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201)

一、培养目标

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几乎包括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本专业的研究生应具备系统的理论物理基础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理论物理学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的微观及宏观现象所用的模型和方法等专业理论以及相关的数学及计算方法,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能力。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非线性物理

2.凝聚态物理

3.数学物理

4.原子分子物理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对于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的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生源为跨专业或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不能提前毕业。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学科专业研究生所需修得的最低学分为36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8学分,专业主干课8学分,发展方向课8学分(其中专业方向课6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授予学位类型为理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3.导师组负责整个研究方向的总体把握,对每个学生论文选题的正确性、可行性以及论文内容难易程度等进行评估。把握与监督论文开题及论文答辩的过程。根据专业学生人数的情况,导师组由该专业的全体导师组成。

4.硕士研究生培养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倡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6.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根据专业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注:专业方向课累计开课门数不得超过3门。

2.必修环节(2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活动。

(2)文献阅读1学分

文献阅读主要以讨论班形式开展,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

3.补修课程

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

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4.教学方式

课程学习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学生必须通过考核且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而专业方向课提倡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开卷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期末考核。

5.考核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考核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所有专业方向课以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要考核形式。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本专业原则上不要求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研究计划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到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

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记3学分。

4.正常毕业

对于修满3年,正常毕业的硕士生,不要求发表相应论文。对于没有发表论文的硕士生,不可以参加硕士毕业生的一切评优活动。

5.非正常毕业

a. 对于有提前毕业要求的硕士生,必须有一篇已经正式发表的核心期刊以上级别(包括核心期刊)文章或文章的正式接收函。

b.对于其他非正常毕业硕士生,须经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分委会)审定后,方可确定。

c. 对于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学生的一切费用及相关事宜均由导师自行负责。

附:经典文献目录

1. L. D. Landau and E. M. Lifshitz, Quantum Mechanics, Nonrelativistic Theory, Pergamon Press, Oxford (1965).

2. L. I. Schiff, Quantum Mechanics, McGraw-Hill, New York (1968)

3. L. D. Landau and E. M. Lifshitz, Statistical Physics, Pergamon Press, Oxford (1965)

4. R. J. Baxter, Exactly Solved Model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Academic Press, London (1982)

5. M. Hamermesh, Group Theory,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ss (1962)

6. N. N. Bogoliubov and D. V. Shirkov,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Quantized Fields,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1976)

7. C. Itzykson and J. B. Zuber, Quantum Field Theory, McGraw-Hill, New York (1980)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各学科组: 目前我校部分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执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已执行近十年。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方案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反映学科特色,更好地发挥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请各相关学院认真组织有关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现就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要求和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1.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范围 本次需要修订的培养方案是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即2004版),2007年或2008年后续制订的新增学科培养方案,以及2012年至今已获批或待审批的已有一级学科目录内的二级学科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见附件一:表1)。 对2012年度新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如果学院及学科认为有必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见附件一:表2)。 凡是博士点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均要修订;非博士点学科,只修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是属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均要制订或修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经过学科专业调整,不再招生的专业无需重新修订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原则 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原则上应按照一级学科制订、修订培养方案;若所属二级学科之间课程体系差异较大,按照一级学科统一设置课程存在较大难度时,也可按照二级学科分别制订、修订培养方案。 3.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

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由一级学科所在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如果一级学科涉及多个学院,则制订、修订工作应由一级学科牵头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其他相关学院应积极配合做好制、修订工作(见附件一)。各学院应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学科应成立专门的制订、修订工作小组,并确定专人负责,11月10日之前,将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上报研究生院。各学科要组织动员广大研究生指导教师、课程教学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并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经充分研讨后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4.培养方案编写要求:培养方案的内容和格式按照附件二《指导意见》进行编写。 5. 培养方案制订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通知下发后,各学院、各学科组织制订、修订培养方案,于2013年11月30日前,将培养方案初稿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电子稿发送至指定邮箱。 (2)第二阶段:研究生院将组织专家对各学科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并及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学院、各学科。 (3)第三阶段:各学院、各学科根据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于2013年12月20日前,将修改后的培养方案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定稿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 联系人:曾丽萍(培养科)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englp@ 附件一:表1 需要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表2 2012年已制订、修订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 附件二: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附件三: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写格式(请在研究生院网站下载)

