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州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_省略_报告_江苏泰微课_建设与应用经验_曾祥翊

泰州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_省略_报告_江苏泰微课_建设与应用经验_曾祥翊

泰州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江苏泰微课”建设与应用经验

曾祥翊,蔡?耘

(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技[2014]6号)的要求,2015年3月中央电化教育馆调研了江苏省泰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通过座谈、走访、听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听随堂课等办法,调研组全面深入了解了泰州市利用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创新实施“泰微课”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做法与经验。调研组认为,泰州市教育信息化在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具有政府主导、应用导向和自主创新三大特点,“泰微课”是填平城乡教育鸿沟的一个便捷可行的手段,为信息技术助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泰微课”在统筹机制、推进机制、激励机制和多元化应用的创新实施,为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微课;泰微课;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3月18-20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蔡耘一行调研了江苏省泰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考察了该市教育信息化特色创新项目——“泰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具体情况。调研组实地查看了泰州市教育局数据中心、姜堰区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姜堰区实验初中、省姜堰第二中学、泰州市实验小学、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泰州实验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完全中学,生源多为农村学生)等场所;听取了泰州教育局“163”转型发展、泰州教育信息化推进、“泰州师说”平台建设与运用、“泰微课”建设与应用4个专项汇报;与泰州市、姜堰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上述5所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听了信息化应用随堂课5节。

通过座谈、走访、听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听随堂课等办法,调研组一行全面深入了解了泰州市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创新实施“泰微课”建设与应用项目,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

一、“163”行动计划推进泰州教育转型发展

泰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72所(其中幼儿园302所、小学158所、初中151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中37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高等学校7所),全市在校学生及幼儿约58.5万人,教职员工5.3万人。现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0人,中小学在职正高级教师38人,在职省特级教师102人,泰州市名校长25人、名教师76人。

2012年,泰州市启动实施教育转型发展“163”行动计划,即围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个主题,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优化、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结构调整、国际教育拓展、教育生态营造”六大工程,实现“服务理念、发展路径、育人方式”三大转型。2013年分解排定实施项目为26个[1],2014年调整丰富实施项目为28项,着力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行动计划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所有市(区)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区域教育共同体,实施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区域一体化管理等模式。教育公平推进举措有力,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占比达65%,全市小学、初中生均经费及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升幅达5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升学享受“同城待遇”。基础教育质量走在江苏省前列,在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

文章编号:1006—9860(2015)06—0042—05

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素质教育“泰州特色”初具雏形,实施了素质教育“5+2”工程,建立了区域推进展示和学校微创新激励两大机制,生动开展主题教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一批素质教育微创新案例脱颖而出。关注尖端、普及全员的教师培训体系全面建成,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项目被教育部列入国培计划,46名培养对象中,有11位获省特级教师,5位评上正高级职称;“泰州师说”网络培训项目全市教师参训率100%、合格率93.6%;“一师多能”和重点学科培训有效解决了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国家安全教育实验区工作领先全国,学校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全覆盖,亲子共同接受安全教育成为常态,课程开设率和课时落实率均达100%,全市学校100%建成市级“平安校园”,210所学校建成省级“平安校园”。“泰微课”成为30多万学生全天候的“免费名师”,“哪里不会点哪里”目标成为现实,项目现已升格为“江苏泰微课”,在全省推广使用。

二、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部署,泰州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创新实施信息化应用特色项目——“泰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相互学习提供了泛在的、个性化的、全天候的免费服务。

2012年,泰州市将“开展中小学数字化学习, 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拓展课外学习空间,通过教与学的转型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列为教育转型发展“163”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2013年,泰州市在多方调研后正式启动中小学微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工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编纂碎片化的知识点、技能点条目,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制作3-5分钟的微视频、微测试,建成覆盖基础教育主要学科的自主学习平台与资源库,2012年底正式定名为“泰微课”,并申请注册商标。“泰微课”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泰州市教育信息化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一大品牌与亮点。综合看,泰州市教育信息化主要呈现出政府主导、应用导向和自主创新三大特点。

(一)突出政府主导,强化保障措施泰州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多方资源,为推进泰州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四个方面的有力保障。

1.强化组织保障

组建市、区、学校三级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健全专家队伍,科学论证和指导教育信息化立项、研发、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各学校设立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保障部门,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日常运行与维护。

2.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泰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2013-2015年)》,逐项分解、逐层级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责任制,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考核,把建设和应用情况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纳入教育督导与年度考核范围。

3.强化经费保障

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财政专项支出,2013与2014两年共投入近3亿元。同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多方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满足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资金需求。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苏宁电器等公司合作,采取企业垫资、分期付款的方式,投入1亿多元,完成了姜堰区、泰兴市、兴化市教育城域网数据中心建设和227所校园网络建设,并采购电脑5500多台。

4.强化安全保障

成立信息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细化了职责分工,落实了教育信息化安全工作责任,出台了《泰州教育城域网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员岗位工作职责》《泰州教育城域网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17项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系统,加强了信息内容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细化、经费到位、培训到人、管理全天候,保障了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二)坚持应用导向,提升服务效益

