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存在于人胃黏膜中的一种重要致病菌。也许有人会提出幽门螺杆菌会不会传染?现已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人与人的密切接触而传播。

据调查发现,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儿童。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要比人口密度低的乡村高。在一个家庭中,各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分型往往极为相似,已治愈的患者容易重新感染与其配偶相同的菌株。这说明家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传染方式。

那么。幽门螺杆菌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互相传染的呢?从人到人的传播是唯一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口-口传播,胃-口传播。一句话幽门螺杆菌是吃进人体的,不洁饮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患因素。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

1、口传播

口腔内的弱碱性微环境是幽门螺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某种方法,可检测牙斑、唾液及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口腔存在幽门螺杆菌,提示与胃内细菌感染有关。据说。非洲的儿童容易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因为母亲通过咀嚼喂食等方式传染给婴儿。另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人有共餐而不分餐的习惯,因此血中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流行率很高。

2、胃传播

医院内医生与护士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提示污染的医疗器械可能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胃-口传播。此外,秘鲁一项研究表明。该国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流行与水源有关。马来西亚也已证实,幽门螺杆菌在自来水与牛奶中可以存活4-10天、因此,人们应喝煮沸的水以及新鲜消毒牛奶。

如何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侵入性方法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具有准确率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是侵入性检查的首选方法。除此之外还包括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等;而非侵入性检测包括: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是非侵入性检测的首选方法。除此之外非侵入性检测还包括血清和分泌物(唾液、尿液等)抗体检测、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检测等。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当患者没有明显不适时,可以暂时不用治疗;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必须要根除(1)胃粘膜糜烂、明显萎缩、或伴肠化增生(2)有胃癌家族史(3)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有一部分患者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以没有如何不适。也有一部分患者会有胃痛胃胀,打嗝烧心,消化不良等症状。具体来说就是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的症状不是非常典型。所以如何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实验室检测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来综合判断。

幽门螺杆菌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抗生素可选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等。经过调查80%以上的可以得到根除。

断绝幽门螺杆菌传染

断绝幽门螺杆菌传染的途径不复杂。例如,吃蔬菜或瓜果时,切记要消毒洗净或削皮。如果家里有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的患者,希望暂时实行分餐制,直至治愈。对于刚会进食的宝宝或者吃饭时特难“伺候”的幼儿,父母最好不要用口嚼食物喂他们。另外,平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与宠物有接吻等亲密接触。生活调理--已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除了配合医生予以药物治疗外,在生活上还需注意几条原则:

1.治疗期间应定时定量进食;

2.多吃含纤维素食品可降低消化性溃疡与胃炎的发生与复发率;

3.避免吸烟喝酒。吸烟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机会,酒精则直接伤害胃黏膜,并刺激胃酸分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幽门螺杆菌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了解。临床研究显示很多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有着密切关系。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方案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民间流传着用“痢特灵”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偏方”。该方确实有效,但人们却不知道它为何有效。胡医生也曾经治疗过一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中西药服了不少,但效果不理想。后来他在胃痛时自己服用“土霉素”,胃痛却神奇般地消失了。他问我为什么,我无法回答他。 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取样,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这种菌与慢性胃炎的直接关系以来,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人们的广泛研究和证实,并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灶中,查出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8%和100%。此菌被公认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此后的研究表明,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至此,它们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神秘面纱才被揭了下来。(虽然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和幽门螺杆菌的抗药性,不提倡使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发病也各不同;有的人发生慢性胃炎,而有的人发生消化性溃疡。有关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多系口-口传染,因为在牙菌斑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而粪-口传染途径尚未得到证实。知道了幽门螺杆菌是怎样相互传染的,大家就应该预防为主,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勤刷牙,勿食被污染的食品,实行分餐制等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 下面介绍几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密切的几种疾病;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Hp(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 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目前是:口-口、胃-口(还有人认为粪-口也是一个传染途径),我国的感染率达60%。幽门螺杆菌常常寄生于胃黏膜,它通过引起胃黏膜自我保护的屏障作用下

