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性状的遗传

质量性状的遗传

质量性状的遗传
质量性状的遗传

第四章质量性状的遗传

动物的质量性状(毛色、肤色、体形、角形、致死、畸形、血型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等)是品种、品系的重要特征,它与经济用途及生产性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了解这些性状的特征、遗传机制及规律,对畜禽遗传改良、新品种和新品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质量性状及遗传特点

本节对质量性状的概念、特征、类型及遗传特点等进行全面介绍,为动物育种实践和利用提供基础理论。

一、质量性状的概念

(一)质量性状

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它由少数起决定作用的遗传基因所支配,如角的有无、毛色、血型、遗传缺陷等都属于质量性状。

(二)质量性状的基本特征

1.多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都在表型上有明显的可见效应;

2.其变异在群体内的分布是间断的,即使出现有不完全显性杂合体的中间类型也可以区别归类;

3.性状一般可以描述,而不是度量;

4.遗传关系较简单,一般服从三大遗传定律;

5.遗传效应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小。

质量性状中有些是重要的经济性状,特别是毛皮用畜禽,另外遗传缺陷的剔除,品种特征如毛色、角型的均一,遗传标记如血型、酶型、蛋白类型的利用,都涉及到质量性状的选择改良。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具有质量性状基因的特征,在鉴别和分析方法上也采用质量性状基因分析的方法,因此质量性状对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质量性状的类型

动物的许多重要性状属于质量性状,在畜禽生产中有应用价值的性状受到育种者的高度重视。

(一)表征性状

动物许多外貌特征,诸如毛色、有无角、鸡的冠型、皮肤颜色和蛋壳颜色等,均是典型的质量性状。这类性状在育种中的作用主要是反映品种(系)的特征,并为选育新品系提供依据。

(二)血型和血液蛋白多态性

动物的血型包括红细胞抗原因子和白细胞抗原因子,两类血型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此外,动物的许多血液蛋白质和酶也具有遗传多态性。应用血型和血液蛋白多态性可以进行动物群体内遗传变异和动物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等多项重要的遗传分析工作。

(三)遗传缺陷

遗传缺陷在各种家畜中都存在,产生遗传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隐性有害基因而致,隐性有害基因的纯合个体均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的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或组织学上的缺陷;有的遗传缺陷表现出生理学上的代谢功能障碍;有的生活力低,易感染某些疾病;更严重的遗传缺陷可导致妊娠期胎儿死亡或出生后不久死亡。因此,遗传缺陷是对动物生产危害性很大的一类质量性状(见第六章:遗传病和遗传病的控制)。

(四)伴性性状

在性染色体上,除了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外,还携带着一些控制性状的基因。由性染色体非同源部分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称为伴性性状,这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迄今发现的伴性性状均属于质量性状,利用伴性遗传的原理,可培育雌雄自别品系,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伴性遗传进行雏鸡性别鉴定,可大大提高性别鉴定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三质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一)常染色体遗传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显性程度不同存在以下三种遗传表现形式:

完全显性突变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区别在于杂合状态(Aa)时,是否表现出相应的性状。若杂合子(Aa)能表现出与显性基因A有关的性状,其遗传方式称为显性遗传。当基因处于杂合状态(Aa)均表现出像纯合子一样的显性性状时,称为完全显性。如猪的白毛对黑毛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有时杂合子(Aa)的表现型较纯合子轻,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不完全显性或半显性。杂合子(Aa)中的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的作用都得到-定程度的表达。如β地中海贫血症,致病基因为βO纯合子,基因型为βOβO者病情严重,杂合子βOβA病情较轻,而正常基因βA纯合子βAβA者无症状。

共显性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时,两种基因都能表达,分别独立地产生基因产物,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共显性遗传。ABO血型的遗传即是共显性遗传的实例。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隐性的,在杂合状态时不表现相应性状,只有当隐性基因纯合时(aa)方得以表现,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显隐性上位作用

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基因能够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为上位作用(epistasia)。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上位基因(epistasia gene),被抑制的基因称为

下位基因(hypostatic gene)。上位基因如果是显性,则只要有一个上位基因即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上位基因是隐性基因,则必须纯合时才能发挥作用。

(三) 重叠作用

重叠作用是指有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个体内只要有任何一对基因中的一个显性基因,其形状即可以表现出来,只有当这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性状才不被表现,而这两对基因同时存在显性时,其性状表现与只有一个显性时是一样的。

(四) 性染色体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及特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发生分离时与性别无关,即后代中表现显性性状或表现隐性性状的雌雄体各占一半,即受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的分离比例在两性中是一致的。但如所研究的性状是由处于性染色体上的非同源部分的基因控制,情况就不同了。

性染色体是异型的,其实不仅形态上不相同,质量上也大不相同。以XY型而言,X 染色体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其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行为与由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状相同。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该部分基因不能互为等位,X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 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两者无配对关系,无功能上的联系,这些基因称半合基因,由半合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称伴性性状,因为这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称为伴性遗传或性连锁遗传。在体细胞里,X染色体有时成双存在(雌性),有时成单存在(雄性)。在成单情况下,非同源部分的隐性基因也能表现其作用,这点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相同。

另外,Y和W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远远少于X和Z染色体非同源部分基因,只在少数动物中被发现。故伴性遗传常见于X染色体和Z染色体上非同源部分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行为。

2.鸡的伴性遗传在鸡中,芦花性状是一伴性遗传性状。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为ZZ。芦花鸡的雏鸡绒羽是黑色的,但头顶有一黄斑可与其他种黑色鸡相区别,芦花鸡的成羽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实验表明,芦花性状(B)对非芦花性状(b)为显性。当用非芦花公鸡(ZbZb)与芦花母鸡(ZBW)交配时,F1代中的公鸡是芦花鸡,母鸡是非芦花鸡。当F1代自群繁殖时,在F2代的两性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各占一半(图4-1)。

图4-1 芦花鸡的伴性遗传

3.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Y染色体上也带有基因,但是,目前已定位的很少。在Y染色体上只定位了H-Y 抗原基因,人的TDF以及外耳道多毛等少数几个基因。在鱼类的Y 染色体上具有较多的基因,例如,决定鱼的背鳍的色素斑基因就在Y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的特点是全雄性遗传,因而,Y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叫全雄基因。

伴性遗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论据。其实践意义是:①根据伴性遗传规律,可以预防某些伴性遗传疾病。例如,人的红绿色盲和血友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决定的,为了防止这类遗传疾病的发生,双方家族中都有此类病史的男女是否结婚应持慎重态度。②利用伴性遗传可以进行雌雄鉴别,在养鸡业中,通过羽毛颜色这一伴性性状进行雏鸡的雌雄鉴定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1.从性遗传从性遗传中所涉及的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支配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在一种性别中表现,或者在一性别为显性,另一性别为隐性。例如,人类的青年时期秃顶,男性多见,女性少见。男性中秃顶对非秃顶为显性,而在女性中则为隐性,所以杂合体男性表现秃顶,女性则正常。在动物中,某些绵羊的角的遗传是从性遗传。有的绵羊品种雌雄都有角,如陶塞脱羊;有的绵羊品种雌雄皆无角,如雪洛甫羊;有的绵羊品种雌性无角,雄性有角,如美利奴羊、寒羊。用有角的陶塞脱羊和无角的雪洛甫羊杂交,得到如下结果(图4-2)。

图4-2 有角绵羊与无角绵羊的杂交

由上图可见,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代和F2代的性状表现均相同,这一点与伴性遗传明显不同。在F1代中,雄羊表现有角,雌羊表现无角,显然,对于F1代所有个体基因型应是一致(都是杂合子)的,但由于雄性激素的作用使雄性表现有角,而雌性无角。绵羊的有角、无角分别由常染色体上同一基因座的显性基因H和隐性基因h决定。对于基因型HH的羊(如陶塞脱羊),其雌、雄个体均有角,对于基因型hh的羊(如雪洛甫羊),其雌、雄个体均无角。当两者杂交,其杂种(Hh)则是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因此,结合孟德尔规律,就很容易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图4-3)。

图4-3 绵羊角的遗传

总的说来,从性遗传是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具有这种基因的同一基因型个体由于不同性别中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在一性别中表现为显性,在另一性中表现为隐性。

2.限性遗传限性遗传是指只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这类性状多数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其中有的是单基因控制的简单性状,如单睾、隐睾、乳头数及形状;另外,遗传性的和环境性的性反转现象,也证实了一般不表现限性性状的个体确实含有这些限性性状的基因。

(六)、血型及血液蛋白型的遗传

血型主要是指以细胞膜抗原结构的差异为特征的红细胞抗原性。畜禽的血型是一种稳定遗传的质量性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利用血型可对品种、品系及个体间亲缘程度进行分析,为预测杂交优势的大小、科学配套提供依据,还可以用于选育抗病和抗应激品系等。

1.牛的血型及血液蛋白多态性目前已发现牛的血型有12个,总共有80多个血型的因子。家畜的血液蛋白多态性具有品种特异性,与经济性状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关性。血液蛋白多态位点有很多,一些位点只有一对等位基因,而另一些则有许多复等位基因。2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最小差异是一个碱基对的变化,相当于最终产物1个氨基酸的差异。

牛的血液蛋白型分为以下几种:

(1)血红蛋白型(Hb):有A、B、C三种因子;

(2)血清转铁蛋白型(Tf型):b球蛋白叫做转铁蛋白。目前已发现牛的转铁蛋白至少由8种等位基因控制;

(3)血清白蛋白型(A1b型):目前已发现A、AB、B、AC、BC5种表现型;

(4)后白蛋白型(Pa型):后白蛋白是比白蛋白移动度稍慢的蛋白质。受PaA和PaB 两种等位基因控制;

(5)血清碱性磷酸酶型(AKP型):共有A/A、A/O、O/O三种基因型;

(6)血清淀粉酶型(Am型):这种酶型由常染色体上的3种等位基因所支配(AmA、AmB、AmC),已发现有6种表型。

2.猪的血型:目前已知红细胞抗原有16个血型系统,70多种抗原因子。此外猪还有3个白细胞抗原型位点。

3.羊的血型:其中红细胞血型分为9个系统,20多种抗原因子,100多个表现型;淋巴细胞抗原有大约12个血型因子。目前已知山羊有6个血型系统,20种以上的抗原因子。

