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师生问好.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 (其

一元一次方程学案(完整版)

3.1.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学习重点]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难点]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问题1: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1、数的关系: ①比a大10的数:; ②b的一半与7的差:; ③x的2倍减去10:; ④某数x的30%与这个数的2倍的积:; ⑤a的3倍与a的2的商:; 2、基本图形关系: ①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面积为,周 长为; ②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则面积为, 周长为; ③圆的半径为r,则周长为,面积 为; 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周长 为,若长为a的边上的高为h,则 面积为; ⑤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体积为, 表面积为; 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长方 体的体积为,表面积 为; ⑦圆柱的底面圆半径为r,高为h,则侧面积 为,体积为; ⑧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为a、b,高为h,则面 积为。3、其他关系: ①某商品原价为a元,降价20%后售价 为元; ②某商品原价为a元,升价20%后售价 为元; ③某商品原价为a元,打七五折后售价 为元; ④某商品每件x元, 买a件共要花元; ⑤汽车每小时行驶v千米,行驶t小时后的路为千米; ⑥某建筑队一天完成一件工程的 12 1,x天完成这件工程的; 练习一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①比a小7的数:; ②x的三分之一与9的和:; ③x的3倍减去x的倒数:; ④某数x的一半与b的积:; ⑤x与y的平方差:; 问题2: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b的一半与7的差为6 :; ③x的2倍比10大3:;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⑤某数x的30%比它的2倍少34:;问题3: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列方程得:。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学生数为x,则女生数为,男生数为,依题意得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案

3.2.1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正确、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基本步骤:“移项”与“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2、自主探索、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重点难点]怎样将方程变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过程] [问题1]南村侨联中学三年来共购买计算机21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4倍,前年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解: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 台,则去年购买 台, 今年购买 台,依题意得 要解这个方程,可以先把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再用等式的性质解出x 的值,解法如下: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例1] 解下列方程: (1)9x —5 x =8 ; (2)4x -6x -x =-15; (3)364155.135.27?-?-=-+-x x x x 解:(1)合并同类项得: = 两边 ,得 , ∴=x ; (2) 合并同类项得: = x 的系数化为1,得 =x ; (3)

[练习一] 解下列方程: (1)6x —x = 4 ; (2)-4x + 6x -0.5x =-0.3; (3)463127.253.13?-?-=-+-x x x x . (4) ;72 32=+x x [思考]方程254203+=+x x 的两边都含有x 的项(x x 43与)和常数项(2520-与),怎样才能把它化成a x =(a 为常数)的形式呢? 解: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 , ∴ 。 ∴=x 。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问题]移项起到什么作用? [例2] 解下列方程: (1)2385--=-x x ;

一元一次方程优秀学案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交叉点汇总 姓名: 一、学习准备 1、 一元一次方程是只含 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为 的整式方程. 2、 同类项是指含有 相同,且相同字母的 也相同. 3、 单项式的次数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4、 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一个非负数都为零,如0)1(22=++-y x ,则x= ,y= 。 5、 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 ;若c 、d 互为倒数, 则 。 6、绝对值为a (a>0)的数有 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如:3=x ,则x= 。 二、典例分析 题型一 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 例1:如果123-n ab 与1+n ab 是同类项,则n 是 即时练习一 1、已知单项式1328-m y x 的次数是4,那么m= 2、当m= 时,03546=--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 3、关于x 的方程032)1(2=-++m mx x m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_______ 4、已知方程 04)2(1||=+--a x a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 __________ 经验习得: 题型二 相反数+倒数+一元一次方程 例2:当=x ___时,代数式24+x 与93-x 的值互为相反数. 即时练习二 1、若7384-+y y 与的值互为相反数,则y 。 2、若10 153的值与 -x 互为倒数,则x 。 经验习得:

题型三 绝对值+非负数之和 +一元一次方程 例3:若y x -+(y+1)2=0,则x 2+y 2=_____________. 即时练习三 1、 若4 2=-=+x y x , ,则y =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丨x+1丨=3的解是x= . 经验习得: 题型四 整体思想(换元法)+一元一次方程 例4:已知3(m -n)2-7(m -n)2-13=1-5(m -n)2 ,则(m -n)2的值为 . 即时练习四 1、在这个方程中若设2x+1=t , 则原方程可化为 。 2、代数式86232=+-y y ,那么代数式的 值为________ 经验习得: 题型五 构建一元一次方程 例5:若方程 即时练习五 已知关于x 的方程 m x 113227=-和m x 22=+的解互为相反数,求m 的值 经验习得: 三、反思小结 _____m 0m 26-x 3421==+=-有相同的解,则与方程m x 7232+-y y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过程,能用去括号、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方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处理 教学设计 一、回顾 1.解下列方程: (1)-2x=4;(2)-x=-2; (3)4x=-1 2 (4) 1 2 x=4; (5)5x-2=8i;(6)5+2x=4x. 2.去括号的法则是什么?移项应注意什么? 第1题的前4个题学生口答,后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交流 1.观察:以下是我们前面遇到的方程(投影几个前面所出现的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3)未知数的次数是1.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二、探究交流 总结:具有以上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1)31 42 x=;(2)3x-2;(3)2+y=1-3y; (4)112 1 753 x x-=-;(5)5x2-3x+1=0;(6) 2 1 x- =5.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作适当的讨论. 独立求解后再相互交流. 学生体会方法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点予以分析观察是否具备以上特点.2.例题讲解 解方程:(1)-2(x-1)=4;(2)3(x-2)+1=x-(2x—1). 方程(1)怎样求解? 教师点评,有两种解法: 解法1:先去括号,再移项,系数化为1. 解法2:方程两边先同时除以-2,再移项,合并同类项. 可让学生口述步骤的完成过程. 方程(2)的解答:3(x-2)+1=x-(2x-1), 解:去括号得:3x-6+1=x-2x+1, 即:3x-5=-x+1, 移项得:3x+x=1+5, 4x=6, 系数化为1得:x=3 2 .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同时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去括号时易错处.3.判断正误 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不对,应怎样改正? 2(x+3)-5(1-x)=3(x-1), 2x-5x-3x=-3+5-3, -6x=-1, x=1 6 .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交流自主纠错.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 4.知识拓展 解方程:3x-[3(x+1)-(x+4)]=1. 教师巡回指导:可以先去中括号,再去小括号;也可以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三、巩固 1.解方程:(1)5(x+2)=2(5x-1);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配套问题》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零件配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旧知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用五个字来表示) ①②③④⑤ 2、注意①设未知数及作答时若有单位的一定要带单位。方程中数量单位要统一。 ②配套组合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抓住配套关系,设出未知数,根 据配套关系列出方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问题 配套与物质分配问题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25个,或制盒底40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现在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分析:本题的配套关系是盒身数:盒底数=__.) 三、请你试一试 1.某车间有工人85人,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加工大齿轮8个或小齿轮10个,又知1个大齿轮和三个小齿轮配为一套,问应如何安排劳力使生产的产品刚好成套? 2.一张方桌由1个桌面、4条桌腿组成,如果1立方米木料可以在方桌的桌面50个或做桌腿300条,现有5立方米木料,那么用多少立方米木料做桌面、多少立方米木料做桌腿,做出的桌面和桌腿,恰好配成方桌?能配成多少方桌?(分析:本题的配套关系是:桌面:桌腿=1:4,即一个桌面需要4个桌腿). 四、课堂检测: 1.解方程(1)3(x-2)=2-5(x-2) (2) 2(x+3)-5(1-x)=3(x-1)

