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摘要:摘译是开发国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仍不全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编译的概念、特点、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摘译;概念;特点;原则

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见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出版前言,2001)。信息时代的知识摄取的一个变化趋势是,定向性取代了全盘性,同时对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摘译有着全译无法替代的优势——节省时间与摄取精华,因此成为开发国外信息的最便捷手段。

(一)摘译的概念

1.摘译的定义

顾名思义,摘译是先摘后译的翻译变体活动。“摘”的古义之一是“选取”,如李贺《南园》诗云:“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这里的“寻章摘句”概括了摘译活动中“摘”的基本内涵,“摘”的对象可以是报刊中的一文,书中的一章,文中的一段,段中的一句,句中的一词,然后将其完整地翻译出来。

2.摘译概念的要素

摘译的关键是“摘”,因为它决定了摘译活动的意义和摘译文的价值。一般而言,“摘”即采撷原作精华。但“精华”的厘定标准是动态的。有时,在原作者看来或者从原作的信息结构看是精华的部分,译者不一定认为是精华。同样,译者认为是精髓的东西,读者不一定认为是精髓。“精华”的确定,要考虑知识信息的价值因素,时代政治因素,特别是读者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和期待视野。一旦选取了对象,就要按照全译的方式,将其完整地传译出来,不容许再用变译策略对摘取对象进行加工。“摘”与“译”的顺序,是先摘后译,不是先译后摘。否则,就违背了摘译的一个初衷:提高效率。

(二)摘译的特点

1.摘译与全译

全译是一切变译活动的基础,摘译也不例外。在摘译活动中,一旦摘定了翻译对象,就必须用全译的手段翻译,不允许对摘译对象在形式和内容上作任何变易。一般说来,全译的对象是独立完整的语篇,如一书一文;摘译的对象是非完整文本,如书中的一节,文中的一段。但在一定条件下,全译和摘译可以相互转化,这由语篇层级的视点所决定,即语篇层级视点的变化决定翻译形式是全译还是摘译。例如,文章是一种独立的语篇形式,其翻译完全可以视为全译。但是,如果该文章是报刊或者论文集中的一部分,其翻译从更高的语篇层级即从报刊或论文集的角度看,则是摘译。

2.摘译与节译

据《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节译”的“节”意为“删减;剪裁”(p.307)。从删去原作某些部分的角度看,节译是删译;从保存原作某些部分的角度看,节译是摘译。二者的共同点是摘译原作的精华,在第一时间以飧读者。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摘译量少,如新闻标题的摘译;节译量大,如选取书中的一章或几章翻译。摘译的对象可以是相对独立的语篇或者是语篇片段;节译一般是语篇片段。摘译较为适合于科技文本的翻译;节译则更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字字珠玑,句句良言,

必有可删者。有学者就指出了我国长篇小说的半部杰作现象(黄忠顺,1994),认为前半部优于后半部,如《红楼梦》。因此,从翻译是传播科技与文化精华的角度看,摘译与节译有着全译无法比拟的优势。

3.结构特点

“摘”的行为决定了摘译文的形式和内容结构特点。由于“摘”主要是抽取或切割原作的片段,决定了摘译文的非独立完整性,它从属于原作的语篇结构和内容,缺乏完整语篇应有的语境、衔接和连贯,只是原作局部形式和内容的保存。如果把全译文比作一脉群山,摘译文则是群山中的一座孤峰,给人以突兀之感。由于割断了语境联系,摘译文中的个别词句可能不易理解,需要译者运用技术手段如加注法进行解释。

4.摘译的对象

从翻译实践看,摘译较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如科技年报,政府文件,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著作,调查报告,新闻报道,发言讲话,操作指南,书刊目录,协会组织机构等。摘译的孪生兄弟节译则多用于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如小说,诗歌,剧本,回忆录,采访录等。

5.摘译的格式

摘译文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文题+摘译,作者,摘译正文,译者,原文出处。译文的题目就是原作的题目,译者无须另加标题。“摘译”二字紧随文题,一般用圆括弧括起。原作者姓名置于文题下方正中,不能省略。译者名以及原作的出处,放在摘译正文的文尾,用圆括弧括起,其中原作出处要详细标注,以便于读者查找、核实和阅读。而实际的摘译文本,格式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在“摘译的技术问题”一节进行讨论。

