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丽丝_莱辛_金色笔记_研究述评

多丽丝_莱辛_金色笔记_研究述评

多丽丝_莱辛_金色笔记_研究述评
多丽丝_莱辛_金色笔记_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07-06-02

作者简介:卢婧,女,1980年生,江苏如皋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多丽丝#莱辛5金色笔记6研究述评

卢 婧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5金色笔记6问世已有近半个世纪,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

一个从片面到多元,从单一到丰富,从零散到系统的逐渐深化的过程。英美学界对于5金色笔

记6的系统化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并在70-9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21世纪后,依然吸引许

多研究者参与讨论。梳理这一研究历程并揭示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于全面认识这部作品的价

值和特色,乃至发现晚近英美文学批评的某种趋向,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5金色笔记6 研究历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7)03-129-09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英国当代文坛声誉卓著的女性作家,一位不知疲倦的写作者。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这样评价道:/莱辛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使她不具有这个时代的风格,也具有一种时代精神。0[1](P7)

的确,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她一直致力于对时代、生活与人的追问、探索,她的作品/深入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思想、情感以及文化上的转变0,/弗洛伊德和容格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神秘主义、社会学生物,以及思辨科学的理论,她对这些社会思潮的兴趣出现在她的小说中,她的创作成为时代气候转变的记录0[2](P6)。正如莱辛对乔纳#拉斯金(Jonah Raskin)说的,/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我们的思想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认识现实的方式是如何变化的。0[3](P66)题材与内容选择上的这种广阔视野与开阔性,彰显出莱辛品格中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在她看来,作家必须有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必须深深意识到作为个人所担负、所具有的影响他人和大众的责任与影响力,/作为一个人,一旦一个作家感到对他所影响的人负有责任,在我看来,他就必须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意识到他在往好或坏的变化中所负有的作用0[4](P6)。莱辛把对生活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忧惧、对未来的疑虑以及当代人的困惑恐惧与疯狂,都投射到文本中,因为对于她来说,作家的职责就在于表现,并将现实清晰地传递、告知给那些尚处于蒙昧状态中的大众。

多丽丝#莱辛是从5野草在歌唱6(1950)走上文坛的,她关注南非殖民主义与当代英国的社会问题,在/当代英国青年作家中,是最为热心致力说服他人以改革社会的0[5](P9)。但是,真正奠定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声望的却是5金色笔记6。在这部作品中,她充分实践并集中展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对于小说传统的发展沿革、社会问题、政治与哲学思潮、人类生存危机,以及妇女的生存状态、两性关系等作出发问与思考。作品在1962年出版后,引起了英美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评论界看到,莱辛不仅关注、表现社会问题,作为一位作家,她对于文学创作的风格与形式问题也有不断探索、推进的革新意识与热情。她要寻求/创作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小说形式,从而包含她所关注的内容0[6](P161),符1292007.9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 anguag 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 mal U niversity Sep.,2007No.3

合当代生活场景与精神需要的新的艺术形式。这部作品的出版也带动了英美批评界长达三十多年的多丽丝#莱辛研究热潮。

优秀作品的经典化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其间往往充满了争论与辩驳的声音。5金色笔记6也不例外。作品问世已有近半个世纪,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一个从片面到多元,从单一到丰富,从零散到系统的逐渐深化的过程。在作品刚刚问世的最初十年,小说一直未得到评论界的充分关注与重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美学意义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并获得公正评估。在评论者的视野里,多丽丝#莱辛是一位热心致力于种族问题和政治领域的作家,是50年代/抗议小说0[7](P222)的代表人物。作家个人的政治兴趣与社会历史意识,易使批评者对作品做出历史的、政治的或性别的单一解读,5金色笔记6一度被定位为道德、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品,作者的生活自传,/早年党内生活的记录0、/莱辛的忏悔录0,或/性别之战0。不少评论家执着于从作品中寻找作家的生活经历、精神历程或思想认识的蛛丝马迹,为作品做出一种政治的或历史的解释与论证,而作品的自身特征没有得到关注和发掘1。对作家个人自传性经验的分析成为60年代5金色笔记6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o。其次,就是将作品定位为一部鼓吹女权主义的宣传品,对作品中妇女命运、女性生存状态、两性关系的复杂思考与表述做出单一的女权主义的解释。[11](P25)小说的艺术价值并未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重视。

