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课后答案 (1)

古文课后答案 (1)

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十则》

一、CCCDC

二、AC BD ABC

三、1.说:通“悦”,高兴。 2.“女”通“汝”:你“知”通“智”:智慧。

3.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四、1.(1)通过自省,加强修养,讲求忠信,注重学习。(2)排比、反问。2.1.孔子 2.以读书好学为乐;以交友切磋为乐;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

养 3.反问、排比。《大学》

一、BACDCD

二、ACDE ABCD BCE

三、翻译:1.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2.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3.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是不可能的。4.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人面前彰明自己德行的人。5.推究事物的原理使认知达到明确。四、简析: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顶真排比对偶

五、简单:

大学八目阐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同时重点强调“修身”,并指出了“修身”之道,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内圣);同时指出“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是儒家对当时社会士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依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谏逐客书》

一、DABAD CC二、ABD BC ABC ABDE BCD ABC

三、1.以:依靠,凭着。 2.向使:当初假如 3. 明:使……彰明。

4.黔首:百姓

5.藉:bn借。赍:给予、赠送。

6.服:佩带。

四、翻译: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副词,用在动词“以为”前,表示谦恭。过:过错。听说官吏们商议要驱逐客卿,我个人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百姓因而富足兴旺,国家因而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出力。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

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象蚕吃桑叶一样吞并掉其他诸侯,使秦国奠定了帝王基业。

5.客何负于秦哉?

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 。

如果当初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肯容纳他们,疏远有才能的人而不重用… … 。

7.娱心意,说耳目者。

使心意欢娱的事物,使耳目愉悦的声色。

8.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不是统治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呀!

9.却宾客以业诸侯。

驱赶客卿,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

10.此所谓“籍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给仇敌武器,送给强盗粮食的情况。

11.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减少自己的臣民而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对内造成自己的空虚,对外和诸侯结下怨仇。

1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因为泰山不嫌弃一块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条条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厚.

五、简析:

1.(1)以本段为例,分析李斯高超的说服技巧。

言之有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的力和逐客的弊,是非分明。

反客为主,站在秦王的角度,着眼统一天下的大目标劝说秦王。

针对性强,处处考虑秦王的心理,举例历数四位秦王的功绩。

对比鲜明,善于正反对比,古今对比。

(2)本段在使用论据上有何特点?

论据典型充分,举例有古有今,有正有反。

2.(1)这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驱除客卿就是损害了自己而帮助了敌国。

(2)这段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大意。

这一段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论证了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后一部分论证了驱除客卿就是损害自己而帮助敌国的道理。

(3)这段话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总体上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4)这段议论的前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前一部分用的是类比法。

(5)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对偶。

六、简答:

1.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再秦国出生的士大夫和宾客,李斯上奏劝阻。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是非鲜明突出。

《谏太宗十思疏》

一、1—5:ACDAC 6—11:DADCDA

二、1—5:ABC ABD ABC BD ABDE 6:BDE

三、翻译:

1.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2.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来威慑他们,大家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缅怀皇帝的仁德。

3.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

4.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端正自身来斥退奸恶小人。

四、简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比喻对比;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用了比喻论证,第一句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后果。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3.排比、比喻、对偶、反问

五、简答:

1.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从“殷忧”与“功成”“道著”与“德衰”“取易”与“守难”等方面进行了正反论述。

2.告诫太宗要做好十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

《寓言二则》

一、BCDDA D

二、1.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变现手法

2.爱财如命的人

3.揭露爱财如命者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如不猛省回头,必将葬身在名利场中。

4.好负物—贪得无厌喜爬高---好向上爬

5.夹叙夹议

三、1.A、要钱不要命

B、行为描写、语言描写、表情细节描写

C、反衬

2.A、贪得无厌、好向上爬

B、相互对应,在事理上前后一致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CBBCA

二、ABCDE ABE AE

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2.及凯旋而纳之。

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当他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将梁国君臣的首级装入木匣时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料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

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说:“骄傲自满,便会受到损害,谦虚谨慎就能得到好处。”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就会把自身毁灭。

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灾难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而那些有智谋、有勇气的人大多被他所沉溺迷爱的人和事物迷惑困扰。

8.生死国灭,为天下笑。

自己死了,国家也灭亡了,被天下人耻笑。

四、作品分析:

1.(1)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2)历史事实为据。前半: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事实;后半: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事实。

(3)对比的方法。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孰是孰非,成败之迹和盘托出。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理论论据。历史事实论据

(3)对比。体现在满与谦,忧劳和抑郁的对比。“方其盛……身死国灭”的对比。祸患、忽微、智勇、所溺之间也包含着大与小,得与失的对比。对比手法贯穿全文,是文章说理达意的主要放法。

五、简答题:

1.事实论据:庄宗的兴衰成败史

理论论据:尚书,作者自己推出的四句

2.意图:全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蹈覆辙。

作用:本文虽已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意味。开篇以唱叹起笔,使人警醒。时而推出与主旨相关的警戒性短语,且两两相并,正反相形,如“满招损……所溺”;时而又以壮慨淋漓之句,多置于文章的经络关键之处,如“岂非人事哉!”“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独伶人也哉!”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用欲抑先扬的写法。先极力赞扬庄宗创业时的意气之壮,再感叹他失业时的形式之衰。用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凸显庄宗先胜后衰这一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仅令人信服,而且文章意脉前后贯通,抑扬有致。《答司马谏议书》

一、AACAA BDCBC

二、BC ABCD

三、翻译: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又想到你待我不薄,在书信来往上不应草率行事,所以现在详细的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你的原谅。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你用来指教我的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招来很多怨恨诽谤,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了。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四、简析题:

1.(1)驳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指责

(2)驳斥论点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致怨谤

(4)名实相符

(5)以君王之命、先王之政、国家利益为立足点,不容对方辩解

2.(1)驳斥司马光关于新法招致天下怨谤的职责

(2)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借盘庚动迁之事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3)揭露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不顾国家利益,通俗自媚、因循守旧的政治腐败形象。(4)说明变法时完全符合情势和道义的。即使一时很多人反驳,也不能悔改,体现了王安石坚持变法的决心。

(5)寓刚于柔的辩论风格

五、简答题:

1.当时保守派代表人司马光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指责改革,要求废除新法,王安石就以此信反驳,并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驳斥论点。既能直接痛快的切中论敌要害,又能使文章本身显得简洁而有力。

3.名实相符是儒者信守的原则。司马光号称大儒,以此为理论总原则,理直气壮,立于不败之地。

《氓》

一、CAABB D

二、ABDE ABD AD ACDE CD

三、词语解释:

1.匪我愆期拖延 2.将子无怒请

3.犹可说也通脱。摆脱 4.女也不爽差错

5.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6.渐车帷裳沾湿

四、简析题:

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成语“信誓旦旦”,采用的修辞手法有顶针、比喻。

五、简答题:

1.氓的变心、卑劣无耻。还有当时社会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和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密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如女人被弃时,年老色衰、飘零无依的痛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人不可为爱情所迷。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悲愁无穷无尽。

《归园田居》

一、ACCAC

二、ACD BE AE

三、简答题:

1.崇尚自然的志向和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

2.通过世俗和本性、丘山和尘网、鸟笼和树林、小池和深渊、樊笼和自然的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念与思、落与得等具体明显的感情倾向词语,将诗人崇尚自然,憎恶官场,表现得很鲜明。

《春江花月夜》

一、ACCAC CDDC

二、AD ABCD ABC ACD

三、1.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

2.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此处形容月光映照下的花朵。

3.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指月影移动。

4.可怜春半不还家。可怜:可惜。

四、翻译:

1.玉户帘中卷不去:月光似乎故意与思妇为难,帘卷不去。

2.落月摇情满江树:纷乱的离情,随着残月余辉,布满江边树上。

五、简答:

1.描绘自然景物,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抒情提供环境和气氛。

2.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善于烘托和铺垫。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

3.作者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得出“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生命渺小,宇宙浩大”的哀叹意识,然后再说,人是可以代代相传的,永恒的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因此,哀而不伤。游子和思妇相聚甚远,音讯不通,但仍可通过月关传递相思之情,因此哀而不伤。

《宣州谢朓楼饯别教书叔云》

一、1—5:AACDB 6—10:CCADC 11:D

二、1.DE 2.CDE 3.ABC

三、1.内心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2.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虽不免有些消极,但也表现出他对恶势力的不屈服和对现实社会的决绝。

