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为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2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2009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4万亩,油菜播种面积15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8万亩。

2.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渐突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日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规模小,名优品牌少;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

(二)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201.8亿元(含牧业、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5.8%。近年来,通过加快畜禽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养殖,我市现已建成一批生猪、肉(奶)牛、鸡鸭兔和水产等规模养殖小区(场)。截至2009年底,全市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有3022个,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33.27%;生猪存栏达527万头,年出栏1081万头;养殖水面13.24万亩,水产品总量达10.5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达到55 %。

2.存在的问题。畜禽良繁、动物防疫、投入品质量监管、养殖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竞争力不强,销

售渠道窄,市场占有率低,深加工产业链短;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我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41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65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9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12家,50亿元以上的3家。涌现出“美好”、“通威”、“得益绿色”、“棒棒娃”、“豪吉”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沿新都区、郫县、温江区、双流县、锦江区、成都高新区、金牛区,形成了以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生产为主的产业聚集带,沿邛崃市、新津县、崇州市、蒲江县,形成了以肉类加工、白酒制造和茶叶加工为主的产业聚集带。

2.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不匹配;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加工领域缺乏国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品牌认知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农业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至2009年,全市大型农业物流市场有13家,其中,一圈层3家,二圈层8家,三圈层2家,年交易额累计300亿元以上。

2.存在的问题。农业物流业总体规模偏小,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农业物流市场仅6家;农业物流业基础设施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物流发展需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物流业基本上只具备单一的市场交易功能,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切实加强城乡统筹,深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积极打造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见表一)。

成都市现代农业总体发展目标(表一)

分产业目标具体如下:

(一)优势特色种植业。

1.发展目标。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以提高粮食单产为主,在充分考虑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的前提下确定种植业主要发展目标(见表二)

成都市优势特色种植业发展目标(表二)

2.发展方向。根据“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大力推进新品种示范、推广,提高种植业良种化水平;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积极引进优势企业,提高种植业组织化程度。

3.规划布局。

(1)水稻。建设国家级、省级水稻生产基地330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2万亩、青白江区15万亩、新都区30万亩、温江区8万亩、都江堰市23万亩、彭州市40万亩、邛崃市36万亩、崇州市42万亩、金堂县20万亩、双流县34万亩、郫县23万亩、大邑县26万亩、蒲江县15万亩、新津县16万亩。

(2)小麦。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分别布局在青白江区8万亩、新都区8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6万亩、邛崃市10万亩、崇州市20万亩、金堂县2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5万亩、大邑县12万亩、新津县6万亩。

(3)马铃薯。建设高产马铃薯生产基地78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4万亩、都江堰市1万亩、彭州市7万亩、邛崃市12万亩、崇州市10万亩、金堂县12

万亩、双流县10万亩、大邑县8万亩、蒲江县8万亩。建设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其中,彭州市5万亩、大邑县5万亩。

(4)油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5)城市蔬菜。建设优质、安全的城市蔬菜生产基地10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5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7万亩、温江区5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22

万亩、邛崃市5万亩、崇州市6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5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5万亩、新津县5万亩。

(6)外销及加工蔬菜。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8)猕猴桃。沿龙门山低山丘陵区(海拔500至1200米)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25万亩,分别为:都江堰市12万

亩(含猕猴桃科技产业园)、蒲江县5万亩、彭州市5万亩(含猕猴桃基因库基地)、邛崃市3万亩,形成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在都江堰市建设猕猴桃科技产业园。在彭州市建设猕猴桃基因库为载体的主题公园。

(9)伏季水果。沿龙泉山丘陵区建设以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生产基地68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21万亩、青白江区9万亩、金堂县13万亩、双流县25万亩。在龙泉驿区建设伏季水果科技产业园。

(10)食用菌。建设以姬菇、平菇,黄背木耳等产品为主的木腐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青白江区3万亩、彭州市1万亩、金堂县6万亩;建设双孢蘑菇、草菇、姬松茸等产品为主的草腐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万亩,其中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3万亩、大邑县4万亩、新津县2万亩;建设外销珍稀食用菌基地3万亩,其中青白江区1万亩,金堂县、郫县、大邑县共计2万亩。在青白江区和郫县各建设1个珍稀食用菌科技产业园。