泰州市始终坚持建管用并举,突出应用导向,持续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1.优化基础应用环境

以视频录播教室、校园无线网络宽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其中,中小学宽带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专网,实现了省、市、市(区)到学校的高速互联互通;全市多媒体配备实现100%班级全覆盖,建有一人一

终端网络教室1137间,“生机比”达6:1,“师机比”达1:1;建有视频录播教室173个,21 所学校建有“智慧教室”,建成232所市数字化校园,全面实现了 “校校通、班班通”。到目前,顺利建成资源丰富、应用方便的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网络学习、信息互动和教师专业发展“五大平台”,形成了泰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人人通”。

2.活化信息应用载体

开展城乡学校网络结对,利用网络结对平台强化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管理互通、资源共享、研训联动,促进了城乡学校协同发展。推广数字化学习,建立教师博客,推进人人开通、常态使用,为教师提供网络学习交流空间。创新教科研方式,利用课题管理平台强化了课题实施过程管理、定期不定期通报研究动态、推介研究成果。利用视频教研平台构筑网上无校界的备课组、教研组,开展多校备课、在线课堂观摩和网上评课等教研活动。实施网上招考,利用招生考试管理平台实现报名、登分、录取、建学籍等事项的在线办理,保障了招考工作的公平公正。推行网上办公,利用OA 办公平台实现了公文签收、文件办理、工作安排等事项的在线流转,构建了电子化、制度化的办公环境。全市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两大类平台的应用实践不断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联姻”效益有了明显提升。

3.强化技能应用培训

广泛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及学生电脑作品评比等活动,评选教育技术应用或信息技术专业能手,稳步提高了师生信息化素养。仅2013与2014两年,全市有14900多名在职教师接受了市、市(区)级的培训与考核,所有教师参加了校本化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近三年超过500名师生获得全国、省级教育信息化各类赛事的奖项,为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规范化、常态化提供了人力与技术支撑。同时,组织实施教师全员网络培训“泰州师说”项目,全市4.5万名中小学教师完成了“教学自主、学法优化、生命教育、名师成长、立德树人、翻转课堂”6门课程、36个小时的在线学习任务。

(三)强化自主创新,打造“泰微课”

泰州市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新路径,创新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项目——“泰微课”。

1.坚持顶层设计,实施统筹推进

出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泰微课”建

设的意见》[2],建立了全市联动、共建共享的统筹机制和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区域协作、整体联动的推进机制。成立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协调指导;成立“泰微课”研究所,加强应用理论研究,着力“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成立市、市(区)两级专家组,负责项目的学科建设、资源质量把关,行政推动作用发挥明显。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泰微课”资源建设、运行维护、业务培训、课题研究和专项奖励;建立激励考评机制,把“泰微课”建设列入市(区)教育工作、学校综合绩效的年度考核指标,纳入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分类考核体系,并层层细化要求、分解责任,形成了有力有序推进“泰微课”项目的良好格局。

2.坚持突出重点,全力打造精品

扎实推进网络平台建设,通过自主研发,建成了微课程制作工具、微课程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具有“专家系统”功能的学习辅导软件平台、提供强劲交互功能的自主学习平台。平台支持电脑、平板、手机等多种终端点播微课程,为每个注册学生开设网络学习空间,可记载学习过程、分析学习情况,实现了个性化、全天候服务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辅导的目标。

认真抓好资源库建设,制定下发《“泰微课”资源总目录》以及《“泰微课”资源教学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执行严格的制作标准,全学科、全过程严把质量关;组建起以170名特级教师名教师为核心、2000多名骨干教师为基础的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全市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到目前“泰微课”已共建共享覆盖基础教育17门学科的微视频5万条、微测试12万条,并不断提质扩容、动态更新。

3.坚持深度融合,变革教学方式

按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开展“泰微课”应用学校试点工作,鼓励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和在校学习的有机结合。利用“泰微课”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空间,“哪里不会点哪里”成为现实,让市域内甚至省域内学生无论贫富、无论城乡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全市名师与骨干教师资源,建立各学科网上解疑答惑队伍,通过网络交互指导学生优化学习内容和方法,等于把名特优教师随时随地免费请回家,全方位服务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辅导,有效遏制了有偿家教。到目前,全市共有超过3.5万名教师、30万名中小学生注册并使用平台,“泰微课”正成为泰州市基

础教育“E”学习的大百科全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业务进修的“百度”,受到了师生与家长的普遍好评。

三、对“泰微课”建设与应用经验的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机会均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义务教育面临的共性难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泰微课”的制作流程:教师首先研究专家组梳理出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梳理出学生的易错点,其后准备课件、微测试题、整理讲稿等,前后最少三四天,一条三五分钟的微视频才录制成功。每一个微视频的制作都要求教师分析到位,注重总结规律和方法,对教师整体素质要求很高。