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关系的三项发现过程

在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关系的三项发现过程中,意外发现、质疑和探索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属意外发现,质疑催生了细菌导致溃疡假说的形成,探索使得抗生素成功治愈溃疡病成为现实。 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Robin Warren和Barry Marshall,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p)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颁奖仪式于2005年12月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曾几何时,胃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无菌的环境,人们认为大量的胃酸不可能让细菌长期存活,而胃酸过多又导致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过去的20多年中,对于溃疡病的认识和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现在医师们普遍认可溃疡病由细菌导致并可用抗生素治愈。这种转变与Warren和Marshall的重大发现有关——包括发现Hp、溃疡病由Hp感染导致以及溃疡病可以通过抗生素治愈。加拿大Waterloo大学哲学系Paul Thagard教授从认知的角度,用科学发现的模式对他们的发现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以揭示他们是怎样挖掘出这些伟大发现的。我们将其主要解析概括如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发现1:幽门螺杆菌 1979年,Warren在1例无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部活检标本中观察到螺旋菌(spiral bacteria)。通过显微镜,Warren观察到严重的胃组织炎症以及胃黏膜上的微生物。在接下来的2年中,Warren在很多标本中都观察到这种细菌,这些标本常常和胃炎有关。 螺旋菌以前也被观察到存在于多种肉食动物的胃中,包括人类,但并没有得到医学界重视。在1981年,Marshall开始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主要是帮助Warren 调查他观察到的细菌。Warren 和Marshall观察到和弯曲杆类菌属类似的胃部螺旋菌。在1982年4月,这种螺旋状的生物被第一次培养出来,于1983年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在1987年,更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但是RNA分析和其他研究显示这种细菌不属于弯曲杆菌属,于1989年被再次更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发现2:幽门螺杆菌导致溃疡病 Marshall设计了一项研究,观察100例患者中出现该细菌和患胃病的相关性。在研究的过程中,Marshall阅读了大量文献,有趣的是在文献中发现了慢性胃炎和溃疡病之间有联系。1982年10月Marshall的统计学结果显示,除胃炎患者存在Hp外,1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也全部发现有这种细菌。在1983年, Warren和Marshall在Lancet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这样描述:这种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者胃溃疡患者中,所以这种细菌也许是导致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虽然关于溃疡病是细菌导致的假说在开始被很多胃肠病学家认为是荒谬的,但后来的研究极力支持Marshall 和 Warren的主张。 发现3:抗生素可治愈消化性溃疡 1981年,在Marshall和Warren的系统研究开始前,他们用四环素治疗1例患有严重胃炎的患者。14天后,患者胃部不适和胃炎都消失了。Marshall发现用枸橼酸铋治疗后溃疡的复发率减少,而且发现铋制剂胶体次枸橼酸铋在体外可以抑制Hp。后续的临床试验证实联合运用甲硝唑和铋剂可以根除80%病人的Hp,而且相似治疗同样有效。根除Hp可以使十二指肠溃疡的治愈率达90%;而胃溃疡的治愈率较低,因为35%的胃溃疡并非细菌导致,而是由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引起,如阿司匹林。

什么原因会让你感染幽门螺杆菌

什么原因会让你感染幽门螺杆菌 胃部是人体容易受到感染的器官之一,已经得到证明的是,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超过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年新发现的胃癌病症中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1、感染幽门螺杆菌的3个征兆经临床观察,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身体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泛酸和烧心;胃疼:胃疼是溃疡病的最典型症状,它显示了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正在被消化;口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2、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个因素 幽门螺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口腔传播,在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很可能一家人都被感染。经常在外就餐的人被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加。据检测,日常生活使用的每双筷子上大约存在幽门螺杆菌1600~3100个; 3、脾虚饮食不节、劳累过度都容易导致脾虚,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脾虚有密切关联。研究表明,脾虚型的慢性胃病患者大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类患者胃粘膜局部的防御功能存在一定缺陷,容易被幽门螺杆菌侵入;接吻经科学检测发现,唾液内可以找到幽门螺杆菌的踪迹,而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嗜辣很多人喜欢食用刺激性食物,但是口味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胃粘膜,并降低其抵抗力,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的入侵。 4、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一半左右的病人会出现胃胀、胃酸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典型,跟胃炎、胃溃疡相似,接近一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5、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服用卫乐舒复合菌粉剂,内含专利菌株对抗菌,加大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反抗能力,长时间来说改善了体质。进而修复抗生素带来的机体伤害,提高胃肠道粘膜防御功能,增强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力