(11)花卉苗木。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7万亩。苗木基地分别为:温江区13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崇州市2万亩、郫县5万亩;在金堂县建设2万亩鲜切花生产基地,形成以温江区为核心,涵盖都江堰市、崇州市、郫县相邻区域的苗木产业圈,其中,温江区主要建设观叶植物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科技产业园,温江区、都江堰市、崇州市、郫县

建设绿化苗木生产基地,都江堰市、崇州市建设兰花生产基地,金堂县主要建设鲜切花生产基地。

(12)茶叶。沿龙门山低山丘陵区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12万亩,其中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3万亩、崇州市1万亩、大邑县3万亩。沿邛崃山丘陵地区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3万亩,其中蒲江县13万亩、邛崃市10万亩。在蒲江县建设茶叶科技产业园。

(13)中药材。沿龙门山和邛崃山区域建设中药材产业带,重点发展黄连、川芎、郁金和杜仲、黄柏、厚朴等三木药材,规划面积25万亩,其中都江堰市10万亩、彭州市5万亩、崇州市2万亩、大邑县5万亩、邛崃市3万亩。

(14)林竹。沿龙门山、邛崃山、龙泉山及其延伸区域的低山丘陵区建设林竹生产基地360万亩,分别为:都江堰市38万亩、彭州市40万亩、崇州市28万亩、大邑县67.7万亩、邛崃市61.1万亩、蒲江县32万亩、金堂县34万亩、龙泉驿区23万亩、双流县27万亩、青白江区9.2万亩。

(二)优势养殖业。

1.发展目标。

(1)畜禽养殖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生猪存栏400万头,出栏1000万头;家禽存栏4500万只,出栏1亿只;到2020年,实现生猪存栏300万头,出栏800万头;家禽存栏3000万只,出栏8000万只。

(2)水产养殖发展目标。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4.8万亩,可养殖面积达到35.5万亩,产量达12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2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8.3万亩,可养殖面积达到15.3万亩,产量达13万吨,实现产值52亿元。

2.发展方向。全面提高DYC、PIC、托佩克等优良生猪的养殖覆盖面和养殖水平;加大彭县黄鸡、青脚麻鸡、鲑鳟鱼、鲟鱼等特色优良家禽水产品种的推广,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规模化健康养殖,推动生猪、家禽养殖小区建设;推动生猪、家禽及水产养殖向成都都市经济圈的合作地区转移;提升养殖业疫病防控水平;严格控制养殖业污染,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实现养殖业污染物“零排放”;建立完善生猪、家禽、水产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需求。

3.规划布局。

(1)生猪。生猪产业主要布局在青白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三大纯外血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主要布局在邛崃市、双流县、大邑县。

(2)家禽。家禽养殖主要布局在龙泉驿区、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

(3)水产。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其他适宜养殖冷水鱼的地区建设冷水鱼苗繁育、成鱼养殖基地,带动全市冷水鱼产业发展;在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蒲江县、新津县建设名优水产品基地;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配套建设鲑鳟鱼加工厂、鲟鱼和鱼籽酱加工厂;在都江堰市、邛崃市、双流县、新津县建设水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斑点叉尾鮰、鲑鳟、黄鳝、泥鳅;在温江区、郫县等近郊地区,重点发展集观赏、垂钓和餐饮一体的休闲观光渔业。

(三)农产品加工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70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0%;到2020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320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80%。

2.发展方向。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合理规划布局一定数量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园(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国家级、省级品牌;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3.规划布局。

(1)生猪及副产品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龙泉驿区、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大邑县、蒲江县。

(2)家禽产品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邛崃市、崇州市、双流县、新津县。

(3)茶叶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都江堰市、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

(4)粮油产品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新津县。

(5)食用菌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青白江区、都江堰市、大邑县、金堂县。

(6)川菜原辅料及蔬菜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郫县、新都区。

(7)猕猴桃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都江堰市、彭州市。

(8)饲料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新都区、邛崃市、金堂县、双流县、新津县。

(四)农业物流业。

1、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降低农产品消耗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物流品牌和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物流配送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及储藏保鲜、冷链运输等基础配套设施。到2020年,初步形成配置合理,功能协调,综合批发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国内领先”的重要农业物流中心。

2.规划布局。整合完善《成都市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食用农产品市场规划(2006-2020)》,在

