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文言知识点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文言知识点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文言知识点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文言知识点

高二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整理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一、通假字

1、才畯.满前:同“俊”,才智出众的人

2、秀外而惠.中:同“慧”,聪慧

二、古今异义

1、隐者之所盘旋

..:古:盘桓,逗留;今:环绕着飞或走

2、进退

..百官:古:任免、升降;今:前进后退

3、奔走于形势

..之途:古:地位和权势;今,事情发展的状况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太行之阳.有盘谷: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阳。

2、宅.幽而势阻

..:宅,居,地位置。势阻,地势阻塞。

3、名声昭.于时:显扬。

4、坐于庙朝

..:宗庙、朝廷。

5、则树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这是大官出行的标志。

6、轻声而便(

..:轻盈的体态。

..pi..á.n.)体

7、飘轻裾.(jū):衣服的前后襟。

8、翳.(yì)长袖:遮蔽,掩映。

9、粉白黛绿者:浓妆艳抹的女子。

10、列屋

..而闲居:一排排房子。

11、妒宠而负恃

..:自负仰仗自己的美貌。

12、争妍.而取怜.:美丽;爱怜。

13、吾非恶.此而逃之:讨厌

14、不可幸.而致.也:不能侥幸得到啊。幸,侥幸。致,取得、得到。

15、穷居

..而野处:住在隐僻之处。

16、采于山,美可茹.:吃。

17、车服不维.:束缚。

18、刀.锯.不加.:指刑具。加,施加。

19、理乱

..不知:理乱,即治乱,指国家的安宁与动乱。

20、黜陟

..(chùzhì)不闻:官员的升降。黜,降职。陟,升职。

21、足将进而趦趄

..(zījū):犹豫不前。

22、口将言而嗫嚅

..(nia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23、触刑辟

..而诛戮:刑法,法律。

24、其于为人贤不肖

..何如也:不贤能

25、维.子之宫:是。

26、可以稼.:耕种。

27、盘之阻.,谁争子所.:险要的地方。处所。

28、窈.而深,廓.其有容

..:幽深的样子。空阔,广大。能够容纳东西

29、乐且无殃.:灾祸。

30、呵禁

..不祥:呵斥、禁止。

31、膏.(ɡào)吾车兮秣.吾马:膏车,用油脂涂车轴,使之润滑。秣马,用草料将马喂饱。

四、词类活用

1、则树旗旄:名词作动词,树起

2、武夫前呵: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3、处污秽而不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感到羞耻

4、濯清泉以自洁:形容词作动词,使······清洁

5、飘轻裾,翳长袖:使动用法,使······飘动

6、升高而望远: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远处。

7、闻其言而壮之:意动用法,以……为豪壮。

五、特殊句式

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被动)

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

3、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

4、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

5、用力于当世者(状语后置)

6、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7、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

六、全文翻译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所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说古道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入耳中而不厌烦。那些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一心求取主人的爱怜。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住在隐僻的地方,住在山野之中,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闲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以使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称赞,不如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国家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不得志、不得意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这样做的。侍候在达官显贵的门下,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进门却犹豫不前,想开口说话却欲言又止,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比起隐居之士在为人方面,不肖与贤何等悬殊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盘谷

之中,是您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散步。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像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真是快乐无央;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护保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送董邵南序》

一、通假字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同“耶”,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怀抱利器

..:古,杰出的才能;今,尖锐的武器

三、重点词语解释

1、连不得志于有司

..:主管考试的官。

2、郁郁适兹

..土: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3、吾知其必有合

..也: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4、董生勉.乎哉:努力

5、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强,尽力,竭力

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况且

7、风俗与.化移易.:与,跟随。易,改变。

8、吾恶(

..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哪里知道。

9、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判断。

10、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

11、为我谢.曰:告诉。

四、特殊句式

1、连不得志于有司。(状语后置)

2、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状语后置)

五、全文翻译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语文版选修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并理解文章主旨。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教学难点: 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映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赠序文体。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并以序叙说赠别旨趣。赠序在唐初叶开始盛行。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以后人们所写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赞许、勉励之词。 三、文本阅读: 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鲜少()旗旄()才畯()嗫嚅() ····· 便体()轻裾()黜陟()趑趄() ······ 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才畯满前秀外而惠中 ·· ②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 ·· ③词类活用: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膏吾车兮秣吾马 ··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飘轻裾,翳长袖(使动用法)(飘动着轻轻的衣襟,遮蔽长长的袖子) ②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 (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③触刑辟而诛戮(被动用法)(触犯刑律而遭到诛戮)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道古今而誉盛德 (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④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润滑我的车轴,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去啊,让我一辈子在那里安闲自得。 四、课文简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的向往。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盘谷之美及得名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显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欣赏大自然美景,享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君子。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也就是已得志和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末段是赠歌,极写隐居之乐。“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之”是意动用法,一笔收束上文。歌词处处与开头照应。歌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照应首段,写盘谷的环境之美。 第二层写生活在盘谷的隐居之乐。 第三层写作者对盘谷的无限向往。 作者对友人李愿从以情相送到以志相随。末段与起段相呼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而且与中段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表明作者爱憎。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 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 很远的地方 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 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10辞去。古:离开今:跟“来”相反 1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12既出,得其船。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