3.跌宕起伏整首诗,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内心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当时内心的矛盾和愁苦,又渴望从矛盾愁苦中解脱而不得的复杂心理。

4.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登高》

一、BABCDD

二、CE ACE ABCD

三、1.借景抒情哀

2.劲秋:渗透政治动荡之思;清秋:渗透孤单清冷之哀

哀秋:渗透国势衰颓之痛;肃秋:渗透历史无情之叹

3.季节之秋,人生之秋。渗透两者之间的是国势之秋

4.“秋”字结合前四句写景,“悲”引出后四句抒情

5.主要不是羁旅之苦,而是远离朝政之哀。因为此时诗人已不在“行役”,他心中始终想回到朝廷,为国效力。

6.主要不是写年老多病之哀,而是写因为年老多病而不能再为国家尽责尽力的遗憾。这才是终生为国为民,忠贞不二的杜甫之心。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1—6:BACBDC

二、1.ABC 2.ADE 3.BE

三、词语解释:

1.离离:长长的样子,形容春草繁茂。

2.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3.萋萋:形容草木长的茂盛的样子

四、简析题:

1.全诗措辞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能融入作者深切的生活感受,字字含真情,句句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

2.前六句写野草抒情,为后文写送别铺垫,以写古原草营造送别的典型环境,萋萋芳草增添了送别的愁情。

3.这两句诗不仅突出了野草生命的韧劲,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烧不尽”“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工整。

4.“古道荒城”紧扣题目中的“古原”,虽是一片荒芜之景,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生机,同时“古道荒城”也突出了离别的愁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BDDDA AD

二、ACD ACD ACE ACD BCD

三、简答:

1.抒发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过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思念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2.又一度的春风,唤起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他在慢慢无期的囚居生活中备受欲生不忍、欲死不得的煎熬和痛苦。

3.物是人非

4.月事美好、圆满、光明的象征,更能勾起词人物是人非、月圆人不圆、前景黯淡的思量和痛苦。

5.表层:故国宫殿想必仍完好的在那里,但我的容颜却老了,憔悴了。深层:物是人非,江山易主

6.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愁,用滔滔春江水来比喻,使愁有了载体,变得具体可感,生动真切。以“一江春水”喻愁,道出胸中的愁情多且深广,“向东流”三字从时间、空间的二维角度,勾画出了一幅辽远开阔的画面,令人感到愁情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水调歌头》

一、DCDCCD

二、

1、离开朝廷任地方官的失意;后两句表明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入世

2、“人有……古难全”凡事物不会完美无缺,应乐观对待生活。

3、设问

4、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只要健康长寿,今后总会再团圆相聚。即使人分隔两地,共享圆满月光,让月光传递思念之情也是一种幸福。

5、上片的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然后从月影偏西移动,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最后到月光远照。时时处处不离月亮,构思缜密。

6、“我欲乘风归去”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书愤》

一、BACBA BCD

二、AC

三、

1、中原未能收复,年老力衰,壮志未酬,投降派当道,没有恢复北方,领军北伐的英雄。

2、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3、呼唤抗敌英雄,斥责屈膝投降。借典故抒情。

4、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DBCAB BC

二、ABC AD

三、

1、比拟,比喻、象征

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无人理解的悲愤。

3、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写景和直接抒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开头“楚天千里清秋”到“断鸿声里”,都是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清秋美景给词人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无限的忧愁的遗憾。而失群的孤雁正是他这位“江南游子”的形象写照。后面几句由描写景物转为人物描写,一个报国之士,拍遍阑干,也没有人能理解他,报国无门的悲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4、三个历史典故。张翰弃官回家,作者反用其意,表示在国难之际,不会不顾同僚,思归故乡。刘备责备许汜的故事,表明自己关心国家大事,耻于做自私自利的庸人。桓温北伐的典故,意在表示时光飞逝,报国无期,令人感伤。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CCDB

二、CD ABC

三、

1、这里的着眼点不在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在百姓的苦难,两句包含着这样的社会历史内涵:对百姓来说,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连年征战固然是苦;国家兴亡时,大兴土木,也是苦,始终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社会历史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说,无论旧朝亡还是新朝兴,百姓始终处在困苦之中;二是说,无论是旧朝亡还是新朝兴,都是由“百姓苦”引发的,造成的。)

