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

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

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

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8]。以上仅是几篇代表研究论文,相关研究还有许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广。

除了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的专门研究外,还有对徐州、四川等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关于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9]、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10]、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11]、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12]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关于四川汉乐舞画像石的研究有:幸晓峰《砖上舞影》[13] 等。另外,还有对其他地区如齐鲁地区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都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二、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

汉代乐舞画像石是研究古代舞蹈以及汉代舞蹈的宝贵实物材料,根据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乐舞发展十分繁荣,类型多样,因而,无论是对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综合研究,还是对某一代表的乐舞类型研究,学界都有所涉及。

1、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汉代整体的乐舞类型的考究,有许多学者研究此

方面。

孙倩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中提到,在现在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中我们仍能够看到长袖舞、对舞、中舞、建鼓舞、磬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相和大曲等,并且对这些舞蹈类型的特点、场面、服饰以及该舞蹈类型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做了详细阐述[14]。孙倩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的列举已经比较详细,但随着专门研究各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的学者的不断探索,还有其他的乐舞类型不断被发掘:王璐璐在《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出了孙倩提到的乐舞类型以外,还提到了棒舞、剑舞、傩舞[15],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研究有一定作用;冯丽娜《临沂出土文物中的汉代乐舞艺术》中还提到了踏鼓舞[16];幸晓峰《砖上舞影》中还提到了籥翟舞、鼗舞、属舞、灵星舞[17],丰富了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廖欣《舞蹈旅程的碑石蔓延——试论汉代乐舞的发展》中又提出巴渝舞[18];鸿昀《椎牛击鼓,戏倡舞像——汉代乐舞形态级文化属性探索》中还提到了槃舞[19]。除了以上学者的研究以外,如梁宇《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20]、郭大刀、张健莹《汉代的乐舞百戏》[21]、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22]、王孟秋《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3]、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24]、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25]、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6]等论著中也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列举以及研究。

2、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某一种乐舞类型进行详细研究。

王岩《汉代龙舞及舞像考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龙舞进行了研究,让读者对龙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7];祝仰东《汉画像“盘鼓舞”价值取向研究》从唯美的价值取向、诗意化价值取向、人本化价值取向、表演化价值取向四方面对盘鼓舞进行了解读[28],关于盘鼓舞的研究还有潘鑫、张琦的《由<盘鼓舞>看汉代乐舞风格特征》[29];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从汉画像长袖舞的艺术组合形式、艺术表现手法、舞乐融汇、艺术风格四个大方面以及各个小方面全方位的对汉乐舞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做了研究,对长袖舞研究很有价值[30];蒋红梅《汉代美术中的“袖舞”形象辨析》中对袖舞的研究更详尽,除了长袖舞的研究,她还对汉代乐舞形象中的舞姿、服饰、舞伎、图式等方面对袖舞进行了描述,将袖舞更全面的展现在读者眼前[31]。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各个类型的乐舞进行了详细研究,都对汉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研究有所帮助。

三、汉乐舞画像石的审美解读

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分布和乐舞类型的研究,近年来,对于汉画像

石上的乐舞的审美解读也日益兴起。

冯宇光《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中以长袖细腰的阴柔之美、张扬蹈厉的气势之美、放纵驰骋的想像之美、独具一格的技巧之美、婆娑飘逸的轻盈之美、升腾缭绕的飞翔之美六个方面将汉代“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32]的观念诠释的淋漓尽致,也将汉代舞蹈特有的审美特征描述的详尽到位[33];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提到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蹈有律动感、节奏感,虽然夸张的表现了当时的舞蹈场景但是提现了当时的安然之思与当时的审美情趣相吻合[34];田平《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中说到舞蹈者以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展现了南阳汉代乐舞艺术的美感,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创造出一种高妙弥漫的音乐氛围、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这些体现在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审美特征同时也生动表现了当时乐舞的风韵和时代的特色[35];王蕊《南阳汉画像石乐舞题材的双向审美效应》中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入手点,对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内在成因与机制有所阐述,表明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 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 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36];张媛《试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中把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分别与具体舞蹈类型相结合,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审美特征给与了理论上的探讨[37];而向本涛的《西汉乐舞的壮美之审美特征初考》则是从古朴遒劲的健舞之美、、雄浑粗犷与婀娜轻盈的中和之美、“士”、“庶”共兴的壮阔之美、“俗”、“雅”互通的率性之美四个方面提出对当时的乐舞审美艺术的见解[38]。