(三)摘译的原则

摘译,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变译活动,怎么摘,如何译,均有原则可循,并非可以随意为之,否则,就蜕变为胡译、乱译。摘译的总体原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各取所需,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说来,摘译的原则包括:

1.内容的重要性

任何文本,其内容都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例如一篇文学作品,既有低潮,也有高潮;一部科技文献,既有前人的研究成果(陈旧信息)介绍,也有自己的推陈出新或者独创。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很强的辨识能力。一名合格的摘译者,要有一双慧眼,能从原作纷繁芜杂的信息内容中准确抓住其核心,就像抓蛇要抓住它的七寸一样。最重要、最新奇、最有价值的内容,正是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摘译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2.选择的针对性

确定了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摘译的对象之后,还须考虑“重要性”的衡量标准。就摘译活动而言,“内容重要性”的标准是动态的,以不同的视角为出发点,选定的内容可能不一样,可以说,摘译者(也许是某个组织)采用的标准决定了翻译内容的取舍。如果译者只是考虑原作的语篇内容结构,那么,那个客观存在的内容核心就是摘译的对象。如果译者考虑的是读者的特殊兴趣和目的,则摘译的对象不一定是原作内容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是与读者最利害攸关、迎合读者的兴趣而非知识诉求或者特殊目的的部分。例如有人摘译2004年美国国会报告,就选取了其中与中国密切相关的部分为翻译对象。此外,摘译文读者对象的选择也直接影响摘译对象的确定。以新技术发明文献的摘译为例,若是针对普通读者,则着重于原文中有关该技术发明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若是针对专门技术人员,则着重于该技术发明的过程和结果。例如读者为专业人员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国外塑料》在其征稿简则中将摘译对象确定为原作的“技术关键和重要数据信息”。

3.内容的简要性

选定摘译对象之后,译者可能会发现,原文个别词句啰唆多余,因此译者在翻译前还可进行第二次摘删的工作,以使主题变得更鲜明,文字更精炼,中心更突出,尽可能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使其能一眼即可看出所需信息。

摘译中为了求“简”而进行的删词删句删段,在保存原作重要信息的前提下,要注意译文语篇的词、句、段之间的逻辑衔接。摘译与编译不同,一般不能增加衔接词句,要始终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如果摘删影响叙述的逻辑衔接与连贯,即使此种摘删不涉及原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容许的。

4.结构的整体性

摘译文当然不可能保存原作的整体面貌。既然是摘译,译文只能是原作的一部分。这里所强调的结构的整体性,指一旦摘译对象确定之后,所摘部分的语篇结构特点应尽可能地加以保存,一般不对原文的语篇形式和内容作出变动,除非原文的语言累赘繁复,需要第二次摘删。因此,相对于原文而言,摘译文结构的整体性只是局部结构的整体性而已。

5.翻译的客观性

译者在选定翻译对象之后,应采用全译的策略,不能运用其他变译方法,例如不能改变对象的宏观结构,不能改变原文的写作风格,不能添加摘译者个人的观点。增减词语,词序调整,都应是全译范畴之内的技巧,而不是变译范畴中那种导致原文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产生质变的增词添句、顺序大变动。

摘译各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内容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原文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因为原文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甚至优劣并存,择优汰劣正是摘译极其重要的前导性、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求摘选要有针对性;反之,选择有了针对性,就可以保证所选内容是原作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保证了摘译工作本身的价值。内容的简要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翻译的客观性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内容的简要性不能与结构的完整性相抵触。译者不能为了传译原作的关键内容而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重要的词句,还应注意词句之间的衔接与连贯,否则就会破坏摘译文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只有保存原作局部结构的整体性才可能有翻译的客观性,反之亦然。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见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出版前言,2001)。信息时代的知识摄取的一个变化趋势是,定向性取代了全盘性;同时对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摘译有着全译无法替代的优势:节省时间与摄取精华,因此成为开发国外信息的最便捷手段。