4.鸡的血型:已知鸡存在14 个血型系统,即14个基因位点,100多个等位基因。其中B 系统中的因子较多,有30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并与白血病、白痢等抗病性有关。

第二节鸡的质量性状

早在上世纪初期,质量性状遗传理论就开始在家禽育种和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02年Bateson首次对鸡的冠型(豆冠、玫瑰冠和单冠)遗传进行研究,此后又与Punnet(1905)合作验证了冠型遗传中基因互作效应的存在;1912年Davenport提出了鸡金银色羽色的伴性遗传理论;1917年Goodale报道了横斑与金银羽色伴性基因间的杂交效果;1936年Hutt发表了7个伴性基因和11个常染色体基因的染色体图,并于1949年编纂了家鸡基因总表;1980年Somes研制出第一张完整的家鸡基因总表。

迄今为止,人们已发现控制家禽质量性状的基因位点在250个以上,绝大多数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一些在性染色体上。它们对家禽的羽色、肤色、体形、生理、生化、免疫、代谢以及胚胎致死等性状具有特定的作用。

一、色素性状的遗传

控制家禽色素性状的基因有30多个,除少数几个基因控制肤色外,其余基因均与羽色遗传有关。

(一)羽色遗传

1.控制羽色遗传的基因鸡的羽色种类繁多,但通过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的分析,羽色可划分为有色羽和无色羽两种,其中有色羽因色泽深浅的不同,又存在从淡黄直至深黑多种颜色。羽色主要由以下基因控制。

抑制色素形成基因I:该基因座有I和i两个等位基因,I基因对i基因显性,I基因对其他座位羽色基因几乎都能起抑制作用。

隐性白羽基因c和基因o:基因c的显性等位基因C为色素原基因,基因o的等位基因O为氧化酶基因,任何色素的形成,需要色素原和氧化酶同时存在,只有基因C和O同时存在羽毛才能显色。

色素原表现基因P:该基因座有等位基因P和p,其中P对p显性,当该基因处于隐性纯合状态pp时,能对CCOO起隐性上位作用。

非白化基因A:隐性白羽鸡携带有一对隐性白化基因(aa),不带色素原基因C,当基因隐性纯合时,全身羽毛及皮肤呈白色,眼呈红色; 若与色羽鸡交配将失掉一个隐性白化基因a,即获得一个色素原基因C,后代即为色羽鸡。

黑色素扩散基因E:黑色素扩散基因座有7个等位基因,即E,e wh,e+,e p,e s,e be,e y。基因E能够促进黑色素的扩散,使全身羽毛表现为黑色,它是银色基因的上位基因。基因e wh 使初生雏禽为黄白色,成年雌禽“小麦色”,雄禽则为野生羽色。基因e+使羽毛表现为原鸡型的野生色,幼雏为条斑色,成年雌禽有黑斑点,雄禽为野生羽色。基因e P 使初生雏为暗褐色,成年雄禽为野生羽色,雌禽为暗赤色斑点。基因e s 使个体表现为不规则的条纹。携带基因e be的初生雏为黄色,成年雄禽为野生色,雌禽为黄色有黑斑点。基因e y的作用同e wh。7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E>e wh>e+>e p>e s>e be>e y。

银色基因S:此基因座有3个复等位基因S、s和s al;银色基因为性连锁基因。3个等位基因中,S决定银色,s 控制金色,s al控制色素形成的不完全白化,三者显隐性关系为:S>s>s al。

横斑基因B:此基因座有B和b两个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是一个性连锁基因,B基因决定芦花羽色,b基因决定非芦花羽色,B基因对b基因显性。

除上述羽色基因外,还有褐色基因(Gr) 和黄色基因(Mb) 、稀释基因(Di) 、加深色基因(Cb)和青灰色基因(BL)等。

2.各种羽色的遗传家鸡的羽色多为黄色、麻色、白色、黑色及红色,其遗传方式分述如下。

(1)白羽:白羽是白壳蛋鸡的特征,也是快大型肉鸡培育中追求的羽色,其原因是白羽肉鸡屠宰后屠体没有色羽根及黑色素的残留,屠体美观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在现代肉

用鸡育种中,广泛应用显隐性白羽基因。

控制白羽的基因有5个,即抑制色素形成基因(显性白羽基因I)、色素原基因(C)、氧化酶基因(O)、色素表现基因(P)和非白化基因(A)。基因型为IICCOOPPAA,iiccOOPPAA、iiCCooPPAA、iiCCOOppAA和iiccooPPaa均表现为白羽,但上述白羽遗传的方式有所不同,除第一种为显性白羽外,其余都是隐性白羽。

(2)黑羽:全身黑羽的基因型为CCOOEE。在生产中常见到两种白羽鸡交配出现一定比例的黑羽,可能是ccOOEE基因型的鸡与CCooee基因型的鸡交配所致,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将亲代的公母鸡都淘汰,才能培育出隐性白羽的纯系。

(3)黄羽:控制浅黄色羽的基因有Bu和Bu′,纯合的BuBu和Bu′Bu′都显性上位于其他羽色,当I基因存在时,可对C和E起显性上位作用而仍然表现为浅黄色;Bu和Bu′存在时呈现浅黄羽,但浅黄色对黑色为隐性。

(4)麻羽:麻羽有黄麻、褐麻和棕麻等。优质肉鸡的麻羽主要为野生羽色,公鸡的羽色十分接近红色原鸡,控制野生羽色的基因目前尚没有完全清楚。根据杂交试验,初生绒毛有条斑(雏鸡麻羽的表现)对黑羽呈隐性,对其他淡色非条斑(如黄色)呈显性,据此假定条斑是由St基因控制,麻羽可能是由黑羽基因E的等位基因e wh、e+、e p、e s、e be等决定, 由于麻羽由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决定,因而麻羽才会有黄麻、褐麻和棕麻等表现。

(5)红羽:红羽鸡的翼羽、尾羽及颈羽等部位常带有黑点,因此,红羽鸡带有基因座E的隐性等位基因(用e表示,代表e wh、e+、e p等的其中之一),其基因型很可能为CCOOPPee,红羽鸡也一定含有金色基因s;红羽对黑羽为隐性。

(6)金银色羽:金银羽色基因位点是较早被发现的性连锁基因之一,该位点有银色基因S和金色基因s,S基因对s基因呈显性;若用洛岛红、新汉县等品种(Z s Z s)为父本,以白洛克、苏赛斯等品种(Z S W)为母本进行杂交,其后代雏鸡可根据毛色自别雌雄,通常公雏为乳白绒羽,母雏为红绒羽;现代褐壳蛋鸡如:伊莎、迪卡和罗曼配套系等商品鸡均应用这对基因进行自别雌雄。

(7)横斑芦花:控制横斑芦花的基因B为伴性基因,B基因对非横斑芦花b基因呈显性。B基因能比较规则地冲淡羽毛的色素沉积,使羽毛呈黑白相间的芦花状斑纹。由于Z染色体携带B基因而W不携带,且B基因具有剂量效应,当横斑芦花鸡纯繁或横斑芦花母鸡与其他羽色的公鸡杂交时,可根据雏鸡头顶绒毛白斑大小鉴别雌雄,公雏白斑大,母雏白斑小。当然,横斑芦花母鸡与其他羽色的公鸡的杂交后代也可以通过外形是否为横斑芦花进行自别雌雄的鉴别,横斑芦花的为公鸡,其他的均为母鸡。

3.优质肉鸡羽色的遗传及选育

(1)黄羽的选育:黄羽是优质肉鸡重要的特征,它由Bu和Bu′两个基因座位决定,当Bu和Bu′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为黄羽。我国地方品种中的黄羽由于长期的选择,已经基本纯合,其基因型均为BuBuBu′Bu′。但近年来,为了提高地方品种的产蛋量和生长速度等性能,在优质肉鸡育种中普遍引入了含有其他羽色基因的外种鸡血缘,因而给黄羽性状的稳定带来困难,不少鸡场生产的商品肉鸡白羽率高达10%以上,还混杂其他消费者不喜欢的羽色,影响了肉鸡的饲养效益。黄羽是一个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它对隐性白羽为显性,对显性白羽为隐性;Bu和Bu′纯合时对色素原基因C或黑色基因E产生显性上位效应。所以要使黄羽稳定遗传,必须保证父母代中的一方是显性纯合,即为BuBuBu′Bu′基因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每代剔除隐性纯合个体(表型为白羽),使隐性基因频率逐代降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进展慢。另一种做法是测交,剔除含BuBu′的个体,保留BuBuBu′Bu′,这种方法较复杂,工作量大但效果好,见效快。

(2)麻羽的选育:麻羽也是优质肉鸡另一重要的羽色特征。麻羽可能由黑羽基因E的隐性等位基因e wh、e+、e p、e s、e be等决定,因而麻羽的固定相对要比黄羽容易。但是,黄羽对黑羽为隐性,因而黄羽肉鸡常在颈羽、翼羽、尾羽出现黑羽点,麻羽肉鸡中也常分化出黄羽鸡,因此,要剔除黄羽,稳定麻羽,需采用类似于黄羽鸡中剔除隐性白羽的方法。