除此之外,陈欣的《论南阳汉画像石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39]、李荣有的《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40]、谭静波的《中原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41]中也都有对该问题的研究。

四、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影响

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姿优美、类型多样,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以后的时代影响也都不可小觑。

1、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刘茜在其《汉画像石中乐舞百戏的功能与意义》中通过对乐舞百戏的娱神功能、娱人功能、升仙功能等方面阐述了汉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2];而李荣有在《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中则从民俗角度入手,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与民俗特征进行综合考述,阐明了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43]。

2、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其后社会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王孟秋在《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中提到大量汉画像中保存的盘鼓舞形象其舞姿风格与汉族的古典舞、民间舞相融合,其中部分舞姿造型与现今常用的舞蹈动作十分相近,得出现今许多舞蹈都受汉代乐舞影响深刻的结论[44];郭春敏在《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浅析》中表明,今日的中国舞中,继承了大量汉代舞蹈的精髓,我们为之感叹,汉代舞蹈影响了唐、宋、清等朝代,更影响了现今的中国舞体系。这些影响,会促使中国舞钻研传统舞蹈的可取之处,并在继承的同时,对汉代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及内容进行创新。明日的中国舞体系,会在汉代舞蹈的影响之下,更加繁荣,不断腾飞;纪月宁则从民俗活动的演变角度入手阐述汉代乐舞对其后时代的影响[45]。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都得出了汉代乐舞地位非凡,影响巨大的结论,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十年来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的研究,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

于以上的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在这里不一一例举,仅就现在主流研究方向给予总结。对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卫雪怡,《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金宝,《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南都学坛》,2006年03期

[3] 梁宇,《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王松阳,《从南阳汉画像石中看汉代乐舞艺术发展的变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5] 黄茜文,《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乐舞图像”的舞蹈类型小议》,《大众文艺》,2011年24期

[6] 田平,《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黄河之声》,2009年12期

[7] 王蕊,《南阳汉画像石乐舞题材的双向审美效应》,《南都学坛》,2004年03期

[8] 王孟秋,《南阳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9] 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剧影月报》,2008年04期

[10] 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中华戏曲》,2009年02期

[11] 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2] 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3] 幸晓峰,《砖上舞影》,《文史杂志》,2007年03期

[14] 孙倩,《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郑州大学,2004

[15] 同 [9]

[16]冯丽娜,《临沂出土文物中的汉代乐舞艺术》,《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7] 同[13]

[18] 廖欣,《舞蹈旅程的碑石蔓延——试论汉代乐舞的发展》,《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3期

[19] 鸿昀,《椎牛击鼓,戏倡舞像——汉代乐舞形态级文化属性探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0] 同 [3]

[21] 郭大刀、张健莹,《汉代的乐舞百戏》,《戏剧艺术》,2012年01期

[22] 同[10]

[23] 同 [8]

[24] 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25] 同 [11]

[26] 同 [12]

[27] 王岩,《汉代龙舞及舞像考略》,《齐鲁艺苑》,2008年04期

[28] 祝仰东,《汉画像“盘鼓舞”价值取向研究》,《艺术百家》,2011年06期

[29] 潘鑫、张琦,《由<盘鼓舞>看汉代乐舞风格特征》,《大舞台》,2011年09期

[30] 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02期

[31] 蒋红梅,《汉代美术中的“袖舞”形象辨析》,《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2] 刘安,《淮南子》,陈广忠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33] 冯宇光《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南都学坛》,2007年02期

[34] 同 [9]

