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第一次分配,要在不断规范的市场机制中实现。税收等政府调控下的第二次分配则以公平为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第三次分配则是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判断一般存在两个标准:一个是劳动标准,一个是生存标准。劳动标准主要是体现劳动对等原则,多劳多得,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取得对等收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存标准体现的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人作为社会存在应该享受基本生存条件,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目标。一次分配主要体现劳动公平,二次分配兼顾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应更多体现生存公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存观念日益突出。在收入差距扩大这一背景下人们提出强化三次收入分配作用弥补一次、二次收入分配不足,进一步体现劳动公平与生存公平的统一。

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也就是说第三次分配一方面是自发的,一方面是责任的体现。

从运行形式上来看,第三次分配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例如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多方资源对自然灾害的救助,红十字会或慈善总会的救助、捐赠等;“市场形象主导型”,例如公益广告、希望小学、企业捐赠等;“人缘情感纽带型”,如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型”,民间互助常见于一人下岗或失业亲友共同扶持,孩子升学、求学面临学费压力时亲友的帮助,以及体现海外华人对祖国感念的海外捐赠等。

从三次分配的主体动机来看,政府引导为主导的政策性捐赠是“责任引导型”的,影响力强,带动范围广泛,有利于实现国家职能;以市场形象为主导的公益事业、企业赞助等是“利益引导型”的,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的,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府、企业、个人作为第三次分配不同类型的主体,都应该努力提高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三次分配。

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第一,应该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税收减免机制,完善三次分配的相关税收制度;第二,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第三,制定和完善与三次分配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促使三次分配制度化、法制化;第四,引导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个体的恻隐之心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强化慈善意识。

从企业角度,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应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第三,应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现代企业社会价值观。

从个人角度,作为“人缘情感纽带型”第三次分配主体,公民应加强自身的奉献意识、道德意识,为社会安定团结做出贡献,同时还应以自身带动他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性的高尚意识。

只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参与,彼此配合,才能够实现三次分配制度的有效运行。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的力量都是有所偏颇的。

为了建立规范、合理的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一,应该建立捐赠回馈制度,当曾捐赠者陷入困境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二,应该建立政策、税收等优惠制度,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第三,应建立完善的第三次收入分配体系,如捐赠登记、新闻发布、相关查询、

监管、评估、审计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化、规范化。

第三次分配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一种分配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第三次分配更具经济基础。在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期,第三次分配往往不易彰显出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后,第三次分配更具经济基础和现实表现,第三次分配才能够发挥出明显的作用。

第三次分配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是制度约束。第三次分配是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应的。在社会文化水平较低时,第三次分配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是有组织的、群体的,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体现。

第三次分配是第一、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分配形式,它具有能够具体、敏锐、及时地调整收入弱势群体生存水平的特点。具体是指,第三次分配的捐赠双方便于直接接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量分配,没有统一的赠受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的及时敏锐特点体现在人们遇到实际困难时,第三次分配机制由于中间环节较少,有利于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迅速的做出反应,使社会问题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解决。

上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艺术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采取自命题形式,考试范围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5 课的内 容,考试时间90 分钟,试题满分100 分,25 道单项选择题和4 道材料分析题,以基础考查为主。全年级两个班共参加考试81 人,平均分为57.3%,优秀率1.23%,及格率44.44%。最高分95 分,最低分 6 分。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 单项选择题50 分,25 道题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 4 道材料分析题共50 分,主要查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四个知识点分别是影响价格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 生产力,企业经营的成功因素。题目很基础,符合艺术生基础薄弱的学情。试 题这样安排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教材,注重基础,平时多看课本。 2、关注热点,贴近生活。 试题素材背景新颖,既反映了国家的重大问题,也突出了时政热点,既有 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也能使考试充满时代特点。利于 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培养爱国精神,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1-25 小题 5、6 题:不能根据所给图中的正比例关系,判断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正比反 比关系。 7、21、23 题:基础知识不扎实,混淆或者没记住。 13、15、25 题:不能准确理解题意,不能通过阅读材料找到考查的知识 点。 第二大题:26-29 小题 26 题:运用“笔记本电脑价格下降的原因”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这 个是我多次强调材料题最爱考的知识点,月考也考了。两句话的教材观点,学 生就是记不住,答案中出现就材料论材料现象普遍,很少有学生答出“价直决 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这样的经济学原理。 27 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很多学生把知识点混淆了,将“生 产决定消费”写上去了,分不清这两个知识。 28、29 题:这两道题直接考查教材观点,几乎是送分题,只要记住了就能 写出来,没什么难度。考查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企业成功经营的三个主要因