XX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学研究生部 2008年6月

目录 **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 (1) **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 (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8) 高等教育学学科................................... ............. . . (10)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11) 计算数学学科 (12) 应用数学学科 (14) 光学学科 (16) 力学学科 (18) 物理电子学学科 (20) 应用化学学科 (21) 机械工程学科 (22) 光学工程学科 (24)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2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 (2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 (3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32) 电路与系统学科 (3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 (35)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36)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 . (3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 (40)

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 ....................... ................. .(41)土木工程学科 (43) 水利工程学科 (45)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 (48)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4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 (50) 区域经济学学科 (51) 金融学学科..................................................... . .(53)国际贸易学学科............................................... . (54)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55) 会计学学科 (57) 企业管理学科 (58)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59) 设计艺术学学科 (61)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印刷工程) (62) 食品科学学科(包装工程) (64) 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学科 (66)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68)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特制定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达到上述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科学理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遵纪守法,热爱祖国。 2.学术型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攻读的研究方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熟悉本研究方向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对相关学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必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 4.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二级学科下设定。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注意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应考虑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并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三、学习年限 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 学术型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5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5至4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5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至3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实习、实践、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研究生逾期不能毕业者,按《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而新”的要求,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要重视专业基础学位课程的教学,加大其学时比重,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和外语课程的设置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灵活性原则。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财经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灵活设置学术类和应用类模块课程。学术类课程注重理论研究,应用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3.个性化原则。根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实际制订研究生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4.创新性原则。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202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包含如下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夸克物质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高能碰撞唯象学,以及高能核天体物理。本专业方向是以国内及国际大型加速器及宇宙线实验为依托,在粒子物理方向,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成、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在原子核物理方向,研究内容包括GeV至TeV能区的重离子碰撞,在理论上涉及高能重离子碰撞动力学及形成夸克物质的机理,粒子碰撞与粒子产生物理模型,夸克物质信号的预言;实验研究包括高能核-核碰撞的实验数据处理;高能核-核碰撞实验计算机模拟与物理分析;粒子探测新技术与数据获取技术研发,核电子学以及新型探测器的研发和研制,探测器软件研发及网格计算技术在实验模拟及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目标是探寻夸克物质信号,检验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的预言,研究TeV能区的新物理。该专业方向

有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师资力量雄厚,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合作环境,“粒子物理研究所”、“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及批准建设的“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了科学研究环境的有效保障。 二、培养目标 掌握坚实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有关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有关专门技术工作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研究方向名 称 简介 1 粒子物理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成、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2 夸克物质物夸克物质的硬探针信号、夸克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教学提纲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遵医五院骨科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与品德: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邓小平理论;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服从国家需要,具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和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工作,具有为科研工作献身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不为名利,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群体精神。 2、专业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骨外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骨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能单独完成骨科基本的手术操作,包括创伤骨科、简单常见骨病的手术治疗方法,熟悉各种手术适应证的掌握,较好地胜任临床骨科住院医师的工作。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要求的临床技能水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动向及前沿;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及一定的写作、会话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科学研究、从事教学工作和综合解决临床及科研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能力。 3、身体与军事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强健的体魄,具备良好过硬的军事素质,能很好地适应部队需要。 二、研究方向 1.骨肿瘤转移机制、恶性骨肿瘤免疫治疗等研究。 2.骨转移癌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3.骨肿瘤外科治疗相关研究。 4.骨再生、骨修复、组织工程学材料、相关骨生物力学研究。