[35] 同 [6]

[36] 同 [7]

[38] 张媛,《试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9] 向本涛,《西汉乐舞的壮美之审美特征初考》,《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0] 陈欣,《论南阳汉画像石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1] 李荣有,《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2] 谭静波,《中原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艺术百家》,2008年06期

[43] 刘茜,《汉画像石中乐舞百戏的功能与意义》,《戏曲艺术》,2011年03期

[44] 同 [40]

[45] 同 [8]

[46] 纪月宁,《汉代乐舞与现代民俗活动的演变》,《北方音乐》,2010年09期

乐舞化_风_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_乐治_

收稿日期:2010 03 20 作者简介:袁禾(1956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舞蹈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2009年度重大项目 隋唐五代文学艺术思想史!(项目批准号:2009jj d750006)研究成果之一,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 文章编号:1674 3180(2010)03 0083 05 乐舞化 风! * 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 乐治! 袁 禾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学系,北京 100081) 摘要: 乐治!是指由于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而引起的对 治!的快乐,是汉代乐舞审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春秋战国沿至汉代的乐舞享乐之风导致的官乱民散,汉儒特别强调乐舞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他们的这种深信不移,归根结底是因为乐舞与人情、人性、人的生命密切相连。 关键词:乐治;乐舞;教化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Moralization function of Dance with Music On Joy in Order !in Aesthetics of Dance with Music in Han Dynasty Yuan He Abstract: Joy in order !means pleasure in the social order and rule because the dance with music plays a role in moraliz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es thetic ideology of the dance with music in the Han Dynasty.Since the pursuit of hedonism in the dance with music is passed do wn from the Spring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as a result of which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have gone astray,Confucians in the Han Dynasty particu larly stress the function of moralization of the dance with music.The reason for their firm beliefs lies 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nce with music and humanity.Key words:joy in order;dance with music;moralization 汉代乐舞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充分继承了先秦乐舞思想,并且 大大丰富完善了先秦儒家乐舞美学理论。尤为重要的是,汉代人将 乐!视为天地精神的象征, 2010年5月第3卷 第3期 文化艺术研究 Studies in Culture &Art May,2010 Vol 3 No 3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承楚风,汉代乐舞继承了“楚舞”风格。以折腰、舞袖来表现轻柔、飘逸的舞姿是“楚舞”的主要特征,汉代舞蹈文物充分显示了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汉画像石更是有“汉风楚韵”之说。在山东临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有许多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腾挪踢跳、刚劲有力的“盘鼓舞”;有高髻细腰舞女表演的婀娜多姿的“巾舞”、“长袖舞”等,以巾绸的柔软回旋、飘逸多变,以长袖的抛曳环绕、飘动飞舞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察汉代出土文物上那些绚丽多彩、神色飞动的舞蹈场面,在我们清晰地感受其洒脱飘逸的同时,还给人一种“古拙凝重”之感。不管是杂技、舞蹈或是百戏表演,多见塌腰突臀、重力下沉的体态动作,且不显漂浮无力。如山东梁公林汉画像石上的三位长袖舞女,体态飘逸、舞袖轻柔,但其上方中间的舞者却呈臀部下沉的屈膝造型,给人以某种凝重感。这里的凝重绝非沉重,有人认为这是汉人自信,是其坚实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种气韵生动的精神写照。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影响下的洒脱、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受董仲舒易学思想天人宇宙观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文化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乐舞外观奔放古拙实则意蕴纤巧。 汉代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是中华民族青春勃发的“少年时代”特有的乐观性格的体现,是一种崇尚阳刚、大气磅礴的英雄情怀,汉代乐舞的百戏场面是这种精神特征的典型体现。作为俗乐舞文化的一个高峰,汉代乐舞百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乐舞百戏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从汉代舞蹈文物和汉赋所描述的恢弘浪漫的歌舞乐艺及幻术杂耍的表演场景中,可以看出汉代乐舞百戏对后世的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发展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创了我国古代乐舞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汉代民间乐舞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经历了西周礼乐制的势微、先秦雅乐的流失与衰落,汉代民间舞蹈在两汉封建制度的蓬勃发展中迅速成长壮大。平民出身的汉代统治者以崭新的思想观念,开明开放的文化策略,重新构建新乐舞体系,自西汉始,汉乐舞第一次拥有了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浑然不分的双重品格,也第一次成为雅俗趋同的主流的审美时尚。汉代的乐舞不仅有正宗的雅乐舞,如祭祀宗庙的《文始》、《五行》、《昭德》,礼仪性宫廷舞蹈《昭容》、《礼容》等,而且倡优舞伎表演的俗舞别开生面,且渐跃为主流。民间舞蹈更是如烂漫山花,似浩荡春风,使汉代舞蹈五彩缤纷。儒家素有“郑声淫,放郑声”的主张,然不可否认,与雅乐相对的俗乐新声,较前者确实更富有魅力。听古乐则唯恐高卧,听新声则兴高采烈。“文人不能怀其藻”,“武毅不能隐其刚”,就连板着面孔装腔作势的君王,在郑卫之音面前,也“严颜和而怡怿”,“幽情形而外扬”。进一步佐证了在汉代就已确立了我国乐舞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2、确立了舞蹈的娱乐功用 如果说周代总结了远古舞蹈,使之符合礼的规范,汉代舞蹈则是对规范的突破;如果说周舞主要用于祭祀与教化的目的,汉代舞蹈则更多地具有世俗娱乐的性质。关于这点已有不少学者曾指出。而在汉代文物所表现的百戏场景中,也反映出汉舞从古代乐舞祭祀的功能中解放出来后加速由娱神向娱人转变的轨迹。傅毅的《舞赋》在舞蹈思想方面最难能可贵的是把舞蹈作为艺术来看,强调舞蹈的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战国秦汉画像砖文献简目

