二氧化碳气体的溶出。由于短时间内,可乐瓶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以致在瓶口造成喷泉现象。 喝可乐后打嗝的现象,与可乐喷泉的道理相同,可乐在我们的肚子里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从我们的嘴巴冒出来,使我们打嗝了。 想一想: 如果将糖、盐换成其他颗粒或粉末状物质(如味精、鸡精、淀粉等),倒入可乐瓶中,还会产生喷泉的现象吗?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体验这个实验。

PLC实验报告

实验一三人抢答器控制系统 一、实验目的 用plc实现抢答器控制系统。 二、控制要求 (1)开始按钮由主持人操作; (2)3位抢答者操作3个抢答按钮; (3)当主持人按了开始按钮后,使3个报警器均处于断电状态,进入抢答预备状态; (4)此后如某位抢答者按了自己的按钮,使自身的报警器得电,同时互锁了其他抢答者输入信号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了唯一的有效性; (5)如要进行下一轮抢答,只有主持人再次按了按钮才能进行。 三、设计思路 (1)抢答器控制系统图 (2)程序流程图

四、I/O分配 (1)I/O点数估算 系统输入信号:开始、1#、2#、3#按钮共需要四个输入端 留出15%的备用点,即需要4+4*15%个输入点,取5个。 系统输出信号:1#、2#、3#警灯共需要三个输出端 留出15%的备用点,即需要3+3*15%个输入点,取4个。(2)用户应用程序占用内大小的估算 开关输入量:4*10=40字节 开关量输出:4*8=32字节 无计数器和定时器,共需要72字节,加上程序存储空间和备用存储空间,初步估计共需要512B。

(3)pc机型号选择 因为本系统是由开关量进行控制的应用系统,对速度有一定要求,可以选用完全能满足该控制要求的,由日本OMRON 公司生产的CPM2A系列40点编程控制器。 (4)系统I/O点的分配 输入输出 开始 1# 2# 3#1#灯 2#灯 3#灯00000 00001 00002 0000301000 01001 01002五、接线 24v 0v 六、系统软件设计 (1)梯形图编程 PLC COM COM COM +24 COM SB1 SB2 SB3 SB4 抢答器输入 L1 L2 L3 抢答器输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