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路径选择6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路径选择6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路径选择6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路径选择6

冠珠:

开题报告已经看过,基本可以。但注意几点:

1、研究现状最好引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传统社区对本题目研究的借鉴意义不大;

2、研究现状中所有的引文都要有出处,即注明文章的来源,一般做页下注;

3、本论文的特点是“新农村社区”一定要与传统社区区别开来。同时要很好地界定“新农村社区”,注意目前国家及学术界对新农村社区的看法,比如让农民集中住高楼,以占用农民的土地,这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在写本文时一定要多看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再下笔,最好写出特色来。有什么问题再联系。

霍海燕

开题报告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路径选择

——以郑州市为例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导师:霍海燕教授

姓名:王冠珠

第一章新农村社区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自2006年10月中央提出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以来,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全国逐步推开。2007年开始,国家民政部先后在全国确定了304个县市区作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市、区)”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以探索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郑州市也积极回应国家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这几年来,郑州辖区内荥阳、巩义等地都在大规模的规划新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村社区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进行了不少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一些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呈现出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特征。但从调查来看,不同地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在具体操作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农村如何规划、社区的治理能力、社区如何发挥功能等基层部门普遍反映的问题。当前各地市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践和政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转移、资金筹集等各种技术性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为此,笔者通过对郑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从个案出发,发现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试图把握一般事实和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期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研究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更是从深层次推进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过渡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一场新的“革命”。目前,郑州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紧密关注、追踪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寻找对策,对于推动郑州自身及其他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研究现状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社区

社区这个概念来自于1871年英国学者梅因出版的《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1881年德国社会学者费迪南·滕尼斯(F·J·Tonnies),最早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角度频繁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当代中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更为综合、明确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为代表。“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以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为纽带,同质人口为主体的人群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所谓社区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他们进行互相联系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集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相似的认同意识,并有相应的实体单位。这种群体,在社会学中亦称地缘群体。”

2.1.2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人类最早的社区形式,是指以农业劳动为主,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其显著特征是:人口规模和密度小,社会关系封闭且结构简单,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

2.1.3新农村社区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原则,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新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的产业化,培育社区生活需要的第二、三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针对农民生活习性及现状,设计出空间布局合理、交通组织方便、景观系统和谐的新农村社区形象;三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社区发展的合理规划,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农村社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新农村社区建设应以农民为根本,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机制和环境,继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满足社区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基础,积极开展社区的和谐建设,并以此推动整个社区事业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促进农民、社区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社区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治安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社区,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2.2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有关“农村社区”的具体内涵,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区发展的辩证关系,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国外研究成果及其对国内农村社区展的借鉴意义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迫切需要通过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来加以深化与落实。截止到2009底,我国学术界已经发表相论文6.6万多篇,其中杨运勇、虞烈东的《农村社区的定位及与村民自治的关探析》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界定,如何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社管理的角度进行论述;刘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从农村社会保障的角出发,论证了农村社区居民养老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王习明、贺雪峰的乡村债务的构成及成因》主要论述了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资金困境等等;此外,学术界共出版2629部相关专著,对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其中唐忠新的《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从全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出发,对社区建设进行了阐述;张迎春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从目前我的金融体系出发,对于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资金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李萍主编的《统筹城乡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从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解决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等。

3. 理论思路和方法

3.1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实证性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性的。本研究从新农村参与主体和决策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获取资料,在回顾郑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3.2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法。调查对象:郑州市相关职能部门、进社区的农民、社区管理者;调查收集资料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访谈法和文献法。二是文献法。文献法。搜集查阅大量文献著作,进行整理综述,总结研究,加强其理论性。个案研究法:对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活动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规律,发现问题。

4、论文框架(主要内容)

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分析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分析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新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的迫切要求和具体措施;是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农村社会发展战略转变的现实要

求,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第三部分,在回顾郑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介绍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以城带郊区”的城郊型发展模式”、“以镇带村、以工带农”的中心镇带动模式,普通村行政整合型模式、以土地征用为基础的撤村改居型模式。

第四部分,在总结当前郑州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挖掘。如: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农民主动参与程度远不能适应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社区规划的滞后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区功能发挥受限。

第五部分,针对新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路和对策:正确处理这个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通过基层党委的领导实现社区组织的重构;推动社区文化的融合,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以社区为单元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县域经济为依托,为社区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5.难点及创新点

5.1难点

由于我国新农村社区研究起步较晚,供本文参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较为有限,如何有限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是本研究重点要解决的难题。

5.2创新点

在选题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对这一块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旨在为郑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在内容上,通过不断的跟踪调查、比较与总结,克服以往研究一般性描述多,一般性建议多,缺乏系统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的弊端,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策略;在方法上,本研究将历史与逻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管理学为本,综合运用经济学、规划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典范与精华,集多学科交叉互融的有益尝试。

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等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种种现实要求,让农民到城市发展很不现实,只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使农民逐步享受并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城乡文明一体化呼唤农村社区的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区,虽然开始向农村延伸辐射,但力度和程度还处于浅表层面。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农村文明水准的普遍提高,城市文明就很难巩固和持久。只有在思想观念、生活质量、文化品位等多个方面实现城乡联动,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既发挥城市社区对农村社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又发挥农村社区对城市社区的支撑推动作用,才能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应。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助推国家发展规划实现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培育公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过程,包括服务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管理建设、组织建设等内容。对比二者我们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除了前两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与发展经济有关外,其余三项都与社区建设相重叠,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基础上的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发展现代农村社区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与上世纪30 年代梁漱溟、晏阳初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实验和50 年代后我党多次开展的农村建设运动相比,这次新农村建设运动之“新”首先体现在其开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总体上进入了发展的中期阶段,初步具备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这种把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一致起来,依靠城乡一体化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村发展滞后问题的工作思路,就为逐步

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即使用现代社区来统一管理城乡基层社会提供了可能。二是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包括人口、资金、资源、信息等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都按照社会需求进行市场配置,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策优惠的地方汇聚,农业产业化也使农村经济跨过村级疆界在更大的范围内联合,这对原有封闭超稳定的传统村庄是一种冲击和挑战,村庄合并重组建设新型社区成为一种可能。三是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政治体制改革条件下政府权力的上移给社会发展创造了一定空间,社会自治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而目前在广大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行政色彩很浓,以提供服务为内核的社区自治取代村民自治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四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选择到城镇就业定居,同时村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大多选择了就近转移、兼业经营的就业模式,规模化、城镇化成为村庄建设的重要趋势,农村社区建设开始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发展现代农村社区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又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归宿。