战国秦汉画像砖文献简目 刘未辑 王仲殊《空心砖汉墓》《文物参考数据》1953,1期。 安金槐:《郑州二里岗空心砖墓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 王寄生:《闻喜西官庄汉代空心砖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4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新繁清白乡东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6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四川德阳县收集的汉画像砖》,《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7期。 重庆市博物馆编:《重庆市博物馆藏四川汉画像砖选集》,文物出版社,1957年。 赵世纲,《淅川县见到的几种汉代花纹砖》,《文物参考数据》1957,8期。 于豪亮:《几块画像砖的说明》,《考古通讯》,1957年4期。 赵世纲:《淅川县见到的几种汉代花纹砖》,《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8期。 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方继成:《汉砖花纹释例》,《人文杂志》,1958年1期。 游清汉:《河南舞阳冢张村汉墓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9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8、9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汉代画像砖拓片》,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1961年11期。 居方:《汉代收获渔猎画像砖》,《历史教学》,1962年10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二队:《河南出土空心砖拓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汉画象空心砖墓》,《考古》,1963年11期。 王褒祥:《河南新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考古》,1964年2期。 孔次青:《山东曲阜纪庄发现汉代空心砖》,《考古》,1964年9期。 居举郎澜、金仁:《贵州赫章县发现的汉砖》,《考古》,1964年8期。 吕品、周到:《河南新野新出土的汉代画象砖》,《考古》,1965年1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收集的古代花纹小砖和文字砖〉,《文物》1965,5期。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通桥汉代画像空心砖墓》,《文物》,1972年10期。 刘志远:《汉代市井考——说东汉市井画像砖》,《文物》,1973年3期。 张观教:《市井像砖市楼上应为鼓钲并悬》,《文物》,1974年1期。 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反映的社会生活》,《文物》,1975年4期。 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理论组等:《略论秦始皇时代的艺术成就》,《考古》,1975年6期。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1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11期。茂陵文物保管所等:《汉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发现的重要文物》,《文物》,1976年7期。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作者: 学号: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题目: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任课教师: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挑战。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提高组织绩效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要素及其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力求系统地理解管理理念,进而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精神财富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erprise Culture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 to make busines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a big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valuab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busines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on corporat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s and measuring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were reviewed and combing, and strive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us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spiritual wealth

