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价值

6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价值

6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价值
6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价值

6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点及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对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其中65例患儿同时分别做咽拭子(快速免疫层析法)及深部痰(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任一为阳性可确诊,通过统计学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鼻咽拭子(快速免疫层析法)其中44例阳性(67.7%),阴性21例(32.3%)。深部痰(免疫荧光法)阳性62例(95.4%),阴性3例(4.6%)。咽拭子和深部痰液均阳性者41例,两种方法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男40例(61.5%),女25例(38.5%),男:女1.6:1。其中≤6月者33例(50.8%),6月-1岁7例(10.8%)。1岁-3岁18例(27.7%);≥3岁5例7.7%;6岁以上2例(3%)。好发季节在秋、冬、春。

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好发于小婴儿,男孩多于女孩,流行季节在秋、冬,春,以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易合并细菌感染,部分患儿病情危重,鼻咽拭子(快速免疫层析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便易行,阳性结果与深部痰(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深部痰准确率更高,鼻咽拭子阴性结果建议尽可能行深部痰检测。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临床分析检测方法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s

[key word ]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主要病变累及毛细支气管,以及支气管和肺泡而致RSV肺炎,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喘憋等,首次感染多

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尤其是2-6月的婴幼儿,是造成婴儿期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1],同时也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其它病毒比较,RSV阳性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更容易引起小婴儿的呼吸衰竭,尤其在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气道发育畸形等基础上[2],病死率极高,故RSV下呼吸道感染应受到极大关注,早起完善病原学检查,早期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组研究选取同时做咽拭子及深部痰液检查,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住院患儿,其发病特点及两种方法在RSV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住院当日做鼻咽拭子分泌物(快速免疫层析法),同时72小时内做深部痰(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任一为阳性,共65例,诊断为RSV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诊断标准依据第7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3]。

1.2检测方法:住院患儿住院当日,咽拭子采集鼻咽分泌物立即送检快速免疫层析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15分钟出结果;住院当日或次日,72小时内负压吸痰器吸痰治疗或完善病原学时(痰培养、呼吸道七病毒),同时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深部痰标本采集后可置于4-8℃,72小时内送检均可,批量检测,约

2.5小时出结果;

1.3 统计分析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SV检出情况

本组65例标本中,检出结果如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分布

65例研究对象中,咽拭子和深部痰液均阳性者41例,如表1,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两者阳性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RSV下呼吸道感染的性别与年龄特点

,其中男40例(61.5%),女25例(38.5%),男孩阳性率显著高于女孩阳性率。年龄最小28天(28天以下收治新生儿病房,不在本组范围内),最大6岁,平均年龄1.8岁;其中≤6月者33例(50.8%);6月-1岁7例(10.8%);1岁-3岁18例(27.7%);≥3岁5例7.7%;6岁以上2例(3%),好发于1岁以下婴儿,尤其是6月以下小婴儿;

2.3 RSV下呼吸道感染的季节分布

65例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呈明显的季节流行特征。多发生在秋冬春季节。10月份1例、11月份6例、12月份30例、1月份19例、2月份5例,3月份3例、4月份2例、5月至9月份0例。(曲线表)

3.4 RSV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

本组患儿均有咳嗽症状,其中40例(61.5%)诊断肺炎(根据胸片及肺部体征),18例(27.7%)诊断毛细支气管炎,1例(1.5%)诊断支气管炎,4例(6.2%)诊断为“咳喘原因待查:婴幼儿哮喘?”,2例(3.1%)为支原体肺炎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49例(75.4%)有喘息症状,其中≤6月者喘息27例(55.1%);7月-1岁9例(18.4%);1岁-3岁12例(18.5%);≥3岁1例(2%);6岁以上0例;41例(63.0%)有发热,其中有18例(43.9%)痰培养阳性;31例(47.7%),痰培养阳性,其中有19例(61.3%)发热;16例(24.6%)血氧低于92%并有气促或呼吸困难等表现,予吸氧;本组患儿均应用雾化吸入,47例(72.3%)应用

抗生素,16例(24.6%)静滴激素,3例(4.6%)重症病例(均小于6月,无先天性基础性疾病)应用丙球,2例(3.1%)支原体肺炎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出现肺不张,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