(3)隐性白羽的应用:目前在优质肉鸡育种中,常采用隐性白羽祖代或父母代作配套。最早应用隐性白配套的是“江-13”隐性白等,多从以色列引入隐性白羽系SK2700、K90、K99、K277等。在引用隐性白进行配套时,在后代中常可观察到黑羽、横斑、青羽、灰羽等羽色;真正的隐性白基因型为iiccooPPaa,但为什么跟黄羽或麻羽鸡配套后,除有黄羽或麻羽外还会有其他羽色出现呢?除了与之相配鸡的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是隐性白羽鸡本身,隐性白羽在理想情况下,除ii、cc、oo和aa是隐性纯合外,ee、Z b Z b也应隐性纯合,否则,将会出现以下羽色效应:

iiccooPPaaEE×iiCCOOPPAAee iiccooPPAaZ B W×iiCCOOPPAAZ b Z b 白羽♂ 黄羽或麻羽♀ 白羽♀ 黄羽或麻羽♂

iiCcOoPPAa Ee iiCcOoPPAaZ B Z b iiCcOoPPAaZ b W

黑羽芦花斑纹♂非芦花斑纹♀此外,青羽和灰羽的情况与黑羽、芦花斑纹类似;若要纯繁隐性白,那么出现以上羽色效应时,则应淘汰该隐性白羽母鸡。

(二) 皮肤色泽的遗传

鸡的皮肤主要是白色和黄色,黄皮肤品种的鸡与白皮肤品种的鸡进行正、反杂交试验的结果表明,白色和黄色皮肤是由一对常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白皮肤的基因型为WW或Ww,

而黄皮肤则为ww,白皮肤对黄皮肤为显性。此外还有极少数品种皮肤为黑色,如我国著名的白羽丝毛鸡(白乌骨鸡)和一些地方品种,不仅皮肤为黑色,甚至内脏、骨骼也呈黑色。这是因为含有黑色素的色素细胞分布到全身结缔组织及骨骼的骨膜细胞。因此,尽管上皮细胞或内脏器官的外层细胞没有色素,但因下层组织有色素而呈黑色。

白丝毛鸡含有一对细胞色素基因pp,褐色来航鸡含有伴性显性抑制色素基因Id,阻止黑色素表现。用褐色来航母鸡(ppIdId)与白丝毛公鸡(PPidid)交配,后代母雏为黑色皮肤,公雏为淡色皮肤,可自别雌雄。

(三)胫和喙的颜色

胫和喙的外层为皮肤的衍生物,它们的色泽有白色、黄色、黑色、蓝色、绿色、青色、灰色、角黄色、红白色等。淡色胫对深色胫为完全显性,淡色具有抑制基因Id,抑制真皮层黑色素的形成,因而胫表现黄色、白色或红白色;正反交试验证明Id为伴性基因,淡色胫(Id)基因对深色胫(id)为显性是一对性连锁基因,也可用于雏鸡自别雌雄。

(四)蛋壳颜色

鸡蛋的蛋壳颜色主要有白色和褐色两种,白色和褐色属于多因子遗传。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间的杂种鸡主要产浅褐壳蛋。褐壳蛋鸡蛋壳颜色遗传力较高,一般在0.3左右。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加深蛋壳颜色,减少蛋壳颜色的变异,以满足消费者对较深蛋壳颜色的要求。此外蛋壳颜色还有绿壳,该性状主要受一个显性基因(O)控制,目前已确定这一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二、形态性状的遗传

(一)冠型的遗传

冠型是品种或品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鸡的冠型有单冠、玫瑰冠、豆冠、胡桃冠、V形冠和杯状冠等,对单冠、玫瑰冠、豆冠、胡桃冠的遗传研究颇多,冠型主要与基因座R和P有关,当这两个位点均为隐性纯合子时表型为单冠(rrpp)。玫瑰冠品种与单冠品种交配,F1代全为玫瑰冠,F2代玫瑰冠与单冠之比为3∶1,说明玫瑰冠基因R对单冠基因r为显性。同样用豆冠品种与单冠品种交配,F1代全为豆冠,F2代豆冠与单冠之比为3∶1,也说明豆冠P对单冠p为显性。但纯合的玫瑰冠与豆冠鸡杂交,由于基因的互补作用F1代均为胡桃冠或称草莓冠。

(二)矮小型体形的遗传

矮小型dw基因(dwarf gene短脚型基因)可以使鸡体型变小,dw是性连锁基因,它对显性普通体型基因DW为隐性。矮小型鸡由于长骨变短(胫骨长度比正常型短25%左右),成

年公、母鸡体重分别减少约40%和30%,因此,矮小型鸡作为肉用种鸡时耗料量可减少20%左右;但dw基因对轻型和中型蛋鸡的产蛋量有影响,而对肉用种鸡产蛋量可提高3%。此外,dw基因还可降低不合格蛋的发生率,特别是当矮小型鸡作为肉用种母鸡,不但节省饲料,而且还可提高饲养密度、抗病力、抗高温能力和产蛋量。

(三)羽毛生长速度的遗传

羽毛生长速度有快羽和慢羽两种类型,雏鸡初生时只有主、副翼羽及其覆主翼羽生长出来,其余部位均为绒毛。主翼羽生长速度快,初生时明显长于覆主翼羽者称为快羽;在初生时主翼羽长度等于或短于覆主翼羽者为慢羽。快羽由k基因控制,慢羽则由K基因控制,慢羽基因对快羽呈显性。K和k是羽速基因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基因,此后又发现了延缓羽毛生长基因K n(带这种基因的个体羽毛生长速度极慢)和另一个等位基因K s。这四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K n>K s>K>k。

用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产生的雏鸡可根据羽速自别雌雄,快羽为母雏,慢羽为公雏。羽速基因是应用于雌雄自别的性连锁基因。在褐壳蛋鸡中,也可用羽速基因对父母代进行雌雄自别。

快羽品系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尤其是肉用仔鸡在6-7周龄屠宰,更需要生长迅速、体重大、肌肉丰满的快羽型品系。在现代肉用仔鸡业生产中,已先后培育出了白洛克、白科尼什和艾维茵等快羽品系。

(四)羽毛形态性状的遗传

鸡的羽毛有基因 f 控制的正常鸡羽(ff)、隐性基因h 控制的丝毛羽(hh)、不完全显性基因F 控制的翻卷羽(FF);常羽对丝毛羽为完全显性,常羽鸡与丝毛羽鸡杂交子代全为常羽鸡。常羽鸡(ff)与翻羽鸡(FF)杂交的后代为半翻羽(Ff)。

常羽鸡对裸体鸡为显性,且由性连锁基因所控制,其后代公雏为常羽而母雏为裸体。

羽胫对无羽胫为完全显性。

第三节鸭的质量性状

我国是世界上鸭品种资源最丰富、生产水平最高、饲养量最多的国家。鸭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快、周期短、产品市场广、效益高等特点。鸭品种按经济用途可分为蛋用型、肉用型和兼用型。鸭的体型外貌是重要的质量性状,因类型、品种和性别的不同而异;蛋用型鸭的羽色多为褐麻、麻黑、褐色斑,还有少数呈黑色羽(莆田黑鸭);除此,从蛋鸭和北京鸭中筛选出的白羽蛋鸭品系如C﹑V2000和台湾白改鸭。肉用鸭羽色除番鸭、骡鸭为白羽、黑白花和黑羽外,其他肉鸭多呈白羽;兼用型鸭除连城白鸭外,其他鸭羽色与蛋鸭相似。研

究和了解鸭羽色、体形特征及遗传机制,对于改良和利用鸭品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羽色性状的遗传

(一)家鸭羽色的遗传

据研究表明,鸭羽色遗传由11个位点的24个基因控制,其中包括复等位基因。鸭羽色限制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M B>M R>M d,M B基因可控制黑羽,限制翅膀上羽毛边缘黑色素使羽毛呈白色羽斑;但M B基因与黑色素扩散基因有所不同。四川农业大学对建昌鸭羽色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建昌鸭的羽色由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决定,其基因型为cc, cc对其他位点的基因具有隐性上位效应。

(二)番鸭羽色的遗传

迄今已发现番鸭羽色的10种变异(表4-1)中有三种羽色突变可归为扩散,即蓝色扩散、淡紫色、深褐色。

番鸭有3种白羽色标记,即全白(self-white)、杂色(duclair or piebald)、白头(white head or canizie)。1954年Taibel首次解释了全色-全白的遗传基因,以“P”表示。P/P为白色,P/p 为黑白斑,p/p为黑色。杂合子中白色斑点是可变的,且斑点并不一致。全白个体通常在头部有一黑斑点,但这一斑点只在雏鸭中存在,成年后不一定存在。白色父母代杂交后代通常是有色的,说明基因P与隐性白基因并不是同源的,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番鸭控制白羽的基因显隐性关系似乎与其他家禽不同。

表4-1 番鸭羽色的遗传

番鸭因瘦肉率较高和野味较浓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羽色这一外貌特征是家禽的外在

包装,如何利用上述遗传机制生产出迎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已成为当前畜牧工作者的主要目标。

(三)骡鸭羽色的遗传分析

骡鸭(mule duck )又称半番鸭,是栖鸭属的公番鸭与河鸭属的母家鸭的杂交后代(属间杂种),供肉用。1962年台湾宜兰畜产研究所最早对骡鸭羽色进行研究,以台湾白改鸭为母本与终端父本白番鸭杂交,经12个世代选育生产出白羽骡鸭;此后法国格里莫公司和福建畜牧兽医研究所先后选育出白羽骡鸭母本,经对骡鸭亲本的选育方法及羽色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骡鸭白羽率因母本的品种及个体而异。

二、外形特征的遗传

家鸭品种(河鸭属Anas Linnaeus)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形外貌特征与番鸭(栖鸭属Cairina)有很大的差异,与家鸭相比番鸭体态健壮肥大,体躯长、宽略扁似如扁橄榄状,与地面平行,且公母鸭体形、体重大小差异悬殊(家鸭、骡鸭公母差异不大);番鸭头颈较蛋鸭大而粗短,喙短而窄,喙的基部和眼周围有红色或赤黑色的皮瘤,公鸭的皮瘤比母鸭发达展延较宽;胸腿肌发达而丰厚;番鸭翅膀大而长,强壮有力,翼羽长达尾部,故番鸭仍有飞翔能力。母鸭翼羽长齐后,可高飞远达几十米。在家鸭公鸭的尾部有4-4根卷曲的性羽,而公番鸭没有性羽。

家鸭的多为白皮肤和白喙,由显性常染色体基因Y决定,其隐性基因y\++表现为正常顔色,Y跟毛色基因C\++、R和E存在互作。

毛冠的形状由一个不完全显性的基因Cr决定。

三、蛋壳颜色的遗传

鸭蛋颜色有白色(北京鸭、樱桃谷鸭和蛋鸭等)、玉白色(番鸭蛋)、青皮蛋(金定鸭、蛋鸭)和乌黑色(莆田黑鸭)以及绿色等。不同品种的鸭蛋具有相应的蛋形、蛋重和蛋壳颜色并能遗传给后代。绿壳蛋由显性基因G\++控制,G\++为正常颜色(野生型)。