(四)摘译的技术问题

在摘译的格式和摘译方法的运用上,有几个基本的技术问题需要注意。

1.摘译文的标注问题

翻译实践中,摘译的标注方式多种多样,如“……摘译”,“……(摘译)”,“据……摘译”,“摘译自……”,“……节译”,“节译自……”,“据……选译”。“……删译”等。实际上,“摘”与“选”同义,“节”与“删”同义,前者与后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翻译行为。摘译文的标注可采用“原作标题+(摘译)”。这种标注法的优点是既直截了当,又清楚明了。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译文是摘译,以及摘自哪篇文章。实践中有的摘译文未用圆括弧将“摘译”二字括起。这易生误解,读者可能认为原文就是摘译文,所读的不过是全译罢了。如果摘译文弃用原作标题而另拟标题,则不宜采用这种标注法,下文另议。

2.关于作者名、译者名以及摘译源信息的问题

从国内报刊杂志的摘译文的实际情况看,不少摘译文未署原作者姓名,将译者姓名置于文尾的圆括弧内,或者干脆不提供译者姓名。绝大部分摘译文都未提供摘译源信息。规范的摘译文必须提供作者名、译者名以及摘译源信息。若译文标注采用“原作标题+(摘译)”,则可在标题下注明:“作者名+著”,在文尾的圆括弧内标明:“译者名+…摘译自?+摘译源信息”。摘译源信息包括原作者名,书或文章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若是文章,还要提供所发表的杂志名。如果摘译文另拟标题,则在标题下注明:“作者名+著”和“译者名+摘译/节译/选译/删译”,在文尾的圆括弧内只标明摘译源信息即可。

3.关于摘译文的标题

摘译文标题一般应采用原作标题,理由上文已作交代。如果原作标题不能准确概括摘译文的内容,也容许译者变更标题。另拟标题应遵循切题、传神、精当的原则。也就是说,新标题要点明摘译文最关键的信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变更涉及到摘译文的标注问题。若摘译文另拟标题,则摘译文的标注不宜采用“原作标题+(摘译)”的方法,因为原标题已不存在,新标题只是代表摘译文,并不代表源文本。在这种情况下,摘译文只用新标题,“(摘译)”略去,在标题下标明:“作者名+著”和“译者名+摘译”。

4.关于摘删部分的标记

在某些情况下,要对所摘或所删的部分做上适当的标记,如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出版社投的摘译稿件,因为摘译文需要审校核对。比较方便的方法是对所摘取的部分标上下划线,或者对删去的部分标上单删除线。也可用文字进行说明,如“摘自(某书)5-10页”,“摘自(某杂志)6-8页”等。

参考文献

[1]黄忠廉. 翻译变体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邱久钦.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 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3.

[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00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11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0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 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 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 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课标实施总的教学建议哪四点?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答: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5、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有“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答: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是什么?答: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28、写作教学应抓住哪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答: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建议共有哪四点?答: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0、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答: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导游实务试题库(含答案)