3.讨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RSV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与国内其它报道一致,本组资料显示男:女比例为1.6:1,与男孩中各种病毒源性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普遍较高有关[4],RSV感染好发于1-6月小婴儿,本组资料,在65例患儿中,发病6月以下41例占50.5%,1-3岁18例,3-5岁5例,6岁以上仅2例,随着年龄增长,RSV感染住院患儿人数逐渐减少,病毒的阳性率相应地减低,小婴儿发病高峰可能与其血清中母传抗体降低而自身产生的IgG水平不高有关[5]。

RSV感染有明显季节性,这为预防RSV感染及应对爆发流行提供了流行病学的支持[6],于秋,冬,春季流行,集中于冬春季,天气越冷,发病率越高。本组资料显示,10月至次年4月均有发病,12月份、1月份最高,与既往研究相符,可能原因为夏季干燥的天气干扰了RSV气溶胶的传播,且高温可以灭火RSV,使其失去传染性,而秋冬季节外界低温可以提高RSV 在气溶胶中的稳定性,延长RSV生存时间,增加感染性,寒冷使呼吸道毛细血管痉挛,缺血,局部抵抗力减弱,有利于病毒繁殖[7]。

RSV感染主要病变累及毛细支气管,以及支气管和肺泡而致RSV肺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其发病机制复杂,RSV感染引起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可直接影响气道结构和功能,或者在变应原长期作用下诱导异常的免疫反应,进而形成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8]。患儿呼吸道被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混合纤维素、痰液,且存在水肿,从而导致呼吸道明显阻塞,易导致喘息[9].部分患儿喘憋严重,发展为重症肺炎,进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RSV感染

是诱发婴幼儿第一次喘息最常见的病因,婴幼儿RSV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常发生反应性呼吸道疾病,在急性期过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出现反复喘息发作,部分患儿迁延发展为持续性支气管哮喘[10],本组资料均有咳嗽症状,49例(75.4%)有喘息症状,多集中在1岁以内小婴儿,其中≤6月者喘息27例(55.1%)占≤6月病例数33例的81.8%;年龄越小,喘息症状越明显,临床诊断最多的是肺炎,其次是毛细支气管炎,本组资料中有4例反复喘息,有婴幼儿哮喘倾向。

RSV感染易合并细菌感染,国外文献报道RSV感染合并细菌感染率为43.6%,本组资料显示31例(47.7%)痰培养阳性,表现为发热症状者只有19例(61.3%),痰培养阳性不能除外呼吸道定植细菌;而所研究资料中有发热症状者共41例(63.0%),只有18例(43.9%)痰培养程阳性,亦不能除外痰培养假阴性者。此外本组资料中有两例支原体肺炎合并感染RSV,Michelow等[11]研究显示,支原体肺炎混合病毒感染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本组资料与之相符,并均发展为肺不张。

单纯RSV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小婴儿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血氧低于92%时予以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多能改善症状,达到治愈。对于抗生素的应用,部分学者不主张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典型毛细支气管炎表现的患儿[12],但新生儿考虑RSV感染可经验性应用抗生素,病情好转,痰培养回报为阴性可及时停用抗生素[13]。本组研究中考虑到痰培养假阴性情况,判定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并不单纯依据痰培养显示结果,痰培阴性者尚需结合患儿是否发热、吸痰颜色,血常规、CRP、胸片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后效果欠佳等综合因素,而应用抗生素。本组资料中予抗生素治疗者47例(72.3),所选抗生素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显示或经验性首选三代头孢治疗。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地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的活动及减少炎性物质释放,从而喘憋症状缓解,促进肺部体征改善,本组资料16例(24.6%)喘息著者应用静滴激素,症状体征得以改善。曾有研究显示,静脉丙种球蛋白

