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的俄苏文学

20世纪的俄苏文学

20世纪的俄苏文学
20世纪的俄苏文学

20世纪的俄苏文坛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本世纪初,多种文学流派雄踞文坛。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给世界文学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中叶以后,俄苏作家文学观念的更新,使俄罗斯民族文学传统显示出新的时代特色,这与20世纪俄苏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的联系,也与文学自身运动的演进密切相关。

20世纪的世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从哲学、文化、艺术等观念形态方面来看,也可以观察到俄苏文学演变的因素。在哲学方面,19世纪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力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其影响在20世纪依然存在。到苏维埃阶段,对唯物主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的分析,以及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生物学)基本理论的哲学概括。而对西方诸种现代哲学流派的评价,在揭示其主观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能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

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列宁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文学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倡导文学的党性原则;而对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则提出两种文化学说;坚持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立场以及文学艺术应当面向新生活、表现新事物、扎根于人民。卢那察尔斯基和高尔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独特的贡献。以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堡诗语研究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出发,把艺术视作手法,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事物奇特化,使形式艰难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孕育了本世纪西方文论的许多批评流派的产生。以沃隆斯基为代表的认识学派文艺批评理论,对俄苏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以上几种艺术理论,给20世纪俄苏文学以积极影响。除此以外,以弗里契和彼列维尔采夫为代表的庸俗社会学,把文学艺术的目的和内容与社会学的目的和内容完全等同相待,认为作家的创作直接依从经济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属性。这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理论,实际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20世纪的俄苏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从思想特征来看,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提出了“谁之罪?”和“怎么办?”这两个“伟大的问号”,20世纪的俄苏文学在继续这种思考。高尔基的早期创作暗示,沙皇专制制度到了非推翻不可的时候了。布宁的小说提出了资本主义侵袭农村后的农民问题。库普林展示了沙俄军队的腐败和残忍,同时又关注社会底层人物非人的生存状态。魏列萨耶夫和阿·托尔斯泰的创作则始终关注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历史作用。

20世纪俄苏文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型的主人公形象,这是又一特征。每一时期的文学都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在国内战争时期,文学创作号召人民投入战斗,表达人民为争取自由与独立而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讴歌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社会主义劳动的首创精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文学展示了

人类所经受的空前浩劫,表现人民抗击恶势力的勇气。苏联文学把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历史意识的觉醒放在创作的首位,塑造了一系列既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又有顽强性格和优美心灵的艺术典型。不少作品描写他们在改造社会与自然的斗争中,勇于克服自身的弱点,逐步走向完善。

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与传统的人道主义概念一脉相承。高尔基的人道主义观,奠定了苏联文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灵魂,激发他对真理的追求,善于在人身上发现美好的品德,以便用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在考察人道主义概念时,提出了历史的思想角度、人类的伦理道德角度和艺术的美学角度这三个要素。但在个人迷信时期,出现了不重视人的价值,把普通人的作用贬低为“燃料”和“螺丝钉”的现象。因此在50年代的“解冻”思潮中,重新树起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这面人道主义旗帜,文学创作也随之宣扬人性的善良和仁慈本性,呼唤给人以更多的同情。70年代以后,理论界又更新了对人道主义的解释,主张把人道主义纳入美学范畴,强化辩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与弘扬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人的社会职责相结合。

在艺术探索方面,特征也很鲜明。首先是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

其次,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现实主义作家遵循着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共同准则,却进行着不同风格的创作实践。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这三种类别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以某一种倾向为主,兼及其它风格,有的作家前期与后期选择了不同的风格。

第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文艺进程的客观需要,是对《母亲》问世以来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庸俗社会学观点的否定。其基本内容包括: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理论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要求表现时代的本质真实与生活的主导倾向。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3?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作为苏联文学基本创作原则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界集体探索和创造的结果。但是,这种理论在表述上也有缺陷,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学教育人和改造人的功能,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论述不深。尔后苏联文学中一度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等教条主义创作倾向,与这一理论的表述缺陷不无关系。

第四,作家的艺术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把对现实的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要求对生活现象进行史诗性、全景性描写,并与哲理思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现实主义呈现出综合艺术的态势。历史感与现实感在作品中相互渗透,并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多线索、多层次的复合网络结构小说应运而生。多时性的叙述笔调广泛被采用,象征、变形、怪诞、拟人、梦幻、神话模拟等假定性手段,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备受青睐。