二、三圈层的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彭州市、新津县等区(市)县规划布局3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物流项目(见表三)。

成都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物流项目规划(表三)

(五)生物质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支撑,基地和平台建设为纽带,创新和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建立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研究开发平台,重点开发秸秆气化发电技术、高效沼气发酵制剂、秸秆发酵快速启动技术和以甘薯、葛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新工艺。到2020年,开发出适应不同区域的新型沼气高效发酵菌剂5至10种,建成大型高效畜禽场粪污沼气示范工程10至20个,建成秸秆气化和秸秆成型加工示范工程10个。开发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三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和5至10项关键技术工艺。在甘薯主产区建设2至3个能源专用甘薯品种繁育

和原料生产基地,利用林地资源建设5至10个能源植物品种基地,年繁育推广能源植物品种3至5万亩。

(六)休闲观光农业。

1.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农家乐和乡村酒店经营等休闲观光农业收入50亿元,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劳动力达35万人。

2.发展方向。与优势特色农业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景观带;改造和提升传统“农家乐”,新增一批国家3A和4A级乡村旅游景区;利用岷江、沱江、都江堰灌区和龙门山、邛崃山、龙泉山等自然风光及成都平原的田园、生态景观,结合城乡统筹、灾后重建及村镇建设项目,构建以森林、湖泊、草地、花卉、苗木、果蔬、特色养殖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带,全面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1)一圈层:主要分布在锦江区、成华区,重点提升“五朵金花”和“北湖”景区形象和经营管理水平。

(2)二圈层:主要分布在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重点推进龙泉山脉伏季水果休闲观光农业带、“温—郫—崇—都”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农业带、都江堰灌区特色旅游观光带、双流昆山现代农业观光区建设。

(3)三圈层:主要布局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新津县,重点推进龙门山优质猕猴桃、冷水鱼、林产基地及森林休闲旅游观光带,以及邛崃

山优质茶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带、新津梨花溪农业休闲观光带建设。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抓好一批面向农业、农村的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新技术、新产品。

(二)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育和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积极引进高级农业人才,致力发展产业高端,力争在农业科研关键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实施品牌化战略。以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提升农产品品牌,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支持和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四川名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标准示范

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四)提升服务水平。以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为核心,提供农民需求型订单服务、三级联通的呼叫服务、农业技术委托服务、特色基地集中服务、依托科研院校的专家技术承包服务、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推动农业服务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农技服务水平;以“137工程”(建立一个信息网络主干平台、搭建3个服务平台、开发应用7个服务系统)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五)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智能化大棚、中小拱棚、滴灌喷灌、容器育苗、标准化菇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农业。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六)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突出抓好生猪、家禽、粮油、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绿色和有机认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包装、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绿色和有机标准。深入开展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我市农产品中的比例。

(七)实施农业环保行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调整,大力推广

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综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八)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以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末级渠道节水改造为主,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一流水利设施示范片。因地制宜,推进冬水田恢复工作试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人畜饮水安全和旱片、丘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九)提升耕地质量。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调整土壤酸碱度,治理耕地污染。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推广农田保护耕作栽培技术,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成都市农牧业结构

调整规划(2003—2010年)--特色水果产业

成都市果树品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大,2002年水果种植面积141万亩,水果产量64.5万吨,产值15.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占种植业产值的11.7%。金堂脐橙和龙泉水蜜桃、双流冬草莓、早熟梨、枇杷、梅、红阳猕猴桃

等多种水果生产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龙泉水蜜桃、双流冬草莓、枇杷、早熟梨等成都特色水果有一定出口创汇能力。汇源果汁等一批果汁加工企业,将带动水果加工业的迅速发展。

(1)产业布局

在龙泉山东麓金堂丘陵地区的15个乡(镇)巩固和提高脐橙、杂交柑桔产区;在大小五面山、长秋山地区的15个乡(镇)建立杂交柑桔、早熟蜜柑产区;在龙泉山深丘和西麓浅丘地区的龙泉驿、双流、青白江、金堂的20个乡(镇)建立枇杷、早熟梨、桃、冬草莓产业带;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的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20个乡(镇)建立猕猴桃、梅、李、板栗、核桃产业带。