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缩患儿病程,较快减轻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住院时间[14],本组资料中有3例重症肺炎,应用丙种球蛋白中和病毒抗体,免疫支持治疗度过危险期,促进疾病恢复。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造成世界范围内婴幼儿及成人呼吸道感染首要病原,文献报道全球每年有6400万人感染,造成3-5万的儿童及成人死亡[15],RSV也是哮喘的独立因素,因此早期明确病原,可以对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支持。本组研究所采用两种检测呼吸道合抱病毒感染的方法,咽拭子(快速免疫层析法)44例(67.7%)阳性,深部痰液62例,咽拭子和深部痰液均阳性者41例,两种方法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咽拭子阳性率低于深部痰液(免疫荧光法)检测方法,但咽拭子阳性,深部痰检测基本阳性,故咽拭子一旦阳性,可基本确定位RSV感染,并且咽拭结果回报迅速,仅需15分钟,不需要过多设备及操作,其便捷,痛苦小,家长容易接受,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或作为咳喘患儿的常规检查。深部痰液(免疫荧光法)标本采集困难或呼吸道分泌物非常少的情况下检查受到限制,结果回报耗时长,故临床中需考虑其利弊,咽拭子为初筛,但故其结果阴性,并不能除外RSV感染,需结合临床进一步做深部痰液(免疫荧光法)检测,以达到RSV下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并为哮喘的诊断与预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Melvin I ,Marka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J].Clinpediatr ,1992,31:688-691.

[2]白桦,刘恩梅,陆彪,等.2002年-2007年重庆儿童医院住院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特点与临床特征比较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8):1073-1077.

[3]胡亚美,江载方.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Weber MW,Mulholland .EK,Green Wood BM.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tropic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Trop Med Int.Health,1998,3(4):268-280

[4]赵明波,吴澄清,赵波.昆明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34-36。

[6]Chan PK,Sung RY, Fung KS,et,al.Epidemiolog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al infection among Paediatric patients in HongKong . seasonality and disease impact[J].Epidemiol

Infect,1999,123:257-262.

[7]张晓波,刘丽娟,施鹏等.婴儿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5):373-377

[8][12]刘恩梅,彭才静.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8),705-707

[9]Johnson JE,GonzalesRA,OlsonSJ,etal.The histopathology of fatal untreated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J].Mod Pathol, 2007,20(1):108-109

[10]张维溪,李昌崇.白三烯和呼吸道合抱病毒感染[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13,51(2):

109-110

[11]MichelowIc.OlsenK.LozanoJ,et al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Pediatrics,2004,113:701-707

[13]鲁静,殷菊,李云鹃等,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随访[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6):436-439

[14]白桦,王刚,刘恩梅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进展,儿科药学杂志[J],2008,14(3):57-59

[15]Maggonk,BarikS.New drugs and treatment for respiratory syncystial virus[J].Rew Med Virol ,2004,14:149-168.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对于RSV感染伴喘息症状患儿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然后观察临床效果,如用药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可继续应用;如用药后无改善,则考虑停用。 对于RSV感染已经引起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症患儿,支气管舒张剂还可能增加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慎用。

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试剂盒 鉴定 使用说明书

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试剂盒(鉴定)使用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试剂盒 英文名称:D3 Ultra DFA Respiratory Virus Screen & ID Kit 【包装规格】 鉴定试剂:80人份/盒 【预期用途】 用于临床定性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甲型(A型)流感病毒,乙型(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 【检验原理】 荧光素(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呈现特异性绿色荧光。 【主要组成成份】 组份名称规格主要成分 1 DFA染色试剂鉴定试剂流感A试剂: 2 mL 每试剂瓶为一项与病毒 抗原相对应的荧光单克 隆抗体 流感B试剂:2 mL 腺病毒试剂:2 mL 呼吸道合胞病毒试剂:2 mL 副流感1试剂:2 mL 副流感2试剂:2 mL 副流感3试剂:2 mL 2 40X浓缩洗液25 mL PBS 3 固定液15 mL 甘油 4 阳性质控板5块包被病毒抗原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2oC-8oC避光保存18个月。 【适用仪器】 荧光显微镜,激发波长490 nm,发射波长520 nm。 【样本要求】 鼻咽部取样后保存于生理盐水中,应在24小时内送检。 【检验方法】 1、取样:用鼻咽拭子从病人的鼻咽部取样或者使用鼻腔灌洗液,将鼻咽拭子放入储存管中(含有生理盐水)。 2、样本准备步骤: ①将样本充分震荡混匀约10-15秒。 ②在400-600xg转速下离心5-10分钟。 ③弃上清。 ④在沉淀中加2-3 mL PBS缓冲液(不能使用试剂盒中的浓缩洗液),充分震荡混匀约10-15秒。 ⑤在400-600xg转速下离心5-10分钟。 ⑥吸走上清和黏液层,小心不要吸到沉淀。 ⑦重复步骤4到6,直至黏液层被完全去除。 ⑧在沉淀中加0.5-1 mL的PBS缓冲液。 ⑨用移液器反复吹吸来重悬细胞沉淀,形成一个略混浊的悬液。 3、直接样本测试步骤: ①在8孔板上的孔内滴加25 μL的细胞悬浊液,每样本需滴加七孔。 ②样本完全风干。

