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限塑令”须注入法治基因

“限塑令”须注入法治基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15763824.html,

“限塑令”须注入法治基因

作者:欧阳晨雨

来源:《民主与法制》2018年第06期

近期,国家发改委官网开设“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专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希望借此专栏汇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有关部门的这一举措,固然体现了广纳民意、共治污染的可贵姿态,但从一个侧面也证明,执行已整整十年的“限塑令”,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追溯起来,2007年发布的“限塑令”,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客观而言,这一限制令起到了一定的治理效果。据官方统计,过去10年间,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限制令的现实约束力并不尽如人意,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依然随处可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影响景观视觉,危害生态环境,以塑料包装袋为代表的“白色污染”,并未得以根本改观。

综观“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就大型超级市场而言,尚能较为严格地遵守。但在小型超市、蔬菜水果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等交易场所,限令颁布初期尚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塑令”早已陷入虚弱无力的困境,无论是顾客的随口索取,还是商贩的顺手提供,招摇过市的免费塑料袋都让“限塑令”形同虚设。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日益成为“白色污染”大户。有统计表明,去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

“白色污染”迅速反弹及至愈加严重,已是显而易见的危机。

造成这一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限塑令”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着相当缺陷。

“限塑令”的一大特点是推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从“无偿”到“有偿”,固然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本质而言,并没有抓住“白色污染”的源头,没有紧盯塑料袋生产者、销售者等“始作俑者”,而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转嫁到了普通消费者身上。与此同时,塑料袋本身相对低廉的价格,又不足以抑制消费者的非环保消费行为。这就必然导致这样的后果,个体消费者并不在乎购买塑料包装袋的额外支出,商家因出售塑料购物袋赚取到不菲利润,而环境保护并未因此受益。

同时应当看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