然而,批评界混沌沉闷的言说并不能遮蔽作品的锋芒,多萝西#布鲁斯特(Dorothy Brewster)就是最早对莱辛的小说创作以及5金色笔记6的丰富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尝试进行探索的评论者。她的5多丽丝#莱辛6(Doris Lessing,1965)是关于这位女作家的最早的一部评传,代表了早期莱辛研究的成就。5金色笔记6的研究在评传中是独立成章的。布鲁斯特是一位极具洞察力、见解敏锐、眼光犀利的批评家,在5金色笔记6问世不久,就准确把握住了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与特点,认为它是/莱辛女士首次在形式上的一次卓越尝试,这部受到热议的小说在艺术形式、政治、女性主义、性等不同的领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作者并没有给出解答0[6]。/这部作品复杂,涉及内容广泛,其支离破碎的形式,就像我们的社会与我们的意识0[6](P157),作者认为,5金色笔记6的形式是反映了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综合体,集中体现了莱辛的创作观、生活观和认识论。批评家尤其注意到了作品所表现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者之间的意识冲突,此外,批评者能够以历史性的眼光对作品进行比较考察,比如莱辛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当代女性自由和女性地位、意识的不同思考;5金色笔记6与5追忆似水年华6、5伪币制造者6、5芬尼根的守灵夜6[10](P143)的某种相似,等等。布鲁斯特偏重于对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作品中所提出的妇女问题、作家的职业与创作、梦境意象、精神分析理论等问题也有了初步的体认。5多丽丝#莱辛6不失为是莱辛研究史上是的一部基础性的奠基之作。

较早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与经验意识做出详细研究与发掘的是另一批评家保罗#施吕特(Paul Schlueter)。1969年,施吕特出版了专著5多丽丝#莱辛的小说6(The Novels of Doris Lessing,1969),在5自我分析的女性:3金色笔记46(Self-Analytic Women:The Golden Notebook)一章中,著者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分析。著者认为,/自我认知是5金色笔记6这部小说主题的核心0[8](P74), /安娜#伍尔夫是莱辛女士在5金色笔记6中的代言人,是迄今为止的当代小说中自我批评和自我分析意识最为自觉的一位女性形象0[8](P45),/的确,莱辛的创作中仍有需要批评的地方,比如对于场景与人物的处理,但是,我认为,这些比起她在处理经验,以及对于安娜#伍尔夫的高度敏感、智力以及自我分析的细节刻画所取得的成就相比都微不足道0[8](P76)。布鲁斯特和施吕特是60年代莱辛和5金色笔记6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人们以意识形态色彩简单定义作品内涵与价值的时候,这两位评论者能够将

1莱辛在与罗伊#纽奎斯特的对话中表露了对批评界的反感和不快,主要在于,他们对小说的定位与莱辛个人的认识产生了较大误差,没有注意到作品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在于其结构布局。见Roy New quist.Interview w ith Doris Lessing.A S mall Personal Voice.Paul S chlueter.ed.Alfred A.knopf,1974.P45

o见John L.Carey.Art and Reality In the Golden Notebook.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列出了从1962-1963年间有多达七位的作家对作品做出一种自传性解读,可见,在当时的欧美批评界,学者是颇为热衷于从自传性角度解释5金色笔记6。Doris Lessi ng:Critical Studies. P22

130

作品置于文学传统的体系中予以观照,展开文本细读,就其中的经验意识与艺术层面做出解读,为后来的莱辛与5金色笔记6研究打开了思路。虽然早期的研究对于5金色笔记6的认识尚不能脱离文本表层内容的解释和呈现,但评论者们无疑已经意识到作品中包含的政治、历史、社会思潮以及艺术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冲突,这些内容在后来的研究中获得进一步的关注。

70到90年代,是多丽丝#莱辛研究史上一个积累爆发期,作家和作品越来越广泛受到批评界的关注,对5金色笔记6的剖析也渐入佳境。各类研究专著、文集和论文的数量急遽增加,研究者们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视阈大大得到开拓,所采用的批评理论则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尤其是对5金色笔记6的批评解读,各不相同,充满了论争味道。批评家们各自的观点之间存在的认识分歧与差异,一般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意识形态色彩之间的关系,这是否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高于艺术价值的作品;其次,是对作家创作以及5金色笔记6这部作品在审美价值与思想意义价值究竟孰高孰低的不同判断;再次,这部作品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女性主义命题,是否属于女性主义作品的范畴;最后,对于这部作品在内心意识及人类经验表达上的成败、深浅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的意见也从一个侧面符合了韦勒克所提出的杰出作品的重要表征在于内容的/包容性0、/复杂性0[9]。

鉴于这一阶段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多元性,研究方向与方法的类型化、成型化,一些较为重要的区域研究板块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呈现出几个边缘清晰、论点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情况的梳理,将采用类型分析的模式。