(2)发展规模

规划到2005年,果树种植面积150万亩,其中除柑桔控制在30万亩以内之外,将枇杷发展到30万亩,早熟梨25万亩,桃20万亩,冬草莓10万亩,猕猴桃5万亩,果梅5万亩,其它水果25万亩。2010年,果树种植面积165万亩,并根据市场变化对上述水果品种结构进行调整。

(3)品种调整

重点发展名优特色品种和早熟品种,围绕水果加工需求大力发展加工专用型品种。当前重点发展品种:(1)纽荷尔、白柳新系、福本等名优脐橙品种;(2)特早熟温州蜜柑、蒲早二号蜜柑,太田 NFDAC 柑、台湾 NFDAC柑及清见、天草、不知火等杂柑品种;(3)中梨1号、翠冠、黄金梨、龙泉酥梨等梨品种;(4)章姬、幸香、金莓等大果型、硬肉型、耐贮藏的冬草莓品种;(5)京春、早香玉等早熟水蜜桃品种,适当搭配中熟和晚熟品种;(6)抗病性强的早、中熟葡萄品种;(7)大五星等大果型、特早熟枇杷品种;(8)红阳、

金魁等猕猴桃品种。重点扶持崇州、龙泉驿国家级果树繁育场和果王、嘉源、康源等苗木繁育龙头企业,每年从国内外引进水果优新品种8个以上,在十五期间建成年交易量1亿株的龙泉驿果苗批发市场。

(4)产品质量

到2005年各类果品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其中10%的果品达到A级以上绿色食品标准,将鲜食水果的平均优质果率由2002年的63%提高到2005年的70%。到2010年有30%的果品达到A级以上绿色食品标准,鲜食水果的平均优质果率达到80%。

(5)加工贮藏

重点发展无公害水果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藏运输、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开发果汁及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产品。加快建设成都塞玛公司等一批果蔬气调库,将水果采后保鲜贮藏能力由2002年的10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30万吨,2010年达到50万吨;围绕汇源、统力、天华等果品加工企业需求,建立加工专用型水果生产基地,开发果汁、果酱、果酒等深加工产品,将水果深加工率由2002年的1.4%提高到2005年的5%,2010年达到25%。

(6)技术标准

全面贯彻无公害食品各类水果和水果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规程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2004年以前完成柑桔、梨、桃、葡萄、枇杷、猕猴桃等主栽品种的栽培技术规程,普及推广优质水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到2005年标准化生产面达到50%,到2010年达到90%以上。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2003年制定《成都市果树苗木管理办法》,依法强化果树苗木管理,确保水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常政发[2009]144号附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15)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序言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划引导作用,在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总体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常州农业要适应新形势,率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确保城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拓展对城市的多元服务功能。要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奋力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修订《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调整农业的功能、战略重心和发展目标,明确政策和财政扶持重点,更为科学、合理地引导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基础、机遇和挑战 1.主要成就和发展基础 自2004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农业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加快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5.7亿元和68.3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9%和36%。水稻单产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花卉苗木、时鲜水果、茶叶、水产品、特色畜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现代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商业计划书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步入富裕,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渐取代观光型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经济发达,旅游业的山东省,早已进入了休闲度假旅游全面扩张时期。 作为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16 年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作为试点之一。其中以蔬菜、水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配置仓储、物流、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以形成了完善产业链的农业基地,财政资金补助比例最高40%。而针对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农业基地,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闲置房屋维修以及一村一品生产、加工等设备购置,财政资金补助比例可达30%。 而休闲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也正是我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契机。 有机农业既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发布的信息,自本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保持 20%以上的增幅,预测 2020 年,全球有机食品销量超过 1000 亿美元。在人们食品消费结构中,有机食品占比逐步提高,并保持不断上升势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销售目前己占食品总量的2-5%。尽管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迅猛,但是,有机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据 IFOAM 测算,目前有机食品销量,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 1%左右。这也说明,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越来越渴望利用闲暇时间寻求城市以外的休闲生活,体验农家乐趣并同时享受能够享受到有机农业的食品。但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端的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档次低,旅游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住宿和餐饮等旅游设施配套不足,而市场上有一定档次和特色的旅游型有机农庄的数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 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最新版】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1,2]。2017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以来,初步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虽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方兴未艾,但相关学术研究较少。基于此,文章基于6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调研,综合性解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内涵,系统总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深入剖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并指导实践,更好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1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化龙