共同进餐也会被传染幽门螺杆菌

共同进餐也会被传染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主要通过唾液传染,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幽门螺杆菌有哪些传播途径及其危害呢? 如果你最近总是感觉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或还没吃几口就感觉饱了,就要赶紧查查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专家表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某些分型可能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如MALT淋巴瘤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降低了胃部组织的免疫抵抗力,使得淋巴瘤侵袭到了胃肠,从而协同了此病的发展与加剧,尚需专家论证。但是,生活中,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的漠视,却令医务工作者颇为着急。 有数据表明,Hp感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平均感染率为58%,其中10~20岁年龄段感染率达50%以上,感染呈现明显的家庭聚性。 为什么会这样?全家人一个盘子里夹菜,有的父母、老人或保姆并不知道自己感染Hp,当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时,自然就传给了孩子。而在农村地区,有的老人还用嘴喂孩子吃饭,这些不好的习惯都加剧了Hp高感染。 专家反复提醒家长,体检时最好查一下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检查挺简单,只需在检测仪器上吹足口气即可,没有任何创伤。如果已经感染,除积极治疗外,绝对不要给孩子夹菜、喂饭,有条件的情况下提倡分餐制,防止孩子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了,预防此病菌的关键在于把好卫生这一关,饭前便后洗手,不要喝生水,吃瓜果蔬菜要清洗干净。大多数人就餐时不分餐,易发生幽门螺杆菌的相互感染,接吻也可引起传染。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服用卫乐舒复合菌粉剂,内含专利菌株对抗菌,加大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反抗能力,长时间来说改善了体质。进而修复抗生素带来的机体伤害,提高胃肠道粘膜防御功能,增强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力。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是Hp感染和胃癌发病"双高"国家,规范诊治Hp感染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及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以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Hp感染的诊治。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3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 ①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3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13C或14C‐UBT阳性。 ③HpSA检测(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血清Hp抗体检测(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诊断流程 诊断流程见图1

治疗 (一)根除Hp指征 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根除Hp可使约80%早期胃MALT 淋巴瘤获得缓解。与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的Hp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Hp的获益显然更大。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Hp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多次根除治疗失败后治疗难度增加,应再次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进行个体化处理。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似乎所有Hp阳性者均有必要治疗。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达约50%,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

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现阶段仍然需要遵从根除Hp指征(表1),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 (二)治疗方案 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势更为严峻。总体而言,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很低。传统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上升导致传统三联方案根除率不断降低,传统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根除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 一、Hp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根除标准 (一)Hp感染的临床诊断 200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Hp共识会议规定,判断Hp的现症感染主要通过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粪便抗原检查,而血清Hp抗体检测只能作为曾经感染的一个证据。对于临床诊断,只要任意一项现症感染实验方法阳性,就可以判断存在Hp感染。而科研诊断要求更为严格,需要细菌培养阳性或其它的任意两项现症感染实验阳性,才能判断存在Hp感染。血清学检查阳性只能用于流行病学调查。Hp现症感染条带检查是近两年新出现的检测方法,其应用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及大宗的临床研究报道来证实。 (二)Hp感染根除的判断 判断Hp感染的治疗是否成功,一般是在治疗结束4周后选用一些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如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等来进行检查。 1.儿童Hp感染的诊断标准:

(1)细菌培养阳性。 (2)组织学见到大量典型细菌。 (3)快速尿素酶试验、13C呼气试验证实存在Hp感染。 2.儿童Hp根治标准: 2000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治疗方案中规定,儿童Hp根治标准为:停药1月以上进行复查,上述检查转为阴性。 二、Hp治疗适应症 目前,Hp的感染率比较高,尤其在儿童可以高达50%,甚至80~90%。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患者发现有Hp感染就需要治疗呢?这是一直以来争论比较多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并不是说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治疗。在2000年欧洲Maastricht Ⅱ共识报告中提到:对于Hp感染的治疗分为三类:推荐治疗、建议治疗和不能够确定是否需要治疗。推荐治疗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切除术后、胃MALT淋巴瘤,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以及依据患者意愿。建议治疗包括正使用或准备使用NSAID的患者和部分FD患者。不能够确定是否需要治疗的包括没有高危因素为预防胃癌进行Hp根治和没有症状的Hp相关性的胃炎。 2005年,Maastricht Ш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Maastricht Ш指出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推荐进行Hp的根治治疗。同时,强调儿童慢性再发性腹痛不是Hp检测根治的指征,但是在排除其它病因后应该予以检查和治疗。在治疗上,目前认为14天疗程的治疗效果要优于7天。 200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Hp共识会议提出的Hp治疗适应症和欧洲的共识意见基本上接近,也分为3大类,包括必须治疗,支持治疗和不明确。必须治疗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无论活动或非活动,有无并发症)、早期胃癌术后、胃MALT淋巴瘤和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糜烂、中重肠化生、萎缩、非典型性增生)。支持治疗的情况包括计划长期使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专家共识

一、H、pylori根除指征 【陈述1】不管有无症状与并发症,H、pylori胃炎就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2】根除H、pylori得获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3】H、pylori“检测与治疗(test and treat)”策略对未经调查消化不良(uninvestigated dyspepsia)处理就是适当得.这一策略得实施应取决于当地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成本-效益比与患者意愿等因素.它不适用于年龄>35岁、有报警症状、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发区患者.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100%。 【陈述4】H、pylori胃炎可在部分患者中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5】在做出可靠得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前,必须排除H、pylori相关消化不良。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6】H、pylori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得患者,根除H、pylori后可使部分患者得症状获得长期缓解,就是优选选择。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7】H、pylori感染就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不管溃疡就是否活动与就是否有并发症史,均应该检测与根除H、pylori。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8】根除H、pylori就是局部阶段胃(MALT)淋巴瘤得一线治疗。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9】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增加H、pylori感染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风险。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10】长期服用PPI会使H、pylori胃炎分布发生改变,增加胃体胃炎发生风险,根除H、pylori可降低这种风险.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11】有证据显示H、pylori感染与不明原因得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B12缺乏症等疾病相关。在这些疾病中,应检测与根除H、pylori。 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100%。 【陈述12】H、pylori胃炎可增加或减少胃酸分泌,根除治疗可逆转或部分逆转这些影响.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13】H、pylori与若干胃十二指肠外疾病呈正相关或负相关,但这些相关得因果关系尚未证实。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90、4%. 【陈述14】根除H、pylori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与发展,部分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菌(学名:Helicobacter pylori),是从胃黏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弯曲样杆菌。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超过80%的带原者并不会表露病征。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防止溃疡复发,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粪-口途径:该种细菌可以通过患者胃肠道从粪便排出,从而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 二、胃镜途径:医疗上可通过胃镜造成的医源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也值得人们警惕。 三、人-人途径:这是幽门螺杆菌在家庭内传播的最重要感染途径。通过胃-食管,存活在胃液中的幽门螺杆菌可以反流进入口腔,滞留在牙齿上,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家庭中的密切接触(如夫妻间的亲吻)和共同的生活习惯(如吃饭不分餐、共用牙具)等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聚集的主要原因。 四、人体呕吐物也可以是传播的载体。 针对幽门螺杆菌的这些传播途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要做好卫生工作。尤其要注意口腔的卫生,预防病从口入。不与其他人共用牙具,要经常更换牙刷等,牙具不要放在卫生间内,要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定期对牙刷、水杯进行杀菌消毒。 其次,幽门螺杆菌经常是通过不洁饮食而使人体受到感染的,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喝开水不喝没煮开的水,要吃熟食不要吃生食,还要注意不要在路边小摊买东西吃,那是非常不卫生的。 再次,由于幽门螺杆菌在家庭中的传播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通常家里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他的家庭成员就有很大的几率也受到感染。所以吃饭的碗、筷子等也不要混用,还要经常进行蒸煮消毒。在保证卫生的基础上,还要实行分餐制,以免导致交叉感染。 最后,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之一是通过唾液传染的。所以要避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出现过分亲密的行为,谨防细菌通过唾液传染。