2、拟人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表现作用有两层:一是生动地展现了潼关形势的险要;二是暗示了灾民的激愤情绪、政治形势险峻。

3、超越一般怀古诗的关键:没有像一般怀古诗那样停留于对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感慨上,而是透过表面一层,揭示出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历史实质:“百姓苦”。

4、采用了拟人手法。“峰恋如聚,波涛如怒”中的两个“如”字,似是比喻,实是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河以人的形态和情感。一个“聚”字,描绘了群峰似乎有意识地聚拢、耸峙;一个“怒”字,描绘了黄河似乎在愤怒地咆哮,使山河具有了人的形态和感情,而这种感情和作品“百姓苦”的主题正好相呼应,有利于表达主旨。

风波》

一、BADCD DCACB

二、ABC ACD ABDE ABD ABCD

三、

1、是赵七爷说的。“张大帅”指张勋。张翼德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可以看出赵七爷既是个听到复辟消息后就高兴张狂的帝制余孽,又是一个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吓人的极愚蠢的草包。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1)这里用的心里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七斤形象。前半段是通过“以外显内”的方式来间接地显示人物心理;后半段则是直接心理描写。

(2)七斤忘记了吸烟,是由于他没有了辫子,怕被杀头,心里十分着急。这是无知的表现。(3)七斤“想想些办法”,但满脑子只有残断影像和片言只语,什么也贯穿不起来,连个极其简单的思想也不能组织。这十分深刻地揭示出七斤的极端愚昧无知心态。

(4)七斤当时是当地的“出场人物”。竟也如此愚昧无知,可见当时农村究竟落后到了何种程度。

3、(1)鞭子风波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死水一潭”的老样子。

(2)作者强调七斤受尊敬,是为反衬其他人还远不及七斤;而七斤已经如此愚昧落后,那当时农村、农民的落后程度就不待言了。

(3)这个结尾与开头的“田家乐”景象相呼应,体现在:“到夏天,他们仍然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这一呼应说明:农村的愚昧落后根深蒂固,像张勋复辟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都不能对它有丝毫触动,可见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

(4)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当时农村封建保守、复旧思想根深蒂固。

(5)六斤的“新近裹脚”和“一瘸一拐”的走路,象征着封建传统仍在一代代地往下传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地走着老路。

(6)象征着人们仍在贫穷与落后之中修补着几千年来的老例。

(7)作者主要通过裹脚。端着饭碗、一瘸一拐地走路等细节描写来刻画六斤的形象。(8)小说通过辫子风波的描绘,反映了农民愚昧落后的状态;而这个结尾,则告诉人们,虽然经过了张勋复辟的政治风波,农村却仍是死水一潭,这就进一步揭示出当时农村的保守。复旧思想是多么难以被触动、被改造,从而使主题思想又深入了一层。由此可以启示革命者: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唤醒沉睡的民众。

《再别康桥》

一、单选

BADAD BCBAA

二、多选

ABCD ACDE CE ABCD ADE

三、简答

1.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是人物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氛围

2.西天的云彩为后文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第一个“轻轻地”是修饰一个句子,而第二个只修饰一个动作,所以在语言上,前者更加强调“轻轻地”这个词,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忧伤、留恋的离愁别绪。

4.这些都是他梦境中应该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东西,亦真亦幻,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与不舍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四、简析题

1.(1)借举止抒情借象征抒情

(2)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突出难舍难分的情绪和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诗人对康桥感情的真挚和亲切,更能打动人心。

(3)“西天的云彩”象征西方文明

D ABC C

《雨巷》

一、单选

ACBCAC

二、多选

ABCD ABC ABCD ABC BD

三、简答题

1、“雨巷”象征着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姑娘”象征着理想。

2、(1)用韵。“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增添了全诗伤感惆怅的情致。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是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和谐的效果。

(2)叠词、叠韵。诗歌中大量采用叠词和双声叠韵的词语,使诗歌低徊婉转,一唱三叹。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1927 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极度的悲观和痛苦之中。《雨巷》中营造出的“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那种在低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仿徨、迷惘中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四、简析题

1、“雨巷”象征着诗人曲折蜿蜒的理想之路和国家迷茫的前途;“姑娘”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理想。

B.本节诗的情感主调是什么?

