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定义

1.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转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师育人。

2.广义上,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是教师。

3.狭义上,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教师职业性质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三、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教师职业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

2. 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

3.专门化阶段

专门化阶段以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怀宣在上海开班“南洋公学”。

4.专业化阶段

1966.10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教师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1993年颁布《教师法》确认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五、教师职业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规范、垂范、模范、示范)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

6.研究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学者角色。

六、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

教师劳动性质、任务、对象、手段、过程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

(1)因材施教;

(2)教育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在面临新的特别是以外的情况下,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概括:掌握分寸、随机应变、应势利导、对症下药。

理解教育机制需要分析三个词:教学的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

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

(2)重视教师的时间缄默知识;

(3)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具体来说有三点:

(1)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2)注重实践锻炼,积累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恰当行为模式;

(3)教师必须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劳动时间的连续性;

2.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一是指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是指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经过很长实践才能见效。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七、教师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

2.个人价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而产生的满足个人需要的意义和作用。

八、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知识和能力)、个性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1.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单的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3.教师为什么要爱学生?

(1)师爱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2)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3)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4)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4.教师如何爱学生?

(1)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爱与尊重和信任相结合;

(3)全面关怀学生;

(4)关怀全体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

(6)解放学生;

(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5.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必须做到:

相互支持、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6.对待自己:为人师表。必须做到:

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学科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

(2)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3)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1)学生身心发展知识;

(2)教和学的知识;

(3)学生成绩评价知识。

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和各学科教材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2.组织管理能力

(1)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2)引导学生的能力。

3.组织教育教学能力

(1)善于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

(2)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

4.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

(1)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有自我监督、反馈、反思、改进的能力;

(2)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调整自己的预定计划,以适应变化的能力。

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学生获得的促进、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教学后省思等。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健康的人格;

3.愉悦的情感;

4.良好的人际关系。

注: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对象上看,包括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形式上看,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三个方面。

2.教师的人格素养(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时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积极的创新品质。

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教育专业素养;

(4)教师人格素养;

其中,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学生观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全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统一、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的关系。教育活动观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

(2)教育理论素养;

(3)教育能力素养;

(4)教育研究素养。

九、教师专业发展

(一)定义:

又称专业成长,指教师在整个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才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专家型教师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教师的专业人格;

3.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4.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学技巧+教学能力);

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教师教育前);

2.虚拟关注阶段(职前接受教师教育,包括实习期);

3.生存关注阶段(入职初期);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六)现代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3.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找准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悦纳自我。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2.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表现: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注: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要求在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在课程上,重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组织上,采取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结合,尤其强调小组教学的作用。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4.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学过程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一)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2.获得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获得公正评价及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1.定义: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微观而言,师生关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基本的关系;伦理关系核心为民主平等,它是最高层次的关系。

3.两种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学生中心论:杜威、卢梭。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

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教师是主导地位)

(1)从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

2.放任型;

3.民主型。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方面:

1.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2.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发扬教育民主;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6.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7.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8.了解和研究学生;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

六、理想师生关系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注:

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师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2)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2) 二、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儿童和青少年。 1.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具有自我意识 3.学生是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人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二)根据学生特点施教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 2.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也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对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进行调控。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3.学生发展的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活动机会促进学生发展。 4.教学中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这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4.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学生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经历,建立起他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 ●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课程和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5.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文化背景,要赋予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 6.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带有时代的印痕。 ●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时代对学生的心要求。 三、师生关系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1.【多选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其特点包括()。 A.学生是迅速发展中的人 B.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C.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D.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可塑性 3.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4.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 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6.【多选题】《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有() A.遵守法律法规 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E.保持身心健康 1.我国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学 B.教书育人 C.科研 D.解惑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是教师职业角色的()方面。 A.传道者的角色 B.授业者的角色 C.示范者的角色 D.朋友的角色 4.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朋友 D.传道者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角色。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授业解惑者 D.传道者 6.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 A.研究者 B.示范者 C.朋友 D.管理者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的利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付出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要面对学生的差异性,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1.【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我国学者通过调查,归纳出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如下: 次序特征次序特征 1 教学方法好6 对人对事公平合理 2 知识广博,肯教人7 负责任,守信用 3 耐心温和,容易接近8 说到做到 4 实事求是,严格要求9 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 5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10 讲文明,守纪律——摘自《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 如果你是新任教师,请你从教师素养的角度,阐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 师? 12.【多选题】学校中教师的权利包括()。 A.教育教学 B.获取报酬 C.爱护学生 D.参与教育管理 1.【多选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主要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教师职业的职业地位、作用与特点 2、掌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3、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 4、了解三种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 5、掌握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内涵、学生的基本特征、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电影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1、概念:教师的概念与教师所具有的职业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在原始社会中,教师是由氏族首领或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来担任的,其目的是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入奴隶社会,教师多由政界人员担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法制,并培养国家需要的统治者。到了封建社会,教师的职能进一步增大,不仅仅是要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要使社会文化与文明得以延续与发扬,此时,多由德才兼备的学者来担任教师,如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发展至现代社会,教师的职能更加广泛,担任教师的人也更具有专业性。在现代社会,教师主要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上,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在狭义上,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我国的《教师法》中,教师的概念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产生:由教师概念发展可见,教师专业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其作用是为了传播生产知识与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职业产生的最原始动力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然,原始社会中的“教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出现的。学校的产生促进了专职教师的产生。专职教师的产生意味着教师这一职业开始独立,具有自己特有的职业要求与特点。 3、教师职业的发展:在学校产生之前,教师主要是一种兼职教师,充当教师的人,除了教师的职责外,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其他职责,比如管理职责,像我国的“吏师”,西方的神父、牧师等。那此时,教师的职业尚处于一种隐蔽状态,即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职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 4、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5、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 7、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 ②因材施教 ③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④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 2、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以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链接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 1、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填空:西方古代祭司就是教师。 填空:西方中世纪教师大多是神职人员。 填空:186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 填空: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 填空: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专用地位。 填空:中小学教师这种职业的功能表现在: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伦理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填空:教师有两个专业:一个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填空: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自主权。 辨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答:“此题正确,教师专业技能有技艺性、经验性。教学是一种艺术。 填空:教师的专业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 填空:教师的经济地位分三种:高于型、相等型、低于型。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几方面?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精神性。 填空: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填空:教师的角色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变化的。

现代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诊断者; 2.传授者; 3.指导者; 4.评价者; 5.管理者; 6.研究者; 7.协调员填空: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和判断。诊断者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诊断者? 1.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 2.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3.教师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 填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是传道者。 传授者对教师的要求? 1.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 2.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填空:陶行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传授者。 论述:指导者? 指导者角色,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知道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一是学习指导,而是生活指导。 教师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现代社会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需要教师给与指导和帮助。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指导者? 1.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3.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 4.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5.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里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4、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2、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以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链接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四章教师和学生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性质 (一)教师职业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地位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书) 2.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里宁(育人) 3.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开发潜能)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没有专门的教师 2.职业化阶段 私学 3.专门化阶段:量 师范教育机构:世界:法国 我国:清末,上海-盛宣怀-“南洋公学” 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间接性:教师通过学生对社会起作用 (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的表现(多): 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 创造性的表现: 1. 因材施教 2.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 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定向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第六章 课程 教案