(3)3(1)2(2)23 x x x -+=-- +-+=+(4) 3(2)1(21) x x x 2、某服装厂要生产某种型号的学生校服,已知3m长的某种布料可做上衣2件或裤子3条,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库内存这种布料600m,应如何分配布料做上衣和做裤子才能恰好配套? 3、有群鸽子和一些鸽笼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连同原来的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原有多少只鸽子和多少个鸽笼? 五、综合提高 1、有一些相同的房间需要粉刷墙面,一天3名一级技工去粉刷8个房间,结果其中有50㎡墙面未来得及刷;同样时间内5名二级技工粉刷了10个房间之外,还多刷了40㎡墙面,每名一级技工比二级技工一天多粉刷10㎡墙面,求每个房间需要粉刷的墙面面积? 2、某工地需要派48人去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方或运土3方,那么应该怎样安排人员,正好能使挖的土及时运走? (分析:本题的配套关系是:每天挖的土方等于每天运走的土方.)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工程问题》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 一、学习目标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学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堂学案) 一 【 知识回顾 】 1.在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 21x - (B )210x += (C )1x y += (D ) 1102 x += 2.1x =是下列方程( )的解 (A ) 12x -= (B ) 2143x x -=- (C ) ()314x --= (D ) 452x x -=- 3.已知5x =是方程32x a +=的解,则a 的值是( ) (A ) -13 (B ) -17 (C )13 (D ) 17 4.下列合并同类项错误的是( ) (A )32x x x -= (B ) 32x x x -= (C )523x x x -+= (D )523x x x -+=- 5.方程2438x x -=+经过移项可得( ) (A )2384x x +=+(B )2384x x --=-+ (C )2384x x -=+ (D )2384x x +=- 6.方程()5215x x --=经过去括号可得( ) (A )5215x x --= (B )5225x x --= (C )5215x x -+= (D )5225x x -+= 7.方程 13 x x -=经过去分母可得( ) (A )1x x -= (B )13x x -= (C )333x x -= (D )33x x -= 8.若x=4是方程3x-1=ax+3的解,那么常数a=____________. 9.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例: 31322322 10 5 x x x +-+-= - ()()() 53110232223x x x +-?=--+去括号,得: 155203246x x x +-=--- 移项,得: 153426520x x x -+=---+ 合并同类项,得: 167x = 系数化为1,得: 716 x =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2015年秋季学期) 授课者:蒋宏亮 学校:东兴市京族学校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案内容 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教案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因此,课本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从算式到方程,展开方程的学习,以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 有效数学模型. 2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法则,运用分配律,?归纳“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进行 的,始终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 .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为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课本内容的呈现都以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抽象、符号变号、应用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系数) (2)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 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 1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直接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其他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础.因此本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正确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实际问题. 3 .关键:(1)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了解方程、方程解的意义和运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2)正确地列出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数、未知数,?并找 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一)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案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案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教科书第78 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等方面去考虑。)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A,B两地的距离吗?列算式试试。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对于客车,1km所用的时间为—h,而卡车所用的时间为—h;所以1km, 70 60 1 1 客车比卡车少用的( ---------- )h。路程多少千M时客车才比卡车少用1h呢? 60 70 1 1

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会判断一个数学式子是算式还是方程; 2、能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并了解其步骤; 3、会判断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学习难点】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 课前自主学习(查阅教材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考点一.方程的概念 1、含有的等式叫方程。 考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考点三.列方程 遇到实际问题时,要先设字母表示 ,然后根据问题中的 ,最后写出含有未知数的 ,就能列出方程. 归纳: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 考点四.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含义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的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 . 【重要思想】 1.类比思想:算式与方程的对比 2.转化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特别是方程问题. 学练提升 问题1:判断下列数学式子 X+1, 0.5x-x, 2x-3=7, 3x+2=2x-5 , 2x2+3x-8=0,x+2y=7. 是方程有 ,是一元一次方程有 【规律总结】 【同步测控】 1.自己编造两个方程: , . 2.自己编造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 . 问题2.根据问题列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未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变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他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规律总结】

【同步测控】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 2.甲种铅笔每只0.3元,乙种铅笔铅笔每只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规律总结】 【同步测控】 1.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cm,高是5cm,面积是40cm2,求上底. 2.x的2倍于10的和等于18; 3.比b的一半小7的数等于a与b的和; 4.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将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多少人? 问题三、判断方程的根 1.判断下列各数X=1,x=2,x=-1,x=0.5. 那个是方程2x+3=5x-3的解? 2.当x= 时,方程3x-5=1 两边相等?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元一次方程》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01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才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找出相等关系。 2.难点:把全部工作看作1。 3.关键:建立等量关系。 评析:目标的制定上从形式上体现了三维目标,但每一项目标都

是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目标显得假、空、大。本课时的目标应为: 1.掌握与工程问题有关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2.能根据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形成等式进而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4.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难点应该是:从具体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这是因为:在小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中,题目中没明确问题的工作量时,都是将工作量视为单位1处理的,只要小学基础在中等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将工作量看作单位1,这就体现该知识点不可能成为难点。而题目中所蕴藏的等量关是隐蔽的,学生不易发现,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要发现并用文字表述等量关系是有困难的,为此找出问题中等量关系并用文字表述才是该课时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如果要说难点是: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我认为也应该是:为什么将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复习提问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重点、难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解 1、创设情境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 4 + x = 7; 3x + 5 = 7-2x; ; x + y = 10; x + y + z = 6; x2 - 2x – 3 = 0; x3-1 = 0. 2、探究归纳 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2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 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第二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都超过一个;第三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都超过一次,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后四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导学案(含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等式的性质 例题: 1. 已知2x-3y=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正确的是(C ) 2. 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A) A、如果x=y,那么x-2=y-2 C、女口果mx=my,那么x=y 3. 运用等式性质进行的变形,正确的 是 1 B、如果丄x 8,那么x=-4 2 D如果|x|=|y| ,那么x=y —④⑥⑧⑨ _____ (填序号 ①如果a=b,那么a+c=b-c;②如果a2=3a,那么a=3;③如果a=b,那么ac bc ; ④如果ac bc,那么a=b;⑤如果a+c=b-d,那么a-b=c+d;⑥如果a=b,那 么ac=bc; ⑦如果ac=bc,那么a=b;⑧如果a=b,那么一 c 1 那么a=b 习题: 2;⑨如 果 a c2 1