1.5金色笔记6的主题和形象研究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中,不加遮掩、毫不避讳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作家意图,往往使得作品的思想性与人物形象盖过了艺术形式,评论者也容易受到作品中的时代色彩、生活场景的吸引,就作品主题展开寻求。5金色笔记6的内容异常驳杂,涉及时代、政治、艺术与两性关系等众多内容,充满冲突性的人物话语,强大的思想的张力,而/艺术0、/文学0、/政治0、/个人与集体0、/自由0,则是评论者常常指涉的几个思想性的主题。

约翰.L.凯里(John L.Carey)认为小说的主题在于探讨艺术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他指出,通过错综复杂的结构,复杂的章节,以及/虚构的0与/真实的0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了小说是真实与虚构的复合体,/生活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0[10](P24)。凯里超越了早期自传性研究的层面,那种研究对于作品中艺术思考的主题表述常指向作者本人的创作瓶颈,局限于自传经验而未上升到具有普遍性艺术思考的高度。琼#皮克林(Jean Pickering)在5理解多丽丝#莱辛6(U 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1990)中,也对小说中关于经验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予以关注,认为/5金色笔记6是关于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与经验之间的联系的最为复杂的表述0。[2](P122)。

对于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研究是这部分研究的中心,这与作品本身的内容,以及当时欧美的社会环境、时代气息与思潮有一定联系。5金色笔记6的出版正值英国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兴起之际,在整个50、60年代里,女权运动对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思潮产生过极大影响和冲击,而莱辛的这部小说又以丰富的女性内省意识和半自传性的女性生活经历书写见长,作品与时代特征的某些契合,吸引批评家关注作品与女性主义理论或女权意识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两者之间做出一种/互释0的解读。有趣的是,这部作品到底是否具有一个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命题,反倒成了作者与批评家们的论战核心,虽然莱辛本人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也并不积极拥护女权运动,否认5金色笔记6/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号角0[11](P25),不具有任何女性主义意义或女权运动的支持功能。作者认为,应该把对时代与生活的关注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比起战争、历史、恐怖、道德、人类命运来说,女性主义的视野太狭隘了,而在当今社会,有着比它更为重要的任务与命题。不过,作家的主观意图似乎不能遮蔽作品客观效果的达成。5金色笔记6围绕女性主人公的命运、思想、生存状态展开,它的女性视野、思维,对当代妇女命运的反思,必然使它带有一定的女性主义色彩,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意识的先锋之作0,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尔布说,/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明5金色笔记6是关于妇女的解放的0[12](P188)。伊丽莎白#哈德威克

131

(Elizabeth Hardw ick)在为5纽约时报6写的评论中认为:/5金色笔记6是多丽丝#莱辛最为重要的作品,它在整整一代妇女的观念与情感上都留下了印记0。另有论者指出,作品表现了妇女在男性社会中是难以逃离/一切由男人来主导控制的利己主义和自我满足的规则0[13](P109)。5金色笔记6对女性生活与心理的大量细致描写,引发人们对当代女性生存中的/自由0与/困境0的思考,一些评论者从传统文化、心理、父权制文化环境入手,指出所谓/自由女性0的不自由,妇女作家的充满讽刺的/自由0写作与生活。持此论点的还有肖安#斯潘塞(Shoran Spencer)的5/妇女特质0与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3金色笔记46 (/Femininity0and the Wom an Writer: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埃拉因#安特尔#拉平(E-lay ne Antler Rapping)的5不自由的女性: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女性主义6(Unfree Woman: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等。

