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鉴赏之我见

小说鉴赏之我见

小说鉴赏之我见
小说鉴赏之我见

小说鉴赏之我见

常言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很多人喜欢看小说,问其原因,回答往往是“故事曲折生动,扣人心弦”。这就是所谓的“看热闹”。好的小说意蕴深厚,值得每一个读者用心去感悟,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仅仅从情节上来鉴赏小说是远远不够的。鉴赏小说得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四个方面入手。

1 主题,小说的灵魂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统帅。小说家们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鲁迅的《药》借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揭露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要吃他的血。小说揭示的不仅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悲哀,还揭示了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许多作者常把自己的感情和意向以及对主题的认识和评价蕴含在作品中,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如《狂人日记》中“吃人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振聋发聩的呐喊。狂人是不狂的,他的不同寻常的感受充满着社会性。这是鲁迅借助狂人的口揭示出封建道德、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一部优秀的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因此我们鉴赏小说时要做到“知人论世”。曹雪芹生于清朝末年。他的少年时期是在繁盛荣华中度过,后来曹家衰败,他沦落到社会的底层,饱尝了生活的辛酸。他郁结的情怀需要宣泄,他的才华也需要展现,因此,他能写出了旷世奇作《红楼梦》。他通过对大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爱情悲剧的描述,让读者感悟到人情冷暖、人生无常,也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等进行了思考,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元末明初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与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相比,虽然题材相似,但产生的时代不同、作者的立场不同,小说主题也截然不同。《水浒传》揭露了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歌颂的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荡寇志》则丑化了梁山好汉,污蔑农民起义英雄为“杀人放火”之徒,应以剿灭。所以,鉴赏小说时,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准确把握其主题。

2 人物,小说的核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在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典型的艺术形象,如同茵茵绿草中一朵耀眼夺目的鲜花。作品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精神品质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