头企业为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融合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产业间横向拓展,集“大农业观、全产业链、深融合度、全绿色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主要有5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农为本。秉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宗旨[3],坚持农业主导地位,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确保加工、科技、金融、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业态的介入均服务于农业,均以做大做强农业、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为核心,坚决防止非农异化。 二是要素集聚。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市场、政策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各要素间的协调性和耦合性,提高要素配置率,发挥产业园聚集效应,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实现率先发展。 三是产业融合。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构建育种、生产、收储、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围绕产业间联动,强化种养有机结合,挖掘农业各环节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推动农业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形成产业共同体,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和系统融合。 四是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园建设全过程,全面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日期:2013-01-21 16:15作者:市来源:农业部点击次数:156 市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市人民政府编制 二〇一一年三月 第一章规划总则 1.1 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部在全国围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创建工作。2010年8月,农业部认定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区。 为科学引导市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充分发挥示区的示带动作用,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 1.3 规划围 本规划围为市全域,包括9区4市6县,幅员面积约1.24万km2。 ●一圈层——主要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二圈层——主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 ●三圈层——主要包括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 1.4 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 ●《省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纲要(2011-2015年)》; ●《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 ●《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的通知》(川农业〔2009〕195号);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 ●部、省、市领导有关示区建设的讲话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等; ●市统计年鉴。 第二章示区现状分析 2.1 基本情况 ●示区幅员面积1.24万km2,辖9区4市6县。农用地总面积139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45万亩。总人口1149万,其中农业人口498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其中一产业285.1亿元、二产业2480.9亿元、三产业2785.3亿元;财政收入202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1。 ● 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6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为核心容的城乡一体化,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城乡全面现代化道路,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成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2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录

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 1.北京市顺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河北省藁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河北省玉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山西省太谷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6.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7.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8.辽宁省辽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9.辽宁省台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0.辽宁省瓦房店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1.吉林省公主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2.吉林省榆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3.黑龙江省肇东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4.黑龙江省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5.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6.江苏省昆山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7.江苏省铜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8.浙江省平湖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9.浙江省诸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安徽省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1.安徽省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2.福建省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3.江西省南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4.江西省吉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5.山东省滕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6.山东省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7.山东省平度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9.河南省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0.湖北省黄陂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1.湖北省监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2.湖南省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3.湖南省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4.广东省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5.广东省农垦湛江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6.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7.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8.重庆市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9.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0.四川省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1.四川省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2.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3.云南省宣威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4.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5.陕西省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6.甘肃省甘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7.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8.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 51.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2.天津市武清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3.河北省定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4.河北省武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6d8106196.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

“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外模式案例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外 模式案例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2017年,农业农村部、财政 部共同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2020年4月30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3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 至今为止,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经于2018年12月29日和2019年12月17日分别两批认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和29个。 德国、荷兰、美国及日本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早,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而发展起来,到今天已经建成了一大批集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示范、生态旅游及农业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园区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分析与总结上述4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经验,对解决中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作用。 德国生态农业园区 德国生态农业发展在欧盟独树一帜,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是围绕生态农业展开的,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园区的产业化。 当前,牛奶、猪肉、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上实现了生态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也是在这些主要农产品种植、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化与规模化。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生态化与产业化一直是其主题。 具体而言,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贸易政策,对于生态化农业建设,形成了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合力。