河南省八届十一次全会也提出要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五级城乡体系,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五级体系的基础性环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符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推动郑州城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通过生活空间集中,政府可以更加有效的转移各种用于村庄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保证资金在人口集聚区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样不仅化解了资金投入时存在的风险,而且能够节约建设成本;二是可以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机会,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反应诉求开辟渠道。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向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现代文明向社区辐射,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果,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各种资源的输入,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通过有效地推行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通过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困有所帮,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真正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人口均应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内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进城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于已经在城镇落户并且已经一次性将承包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居民,应将其纳入享

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对那些仍然保留承包地使用权,只是将其有限让渡(如租赁、入股等)的新市民,由于其还能够凭借土地使用权得到诸如租金、分红等形式的收入维持生计,可以暂不纳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考虑利用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为农民举办社会保险,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除向征地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外,还要核定农转非人员,将有关社保费用拨到社保部门设立的“安置费”专户,由社保部门与被征地农民签订安置协议,对符合缴纳社会保险统筹费条件的被征地农民,设立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月发放养老金。

实现城乡统筹要求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即促进城乡劳动力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的合理流动。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尤其是小城镇成为农村劳动力最大的吸纳器。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促进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既要允许农民进城,也要鼓励城市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向农村流动;既要鼓励贫困山区农民迁移下山,也要鼓励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到欠发达地区种田和从事二、三产业。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合理、公平的城乡利益关系是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核心。我国工业发展应当从过分依靠农业提供积累的阶段向摆脱农业支撑、完全依靠自身积累阶段过渡。当前,必须从根本上转换国家干预农产品市场的目的和方式,把现在以压低工业品成本,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的的干预,转到以保护农业发展,维护生产者利益为目的的干预上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利,允许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将承包地流转。其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确保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坚持多样化的土地流转形式。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取消以政府定价划拨为特征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按市场价格收购的土地购买制度。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将土地征用权严格限定在公共用途和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妥善解决被征占土地的农民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二是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允许地方户口在农村城镇之间迁移,同时也要允许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和劳务市场进入大城市工作,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其次,户籍与社会待遇脱钩,消除

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三是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要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体系为目标,统筹城乡流通产业发展、推动流通领域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促进流通领域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商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培育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市场主体,形成城乡之间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通、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保护价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农产品储备和调控体系。深化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培育跨区域的品牌化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深化流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商业主管部门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商品自由流动、市场公平竞争、企业依法经营、政府科学管理的现代流通体制。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加强城乡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扩散和传播能优化城市和乡村的产业结构,较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教育可以培养城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完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重点加强各中心城市地域及其周边农村地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使城乡社会经济系统达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注意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保持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切实形成城乡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新格局。发展林业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战略目标体系,建立自然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要求保障农民根本利益,解决农民发展出路。加强就业保障。在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培训,加强对务工农民、专业大户、年轻农民和后备劳动力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的管理,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加强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全面开展普及型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并积极组织城镇居民、非本地户籍的中、小学生和农村企业职工等流动人口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研究制定实施生育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意见,逐步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投入,提

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专项救助制度,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基金。要注重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使城乡学生享有平等的升学机会。同时全面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尽早实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进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新型的制度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实现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与农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因此,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3.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

可以完善社区功能,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吸收农村分散的资源和人才,发挥农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村庄民主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完善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可以健全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增强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社区组织的管理水平,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农村社区建设搞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受益就越多,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4.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切入点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卢展工指出:中原经济区要走的是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强调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而农村,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在不能快速把农民完全推向城市的条件下,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种就地集聚发展的方式来带动农村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通过各种项目带动工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稳定而由保障的工作,同时又可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链条,最终实现三化协条发展的目标。

5.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

第三章郑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新型农村社区是国家规划与农民便利的有效结合,让难以进城的农民愿意留在农村,通过资源聚集、整合实现农村的发展,同时让社区不断的发展扩大为城镇化道路的实现打牢基础。由于村庄的区位优势不同,经济水平、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发展潜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根据自身实际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

3.1郑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3.1.1城中村改造中的融合型新社区

城中村在各省市的特点基本相同,都是城市扩建中纳入到城市体系中的都市村庄,在这种村庄的建设中,多是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把城中村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范围,把它改造成城市社区。城中村社区的改造的标准是: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市民化。这种城中村社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借助中心区域的辐射力和示范性,并在原社区农民的主动参与下,引导农民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工作空间,逐步确立市民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观念,构建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社区性质的传统社区积极向现代社区转变。这种模式应用的典型案例:郑州市的城中村:近年来,郑州市通过大量的拆迁,改造城中村。全面撤销镇政府成立街道办事处,撤销村委会成立居委会,使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迅速覆盖全市。由于城中村的居民能够在社区建设中获得较大利益,城市社区中的充足的基础条件也能够保障其生活的便利度,市民化后的农民生活满意度较高,但是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市民化,突出表现在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农村户口,一旦转为城市户口将侵蚀掉他们的土地权利及城市中“弱者”的各种“强势”权利,这样他们的生活中的风险将会加大,如何发挥基层治理委员会的作用,调试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关键。

3.1.2城郊村混合交叉型社区

城郊村这种新社区的建设实际上是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向城市性因素与农村性因素相混合的近郊地域的变化。把郊区纳入到城区—郊区—乡村的序列之中来界定,它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交叉运动,是二者不断互动、聚生、变迁的过程。这种城郊村新社区的建设一方面是城市在乡村地区的延伸、嵌入以及生长的过程(当然必然带有乡村的色彩);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乡村具有巨大的剩余劳动力的“推力”,往往会通过郊区来发挥作用(如郊区是农民工聚集的重要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郊村这种新社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使城郊的劳动力实现产业上的转移,从农转入非农,从近期沿海浙江等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可以让农民让渡出土地使用权,并把其土地使用权折算成股份,使土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民则进入相应的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和低层次第三产业。另外,为农民提供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同时组建农持股的城建公司,大搞城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放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城郊区农民的城建积极性,分享较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城建的开展,为城郊区农民建设城郊社区创造条件。通过这样的措施,在以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城郊区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吸纳富余劳动力和流动资本进入的好场所,由此也必然带动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新社区的逐步完善。

城郊区经济发展程度一般较好,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民收入较高。因此,在这种社区的规划上以政府为主,在资金投入上可以实行农民自行筹资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方式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但是在这种社区的治理上仍然突出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因为城郊社区是人口流动较强的地方,如果不加强管理很容易造成一些混乱,进而影响到城市。而且城郊区是向城市化过渡的关键环节,一定要发挥好其示范效应。

3.1.3中心镇吸附型社区

集镇社区实际上是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它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这种在农村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集镇社区的建设要把