呼吸道合胞病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呼吸道合胞病毒 导语:带小孩时间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带好小还就更加困难了。之所以困难,原因就是小孩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所有的身体器官都很稚嫩,孩子体内对 带小孩时间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带好小还就更加困难了。之所以困难,原因就是小孩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所有的身体器官都很稚嫩,孩子体内对病毒的抗体还很少,所以小孩很容易患病。有时候在你不知不觉中,小孩子就会得了病,其实根本不是因为你的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小孩疾病就有肺炎等,而引起肺炎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可能说到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家会感觉很陌生,因为平时根本不会涉及到这一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个病毒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喜欢找上婴幼儿,从而导致婴幼儿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呢?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 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确诊可分离病毒及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要特别重视一般治疗,注意隔离,努力防止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只用中医治疗即可。一般治疗参阅支气管肺炎节,其他可参阅腺病毒肺炎节,由于本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一、背景资料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简称合胞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烧、有时喘息,与流感症状相似,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发病,但新生儿较少见。国外偶有院内感染导致产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流行的报道。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1.2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HRSV或RSV)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RSV为中型单股反链RNA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肺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对乙醚敏感,无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syncytium),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 1.3 RSV分子生物学信息 RSV基因组为长约15.2kb的单股负链RNA,编码11种蛋白,包括3种跨膜包膜糖蛋白(F,G和小疏水蛋白SH),1种基质蛋白(M),4种核衣壳蛋白(N,P,L 和M2-1),2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为I型干扰素拮抗剂,1种RNA调节因子(M2-2)。其中G和F为主要中和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和呼吸道粘膜的分泌型sIgA,根据G蛋白抗原性差异分为A和B两个亚型。N,F,P,NS2和M等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s)。 二、RSV疫苗 2.1 RSV疫苗研究背景 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原因,也可导致免疫缺陷病人和老年人群发病和死亡。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最优先发展的疫苗之一。经过多年研究RSV疫苗取得一些进展,但尚未有疫苗上市。目前主要集中在亚单位疫苗和活疫苗的研究上,其中减毒活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最有可能用于预防婴幼儿RSV感染而受到关注。 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福尔马林灭活疫苗(FI-RSV)不仅不能防止婴幼儿感染,而且接种后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大大增加,现在认为至少2个原因导致该结果(1)FI-RSV未能诱导产生高亲和力、有中和活性抗体,也未能产生保护性CD8+T细胞应答,使得FI-RSV诱导产生的免疫力不足以控制RSV感染; (2)FI-RSV诱导产生了Th2偏向的CD4+T细胞应答,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疾病增强作用(ERD)发生。RSV 天然感染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反复感染常见,作为疫苗主要目标人群的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难以产生高效价及高亲和力的抗体, 同时体内存在的母传抗体能介导免疫干扰或抑制作用。RSV存在两种抗原亚型(A和B)的RSV, 在同一个流行季节,不同亚型的RSV可引起再次感染等,这些因素对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均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 一个成功的