1?若a 二b,则下列变形中不一定成立的是(C ) A 、a-1=b-1 3. 利用等式的性质,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式子 (1)如果 2x-3=-5,贝U 2x= ________ , x= __________ (2)如果 5x+2=2x-4,贝U 3x= __________ , x= __________ (3)如果丄x 2x -3,则-5x = ,x= 3 3 答案:(1)-2 ; -1 (2)-6;-2 (3)-3; 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 1?下列式子是方程的个数有(B ) 2 ① 32+13=45,②2x+3<9,③4-2x=9,④ 2-3 2,⑤3x-2 x A 、 C 、 3 b - 2 3 a - 2 □ a b C 、1 - -1 D 3 3 2. 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A ) A 如果x=y,那么x - 2=y - 2 C 、 如果mx=my ,那么x=y 、-5a-1=-1-5b B 如果中8 ,那么x =-4 D 如果|x|=|y|,那么x=y

初中数学教学案:解一元一次方程学案(去分母)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4.5解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 目标导学: 1. 说出方程两边去分母的依据和具体做法; 2. 能够求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3.列出简单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会求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难点: 方程中同时具有含分母与不含分母项的变形. 自 学 质 疑 学 案 走 进 探 知 园 1.你能利用多种方法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吗?试试看,哪种简单. .)1(4 1)3(71+=+x x 感 悟 新 知 识 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呢?每一步的根据以及注意事项是什么?(可以观看视频) 运 用 新 知 识 3.方程2 143=-x 去分母得 . 4.方程14 43312=---x x 去分母得 . 5.解方程14 12 1=--+x x 有下列四步,其中首先发生错误的一步是( ) A .去分母,得41)1(2=--+x x B.去括号,得4122=--+x x

C.移项,得1242+-=-x x D.合并同类项,得3=x 6.解下列方程. (1)231x x =-; (2) )3(3 1)1(21-=+x x ; (3) 16531=-+x x ; (4) 02 4331=+--x x . 自 学 反 思 训 练 展 示 学 案 基 础 训 练 1.判断下面方程的解法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请改正过来: (1) 13 312+=-x x 解:112+=-x x 2=x (2)15 1251=--+y y 解:5121=--+y y 5=-y 5-=y 2.解下列方程: (1)8345=-x ; (2)2 332-=-x x ; (3)15123--=+x x ; (4)5 62523+=+-x x .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黄姑初中数学公开课 教案 执教人:洪波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地点: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0-10-27第6节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式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过程与方法: 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得符号化方法; 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有趣问题。有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在前面走,另一个人牵着一头羊跟在后面。后面的人问赶羊的人说:“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赶羊的人回答:“我如果再得这么一群羊,再得这么一群羊的一半,又再得这群羊的四分之一,把你牵的羊也给我,我恰好有一百只。”请问这群羊有多少头? 这是一个方程问题,学习本章知识后,你就会解答. (二)新授 Ⅰ.方程的概念 师:本节叫一元一次方程,那么什么是方程呢?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打“√”,错误打“x ”. (1) 1+2=3 ( ) (4)x+2≥1 (2) 1+2x=4 ( ) (5) x+y=2 ( ) (3) x+1-3 ( ) (6) x2-1=0 ( ) 利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简单 问题如图,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幻 灯片放映) 通过分析,设未知数,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先看例题:(幻灯片)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解:(1)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小时,那么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即150乘x)小时。 列方程 1700+150x=2450。 (2)设长方形的宽为xcm,那么长为1.5x cm。 列方程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学案)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学案) 濂中初一数学备课组2014.11 3541x x x --+=+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4头,下有100足,问鸡兔几何? 解:设鸡有x 只,则兔子有________ 只. 依题意得:_________________ 对比与课前热身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引入新课) (复习去括号的法则) (1)6(4)x x =--方程去括号得( ) A .64x x =-+ B .64x x =-- C .64x x =- D .64x x =+ (2)2(21)(3)1,x x ---=方程去括号正确的是( ) A .4131x x ---= B .4131x x --+= C .4231x x ---= D .4231x x --+= 趣味导入的方程:24(34)100x x +-= 解:去括号得: 21364100x x +-= 移项得: 24100136x x -=- 合并同类项得: 236x -=- 系数化为1得: 18x = 例题(解下列方程) (1)2(10)53(1)a a a a -+=-- 解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去括号得: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去括号 移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移项 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得: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系数化为1 小试牛刀 (1)25(5)29t t --= (2)43(23)12(4)x x x +-=-+ 火眼金睛 错误的步骤________ 小强(2)2(1)x x x -+=+解方程-3的过程如下: 正确的解法: 解:①去括号得: 3222x x x --+=+ ②移项得: 3222x x x -+-=+ ③合并同类项得:44x -= ④系数化为1得:1x =- 他把1x =-代入原方程后发现:左边=9;右边=0; 显然左右两边不相等,小强因此意识到自己解错了. 聪明的同学,你能帮他找出错误的步骤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吗? 勇敢闯一闯 1 (1)()h ________2 a b a +=在公式S=中已知S=21,b=5,h=6 则 2(3)13,x x x --(2)若与相等则的值为( ) 7.5A 5B.7 .5C 4.5 D (3)_____3329x x x =+-当时,式子的值比的倍大 (4)(32(51)_____x m x x m x m =-+=若关于的方程+2)+2解是0;则的值为 [](5)62(3)52(27)x x ---=+ 去括号, 看符号; 是“+”号,不变号; 是“-”号,全变号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老师们感觉怎样?这位教师提问时,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与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有的老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上课也不再听老师的,对学习失去动力。 关于课堂提问,我感觉要注意以下问题: (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