发展的重点放到现有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上,发挥其集聚人口和作为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浙江等地在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中注意繁荣小城镇经济,从而发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积极作用。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通过完善的小区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城镇化社区,它是介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之间的,成为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的中心以及城乡交流的中介环节和流通枢纽。同时引乡镇企业进入,制订土地使用费的不同标准,使进入小区的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乡镇考虑到乡镇企业分散发展的非经济因素,采取以地换地、土地入股等方式,解决远离工业小区的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所需工业用地来建设小区。避免过去那种依靠“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简单的“翻牌”方式,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为龙头,以此形成一个以乡镇企业发展促社区建设的局面。对于这类农村,各乡镇所在的集镇及周边农村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一定条件,虽然农民收入相对于其它村落来说较高,但依旧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筹资为辅的方式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3.1.4普通的行政村整合型社区

主要是通过推进行政村区划调整和村庄撤并建设中心村社区实现新型社区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村的建设问题,村落居民是农村居民的主体,即使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大部分人仍旧要居住在自然村里,因此通过行政村区划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设自然村,实际上也就为大多数农民改善了生活环境,在这种新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生态农业的要求改造旧的村庄,而且还需要将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同村庄改造结合起来,综合系统地考虑基层政府应结合群众的意愿,按村逐步地规划,自然村居民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也必须在县乡村政府和组织的统一安排下进行,要明确的是自然村的拆迁、改造新社区的建设根本目的是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如果对生产、生活不利,改造得再好也不行。

荥阳贾裕村在规划的基础上,实行“村级联建”,兴建新的居住社区,让五村联建现代化社区,使分散的自然村集中起来。这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用地。在各项设施建设中,村委会组织农民利用农闲季节,修筑乡间公路,利用自然村之间的农民往来和物资交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移风易俗,普及科学生活方式,抵制愚昧的现象。湖南也推行了“两型”农村社区建设,注重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理念基础上,保证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当然,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对于丘陵山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应尽量少动土方,处于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考虑,该区域的社区规划不易采取集中建设的总体布局,否则将会给社区规划带来极大的难度和建设资金的严重浪费。这种地形,应采取小组团分散的建设模式,则解决了资金和土地的浪费问题,通过有步骤的改造和拆除老房、危房,逐步优化村庄的空间布局。

3.1.5撤村改居型社区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受地理位置、环境、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农村土地会被征用。因此这种社区主要应用于城镇拆迁安置和土地全部征用后的农户安置。另一部分就是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同时已完成股份制,户籍改变等各项工作后的行政村,可以就地实施撤村建居的改制工作,也可依托原有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以此为基础,适当向四周辐射,形成适度的农村新型社区,其规模可控制在1000-2000户。这种新型社区还可以实施在相邻几个规模不大的行政村,土地未被全部征用,但基本完成农村相关改革的前提下,可以地改制为以多村集聚、统一协调管理的集聚型社区,其规模控制在1000户左右。如郑州高新开发区,土地被征用,新村社区依托开发区,接近就业点的地方建设新居,统一安置,实施与城市同样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在实现人口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同时可以集约土地。

在实践中,各地应立足于当地实际,尊重农民已形成的共同利益、需求和认同,科学规划社区的布局及其规模范围。其中,管理上可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设置,规划上突出政府的作用,要积极化解社区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与

矛盾。从各地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可以以联结镇区和自然村的中心村为基点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整合农村资源的途径之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规模适度,旧式农村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家庭由几户到上千户不等。新型农村社区要实现人口规模集中,但是要根据当地的生产与生活便利度、农民的生活习惯、经济社会的承载力形成尽量适度的规模结构。②服务性,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是向现代城市社区靠拢,利用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加强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的功能。它的服务功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要满足居民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娱乐要求。③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人口规模的扩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乡村社会中的土地、水利、道路、社区环境等方面的保护要加强。④过渡性,新型农村社区毕竟是农村系统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即“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驿站,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社区可以向小城镇或小县城的功能过渡。⑤开放型和流动性。这主要是从人口而言,新型农村社区通过迁村并点建设起来,有利于建设用地的规模利用,但是这种社区不再是旧式社区的“熟人社会”

3.2郑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

3.2.1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指导市域内产业与人口合理分布

做好现状分析调研和规划论证、编制工作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顺利进展的基础。上街规划局成立专项工作组,先后到各镇进行资料收集和情况调研,重点摸清和掌握村庄的现状,包括村庄占地面积、人口数量、土地使用现状、基础设施布局、村容村貌、村庄经济、相关产业分布等情况,特别对人口和产业的布局进行充分考虑,坚持把农民上楼后,土地该如何整合,农民如何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问题作为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社区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等一并列入规划。目前新乡已规划建设8个产业集

聚区和专业园区,预计带动就业人口30多万。这就避免了许多地方由于缺乏规划,出现“农民被上楼”后的诸多隐患。

3.2.2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解决农民就业和保障问题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践证明,没有县域经济的支撑,新农村社区建设将是不可持续的工程。巩义市市坚持“就近就业是根本”,不断培育新产业,建设经济集聚区,目前已经建设28个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带动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1/3的建制村和100多万农民人口就业。洛阳各县市围绕自身的主导产业,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培育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目前全市共有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位居全省之首,其中位于县域的集聚区10家,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从而为社区农民的再就业、社区建设资金瓶颈的解决、公共服务的完善等提供支撑。竹林镇更是以较强的工业基础支撑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竹林镇的社区建设不存在资金瓶颈问题。主要因为它早在90年代就坚持以工业做后盾,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前竹林镇拥有82家工商企业,一家上市公司,2009年财政达到31亿元。竹林社区的建设、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等均有村镇出资,到2009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10860元。

3.2.3注重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农民转移就业的条件和人居环境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农村生产生活落后的面貌,推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改善,注重农村民生是应有之义。然而很多地方出现社区建设沦落成为地方领导政绩工程,偏离了社区建设的本意。社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造成农民上楼后,就业环境和人居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反倒恶化。不管洛阳模式、新乡模式还是竹林模式,都是把民生放在核心位置,主要体现在,农民越来越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如新郑以两公里为半径,从教育、医疗、养老、民政、文化公共设施等方面入手,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靠近。公共服务的改善,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企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涌入,农民就业也就得到解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2.4坚持农民为主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社区建设

目前中国新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蓬勃开展起来。但是很多地方忽视了一点,农民是参与新农村社区的主体。之所以新密、竹林新农村社区获得百姓的认同的核心原因在于政府充分考虑了农民的意愿。新乡在社区建设启动之初,发现村镇的差别较

大,立即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要求村庄重建、迁建和合并及农户建设方案,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才能施行。制定实施“五项标准、一票否决”,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不损害农民利益,否则一票否决,并无条件地让群众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和质量全过程。并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坚持依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充分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采取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合则合、宜搬则搬的思路,得到百姓的普遍认可。

第四章郑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发展及城镇化的主要举措,对于郑州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规模可循,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农村社区定位、土地利用、基层组织的重构、社区建成后的管理等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4.1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定位不清晰。