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题库《导游实务》试题 (共1013题) 第一章导游服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导游服务在旅游接待服务中处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支配地位 D、领导地位 答:B 2.人们最熟悉的导游服务内容是。 A、旅行生活服务 B、短途交通服务 C、导游讲解服务 D、入住服务 答:C 3.在导游服务中所占比例最大、内容也最为繁杂的是。 A、导游讲解服务 B、短途交通服务 C、长途交通服务 D、旅行生活服务 答、D 4.在旅行社接待工作中处在第一线的关键人物是。 A、司机 B、导游员 C、旅行社经理 D、计调人员 答:B 5.人们常说“在实际接待工作中,导游员是关键人物”,就是指导游服务在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中处于地位。 A、核心 B、支配 C、纽带 D、中心 答:D 6.在导游服务的纽带作用中,“协调左右”的“左”或“右”是指。 A、与旅行社有业务协作关系的其他旅游接待部门 B、旅行社的直接业务领导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C、旅行社的领导和游客 D、旅行社的各个部门和导游员 答:A 7.古代社会最高等级的旅游活动类型是。 A、公务行游 B、文士漫游 C、平民郊游 D、帝王巡游 答:D 8.郑和下西洋是旅游活动的典范。 A、帝王巡游 B、文士漫游 C、公务行游 D、商贾周游 答:C 9.重阳节登高是由古代旅游活动演变而来的特色民俗活动。 A、宗教旅游 B、平民郊游 C、商贾周游 D、文士漫游 答:B 10.在我国古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中成果最丰富的是。 A、帝王巡游 B、公务巡游 C、平民郊游 D、文士漫游 答:D 11.许多科学论著以及大量山水诗文的创作都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 A、帝王巡游 B、公务行游 C、文士漫游 D、平民郊游 答:C 12.在唐朝时,先后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鉴真是旅游活动的代表人物。 A、公务行游 B、商贾周游 C、文士漫游 D、宗教旅游 答:D 13.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兴起的是。 A、中国旅行社的成立 B、中国国际旅行社的成立 C、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诞生C、厦门华侨服务社的成立 答:C 14.中国第一家旅行代理机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创办于年。 A、1921 B、1923 C、1927 D、1949 答:B 15.中国第一批职业化导游员出现在之后。 A、1923年中国第一家旅行代理机构创办 B、1949年新中国成立 C、1954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的成立 D、1989年第一次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答:A 16.新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是。 A、厦门华侨服务社 B、中国旅行社 C、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D、中国青年旅行社 答:A 17.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成立于年。 A、1949 B、1954 C、1974 D、1980 答:B 18.在我国现代导游服务发展的初创时期,导游队伍的特点是。 A、人数极少,发展缓慢 B、人数不多,素质极高 C、人数剧增,素质下降C、人数很多,素质极高 答:B 19.在我国现代导游服务的发展时期,导游队伍的特点是。 A、人数极少,发展缓慢 B、人数不多,素质极高 C、人数剧增,素质下降C、人数很多,素质极高 答:C 20.在我国现代导游服务发展的初创时期,导游员被称为“五大员”,即宣传员、调研员、、安全员和翻译员。 A、讲解员 B、卫生员 C、维护员 D、服务员 答:D 21.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于年,简称“青旅”。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由极限定义来求极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行的,因此需寻求一些方法来求极限。 定理1:若B x g A x f ==)(lim ,)(lim ,则)]()(lim[x g x f ±存在,且 )(lim )(lim )]()(lim[x g x f B A x g x f ±=±=±。 证明: 只证B A x g x f +=+)]()(lim[,过程为0x x →,对0,01>?>?δε,当 100δ<-?δ,当2 00δ<-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该定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由极限定义来求极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行的,因此需寻求一些方法来求极限。 定理1:若B x g A x f ==)(lim ,)(lim ,则)]()(lim[x g x f ±存在,且 )(lim )(lim )]()(lim[x g x f B A x g x f ±=±=±。 证明: 只证B A x g x f +=+)]()(lim[,过程为0x x →,对0,01>?>?δε,当 100δ<-?δ,当2 00δ<-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复习范围和要求 1.了解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发展的历史 2.了解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理论,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3.理解和掌握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内容及其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点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不多讲。至于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以及它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的不同点,主要是个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认识、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教材上对此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大家只要认真阅读、了解就可以了。 这一章里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个是语文素养。一个是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还有是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 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正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就行。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为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意即,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以上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的涵义。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以上所述,我们得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仅仅具有工具性吗不是。语文当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言当然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言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盛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例外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严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详尽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

高二数学上册 7.7《极限的运算法则》教案 沪教版

7.7 (2)极限的运算法则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无穷数列极限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及四个重要的极限,鉴于高二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教材采取从实际的例子引入,给出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及四个重要极限的结论,然后通过例题加以说明的方式. 教学重点是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教学中要强调运算性质成立的条件是两个数列的极限都存在. 教学难点是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及四个重要极限结论的灵活运用,会进行恒等变形,运算性质可从两个数列推广到有限个数列,注意有限与无限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目标设计 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会利用这些性质计算数列的极限. 知道数列极限的四个重要结论,并会用它们来求有关数列的极限; 会运用式的恒等变形,把分子、分母极限不存在的分式转化为若干个极限存在的数列的代数和,从而求出极限,提高观察,分析以及等加转换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 难点: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及重要极限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实例 引入 极限概念 数列极限的结论 运用与深化(例题分析,巩固练习) 极限的运算性质