最新高一政治期中考试分析

最新高一政治期中考试分析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分析(一) 一、对试卷的评价 1、本次考试属于阶段性性考试,试卷的难易度控制在0.6-0.7之间,适合大多数学生完成。考试范围为《经济生活》前两个单元。 2、本次考试侧重于对《经济生活》模块书本知识的考查。 (1)难题的比重在10%左右,要求对基础知识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与运用,在试卷中主要以材料图表题的形式体现。 (2)稍难题的分值主要体现在部分选择题上,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结合所给材料选出最佳答案,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其余考试内容为基础题,包括25个选择题和4个非选择题题,

从而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拿到一定的分数。 3、个别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中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育。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间相互混淆。如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与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记得书本的内容,但是与所问问题不相对应。如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不能准确对应。 3、审题不清。如"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不同的问题,学生审题不清导致选择错项。 4、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不会阅读材料,找不到材料的中心旨意,不会将材料的中心旨意和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答题时简单搬动材料,简单的罗列教材知识点。 5、政治术语运用较差。政治作为文科科目,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本次考试的非主观题部分,学生文字表达术语

运用不当,出现多人多次错误,使人产生歧义。 6、文字书写功底较差。网上阅卷要求学生书写整洁清晰,本次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尤其错别字较多。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充分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强化书本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采用抽背或默写的方式加以巩固。 3、罗列易错的知识点和词句,便于学生区分。 4、加强平时学习中的练习,特别是对出错较多的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做题思维和技巧。 5、抓好平时作业和教辅资料的练习,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的时事材料,考试中的各种题型,平时的书写、语言表述等。 6、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反思和讨论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一节一框)优质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一节一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A、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B、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C、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D、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E、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A、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 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 确地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 A、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单概括商品

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 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 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 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B、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 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 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 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 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 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 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重点、难点: 1、重点: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 币、外汇、货币的本质、信用卡、汇率 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难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的本质、信 用卡、汇率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

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样的物品,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各值多少钱的?(多媒体)从屏幕上的几样物品来看,都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些东西,像手机,是人们为了通讯方便而发明出来的高新产品,而这个可口可乐当然就是用来解口渴的了,这件真皮大衣在北风凛烈的冬天就最好不过了,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来满足我们吃、穿、住、行等的需要。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到商场里面去购买,而在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付出货币,同时我们享受的各种的服务同样也要支付货币。那么,究竟货币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一张张花花的纸片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购买物品就得付钱,譬方说,我上课记笔记就需要笔记本,当我去买这笔记本的时候,老板总不会说

高一政治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政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我对期末考试学生学习情况和试卷难易程度作出一个整体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高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都很好,学习非常主动,比如各班的政治课代表、学习委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比较散漫,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坚持,学习没有目标。也有个别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待改善,学习效率不高。 分析试卷: 试卷结构分为I、II两卷(I卷为客观题共72分、II卷为主观题共28分),包括选择题、主观题,总共26道题,命题范围覆盖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全部内容,试卷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又进一步突出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量不大,而且题目的指向明确,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主观题设问明确,立足于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试卷的区分度较强。分值合理,区分度较明显。总体来说客观题相对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作答。

主观题答题情况不太好。25题、26题都失分较多,许多同学对规范市场秩序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好,25题第一问,总分9分,多数同学得分是2分、3分,6分以上的很少。25题第二问,总分8分,多数同学拿了两分,这道题学生普遍不会答,基本上都是抄的材料,“四个最严”。从这一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还是不善于思考和总结。 26题第一问,很多学生拿0分。“新发展理念”是新加入教材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要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没有过时,需要同学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要是认真学习的、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老师在发给大家的资料当中就有“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但是从试卷的答题可以看出同学们还是没有掌握,这说明同学们对它不够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确实还是很有问题。 个别学生只做了选择题,大题一道也没有做,这样的学生,老师希望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你父母,你是为了你自己更好的未来读书的,请你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6题第二问,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一些,主要考察的是“共享发展”。学生不会分析,得分也不高。 分析成绩:本次考试应考人数834人,实考人数821人。年级平均分47.06分,最高分91分,最低分9分。

【2019-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

教学资料范本 【2019- 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标要求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及按劳分配的地位(b);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难点)3.通过合作探究正确区分不同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重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提示F。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①必然性:a.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b.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②意义: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新)高一政治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报告