社会及思想背景

20世纪的世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从哲学、文化、艺术等观念形态方面来看,也可以观察到俄苏文学演变的因素。在哲学方面,19世纪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力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其影响在20世纪依然存在。到苏维埃阶段,对唯物主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的分析,以及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生物学)基本理论的哲学概括。而对西方诸种现代哲学流派的评价,在揭示其主观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能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

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列宁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文学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倡导文学的党性原则;而对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则提出两种文化学说;坚持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立场以及文学艺术应当面向新生活、表现新事物、扎根于人民。卢那察尔斯基和高尔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独特的贡献。以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堡诗语研究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出发,把艺术视作手法,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事物奇特化,使形式艰难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孕育了本世纪西方文论的许多批评流派的产生。以沃隆斯基为代表的认识学派文艺批评理论,对俄苏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以上几种艺术理论,给20世纪俄苏文学以积极影响。

思想特点

思想特点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20世纪的俄苏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思想特征来看,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20世纪的俄苏文学继续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对社会问题和人民大众出路的思考。高尔基的早期创作暗示,沙皇专制制度到了非推翻不可的时候了。布宁的小说提出了资本主义侵袭农村后的农民问题。库普林展示了沙俄军队的腐败和残忍,同时又

关注社会底层人物非人的生存状态。魏列萨耶夫和阿·托尔斯泰的创作则始终关注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历史作用。

(2)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主人公形象。

20世纪俄苏文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型的主人公形象,这是又一特征。每一时期的文学都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在国内战争时期,文学创作号召人民投入战斗,表达人民为争取自由与独立而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讴歌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社会主义劳动的首创精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文学展示了人类所经受的空前浩劫,表现人民抗击恶势力的勇气。苏联文学把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历史意识的觉醒放在创作的首位,塑造了一系列既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又有顽强性格和优美心灵的艺术典型。不少作品描写他们在改造社会与自然的斗争中,勇于克服自身的弱点,逐步走向完善。

(3)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与传统的人道主义概念一脉相承。高尔基的人道主义观,奠定了苏联文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灵魂,激发他对真理的追求,善于在人身上发现美好的品德,以便用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在考察人道主义概念时,提出了历史的思想角度、人类的伦理道德角度和艺术的美学角度这三个要素。但在个人迷信时期,出现了不重视人的价值,把普通人的作用贬低为“燃料”和“螺丝钉”的现象。因此在50年代的“解冻”思潮中,重新树起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这面人道主义旗帜,文学创作也随之宣扬人性的善良和仁慈本性,呼唤给人以更多的同情。70年代以后,理论界又更新了对人道主义的解释,主张把人道主义纳入美学范畴,强化辩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与弘扬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人的社会职责相结合。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1)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

(2)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作为主潮也表现出多种形态。

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现实主义作家遵循着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共同准则,却进行着不同风格的创作实践。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

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这三种类别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以某一种倾向为主,兼及其它风格,有的作家前期与后期选择了不同的风格。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文艺进程的客观需要,是对《母亲》问世以来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庸俗社会学观点的否定。其基本内容包括:①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理论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要求表现时代的本质真实与生活的主导倾向。②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③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作为苏联文学基本创作原则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界集体探索和创造的结果。但是,这种理论在表述上也有缺陷,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学教育人和改造人的功能,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论述不深。尔后苏联文学中一度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等教条主义创作倾向,与这一理论的表述缺陷不无关系。

(4)作家艺术思维发生重大变化,把现实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

要求对生活现象进行史诗性、全景性描写,并与哲理思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现实主义呈现出综合艺术的态势。历史感与现实感在作品中相互渗透,并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多线索、多层次的复合网络结构小说应运而生。多时性的叙述笔调广泛被采用,象征、变形、怪诞、拟人、梦幻、神话模拟等假定性手段,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备受青睐。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 1.文学特征: 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 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 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 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

2.小说:现实主义 a.库普林(1870—1938) :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摩洛赫》《决斗》《火坑》 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  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染而更接近现代 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大满贯》 《红笑》

3.诗歌:现代主义 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 “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

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1921年消失。阿克梅派“六杰” ――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