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

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俗乐舞,是一种民间风俗推崇的民间乐舞,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上看,最早的文物主要是夏代的,如1980年在山西临汾地区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文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约在公元前4300余年,相当夏代。所以推算夏代应该是乐舞的兴起阶段,到了汉代达到一个繁荣时期,可以说汉代是俗乐舞的时代。 古代人们主要用舞蹈来祭祀,以取悦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后来除了这些之外还用来供统治者娱乐等。随着舞蹈的发展,其内容不断被丰富,如原来都是很简单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到后来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出场面是很生动的,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留意到老师投影出来的一幅画,场面非常壮观动人,里面有很多种表演,如一大群舞女在婀娜多姿地跳舞,有壮士在飞奔的马上表演高难度动作,更有人一只手举着长棍,而棍上还有几个人在表演杂技,其动作灵敏得像个猴子,对比现在应该很少人敢这样做,一不小心就会丢性命的,我当时深深地被人们精湛的技艺征服了。 西周盛行雅乐舞,周王朝建立后,宫廷设置舞蹈机构,在整理前代遗存乐舞的基础上,结合新编乐舞,与宗法礼制对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强调乐舞的政治和教化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间俗乐舞开始进入宫廷。秦始皇灭六国,八方乐舞齐聚咸阳,各国不同风格的舞蹈大大促进了俗乐舞的交流和发展,为汉代舞蹈的繁荣埋下了伏笔。到了汉代,俗乐舞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原因主要是俗乐舞的兴盛,是适应了社会发展、文化需求、放开了礼教对乐舞娱乐功能的禁锢。汉代国力强盛,经济强盛,所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比较开放,所以俗乐舞就有了发展的机会。同时,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乐府机构专门管理俗乐舞,汉武帝也深感俗乐舞的艺术魅力,因此俗乐舞成了宫廷舞蹈节目的主要内容。俗乐舞经常和杂技和武术一起在角抵百戏中表演,相互发生多方面影响,汉代杂技中许多跳、转、滚、翻、扑、跌的技巧被舞蹈吸收,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舞蹈。 俗乐舞的发展主要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影响,如西周实行礼乐制度,有严格的封建礼教,因此盛行雅乐舞,这是俗乐舞没有发展的机会,而到了汉代,汉武帝设立乐府,专门管制乐舞,这时候俗乐舞得到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并迅速繁荣。总结起来,俗乐舞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夏开始兴起,之后一直到春秋战国都是发展时期,且速度比较缓慢,秦汉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汉代达到繁荣。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QIU Y un-mei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Lishui32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disciplines, structural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setting up of cour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bout tourism education to which special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in the days to come. 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依笔者目力所及,我国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6年以后,即从《旅游学刊》出刊《旅游教育增刊》开始。1999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也推出了教育专刊。增刊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教育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教材、教法的探索等。 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正规学校的旅游教育始于1978年,而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存在[1]。陶汉军对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进行回顾,并将之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并且已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董观志在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就进行总结时,认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和内涵式发展时期三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并认为自1995年以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现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3]。刘志江从旅游教育的现状、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有继续稳定发展、体制改革更趋深入、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水平接轨的趋势[4]。喻学才通过对上海高等旅游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规范化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保证措施[5]。丁力等针对全国范围旅游需求已趋饱和,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对旅游教育质量的追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6]。张立明在分析了旅游业全球化特征、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之后,总结出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教育的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7]。刘文江[8]、黄松山[9]等通过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满足21世纪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和旅游业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形成很大的反差,阻碍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申葆嘉[10]、郝索[11]、明庆忠[12]等人从发展时间短、方法论尚无重大突破、研究力量薄弱、观念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尚不成熟的原因。同时他们指出,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