这些批评者从作品内容入手,或者通过分析女性主人公形象来提炼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或用女性主义批评去解释作品的主题和深度意蕴,在内容与理论上做出双向的互证与阐释。重视理论的运用与科学、系统的分析论述,这也是多丽丝#莱辛研究在70年代后逐步呈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帕特里夏#迈耶#斯帕克思(Patricia Meyer Spacks)认为/5金色笔记6如实再现了当代妇女的生活境遇0,/5金色笔记6是对当代-自由.女性的问题的一次最为自觉和细致的研究0[14](p96)。她从/自由0这个既抽象又十分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5金色笔记6中的女主人公在生存中遭遇到的现实的与心理的不/自由0,以及/自由0带来的两难与矛盾,她指出/安娜事实上是远离自由的0[14](p97),而/女性取得自由的困难与女性经验的现状是分不开的0[14](p101)。爱拉#摩根(Ella Morgan)在53金色笔记4中女性作家的异化6(Alienation of Woman Writer in the Golden Notebook)中指出,综观5金色笔记6的整个文本,可以看出它是关于20世纪中期男女两性的关系,关于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女性的意义的一部作品,人们很难不意识到在莱辛敏锐地观察到两性间存在的不安以及对这种性别状况中存在的不安的重要性的否认,这两者间存在一种张力[15](p54)。仔细阅读5金色笔记6,将意识到女性作家是如何从她们对于两性政治可信的、敏感的、以及精确的观察中变得异化,因为,不光在她们的文化、时代中,女性一直保持着一种静止的、潜在的状态,,。她们受到文化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她的判断总是轻视、拒绝、扭曲自己的经验,并抹去她自身的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因此,女性恐惧自身具有的女性主义色彩的感受,因为这是非法的,不被她坚信的广义的人道主义承认[15](P55-57)。著者指出,莱辛通过5金色笔记6表明:女性的异化与精神分裂是文化与周围环境压抑导致的,女性在两性关系、母子关系中在变得身份多元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在性别关系中异化,失去了主体性。玛格丽特#莫昂#罗(Marg aret M oan Rowe)在研究专著5多丽丝#莱辛6中指出,5金色笔记6对于女性读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文本,无论她是否自认为是女性主义者[16](P45),她指出,作者杀死了/家庭天使的身体0,最为接近伍尔夫所说的/诉说了作为身体的我们的真实经验0[16](P42)。作品中的安娜记录了自己的身体经验并分析了女性作家写作性的困难,揭示了女性作家遭遇的特殊问题,她们在一种并不支持女性明确性的环境中写作。作品正通过女主人公的精神崩溃表现了女作家处在两难的夹角中,既不能完全抗拒自己的意识,但是又有着不被文化认可的女性主义的潜在的政治意识。早期的研究强调作品中的两性怨恨、愤怒、伤害与利用的情感关系,从而将其定义为向男性宣战的宣言书,而进入70年代之后,随着女性主义理论自身的成熟,以及批评者审视态度的客观、深入,更加注重对作品中蕴涵的当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文化语境的深意进行开掘,将女性主人公在心理与精神上的压抑与分裂,潜意识层面的自我人格冲突与妇女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地位与处境相联系,超越了浮于表面的冲突。正如西尼#珍妮特#卡普兰(Sy dney Janet Kaplan)在5当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6(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1975)中所言,/其中(5金色笔记6的结构)))引者注)可以发现一种遭受疏离之苦的女性意识0。[17](P142)

对于小说中自由主题的研究,常指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冲突与联系;二是对于女性的生存处境的关注。小说中采用了/自由女性0作为标题,论者由此出发, 132

对其中蕴涵的讽刺与思索做出品评。雪莉#巴德赫(Shirley Budhos)在5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圈禁主题6(T he Theme of Enclosure in Selected Works of Doris Lessing,1987)中,通过对作家一系列代表作品的考察,揭示出作者对政治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禁闭的反抗,这与作品中主人公总是坚持保持自由相对应。她指出,莱辛笔下的主人公为保持自由而逃离政治、社会、心理的禁闭[18](PX),这尤其表现在女性主人公对婚姻的逃离。作者认为/自由女性0这个标题极具反讽意味,在5金色笔记6中,安娜和摩莉把自己定义为/自由女性0,但小说中对于婚姻主题的强调,却使这里的自由具有了反讽意味,尽管这两位妇女都离异,经济及两性关系都是独立的,她们的言论、焦点,却是对男性的忠诚,禁闭与对婚姻的逃离反映了作者的困扰[18](P106)。

2.心理学与宗教批评研究

在一般评论家的视野中,莱辛的创作一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传色彩、历史意识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为特征,而其艺术性与审美表现力则相对薄弱。詹姆斯#金德林(James Gindin)认为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倡导直接参与政治运动,捍卫她所支持的共产主义0[5](P9)的作家,/但是她的大多数作品缺乏一种多样的意识、一种喜剧感,对于人类经验中无法进行分类并予以明确定位的内容缺乏观照,缺乏一种人类的与智慧的深度。对于社会与政治的责任感的高度投入使她无法全方位展示人类的经验[5](P26),这/暗示着莱辛女士小说中美学不足的缺陷0[5](P23-P25)甚至,包括哈罗德#布鲁姆在内的一些批评家都认为,多丽丝#莱辛的创作、包括她这部以形式著称的5金色笔记6都存在着审美经验不足、美学价值不够的艺术缺陷。