20世纪的俄苏文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20世纪的俄苏文坛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本世纪初,多种文学流派雄踞文坛。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给世界文学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中叶以后,俄苏作家文学观念的更新,使俄罗斯民族文学传统显示出新的时代特色,这与20世纪俄苏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的联系,也与文学自身运动的演进密切相关。 欧阳家百(2021.03.07) 20世纪的世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

呼唤新的文学出现,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从哲学、文化、艺术等观念形态方面来看,也可以观察到俄苏文学演变的因素。在哲学方面,19世纪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力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其影响在20世纪依然存在。到苏维埃阶段,对唯物主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的分析,以及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生物学)基本理论的哲学概括。而对西方诸种现代哲学流派的评价,在揭示其主观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能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 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列宁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文学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倡导文学的党性原则;而对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则提出两种文化学说;坚持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立场以及文学艺术应当面向新生活、表现新事物、扎根于人民。卢那察尔斯基和高尔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独特的贡献。以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堡诗语研究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出发,把艺术视作手法,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事物奇特化,使形式艰难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孕育了本世纪西方文论的许多批评流派的产生。以沃隆斯基为代表的认识学派文艺批评理论,对俄苏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以上几种艺术理论,给20世纪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20世纪俄苏文学)

第2章20世纪俄苏文学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白银时代”的文学 1.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含义 从19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文学中先后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新流派,它们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的文学现象。这个时代即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2.文学流派及其成就 (1)象征主义——白银时代最先出现的文学新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论著《论现代俄罗斯文学衰落的原因与若干新流派》第一次从理论上确认了作为艺术潮流的俄国现代主义,他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 ①理论主张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坚信艺术具有改造尘世生活的作用。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巴尔蒙特的诗集《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别雷《彼得堡》(被认为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阿克梅派”——与象征派对立的艺术观 古米廖夫是这一派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写有《象征主义的遗产和阿克梅主义》。

①理论主张 诗人追求艺术表现的明朗化和清晰度,主张恢复词的原始意义,认为最高的“自我价值”在尘世。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诗人阿赫玛托娃和曼德尔什塔姆是“阿克梅派”的双璧,前者著有《黄昏》《念珠》《自色的鸟群》,后者著有《岩石》。 (3)未来主义 ①理论主张 抛弃一切文化传统,反对社会对个性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上大胆表现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和人对外界事物迅速变换的瞬间感受,甚至任意破坏语言规则,追求诗歌形式的奇、险、怪。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赫列勃尼科夫的《笑的咒语》。 (4)现实主义文学 ①发展特征 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借鉴多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现实主义文学带入更广阔的境地。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高尔基《切尔卡什》《游街》、库普林《决斗》《亚玛》、魏列萨耶夫《走投无路》《在转弯处》、伊凡·布宁《乡村》《苏霍多尔》、安德列耶夫短篇小说《红笑》。 (二)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文学 1.两大板块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 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十八到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考点总结

古代俄罗斯文学(11——17世纪) 1、:《往年故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的编年史 《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1185-1187)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史诗主人公:Игорь Ярославна(古代文学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诗描写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2、13—15世纪《ПовестьоразоренииРязаниБытыем.》《ЖитиеАлександраНевского》 (Задонщина顿河彼岸之战) какМамайпрош?л一片荒凉ончистыйМамай 文学流派 一、古典主义(классицизм)时间18c30-50s 特点:政治上维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以古希腊 罗马文学为范本。体裁:高级体(史诗颂歌)低级体(讽刺文寓言)戏剧三一律:一出戏剧建立在单一情节上:发生在一昼夜:同一地点。代表作家Ломоносов 代表作《论玻璃之益处》二、感伤主义(сентиментализм)时间18c90s 特点: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格调悲哀,语言晦暗,充满悲观失望。代表作家:卡拉姆津Карамзин《Бедная Лиза》苦命的丽莎1792三、浪漫主义(романтизм)时间;19c初25年特点:着重书写人物形象,内心感受,具有主观性,浓厚感情色彩;推崇原创;民族特色,注重民间创作;艺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用词造句色彩绚丽,感情浓烈。代表:消极浪漫主义Жуковский《Светлана》被称为“певец Светланы”“斯维特兰娜的歌手” 积极浪漫主义:Пушкин《к морю》декабристы四:现实主义(реализм)时间:19c30,40s,后期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60s达到顶峰标志:果戈理的死魂灵标志着过渡到。特点: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代表作;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диот》Толстой《Детство》五:自然派时间;19c30-40s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代表作:果戈理Гогорь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ий 多余人分析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 一:特点: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 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2、Герцен《Ктовиноват》谁之罪,多余人Бельтов形象: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3、第二代Лермонтов《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当代英雄多余人Печорин毕巧林形象: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第二代特点: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4、Тургенев 《Рудин 》罗亭Рудин形象;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 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小人物分析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 小人物特点:小人物”, 即贫贱、低微的小官吏,他们一方面是‘“先生””,是“老爷”,另一方面则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 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 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人物”这一形象。 一:Пушкин的《驿站长》C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 小人物维林Вырин形象:作者以故事叙述人的身份描写他三过小驿站所见到的维林命运的变化,通篇都令人感到社会的冷酷和残暴, 揭示出腐朽的社会已无法挽救和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二、Гоголь的《外套》Шинель小人物:巴施马奇金Башмачкин形象:刻画了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把做一件新外套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伟大的创举”,小说最后的刻画进一