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适用二级学科: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 车辆工程) 一、学科简介 学科始建于1954年,现有4个本科专业,2006年与长春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3 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为吉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优 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科设有8 个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使用的创新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其中省级科研基地 1 个。 学科现有成员32人,其中教授10 人,副教授8人,博士14 人,占43.75%,学科队伍中有教育部机械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人,省拔尖创新人才 2 人,省部级优秀教师 2 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16 人,其中长春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 机械工程学科跟踪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逐步形成了机械零件传动性能分析与检测技术、机械加工及其自动化研究、机电液控制技术研究、机械数字化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研究等多个具有较强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本学科在带传动技术、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自由曲面研抛设计与加工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激光加工微小孔技术、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毕业后可 从事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勇于追求真理,服从国家需要,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能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3.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具有较好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 三、二级学科与研究方向 (一)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 精密加工与控制技术 2. 智能磨削测控技术 3. 激光加工技术 4. 机械加工自动化 5. 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 6.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二)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 一、学科概况 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甘肃省重点学科;具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点。建立了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近物所联合建立了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学科点凝聚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领军人才5人,省科技创新人才4人,留学回国人员20 余人。在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年科研经费近一千万元;每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在Phys. Rev.系列等标志性刊物上的论文数逐年增加。研究成果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2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7项。研究生招生规模、培养质量、对外影响稳步提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在近几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上,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被评为A级,物理学一级学科被评价为B+级。 本学科涵盖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5个二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是热爱祖国、学风良好、治学严谨、身心健康,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独立从事与物理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1.非线性物理 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3. 原子结构与原子碰撞 4.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物理 5.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 6. 大气环境中的原子分子过程 7. 团簇的结构与性质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附件10: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类别(领域)应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全日制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是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 二、研究方向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学科研究方向,使导师与研究生有一定的主攻目标。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社会发展的前沿,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如下: 1.全日制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为 2.5年; 2.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为2年; 3.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为3年; 4.在职软件工程硕士为2.5年; 5.在职工程硕士(除“软件工程”)、风景园林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全日制专业硕士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一般应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

物理系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课程教学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硕士生研究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入学者32个学分,非本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36个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A、B类课程是必修课;C类课程是各专业的学位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以下两门课作为D类课程,要求全系每个硕士生必须选修一到两门课,1)物理学进展;2)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专题。 博士研究生除必须选修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两门公共课,还要求至少选修2门有关博士专业课程及专业英语。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0807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建设需要,有较高思想觉悟,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良好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人才。 掌握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具有基本研究能力,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二、研究方向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涉及到物理、材料、能源及智能控制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本专业主要培养有较好物理学基础、具有新型制冷与低温技术研究能力的人才和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研究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新型制冷低温技术 (2)制冷低温材料的热物理特性 (3)制冷低温流体传热、传质特性 (4)复合相变蓄能材料与蓄能技术 (5)室温磁制冷材料与磁制冷技术 三、招生对象 符合报名资格,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A类:

2020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中国计量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级) 学科培养方案(代码:) 一、学科简介 宋体,小四,行距20磅 二、培养目标 宋体,小四,行距20磅 三、研究方向 宋体,小四,行距20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在规定学制时间内未能修满规定学分或未能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攻读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不少于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学分,必修环节学分,总学分不少于学分。详见附表1- 学科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0%)者免修《研究生英语》课程,附表2- 学科必修环节基本要求及考核办法。 六、学位论文工作 详见附表3- 学科学位论文工作。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满足科研业绩要求,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经学院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科研业绩要求:应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以中国计量大学为第一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申请授予学术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英语水平应达到以下条件: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0%),或者托业(TOEIC)、托福(TOEFL)或雅思(IELTS)考试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0%。英语水平未达到要求的硕士研究生,其科研业绩突出者(指在完成学位授权点培养方案规定科研业绩基础上,再完成学校规定基本科研业绩1项及以上),经学院教授委员会认定可提出学位申请。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 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 修订的原则意见 一、修订原则 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精简课程设置,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方向模块” 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甚至重复的现象。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中山大学工学院

中山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08522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从2017年级开始执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交通运输领域培养高层次的规划、设计、管理与决策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包括: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从事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城市与区域交通的规划与设计、新型交通工具的设计与应用等方面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3、具备工程实践技能。全日制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通过课程实验、企业实践、应用研究等方式的时间培训,熟悉交通运输行业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及规范,培养独立工作及团队协作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具体包括主要包括:控制、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等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交叉集成应用,运输过程自动化与运输信息集成化、智能化,交通物联网及车联网,交通系统智能控制,综合化的交通信息及控制系统。 (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具体包括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综合运输,城市地区及区域交通规划与管理,客货运输需求分析与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