按照农民的基本认知,村落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村落社会中,村民形成了一套地方性的知识和规范。而新型社区完全打破以往的自然村模式,构建了一个新的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结构。农民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对社会内的基本生活模式还难以适应,村民缺少基本的认同感,导致居民只要求社区提供服务,而不愿意承担社区建设的责任,参与意识不强。由于缺少系统论述和理论指导,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新型农村社区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含哪些,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还存在模糊认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一些部门热衷于“挂牌子“,盲目下达社区任务,缺乏对本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系统化研究,协调社区工作的机制没有健全,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

2、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够合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节约出大量的宅基地,这些宅基地如果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必须先造出耕地,才能获得城市建设用地权利。而且国家给予地方的建设用地指标是定额制的,地方政府不能超标使用,但是实际是节约出的土地被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提前使用,而且很多地区违背了“先补后占“的原则。农民失去了宅基地实质上的所有权,仅获得了社区楼房的居住权,而且居住权并不稳定,未来很容易产生纠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能集中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以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很多地区只管农民上楼,在耕地的利用上没有取得成效,农民在耕作上仍然是各自为战,农业基础设施没有获得改善,加上生产方面的便利度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成本提高。很多地区实行村改居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消失,由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力,发包土地。本身就农村土地产权的模糊。行政村撤消后,将来的土地、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等产权将更加难以确认。目前,虽然宣布暂时保持权属不变,债权债务不变,时间长了,就更找不到负责人。

3、缺乏对农民差异性的诉求的综合考虑。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当前农民群体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这种分化导致出现了对不同生活模式的诉求。新型社区建设让农民上楼,对于非农户最为有利,他们由于在外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需要在土地上耕作,上楼可以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于兼业户有着一定的冲击,农民上楼如果土地被征用,由于在城市没有稳定的工作,在失去工作后回到村庄就没有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很容易陷入贫困。对于纯农户来说,生活方式变化超前于生产方式变化,增加了农民生产生活费用,造成了务农人员的不方便,出现劳动距属住地较远,成本增加,农民上楼生活不方便的问题。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户这种分化的认知不够,很容易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展,在规划建设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农户的实际诉求,为社区建成后解决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提供切实的政策支持。

4、社区居委会的权责不一致。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很多城郊地区农村为了向城市靠拢,很快实行了“村改居”,这样社区居委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竹林镇合村并居建社区后,所有村庄全部改建为居委会,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镇。但是社区人口增多,需要管理和解决的问题也增多,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没有相应增加,社区居委会只负责社区管理和服务,不能建立经营组织,充实开支,责权的不一致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限制。

5、社区建成后的公共服务及经费保障能力不足。并村、联村建社区后存在着管辖区域增大、人口增多、工作人员缺乏的现状。新社区建设以来,乡镇、街道的工作职能向社区延伸,各部门、单位也纷纷利用社区这一立足点开展工作。各种检查、考核随之而来,许多工作都要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台帐来反映,社区干部忙于应付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文字资料上,导致投入社区服务时间越来越少,没有时间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弱化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建社之初就规定了社区工作经费由区、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不由村集体经济承担,但由于目前公共财政尚没有达到能包办渔农村一切事务的水平,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关心的公益事业上去,暂且控制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导致资金供给与社区管委会工作量不成正比,经费不足,特别是报酬较低,一定程度影响工作积级性。

6、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社区干部文化、知识、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多数社区干部从村干部转化而来,角色转变了,但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还是因循守旧,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新思路、新举措,影响工作开展。组织之间的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实践转化的路径选择和方法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实践转化的路径选择和方法拓展 发表时间:2019-04-28T16:55:39.5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王英 [导读] 中共金山屯区委宣传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金山屯区社会公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开展状况,宣传部对全区不同年龄段的职工群众做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问卷调查。经过对问卷分析看出:调查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占90.33%,对于具体内容可以说是模糊不清占9.66%,几乎不存在不知道的情况。极少部分人存在价值缺失的现象。大多数人群的价值观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事实告诉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既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对此,必须从更开阔的视角上来创新方法选择路径,实施“多管齐下”。 一、在扩大宣传覆盖面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家喻户晓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首先要在全社会叫响“三个倡导”24个字,广泛进行宣传、深入研究阐释,使之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理论学习当中。利用大讲堂、讲坛等载体,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礼仪知识》等系列专题讲座。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级理论学习内容。在“您觉得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哪个对您的影响最大”中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5.98% ②西方文化 18.90% ③马克思主义21.77%。可见,坚持理论学习为主,要认真对待西方文化影响。 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新闻宣传当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在新闻前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字幕,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片,以及宣传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在“您是通过哪种渠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①报纸杂志 22.11%;②广播电视 26.14%;③互联网 17.69%;④手机 17.56%;⑤参加各种宣传活动 11.31%;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5.20%。可见,传统媒体宣传居首位,新兴媒体紧跟其后。 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宣传工作当中。在广场、公园、主要街道、社区、学校、车站等公共场所,利用LED显示屏、条幅、板报、橱窗、标语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声势。在“您认为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需要从哪方面着力”一题中,①增加数量和扩大覆盖面34.54% ②增强作品感染力 31.48% ③增强广告针对性13.09% ④丰富广告形式20.89%。可见,社会宣传还需要各方面下功夫。 四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文艺活动当中。将各种文艺演出都融入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婚礼仪式中,对新人进行教育,收到很好的社会效应。在“您认为以下哪种途径更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题中,选择①评选道德模范 18.91%②媒体宣传29.13%③文艺演出14.01%④志愿者活动 22.41% ⑤社区活动15.55%。可见,文艺演出和社区活动仍然是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二、在抓好活动载体上下功夫,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 可以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做到有载体、全覆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一是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活动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清明节开展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忆先烈事迹,明荣辱新观”等主题实践活动。在端午节开展“迎端午、颂经典”、“包爱心粽、送爱心粽、过亲情节”、“登金山、迎端午、户外达人秀”等主题活动。在七一,举办“庆七一、赞家乡”组歌大合唱、“永远跟党走,共筑金山梦”广场文艺演出、在职党员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在邻居节期间,举办以“邻里牵手你我他,互助关爱靠大家”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交际舞会、百家宴等活动。 二是利用“道德讲堂”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讲诉道德故事,分享道德感悟”为主题,在职工中开展以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颂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送一份祝福为内容的 “道德讲堂”活动。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小学中开展“家风助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家风家训评比、“寻找优良家风”主题班对会、优良家风案例征集等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凸显家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感召力,促进学生对和谐理念的感悟和对家风家训的深入思考,推动未成年人的德育建设。在“您学习道德模范和参加学雷锋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一题中,选择①受周围人认可18.90% ②实现自我价值69.76%③受社会环境影响8.93%④受到表彰激励 2.41%。可见,以实现人生价值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三是利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和“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孤困儿童志愿服务队、“好女儿”关爱空巢老人和失独家庭志愿服务队、“文明号”志愿队,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千名青年学雷锋”、“做美丽女人”、“文明号进社区、献爱心送温暖”、义务支教、“行为礼仪”、“文明交通”、“ 科普文化”、“医疗法律”等志愿服务活动,使人们感知了志愿者的最美精神。在“您认为目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不利因素是”一题中,选择①信息渠道欠缺40.94% ②没有保障制度40.94% ③受到激励较少 9.40% ④没参加,不知道8.72%。可见,志愿活动还要在信息渠道、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有的放矢。 三、在创新工作方法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雨润物般被潜移默化的自然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契合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创新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 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微”字上下功夫。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经调查,有64.31%的被调查者是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您是通过哪种渠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从互联网和手机获取信息的占35.25%,仅次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 48.25%,位居第二,有未来之上趋势。可见,要重视现代通讯技术在传播中的运用,搞好融合。 二是从“显性教育”过度到“隐形教育”上下功夫。显性宣教主要解决的是“知”的问题,即解决的是“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而认同要经过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只有显性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教育更好地领会和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您认为开展哪种活动最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一题中,选择①道德模范评选和学习实践活动