汉画像石的考古研究分析

汉画像石的考古研究分析 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 在我国,汉画像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大的区域: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地区;二是豫南、鄂北地区;三是陕北、晋西北地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地区。全国范围内汉画像石的发现数量,大概在六千余石。现代研究汉画像石的学者,把这些汉画像石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主要有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天文星象、祥瑞辟邪、图案装饰等,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石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和法律,成为形象化的汉代史料、汉代百科全书。 1973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王寨汉画像石墓出土一块画像石,上刻一彗星图。此图刻绘在前室石梁下面,画像左边刻有背负日轮的一只阳乌,东边刻一满月,月中有蟾蜍。画像表现的是日落月升的傍晚,日月之间刻有六星连线组成的“∪”形,是省略化的天庙星。月亮右边又有六星也有线相连,是与天庙星相邻的东欧星。东欧星上下各刻一彗星,两彗星皆彗尾向东,彗头向西。依照古代星图,天庙、东欧为南宫朱雀十七度张宿统辖的二星。《后汉书?天文志》载:“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张为周地。星孛于张,东南行即翼、轸之分。翼、轸为楚,是周、楚地将有兵乱。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俱攻破南阳……光武兴于河北,复都洛阳,居周地,除秽布新之象。”研究者魏仁华先生认为,此图所绘,即是新莽地皇三年出现于张宿的彗星,而且较《后汉书》的文字记载更为形象

生动。文图相映,为历史做了最好的注解。在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的画像石中,首次发现了一幅描绘汉代刑徒的画像。“画面周围有执笏而坐的官吏,中间在腰佩弓箭手执长刀的武士围绕中,有一群蓬头散发的人,其状悲惨,有的被一个或两个手执长刀或三角刀形器的武士揪住乱发,有的匐伏地上,有的没有头发,这些人就是汉代的刑徒。 古人不剃发须,剃掉发须是判罪的刑罚”,这幅画像就表现了对刑徒髡发的情景。汉代刑徒是官府手工业的重要劳动力,还从事国家的各种劳役,是和农民、手工业工人一起创造汉代物质文化的大军。研究者认为刑徒画像是研究汉代阶级关系、政治、法律等的珍贵形象资料。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出土的有纪年的汉画像石刻,则以直接的方式、可靠的形式把历史的瞬间清晰地刻录在了石头上。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国有纪年文字的汉画像石刻有七十多处。南阳也有发现,如唐河郁平大尹墓主室中柱上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七日癸巳葬千岁不发”,天凤五年即公元18年。纪年汉画像石刻准确地提供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下葬时间、地点等,对研究画像石墓的断代、汉代职官制度、民情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汉画像石作为一种成熟的石刻艺术品,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地位也不可小觑。由于年代久远,汉画像石成为保存下来的研究汉代绘画的实物资料。由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绘画的特色:题材多样,形式独特。石刻与绘画相结合,既表现了汉代美术的多样化,也表现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其吸引力和震撼力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画是在汉画石刻

最新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 2 3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4 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5 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6 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7 “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8 《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9 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10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11 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12 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13 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14 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15 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16 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17 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18 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19 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20 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21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22 1、国外学者的定义 23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 1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xx 戚夫人(?-公元前194年)一称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秦末汉初定陶(今山东定陶),是汉高帝刘邦的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 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刘邦听之常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 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登位后,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