免疫荧光检测呼吸道病毒

成人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检测 摘要: 目的了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2007年4月-2008年6月住院的399名16-87岁呼吸道疾病患者痰标本进行七种病毒检测。结果399例患者中病毒检测阳性者54例,病毒总体阳性率13.53%。首位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29例(7.27%)和流感病毒A型27例(6.77%),其次为副流感病毒3型17例(4.26%)、副流感病毒1型13例(3.26%)、腺病毒5例(1.25%)、流感病毒B型2例(0.50%)和副流感病毒2型2例(0.50%),混合感染22例(5.51%)。64-87岁年龄组病毒检出率最高(18.12%),32-47岁年龄组病毒检出率最低(6.94%)。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均有病毒检出,其中以COPD检出率最高(16.67%),其次是哮喘(15.38%)。结论病毒在成人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感染主要集中在48-87岁年龄阶段(15.38%),COPD 和哮喘病毒感染率最高,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A型最为常见。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感染;成人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 feature of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infection in the adults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Methods From April 2007 to June 2008, a total of 399 hospitalized adults were studied.Sputum were screened for virus by 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DIF) assay.Results Virus was identified in 54 patients ( 13.53%) .The most prevalent was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 (RSV) (29, 7.27%) , followed by influenza A (27, 6.77%) , parainfluenza 3(17,4.26%) , parainfluenza 1(13,3.26%) , adenovirus (5, 1.25 %) ,influenza B (2, 0.50 %) , parainfluenza 2 (2, 0.50%) , and mixed viral infection(22, 5.51%).The highest virus detection rate (18.12%) occur in adults between 64 and 87 years, virus detection rate of the lowest (6.94%) exist in 37-47-year-old.Pneumonia, bronchitis, bronchiectasis, asthma,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have detected the virus, with the highest detection rate of COPD (16.67%), followed by asthma (15.38%).Conclusions Viruses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adults and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48-87 age group(15.38%), the infection rate of COPD and asthma was the highest.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nd influenza A virus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s.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infection;Adults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07年4月-2008年6月随机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 科住院病人399例。其中年龄16岁-87岁,男性214例,女性185例。 2.设备及试剂荧光显微镜(TS100),离心机(TGL20LM),漩涡混合器(XH-B), 37℃培养箱(SKP-02.500),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3137,chemicon)。 3.病毒抗原检测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来自母体的体抗力,但是一般来讲在六个月以后就会有这种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除了是自带有外,还感染的原因。所以各位家长要预防次疾病的出现。 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也属副粘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病理改变: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8天(多为4~6天)。合胞病毒肺炎的典型所见是单核细胞的间质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间质渗出,其中包括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并可见肺透明膜形成。在一些病例,亦可见细支气管壁的淋巴细胞浸润。在肺实质出现伴有坏死区的水肿,导致肺泡填塞、实变和萎陷。少数病例在肺泡腔内可见多核融合细胞,形态与麻疹巨细胞相仿,但找不到核内包涵体。 诊断:近十年来合胞病毒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占我国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第一位,其症状与副流感病毒肺炎、轻症流感病毒肺炎及轻症腺病毒肺炎临床上几乎无法区别。重症流感病毒肺炎及重症腺病毒肺炎则高热持续,中毒症状及呼吸症状重,临床表现远较合胞病毒肺炎严重。本病诊断主要根据病毒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近年来利用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及血清中IgM抗体的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物素ELISA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法(PAP)、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都能进行合胞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综上所述,以上是呼吸道合胞的由来,一般来讲其潜伏期有4~5日,常见的初期症状有咳嗽,鼻堵塞等等。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再搭配消炎药物的等。一般持续治疗三到五天就可以完全康复,当然作为家长,平时也要注意小孩的卫生习惯。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测与分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检测与分型 首都儿科研究所 邓洁 大家好!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测与分型方法。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属于副粘液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它是造成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2 — 6个月的小婴儿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后常常可以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另外呢它还是引起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加重以及免疫损伤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呼吸道合胞病毒最早是在1956年在伴有感冒症状的猩猩体内分离到的。在1957年又从患有下呼吸道疾病婴儿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到,由于它在细胞中可以引起细胞融合病变,所以呢就根据它在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病变特征呢命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呢它是由包裹负链RNA的核衣壳和包膜组成,其RNA全长为15225个核苷酸,编码10个蛋白。