正当一部分评论者诟病于多丽丝#莱辛以及5金色笔记6中对于经验、意识的表达过于抽象、单薄、欠缺层次感时,另一部分评论者却从心理学或宗教研究的角度探求作家对人类经验与意识的多层次表达。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丽丝#莱辛开始接触并研究、学习苏非教1。莱辛认为当代西方最好的资源可以在伊德里斯#沙阿的书中找到o,她说:/我读了伊德里斯#沙阿(Idries Shah)的书,,,我认为它回答了我的很多问题,我已经充分地研究了这本书。0[19](P12)批评家南希#希尔斯#哈丁(Nancy Shields Hardin)在70年代先后撰写了5多丽丝#莱辛与苏非之路6(Doris Lessing and the Sufi Way,1973)和5苏非派教义故事与多丽丝#莱辛6(The Sufi Teaching Story and Doris Lessing,1977),研究莱辛的小说创作与苏非派教义之间的关系,力图揭示出苏非派教义、苏非教故事对莱辛小说创作的影响。哈丁指出,莱辛是伊德里斯#沙阿最著名的学生之一,她常常将苏非教义故事结合进小说中。在沙迪亚#S#法希姆(Shadia S.Fahim)的5多丽丝#莱辛:苏非派的平衡与小说的形式6(Sufi Equilibrium and the Form of the Novel,1994)中,辨析了容格心理学、莱恩精神分析学以及苏非教这三者与莱辛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著者认为,/莱辛一直在寻找精神的平衡之道,这促使作者探析了容格与莱辛的心理学说,并使她进一步寻求到苏非教0[20](P9)。著者进而对5金色笔记6中女性主人公寻求精神以及内外的平衡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人物的梦幻、心理治疗、意识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从莱恩学说寻求对5金色笔记6的解读。R.D.莱恩是活跃于20世纪中后期的生存论心理学家,在5分裂的自我6(1960)中,莱恩对/精神分裂0个体崩溃的探讨,与作品中女主人公从分裂到崩溃再到自我痊愈的过程有相似之处。因此,不少学者试图通过莱恩学说来阐释人物心理意识。比如,玛丽昂#弗拉斯托(Marion Vlastos)的5多丽丝#莱辛与R.D.莱恩:心理学政治与预言6(Doris Lessing and https://www.doczj.com/doc/6c15560705.html,ing:Psychopolitics and Prophecy, 1976)。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心理学或宗教视角的研究依然是处在对精神、直觉与意识的探觅把握上,并没有陷入纯粹的宗教学或心理学领域中。批评者依然是紧密联系文本而非理论的生搬硬套。通过心理学与宗教研究,也加深了对5金色笔记6在表达人类经验与意识领域的丰富性上的认识与理解,使

1Nancy Shields Hardi n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多丽丝#莱辛成为一个苏非教研究者已经有十余年,这对于她小说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0。这篇论文发表于1974年,由此可以推断,莱辛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苏非教的学习和研究的。Doris Lessing and the sufi w ay//Dori s Lessing:Crtical Studies.p148

oIdries Shah是苏非思想的当代宣传者、代言人,曾撰写并出版了很多有关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苏非派理论与思想的书籍,其中最为著名的有T he S ufis(New York:Doubleday,1971)和The W ay of the Sufi(New York:E.P.Dutton,1970)

133

人们看到莱辛并不是一个只会在作品中注入机械的意识形态内容而缺乏审美经验感受的作家。

3.5金色笔记6的形式和艺术技巧

形式研究是通过形式寻找文本的终极意义所在。5金色笔记6微妙而独特的结构布局虽获得公认,但是对它的研究在70年代以前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盲点,莱辛曾在她的著名的5金色笔记6再版序言(1971)中,对文学批评界这种普遍的、显而易见的群体漠视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正如莱辛所言,当时/几乎没有人对其结构进行研究0,在进行具体阐释的时候,评论者往往一笔带过,点到为止,甚至有批评家否定作品结构布局的价值,如弗莱德艾里克.R.卡尔(Frederick R.Karl)在560年代的多丽丝#莱辛:对忧郁的新剖析6(Doris Lessing in the Six ties:The New Anatom y of M elancholy,1972)中就提出, /(5金色笔记6)是一部结构严谨但却冗长,几乎是有些笨拙的小说,如果单从美学上来评析它,我们将可能失去这部作品的分量所在。这部小说的力量不在于构成作品叙述的几部笔记的安排,也不在于作品中的纯文学写作的质量,而是在于作品中体现出的莱辛女士的广博兴趣,特别是她试图诚实地写作妇女生活的尝试。0[21](P77)卡尔的观点固有偏颇之处,但却代表了一段时期以来批评界对这部作品价值的认识,对于作品主题内容的关注与重视在一定时期内是高于对作品形式的研究发掘。