第四节鹅的质量性状

家鹅的野生祖先是雁属中的鸿雁和灰雁。中国家鹅品种(除新疆的伊犁鹅来自灰鹅外)都是鸿雁的后代;欧洲的鹅大多起源于灰雁。家鹅体重体型都较家鸭重而大,公鹅尾部没有

卷曲的性羽。不同的生态条件及选育目标,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鹅种。现将鹅体型外貌的重要特征分述如下。

一、羽色及肤色的遗传

鹅的羽毛颜色有白羽和灰羽两种,世界上鹅的品种约有36个,其中白鹅约2/3。大多数鹅种的雏鹅体羽为淡黄色即“鹅黄”,成年后变为纯白色羽;伊犁鹅雏鹅体羽也呈黄色,但成年后多数呈灰白色,灰羽中常见羽毛边缘颜色较浅而形成一种镶边羽。

灰鹅与白鹅杂交第一代鹅的羽毛多为灰色,这说明灰羽对白羽为显性。白鹅的喙、肉瘤、胫及蹼均为橘红色,爪呈白色;而灰鹅的喙、肉瘤为黑色;胫蹼呈黑色或暗橘红色;由此可见羽色与其他性状的遗传存在一定的相关。

二、外型特征的遗传

(一)来自鸿雁的鹅种

该鹅种头部中等大小,颈部细长微弯如弓形;其前额都有半圆形的肉瘤(俗称额疮),称为鹅瘤,它是由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Kb控制。但公鹅较母鹅大;狮头鹅头顶的肉瘤特别发达,向前突出,两颊也有明显的肉瘤,从正面看形似狮头,故名“狮头鹅”。有的品种在咽喉部皮肤松弛,下垂呈袋状称为“咽袋”;有的鹅种头后部有球形羽束,称为头髻(或称顶心毛)。鹅眼虹彩的颜色因品种不同可分为灰蓝色和褐色两色。该鹅种体躯长而宽,前躯向前抬起,后躯发达,腹部下垂;有些鹅下垂呈袋状,称为腹褶;母鹅的腹褶在产蛋期增大,称“蛋窝”。公鹅的胫较母鹅粗而长;胫和蹼的颜色多为橘红色和黑色两种,但也与品种有关。

(二)来自灰雁的鹅种

该鹅种头部平顶无肉瘤突起,额下无咽袋,颈较短而直,体躯与地面几乎呈水平状态。

三、鹅蛋的性状遗传

蛋的性状有颜色、蛋型指数,蛋壳厚度,蛋白、蛋黄和蛋壳在总重量中各自所占比例等,它是低遗传性状,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第五节猪的质量性状

猪质量性状有体形、毛色、耳形、血型、致死和畸形等;这些性状是品种、品系的特征。了解猪种质特性及遗传机制,对进一步选育和利用优良性状,消除有害基因、性状,提高猪

的饲养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猪质量性状的遗传

(一)猪毛色及外形特征

猪的毛色主要有7种类型:(1)野猪色(暗棕灰白色)、(2)全黑色、(3)全红色、(4)多米诺黑斑、(5)黑色或红色花斑、(6)黑色带白点、(7)白色。猪毛色至少由7个基因位点控制,包括显性白色(I位点)、毛色扩展(E位点)、白肩带(Be位点)、白头(He位点)、野生型位点(A)、淡化位点(D)、白化位点(C)。

白色对有色(黑、红等)呈显性,黑色对红色和白化呈显性,黑色六白(巴克夏猪)对黑色或红色(杜洛克猪)呈显性,黑色有白肩胸带(汉普夏猪)对红色(杜洛克猪)和黑六白呈显性。白色品种与我国一些黑色地方猪种(民猪等)杂交的F1代基本呈白色,但有相当数量的后代出现青皮或黑斑,个别有类似野猪毛色的背线。野猪毛色对黑色和红色呈不完全显性。长白和约克夏毛色均为全白的品种,这种白色是由Ⅰ基因的上位作用控制的。长白猪和黑色的、花斑的及棕色的猪品种杂交时,常产生全白色的后代,即白色对有色呈显性;长白猪对野猪的斑纹毛色也呈显性,但长白猪和黑色东北民猪的杂交后代却出现大量黑斑或青皮。

白猪毛色遗传和选择对肉猪尤为重要。白猪屠体美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毛色也常是研究的手段。例如,巴克夏猪和大花白猪杂交,当杂种后代的毛色近似于大花白猪毛色时,其每胎的产仔数与大花白猪接近,但当巴克夏猪的血统率上升,杂种后代的毛色接近于巴克夏猪品种时,这种杂交后代产仔数少,与巴克夏猪品种相似。因此,在开展不同猪品种间的杂交及育成新品种时,可毛色的遗传变化初步判断原有品种良好种质的遗传性,这对选育尤为重要。

(二)中国地方猪种的毛色及体型特征

我国地方猪种按其外貌、生产性能等特点,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

1.华北型该型猪毛色多为黑色,偶在末端出现白斑;体躯较大,四肢粗壮,嘴筒较长。如民猪、八眉猪等。

2.华南型该型猪毛色多为黑白花,头、臀部多为黑色,腹部多为白色;体躯偏小,背腰宽,腹大下垂。如两广小花猪,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该型猪毛色以黑、白花为主,头尾多为黑色;体躯中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

个别有全黑者,个体比华南型大,骨细背腰宽而下凹。如金华猪,大长白猪和华中两头乌猪等。

4.江海型该型猪的毛色与分布有关,从汉水长江中下游至东南沿海,由北向南由全黑向黑白花过渡,个别有全白者。骨粗壮,皮厚而松,多皱褶,耳大下垂。如太湖猪、阳新猪、虹桥猪。

5.西南型该型猪的毛色多为全黑,但有相当数量为黑白花,少量为红毛猪,且头大,额部多有旋毛。如内江猪、荣昌猪和乌金猪等。

6.高原猪该型猪毛色多为全黑,少数为黑白花和红毛。头狭长耳小而竖立,形似野猪。如藏猪。

此外,还有分布在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地区的金沙江畔的乌金猪,其毛色有黑色和金黄色两种,是我国猪种中唯一具有红毛色的猪种。

(三)培育猪品种的毛色及外貌

1.大白型品种该培育品种是以苏联大白猪、长白猪、中约克夏和大约克夏四个白色猪种为父本,以我国地方猪种为母本育成的17个品种(系),这类培育品种被毛全白,皮肤有少量黑斑(除新淮猪为黑色)。

2.六白型品种这类猪主要以巴克夏为父本(还有少量其他外血品种),以本地猪种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这类培育品种被毛黑色为主,但某些品种具有“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特征。如新金猪、定县猪、吉林黑猪和宁安黑猪等。

3.黑白花品种该培育品种以克米洛夫、巴克夏和苏联大白猪杂交选育而成的。毛色为黑白花或白黑花。

(四)猪的耳形

大多数猪的垂耳对竖耳呈显性或不完全显性,竖耳是隐性纯合体,易从表现型准确判断其基因型。因此,要选择和固定竖耳性状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垂耳猪究竟是纯合垂耳还是杂合垂耳,需要通过杂交测验才能判断,仅从表现型选择难以固定垂耳性状。

二、致死、半致死和有害性状

(一)致死、半致死及畸形性状

不同品种或猪群中的某些遗传疾病表现为机体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有解剖组织上的缺陷、对致病因素易感性升高、代谢障碍、畸形怪胎、妊娠期引起胎儿死亡、萎缩和流产等的

致死和有害性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4-2) 。

表4-2 猪的致死、半致死及畸形性状

在猪的育种实践中,一些品种或猪群由于致死、半致死和畸形基因频率高,往往会导致整个育种工作的失败,因此,需要对质量性状的基因型加以判定,设法消除这类有害基因。

对于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呈隐性遗传的性状,只要表型出现这类性状,即可准确判断出其基因型为隐性纯合体。但是对于显性遗传的性状,从表现型则难以判断出是显性纯合体或显性杂合体。例如,要测定一头垂耳种公猪是否携带竖耳隐性基因,最好是选择一头竖耳隐性纯合体母猪来做测交,如果测交所得后裔( 至少5 头) 连一头竖耳隐性仔猪也没有产生,就证明该公猪不是杂合体(P<0.05),而是垂耳显性的纯合体。至少有5头后裔的原因是,若该公猪是杂合体Aa×aa型交配产生aa的概率为1/2,即5头都是正常个体(aa)其概率为(1/2)5=0.031(P<0.05),证明判断可靠。在生产中若测定遗传疾患,带有有害性状的隐性纯合体母猪往往已被淘汰,尤其是隐性致死和半致死基因,纯合时根本不能生存,更谈不上用于繁殖,此时只能通过选择产生过隐性纯合体仔猪的母猪(Aa)供测交使用,由这种Aa ×Aa型交配产生隐性子女aa的概率是1/4,产生显性子女AA(正常)的概率是3/4,这样就需要产生11头正常仔猪,此时概率为(3/4)11=0.04,才能判断该头公猪是AA型(不带隐性有害基因)。

在育种工作中,统一毛色和耳形等属于遗传方式比较简单的质量性状,需要掌握完整的系谱和交配记录,通过测定准确判断公猪的基因型,进行多代的连续交配才能使该性状的基因型达到纯合;基因型纯合后,才能使表现型的一致性具有可靠的基础。

(二)有害基因

氟烷敏感基因(Hal n)是在猪中发现较早的有害基因之一,猪对氟烷敏感性受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的制约。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系)或同品种(系)内不同个体对氟烷效应有