驻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驻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驻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驻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严”字当头助推驻村工作再起航——**区**街道确保驻村工作换挡不掉速近期,**街道结合各村实际积极选派了新一轮驻村干部,为进一步保持持续、有序和顺利开展,**以“严”字当头,确保驻村工作不因换人而断档,帮扶能持续有效开展。严格驻村交接规范化,确保驻村无“烂尾”。为防止因驻村干部队伍变化而导致的工作脱节问题,各驻村干部按照交接轮换要求,列出详细的移交清单,对过去经手办理的有关文件进行认真清理,该退要退还,未办理完结的文件以及重要文件要进行列表,与新任驻村干部做好交接工作。各驻村工作队对开展以来下发的相关文件、学习资料以及民情民意日志、开会记录等资料进行清查归档。对于有项目的驻村工作队,把项目资金、实施情况和相关资料交接清楚;工作队上报以及准备上报的项目,将项目资料整理好交给新任人员,做到驻村开展以来所有项目都能持续发挥作用。移交清单在村“两委”班子的有效监督下现场移交,使交接工作做到了规范、齐全、有序,为新一轮驻村工作队顺利有序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严格管理考核责任化,确保驻村不掉链。为解决驻村干部留下不安心的问题,**街道为驻村干部安排好住宿,为他们准备必要的生活物品、工作用具,并按需给予适当的补助,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在确保驻村干部生活保障前提下,让他们安心沉到基层、吃住到村、联系到户,切实承担起责任、发挥好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前任驻村工作队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

献意识。该街道加大对驻村干部的考核力度,定期抽查驻村干部的工作实绩,全方位了解群众对驻村干部的认识度、工作认同度和服务水平赏识度,对驻村工作不扎实及“走读干部”,记入驻村干部个人工作档案,作为全年考核、评选先进的依据。同时,每月召开驻村干部、村干部会议,要求驻村干部向街道党工委汇报本月内开展的各项工作的情况,并形成汇报材料,重点汇报自身学习情况、工作成效、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通过汇报的形势,使各驻村干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以此来激发驻村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感,加强纪律性。严格帮扶措施精细化,确保驻村出成效。 一是驻村干部进村后,认真开展“一宣四帮”,通过集体座谈、入户走访等形式,对村人口、耕地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在走访中,要求驻村干部逐户走访,填写户情调查表,从饮水、行路、用电、上学等方面,对农民群众最需要、最期盼、最渴望解决的实际困难进行详细询问,彻底摸清了群众所想、所盼、所愿; 二是以“精准扶贫”为抓手,闯出精准帮扶新要求。明确精准帮带对象,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因户施策,缺啥补啥,动态管理,避免盲目帮扶,把资金安排到户、到人、到具体项目,并逐户建档立卡,真正把帮带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使农户走上可持续致富之路; 三是完善民心党建信息管理系统。按照“鼠标一点、民情尽显”的要求,各驻村小组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民情信息点,实现了一户一页、一事一表、一组一册、一村一档,建立了“民情大数据”,使新任驻村干部上任后能快速、精准地掌握村组、农户情况,明确帮扶措施,制定工作计划,更好地开展驻村工作。各驻村小组以村民组为单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待王街道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及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杨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待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向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各位领导长久以来对待王的关心和指导。下面,将待王街道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待王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目标,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强化措施,稳步实现新农村建设向新型农村社区的跨越。 一、经济工作开局良好 截止2月底,我办完成财政收入632万元,占全年任务数的%,3月份约完成16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目标为增长16%,截至目前完成亿元,占全年任务数的%,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为增长22%,截止目前完成8427万元,占全年任务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为增长17%,截止目前完成3527万元,同比增长18%。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做好辖区土地流转,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

设。 共建设9个新村小区111栋新村住宅楼;积极完善农村基本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硬化道路10万平米,投入资金400万元对10个村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和供排水管建设,所有村都实现了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公路的“四通”目标;投资500万元,每个村建成了包括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在内的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器材、灯光球场、阅览室、电教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投入资金170余元建成封闭式垃圾池76个,增设地埋式垃圾池21个,粉刷墙体70000平米,改造旱厕2000个。西待王村被确定为区级新农村示范村,东孔庄村、张弓村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 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规律,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通过规范流转主体、流转合同和流转监管,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目前,辖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729亩,占辖区耕地总面积的 %,其中,通过转包流转土地2669亩,通过互换流转土地60亩。 二、主要做法 加强组织,注重宣传,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一是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办事处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副科级干部包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路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路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这一机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培育和强化农民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重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农民需求为主导提供公共产品,建立政府引导机制;以程序民主促进实体民主,推进村民自治机制。 标签:新农村建设;治理机制;村民自治 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在面对现代化沉重压力的征途中、在“浓缩发展”的道路上都纷纷出现了“发展综合症”。在中国,最明显地表现为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和相互隔绝: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体系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农村。为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由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折。正如亨廷顿所说:“城乡区别就是社会最现代部分和最传统部分的区别。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填补这一差距的方式。通过政治手段重新创造被现代化摧毁了的那种社会统一性。”…即寻求通过政治路径重新创造“社会统一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结构是由党在乡镇和村的基层组织、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农民的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共同构成的。所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就要求我们既要完善以上组织构成,又要着力以上组织功能的协调发挥,使乡村治理机制良好运行。 一、培育和强化农民公民意识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农民的公民思想就很薄弱。在传统中国,农民的耕地同时是国家的国土,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农民自然是皇帝一官僚体系的臣民或子民,依附于国家。国家(皇帝)对土地有终极意义上的所有权,决定了“皇粮国税”天经地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换言之,农民向国家提交税赋是单向强制而不是双边同意的义务,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传统社会中的“子民”、“臣民”思想具有很强的忍让性。重义务,轻权利。“子民”、“臣民”思想的充斥以及对国家认知上的单一性,相比较是公民精神的缺乏。农民思想中的这些传统意识直到今天也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改革之前在城市是一系列“块块”上的单位,在农村也是一系列“块块”上的单位——公社。单位的政治介入,切断了公民与政府的直接联系,代之以公民通过单位与政府发生间接的联系,缩小了“公民社会”或“经济社会”的范围,将整个社会都扩展为“政治社会”,减少了政府活动和公民活动两个方面以及两个方面必要的弹性,是公民的正式生活不得不受单位领导政治行为的制约。单位制的历史遗留下的对单位的依赖心理,相比较则缺乏了独立的公民意识。 21世纪伊始,面对“发展综合症”,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路径选择