幽门螺杆菌和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和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挑战传统,以身试菌,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故事— < 老军医> 2005年10月,澳大利亚的马大夫(Barry Mashall)和沃大夫 (Robin Warren)在他们的发现正式发表二十一年后,终 于名至实归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很少颁发给在第一线工作的临床大夫,上一次还是1990年,获奖的是两位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美国大夫 Joseph E. Murray 和 Donnall Thomas,表彰他们在人类器官和骨髓移植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这次有点不同,两位获奖大夫来自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西部小医学院,而 且是历时77年以后,诺贝尔奖再次光顾细菌学这个“低科技”领域,让许多人迷惑不解,中文网络上就有人说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科技含量不高云云,兴趣之余,我查了些资料,写了一个关于溃疡病研究历史的科普。 早在1875年,一个波兰大夫就写文章报告说他在胃里面看见了螺旋状的细菌,这个发现得到其他很多大夫的证 实,由此很早就有人怀疑胃炎和溃疡病是不是跟细菌感染有关系。但是,胃里面的盐酸浓度实在太高,很难想 象有什么细菌能够在这个环境下生活。1954年,美国胃肠病专家帕大夫 (Palmer ED) 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观察了1180例胃的组织标本,探讨螺旋杆菌是不是在胃里面有生长繁殖,导致炎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细菌来 自于口腔,胃里面没有细菌生长,如果看到有细菌生长,那是因为胃组织死亡以后在那里繁殖起来的。那时候 没有人怀疑他的方法有问题,他那一千多病例就是说服力,他的结论几乎成了铁板钉钉的理论,从此以后30年间,大家就集中精力关注制酸剂的研发去了。 不信邪的人总还是有的,澳大利亚西部皇家佩思医院(Royal Perth Hospital)的病理大夫沃仑 (Warren JR) 就是其中一个。随着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病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时候就有不少人在胃里面很确切地看到 有螺旋状细菌,沃大夫的发现比较独特一些,他发现这些细菌所在部位,基本上都是胃有炎症或者溃疡的地

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与治疗

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与治疗 徐勇军药师 Hp感染的危害 1、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高达约50%。Hp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所有Hp感染者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chronic active gastritis),即Hp胃炎。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合Koch原则。Hp感染可以在人-人之间传播。因此Hp胃炎不管有无症状和/或并发症,均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2、目前认为Hp感染是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Hp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发生前实施Hp根除治疗可更有效地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3、阿司匹林、NSAID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和溃疡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服用NSAID增加Hp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风险;服用NSAID前根除Hp可降低溃疡发生风险。 4、长期服用PPI者胃酸分泌减少,Hp定植从胃窦向胃体位移,发生胃体胃炎,增加胃体黏膜发生萎缩风险。胃体黏膜萎缩可显著增加胃癌发生风险。根除Hp可降低或消除长期服用PPI者胃体胃炎发生风险。 5、除上述胃肠外疾病外,Hp感染还被报道可能与其他若干疾病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呈正相关的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肥胖、结肠肿瘤和慢性荨麻疹等。 Hp感染的诊断 1、临床应用的非侵入性Hp检测试验中。尿素呼气试验是最受推荐的方法,单克隆粪便抗原试验可作为备选,血清学试验限于一些特定情况(消化性溃疡出血、胃MALT 淋巴瘤和严重胃黏膜萎缩)。 2、若患者无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禁忌。胃镜检查如需活检,推荐快速尿素酶试验作为Hp检测方法。最好从胃窦和胃体各取1块活检。不推荐快速尿素酶试验作为根除治疗后的评估试验。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Hp) 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 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Hp学组) 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了《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 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2007年庐山会议提出《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庐山共识》; 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提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2012年10月发布在《中华内科杂志》。 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1 .消化性溃疡 是根除Hp 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 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 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 .胃MALT 淋巴瘤 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 %以上Hp阳性,早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胃MALT 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劲膜下层者疗效降低。 根除Hp 已成为Hp阳性早期胃MALT 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12专家指南强烈推荐以上两种情况:根除Hp ) 3 .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根除Hp可使8%~20% 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 何治疗 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或糜烂 Hp感染者中最终有< 1 %的人发生肠型胃癌,萎缩和肠化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反复糜烂后可发生萎缩、肠化生。尽管根除Hp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是萎缩、肠化生发生前,但在这一阶段根除Hp仍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生难以逆转 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6 .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PPI) Hp 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 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7 .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一3%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 p感染、环境因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虽遗传易感性难以改变,但根除Hp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索,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8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注意了,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5大症状,看看你有没有