一、复习回顾 1、数列极限的定义. 2、已知1 23-= n n a n 试判断数列{}n a 是否有极限,如果有,写 出它的极限. 二、讲授新课 1、实例引入 计算由抛物线x y =2 ,x 轴以及直线x=1所围成的区域 面积S :26) 12)(1(lim lim n n n S S n n n --==∞→∞ → 2、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 (1)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 如果B b A a n n n n ==∞ →∞ →lim ,lim ,那么 (1)B A b a b a n n n n n n n ±=±=±∞ →∞ →∞ →lim lim )(lim ; (2)B A b a b a n n n n n n n ?=?=?∞ →∞ →∞ →lim lim )(lim ; (3)B A b a b a n n n n n n n ==∞ →∞ →∞→lim lim lim ; (2)的推论:若C 是常数,则A C a C b C n n n n n ?=?=?∞ →∞ →∞ →lim lim )(lim 说明:1、运算性质成立的条件 2、在数列商的极限中,作为分母的数列的项及其极 限都不为零. (2)常用的数列极限的几个结论 (1)对于数列{}n q ,当1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工具性: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指引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受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 ?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综合性:听说读写、语文与其他学科、课内与课外、语言与文学等综合?实践性: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形成,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民族性: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精神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文道统一原则 文学理论: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形式 教学原则: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 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 (二)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原则 1.语言和思维的性质: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联系的、概括的和伺接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 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体,它产生于社会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 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言为心声 (2)思维制约语言 (3)语言对思维起加工作用: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 ?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结合的自觉性 (三)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原则 读、听是输入;写、说是输出。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没有输出就无法检验输入, 会降低输入的效率。 (四)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1)课外有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无处不语文。 (2)课外语文学习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发展上。

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一、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旅游活动的地域范围划分 出境旅游 国际旅游 入境旅游 旅游活动 地方性旅游 国内旅游区域性旅游 全国性旅游 (二)按照旅游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划分 观光旅游 文化旅游 旅游活动度假保健旅游 公务旅游 娱乐消遣型旅游 (三)按照旅游活动的组织方式划分 团体旅游(涵义、特点、优点、缺点) 旅游活动 散客旅游(特点) (四)按照旅游资源的性质划分 1、海岸带旅游 2、温泉旅游 3、森林旅游 4、名山旅游 旅游活动5、农村旅游 6、民族风情旅游 7、江河旅游 8、美食旅游

(五)按照旅游活动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划分 1、徒步旅游 2、汽车旅游 旅游活动3、自行车旅游 4、飞机旅游 5、骑马旅游 (六)按照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划分 豪华型旅游 旅游活动标准型旅游 经济型旅游 (七)按照旅游者的费用来源划分 自费旅游 旅游活动公费旅游 奖励旅游 (八)按照旅游者的年龄和身份划分 青少年旅游 中老年旅游 旅游活动学生度假旅游 新婚蜜月旅游 (一)观光旅游(是旅游的基本类型和主体形式)特点为: 1、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都市风貌等)以静态观赏为主,缺乏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交流性; 2、旅游者喜欢知名度高的旅游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于2000年1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三个城市的700余名居民进行的关于旅游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决定是否旅游的关键因素中,旅游地风光占47%); 3、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活动空间范围和自由度大,逗留的时间短,重游率低;4、旅游者由于流动性大,因此,在旅游地实现的消费量较少; 5、受气候的影响大,旅游的旺季和淡季十分明显。 (二)文化知识型旅游 1、主要类型