论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

论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 发表时间:2015-10-23T10:07:35.76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韩莉娟[导读]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宫廷燕乐是唐代乐舞民族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体现,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韩莉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50228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是周代、汉代、唐代这三个朝代。本文分别论述了周代是雅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关键词:雅乐舞俗乐舞燕乐舞 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三个非常繁盛的历史时期,这就是周代、汉代和唐代。 一、周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 1.建立较为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是将“礼”、“乐”相互结合,把乐舞与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通过乐舞的习演,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行为规范完美统一于一体。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有六大舞、六小舞,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对于后代的教育内容之一。周代的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及军事典礼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使用配套乐舞,歌乐舞是这些仪式的组成部分,有固定的搭配,大致是歌乐—奏乐—歌曲、笙奏相间—合乐,其程序就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较为明确的雅乐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2.民间乐舞全面兴旺繁荣。战国时期,民间乐舞的影响力超过日益僵化的旧雅乐,全面兴旺繁盛起来。《诗经》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周代乐舞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诗经》之《风》、《雅》、《颂》三类,《国风》之民间乐舞,形式活泼,质朴清新,舞蹈擅长,道具运用有羽、弓、簧等,舞者容貌姣好,动作流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舞蹈的审美取向。《雅》、《颂》所反映的乐舞,主要是歌颂统治阶级,属于当时的正统乐舞。除此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楚辞》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关系。《楚辞》之《九歌》就是根据民间巫歌加工而成的祭祀歌舞辞。《九歌》各篇写法多样,舞蹈也有群舞、独舞、歌舞加伴唱等多种形式,各篇乐舞节奏气氛相互间也有变化对比。 二、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 1.乐舞“角抵百戏”广为流传。由于汉代政治宣传、统治阶级娱乐的需要,导致角抵百戏空前发展。角抵百戏表演丰富多彩,有举援大木者,有曲折肢体者,有跳跃轻巧如猿猴者,有攀高宛如燕龙者,有舞巾舞袖者。同时汉乐舞与“角抵百戏”中其他各种技艺相互吸收和渗透,使得汉乐舞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观赏性也有所增强。 2.缤纷多彩的汉代俗乐舞。汉代俗乐舞是包含在“百戏”中的,在琳琅满目的汉舞世界里,这些形式各异的百戏歌舞,按其特征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手巾、袖为容的舞蹈;二是手持刀、剑、棍、铎等器物的舞蹈;三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四是模拟鸟兽之形的舞蹈。 3.中外各民族乐舞文化大交汇。中外各民族乐舞文化互相交流影响,比较突出的是西域乐舞的传入即“胡乐胡舞”。此舞传入中原后,无论皇室还是百姓都非常喜欢,盛行状况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均有所反映。汉武帝时,中原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乐舞交流频繁,吉林省吉安出土的高句丽古墓“百戏”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1.唐代乐舞体现了古代艺术的高度发展。首先,唐代首次出现以动作力度和风格特征来进行舞蹈分类,主要有软舞、健舞之分。这表明了唐人对乐舞的分类突破了传统观念,更加突出了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侧重于舞蹈本体的表现。这种舞蹈分类,对于古代乐舞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乐舞新作唐代阵舞《破阵乐》是大型群舞,其性质属武舞类,表现了大唐的国武皇威,体现了文武兼备的帝王思想。它是唐代变化较多,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延续周代“功成作乐”传统的乐舞,同时也充份体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生命力。第三,唐代乐舞荟萃,其中《霓裳羽衣》是唐代乐舞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2.兼容并包的唐代宫廷燕乐。唐代燕乐是礼仪与乐舞的结合,主要用于娱乐欣赏,糅合了前代乐舞、民间俗乐和西域胡乐舞,兼有典礼、娱乐、表演等多重功能。部伎乐舞是唐代燕乐的主要内容,如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其中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汇集了这一时期中原传统乐舞、西域胡乐舞之精粹。十部伎汇集了多国家、多民族的乐舞,象征开国定邦的丰功伟业。坐部伎和立部伎,主要体现本土乐舞文化,突出技艺水平和风格特点,主要是为帝王歌功颂德。宫廷燕乐是唐代乐舞民族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体现,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3.中外乐舞文化交流频繁及乐舞汉化。自唐至盛唐,外国各地多向唐王朝进献乐舞。如:南诏王(今云南)进献的《南诏奉圣乐》;从古印度传入的《天竺伎》等。民俗乐舞“踏歌”传到日本后,与日本的歌垣逐渐融合。古朝鲜吸收了大量中国乐舞文化,学习流经中国的西域乐器,如横吹笛箫,乐舞有“玄鹤”等。而外来乐舞的汉化表现在如原中亚一代的民间舞《柘枝舞》,唐初为健舞《柘枝》后经汉化后成为软舞《屈柘枝》,风格温文尔雅。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山西人民出版社[M],2008。 [2]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出版社,2005。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d9014258.html,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作者:张明月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之大宗,其中人物造型高度概括简化, 充分表现出一种整体、深沉而雄大的恢宏气势,是艺术创作中形神兼备的高度体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画历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意韵生动的艺术理念在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头。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概括;简化;整体 0 引言 在一次艺术考察中,我在洛阳艺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真实的画像石拓片以及墓室中的画像石,接触到汉代画像石,被其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极具动感的夸张表现深深地吸引。其人物形象,整体大气,动势夸张,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审美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造型手法及艺术价值两方面对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研究。 1 概念 画像石就是汉代的像石,是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产生与西汉,生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称汉画像石。 ——范迪安[1]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系在石棺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施涂彩色制作的特殊壁画,用以嵌饰祠堂和墓室,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区中不见与之完全相同的艺术品。 ——杨泓[1] 通过广泛学习,综合诸多概念我了解到,“画像石”,顾名思义,石上的画像,也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因其形象塑造大多使用雕刻技法,所以,就其成型技术而言,属于雕刻艺术。但就其整体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而言,又与绘画极为一致,因此称为画像石。画像石艺术在我国汉代时期发展至高峰阶段,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画像石就是指汉代画像石。 2 画像石中人物造型手法 2.1 高度概括和简化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1、国外学者的定义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1)Schein的研究 相对而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Schein(1992)对组织文化的定义。这个定义侧重描述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进行内部整合时,