不同的反应。对氟烷表现敏感的猪呈现典型的MSH,称为氟烷阳性猪,其基因型为Hal n Hal n;而对氟烷表现不敏感的猪称为氟烷阴性猪,基因型为Hal N Hal N。氟烷敏感基因(Hal n)是影响肉质性状最重要的标记基因,阳性猪易产生应激综合症(PSS),出现灰白色(Pale)、松软(Soft)和汁液渗出(Exudative)症状的猪肉(PSE)。氟烷阳性猪(HP)与正常猪相比,PSE 肉发生率约增大22%,应激死亡率约增大10%。

为制定科学的杂交繁育方案以保证肉猪为氟烷阴性反应,可利用皮特兰这种极端肉用型(氟烷阳性)猪做终端父本与另一个繁殖力高的应激抵抗系(Hal N Hal N)母本杂交,以生产氟烷阴性(Hal N Hal n)反应的商品猪。这种杂交方案既充分利用了父系产肉率高的优点,又克服了可能产生繁殖力低的缺点。

(三)酸肉基因(RN)

RN基因可使肉中肌糖元含量升高70%,糖酵解后乳酸量增加,导致肌肉PH值下降,酸度提高使肉品质下降。汉普夏猪中约有85.1%的个体为RN基因携带者,基因频率为0.614;在杂交繁育中应注意RN基因产生的不良效应。

第六节牛的质量性状

牛的毛色及外部形态是品种的特征,与牛品种分类、年龄鉴别及经济用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为育种、饲养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一、乳牛、肉牛质量性状的遗传

(一)毛色的遗传

牛的毛色是品种特征的重要标志。例如,荷斯坦牛的黑白花,娟姗牛的黄褐色,海福特牛和西门塔尔牛的白脸等。牛的毛色基本上分为白色、红色、黑色、褐色、灰色、白斑等6类。白色的遗传机制主要有3种:

1. 显性白基因,WW是白毛,ww是红毛,Ww是沙毛(红沙)见于英国短角牛;Ww 若带有黑色基因(B)则为蓝灰色或称蓝沙(它实际是黑毛和白毛混生),在阳光下看起来呈蓝灰色。

2. 隐性白化基因cc,皮肤、毛、眼均为无色素,如荷兰牛、海福特牛。

3. 全身白毛仅耳部有黑色,见于瑞典高地牛,这实际是白斑的最扩大形式。

乳用牛、乳肉兼用牛、肉用牛的毛被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白斑,例如常见的黑白花乳牛,全色的由显性基因S决定,花斑由ss决定,花斑的大小受修饰基因的影响;另一种白斑形式是体侧为有色毛,背线和腹线(包括胸前)为白毛,下肢呈白毛,如海福特牛,它是由显

性基因SG控制的;还有一种由显性基因SH控制的白面孔;S、SG、SH、s是复等位基因,S、SG、SH相互间不完全显性,但对s都是显性。

通常,在牛的毛色中,黑色(B)对其他毛色为显性;红色(r)对其他有色毛为隐性或下位。普通的白斑(s)对全色(S)为隐性,但对下述白斑为显性:海福特、西门塔尔牛的白脸(S H),黑白花牛的白色鼠蹊部、下腹部,贝尔德-哥劳卫牛(Belted Galloway)的白带(S D)。皮肤上的黑色小斑(暗花)为显性(PS);褐底黑色条文(老虎皮)为隐性(br);下肢有色对下肢白色呈显性(Pe);粉红色的眼圈和鼻镜为显性(Re)。牛的毛色有时也涉及到一对以上的基因,其显隐性也比较复杂,例如安格斯牛的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而短角品种牛的黑红色(R)对白色(W)则为共显性,杂合子是红白斑牛,它将分离出红色和白色牛的后代。

(二)角的遗传

无角基因P对有角基因p呈显性。但在无角牛中常表现出角的痕迹,称为“痕迹角”,它是由另一个基因Sc控制的。角的遗传在品种间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如无角安格斯牛与有角瘤牛交配,F1雌性后代都有短小的角样组织,若与有角荷兰牛交配,则雄性后代只露出角样组织,可见无角是不完全显性。

(三)牛双肌性状

双肌牛具有瘦肉率高、肉质好的特点。双肌基因的基本遗传效应是使肉牛的产肉性能大大提高;牛群中双肌基因频率最高的品种是比利时蓝白花和皮埃蒙特牛。双肌尻牛臀部和股部肌肉(臀中肌、股二头肌、半膜肌)异常发达,肌肉之间缺乏脂肪组织以至形成明显的臀沟,整体上体形结构不协调,大多数斜尻。肥育性能不良,皮下脂肪少,不易形成五花肉,易于疲劳,单位体重承役量低,生理代谢亢进,繁殖力减退。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等一般肉牛品种的双肌尻由一对等位基因中的隐性基因dm决定,意大利(役、乳、肉)兼用品种皮埃蒙特牛由于修饰基因的作用,dm 对其等位基因Dm呈显性。日本和牛(与中国黄牛起源相同)在肉用方向改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双肌尻牛,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双肌尻牛。

二、黄牛质量性状的遗传

黄牛毛色是最引人注目的品种特征,因而当前在我国黄牛育种中毛色是重要的性状之一。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牛毛色与抵抗蚊虫袭扰的能力有关;晋南黄牛的皮革品质也和毛色有关。

(一)黄牛毛色的遗传

1.控制毛色的基因位点现知的黄牛毛色变异涉及20多个基因位点。但与黄牛育种关系较密切的毛色,主要有以下10个基因位点。

(1)红色基因位点R:当R基因纯合时,可使褐色素在黄牛被毛和皮肤中表现。但是R 基因是其他许多基因的下位基因,所以在现代黄牛中并非都呈红褐色。

(2)黑色基因位点B:这个位点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分别是使被毛和皮肤表现为黑色的显性基因B和非黑色的隐性基因b。基因型为BB或Bb的个体是黑毛,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为其他毛色。

(3)决定毛色分布的位点S:该位点上的基因种类及各种基因的作用如下:

基因S D——个体在有色被毛的基础上躯干部(胸或腰部)表现出一条垂直方向的白带。这种毛色简称“白带”,见于法国白带盖洛威(Be1ted Ga11oway)牛和我国三河牛。

基因Sh ——个体在有色被毛的基础上,头部、颈前、前胸和胸底呈白色。这种色片是海福特牛的品种特征,简称“白头”。

基因Sc ——脊背和腹下从前到后有一条白斑,躯干两侧是大致对称的有色毛。这种毛色简称“白背”,见于奥地利的平兹戈(Pinzgauer)牛和我国三河牛。

基因S ——全身均为有色毛即称为“全色”;黑牛、黄牛均属之。我国中原型、南方型黄牛中的大多数都是全色(纯合子SS)。

基因s——荷兰牛式的白斑,如黑白花、红白花。黑白花牛和红白花牛都是ss纯合子。这个复等位基因系列的显隐性关系为S D>Sh>SC>S>s:

显显显显Sd(白带) Sh(白头) S c(白背) S( 全色) s(白花)

因此,就这个位点从理论上而言,白带牛有五种可能的基因型:S D S D 、S D S H、S D S C、S D S、S D s;白带牛与白带牛交配,产生白头、白背、全色、白花子女都是可能的。全色牛只有两种可能的基因型:SS与ss;全色牛与全色牛交配永远不会产生白带;白头和白背牛交配有产生白花牛的可能。白花牛与白花牛交配,白花永远是稳定遗传的。

(4)基因位点D:该位点存在一对等位基因:非稀释毛色基因D和稀释毛色基因d。d 使深色被毛变为浅色(黑色成为灰色,红色成为黄色),D对d是显性。因而稳定遗传的紫红色牛和稳定遗传的黄色牛相交配,子代都是紫红色牛;浅黄色公牛和浅黄色母牛的子女中不可能有紫色的个体。

(5)基因位点Wn:这个位点上有一种使非黑色被毛淡化为乳白色的隐性基因wn;其纯合子是鼻镜、眼睑有色素的乳白色牛。其显性等位基因Wn使色素在被毛得以表现,个体成为有色牛。短角牛中的乳黄色、乳白色个体是基因wnwn的纯合子。

(6)基因位点Wp:显性基因Wp也有淡化非黑色被毛的作用。携带基因Wp的个体是乳白色或白色牛,但皮肤往往有色斑。Wp的等位隐性基因使个体表现有色被毛。这种“显性白”

性状遗传

《性状遗传》导学案 【课标要求】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学习目标】 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并能举出相关的例子说明。 2.知道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3.概述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和关系。(重、难点) 4.能够用遗传图解表示亲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重点) 5.通过调查、分析遗传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本节的内容在充分理解掌握本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依据 P83表4.4-1得出相对性状概念,依据图4.4-9,看出紫花和白花的后代全部 ..是紫花,所以后代全部紫花中应该有控制白花性状的基因,但在后代中白花却没有得到表达,因而白花就是隐性性状,控制白花的基因便是隐性基因。判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应从较多的活动中来慢慢理解,仅仅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很明显是不够的,除了要理解巩固知识,更需要同学们用习题(生活中的现象)来加深印象。 【学习过程】 同学们先自己回顾一下本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相关内容。 (一)自主学习,找出困惑。 1.性状和相对性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P82图4.4-8几种生物的性状和P83表4.4-1以及P82,P83第一自然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性状?请举出我们人类的2个性状。 ②什么是相对性状?根据上面你提出的我们人类的性状,分析它们的相对性状分别是什么?

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4.4-9、4.4-10、4.4-11以及课本P83—P85第一二自然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图4.4-9、4.4-10豌豆花色和鹦鹉羽色的遗传现象中,豌豆和鹦鹉的哪些性状是相对性状?这些相对性状在亲后代之间是怎样表现的? ②读图4.4-11后,请你阐述一下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③结合图4.4-9、4.4-10豌豆花色和鹦鹉羽色的遗传现象,根据课本提示,总结什么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3.用遗传图解表示亲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请同学们对应课本图4.4-12仔细阅读课本P85第三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某同学父母都有耳垂,但他却没有耳垂,根据课本4.4-12图形式,尝试用图解的形式简要说明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请你分析一下,有耳垂和无耳垂那个是显性性状,那个是隐性性状?

