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四、连线题

1.请把下列理论和它们的代表人物连线C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圣西门

②德国古典哲学 B、费尔巴哈

③空想社会主义 C、亚当?斯密

A. ①B ②C ③A

B. ①C ②A ③B

C. ①C ②B ③C

D. ①A ②B ③C

2.请把下列人物和他们所属派别连线B

①马克思 A、客观唯心主义

②黑格尔 B、旧唯物主义

③费尔巴哈 C、辩证唯物主义

A. ①B ②C ③A

B. ①C ②A ③B

C. ①C ②B ③C

D. ①A ②B ③C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在写作《资本论》的第二、三卷上。但是,长期的穷困、劳累和疾病,损害了他的健康。到1883年初,马克思的病情加重,恩格斯每天都来看望他,请医生为他看病,可是病情仍不见好转。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书桌前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里。

恩格斯失去了亲密的战友,独力担负起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重任。他还花费极大的精力整理马克思的遗稿,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因为原稿除个别地方比较详细清楚以外,几乎都是用缩写字和速写符号写成的。中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恩格斯必须首先辨认和抄写手稿,然后在各种原稿本中选择最成熟的一种,并把所有的空白都填补起来,而且要写得和马克思的手笔一样。恩格斯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夜以继日地整理这些遗稿。后来,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恩格斯已经不能坐着写字,医生禁止他晚上看书。他就请了一位秘书做记录,自己口述马克思的原稿。为了整理出一份“完全符合作者本意”的原稿,恩格斯一丝不苟地推敲每一个字,并且增补了许多新材料来说明马克思的每一个论点。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成了。整理第三卷的工作更加艰巨,差不多又用了10年时间。《资本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最后完成者却是恩格斯。这两位亲密无间的朋友都为这部不朽的著作倾注了心血。这部书就是这两位伟人非凡的革命友谊的见证。除此以外,恩格斯还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恩格斯热情地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在他的支持下,1889年7月,22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第二国际”。在大会上,由法、美等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代表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因为在1886年的这一天,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勇敢斗争精神。大会通过了这个决议。从此,每年“五·一”成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95年,恩格斯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8月5日逝世了。根据遗嘱,他的骨灰盒被葬入大海。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了一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们相继去世后,工人运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到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活动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了各国工人和他们的政党瞩目的中心。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出生在1870年,原姓乌里扬诺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他的哥哥萨沙因为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而被捕牺牲。列宁却走上了另一条革命道路,决心用武装推翻专制政权。在组织学生运动的时候,他曾被捕。警官问他:“你要造反吗?要知道,你前面是一堵墙!”列宁毫不示弱,反击说:“是一堵腐朽的墙,一推就倒的!”

后来,他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自学外文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自学了大学的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获得优异成绩。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个掌握广博知识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成为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人物。

1895年,他领导的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注意,他曾经被捕流放在西伯利亚3年,直到1900年才期满。此后,他到了法国,办起了《火星报》,为成立工人阶级政党作理论准备。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举行。在讨论党纲、党章的时候,会议发生激烈的争论。列宁认为:只有承认党纲并且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能是党员。这样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组织性。而另外一些人主张,只要参加罢工,不参加组织也可以宣布为党员。虽然后一种意见当时略占上风,但是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它就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另一派人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从此,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节选自《世界通史故事》)

(1)以上材料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介绍,让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ABCD )A.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 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B.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由列宁等以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夺取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D.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2、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1)材料1中的“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其主要的背景包括(D )。

①工业革命开始爆发②工人阶级政党发展

③资本主义代议制趋向完善④巴黎公社政权昙花一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BCD )。

A.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B. 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圣经和教条,一定要区别对待

C.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D.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法宝。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

A.唯物论

B.世界观

C.辩证法

D.方法论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运动 B. 规律 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

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辩证思维方法

7.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的运动

B.上升的运动

C.曲折上升的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

A. 斗争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和同一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的是( C )

A.矛盾

B.变化

C.规律

D.奥秘

1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是说意识活动的( B )

A. 创造性

B. 目的性和计划性

C.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D )

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C )

A .认识 B. 意识能动性 C. 实践 D. 主体选择

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运动

B.静止

C.时间和空间

D.客观实在性

18.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0.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AB )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

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

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C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BC )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试验

D.意识活动

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 ABCD )

A .条件性 B. 客观性 C. 普遍性 D.多样性

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用针灸治疗疾病。这表明(AC )

A.正确认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

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D.联系是人能随意创造的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CD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CD )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ABCD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BC )

A.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D. 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 ABCD )

A. 就事论事

B. 因材施教

C. 对症下药

D. 量体裁衣

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法正确的有( CD )

A. 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

B. 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 ABCD )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BCD )

A.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判断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

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

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9、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1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四、连线题