因此,打造“泰微课”,就是打通了泰州市各校优质教育资源,这等于把全市的名师教学资源拿出来共享。全市中小学所有中小学生均可常态化使用“泰微课”平台,这意味全市所有中小学生都可以享有免费的优质家教。正如泰州市教育局奚爱国局长所说“泰州近年来出台多项措施遏制有偿家教和择校,但顽症难以根绝。堵不如疏!把打造“泰微课”作为教育公平惠民的新突破口”。从泰州的实践来看,“泰微课”是填平城乡教育鸿沟的一个便捷可行的手段,也为信息技术助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机制是“泰微课”工程推进迅速的一个重要经验。“泰微课”建设,采用“全市联动、共建共享”的统筹机制。市教育局负责“泰微课”顶层设计及平台的搭建,负责中小学学科总目录的编纂,负责制订年度工作目标,明确全年任务和要求。市(区)教育局开展教师微课程资源制作和应用培训,开展交流和评比活动,强化过程管理,按时按质完成承担的微视频制作任务。中小学校负责组织教师进行微视频制作,开展“泰微课”课题研究,激励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应用、共建共享。

为保障“泰微课”项目可持续发展,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区域协作、整体联动”的推进机制[3]。(1)专家和试点学校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组织交流研讨。2013年初,泰州市教育局专门购置了200多套手绘板发给专家和试点学校,鼓励他们先行先试,并组织交流研讨,为“泰微课”资源制作积累经验。(2)组织评比,提供典型。2013年9月,组织了全市优秀微视频评选,为微视频制作提供典型;全面开展“泰微课”资源制作和应用培训,不断提高制作应用水平。(3)明确任务,层层分解,全员参与。2014年2月,组织专家编纂中小学

学科总目录,明确“泰微课”资源制作目标任务,分级签订责任状,设立专项资金,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构建了市、市区、校三级工作网络,形成了校校发动、人人参与、广泛应用、共建共享的喜人格局。

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泰微课”建设,提高“泰微课”建设质量,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把“泰微课”建设列入市(区)教育工作、学校绩效的年度考核指标,纳入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分类考核体系。

“泰微课”的多元化应用为区域开展“班班通”和“人人通”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应用是“泰微课”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为用好“泰微课”资源,市教育局建成“泰微课”学习辅导软件平台,组织师生注册,该平台为每个注册学生开设“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学生利用电脑、平板、手机等多种终端点播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为推进“泰微课”人人通,市教育局整合全市名师资源,建立网上答疑解惑学科教师队伍,通过网络交互,为点播微视频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服务,指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把课堂教学作为“泰微课”应用的重要阵地,确定“翻转课堂”试点学校,鼓励他们先行先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推进“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泰微课”作为优质资源自成体系,创新性很强,在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上已初见成效,成为撬动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一支有力杠杆。“泰微课”建设与应用推向深入发展,要加强研究,既遵循教育教学自身规律,又要探索教育信息化自身规律,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解决好继承与发展问题,重点探索“泰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规律与方法,力争依托“泰微课”重构或再造教学与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泰教发[2013]1号文件,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实施项目的通知[Z].

[2][3] 泰教电[2014]7号文件,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泰微课”建设的意见[Z].

作者简介:

曾祥翊: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理论、网络教育理论(zengxyok@https://www.doczj.com/doc/6d16184694.html,)。

蔡耘: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Taizhou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Boosts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Report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Jiangsu Tai Micro Course

Zeng Xiangyi, Cai Yu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1)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scheme of establishing effective mechanism that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vestigates Taizhou’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March 2015. Through discussion, visiting, listening to the report, data access, field survey, study with the class, the research group got the experience of how to us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boosts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Taizhou and how to carry out Tai micro course to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Research Group believes Taizhou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boosts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has three features: the government leading, application oriented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ai micro course is a smart wa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Meanwhile, 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boosts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ordinating mechanism, promoting mechanism, motivation mechanism and diversified applications of Tai micro course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for advancing “Online learning space for everyone” effectively.

Keywords: Micro Course; Tai Micro Cours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收稿日期:2015年4月15日

责任编辑:李馨?赵兴龙

(上接第23页)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Xu Xianlong1, Guan Jueqi2, Qian Dongming1, Zhu Zhiting1

(1. 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igital Education Equi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o make up for lack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during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for extracurricular self- learning are proposed. Research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ctivity flow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applied in the paper. Firstly, definition of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and digital teaching-aided resourc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is given.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ctivities, demands for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are determined and functions of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are designed. Thirdly, functions of websites for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about domestic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are analyzed. Finally, Considering incomplete coverage of contents, poor compatibility of resources, lack of personalized diagnosis, insufficient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less parent 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supporting policy existed in our domestic websites for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policy formulation, resource conten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and use mechanism are presented, which can contribut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steadily, heathy and orderly.

Keywords: Basic Education;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ctivities; Websites for Digital Learning-aided Resources

收稿日期:2015年1月11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