其中呢G蛋白和F蛋白呢是位于病毒颗粒的表面,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糖蛋白。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抗原变异,在70年代应用动物高价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试验即证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毒株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80年代随着特异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发现呢在G蛋白、F 蛋白、P蛋白以及N蛋白等蛋白上存在着抗原的变异性。 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有什么差异呢?我们说呼吸道合胞病毒分为两个亚型A和B,它们的主要区别呢,主要是在于G、F、N、P蛋白上的抗原组成不同,其中G蛋白的可变性最高。A和B亚型G蛋白之间仅存在5%的抗原相关性,而F蛋白则接近50%。在氨基酸水平上,A和B亚型G蛋白只有53%的同源性,而F蛋白则为89%。 那么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与反复感染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由于G蛋白是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最主要的病毒抗原之一,而不同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G蛋白激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呢,不能有效地提供亚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所以亚型的存在呢可能是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反复感染有关。 那么呼吸道合胞病毒A、B亚型的致病性又有哪些区别呢?这都是一些文献的报道,有一些文献报道呢,说A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呢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另外呢还有的人报道是B亚型合胞病毒,无论是在病毒的滴度、形成细胞融合病变的大小和培养时间上,均明显的较A亚型差。也就是说和上面的那个报道是一致的。另外呢还有人报道是婴幼儿合胞病毒感染以后呢同,对同型G蛋白的抗原反应呢B亚型较A亚型更加强烈和有效。 那么我们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监测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呢呼吸道合胞病毒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目前呢还没有定论,而且呢亚型的存在可能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反复感染有关。因此我们认为监测人群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以何种亚型为主呢,对流行病学研究及疫苗的发展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我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流行情况是什么的呢?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流行高峰呢主要是在夏秋季,在北方呢则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沈皆平教授以及王之梁教授都曾有过这方面的报道。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喘肺炎呢,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国每隔数年就会出现一次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导语: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来自母体的体抗力,但是一般来讲在六个月以后就会有这种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除了是自带有外,还感染的原因。所以各位家长要预防次疾病的出现。 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也属副粘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病理改变: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8天(多为4~6天)。合胞病毒肺炎的典型所见是单核细胞的间质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间质渗出,其中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并可见肺透明膜形成。在一些病例,亦可见细支气管壁的淋巴细胞浸润。在肺实质出现伴有坏死区的水肿,导致肺泡填塞、实变和萎陷。少数病例在肺泡腔内可见多核融合细胞,形态与麻疹巨细胞相仿,但找不到核内包涵体。 诊断:近十年来合胞病毒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占我国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第一位,其症状与副流感病毒肺炎、轻症流感病毒肺炎及轻症腺病毒肺炎临床上几乎无法区别。重症流感病毒肺炎及重症腺病毒肺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16528518.html,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作者:易青梅施弦 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刚出生3个多月的星星突然发热,体温38摄氏度,轻微流鼻涕,吃奶睡觉都正常,因此父母并没有引起重视。3天后,奶奶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儿,星星的体温已经恢复正常,却突然又升上来了;虽然只是偶尔咳嗽,但是咳嗽的声音很奇怪,喉头发出“呼呼……”的声音,摸 在胸口有点像摸着家里的宠物猫的感觉。这时才着急起来,赶紧到医院检查,经呼吸科医师检查,星星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感染。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呢?它又有哪些临床表现,又该如何治疗呢?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6 400万儿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约五分之一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通常诊断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其中半数以上为1岁以内的婴儿,男孩多于女孩。 早期跟普通感冒相似,以发热、轻微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突然起病;发热通常为中、低热,少数有高热,最高可超过40摄氏度。發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较易由解热药退烧,且体温高低与病情轻重并不完全相关。约1天后出现喘憋或发作性喘憋、呼吸急促,严重者烦躁不安、口唇发紫,重者可伴有脱水、酸中毒、心衰呼衰等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多数是轻症,家长注意隔离,同时保持孩子足够的液体量,观察孩子的吃奶量、尿量、精神,以及口唇是否干燥等。对喘憋明显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开一些雾化以及化痰平喘的口服药;呼吸道痰多而咳嗽无力的会给予吸痰。家长要观察经过治疗后孩子的呼吸、睡眠情况是否好转。如果鼻塞严重,可予鼻腔清洗。医生评估为重症需要入院治疗者,请尽早积极治疗。 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目前重组减毒活疫苗正在临床试验和评估阶段。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通过咳嗽或打喷嚏排出患者体外,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因此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还是注意个人卫生;当周围人和家人感冒时,应避免过分亲密接触,如拥抱、亲吻;感冒高发季节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外出时可戴口罩等;同时注意勤洗手,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比较脆弱,容易被肥皂、水、普通消毒剂等杀灭。最后强调一点是母乳喂养,特别是人初乳中含有的免疫因子(SIgA),对小婴儿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研究