迷茫彷徨,悲伤低沉

C.写出本节诗中的韵脚。

用韵。“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芬芳”“一样”“惆怅”、“迷茫”“眼光”“女郎”均用ang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增添了全诗伤感惆怅的情致。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是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和谐的效果。

2.(1)象征作者在理想的道路上缓慢前行。

(2)纯洁而高尚虚无而飘渺求之而不得

(3)诗人用雨巷和丁香姑娘营造了一个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于是,意象和情绪之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张力。

《秋夜》

一、ABDB

二、ABDE

三、

1、(l )在秋夜见到鲁迅先生的梦。

(2 )因为在鲁迅先生的书里,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青年的满腔热情,所以作者要说“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颗发光燃烧的心象征了他对青年的关怀,象征了他的伟大人格。

(3 )起了烘托气氛,增强抒情效果的作用。

2、(l )用景物烘托气氛,并衬托鲁迅的伟大人格和鲁迅对青年的满腔热忱。

(2 )说明作者从鲁迅先生那里受到了鼓舞,表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影响。

3、(l )鲁迅先生

(2 )外貌或肖像描写、行动描写。

《心灵的灰烬》

一、单选:

1—5:CDDAB 6—9:ACDA

二、多选:

1.AD

2.ACE

3.ABD

三、简答

1.应该正视生命中的挫折,在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中谋求发展。

2.情理融合、比喻贴切、寓意深微。

3.太阳、雨水:比喻人生中的高潮和低潮,其作用是希望儿子保持心理平衡不至于受伤。心灵的灰烬:比喻人中的感情创伤。

古战场:比喻曾有过的激烈的感情创伤。

四、简析

1.告诉儿子要把过去的感情挫折当作心灵的灰烬。

2.心灵的灰烬:比喻人生中的感情创伤古战场:比喻曾经有过的激烈的思想斗争

3.略。

《哭小弟》

一、单选题:

1—5:BCBBC 6—9:DBDB

二、多选题:

1.ACE

2.BCE

3.ABCDE

三.简析题:

1.A.中年知识分子担负着重担

B.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又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

C 十年文革

D “在崎岖的、荆棘丛生的、有时是此路不通的山路上行走”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中年知识分子在担负着重担,艰难地前行

2.①冯友兰冯钟璞冯钟越

②上联:对儿子壮志未酬的悲愤;下联:对儿子去世的痛惜。

③侧面烘托

3.①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而痛惜

②无私奉献英年早逝

③细节描写

④象征“花朵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象征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

⑤排比比喻

⑥哭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单选:

1—6:AACACD

二、多选:

1.BCE

2.ABC

3.ABCD

三、简析题:

(一)1.意象有: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和纤绳。

联系:这些意象都体现了祖国数千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

2.抒发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

(二)1.意象: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和黎明。体现了作者在沉迷的痛苦后表达出的希望和欢欣。

2.体现诗人激动的心情,作者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描绘祖国已经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到了新生的起跑线上。

(三)1.意象:伤痕累累的乳房,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再次强调了作者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2.体现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四、简答题:

1.蜗行——希望——黎明——沸腾

2.排比,比喻“贫困”“悲哀”“希望”“花朵”表现人民在贫困落后面前没有失望,但希望仍很渺茫。

3.同: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异:第三节主要写作者对新生祖国怀抱希望,第四节体现诗人献身祖国的热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简答题:

1.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

2.这些对话不仅是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3.蔺相如具有热爱祖国、不畏强权、智勇双全、能言善变、娴于辞令等性格特征。

4.表现了廉颇勇于改正错误的性格。

5.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二、简析题:

(1)B (2)D (3)B

两者一定不能共存最终两人彼此和好,成为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山居秋暝》

一、ACDAB C

二、BC ABCDE ABCDE

三、问答题:

1.本诗的前三联与第四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前三联是借景抒情,第四联是直抒胸臆。

2.这首诗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一是陶醉于秋天傍晚山间的空静景象;二是流露出隐居山间的向往

3.本诗中最能体现以动衬静手法的是哪两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的?