冠珠: 开题报告已经看过,基本可以。但注意几点: 1、研究现状最好引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传统社区对本题目研究的借鉴意义不大; 2、研究现状中所有的引文都要有出处,即注明文章的来源,一般做页下注; 3、本论文的特点是“新农村社区”一定要与传统社区区别开来。同时要很好地界定“新农村社区”,注意目前国家及学术界对新农村社区的看法,比如让农民集中住高楼,以占用农民的土地,这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在写本文时一定要多看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再下笔,最好写出特色来。有什么问题再联系。 霍海燕

开题报告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路径选择 ——以XX市为例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导师:霍海燕教授 姓名:王冠珠

第一章新农村社区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自2006年10月中央提出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以来,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全国逐步推开。2007年开始,国家民政部先后在全国确定了304个县市区作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市、区)”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以探索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XX市也积极回应国家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这几年来,XX辖区内荥阳、巩义等地都在大规模的规划新农村

农村工作经验交流会讲话稿

农村工作经验交流会讲话稿 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稿范文】一 农村工作如何“十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难。中央惠农政策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速度不快,水平不高,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呈进一步拉大之势。突出表现在集体经济实力弱,增收致富办法少,惠农政策打了折。 二是农民素质提高难。农村现在虽然对农民实施了相应的教育培训,但缺乏协调性、系统性、全面性,没有形成合力,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后备人才培养难。由于对人才吸引的相对弱势,综合素质高的考学参军跳出了农门,头脑活络的外出经商务工脱离了农

村,组织分配的人才不愿驻守农村,导致农村乡土人才匮乏,专业人才奇缺。 四是不良债务分解难。不良债务比例高,债权难回收,而债务多是民间私人借贷,利息高,还债期短,压力大。 五是乡村两级运转保证难。农业税完全取消后,乡村收入仅靠财政支付资金。现有的人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福利待遇无力落实,就连必要的工作经费也难以保障,乡村基层干部难以安心放胆工作。 六是尾欠税费难收难。现在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尾欠税费清收愈加困难,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清收到位,就会引发新的矛盾。 七是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难。免征农业税后,县乡村财力都无法满足大量的社会事业建设资金需求。 八是特困群众救助难。现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不仅标准低,且覆盖面窄,做不到应保尽保,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根本无法解决大量困难群众就医难、就学难的问题。 九是基层干部后顾之忧解决难。突出体现在广大的村(居委会)干部,一直未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退职后工资没有着落,生活失去保障。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6年,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由民政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我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今年我区的三干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功能配套,建好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城阳城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区里关于召开三农问题研讨会的通知精神,我在走访座谈、收集情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点儿思考,由于时间仓促、学识不足、经验缺乏等原因,只是一些肤浅的想法,有待在进一步的学习、调研、思考、探讨后补充、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外出考察情况 今年3月23日至27日,我随区考察团,赴4省、7市的12个考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考察,每个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看点,都有很好的借鉴点。安吉县90%以上的村都是别墅,刘家塘村看环境和服务,村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150多项服务,灵峰村看规划和土地运作,规划标准高,一楼停车、放农机具,台阶直通二楼,二楼居住,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长兴市门前广场颇为壮观,

广场四周有护城河,旁边的山丘自然保存下来,很自然,很和谐,高淳县桠溪镇国际慢城、古街,主要看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华西村看集体经济实力,山东枣庄、台儿庄看古城复活、古城游,属二战纪念性城市,建设速度快,各类博物馆多,寿光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濮阳西辛庄只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庄,却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股合作份制企业和招商引资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新乡县古固镇、七里营镇的社区建设颇具规模,许昌鄢陵县的花卉产业和新型社区建设颇具特色。 考察一行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丰富了阅历,同时,也深感差距,倍增压力。回来后,我及时召开了班子成员会,把所看、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做了交流,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二、城阳城址保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城阳城址保护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53个,村庄分散,居民点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个(一般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0.5个)。人口超过300人村民组只有5个,200至300人的村民组8个,100至200人的村民组28个,100人以下的村民组12个,户籍人口9626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外出打工,形成多个“空心村”。城阳城址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基础差,底子

新农村建设:目标、路径与政策的三种选择

新农村建设:目标、路径与政策的三种选择 焦建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设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非常宏观和原则的要求。诸多具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是目标和路径问题。究竟什么是新农村,新农村什么样,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路径走向目标?搞不清目标,就搞不清路径,政策选择就会进退失据,其他问题就更不好说清楚了。 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理解,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那么,应该如何减少农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资源基础和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个系统的经济逻辑及循环机理可以概括为“三化”:一个是“异化”,即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一个是“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一个是“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什么也干不成”就归于环境保护,搞生态环保产业。 ——传统农业的“进化”。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改造、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首先是规模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首先是特色农业。“宜瓜种瓜,宜豆种豆”,如山东

寿光的蔬菜、北京郊区的西瓜水果、东北的粮食等等,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传统农业的“退化”。很多地方资源条件不好,甚至没有任何资源,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不适宜人居;有一些地方虽然有资源,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也不适宜继续农业生产,如青海西藏的“三江源”地区。这些地方的原有农业人口要逐渐大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等。这个过程可称为“资源排挤农民”的过程。这些人口当然也要进入城市。 ——农业产业的“异化”。城市要接纳“技术排挤”和“资源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城市的接纳能力。城市哪里来?哪里有那么多的城市接纳这么多的剩余人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扩容比新建成本要低得多,但扩容也有它的经济限度。所以“扩容”和“新建”都是需要的,要“两条腿走路”。“新建”要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当然依据也是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 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政策选择 有了这样的一个系统框架,“旧农村”→“新农村”的目标、路径就清晰凸现出来,战略与政策选择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那就是,针对不同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前途,要么搞城市