高一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政治月考试卷题型保持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由于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对高中学习生活逐渐适应,因此试题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答题习惯的培养。本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优生有较好的成绩,学困生也能够取得与自己相符的成绩。 2、重基础知识,试卷中有很多识记的内容,重在学生的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平时的知识记忆点突出。 3、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主观试题体现最明显,试卷难度适中,题型结构合理,内容鲜活,语言简洁,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评卷采用网上阅卷形式,选择题由计算机评阅,主观题有评卷组评阅。评卷组根据“分题评阅、组内交流研讨”的原则按时完成了评卷任务。 政治客观题满分值:50.0

选项人数比例% C 588 69.34 B 118 13.92 A 111 13.09 D 30 3.54 留空 1 0.12 题号满分值答案平均分作答人数得分率零分率标准差难度区分度2 2.0 D 1.91 848 95.40 4.60 0.42 0.96 0.17 选项人数比例% D 809 95.40 A 22 2.59 C 15 1.77 B 1 0.12 留空 1 0.12 题号满分值答案平均分作答人数得分率零分率标准差难度区分度3 2.0 A 1.48 848 74.06 25.94 0.88 0.74 0.97 选项人数比例% A 628 74.06 B 199 23.47 D 13 1.53 C 8 0.94 题号满分值答案平均分作答人数得分率零分率标准差难度区分度4 2.0 C 1.82 848 91.04 8.96 0.57 0.91 0.34 选项人数比例% C 772 91.04 D 34 4.01 A 21 2.48 B 19 2.24 留空 2 0.24 题号满分值答案平均分作答人数得分率零分率标准差难度区分度5 2.0 D 1.93 848 96.58 3.42 0.36 0.97 0.13

高中政治_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全)_新人教版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讲义第一单元生活及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金属货币及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及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4)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及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 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 区别:①含义及实质不同。前者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后者是及之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doc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

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019-10-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八课) 【知识结构】 【考点解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A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知识拓展】①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成分中,但不能认为凡是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就一定是按劳分配。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而股息、红利、专利补贴、专有技术补贴、管理岗位奖励则属于非按劳分配。②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考点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 A )(1)生产要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 地和信息要素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拓展】①按劳动要素分配: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按资本要素分配:如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③按技术要素分配: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如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⑥信息要素: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2)意义: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现阶段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考点3: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B )班级 _ __高二 ( ) _ ___姓名 _ _________________学 号

高中政治考试反思

高中政治考试反思 高中政治考试反思范文5篇 一、试题分析 1、综合考查主干知识,知识与能力考查巧妙结合。试题涉及 “喜羊羊”饰品、社会道德、住房改革、家电下乡、财政和货币政 策等。 2、试题既贴近生活又突出当前热点,体现时代精神和人为精神。试题以鲜活的时政为背景,关注了青海玉树地震、中美关系与经济 发展、庆祝建国60周年等现实问题。 3、试题图文并茂,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4、答案编写简练有逻辑性、层次性。交给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 和方法,能够很好的检测学习的效果。 5、格式规范,分值分布合理。 本次试题存在问题:25个选择题答案A、B、C、D分布没有注意 均衡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压力,不敢相信自己的选项。 二、答题分析 主观题共50分,70%的学生分值在30~36分,20%的学生分值在30分以下,10%的学生分值在40左右。全年级及格96人,最高74分,最低12分。其中26题关与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一题答的很差。客观题答得不好,分值不高。 三、成绩分析(略) 四、存在问题 1、基本概念不清楚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提炼整理信息的能力太差。 3、答题缺乏专业术语,信口开河,下笔千言万语离题万里。 4、组织答案没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书写极不工整、答题很不规范。 5、心理素质不好。 五、教学反思 1、探究心理调适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认识自我、自我调节在考 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2、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必须到位、精准,要关心时政热点、 国家大事,让学生多读报纸、看新闻积累时政,拓宽视野。 4平时答题要规范语言,既要全面思考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做到语言专业化。 5、要从宏观上把握,中观呈现,微观落实,抓住主干知识有效 串联,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构建知识网。 6、在以后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 选取典型题目反复训练,提高对试题的分析、理解、构思、作答能力。结合教学和教材联系时政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具有针对 性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充 分把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结合典型事例、名言古训,培养学 生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感。 高二政治备课组教师,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集体交流,半学期的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大家要齐心协力搞好教学和育人! 一、教学反思 1、扎实双基。