第六章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回答“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论是有关课程的理论,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派别。课程问题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永恒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历时最长、参加人员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课程改革。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但是,理论家告诉我们,课程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点玄、空。真到了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还是不知该怎样做。”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定义的维度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集合、音乐、天文学 局限: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个性发展。 2.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杜威(美) 主要观点: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被视为有很大潜力的、独特的学习者,因此学生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 局限: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实行。这种课程定义的维度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系统化知识的学习; 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帝斯 主要观点: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施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从某种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局限:认为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实社会文化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合理。倘若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那么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_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复习教师与学生 一、选择题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 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7.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 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10、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 学生有()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1、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3、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学生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力,并受到法律保护 B、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一项义务 C、学生的家境贫寒,家长可允许学生辍学,这并不违法 D、偷看学生的私人日记,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14、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 B、学生是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直觉性 15、下列哪种课桌摆放方式不利于师生的交流() A、秧田式 B、圆桌式 C、马蹄形 D、蜂巢式 16、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7、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这体现了儿童个体发展的什么特点()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8、在我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A、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B、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C、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与较高的专业技能 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19、人们常说:“教育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教育学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4、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练习题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练习题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属性的人。 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 3、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D、良好的人际文化 4、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6、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前提 C、条件 D、基础 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8、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9、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0、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4.( )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 A.师范教育 B.学校培养 C.校外培训 D.校际交流 5.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职位,从时间上来说( ) A.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出现的早 B.是同时的 C.师范学校出现的早 D.不确定 6.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接受性 7.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8.( )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A.杜威 B.夸关纽斯 C.洛克 D.赫尔巴特 9.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 )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1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学 B.班级管理 C.发展学生智力 D.教书育人 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 A.教育能力 B.管理能力 C.研究能力 D.控制能力 12.下列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2. 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C 进行科学的发现 4. 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引导性 D 长期性 5. 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复杂性 D 长期性 6.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 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 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 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 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 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D 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B.发展学生的智力 D.教书育人 ) B.进行技术的发明 D.探索未知领域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 “虚拟关注”阶段 B. “生存关注”阶段 C. “任务关注”阶段 D.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 的体现者。 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补充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选择题 1、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 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智育 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学 B、完善人格 C、社会实践 D、发展智力 3、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 A )。 A、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B、发展智力 C、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D、促进身心健康 4、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双基,具体是指( C )。 A、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技巧 B、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C、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激发动机 D、巩固运用 6、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A )。 A、教学原则 B、教学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学方法 7、教学工作的中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发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教师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深讲透,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映 的教学原则是( C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式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表象的教学阶段是(B )。 A、激发动机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巩固知识 10、围绕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程序是( A )。 A、教学组织形式 B、课的类型 C、课的结构 D、教学过程 11、教师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是贯彻哪项教学原则的基 本要求?( C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式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2、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哪项教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得社会职业,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世界上最早得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3、教师职业得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得(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4、( )得产生,使教师得培养走上专门化得道路。 A、师范教育 B、学校培养 C、校外培训 D、校际交流 5、师范学校得出现,与教师成为一门独立得社会职位,从时间上来说( ) A、教师成为一种独立得社会职业出现得早 B、就是同时得 C、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D、不确定 6、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就是高尚完美得,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接受性 7、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就是学校最重要得师表,就是最直观、最有教益得模范,就是学生最活生生得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8、( )认为,教师就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得职业。 A、杜威 B、夸关纽斯 C、洛克 D、赫尔巴特 9、从教育学得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就是一种( ) A、主体与客体得关系 B、教育与被教育得关系 C、权利与义务得关系 D、影响与被影响得关系 10、教师得根本任务就是( ) A、教学 B、班级管理 C、发展学生智力 D、教书育人 11、教师职业得特殊要求就是必须具有( ) A、教育能力 B、管理能力 C、研究能力 D、控制能力 12、下列关于师生关系得说法中,错误得就是( )

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得目得就是促进学生得自主发展 C、师生在人格上就是平等得关系 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就是输出一吸收得关系 1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 ) A、《春秋》 B、《论语》 C、《师说》 D、《学记》 14、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她职业道德得显著标志就是( ) A、敬业爱业 B、为人师表 C、团结协作 D、热爱学生 15、盛赞教师就是“人类灵魂得工程师”得教育家就是( ) A、夸美纽斯 B、加里宁 C、杜威 D、洛克 16、( )时期,那些出卖脑力劳动得“士”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教师群。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践性知识得就是( ) A、课堂管理技巧 B、课堂导入技巧 C、现代教育技术 D、提问技巧 18、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得特定要求不包括( ) A、以谋生为主要目得 B、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C、需要具备相应得专业知识 D、要达到符合规定得学历 19、具有一定得自我反思能力属于教师得( )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素养 C、能力素养 D、人格素养 20、在罗杰斯得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得角色变成了( A、促进者 B、指导者 C、主导者 D、决定者 21、《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从( )开始施行。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9年 22、教师职业就是促进个体( )得职业。 A、自由化 B、现实化 C、专业化 D、社会化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了解和研究学生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埃拉斯莫斯 群体功能 (1)归属功能 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让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此获得安全感 (2)认同功能 是对群体倡导的价值观念具有认同感 (3)支持功能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从群体中获得肯定、鼓励和支持 (4)塑造功能 学校利用群体作用来教育和塑造人 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是由哦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 (2)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要摸清其性质,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取向) (1)行为主义取向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是通过学习获得,或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并根除不宜的行为 (2)人本主义取向 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更多地运用沟通技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后果,自己把问题解决 (3)教师效能取向 关注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课堂管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技能,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可以达到改善课堂管理质量的效果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勒温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把课堂纪律分为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年龄越小,作用越大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4)是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国外学者参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不同年龄儿童的纪律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反抗行为阶段:经常拒绝服从管教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以自私自利为表现 (3)人际纪律阶段: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4)自我约束阶段:以自我管理为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