1.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①运动-----B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静止-----C 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空间-----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A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③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1.材料一: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问题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根据唯物辩证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D )

A、自然环境决定社会制度发展

B、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C、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

D、人类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有(ABCD )

A、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B、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C、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D、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材料一:“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正如恩格斯讽刺的那样,似乎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其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偏偏有些地方的猫,不喜欢吃老鼠,而喜欢吃鸟类。

在南极圈里,有个叫马里恩的小岛。1945年,一艘探险船无意中带了几只老鼠在这个小岛靠岸。这些老鼠竟溜到了岛上,在那里扎下了根、传宗接代。三年后,岛上的老鼠成灾。应当地居民的求援,大陆当局送了五只好猫。想不到,这些猫很快繁殖成了一大群,小岛又成了猫的王国。可是这些猫却不吃老鼠,喜欢吃岛上的鸟类,每年被猫吃掉的鸟类达几十万只。为了保护鸟类,行政当局只好动员鸟类爱好者,拿起猎枪,四出打猫。

材料二:更有趣的是,居然还有老鼠吃猫的事!非洲有一种老鼠,嘴边长着一层硬壳,它善于吃猫,本领相当高明:它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恶臭,猫嗅到以后,就象吃了麻醉药一样,全身酥软,动弹不得。这时候,老鼠就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洞里,慢慢吃掉。有时,甚至几只老鼠同时放出恶臭,使身强力壮的猫骤然醉倒,它们便合伙把猫吃掉。所以,在那里猫一见老鼠,就丧魂落魄地拼命逃走。

根据材料分析:

1、综合比较材料1与材料2,反映的哲学道理正确的有(ABC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ABC )

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

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表现普遍性的特殊性

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三、材料: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1、材料中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C )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度”这一哲学范畴是指( D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必然性包含偶然性

C、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

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实践的主体是(D)

A.绝对精神 B.人的意识

C.人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

1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B)

A.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唯物和唯心的关系 D.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表现为(ABCD)

A.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B.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ABCD)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两者是两个认识阶段,二者的区分是绝对的

D.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6.真理的特性有(ABCD)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无条件性

7.价值的特性有(ABCD)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9.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2.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1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ABD)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

A.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B.改造世界是为了认识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三、判断题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3.实践依赖于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4.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6.有用就是真理。×

7.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逻辑证明有时可以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

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10.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四、连线题

认识的源泉:实践

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起点:感觉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一]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1.上述材料关于认识论的概括,正确的是(ABD )

A.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C.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D.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材料四说明孙中山的知行观,概括正确的是(ABCD )

A.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B. 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C. 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

D. 孙中山的知行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材料分析题(二)

[材料一]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非命上》

[材料二]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材料四]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材料一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B.材料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C.材料三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

D.材料一、二、三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都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

2. 材料四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BD )

A.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唯一客观的标准

B.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

C.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D.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8.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1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1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唯物史观

D. 唯心史观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A. 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 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D.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表明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6.社会基本矛盾

A. 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 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 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 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 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 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 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C.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D.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9.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B.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D.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0.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是因为

A.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

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判断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总是平衡的。×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5.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6.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7.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8.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9.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它对人类社会是有利而无弊的。×

10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四、连线题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革命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一: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

上述表格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

材料二:中宣部、文化部2005年12月14日在京召开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大会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1.材料一、二中包含的哲学依据有( ABCD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B.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C.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材料分析题(二)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一: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材料三: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四: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1.上述材料分别包含的历史观,概括正确的是( BC )

A.材料一是唯物史观

B.材料二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C.材料三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D.材料四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唯心史观的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从认识根源分析,唯心史观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

D.从社会历史根源分析,唯心史观的产生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在于

A.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

C.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D.它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剩余价值

D.超额剩余价值

3.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

A. 交换价值

B. 价值

C. 使用价值

D. 抽象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7.资本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

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2.单个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商品

A.个别价值降低

B.个别价值提高

C.社会价值降低

D.社会价值提高

13.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之比

B.不变资本之比

C.固定资本之比

D.流动资本之比

14.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A.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实行节欲

B.受两极分化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支配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

D.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省吃俭用的美德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17.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8.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9.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形式是

A.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2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表现为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D.自发地集中资源办大事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的矛盾

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是

A.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要高

B.产业资本周转要快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8.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中得知

A.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中

9.下列关于资本积累的叙述正确的有

A.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B.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D.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10.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

A.资本周转的时间 B.产品的使用价值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D.产品的价值

12.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有

A.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B.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C.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D.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

14.商品的价值量与

A.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B.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5.下列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识正确的有

A.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

B.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C.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D.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三、判断题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2.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因此商品的价格必然与价值相一致。×

6.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商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大,单位的商品的价值量就大。×

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因此,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四、连线题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意大利:多党制

英国:两党制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页

材料二: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三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