人体一些单基因性状遗传分析-资料

人体一些单基因性状遗传分析 单基因性状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单基因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和伴性遗传(SL)3大类。伴性遗传又可分为:X伴性显性遗传(XD)、X伴性隐性遗传(XR)和Y伴性遗传。下面分析一些完全显性的人体单基因性状的遗传方式供参考。 1 人体形态性状的遗传 1.1 头形指成年人的头形,头横幅与前后之比例(横幅/前后)> 0.80的为短头。俗称“扁头”,为AD。比例<0.80者为长头,是AR。 1.2 发旋在头顶靠后方的中线处有一螺纹即发旋。螺纹处头发纹路有两种方式:①右旋,即顺时针方向,是AD。②左旋。即逆时针方向,是AR。 1.3头发卷发是AD,直发是AR。 1.4头发颜色黑发是AD,金发是AR。 1.5前额发际着生头发区域的边缘即发际。前额发际有两种情况:①前额发际向脑门突出一三角形发突,即AD。②前额发际平齐的为AR(图1)。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患者后发际低,是临床诊断标志之一。 1.6眼睑俗称“眼皮”。双眼皮是AD,单眼皮是AR。 1.7蒙古褶亦称“内眦皱襞”。即上眼皮在眼内角向下延伸形成的皮肤皱褶,此褶不同程度地遮盖着泪阜。有蒙古褶为AD,无蒙古褶为AR。蒙古褶是大部分蒙古人种(亦称黄色人种)的特征。非洲南部的科萨人这种特征也颇明显(图2)。1.8眼色即虹膜的颜色。褐色眼或棕色眼是AD,蓝色眼或黑色眼是AR。 1.9睫毛长睫毛为AD,短睫毛为AR。 1.10耳垂有耳垂,即耳垂下悬,与头连接处向上凹陷,为AD。无耳垂,即耳轮一直向下延续到头部,为AR(图3.①)。

1.11达尔文氏结节人类耳轮边缘后上部有一个小结节,称达尔文氏结节,又称耳轮结节。一般认为这个突起和猴类耳壳的耳尖相当。有这个结节为AD,没有为AR。但有的人仅一个耳有此特征,有的个体具显性基因,但由于外显率低,类似隐性表现型。也有人认为达尔文氏结节与鼻尖厚度是连锁遗传(图3.②)。1.12耳垢亦称“耵聍”。即外耳道耵聍腺的正常油脂性分泌物,黄色或棕色,有保护作用。但耳垢的性质则不同,湿耳垢为AD,干耳垢为AR。 1.13 鼻尖即鼻下端向前的突起。其向下弯曲呈鹰嘴状,即钩鼻尖,为AD。直鼻尖为AR。 1.14 鼻孔阔鼻孔是AD,狭鼻孔是AR。 1.15 卷舌研究我国人的发音发现,有的人能按自己的意志,把舌的两侧边抬高卷曲如同英文字母U形,即为卷舌,属AD。多数人具有此特征。有的人不能卷舌,属AR(图4)。 1.16 翻舌(舌内翻) 研究中国人的发音还发现,有的人舌尖部分不用上颌牙齿的帮助能向后翻转,即为翻舌,为AR(图5)。这种性状在人群中出现频率不高,根据国外的统计只有1/1000弱。不能翻舌的人为AD。舌的活动在人群中可见3种类型:①舌能卷而不能翻。②舌能卷又能翻。③舌不能卷又不能翻。舌不能卷而能翻则从未见过。Marein(1975)提出卷舌并非遗传。

人类性状遗传分析

中染色体为23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这人体可以遗传的性状。 总的来说,体细胞含有染色体,染色体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含有DNA,DNA含有基因。其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这人体可以遗传的性状。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5)相对性状分为隐性性状和显性形状。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性状遗传 很早以前,人类就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直到1865年,奥地利一 图一 孟德尔(G.J.Mendel,1822-1844) 个修道院的神父孟德尔的一个偶然的发现,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性状遗传的现象才逐渐得到科学解释。 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相对性状分为隐性性状和显性形状。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你的睫毛长长的,像你妈妈”或“你笑起来像你爸爸”?你和你的父母相像,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你遗传了他们的基因,你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这些基因在你的细胞里组合在一起,最后塑造了你。你生命的所有的特征,或称为性状,都是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它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小小说明书。 那为什么你的睫毛就得像妈妈一样是长长的,而不能像爸爸一样是短短的呢?这就是遗传学家研究的问题。研究性状是如何遗传的遗传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很多性状都是由多个基因对共同作用的,比如我们眼睛的颜色,科学家对这种共同作用的方式目前还不太了解。但是,有些性状,比如长睫毛,是由单一的基因对控制的,这类性状的遗传相对简单些。 遗传学家发现了两种控制性状遗传的基因,一种叫显性基因,一种叫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力量比隐性基因要强,甚至能让隐性基因失去作用。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你身上是怎样起作用的呢?如果你从父母身上遗传了两个长睫毛的显性基因,你的睫毛就是长长的;如果你遗传了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你的睫毛仍然是长长的,因为显性基因让隐性基因失去了作用;如果两个基因都是隐性的,那你的睫毛就是短短的。 下面这些性状都是由单独的一个基因对控制,如果你有这些性状,说明你身上有一个或两个显性基因,而且你会发现在你的家庭里还有其他人也具有和你一样的性状。 卷舌——上图中的孩子可以把舌头卷起来,因为她遗传了控制卷舌的一个或两个显性基因,如果你不能像她一样把舌头卷起来,说明你没有这个显性基因。

苏教初中生物八下《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_2

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 一、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和其他同学遗传性状的异同,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图片资料、案例分析,参与情境活动以及教师指导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自己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希望学生能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3)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4)遗传图解的绘制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2)提问法(3)多媒体展示法(4)案例分析法(5)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案例分析讨论一讨论二活动) (3)共同揭开性状遗传的奥秘(讨论三基因的显隐性讲解遗传图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课堂:我上课前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的现象。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活动 (二)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

案例分析:千里寻亲(展示课件) 让学生充当志愿者根据妇女A和妇女B以及小丽的一些外貌特征,去帮助小丽找到她的亲生母亲,并回答原因。 设计意图:以千里寻亲活动引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对性状遗传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性状遗传的认识,同时也能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切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人的性状和遗传。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学习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 讨论一:你能猜出他们的关系吗? 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我们身边其它生物还有没有遗传现象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遗传性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讨论二:生物的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识别一些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下面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遗传。 活动:寻找自己身上遗传性状 再展示图片资料,理解什么是相对性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识别一些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相对性状,更是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课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一些有关相对性状的题给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先举例,后分析判断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对性状,能活学活用,并加强巩固。 (三)共同揭开性状遗传的奥秘 讨论三: 同学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许多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后代,才使子女象父母呢? 展示幻灯片的克隆猪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图片分析以及我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能进一步理解或者得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个结论。同时也让学生

实验一:人类性状遗传分析

专业班级:2014级生物技术(1)班学号:20140322142 姓名:王堽 实验一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 一、目的 1、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 2、了解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掌握分析人类性状的方法; 3、学会对遗传学数据的处理; 4、验证人类的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二、原理 人类性状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征表现的总和,如人的身高,眼皮单双,头发直卷,血型等。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豌豆的种子形状、花色、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character)。豌豆花色的紫色 和白色、种子的皱和圆、高茎和矮茎;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人类眼睑有单眼睑和双眼睑;番茄成熟果实的红果与黄果.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不同颜色和不同肤色等。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

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只有这样,后代才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差异,并发现遗传规律。 遗传分析genetic analysis 亦称基因分析,是测定有关某一遗传性状的基因数目、基因性质、属于哪一连锁群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座位等的过程。如果认定某个突变型是基因突变的产物,此时可先将它与野生型杂交,如果从杂种F2代,或是直到F3前后,能够有效地研究该突变性状的遗传动态,那么突变基因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性质乃至数量等等都可以估算出来。譬如变异性状在F1代表现时是 显性突变,在F2代出现15∶1的分离比时,便是与2个同义基因有关,在基因的数目、性质决定后,要进一步去确定各个基因所属的连锁群和基因座位。将具有已知突变基因的系统与该突变系统杂交。统计测定F2或杂交的分离比,如为连锁遗传,则 该2个基因便属于同一个连锁群。交换值表示为相对距离。对于已知的两个基因,如果知其交换值,可从3个基因相互间的距离关系来了解到排列顺序。上述所说的基因,由于环境和基因型的关系,常会使表现度有变化,这在调查分离比时需要注意。对于像真菌和细菌那样原本为单倍体的生物可利用异核体和部分二倍体的方法来进行遗 传分析。此外,对即使某些不能进行杂交的霉菌也可以利用体细胞的基因重组作某种程度的分析。广义的基因分析也包括基因功能和结构的生理、生化分析,以及群体基因组成的分布和变动的分析等。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1对相对性状。人类的性状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由两个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要了解人类的性状遗传规律就要对人类的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孟德尔遗传定律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等位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即分配比为1:1。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分裂形成配子的过 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从而使得下一代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为3:1。 在实验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会影响实验的误差,使得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不相一致,特别是在后代中个体不够时,所以我们为了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是否相符时,可根据卡平方检验式:

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

实验八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人类是随机交配的群体,其性状的表现反映出群体的遗传组成,从群体性状的遗传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种族(民族)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期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 人类性状的遗传可以区分为两大类: (1)单对基因遗传:单对基因遗传是指某一性状的表現,是由一对基因所決定。 (2)多对基因遗传。多对基因遗传是指某一性状的表現,是由二对或二对以上的基因所決定。 人类的ABO血型是单对基因遗传,不过控制血型的基因則有三种:I A、I B及i,其中I A 和I B分別对i为性。例如基因型为I A I A或I A i者,血型为A型;I B I B或I B i者为B型;而ii 者为O型。特別一提的是I A和I B都为显性,所以基因型为I A I B者,血型为AB型。 人类的身高、体重或皮肤色泽的深浅,则是多对基因遗传。例如皮肤的色泽是由两对基因(A,a和B,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会使皮肤內黑色素的量增加,二者的影响相同且可以累加,因此其显性基因越多的人,肤色越深。 在自然界,无论动植物一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与其相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交配。假设某一位点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p,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D,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H,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R。群体(D,H,R)交配是完全随机的,那么这一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 D=p2H=2pq R=q2 这说明任何一物种的所有个体,只要能随机交配,基因频率很难发生变化,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椐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对人类群体进行基因频率的分析。 表一人类单对基因遗传的实例 性状显性隐性 耳垂与脸颊分离紧貼脸颊 卷舌状能不能 美人尖有无