对形式的研究真正形成气候并从大量的主题、形象、心理学、宗教研究中跳脱出来,形成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系统性批评,是从80年代开始的。这些论者往往采用叙事学、元小说理论、超小说理论,比如卡里#弗罗里(Cary n Fuoroli)的5多丽丝#莱辛的-游戏.:参照语言与虚构形式6(Doris Lessing.s /game0:Referential Language and Fictional Form),罗伯特#阿莱特(Robert Arlett)5辨证的叙事诗:布莱希特和莱辛6(T he Dialectical Epic:Brecht and Lessing),等等。形式研究注重对于作品结构、叙述方式、艺术技巧以及象征、隐喻的发掘,并将之与相应的内容联系,力求寻找主题内涵与艺术形式的契合点。克莱尔#斯普拉格(Claire Sprague)对多丽丝#莱辛小说中惯常使用的/重复0(Repetition)、/双重对应0 (doubling)的叙述技巧进行分析,梳理莱辛的不同作品中相似人物的重复出现,同一作品中具有相似性格特征的人物的复现,不同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双重对应0在莱辛的作品中所营造出的叙述上的重复。斯普拉格指出:/5金色笔记6中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成双对应的关系层面,这包括了同性之间与异性之间的对应0[22](P68),女性人物之间、男性人物之间、女性与男性人物之间都存在双重对应关系,是为主人公的性格、身份的分身或延伸。她还分析了5金色笔记6中作者的命名技巧,指出作者或者使用谐音、或者采用相同的首字母、或者通过血缘关系的暗示来区分、组合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应,或形成具有双重对应关系的人物群组。人物之间的对应、重复对于作品主题的表达是有深意的,作者探讨的依然是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以及小说形式的革新。罗伯塔#鲁本斯坦(Roberta Rubenstein)则从人物的思想意识与小说艺术形式技巧之间的紧密联系,注意到了莱辛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和精神意识的变化与具体的艺术形式相联系,把文本的结构、组织、叙述技巧作为人物思想意识的投射物,/分裂在5金色笔记6中的功能不仅是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就如同小说的结构已成为人物意识的客观对应物0[23](P76)。寻求作品形式与结构中的客观特点与作品内容间的意义联系是形式研究的一个重点。

另外,在珍妮特#金(Jeannette King)的5多丽丝#莱辛6(Doris Lessing,1989)中,著者从反身文本的角度对5金色笔记6中人物的话语、关系以及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这部作品是巴特尔所说的作家型而非读者型文本,读者积极地参与建构意义而非消极地消费[24](P54)。对于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研究,评论者多着眼于作品中所采用的一些蒙太奇、超文本、互文、语词手段、场景切换等写作技巧。在这些形式分析中,评论者们已经注意到作品形式与主题间的关系,通过形式去认识主题,而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式的评价。但是,在从形式到主题的分析中,往往不能够超越作品的表层意义而发现其深度模式,这是部分形式研究在这方面的欠缺:无论是主题分析还是形式分析,研究者似乎都容易被多丽丝#莱辛在1971年序言中所强调的主题所局限。

70)90年代是多丽丝#莱辛和5金色笔记6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论者无论在方法、视角上都十分多

134

样化,一些经典性的命题和内容亦是在此期间建立。进入21世纪后,英美学界对于多丽丝#莱辛的研究热潮渐渐消退,评传、论著、文章在数量上均有明显的减少,但是,学界研究评论态度上却渐趋稳健而纯熟。艾丽斯#布拉德利#马尔科夫(Alice Bradley Markow)的5多丽丝#莱辛小说中女性失败的研究6(The Pathology of Feminine Failure in the Fiction of Doris Lessing,2002),凯瑟琳#菲什伯恩(Katherine Fish-burn)的5词语中的世界:元小说家多丽丝#莱辛6(World in the Words:Doris Lessing as Meta-fiction-ist),丹尼斯#波特(Dennis Porter)的53金色笔记4:现实主义与失败6(T he Realism and Failure in the Golden Notebook,2003),塞姆拉#萨拉奇奥卢(Semra Saracoglu)的5/无形式0中的新/形式0:多丽丝#莱辛的3金色笔记46(A/New Form0Derived out of/Form lessness0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 2006),都是在形式、主题、女性主义等研究领域对小说的继续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塔帕.K.高希(Tapan K.Ghosh)编撰出版的53金色笔记4研究6(T he Golden Notebook)))A Critical Study,2006),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对5金色笔记6进行单独研究的评论集,可能是当下5金色笔记6研究中最新的一本书。这部评论集的体例比较独特,编著者采用了将个人研究与他人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汇编方式,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编者撰写的5金色笔记6研究,对莱辛的生平、创作予以总体性介绍,认为/在她的作品中,自传性材料被巧妙地虚构了,常常改变难以认出0[25](p16),而作家对私人经验与生活的书写,是在于揭示生活的普遍意义,正如迪#塞利格曼(Dee Seligman)所言/来源于私人生活的故事往往是作为揭示我们的生活的途径0[26]。