汉代舞蹈艺术的楚风汉韵探源解析

汉代舞蹈艺术的楚风汉韵探源解析摘要:汉代,历时四个多世纪,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并与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代历史悠久,文化绚烂,舞蹈艺术文化之所以如此纷繁复杂,是朝代的历史造就了它,那不是一种巧合,历史的脚步必然推动着它的发展,它的内涵底蕴如此深厚,妖娆灵动的荆楚巫风与淳朴厚重的尊周礼制融合凝结,造就出别样的艺术形式,那舞蹈中的狂放大气让人畅想不已,是什么样的国情造就了它,又是什么样的时代成就了它,走进汉代,走进历史,回到那久远的文明深处,品味舞蹈所带来的别样震撼 关键词:汉代舞蹈;荆楚;儒道;百姓;女乐 汉朝所在的历史时期是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所以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 1 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并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历经孝惠皇帝刘盈、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等三十位皇帝。其疆域最广,西到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北至大巴尔喀什湖、北临贝加尔湖、

东北起于黑龙江口直达西南青藏高原,同时东南由滨海到南面岭南。疆域如此辽阔,可谓是史无前例 一、汉代舞蹈的历史支撑 汉朝的政治制度离不开秦朝的政治基础,这所谓“汉承秦制”,一个独立的朝代是不能存在的,它或多或少都被以前的历史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以后的社会发展。虽然说汉代延用了秦始皇执政时的政策,但是废除了一些暴政酷刑。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所以人们才有自娱自乐,这为汉代艺术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代的疆域之广,那么它的文化就存在多元化。在武帝时期,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这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对外交流更是频繁。匈奴、乌恒、鲜卑、蛮越、夷、氐、羌以及楼兰、罗马、波斯等等都有过交往,交往必然会对 2 双方产生影响,文化、经济、政治都包括在其中,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现今我们使用的调料胡椒就是汉代时期从外引进而来的最好例子。汉族在同少数民族及域外的文艺交流中,从汉舞百戏中可以得到再现,《吞刀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自缚自解》以及象的表演都是中外交流的体现,其中不乏统治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汉初建国时曾对边陲的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攻伐兼并,这种兼并所带来的就是文化的杂融,使得汉文化丰富多彩,以至于汉代艺术繁荣绚烂 二、汉代舞蹈的思想基础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初汉,文景两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采用“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推行皇帝、老子的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那时候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从实质上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