(3)交通安全与环境。具体包括交通运输安全和保障体系、交通运输的安全评价、安全认证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与处置等,以及交通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监测、预测、评估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4)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具体包括轨道、道路、航道、机场等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 (5)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具体包括轨道机车车辆、汽车、轮船、飞机等载运工具结构及其运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性能与环境影响,载运工具的诊断与维护以及新型载运工具结构设计优化和系统控制等理论和技术。 (6)综合运输及其它。具体包括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综合交通运输经济与行为分析,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中的技术、经济和管理问题,交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适应,交通与环保、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诸方面的协调,载运工具、交通环境及各种交通附属设施相互作用。 二、学习方式及学制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但总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 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强化与产业界的联系,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建立与企事业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的合作关系,并聘请相关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任兼职导师。鼓励围绕工程实践中的重大技术课题,由校企共同制订科研计划和以培养工程型硕士生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和科研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2.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除在校教师外,学院聘请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鼓励学生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 …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通知 (部门: 研究生院日期: 2005-4-26 14:38:44) 校内有关单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我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进行了调整,绝大部分学科、专业的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二年。结合硕士研究生两年学制的推行,我校将对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另外,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并将要开展硕-博连读培养的学科、专业同时要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安排。 一、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调整培养过程,适当压缩学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试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要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组织好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 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1、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以《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及《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要求为基本依据;以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目的。 2、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所确定的二级学科修订,有一级学科授权的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针对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坚持

科学、规范的原则,既要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 4、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要制定《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定此培养方案时,必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的相互关系,既要考虑使其具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要注意硕士、博士两个阶段的贯通,要充分体现出“连读”的特点。 5、各专业应在保持总学分及学位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内学时,尤其是选修课的课内学时。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一般应在40学时左右。 6、各学科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应对跨学科及同等学历研究生列出补修的课程。 7、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此项工作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范课程教学、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研究生有目的的进行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各培养单位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学位课程教学大纲直接涉及到研究生的学位水平、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须通过培养单位的学位分委员会的审定后方可定稿。 8、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文献阅读、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学位论文工作等内容。 9、继续实行三年制的硕士学科、专业也应重新修订一次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完成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同时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

#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2 )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是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能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严谨、踏实勤奋、积极进取,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数理推演能力,具备实验研究的设计和操作技能,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熟练使用一门外语,有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动态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从事和物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学科专业 1. 理论物理(070201) 2. 原子和分子物理(070203) 3.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 4. 凝聚态物理(070205) 5. 光学(070207) 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允许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期一般不超过1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本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表) 五、培养方式 依据本学科理论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光学等专业特点,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环节由学院隶属的各研究所统筹安排,按导师及指导小组制定的具体培养计划执行。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测试取得学分;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的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接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测试(或考查)取得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要求研究生除参加研究小组、研究所乃至学院例行的学术讨论会外,还要求每个研究生在不同场合至少分别各作一次文献综述报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黑体小二) 一、学科专业简介(黑体小四) (宋体五号) 简单介绍专业的发展状况、学术地位、主要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实验条件、主要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学科优势等内容。 二、培养目标(黑体小四) (宋体五号) 根据教育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在我校培养目标基本要求(附后)的基础上,结合各学位点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一方面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本学位点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特色。(300字以内) 我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努力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 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撰写科技论文,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4.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黑体小四) 1、(宋体五号) 2、 3、 四、学习年限(黑体小四)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得超过5年。(宋体五号) 五、培养方式(黑体小四)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发挥本院各学科的整体优势。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及身体健康,通过言传身教,使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同步提高。