《人的性状和遗传》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容: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 第1课时总第1课时 主备人:周珊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4、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5、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统计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列举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黑板授课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故事导入法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节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应从简单的生物学现象入手,逐步推出理论知识,通过遗传图谱分析,理解人体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的。 1、有关图片、动画等资料 2、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一、引出人的遗传性状 1、情境创设:大家仔细观察身边的亲朋好友,会发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总是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为什么? 2、诊断性设问: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相似的特征,在生物学上叫做遗传性状。那么人有哪些是性状呢?什么又叫做相对性状? 3、启发式提问: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探究之中。 二、合作探究与交流 1、通过分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生物性状的调查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相互观察对方的这些明显的性状。 师:通过观察你有哪些发现呢? 生:我们小组有三个人是单眼皮,一个人是双眼皮;有二个人不会卷舌,二个人会卷舌;有一个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三个人不能弯曲;有一个人有耳垂,三个人没有耳垂。 师:人与人之间在眼皮、耳垂等性状上都存在着差异,如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等。 师:像这样,不同的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谁来总结什么是相对性状? 生: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师:请同学们思考:判断单眼皮和有耳垂是否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师:相对性状的要点包括哪些方面?一,二,三。 现场抢答:豌豆的高茎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吗?兔毛的白色和羊毛的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吗?这位同学的双眼皮和这位同学的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吗? 师:单、双眼皮这一性状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那它在你父母和你的身上是怎么样遗传的呢?我们现在做个统计,呈现表格。

具有遗传性疾病和性状的遗传位点分析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 “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 数学建模竞赛 学校江苏科技大学 参赛队号 队员姓名1. 孙佳伟 2. 李袁 3. 李肇基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 “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 数学建模竞赛 题目具有遗传性疾病和性状的遗传位点分析 摘要: 本文设计了基于属性重要度的选择算法,并通过SVM分类器构建出预测模型,对不同的位点和基因进行分析,判断每个位点或基因对某种疾病的预测精度,从而判断是否为致病位点或者致病基因。最后利用该算法和模型,预测出十种性状相关的致病位点。 问题1,针对每个位点有碱基对组成的性质,为了方面描述和分析,本文采用了十进制编码,每个位点的属性值可以通过0-9中的一个数进行表示,具体的编码格式,文中给出了详细的编码表。 问题 2,设计了基于属性重要度的特征选择算法,通过SVM分类器构建出预测模型,通过问题1中的特征表示方式,提取所有样本每列的特征,并对每列的特征属性进行重要度分析,进而判断该疾病与位点rs, rs,rs2486182,rs2274119,rs2235537相关。 问题 3,每个基因是由不同位点组成的集合,则每个基因的所有特征属性

即对应集合里位点特征属性的集合,利用问题2优化的模型,通过预测精度,对每个基因的对某疾病的重要度进一步分析得出,该疾病与致病基因gene_171相关。 问题 4,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对10种性状中的每种性状中,继续通过属性重要度分析,识别出在不同性状中最有可能的致病位点,最后得出10个形状的相关致病位点分别为:rs, rs935075, rs2840758, rs1855786, rs2647168, rs, rs744834, rs4920522, rs, rs。 本文亮点是,提出基于属性重要度的选择算法,通过SVM构建出预测模型,利用网格搜索进行寻优,判断每列属性的重要度,从而判断致病位点或者致病基因。 关键词:属性重要度;SVM分类器;优化模型;位点(SNPs)

第四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四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目的要求 掌握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分、特征,多基因假说的要点,数量性状表现值的分解,遗传力的概念;了解通径系数概念与意义,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与加性效应的意义,遗传力公式的推导及计算方法;掌握遗传力的应用。 第一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生物的性状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变异可以截然区分为几种明显不同的类型,一般用语言来描述;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个体间性状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变异是连续的。 阈性状(threshold trait):表现型呈非连续变异,与质量性状类似,但不是由单基因决定,性状具有一个潜在的连续型变量分布,遗传基础是多基因控制的,与数量性状类似。 一、数量性状的一般特征 数量性状的特点: ①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 ②数量性状呈连续性变异; ③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④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多基因系统。 学习数量性状的方法 ①统计学思想贯穿数量性状遗传的全部内容; 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时时体现; ③研究对象在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转换; ④遗传与变异的矛盾。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1.多基因假说 瑞典遗传学家尼尔迩·埃尔(Nilsson-Ehle)通过对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研究,提出了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多基因假说的要点 (1)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微效基因决定的,每个基因的作用的微效的; (2)基因的作用是相等的,且可以累加、呈现剂量效应,等位基因间通常无显隐关系;(3)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定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连锁交换规律2.基因的非加性效应 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包括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1)显性效应由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 例1:有两对基因,A1、A2的效应各为20cm,a1、a2的效应名为10cm,基因型A1A1a2a2

性状的遗传教案

《性状的遗传》教案 诸城市繁华中学刘爱芳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八年级(上学期) 教材版本:济南版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带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找出自己与父母的异同点。 2、准备各种动、植物的图片,认识生物的性状。 二、【教学课题】性状的遗传 三、[教材分析] : 《性状的遗传》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三节,本节难度较大,大纲安排2课时完成。本节内容共分两部分:一是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与性状遗传。第一部分生物的性状主要包括性状和相对性状两个知识点;第二部分“基因与性状遗传”中主要包括三个知识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即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利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解释亲代和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年来中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问题近年来更加大了考试的深度与难度。因此,在新授课中一定要让学生把这一知识点学牢固、学透彻。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能利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解释亲代和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描述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3、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对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情感目标: 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人真正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 五、[教学思路]: 第一部分生物的性状主要包括性状和相对性状两个知识点,涉及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教师对关键词进行点拨,再利用跟踪练习检测学生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讨论和纠错,进一步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第二部分“基因与性状遗传”中的三个知识点:前两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彩图,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引导、点拨来掌握。而第三个知识点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遗传图解,对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步骤要求、规范标准都不太

13遗传学 课后练习 复习题 总结 第十三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本章习题 1.解释下列名词: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近交系数、共祖系数、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表现型值、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广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总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狭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近交系数: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率。 共祖系数:个体的近交系数等于双亲的共祖系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即QTL,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 主效基因:对某一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效应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修饰基因:对性状的表现的效应微小,主要是起增强或减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 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数量基因对环境比较敏感,其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和对遗传主效应的离差。

2.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在哪里?这两类性状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 答: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主要有:①. 质量性状的变异是呈间断性,杂交后代可明确分组;数量性状的变异则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②. 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③. 质量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较为稳定;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表达,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对于质量性状一般采用系谱和概率分析的方法,并进行卡方检验;而数量性状的研究则需要遗传学方法和生物统计方法的结合,一般要采用适当的遗传交配设计、合理的环境设计、适当的度量手段和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遗传群体的均值、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等加以研究。 3.叙述表现型方差、基因型方差、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的关系。估计遗传协方差及其分量在遗传育种中有何意义? 答:表现型方差由基因型方差(V G)、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V e)和环境机误方差()构成,即,其中基因型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是可以遗传的,而纯粹的环境方差是不能遗传的。 由于存在基因连锁或基因的一因多效,生物体的不同数量性状之间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连。在统计分析方法中常用协方差来度量这种相互关联的变异程度。由于遗传方差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基因型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等不同的方差分量,故遗传协方差也可进一步区分为基因型协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协方差等分量。在作物遗传改良过程中,对某一性状进行选择时常会引起另一相关性状的变化,为了取得更好地选择效果, 并使一些重要的性状能够得到同步改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_第9章_数量性状遗传

第九章数量性状遗传 1、数量性状在遗传上有些什么特点?在实践上有什么特点?数量性状遗传与质量性状遗传有什么主要区别? 解析:结合数量性状的概念与特征以及多基因假说来回答。 参考答案: 数量性状在遗传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支配 (2)这些基因对表型影响小,相互独立,但以积累的方式影响相同的表型。 (3)每对基因常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按孟德尔法则分离。 数量性状在实践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的变异就是连续的,比较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2)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型一般呈现双亲的中间型,但有时可能倾向于其中的一个亲本。F2的表现型平均值大体上与F1相近,但变异幅度远远超过F1。F2分离群体内,各种不同的表现型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因而不能得出简单的比例,因此只能用统计方法分析。 (3)有可能出现超亲遗传。 数量性状遗传与质量性状遗传的主要区别: (1)数量性状就是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而质量性状就是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2)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比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复杂的多,它就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而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2、什么叫遗传率?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平均显性程度? 解析:根据定义回答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遗传率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就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广义遗传率就是指表型方差(Vp)中遗传方差(Ve)所占的比率。狭义遗传率就是指表型方差(Vp)中加性方差 (V A)所占的比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对于单位点模型,可以用显性效应与加性效应的比值d/a来表示显性程度。但就是推广到多基因系统时,∑d/∑a并不能说明任一位点上基因的显性性质。因为∑d与∑a都可能因为有正有负而相消,

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及分析

学生设计性实验论文 题目: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及分析 姓名高雪学号04 专业生物技术班级123 相关实验课程名称__遗传学实验___ 指导教师赵文婧