俄国文学史简介

俄国文学(俄文: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含混。通常人们认为,产生于俄语文化氛围中的、以俄语写成文学都可归入“俄国文学”。 古代文学 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 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六章解构主义

第六章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2 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 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本世纪下半 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 立的大千景象 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 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 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 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 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 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 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 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 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 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 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 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 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 (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 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 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文学批

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家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 家 顾蕴璞。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俄罗斯诗歌翻译家。第一届全国文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得者。201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 中文名,顾蕴璞。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1年。职业,北京大学教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莱蒙托夫奖章”获得者。代表作品,《莱蒙托夫诗选》。《叶赛宁诗选》。

人物简介。顾蕴璞。男。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成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51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实习研究员。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著《莱蒙托夫全集》。叶赛宁《普希金精选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苏联诗歌卷》。《叶赛宁研究论文集》。《莱蒙托夫作品精粹》。《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 译著《圣经故事》。《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莱蒙托夫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选》。《苏联当代诗选》。《叶赛宁诗选》。《叶赛宁书信集》。《叶甫盖尼·奥涅金》。论著《莱蒙托夫》等。译著《叶赛宁诗选》获1991年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奖。《莱赛托夫全集》第2卷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

“莱蒙托夫情结”。“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俄罗斯19世纪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诗歌通过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顾蕴璞的翻译再创造。跨越时空。在中国觅得众多知音。83岁高龄的顾蕴璞日前获颁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语言及文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莱蒙托夫奖章”是俄作协为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而设。这一荣誉对于顾蕴璞可谓实至名归:在翻译莱蒙托夫作品道路上长达52年的坚守。 完成460多首的译作。“我一生中有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是俄语情结。另一个就是莱蒙托夫情结。”他说。顾蕴璞出生于江南名城无锡。1955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大俄语系学习。他在课余时间主动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精品原著。听各种讲座和走访校内顶级外语专家。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不包括苏联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延续了19世纪文学的基本精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续与发展 3、受新世纪社会文化影响而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大社会阵营的影响;第三世界崛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影响。 4、早期发展势头强劲:一批跨世纪作家为主力继承了前辈的批判精神,敢于吸取新的艺术养分。 5、四五十年代有所衰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度繁荣使一些作家感到迷惘。 6、7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出现复兴迹象,现实主义方法重新获得重视。 7、受到俄苏文学影响,欧美出现了“红色30年代”。 8、各种非理性思潮影响,对于人类存在状况的探索。 9、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爆炸”,对于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 主要思想特征:1、许多作家受到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加广阔深刻地批判社会黑暗与罪恶。2、借鉴19世纪作家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通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荣枯变迁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3、越来越多直接描写无产阶级的生活与斗争。4、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反法西斯成为重要的文学主题。5、“长河小说”的频繁出现,通过多卷本小说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6、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创作有明显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加丰富,探索人的潜意识,从其他艺术借鉴各种手法。7、淡化情节,不太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更加重视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动机欲望和变态心理的描写。 一、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作家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描写的“内倾性” 创作方法上的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综述: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包括: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20、30年代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兴起)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30、4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兴起;60、70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就人本主义而言。 ★语言论转向: 古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笛卡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第一讲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一、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