在我国,大概每年会有16万人死于胃癌。 胃癌其实都是因为胃病的久治不愈,肿瘤增生,癌细胞扩散导致的。当中相当大一部分的胃病都是由于一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所引起的。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呢?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会有什么表现?身体一旦出现以下5个信号,提醒您要小心是否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因为这5个症状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所以大多数人都忽略了。 1、口臭:体内感染幽门螺杆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口臭,这种口臭不单单是张嘴说话臭,连闭着嘴巴呼气都臭。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感染口腔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化合物,从而引起口臭。 2、反酸:幽门螺旋杆菌增殖的时候加速促进胃泌素的分泌,而胃泌素这种物质会直接促进胃酸分泌变多,所以就会导致出现反酸。

3、嗳气: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在进食后都会出现嗳气、恶心或是腹胀等胃肠疾病的症状。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做胃镜、呼气等检查,确定一下自己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4、容易饿: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多数都会在餐后不久便会觉得很饿,如果在检查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甲亢、糖尿病之类的疾病,那么就很有可能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5、上腹部疼痛胀痛: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间较久的患者,随着细菌在胃内增殖,破坏了胃粘膜的保护机制,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痛的症状,全身会表现为越来越消瘦,或是出现贫血的症状。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症状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大家积极重视起来,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这里就要提醒大家:大部分的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途径都是由口及口传播的,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洁灵优口净Hp牙膏刷牙,TA可以有效的清除口腔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同时避免幽门螺旋杆菌进到胃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协办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处理共识会”于2012年4月26~27日在江西井冈山召开。我国Hp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组成员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前,就Hp感染的检测、根除治疗适应证及根除治疗方案3大主题撰写讨论稿,广泛征求意见。会议中,分别进行主题报告,提m有争议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参会专家发言讨论、专家点评及主持人总结。会议后,听取了未参会专家的意见,对一些问题进行协商。最后达成以下共识报告。 第一部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一、背景 (一)根除Hp的益处 1.消化性溃疡:是根除Hp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以上Hp阳性的早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低级别胃MALT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

黏膜下层者疗效降低。根除Hp已成力Hp阳性低级别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3.Hp阳性慢性胃炎伴:可等同于Hp阳性的非溃疡性(non-ulcer dyspepsia,NUD)或功能性(functional dyspepsia,FD),这是因为Hp感染者几乎均有慢性胃炎。NUD和FD在诊断标准上存在差异(症状、病程),但在临床实践巾常将NUD作为广义FD,未严格区分。一些国际性共识多将NUD作为Hp根除指证。根除Hp可使1/12 ~ 1/5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此外,根除Hp还可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 4.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 5.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忉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早期胃癌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后5年乃至10年生存率均很高,因此仍存在再次发生胃癌的风险,根除Hp可显著降低这一风险。不仅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者根除Hp预防胃癌也是有益的。 6.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p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Hp感染的蒙古沙鼠模型研究显示,PPI可加速或增加胃癌发生率。 7.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 -3%)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