其次,在形成农产品现代化生产体系之后,进一步推进生产体系的专业化、自动化、标准化,形成了一套特色的生态产业化发展链。 第三,在生产链的基础上,再构建强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实现种植、饲养、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的一条龙,注重农工商的一体化发展,将营销及开拓市场视为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尤其是注重海外市场的扩大。 第四,构建标准化的农产品技术体系,尽量不使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施用有机肥料,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勃兰登堡的喀什特农业园区里,一个占地3000多公顷的农业 园区,只有4名员工,全程是自动化生产加工,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了生态化、循环化,如牛粪及相关废料还可以继续利用,将这些废料加工后进行发电,除了自用,还可以将余电售给国家电网公司。 荷兰设施农业园区 荷兰是一个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少的国家,却创造了全球9%~10%的农业产值,其马铃薯、蛋类、啤酒、奶酪及番茄等农产品净出口量占据世界第一位,尤其是马铃薯占世界农产品市场的60%以上。 荷兰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农业成就,与其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水平密不可分。具体而言,首先,无土栽培技术发达。荷兰的设施农业园区90%以上采取的是无土栽培,普遍采用岩棉作为栽培基质。岩棉与普通土壤相比,能够避免水分流失或渗漏。此外,岩棉中并不含有任何营养成分,便于管理人员在作物不同生长周期调整营养配方,最大限度地为作物生长提供合适的水分与养分。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实施细则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实施细则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2008-4-30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条制定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本细则”)的依据是: 第1款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成委发(2007)16号《关于进一步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意见》; 第2款市委、市政府成委发(2007)37号《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 第3款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农发(2007)8号“2007-2008年度《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第二条制定的原则 第4款投资项目:坚持以创新投入机制,改进投入方式,进一步增加各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撬动、粘合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集聚。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项目为载体,以资金、担保、保险为手段,带动推进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5款投资鼓励:以2007-2008年度发生的事项为基础,以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对申报事项的核实认定为前提,以经过本公司董事会审定的投资鼓励方案为执行条件。 第二部分投资项目 第一章投资项目的选择 第三条粮油产业投资项目的选择 第6款水稻:主要在邛崃、蒲江、大邑、崇州、彭州、都江堰、金堂、新津等近远郊区(市)县建设优质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主要在彭州、崇州、新都、郫县等区(市)县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打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中心。 第7款“双低”油菜:主要在温江、崇州、双流、新津、大邑、邛崃、蒲江等近远郊区(市)县发展“双低”油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制种基地;在温江区建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油菜科技研发平台。 第8款主要在上述区域发展国标一、二、三级精制、免淘、袋装优质米系列产品和以优质米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加工,稻谷的综合利用加工,“双低”油菜籽色拉油、精制调和油系列产品加工,以及红薯、马铃薯深加工。 第四条畜禽产业投资项目的选择 第9款生猪:在近远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市)县建设成都市优质生猪生产出口基地;主要在大邑、邛崃、双流等县(市)建设纯外血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以邛崃、蒲江、大邑、崇州等县(市)为中心,建立生猪精深加工和猪鬃、猪皮、猪血、肠衣等副产物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川猪”屠宰加工出口基地。 第10款小家禽畜:主要在双流、新津、崇州、彭州、郫县、青白江等区(市)县建设肉鸡生产基地;在双流、彭州、邛崃、崇州、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市)建设水禽生产基地;在大邑、双流、彭州、新都、金堂等区(市)县建设禽蛋生产基地;主要在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建立兔养殖基地。主要在崇州、大邑、新津、新都、彭州、双流等区(市)县建设小家禽畜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全省小家禽畜种源基地。主要在崇州、新津、双流、彭州、大邑等县(市)发展禽肉、禽蛋、兔肉精深加工和羽绒、兔皮等副产物加工。 第11款牛羊:主要在金堂、邛崃等县(市)发展奶源基地,在远郊区丘陵山区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基地。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 18年2月21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234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即:突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两个重点”,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个关键”,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四个提升”,巩固提高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食用菌、优质肉羊肉牛“五大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稳定,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形成园区带动、区域联动、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预期目标: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82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增长3%;农机总动力达到98万千瓦,增长2%;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9%。到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84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增长4%;农机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增长2%。把我市建成全国标准化啤酒大麦、全国高原无公害蔬菜、全省草食畜牧业、全省专业化制种、沿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农办规〔2020〕10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了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评审工作。现将拟批准创建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4月16—18日。如有异议,请实名(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反映情况要坚持实事求是,并提供证明材料。 附件:1.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2.2020年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4月16日

附件1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1.北京市平谷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2.天津市宝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3.河北省安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4.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5.山西省平顺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6.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7.辽宁省瓦房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8.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9.黑龙江省海伦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10.江苏省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11.江苏省盱眙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12.浙江省瑞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13.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14.福建省建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15.江西省万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16.山东省阳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17.河南省灵宝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18.河南省内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19.湖北省蕲春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0.湖南省永顺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1.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22.重庆市奉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3.四川省资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4.四川省南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5.贵州省安龙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6.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7.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28.陕西省陇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3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

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个,带动农户万户,联结基地万亩;农产品初加工以上,精深加工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