根据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1,我们发现材料2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BC )。

A.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各种不同商品使用价值千差万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B.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各种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C.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显然错误的。

D. 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材料三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在于( AC )。

A. 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

B. 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可以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

C.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实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可能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宜)

2.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1)材料1中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AB )

A. 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B. 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C. 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过的原理,我们知道(ACD )

A. 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B. 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C.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

D. 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3.材料为了筹备儿子的婚事,村民张三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盖新房、打家具。张三找来了10 个泥瓦工、2

个水电工、3个木匠,并与他们议价决定工钱。张三先找来了泥瓦工。他们的师傅告诉张三,按照设计盖成新房,大约需要600个“工”,每个“工”要40 元;整个新房建成需付工钱2.4 万元。张三接着找水电工。水电工师傅告诉他,按照设计安装水电设备,大约需要10个“工”,每个“工”60元,整个水电设施完成要付600元。

张三听完,表示希望把工价降到40 元。水电师傅告诉张三,如果降到40 元,那还用找水电工吗?你找泥瓦工好了。你看看他能不能做水电活。张三听完,无话可说,同意了水电工的报价。张三最后找到了木工。木匠师傅告诉他,完成制定的家具件数需要60个“工”,每个“工”80 元,整套家具打好收工钱4800 元。张三故伎重演,又搬出泥瓦工的报价,要求木匠降价,木匠师傅告诉张三,在我们那里,是个劳动力就能干泥瓦工,学一年就能当包工头,要成为木匠,光学徒就要三年,还白干不给钱。我们的工钱能和他们一样吗?

(1)材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是(ABD )。

A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B.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AD )。

A. 尽管泥瓦工、水电工、木工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生产原料、生产方法等是不同的,

即各自从事不同的具体劳动。但谈及工钱时,都不约而同地脱去职业外衣,把他们的劳动当作同一的劳动,这就是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B. 因为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在工资量上不

同行业所要求的不同,又说明了具体劳动存在差别。

C. 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

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D. 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4.某纱厂工人生产棉纱10斤,需要消耗棉花10斤,其价值为10元;还需要消耗机器设备和其他劳动资料,

其价值为2元。假定工人生产10斤棉纱需要花费6小时劳动,资本家购买雇佣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为3 元。经过工人6小时的纺纱劳动,10斤棉花变成了10斤棉纱。这时棉花的物质形态变化了,它的使用价值也丧失了;但它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棉纱上去了。同样,机器等劳动资料磨损部分的价值也转移到棉纱上去了。假定工人6 小时纺纱劳动创造新价值3元,因此,10斤棉纱的价值就等于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 元)加上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3元)共15 元。这和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付出的价值一样多。然而资本家让工人一天不是劳动6小时而是12小时,这样工人每天能把20斤棉花纺成20斤棉纱。为让工人生产20斤棉纱,资本家需要购买20斤棉花,价值为20元;机器等等磨损的价值为4元,而购买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仍为3元。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12小时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6元。生产过程的结果,20斤棉纱的价值计30元,而资本家预付的价值只有27元,其差额3元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1)结合材料,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ACD )。

A.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C.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

D. 如果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价值没有增殖,这个生产过程还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2)本材料中剩余价值率为(A )。

A. 11.1﹪

B. 50﹪

C. 100﹪

D. 200﹪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C )

A.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B.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C )

A.只有积极作用,没有消极作用 B.只有消极作用,没有积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既无积极作用,也无消极作用

3.垄断利润是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D )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 A )

A. 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 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 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 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6.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给资本输出国带来的是( B )

A.大量资本外流,使本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B.资本积累加快,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

C.大量利润回流,使本国完全消除失业

D.资本收入增加,使输出国不再参加划分势力范围的竞争

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少量企业股票( D )

A.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

B.意味着工人改变了雇佣劳动者地位

C.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

D.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双方的经济关系

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 A )

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金融、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B.生产、交换、消费、贸易的全球化

C.生产、资源、要素、资金的全球化

D.生产、资金、技术、人才的全球化

9.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 A )

A.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B.贸易全球化的过程

C.资本全球化的过程 D.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

1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是( D )

A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 《资本论》

C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D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 B )

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2. 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为了( D )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13.垄断价格的形成表明( C )

A.价值规律已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变 D.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新变化

14.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是( B )

A 1873年经济危机

B 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萧条

C 1990年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

D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

15.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 C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 AC )

A.生产集中 B.自由竞争

C.资本集中 D.暴力掠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BCD )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入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机制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 ABCD )

A. 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 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 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 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4.常见的垄断组织有( ABCD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是

( ABCD )

A.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B.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 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教学提纲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 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精)

长沙学院2007级(理工科)本科各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人权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 B全部哲学 C唯物主义哲学 D一部分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 B运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 B科学实验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