当代医学2019年10月第25卷第29期总第544期Contemporary Medicine,Oct.2019,Vol.25No.29Issue No.54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研究 刘凌志,董必英,郭栋伟 (柳州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病理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密切相关,但关于具体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并未完全明确。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较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察研究表明:婴幼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日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现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其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与支气管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支气管哮喘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其中环境因素如各种变应原、药物以及病原体感染是其发病原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与实验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感染呼吸道病毒密切相关[1]。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婴幼儿中具有极高的感染率,已有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参与日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急性发作过程[2-3]。现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关系作一综述。 1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介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RSV)是一种常见的RNA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其基因组为一股单链负链RNA,编码8个结构蛋白和2个非结构蛋白。重要的结构蛋白有融合蛋白F与粘附蛋白G,两者在该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该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4]。RSV可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常见,尤其是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有研究证实到2岁时,所有婴幼儿均有一次或多次感染RSV的经历[2]。感染RSV后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喉炎及RSV细支气管炎,常表现出反复性喘息症状,部分患者可在以后发展为持续性哮喘[5]。确诊RSV感染可通过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等。利用抗体检测抗原应用广泛但缺乏敏感性与特异性,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可弥补这一缺陷,现在多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查分泌物中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可以作快速诊断[6]。 2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 目前已证实患支气管哮喘的机体会出现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主要特征之一是T细胞的活化。免疫学根据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不同以及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的最终本质差别将T细胞分为Th0、Th1和Th2细胞,Th0细胞又可以分化为Th1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产生IL-2、IL-12、IFN-γ;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6、IL-10。IL-4和IL-5的分泌会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和IgE产生,因此,Th2免疫反应与1型超敏反应和过敏相关,而导致IFN-γ占优势的Th1免疫反应是具有保护作用的。 RSV感染后可引起机体对其产生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效应,Haynes LM等[7]发现机体感染RSV后,体内Toll样受体4(TLR4)、Toll样受体2(TLR2)与Toll样受体6(TLR6)在对RSV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Openshaw P等[8]利用Balb/c小鼠模型发现:与其他病毒感染不同,Balb/c小鼠在感染RSV后,CD4+T细胞会对RSV特异性抗原做出反应,并进一步引发Th2免疫反应,导致肺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引起上述反应的RSV抗原是其表面的粘附蛋白G。Chang J等[9]研究发现RSV感染后可通过干扰TCR介导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肺组织中的CD8+T的活性与外周气道中CD8+T的记忆效应,使IFN-γ的分泌减少。之前,Hayat C等[10]已经证明CD8+T可通过分泌IFN-γ减弱RSV 的粘附蛋白G引起的肺组织中的Th2免疫反应。因此,RSV 感染后可通过导致IFN-γ减少,Th2免疫反应增强造成损害。 RSV初次感染后可使机体产生RSV特异性抗体IgE。Da-khama A等[11]利用野生型大鼠发现初次感染RSV后所产生的RSV特异性抗体IgE,在机体再次感染RSV后发挥重要作用,IgE可使野生型大鼠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气道内所产生的T细胞因子也偏向于Th2表型,而使用抗IgE抗体可通过减少Th2型细胞因子与增加IFN-γ的产生减轻上述效应。2012年Krishnamoorthy N等[12]发现机体早期RSV感染不仅可诱导肺内产生Th2型炎症反应,还可破坏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免疫反应的相关功能,从而降低气道对可吸入性抗原的免疫耐受,极大地增加了日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所以机体在早期感染RSV后,通过免疫反应不仅即时对气道造成损害,而且为以后RSV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通讯作者:刘凌志,E-mail:275182743@https://www.doczj.com/doc/6216528518.html,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9.29.082--综述-- — —191

