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第5章文学抒情

一、名词解释

1.意境[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勰、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的丰富起来。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2.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3.抒情

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

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二、简答题

1.简述抒情文学。

答:(1)抒情文学的内涵

抒情文学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创作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它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它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2)抒情文学的特征

抒情话语是抒情文学最鲜明的特征,它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3)抒情文学作品的构成

抒情文学作品的构成主要有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这样三个要素。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抒情话语主要通过抒情主体强调抒情话语的声音层、画面层的象征功能,以及抒情主

体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有表现性的语言;用能够表现复杂意义的陌生化的话语形式,来传达直接的、新鲜的审美经验的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4)抒情文学的情感表达

抒情文学中的情有时候并不是直接抒发出来,而是要经过一些形象化的物象来表现的,而景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作者的情操、情绪、情调都是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是诗人主观感受上描绘出来的主客观的统一体。

2.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文学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其区别在于: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与叙事的这些基本差异体现在从内容到话语形式的诸多方面。

3.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试举例说明。

答:抒情话语主要突出了语言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被改变了词性,丰富了它的表现力。“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用一个联系词,直接把六个形象组合起来,使句子的叙事性减弱,加强了它们象征情感的力量。

4.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景语,即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景与情,情与景,两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作者的感情,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5.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答:对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1)文学创造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价值功能

文学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伦理情感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价值功能。在文学中,善恶的探索和表现常常伴随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是感性的和主观的。情感源自善恶的判断,而且常常左右着判断,文学中的忧伤、欢喜、悲愤等情感总是与作品中人物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善恶的形象会引发不同的情感,而创造艺术形象永远是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

(2)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数珠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3)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

(4)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

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6.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南宋范希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虚境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由于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让你咀嚼不尽。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意境?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①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