诗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的写出完整的画面。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下了暗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三四句写景,月光从松树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五六句写景和人,竹林中的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的色彩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刻画,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出塞》

一、BBACA

二、ABCD ACDE

三、1.但:假若 2.教:让、使度:越过

四、问答:

1.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要情意。

诗作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2.说明这首诗各句的抒情方法。

第一句借景抒情,第二句借叙事抒情,第三四句借典故抒情。

3.为什么说诗的后两句中包蕴着多重寓意?

这两句既歌颂了历史上李广,又讽刺了现实中的唐将;既对当前边将的无能、边患不断表示失望,又希望今后出现有所作为的将领,边关得到安宁。

《游子吟》

一、AA

二、翻译题:

1.游子:出门在外的人

2.寸草心:既指出小草抽出的嫩茎,又喻指子女对母亲的心意

3.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三、简答题: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从子女的角度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诗人在春天的阳光喻指母爱,以寸草心来比喻子女的心意。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芽,象征子女在慈母的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子女也难于报答母爱于万一。

2.说说这首诗前四句与后二句之间的关系。

前四句刻画形象表现母爱,后两句从子女的角度赞美母爱伟大。

3.“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意?

“密密缝”的动作,意外显内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线关怀;“意恐迟迟归”的担忧,正式希望儿子早日归来的拳拳心意。

《无题》

一、BDBDCC

二、AB ABC AE ABD

三、解释:

1.晓镜但愁云鬓改。但:只。云鬓改:两鬓添白发。

2.蓬山此去无多路。无多路:没有多远。

四、简答题:

1、“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写的什么景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暮春哀残之景拟人

2、本诗中哪两个字运用了双关语?其含义是什么?

谐音双关,“丝”有双关意,谐音相思的“思”;“泪”明是蜡油,暗指情人泪。诗人表白相思之情,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爱情之深,如蜡炬燃尽奉献一切,诗人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

3、“晓镜”两句中怎样通过心理刻画来体现两地相思之苦?

前句写女方照镜因云鬓变白而愁苦的相思心理。后句写男方夜夜望月思人,倍感孤冷的心情。

4、“蓬山”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和修辞手法?

借神话传说抒情拟人

5、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借比喻抒情、借事抒情、借神话传说抒情。

《前赤壁赋》

一、1-5:DDBCC 6-9:BDCC

二、1.ACE 2.BC 3.ABCD 4.ABE

三、翻译: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凭借,依靠。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均是使动用法;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起舞,使处在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均是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困住的地方吗?

5.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靠着在周中睡觉。

四、简答题:

(1)全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形式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客”反映作者政治失意遭贬谪时苦闷,消极的一面;“主”则反映了他旷达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一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方式,使读者能透视到作者遭到巨大打击之后的复杂深微的内心世界。(2)本文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景写景、抒情、说理三者融会统一。

如第一段写秋景,先描绘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画面,再由眼前的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而水、月、风这些景物又为下文说理作了形象的铺垫。第二段“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托遗想于悲风”扣住风,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的消极、悲观。第三段,先用“客亦知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继而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运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来表面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全文写来纹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写景又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这样,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3)作为一篇文赋,本文的句式运用上也很有特点。

本文作者将骈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整齐中又有变化,用韵也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穿插一些对偶句,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也有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似整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用韵上,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

(4)本文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赋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到喜的感情转化过程。作者以庄子的齐物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来解释人生,变现出随遇而安的阔达人生态度。《声声慢》

一、ADCBC CDDCC

二、多选

ABCE ABCDE AC ABCDE ABCDE DE BE AB AC

三、简答题

1、“寻寻觅觅”写行为,统领喝酒、望雁、看菊、听雨等行为线索;“冷冷清清”指向环境,统领气候、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线索;“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统领秋愁、家破人亡之思、身世变迁之哀、孤苦绝望之悲等感情线索。这三条线索是相辅相成的。

2、表现意义:一是借酒浇愁;二是晚风带来秋愁;三是浇愁的酒力敌不过添愁的风力,见出愁情深重难解。

3、由“过雁”所引发的思绪中的情景有:寒秋残景、往昔故家美盛情景、今日国破家残情景、往昔夫妻唱和情景、今日夫忘身孤情景等。这都是由雁过引发的“象外之象”。

4、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人老珠黄、孤苦无依

5、一是强化“秋愁”,二是火上浇油,将孤苦无依之悲导向绝望的巅峰。

6、是绝望情绪的必然喷发。

7、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情。

8、抒写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反映的宋室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具体一定的社会意义。

《箱子岩》

一、单选:

1—8:CBBDBCDC

二、简答题

1.本文表达了什么主题?