13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 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 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 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 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 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 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 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 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 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 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 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 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 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 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 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三、词类活用 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3、鉴赏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的虚托手法。 二、资料链接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2、写作背景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正在京师赋闲。他从十九岁到京师求仕,仕途一直坎坷不平,有“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次上书宰相而不理的遭遇。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恰逢朋友李愿要去归隐盘古,这件事情让他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篇序,一吐心中块垒。 3、关于“序” 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这种序也叫书序。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三、通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并完成下列习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居民鲜.少昭.旗旄.前呵.丰颊.便.体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2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 衡与虑。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直接。 1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19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0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古今异义词 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案件;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6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 窥镜自视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8 而复问其妾。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10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12 非独贤者不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1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14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1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16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 17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18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19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20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2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2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2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

送董邵南序

《送董邵南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文体知识;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短文寥寥一百五十字,虽短小却极尽精妙,情感真切而又表意委婉。对于学生来说,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表层意思并不是非常困难,但要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要弄清董邵南“游河北”的缘由,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政治观点。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所以在学本文前,必须先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文体知识;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3、再拜 ..明白事理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 ..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词语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所以 七里之郭.外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凭借 池.非不深护城河亲戚畔.之通“叛” 威.天下不以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多助之至.极点..之利威.威慑兵革 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被选拔衡. ..恒.常;过.犯过失傅说举于 于虑同“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这而后作.奋起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颜色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块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二、导入 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 三、背景介绍(权力的诱惑)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 四、解题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李愿: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隐居于盘谷,号盘谷子。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五、文本研读 翻译: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1、问题: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 2、问题: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 通假字1小惠未漏,民弗从也漏,通遍”,遍及,普遍。 2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xx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xx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xx与虑。xx,通横”,梗塞,不xx。 10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宜”,直接。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必能裨补xx漏。xx,通缺”,缺点。

1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古今异义词 1牺牲xx, xx也。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 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 案件;今义: 指监牢。 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i青。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 见识短浅;今义: 品性恶劣。 4衣食所安,xx专也。专,古义: 独白专有、独占;今义: 专心、专一。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 两次或第二次;今义:

表示行为的重复。 6可以一战。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7窥镜白视窥,古义: 昭?今义. 八、、, /? xx或缝隙里偷偷看。 8而复问其妾。复,古义: 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指某一地区、区域。 1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白称;今义: 妇女死了丈夫。 1万xx则不辩礼义而受之。xx,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 12非独贤者不是心也。是: 古义: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是一部体史学著作,又称。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由西汉编定,共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

秦国灭掉魏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故事的发展) 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鲜少()旄()才畯() 便体()轻裾()黜陟()趑趄()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课文分析: 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送董邵南序》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许,《越绝书》与《吴越春秋》皆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的,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大概是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造宫舍,调教、训练西施、郑旦二人,用来献给吴王夫差的。还说:“恐怕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鄙,因而宫址要临近通衢大道。”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商君景哲用钱若干买下此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个荷花池。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亭子前面则一如其旧,仍叫“脂粉塘”,未作改变。远处东南面,西面有山,青翠高耸,连绵不断,尽是名山。书房四周,皆是田园、水面,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地、打鱼、采桑的男女随处可见,四望皆然。我年轻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现在,受商君之托,嘱余为记,虽然因病戒酒,但对当时的情物却记忆犹新,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又面临着通往繁华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一朝寥落,沦为村庄,那些在山中种地、渔钓的农夫野老,有的还能在耕作时发现古代遗落的首饰。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总要被田野上幽幽闪亮的磷火弄得心神不安。所有这些,自然无不使人感慨叹息,成为百姓平日

里聚集闲谈的话题。至于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转倡优而农桑,专心本业,民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商君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之暇,登上西施山顶放眼望去,也许会触景生情,与我在前面所说的不谋而合。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恐怕也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吧。 《送董邵南序》译文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 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 女:通“汝” ,你。知:通“智” ,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 ,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 .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 ,牵,引。 .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 .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放置。 ..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 ,怎么。 .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 .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 ,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 ,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 ,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 ,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 ,岂。 .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 ,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 ,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 .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1)。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8)!”[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5)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7)便(pián)体:美好的体态。(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9)裾(jū):衣服的前后襟。(10)翳(yì):遮蔽,掩映。(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13)怜:爱。(14)恶(wù):厌恶。(15)车服:车辆与服饰,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16)刀锯:指刑具。(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18)黜陟(chù zhì):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19)形势:地位和威势。(20)趑趄(zī jū):踌蹰不前。(21)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的样子。(22)刑辟(pì):刑法。(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24)稼(gǔ):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25)窈(yǎo):幽远。(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27)缭(liáo):屈曲。(28)徜徉(cháng yáng):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29)茹:吃(30)适:舒适。(31)毁:毁谤。(32)维:束缚。(33)濯:洗涤。(34)安:安逸。(35)熟若:倒不如。(36)无忧于其心:心中无忧无虑。作品译文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