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doc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204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研究主要分为二个方面: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开展空间电磁波传播、空间目标散射,电离层短波传播、闪烁,各种大气水凝物的电波衰减、雷达回波特性,地空路径电波传播及对电子系统信道的影响,散射通信等方面研究。涉及短波到毫米波各波段以及射电频段。针对空间等离子体层严重影响星载SAR的分辨力,导致其成像质量和测量精度下降等问题,开展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研究,研究简单体和复杂目标等离子体隐身RCS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利用时间矩方法和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电磁脉冲穿过等离子体层随机介质传播的时间特性;利用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卫星信号穿过随机介质后的二阶统计特性和随机信道特性,讨论接收信号的相干距离、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等,以及它们随不规则性参数和电波频率的变化情况。对现有含等离子体电离层对星载SAR成像质量影响的模型中部分问题进行了的改进。结合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研究短波电离层斜向返回传播,地海面散射影响,电离层扰动与异常的影响,以及研究返回散射电离图自动判读技术。在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及信息处理,包括对星-地链路传播和导航系统的影响及对星载SAR的影响问题,如图像偏移、几何畸变和分辨率(距离向、方位向和高程)的降低及空间目标的等离子体隐身机理和实验研究。由于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的影响是空间天气对信息系统影响与对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方面研究对包括电离层在内的空间环境监测和技术保障,对现代高科技信息化战争,尤其是以空间技术为基础的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的信息获取、传输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各种新体制的无线电系统中有关等离子体介质特性与电波传播、随机介质波传播及其效应评估和补偿技术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复杂环境中电波传播、星载遥感、SAR图像目标特征控制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指导作用。 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特别是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与闪烁及天波超视距雷达和SAR中应用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及其他项目18项,科研经费350万元。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如Phys. Review, J. Opt. Soc. Am.、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分形结构的波传播和散射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篇论文已被SCI和EI收录。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等离子体物理与微电子学、材料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等离子体技术这一新兴学科。等离子体工艺是实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健技术和基础工艺,本学科的特色是将等离子体的产生、控制与应用紧密结合,使之直接形成微电子学学科领域急需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技术。在系统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微波能量吸收与的粒子输运的基础上,研究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多层复合膜、稀土永磁型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源、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淀积(ECRCVD)、电子回旋共振反应离子刻蚀(ECRRIE)等工艺和设备,并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和国防重点工程。 本学科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计划,国防科技预研等国家及部委重点项目20余项。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大面积分布式ECR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密度达到1010cm-3,直径达到300mm。研制了国内第一台ECRVCD和ECRRIE工艺设备,加工精度达到0.1微米,在等离子体的形成、先进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硅基器件材料的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新材料制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属系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填表时间2009-9-24 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制

桂林理工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本表由研究生和导师共同填写,一式五份,研究生处、院(系)、导师和研究生各一份。) 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入学时间:2009年9月 专业:结构工程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应用研究 导师姓名:导师职称:教授 一、硕士研究生的业务水平概述(逐条简明说明) (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外语水平等方面) 1.基础理论: 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 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具有扎实的 结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进行工程设计、工程实 验和工程施工以及结构加固; 3.实验技能: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能够操作和运用部分仪器,能够对所得数 据进行分析处理; 4.外语水平: 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能够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掌握建筑领域的英语知识,能熟练阅读该语言的外国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专业教学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导师组成员 姓名职称从事专业、方向所在单位 赵艳林教授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中的不确性 决策理论与应用 桂林理工大学 王磊副教授结构加固桂林理工大学杨军平副教授结构抗灾理论及其应用桂林理工大学

三、课程学习计划 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分) 学时 授课 学期 学习 方式 考 试 方 式 开课 单位 备 注学 位 课 限定 选修 课 任意 选修 课 第一外国语(第一学期)3100 1 讲授考 试 外国语学院 第一外国语(第二学期)3100 2 讲授考 试 外国语学院 英语口语(第一学期)040 1 讲授考 试 外国语学院 自然辩证法354 1 讲授考 试 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36 1 讲授考 试 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 弹塑性力学354 1 讲授考 试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现代预应力技术 1.5 28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数值法 2 36 3 讲授考 试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可靠度理论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高等钢结构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Matlab编程及其应用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数值分析354 1 讲授考 试 理学院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 用分析1.528 3 讲授 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有限元程序设计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XX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 一级学科:地理学(代码: 0705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培养目标 1.硕士生 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统计和数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量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就业面宽广,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2.博士生 在地理学的一个或几个研究领域中具有较深的造诣,能够提出和解决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在基础研究中,具有原创性研究的思维能力,熟悉地理学前沿与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能够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实习和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研究或管理的较高级岗位工作。 二、学科方向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硕士)

(一)自然地理学(博士) (二)人文地理学(硕士) (二)人文地理学(博士) (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博士)

(四)自然资源(硕士、博士) (五)自然灾害学(硕士、博士)

(六)全球环境变化(硕士、博士) 三、学习年限 1.硕士生 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以在2年或2年半完成学业。 2.博士生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各类博士生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硕士生(最低学分:35分) 注: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组织开设,除一外为小语种的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以外,其他研究生可以不修公共选修课。修读的公共选修课可认定1学分。 2.博士生(最低学分:20学分) 注:博士生学位基础课中的方法课由相关院系教授共同讲授;学科前沿研讨课聘请外单位专家进行讲座;高级研讨课由博士生导师组织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