导游服务的特点

导游服务的特点 ①独立性强。 导游员在接受了旅行社委派的任务后,带团外出旅游中往往要独当一面。导游员要独立地宣传、执行国家政策,要独立地根据旅游计划组织活动、带领旅游团参观游览,特别是出现问题时,导游员要独立地、合情合理地进行处理。此外,导游员的导游讲解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导游员需根据不同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和审美情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导游讲解,这是导游员的主要任务,每位导游员都应独立完成,其他人无法替代。 ②脑体高度结合。 导游服务是一项复杂、烦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度结合的服务性工作。一方面,导游员接待的旅游者中,各种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的都有,其需求各不相同。导游服务是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这就要求导游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宗教、民俗等均需涉猎。导游员的知识越丰富,在进行景观讲解、解答旅游者的问题时,就越能从容应对。而要做到这一点,导游员需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导游服务也是一项流动性强、工作量大、导游员体力支出较大的工作。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员除了进行介绍、讲解之外,还要随时随地帮助旅游者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旅游旺季时,导游员往往连轴转,整日、整月陪同旅游者,无论严寒酷暑长期在外作业,体力消耗大,而又常常无法正常休息。这种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服务工作特点在其他行业是很少见的。导游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质才能胜任工作。 ③复杂多变。 导游服务工作虽具有一定的规程,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面对的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客观要求复杂多变,具体表现在服务对象复杂、游客需求多种多样、人际关系复杂、直面“精神污染”和多种诱惑等四个方面。 ④关联度高。 导游员的接待服务需要得到旅游接待服务中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与

数列的极限及运算法则

数列的极限及其运算法则 学习要求: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正确认识极限思想和方法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理解和掌握三个常用极限及其使用条件.能运用化归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数列极限问题的能力. 3.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会求简单的数列的极限 4. 掌握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公式. 学习材料: 一、基本知识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n a a -无限趋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n a 以a 为极限,或者说a 是数列}{n a 的极限.记作lim n n a a →∞ =,读作“当n 趋向 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a ” “n →∞”表示“n 趋向于无穷大”,即n 无限增大的意思n a a →∞ =有时也记作:当n →∞时,n a →a . 理解:数列的极限的直观描述方式的定义,只是对数列变化趋势的定性说明,而不是定量化的定义.“随着项数n 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n a 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 ”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列的项 n a 趋近于a 是在无限过程中进行的,即随着n 的增大n a 越来越接近于a ;另一方面,n a 不是一般地趋近 于a ,而是“无限”地趋近于a ,即n a a -随n 的增大而无限地趋近于0. 2.几个重要极限: (1)01 lim =∞→n n (2)C C n =∞ →lim (C 是常数) (3)lim 0n n a →∞ = (a 为常数1a <),当1a =时,lim 1n n a →∞ =;当1a =-或1a >时,lim n n a →∞ 不存在。 3.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 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类似, 如果,lim ,lim B b A a n n n n ==∞ →∞ →那么 B A b a n n n +=+∞ →)(lim B A b a n n n -=-∞ →)(lim B A b a n n n .).(lim =∞ → )0(lim ≠=∞→B B A b a n n n 特别:若C 为常数,则lim()lim n n n n C a c a CA →∞ →∞ ==g g 推广:上面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的情,若{}n a ,{}n b ,{}n c 有极限,则 n n n n n n n n n c b a c b a ∞ →∞→∞→∞→++=++lim lim lim )(lim

极限的性质与四则运算法则

第四节 极限的性质与四则运算法则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 教学重点:有理函数极限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概念及性质 二、讲解新课: 一、函数极限的性质 定理1:(保号性)设A x f x x =→)(lim 0 , (i ) 若)0(0<>A A ,则0>?δ,当),(0δ∧ ∈x U x 时,0)(>x f )0)((A 的情形。取2 A =ε,由定义,对此0,>?δε,当),(0δ∧∈x U x 时, 2)(A A x f =<-ε,即0)(2 32)(220>?=+<<-=”,“<”不能改为“≥”,“≤”。 在(ii)中,若0)(>x f ,未必有0>A 。 二、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由极限定义来求极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行的,因此需寻求一些方法来求极限。 定理1:若B x g A x f ==)(lim ,)(lim ,则)]()(lim[x g x f ±存在,且 )(lim )(lim )]()(lim[x g x f B A x g x f ±=±=±。 证明: 只证B A x g x f +=+)]()(lim[,过程为0x x →,对0,01>?>?δε,当 100δ<-?δ,当2 00δ<-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 一、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语文所独有的。那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教学法课本的第54页到65页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其深层原因就是由于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语文性质的演变过程。 (一)特殊历史时期(1949——1966) 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在教育中,表现在语文上,认为应该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造,认为语文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要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的语文,要求既不能超脱政治,讲究单纯的语文,也不能超越语文单纯进行政治教育,认为语文教养和思想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统一过程,思想教育应该密切结合语言本身。 2、但是、1958年,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语文知识教学,虽然,1959年,中央的“二月会议”批判了大跃进的浮夸,开始重视语文的落实和加强基础知识,认为教学生学会了文,学通道是自然的结果。这时候,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目的”的讨论。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非常笼统地承认,文、道不可分割(文以载道)但是,在1965年开始,语文教学开始显现“极端政治化”倾向,强调语文是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是灵魂,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的始终。 接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不可思议的十年动乱,什么都颠倒了。