2020年村在全市驻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_0

村在全市驻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村在全市驻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xx镇东纪二村是拥有2700多人,42名党员的大村。由于历届村班子战斗力不强,群众威信不高,各项工作没能正常开展,已成为小有名气的“难缠村”。自86年以来,18年间先后有9人曾任过该村支部书记,班子涣散、矛盾纠纷多、酗酒~、打架斗殴、抢占乱占宅基地现象时有发生,人地矛盾非常突出,集体债务超过60万元,xx年、~年连续两年出现了违法生育,被省、济宁市纳入计划生育重点管理范围。 4月26日,我们xx镇工作组驻村以后,在广泛征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建议的基础上,按照“解决问题与长远发展两步走”的总体思路,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牢牢抓住土地调整、社会稳定、计划生育三项工作,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东纪二村多年积压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村容村貌和治安环境明显改善,各项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一、抓班子强队伍、夯实村级基层组织 我们认为,“治软治散先治人,治人先治带头人”,从根本上改变东纪二村的落后面貌,关键是建立一个团结实干、富有战斗力的党支部班子。第一,配套健全基层组织。我们了解到东二村班子涣散,主要原因在于村两委成员不团结,以武力论权势,工作组把这一情况汇报党委,并请示了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镇工作人员挂职东纪二村的支部书记,同时配全充实了职能组织,由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以培养后备干部使村两委拧成一股绳。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我们工作组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按照“五个好”要求,协助村里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员教育培训、发展党员制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村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促使东纪二村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第三,加强阵地建设。为积极发挥党员活动室的载体作用,我们帮助村两委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按照有房子、有牌子、有旗子、有桌子、有凳子的“五有”标准,完善内部设施,加强硬件建设。第四,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我们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教育党员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统一干部思想。七一期间,我们利用三天的时间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与他们一道协商发展规划及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教育整顿,东纪二村的班子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二、强措施解难题、确保重点工作的开展 我们工作组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当务之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按照“以点带面、以整体工作化解局部矛盾”的思路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多措并举,创建平安村庄。由于多年来该村各项工作混乱,治安状况差,群众缺乏安全感,加之塌陷地补偿等问题,村民多次上访,已成为闻名的“问题村”、“钉子村”、“上访村”。我们工作组针对这一情况首先组织开展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活动。联合镇司法、派出所等部门,印制《矛盾纠纷排查表》,深入到户做好思想工作,及时疏理矛盾纠纷,力争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第二,建立完善村级治安联防制度。我们协助村两委制定了夜间巡逻值班表、十户联防轮流制度,工作组与村两委成员交叉轮流巡逻值班,并要求所有成员24小时手机开机,办公室24小时轮流值守,随时接待来访群众,消除隐患。第三,大力推进村务、财务公开,提高村务管理的透明度。财务不清是每个后进村的焦点问题,我们邀请镇审计办、经管站的人员参加,理清了村的财务,并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把债权、债务等开支帐目摆放桌面,及时张榜公布,让干部清白了,群众明白了。在处理群众的来访问题上,我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共化解矛盾纠纷43起。2 (二)集思广益,搞好土地调整。由于该村近20年没有调整土地,造成了人地矛盾突出,成为全村的矛盾焦点。为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及群众意见,相继召开了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印发了《致东纪二村全体村民的一封信》,户均一份,阐明了工作组的思路,动员全体群众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土地调整工作中来。制定了《〈东纪二村~年土地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设立了11个意见箱,并公开了村情~举报电话(xxxxxxx),在经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调整方案》,帮助各经营组也制定了《实施细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东纪二村的所有村民都能平均分配到土地,我们工作组的全体同志同村两委一道,冒着36度以上的烈日连续奋斗了10多天的时间,对各经营组的土地进行实地丈量。我们先从遗留问题多、工作难度大的第八经营组入手,逐组调整,做到第八经营组土地已经调整完毕,分地到户;第十二、十三、十五经营组在调整之中。目前,东纪二村的土地调整工作已基本结束。

2019-省级中心村建设进展汇报材料-推荐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省级中心村建设进展汇报材料 篇一:中心村建设汇报 郭杖子满族乡 关于中心村建设推进情况的汇报 按照调度会要求,现将我乡中心村建设推进情况汇报如下。十二五期间,我乡将重点打造三个中心村,即,倪杖子、金 杖子、于杖子。201X年我乡将重点打造金杖子中心村。为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我乡将原马杖子、金杖子、郭杖子、郝杖子、王家沟、毛家沟六个村整合为桲 椤树社区,登记人口10135人,常住人口11234人,是目前河北省人口规模最 大的农村社区。通过精心组织、把握政策、规范程序。201X年11月26日社区 党委班子产生,今年2月11日,社区村委会换届选举一次完成,产生主任1名,委员6名,全部高票当选。 一、社区基本情况 桲椤树社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7亩,林地5 万亩,退耕还林地8000亩,现有农户2723户,64个村民小组,10135口人,201X年社区集体收入210万元,人均纯收入6317元。 二、社区工作进展情况 (一)编制桲椤树社区发展规划。目前实地探查已完成,社 区基础资料已上报到住建局。 (二)开展摸底调查。2月17日—20日,社区“两委”成员深入到各区片,实地了解社区及农户发展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填写了社区各户信息调查表。 (三)征询村民意愿。社区党委组织召开了全社区代表大会,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方式、建设规模、采购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充分讨论,征询社区代表对 发展规划的意见,确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十个重点项目。

开展新农村建设主要途径和方法

开展新农村建设主要途径与方式 一、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

先进社区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先进社区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目录 第一篇:英巴扎社区建设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第二篇: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第三篇:社区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第四篇:先进社区建设经验交流和体会 第五篇:创建学习型社区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正文 第一篇:英巴扎社区建设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五抓”力创服务型社区上新台阶 ——英巴扎社区建设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XX年10月25日) 近年来,我社区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建设和持续发展变化的新路子,针对社区干部文化层次要提高、居民文化娱乐生活要丰富、思想观念要更新、部分群众生活环境要改善的实际,以打造“服务型社区”建设为目标,通过实施“五抓”措施,在建设文明、向上、和谐新型社区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建设,为打造“服务型社区”打下坚实基础。在班子建设方面:一是我们在班子成员中率先推行“两个转变、两个提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将班子成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奖惩制度挂钩。二是在班子