在/金色笔记:文本0部分,编者对于小说的文本做了一般性的介绍与分析。他指出,/崩溃是5金色笔记6的核心主题,这通过小说非传统的结构表现出来,小说开放性的结构强调了主人公的意识碎片化以及她生活与写作因此而来的形式丧失0[25](P20)。编著者没有围绕某个论点展开品评,而是依照/自由女性0以及五本笔记先后出现的次序,依次对每一部的情节、内容分别进行单独介绍和梳理。这样一种结构与方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复归了60年代早期莱辛研究的某些特点,注重对于内容的梳理与细读分析,从阅读感受和经验出发来解读作品,而不是运用/理论0或/主义0来进行论证。

在评论集的第二部分,编者有选择地编选了五篇当代一些著名学者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文章,涉及作品的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在视野及批评角度上都各有千秋,从而提供了一种广阔的审视。有论者认为,/主人公自身的小说家活动使得5金色笔记6成为包含想象与事实、过去与现在的一部反身文本0[27](P166),从分裂到整一、从混乱到秩序这一作品主题,正清晰完整地体现在人物的心路历程与生活经历中,/5金色笔记6的一个基本的动态就是安娜的精神先分裂成若干部分、接着进入完全的混乱,最终又整合为一个具有更好意识的完整性格0。

瑞纳#米特拉(Reena M itra)的5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无言的诉说6(Doris Lessing.s Golden Notebook:/a w ordless statement0)探讨了作品艺术形式的意义。著者指出,5金色笔记6是一部极具有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作品,是对当下人类生活状态的思考与反映,/通过她的主人公安娜,莱辛表达了她的小说的看法,形式是至关重要的0,/对于她来说,当代小说必须抛弃传统形式,因为它与极度的内省意识和认识不符合。莱辛证明了叙述中的为我论的和自我反应的特征代表了现代小说的特点0[25](P180)。论者认为,5金色笔记6的形式结构反映出一种/后现代主义意识0[25](P181)。作品的/后现代主义0特征研究,是5金色笔记6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关注与发掘的热点。高普兰(Rajalakshmi Gopalan)在5多丽丝#莱辛3金色笔记4中的政治与审美6(Dories Lessing.s politico aesthetic vision in the g olden notebook)中,对作品的政治色彩与艺术审美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就这两者做出处理,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和分析。论者认为,5金色笔记6作为一本具有一定长度、有野心的作品,它体现了莱辛自己对于时代的政治兴趣[25](P188)。但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描写了人类深刻的感情。成长、爱与被爱,这些内容一起成就了这部作品艺术上的政治)))美学(politico)))aesthetic)视野。著者指出,莱辛取得了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平衡,这个能力证明了她是一个有实力的作家[25](P193)。R.P.马赫特(R.P.M ahto)53金色笔记4:人道主义研究6(the Golden Notebook:A Study in Humanism),旨在揭示作

135

者以及作品的人道主义意义。著者指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不是仅仅局限在反种族主义上,而是一个更普遍、宏观、广博的范畴,/她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包含了个人是非观到集体是非观的各个层面0[25](P202),她支持这个社会中被践踏蹂躏的人们[25](P212)。奇利安#杜利(Cillian Dooley)的视角比较独特,在5多丽丝#莱辛与读者:以53金色笔记4为例6中(Doris Lessing Versus her Readers:the Cases of the Golden Notebook),论者从对5金色笔记6的一系列批评以及作者对于这些批评的反应、反驳入手,探讨了莱辛面对5金色笔记6和相关批评时的矛盾心态。他认为莱辛是一个奇怪的结合了自我意识与短视特点的作家[25](P216)。这是篇关于批评的批评、分析的分析,作者以一种辨析的态度,对作家创作意识与心理中的矛盾、偏颇之处进行分析,有贬有扬,态度客观中肯。作者指出,莱辛的多数作品中,都有一种张力,而这正是莱辛令人感兴趣的所在[25](P220)。理论性与思想性、生动性与科学性、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统一,是这部评论集的一大特点,它既有对作家、作品的一般性的总体介绍与感性阅读,适应了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分析、理解、认识作品的能力,又不乏内涵深刻、代表了近些年来5金色笔记6研究领域较为新意的专业批评与分析,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信息平台。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自1962年5金色笔记6出版至今,英美学界针对这部作品和作家的研究,在不同时间段上显示出量的变化,大致形成了一条从起点到高潮再渐趋平缓的具有明显起伏特征的曲线。同时,由于受到不同时期文学思潮和精神气候的影响,各阶段的研究重点、批评方法和切入视角也有差异。早期的5金色笔记6研究多是对于文本内容的一般性、总体性分析,方式方法上更具传统英式批评的基本特征。70年代后,随着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等各种思潮、学说在欧洲的普及、影响日渐扩大,文学研究转向一种科学性的理论阐释,研究者在批评方法上产生深刻变化,批评家们开始自觉运用、借鉴各种理论和学说,对莱辛和5金色笔记6的研究也开始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这亦折射出晚近以来英美批评的一种转向,即从一种印象主义的品评转向对于某种批评方法论与理论的自觉运用,注重批评的系统与科学,理论批评与文学研究呈现出互为投射、相互映衬的局面。虽然,各位论者在方法、视角、侧重点上不尽相同,但都显示出一种尽可能向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贴近并不断向深处开掘的态势,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作品的潜在价值。时至今日,这部作品对于广大读者与研究者依然富有先锋性与吸引力,是/生动、有力、丰富,能够促进思考与讨论的0[11]。