导游业务、第一章、-导游服务

导游业务、第一章、导游服务 第一节导游服务的内涵及类型 一、导游服务的内涵 导游服务是指导游人员代表被委派的旅游企业,接待或陪同游客进行旅游活动,并按照组团合同或约定的内容和标准向游客提供的旅游接待服务。 导游服务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导游服务的主体是具有导游资格的导游人员,而且导游人员必须是旅游企业委派的。 其次,导游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游客的接待。 第三,向游客提供的接待服务,对于团队游客而言,导游人员必须按组团合同的规定和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实施,对于散客则应按事前约定的内容和标准实施。 导游服务是整个旅游服务过程中的灵魂。 二、导游服务的类型 导游服务包括图文声像导游和实地口语导游两种方式。 (一)图文声像导游 图文声像导游亦称物化导游,是指作为游客指导的招徕宣传品和旅游纪念品,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图文印刷资料和声像制品。 1图册类 2纪念品类 3声像类 4语音导览器 5智慧旅游 (二)实地口语导游 实地口语导游亦称讲解导游,它包括导游人员在游客旅行、游览中所做的介绍、交谈和问题解答等导游活动,以及在参观游览中所做的导游讲解。 实地口语导游在导游服务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并将永远发挥主导作用,其原因有哪些? 1、导游服务对象是有思想和目的的游客,需要导游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导游服务。 2现场导游情况复杂多变,需要导游人员灵活、妥善处理。 3旅游是一种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活动,需要导游人员的参与和沟通。 三、导游服务的范围(有哪些?) (一)导游讲解服务 导游讲解服务包括游客在目的地旅行时导游人员所做的沿途讲解、参观游览地的导游讲解,以及座谈、访问和某些参观点的口译服务等。 (二)旅行生活服务 旅行生活服务包括游客入出境迎送、旅途生活照料、安全服务以及上下站联络等。 (三)市内交通服务 市内交通服务是指导游人员同时兼任驾驶员为游客在市内和市郊旅行游览时提供的驾车服务。 第二节、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导游服务的起源 (一)古代社会的非商业性导游。 (二)商业性导游服务的产生

最新1.4极限的性质与四则运算法则

1.4极限的性质与四 则运算法则

第四节极限的性质与四则运算法则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 教学重点:有理函数极限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概念及性质 二、讲解新课: 一、函数极限的性质 定理1:(保号性)设?Skip Record If...?, (i)若?Skip Record If...?,则?Skip Record If...?,当?Skip Record If...?时,?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 (ii)若?Skip Record If...?,必有?Skip Record If...?。 证明:(i)先证?Skip Record If...?的情形。取?Skip Record If...?,由定 义,对此?Skip Record If...?,当?Skip Record If...?时,?Skip Record If...?,即?Skip Record If...?。 当?Skip Record If...?时,取?Skip Record If...?,同理得证。 (ii)(反证法)若?Skip Record If...?,由(i)?Skip Record If...?矛盾,所以?Skip Record If...?。 当?Skip Record If...?时,类似可证。 注:(i)中的“?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不能改为“?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 在(ii)中,若?Skip Record If...?,未必有?Skip Record If...?。 二、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由极限定义来求极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行的,因此需寻求一些方法来求极限。定理1:若?Skip Record If...?,则?Skip Record If...?存在,且?Skip Record I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