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使用说明书

Injectable Medication Guideline: Synagis (Palivizumab) Backgrou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hildhood and causes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of all ages. Most RSV-infected infants experienc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and 20% to 30% develop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their first RSV infection. Certain conditions increase the risk of severe or fatal RSV infection. These include preterm birth; cyanotic or complicat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especially when the condition caus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hronic lung disease of prematurity, an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or therapy causing immunosuppression at any age. In the U.S., more than 125,000 hospitalizations due to RSV infection occur annually. Outbreaks of RSV usually begin in November or December, peak in January or February, and end in March or April. Synagis (palivizumab), a humanized mouse RSV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risk of serious RSV disease and to reduce RSV-related hospitalizations in high-risk infants and children. Synagis is administered at a dose of 15mg/kg once every 30 days. Five monthly doses will provide more than 20 weeks of protective serum antibody concentration for most infants. Synagis is administered intramuscularly (IM). Synagis is not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SV and it is not approved or recommended for this indication. Synagis is FDA-approv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serious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caused by RSV in pediatric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RSV disease. Safety and efficacy were established in infants with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infants with a history of premature birth (≤35 weeks gestation), and children with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Synagi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cost. Patients receiving Synagis must meet strict approval criteria. Criteria (based on documented RSV risk factors): ?Infants born at 28 weeks gestation or earlier and who are less than 12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tween 29 to 32 weeks gestation and who are less than 6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tween 32 to 35 weeks gestation and who are less than 3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nd who have one of the following two risk factors for hospitalization due to RSV: ?Infant attends child care, defined as a home or facility where care is provided for any number of infants or young toddlers in the child care facility; or ?Infant has school age siblings or school age relatives living in the house ?Infants in this category may receive prophylaxis with Synagis until they reach 3 months of age and should receive a maximum of 3 monthly doses. ?Infants with chronic lung disease (CLD) who are less than 2 year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who are receiving or have received medical therapy for CLD within the past 6 months (includes supplemental oxygen, nebulizer treatments, bronchodilators, diuretics, or chronic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fore 35 weeks gestation who have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of the airway or neuromuscular disease.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and children who are less than 2 year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with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yanotic or a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hose most likely to benefit are infants and children receiving medication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digoxin, diuretic), those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those with cyanotic heart disease.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immune deficiency who may benefit from RSV prophylaxis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 transplant recipients, or children immunocompromised due to chemotherapy).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9月第19卷第5期ChinJBiologicalsSeptember2006,V o1.19No.5?541? 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李光综述井申荣审校 【综述】 【摘要】本文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病毒蛋白,包括膜蛋白,核蛋白,融合蛋白,基质蛋白及非结构蛋白的结 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蛋白;结构;功能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 成员,中等大小,有包膜,基因组为非节段性单股负 链RNA,全长为15225个核苷酸,编码11个蛋白. 在RSV负链RNA基因组上从3至5端依次为 NS1,NS2,N,P,M,SH,G,F,M2,L,其中G,F,SH三 种蛋白位于膜上,M基因编码基质蛋白,N,P,L基 因编码的蛋白位于单股负链RNA上.M2—1,M2-2, NS1,NS2编码的蛋白并不出现在成熟病毒颗粒中, 它们为非结构蛋白,只在特殊的阶段出现,发挥特殊 的作用.RSV表现出极小的抗原异质性,尽管这 样,RSV还是分为两个亚型:A和B.它们主要的区 别在于G,F,N,P蛋白上的抗原组成不同,其中G 蛋白的可变性最高,A和B亚型中的氨基酸序列只 有53%的同源性,相反,两个亚型间F和P蛋白则 有较高遗传及抗原同源性¨. 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1G蛋白:G蛋白(Glyeoprotein)属于Ⅱ型糖 蛋白,含有29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90000, 包括N一端的胞浆区,疏水的锚定区和外功能区.外 功能区由两个粘液素样区域组成,这两个区域高度 可变,富含Ser,Thr和Pro,并含有大量N一连接寡糖 和O一连接寡糖【2J,同时它们之间有13个氨基酸,其 中含有4个非常保守的Cys残基,它们对G蛋白的 贴附活性并没有影响.G蛋白188位Arg和192 位Tyr可以通过诱导保护性免疫和启动嗜酸性粒细 胞的增殖来抵抗RSV感染,188位Arg周围的序列 对主要保护性表位至关重要,但对188位上游的表 位来说,影响要小一些j. C一端的可变区域存在着许多宿主抗体可以识别 的表位,病毒通过改变这个区域的抗原结构,以逃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