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 一次方程单元导学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课题3.1.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①比a大5的数:; ②b的一半与8的差:; ③x的3倍减去5:; ④a的3倍与b的2倍的商:; ⑤汽车每小时行驶v千米,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千米; 1,x天完成这件工程的; ⑥某建筑队一天完成一件工程的 12 ⑦某商品原价为a元,打七五折后售价为元; ⑧某商品每件x元, 买a件共要花元; ⑨某商品原价为a元,降价20%后售价为元; ⑩某商品原价为a元,升价20%后售价为元; 二、自主学习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b的一半与7的差为6 :; ③x的2倍比10大3:;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⑤某数x的30%比它的2倍少34:; 2.例1 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列方程得:。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解: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列方程得:。 (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设这个学校学生数为x,则女生数为,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希望能对广大 学子有所帮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过程 与方法: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 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 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 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套课件。教学过程: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本节课在抓住主要目标,用活教材,针 对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就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探讨。一、游戏导入,设置悬念师:同学们,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请你们配合表演。请看大屏幕,这是2006年10月的日历,请你用正方形任意框出四个日期,并告诉老师 这四个数字的和,老师马上就告诉你这四个数字。生1:24,师:2,3,9,10生2:84师:17,18,24,25 师:同学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生:想!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学会!【一些教师常用教材的章前图或者行 程问题情景导入,但章前图过于平淡且较难,不易激发学生兴趣,本次课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质是列一元一次方程x+(x+1)+(x+7)+(x+8)=任意框出的四个日期的和,x是第一个日期,这是本次课的第一个变化。】二、突出主题,突出主体1、师:看大屏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根据条件列出式子。(1)x的2倍与 3的差是5,(2)长方形的的长为a,宽比长少5,周长为36,则=36 (3)A、B两地相距18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 时行驶30千米,乙车得速度是甲车速度的1.5倍,经过t小时相遇,则=180 生:(1)2x-3=5(2)2(a+a-5)=36(3)30t+1.5(30t)=180 师:这些式子小学学 习过,它们是()?生:方程。师: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号的 两边分别叫做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现实,学生齐读)【这又是一个变化,从 小学已有知识出发,提前给出方程的概念,避免课堂中的逻辑矛盾,同时为学习列方程打下基础。】2、师:小学我们学过简易方程,并用简易方程解决应用题,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题,用方程解答起来更加方便。请自己阅读课本P/79—81,(课本内 容略)并把课本空空填写完整,不懂的和你的同学交流。还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崔家桥镇一中贾艳青 这学期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公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 4 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小明出发1 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奔跑,小狗奔跑的速度为12 千米/ 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第二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当各教学小组回报了自己的活动情况,我作了总结之后,胡志波同学,站了起来,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个来回?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

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 课是结束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新的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欢它。于是,我这样 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 倍,乌龟先行100 米,阿里斯开始追赶;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 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 阿里斯永远也 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