赞扬——对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民风由衷的赞叹。

感慨——对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的感慨。

担忧——对湘西社会前途的担忧

批判——对外界社会日益败坏的世风对淳朴乡民的侵蚀与毒害的强烈批判。

期盼——对湘西人民创造更加美好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2.作者第二次去箱子岩见到了什么景象,有何感慨与思考?

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1)感叹乡民继续过着简单而充实的日子

(2)感叹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

(3)为当地人一成不变的古老方式和胜过观念在“明天”的命运感到担忧。

(4)为受到外面世界玷污的乡民的精神世界感到深深的忧虑。

三、简析:

这段文字属于场面描写

作者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河中船工的划船场面;二是岸上人喝彩场面

比喻手法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一、单选

AB

二、简答题

1.本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本文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诠释

三、简析题

阅读文中介绍地学一段,回答问题:

1.概括这段的说明中心。

地学也是靠物理

2.指出这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

3.找出揭示了地学与物理学关系的词语,并说明其表示的关系。

生物学地球观、化学地球观、物理学地球关。先通过多个角度来分析地学,指出地学和各自然学科之间的关系。最后说明物理学对于地学的重要意义,更好的突出了物理学与地学之间的重要关系。

《苦恼

一、单选

DDDBC B

二、多选

ABCE ABDE AB BDE ABCE AB BDE CD

三、简答

1、《苦恼》的思想意义在于,虽然描写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小人物的苦恼,但是在实质上反映了人间冷酷和社会的异常黑暗。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自己的苦恼,结果处处碰壁,他周围的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机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现实出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冷酷。军人与青年对姚纳的不幸漠不关心,固然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和隔膜,但是,与姚纳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对他的遭遇也无动于衷,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冷酷无情到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衷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从而说明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社会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无情地揭露和否定了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以小见大的特点)

四、作品分析

1、a、这段描写分3个层次:先写环境,再写人,最后写马

b、开头的描写,一是为整个小说的时间展开制造一个昏暗、阴冷的氛围,为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行气氛渲染;二是衬托、暗示车夫姚纳生计的艰难和内心的痛苦。

c、静态肖像描写

d、主要是为了跟人的静态肖像描写构成相似性类比,从而显示出姚纳像牛马一样的地位和生活

e、比喻、拟人、排比

2、(1)“大家都是要死的”这句冷漠无情的回话,令人深深的体会到,车夫姚纳的内心主要来自他的痛哭没有诉说的对象,一开口就被堵回,无法得到半点同情和慰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麻木,冷酷无情到了极点。

(2)这体现除车夫姚纳当时的内心痛苦已达极点,精神和肉体均已麻木,所以打他一个脖儿拐,也没有什么感觉了。

(3)车夫姚纳痛苦满胸膛,终无宣泄之机,孤寂凄楚之极,故而此时有人骂他打他,他也会感到舒畅些;这种异常心态,更见出姚纳内心痛苦的程度,更见出人情冷漠的残酷,更见出作者刻画人物心理的深微。

3、(1)、由于车夫姚纳的苦恼在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可能找到诉说的机会,而痛苦的宣泄又是生命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他就只有对着与他患难与共的小马倾诉了。这鲜明地反映出当时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2)主要是指姚纳对马的诉说中,用母马死了小马崽儿来类比自己死了儿子。

(3)主要是指姚纳的痛苦无法对人说,却可以对马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说,小马却静静地听着,在人与人之间得不到半点同情,但小马却“闻了闻主人的手”。这一对比,机具讽刺意味地体现出人还没有马有情,人与人之间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情味,冷漠到了极点。《麦琪的礼物》

一、单选:

BBDBBB

二、多选:

1 ABC

2 ACDE

三、阅读题:

1.(1)这是因为她正为无钱给丈夫买礼物而一筹莫展时,突然想到可以卖掉自己的秀发。(2)因为她想到要卖掉自己最珍贵的头发,而这也是丈夫最心爱的东西而内心痛苦

(3)这是对秀发的留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