高一政治期中试卷分析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政治月考试卷题型保持选择题(60分)、非选择题(40分)。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对高中学习生活逐渐适应,因此试题偏向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答题习惯的培养。本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优生有较好的成绩,学困生也能够取得与自己相符的成绩。 2、重基础知识,试卷中有很多识记的内容,重在学生的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平时的知识记忆点突出。 3、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主观试题体现最明显,试卷难度适中,题型结构合理,内容鲜活,语言简洁,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客观题评卷采用网上阅卷形式,选择题由计算机评阅,主观题由评卷组评阅。评卷组根据“分题评阅、组内交流研讨”的原则按时完成了评卷任务。 从学生客观题的得分来看,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 例题分析:

(二)、在主观题评卷中发现了学生答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共性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对文科知识学习不重视的问题。 (2)多数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的地位认识不清,在政治知识的学习上积极性和投入度不够,导致平时过程落实不到位,测评效果不理想。 (3)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主观性习题作答中过于率性和随意,脱离课本观点的“我式”答案比比皆是。 (4)识记不清,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储备,考试中后劲不足。 2、典型问题: (1)个别学生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应付过程,也应付考试。 (2)部分学生缺乏对政治学科的正确认识和认同,存在消极抵制的心理。 (3)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辅资料对知识点的解释和归纳,而忽视了教材,在复习过程中偏离了方向,导致抓不住重点。 (4)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答题习惯较差,不会运用政治术语,表述不准确、不清晰。在答卷时,不认真审题,随意作答。甚至有些学生答题要点与该题无任何关系,纯粹是记忆中或试卷中其他观点的搬家和罗列。 (5)个别学生书写比较潦草,“一段式”作答现象大有人在,缺乏层次、缺乏条理。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政治知识学习对增长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使其端正态度,积极投入学习过程。 2、要继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答卷时出现的表述不准确和知识点不完整等问题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有直接关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巩固基础。 3、强化审题能力的培养。本次考试主观题审题难度并不大,但仍然存在审题不清甚至不会审题的情况,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较低。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包括各种题型的审题、答题思路、技巧以及材料的概括提炼、关键句的分析等,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和答题的针对性。

高一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知识点汇总

高一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知识点 汇总 高一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知识点汇总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什么是商品?它的基本 属性是什么?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它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两者的关系: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个物品没有使 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不可能成为商品;一个物品仅有 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B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与 价值不可能同时兼得。 2.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比商品出现得晚) (2)货币的产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它的产生分为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 价物和货币四个阶段。 (注: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 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金银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贵金属金银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或者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是什么意思? (1)贵金属金银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2)金银作为一种自然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了,所以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3)但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金银上。这是因为金银天然具有最适宜充当一般 等价物的特点。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所以说“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职能 (1)货币职能有五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本课分为2个框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

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某村防止富贵病的材料,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 情境一: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学生思考、回 答) 教师小结: (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 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材料中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对按劳分配的理解: 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例如国有或集体企业中职工的工资收入,而私营企业 职工工资收入则不是。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 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 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 公平。 为什么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 成果?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收入分配与 社会公平》。 1.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及意义。 2.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具体措施。[重点+难点] 3.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及意义 (1)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教材P 60“探究问题” 提示 (1)这里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方面,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另一方面,它又允许差别存在,只不过这种差别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重要举措:①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1.(1)社会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2)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先实现共同富裕。() 提示(1)×(2)× 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教材P 61“探究问题” 提示 (1)从材料看,该公司未处理好企业和个人二者的分配关系,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会直接影响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理顺企业和个人二者的分配关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公司得到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1)兼顾效率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公平的实现。()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知道纸币的含义、优点和不能任意发行的原因。 2.理解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3.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学会结合现实材料进行分析和应用。 4.自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探究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图示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 想一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的“衣”是商品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商品。因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诗中的“衣”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 有用于交换。 。 价值 和 使用价值 基本属性: (2) 判断①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提示错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②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有用性。 提示错误。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即“物美价廉”。 2.货币的本质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交换 产生:货币是 (1)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 固定地 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 (3) 一般等价物 。 想一想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有什么区别? 提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般等价物则不是固定的。 大型歌剧《白毛女》(舞台剧)全国巡演的首场演出在陕西延安启动。57岁的徐大姐用80元买了一张门票,再次欣赏到“扯回几尺红头绳,给咱喜儿扎起来哎……”等经典台词。 问题探究 (1)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是商品吗? (2)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吗? (3)徐大姐用钱为什么能购买门票呢?答案(1)不是商品,判断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 于交换。 (2)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能够满足喜 儿扎头发的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 头绳已离开商品交换领域,不再是商品,因而不具有价值。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所以徐大姐用钱能购买门 票。 名师点拨 1.判断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2)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 品。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高一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