成员中提出了“四个必须”:必须思想上、言行上率先垂范;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工作的关键时刻必须到位,在党员、居民最需要之时雪中送炭;班子成员通过沟通协调,必须营造和谐氛围。三是在班子成员中明确责任,细化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分层逐级、齐抓共管的格局。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选配社区干部,设立定岗定人,确定工作岗位,采取竟聘上岗的方式经考核择优竞争上岗,社区书记与上岗社区干部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实行绩效挂钩。二是根据各岗位担负的责任,实行日抽周考月评比,将考核结果纳入社区干部管理和考核体系,并与社区干部的绩效工资、津贴、年终考核、评先选优等挂钩。三是大力加强“双语”学习,提高社区干部工作能力。除选派社区干部参加县党校“双语”主体班培训外,每天组 - 1 - 织社区干部进行2个小时的“双语”学习,学习日常口语及业务常识用语,快速提高社区干部“双语”水平,目前,80%以上社区干部已经可以在一站室服务大厅独立办理业务。 二、抓阵地建设,为打造“服务型社区”提供有效载体。面对社区硬件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通过多方协调,一是社区先后建立社区多功能大厅、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手工艺培训班、社区卫生服务站等24间。同时大力协调县财政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办公用品、文体器材等设施设备配臵,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及时解决“有场所,无设施”的问题,进一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依法治国实践路径选择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依法治国实践路径选择 发表时间:2019-08-05T15:09:08.5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刘凤云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依法治国实践路径选择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社会体制发展趋势为依据,首先分析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其次从强化对法治文化的建设、加强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依法决策的效率、强化执法与司法区域内的法治文化建设、借助法治文化推广社会治理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借助依法治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阜阳 236000 摘要:本文主要以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依法治国实践路径选择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社会体制发展趋势为依据,首先分析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其次从强化对法治文化的建设、加强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依法决策的效率、强化执法与司法区域内的法治文化建设、借助法治文化推广社会治理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借助依法治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国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依法治国作为我国长久发展的基本依据,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特色社会主体法治文化的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效果,并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文化的产生为由外向内逐步内化的有效过程,需要建立在时间以及实践的基础之上,而法治文化代表着法治精神的传播,需要在依法治国中加以实现,因此怎样借助依法治国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每一个公民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为笔者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 1.1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文化是立法领域内的一种思想,也是正确利用法律的保障,其在我国建设中国占有较高的地位。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要求每一个公民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与使用法律,进而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1]。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能够促使公民自觉的树立法律意识,将法治思想渗透在公民的生活中,便于我国现代化的有效建设。 1.2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民主政治现代化的中心内容。民主和法治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关系,法治可以保障民主政治现代化建设,促使民主政治的长久发展,民主政治可以凸显出法治的本质,保证法治精神的传递和发展。特别是在现阶段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妥善的处理法治文化建设以及改革问题为我国首要研究的话题。同时,在社会改革进程中,公民需要巧妙的利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充分发挥法治的价值与效用,强化与立法相关的工作协调,推动民主政治的创建[2]。因此民族政治的形成需要法治文化的支撑,而法治文化作为法治精神传递的内在需求,换言之,只有在传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础上,才会更加全面的提高公民自身法律素颜,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效进行。 2.借助依法治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方式 2.1强化对法治文化的建设。法治文化的建设本质为社会中多个层面和多个方面的整体工程,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更好的执行我国长久发展的战略方针。现阶段,新颖的时代问题和社会冲突加以交织,存在诸多不稳定且不友好的因素,不仅增加了各个地区政府稳定开展管理工作的难度,还对政府等组织机构提出全新的挑战。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管理者高度重视,切合实际的将法治文化的建设列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全方位的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整合与优化,大力宣传法治文化建设,将法治文化的建设和公益性事业进行结合,充分调动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2加强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依法决策的效率。领导和干部作为新时期下党和国家开展各项事业的执行者与组织者,针对法治文化的建设认知、工作进度以及开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领导和干部自身具备法治思维和方式的影响,特别是依法治国理念以及法治水平的高低,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3]。所以要想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干部自身的法律认知和法治方式,在法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深入的增强每一个干部自身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其自主的参与到法律和宪法的执行与履行活动中,在不断的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之下,提升干部自身的依法执政水平和效果。 2.3强化执法与司法区域内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时期下,怎样开展执法与司法相关活动,作为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也作为法治文化建设效果的一个衡量条件。现代化的法治中心为保证私权与约束公权,由于行政理念自身具备扩张的特征,若没有依据法律对权利进行约束,非常容易侵私权。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过程中,需要尽量促使每一个公民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进而加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 2.4借助法治文化推广社会治理。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需要满足现阶段时代经济的发展需求,致力于重视法律理论的创新与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借助多种活动和产业扩展等思路,设置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媒介和载体,在多种经济活动中融入法治文化,全方位的推动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4]。和相关机构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基于法治政府的创建,提升政府人员的执政水平,或者将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进行结合,通过农民喜欢的方式,开展法律讲座,加强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将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进行结合,利用社区组织的优势,丰富法治文化内容,创建出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将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进行结合,培养青少年自身法律知识技能,树立青少年正确的思想观念,把法治教育贯穿到课堂中,把法治文化引进校园中,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愉快的成长;把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进行结合,在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之下,制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所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其对我国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依法治国的理念,我国需要全面创建出法治文化的建设体系,采取科学的方式促使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增强我国在世界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红.新时代我国法治进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v.28;No.121(03):7-12. [2]宋美桦,张荣华.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系化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8,No.274(06):182-189. [3]王梦琪,张洋洋.文化强国背景下法治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8,v.16;No.90(02):57-60.

农村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姓名:倩敏 单位:三官庙镇堂寄宿制小学

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班主任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还要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是不会收获的。在班级管理的道路上,我也是从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过来的,现在我不敢说我是成熟的、成功的,但是我想说承担班主任管理工作,让我学会了淡定,学会了从容。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尽量把爱送给每个孩子 都说爱是无法平均分给每个人的,但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对待班里的这群孩子必须得让他们都感受到你的爱。也许有时我们会无意间忽视或者冷落某个孩子,但是待到察觉时一定要及时调整,及时送出关爱。 冉鹏辉是我们班有名的学困生,测评几乎每次都交白卷,在课堂上老师们从来不怎么理会他。而他也总是在一个角落里趴着无所事事地乱画或者玩小东西。对此我也是一度听之任之,但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这样下去这个孩子就真的啥也不是了,我是老师,而且是一个班主任老师,必须得让他有所进步,让他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在班级里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我开始跟他谈话,开始要求他从每天认识一个词语做起,从发挥自己的劳动强项做起,从助人为乐做起,就这样一天天地,他能背首简单的古诗了,他把班里的坏拖把修好了,他把垃圾箱周围清理干净了,他主动帮别的同学打水了…….当然有时候,他还是会犯些小错,但我也绝不会得过且过,有时我会声色俱厉、严厉批评,有时我会苦口婆心、晓之以情。 不管是哪个孩子,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不管是家庭富裕者还是家庭贫困者,不管是活泼外向者还是斯文向者,我都尽力做到一视,尽量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我希望他们进步,期待他们提高。 二、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