幽门螺旋杆菌概述

幽门螺旋杆菌 (1)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致病的?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哪些疾病? (1) 幽门螺杆菌常见传播途径? (1) 怎么检查幽门螺杆菌? (2)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6个症状 (2) 医治方案 (2) 预防幽门螺杆菌应该注意哪些? (2)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在于抑止: (3) 食品杀菌 (3) 幽门螺旋杆菌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本质上是一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胃中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分餐,大家都是通吃一碗菜,也很少使用公筷,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据统计有50%的人群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致病的?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哪些疾病? 一般认为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引起腹胀、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口臭等症状,也使患胃癌的风险增加。然而深居胃黏膜兴风作浪的Hp,并不那么老实,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及荨麻疹等。有研究显示在给予患者根除Hp的治疗后,这些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意外改善或恢复。 幽门螺杆菌常见传播途径? 1、口口传播:中国不注重分餐的传统饮食方式及家长保守的喂养方式,常导致病菌的相互传播。 2、恋人之间的亲吻: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传染。 3、打喷嚏传播:患者打喷嚏可以通过鼻腔将幽门螺旋杆菌一起排出,并且有浓重的异味,需区别于口腔炎症。

幽门螺杆菌——唯一能在胃部生存的细菌

最近北京居高不下的气温让人们更加偏好生冷食物,加之最近欧洲杯热播,一杯冰凉的生啤再加上烤串几乎成了午夜看球的标配。但是这样一来,肠胃不适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不过,如果你还认为偶尔的胃疼仅仅是吃坏了东西的话,那可能真是想错了。因为在你的胃里可能正驻扎着一支细菌大军,像开荒部队一样辛勤地开垦着胃黏膜这片贫瘠的土地。也许刚开始只是零星的胃痛,但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各种绵延不愈的胃部疾病,甚至还有罹患胃癌的风险。这种细菌就是在1983年才被人类真正认识的幽门螺杆菌。 ■认识你 幽门螺杆菌——唯一能在胃部生存的细菌 北京武警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燕表示,幽门螺杆菌(也称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对生长条件要求非常严格的细菌,因为胃部的环境适合其生长,所以多定植在胃部,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种可以在胃部生存的微生物。从目前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非常高,大约40%的人都携带有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在人体的胃部定植可能会引起一些疾病,也有可能一辈子不出现胃部疾病,和人类相安无事。如果有胃部疾病的表现,比如胃痛、胃胀、泛酸等表现,都可能是因为感染细菌引发的胃部疾病。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

素大量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表现为泛酸和烧心。一般由细菌导致的胃病和其它的无菌性的胃病相比有一定特点,往往较为顽固久治不愈,而且使用一些抗生素后会有好转。另外幽门螺杆菌还可以在牙菌斑里生长,使得感染者口腔出现异味,即使刷牙清洁以后还不能消除,这就可能是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不容易彻底治愈 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景表示,幽门螺杆菌的携带人群比较多,这和细菌传播的模式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是口对口(比如共用餐具)、排泄物对口(比如被污染的食物)。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它家庭成员也非常容易被感染。而在同一个家庭的成员身上往往会发现相同的幽门螺杆菌。另外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往往是小量多次接触造成的,比如通过餐具的传播,往往是每天都在进行。这些因素使得幽门螺杆菌传播比较广泛,而且也不容易彻底治愈。 如果检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那是不是应该进行治疗呢?刘景表示,很多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本身并没有胃部的疾病,或者仅仅只是有腹胀和其它一些上腹部的不适,这类人群是否需要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治疗还存在争议。 因为目前发现和幽门螺杆菌有直接关系的胃部疾病有消化性胃溃疡和部分 胃炎,这些情况一定要治疗。而其他一些胃部疾病并不是直接和幽门螺杆菌有关,这部分患者是否治疗还没有统一的要求,往往取决于患者的意愿。不过由于目前证明有幽门螺杆菌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所以对于胃癌的高风险人群,比如家族有胃癌病史,还是应该积极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指南2019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发布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是Hp感染和胃癌发病"双高"国家,规范诊治Hp感染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及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以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Hp感染的诊治。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3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 ① 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3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 13C或1?C‐UBT阳性。 ③ HpSA检测(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血清Hp抗体检测(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诊断流程 诊断流程见图1。