实验学期2013~2014 学年二学期 太原师范学院教务处编印 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及分析 姓名:高雪同组者:薛花兰、康俊、王瑞良、薛凡 (生物系生物技术学号04 指导老师:赵文婧)摘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一个特定人群的某一性状进行调查,将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某一性状的遗传方式、控制性状基因的性质。通过对太原师范学院南区流动人群及其学生和他们的家属的一些遗传性状的调查统计,并具体分析几位同学的遗传系谱图,初步了解这三种性状的遗传方式和控制其基因的性质。 关键词双眼皮单眼皮酒窝耳垂遗传分析 前言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状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指标,人类正常性状的遗传包括体表性状、生理和生化的特征,身体素质、行为和智力等方面的性状遗传。关于人类遗传性状有美人尖、十指自然相嵌、大拇指自然弯曲度、酒窝、上眼睑、耳垂、卷舌等,而对其的研究报道有很多,如张新伟和张慧英[1]对汉族和回族单双眼皮性状的调查及遗传性分析,张建龙和潘伟槐[2]对绍兴地区的美人尖等四对性状的调查分析,余跃生等[3]对贵州多个名族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此外还有季克强[4]、邵文全[5]对眼睑性状的研究。但对酒窝的研究比较少见,有张建龙[2]等对山西汉族性状遗传的调查研究可进一步了解本地区人群的体质特征,对研究数据库进行补充丰富,尤其是关于酒窝研究的数据资料补充,具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初步了解某一性状的遗传方式、控制性状基因的性质,有利于其他研究的参考。

实验六:果蝇的数量性状遗传

实验六果蝇数量性状的遗传 一、目的: 1、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腹片着生的小刚毛为对象,研究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2、学习估算统计遗传学基本参数——遗传率(heritability) 二、原理: 1、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 2、数量性状的变异由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组成,因为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因此,对数量性状遗传的分析,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操作。 3、果蝇的第四腹板和第五腹板上的小刚毛数就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不同的个体小刚毛数不同。本实验采用不同品系果蝇的杂交后代为研究材料,在恒温培养下,从F2代开始观察雌雄果蝇不同个体的小刚毛数(因为考虑到F1代还未完全出现性状分离,故从F2代开始计数),并且选择刚毛数最多和最少的♀、♂个体分别进行杂交,计算产生的F3代的小刚毛数,最后根据以下公式估算遗传率。 即H2= ΔG/ σpi 式中σp为标准差,i=ΔP/σp为标准选择差,ΔP为子代平均值―亲代平均值,ΔG为遗传获得量。 说明: 在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称为遗传率,一般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遗传率是一个统计概率,只能运用于群体而不能用于个体。遗传率有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之分,广义遗传率是指遗传方差在总的表现型中所占的比率;而狭义遗传率是指计算基因的相加效应的方差VA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百分率。记作: 狭义遗传率=相加的遗传方差/表型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显性的遗传方差+环境方差)。 但不管是广义遗传率还是狭义遗传率都涉及方差,方差是反映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的变异程度。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越大,方差就越大,也就是观察的离散度大,其分布范围广;方差小,则表示各个观察值之间比较接近。方差可用变数同平均数之间偏差的平均平方来表示。记作:S2,如写成公式则是: S2=∑(X—ˉX)2/n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分母n,只限于平均数是由理论假定的时候才适用。如果平均数是从实际观察数计算出来的时候,则分母应该是(n-1)。 三、仪器、设备、试剂及材料:

人类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2013年 12 月 2日 姓名年级 2011级专业微生物技术 学号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人类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 一、【实验题目】 人类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PTC味盲、耳垂类型、眼睑类型、环食指长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对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了解群体基因频率测算的一般方法 2.理解遗传平衡定律,了解改变群体平衡的因素。 3.了解人类性状遗传规律,掌握分析人类性状的方法。 三、【实验试剂和器材】 试剂:PTC结晶、蒸馏水 器材: 滴瓶、滴管 四、【实验原理】 人类的遗传性状有许多是单基因性状,易于观察且具有典型的显隐性关系,。通过一个特定人群的某一性状的调查,将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控制性质基因的性质,并能计算出该基因的频率。 1.哈代-温伯格定律 哈代-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或“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分别在1908年和1909年由英国数学家G·H·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和德国医生温伯格(Wilhelm Weinberg)独立证明。在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定律主要用于描述群体中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一个群体在理想情况(不受特定的干扰因素影响,如非随机交配、选择、迁移、突变或群体大小有限),经过多个世代,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会保持恒定并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但是实际上,总会存在一个或多个干扰因素。因此,哈代-温伯格定律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基因的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并用于测量遗传改变的基准。 对于二倍体物种,考虑种群中两个独立的等位基因A和a,它们的频率分别是p和q。使用旁氏表推导出形成新基因型的不同方式,其中每一格的值为行与列概率的乘积。

人类八种遗传性状调查分析

人类八种遗传性状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人类八种遗传性状基因频率特点。方法采取群体遗传公认的方法调查了200 个人的卷舌、前额发际、耳垂、翻舌、眼睑、发旋、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8 对遗传性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前额发际、耳垂、翻舌、卷舌、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眼睑、发旋隐性基因频率低于显性基因频率。 【关键词】汉族;基因频率;遗传学,群体;广西 人类的一些外观形态特征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称之为单基因遗传性状[1-8],卷舌、前额发际、耳垂、翻舌、眼睑、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等都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指标,都是由单基因所控制,都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其遗传方式都遵循孟德尔定律,研究显示这些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表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不仅在不同的人(或民族)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民族不同群体(或地域)间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9],人们对这些遗传性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探讨人种及民族的分离、迁移、融合、族源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汉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已有2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众多的民族成分,由于地域的不同,我国汉族成分也不完全一致[10],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魏会平等[1]、祁英杰等[2]、付四清等[3]、陆宏等[4]、佘朝文等[5]、李永霞等[6]、宋洁等[7]、邹起练等[8]、张志敏等[10]、张兴华等[11]、

汪庆等[12]、栗淑媛等[13]、刘学峰[14]、孙晓东等[15]、马媛等[16]对河北、河南、湖北、宁夏、湖南、江西、黑龙江、福建、贵州、海南、浙江、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山东等多个

实验一:人类性状遗传分析资料报告

专业班级:2014级生物技术(1)班学号: :王堽 实验一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 一、目的 1、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 2、了解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掌握分析人类性状的方法; 3、学会对遗传学数据的处理; 4、验证人类的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二、原理 人类性状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征表现的总和,如人的身高,眼皮单双,头发直卷,血型等。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豌豆的种子形状、花色、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character)。豌豆花色的紫色 和白色、种子的皱和圆、高茎和矮茎;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人类眼睑有单眼睑和双眼睑;番茄成熟果实的红果与黄果.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不同颜色和不同肤色等。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只有这样,后代才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差异,并发现遗传规律。 遗传分析genetic analysis 亦称基因分析,是测定有关某一遗传性状的基因数目、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_第9章_数量性状遗传

第九章数量性状遗传 1.数量性状在遗传上有些什么特点在实践上有什么特点数量性状遗传和质量性状遗传有什么主要区别 解析:结合数量性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多基因假说来回答。 参考答案: 数量性状在遗传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支配 (2)这些基因对表型影响小,相互独立,但以积累的方式影响相同的表型。 (3)每对基因常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按孟德尔法则分离。 数量性状在实践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的变异是连续的,比较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2)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型一般呈现双亲的中间型,但有时可能倾向于其中的一个亲本。F2的表现型平均值大体上与F1相近,但变异幅度远远超过F1。F2分离群体内,各种不同的表现型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因而不能得出简单的比例,因此只能用统计方法分析。 (3)有可能出现超亲遗传。 数量性状遗传和质量性状遗传的主要区别: (1)数量性状是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而质量性状是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2)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比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复杂的多,它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而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2.什么叫遗传率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平均显性程度 解析:根据定义回答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遗传率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广义遗传率是指表型方差(Vp)中遗传方差(Ve)所占的比率。狭义遗传率是指表型方差(Vp)中 加性方差(V A〔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对于单位点模型,可以用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的比值d/a来表示显性程度。但是推广到多基因

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 (苏教版初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列举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 〔2〕举例讲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3〕举例讲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操纵的。 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地探讨生命科学咨询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性状、相对性状以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2.难点:〔1〕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区不。 〔2〕基因的显、隐性与生物性状表现的关系。 [教学器具] 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挂图,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挂图等。 [教学方法] 讲述与讨论以及调查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备] 调查自己周围的人的一些遗传性状:如有无耳垂、舌头能否由两侧向中间卷起、眼皮是单眼皮依旧眼睛皮等,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使用。 [教学过程] 导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3页,观看标题右边的那张插图。图中这对父子什么缘故会长得如此之像?要探讨那个咨询题,我们得先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 讲述:留心观看我们熟悉的亲朋好友,不难发觉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一样都具有明显相似的形状特点和生理特点。这种能够遗传的生物体的形状特点和生理特点,叫做遗传性状。

这一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调查自己周围的人的一些遗传性状,包括有无耳垂,舌头能不能由两侧向中间卷起,眼皮是单眼皮依旧眼睛皮等。 提咨询:谁来讲讲自己的调查结果? 〔回答:略〕 讲述:通过调查我们发觉,人与人之间在眼皮、耳垂以及舌头能否卷起等性状上都存在着差异,如能卷舌和不能卷舌、单眼皮和眼睛皮、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像如此,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提咨询:请大伙儿想一想,以下选项中,哪些属于相对性状?哪些不属于相对性状?什么缘故? 〔1〕玉米的黄粒与圆粒。 〔2〕鸡的玫瑰冠与单冠。 〔3〕牛的黑毛与马的白毛。 〔4〕女儿的眼睛皮与母亲的眼睛皮 〔学生摸索、讨论、回答:略〕 讲述:刚才几个学生谈了自己的方法,回答得都专门正确。通过解答这道题目,我们不难得出:生物的相对性状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三点:①同一种生物;②同一种性状;③不同的性状表现。否那么,缺少其中任何一点,都不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 生物的相对性状一样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能卷舌是显性性状,不能卷舌是隐性性状〔出示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挂图〕。大伙儿不妨试试自己能卷舌依旧不能卷舌。 提咨询: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如何样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摸索、讨论〕 讲述:我们明白,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操纵的。在人的体细胞中,操纵性状的基因一样成对存在着。在成对的基因中有些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操纵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操纵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例如,决定人有耳垂的基因为显性基因〔能够用大写英文字母D表示〕,决定人无耳垂的基因为隐性基因〔能够用小写英文字母d表示〕。假如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差不多上显性基因〔DD〕时,那个人表现为显性性状─有耳垂;假如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