20世纪西方文论

依照男权文化的定义,男性是伟岸、坚强、充满阳刚美的大丈夫,是柔弱女性的庇护神,而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私有物。在几千年的男权文化延续中,这种性别角色分配将女性长期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下,并在人们心中形成集体无意识,成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心理基础。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 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在此试举几例:交换理论、网络理论、角色理论、地位期望理论、等等 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塑造的一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便是女主人公斯佳丽。她在坚强,勇敢,反叛与 传统,敢于走出家庭,为争取女性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奋斗方面凸显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鼎盛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猛烈地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1936年的小说《飘》应运而生,恰到好处地顺应了这一潮流。小说以斯佳丽的成长和转变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佐治亚州的社会变迁,使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笔者试着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处境。从整体上来说,斯佳丽是一个处于时代大变革中敢于冲破“男尊女卑”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跟父权制社会里的男人竞争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以下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一、坚强与勇敢作为一位女性,斯佳丽以她的坚强、勇敢令人佩服。阿希礼说过“:斯佳丽,你不懂得害怕的含义,……你具有狮子般的勇气。”(第三十一章)媚兰也说过“:你一向什么都不怕。”(第二十章)的确,斯佳丽是勇敢的。一旦出现困难,斯佳丽就会敢于面对和斗争。斯佳丽的坚毅一直是《飘》的一大亮点,赋予其黑色,因为黑色有纯粹的一面,如斯佳丽对生活始终持有坚定的信仰。斯佳丽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却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她坚强,自信,对生活充满激情。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中,能够在倍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不惜让自己娇贵的双手长满老茧,而目的只是为了让住在陶乐园的人不再挨饿。她在陶乐园红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坚毅,如她父亲杰拉尔德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她干脆坚决,办事果断,雷厉风行,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人。 二、反叛于传统从小时候起,斯佳丽就表现的与众不同,斯佳丽内心充满了叛逆和反抗。她敢于突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平等、自由和幸福。她不顾一切,我行我素。她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的道德规范之外,摆脱上层社会的压力和束缚,成为一个背离传统的自由人。读者可以通过斯佳丽这一形象窥见到早期女性主义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意识。《飘》表现了人物世界多变的自我,寻求人物的解放和自由,深刻地表达了作家女性主义的进步思想。斯佳丽是一名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女性。在关系到自己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上,斯佳丽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我们不得不被斯佳丽某些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斯佳丽具有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意识、顽强的意志、不甘沉沦的生活态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斯佳丽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坚强、勇敢却又任性、固执,有着叛逆性格的女性。有着与当时社会相背逆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飘》中不自觉地构筑了女性主义的视觉,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作者已经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女性精神。

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圣母-式女性形象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圣母"式女性形象 作者:姜雪红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刊名: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10,12(3) 参考文献(4条) 1.Б.А.РыбаковЯзычестводревнихславян 1981 2.普希金;智量叶甫盖尼·奥涅金 1985 3.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 1999 4.С.С. АвернцевСофия-Логос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屠茂芹.Tu Maoqin试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母情结[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9,30(12) 2.周小琬.孙童.张冬梅.温杉从俄罗斯女性文学形象系列看女性解放意识[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25(z2) 3.徐溯.杨小雨.XU Su.YANG Xiao-yu从典型作品看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期刊论文]-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2) 4.夏忠宪.Xia Zhongxian拓宽和深入研究俄国文学如何可能:来自《误读俄罗斯》的启示[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6,28(3) 5.鲁建东老舍与英俄文学之关系研究[学位论文]2008 6.贺璋瑢.He Zhangrong西欧中世纪圣母敬礼的兴起探略[期刊论文]-学术研究2007(1) 7.金恩贞韩文版圣经·旧约汉字词研究[学位论文]2009 8.陈训明.Chen Xunming俄国贵族与蒙古家臣[期刊论文]-俄罗斯研究2007(4) 9.李丹关于韩国语与朝鲜语格范畴差异的考察[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10.田全金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评陈建华主编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期刊论文]-中国比较文学2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d2425602.html,/Periodical_hnykdxxb-shkxb201003067.asp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