治疗 (一)根除Hp指征 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根除Hp可使约80%早期胃MALT 淋巴瘤获得缓解。与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的Hp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Hp的获益显然更大。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Hp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多次根除治疗失败后治疗难度增加,应再次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进行个体化处理。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似乎所有Hp阳性者均有必要治疗。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达约50%,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现阶段仍然需要遵从根除Hp指征(表1),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

(二)治疗方案 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势更为严峻。总体而言,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很低。传统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上升导致传统三联方案根除率不断降低,传统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根除方案。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Hp方案,总共包括7种方案,各方案的剂量及用法等情况见表2。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虽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但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认为该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我国于1984年开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来,通过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在H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与遗传变异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振华在国内首先分离培养了Hp,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作了研究。发现该菌与弯曲菌属在一些重要的酶类(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肽酶等)、超微结构、菌体蛋白质SDS-PAGE、菌体脂肪酸组成及耐热抗原等方面存在着本 质上的差异。 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陈晶晶等对300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Hp检查,阳性率为65%。用血液双相培养基测定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fu/ml,第4天达2.87×105cfu/ml,以后又开始下降,从Hp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表明Hp与空肠弯曲菌用BagⅢ、BamHⅠ、Xb aⅠ和PstⅠ酶切,均显示出两菌 的不同带型。 有关Hp对组织粘附特异性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等(1997)在Barrett食道上皮化生区发现Hp定植,我们(1996)发现Hp菌对胎儿胃粘膜的胃窦和胃体下部有较强的粘附 能力。 近年北京医科大学王蔚虹(1997)和中山医科大学陈 湖(1997)等应用PCR扩增技术,所得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APD分析)鉴定Hp,可用于区别不同来源的Hp菌株。北京医科大学(1997)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南京医科大学(1997)用CagA/VacA毒素基因测定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应用菌体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对该菌进行了分型研究。如采用毒素基因分型,Hp可分为CagA+Vac A+、CagA +VacA-、CagA-VacA+和CagA-VacA-4种亚型,我们(1996)将Hp的SDS-PAGE表型分型,综合112株的共同条带特征,可将Hp分为Ⅰ~Ⅳ型,而其中Ⅳ型又分为Ⅳ1~Ⅳ5五个亚型。 我们认为这种分型方法有利于Hp的致病性与菌苗的研究。 贾继辉等(1994)发现,Hp的L型与其它细菌的L型一样,形态不均一,呈多形性。用HindⅢ酶切分析,显示Hp-L型和细菌型的酶谱基本相同,南方医院(1996)发现Hp的变异体在体外可长期传代,而冷冻保存后则难以复苏,用特定的无血培养基可以促进形态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原则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原则 幽门螺杆菌(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传播,我国Hp感染率高达59%。Hp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等。Hp在胃部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需要用药物根除。 一、铋剂四联方案2020年5月最新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和2017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根除Hp方案: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疗程应延长至14d,除非10d治疗在当地被证明有效。

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的7种抗菌药物组合、剂量、用法和评价见下表。 二、药物选择:基于医保支付医保支付的基本条件:符合药品法定适应症及医保限定支付范围。

1.适应症PPIs的适应证有差异(见下表)。 温馨提示:抗菌药物不宜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克拉霉素缓释片,一是不能提高Hp根除率,二是药品说明书无适应症。 2.医保情况

基于医保支付:PPI:首选奥美拉唑,铋剂:首选枸橼酸铋钾,抗菌药物组合:首选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三、药物选择:基于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可选择的抗菌药物有6种: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3种抗菌药耐药率低:阿莫西林(0%~5%)、四环素(0%~5%)、呋喃唑酮(0%~1%)。3种抗菌药耐药率高:甲硝唑耐药率40%~70%,克拉霉素耐药率20%~50%,左氧氟沙星耐药率20~50%。温馨提示: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有用药史者不推荐使用。 四、药物选择:基于禁忌症和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