参考文献:

[1]Harold Bloom.Introduct ion[A].Harold Bloom ed.Doris L essing[C].N 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

[2]Jean Pickering.Understanding Dor i s Lessing.[M]Columbia:U niv 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0.

[3]Jonah Raskin.Doris Lessing at Stony Brook:An I nterview[A]Paul Schlueter ed.A Small Personal V oice[C].New Yor k:

A lfred A.Kno pf,1974.

[4]Dor i s Lessing.T he Small Personal Voice[M].P aul Schlueter ed.A Small P ersonal V oice[C].N ew Yor k:A lfred A. K no pf,1974.

[5]James Gindin.Doris L essing.s Intense Commitment[A].Harold Bloo m ed.Doris L essing[C].New Y 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

[6]Dorothy Br ewster.Dor i s Lessing.N ew York:T wayne Publi shers,Inc,1965.

[7]Harr y Blamir es.T w entieth-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M].M acmillan Pr ess,1982.

[8]Paul Schlueter.Self-Analytic W omen:T he Golden Notebook[A].Doris L essing.Haro ld Bloom ed.[C].New Yor 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

[9]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John L.Carey.Art and Reality in T he Golden N otebook[A].Doris L essing:Critical Studies.Anni s Pratt and L.S.Dem-bo.Ed.T he U niver sity of W isco nsin Pr ess,1974.

[11]Dor i s lessing.Preface to T he Golden N otebook[A].Paul Schlueter.ed.A Small Personal Vo ice[C].N ew Yo rk:Alfr ed A. K no pf,1974.

136

[12]M argaret Drabble.Doris Lessing:Cassandra in a World under Siege[A].Critical Eessays on Dor is Lessing[C].eds.Claire Sprague and Vir ginia T iger.Boston:G.K.Hall,1986.

[13]N eena A rora.Nayantara Sahg al and Dor is Lessing:A femini st Study in Compariso n.New Delhi:Prestige,1991.

[14]P atr icia M eyer Spacks.Fr ee Women[A].Harold Bloo med.Doris Lessing[C].N ew Yor k:Chelsa House Publishers,1986.

[15]Ella M org an.A lienation of Woman W riter in the Golden Notebook[A].Doris Lessing:Critical Studies[C]A nnis P ratt and L.S.Dembo.Ed.T he U niv 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4.

[16]M arg ar et M oan Rowe.Doris Lessing[M]M acmillan Press,1994.

[17]Sydney Janet Kaplan.F 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M odern British Novel[M].U niv ersity of Illinois Pr ess,1975.

[18]Shir ley Budhos.T he T heme of Enclosure in Selected Works o f Doris L essing[M].T he Whitst 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19]T or rent.Do ris lessing:T estimony to M yst icism[J]Doris lessing N ew sletter,vol.4,no.2(winter1980).

[20]Shadia S.Fahim.Sufi Equilibrium and the F orm of the No vel[M]St.M ar tin.s Pr ess,1994.

[21]Fr eder ick R.K arl.Doris L essing in the Six ties:T he N ew Anatomy of M elancholy[A].Harold Bloomed.ed.Doris lessing

[C].New Yor l:Checsa House Publishers,1986.

[22]Claire Sprague.Rereading Doris L essing[M].T he U niversity of N orth Carolina Press,1987.

[23]Rober ta R ubenstein.T he novelistic of vision of dor is lessing[M].U niversity of Illinois Pr ess,1979.

[24]Jeannette King.Doris lessing[M].Edw ar d Arnold,1989.

[25]T apan K.Ghosh.ed.T he Golder Notebook:A Critical Study[M].New Delhi:Prestige Books,2006.

[26]Dee Seligman/listen to L essing,0[J]Dor is L essing Newsletter,16:2,summer(1994):8

[27]Rambhan M.Badode.From Chaos to Order[A].T apan k.G hosh.Ed.T he Golden N otebook:A Critical Study[C].N ew Delhi:Prestig e Books,2006.

责任编辑:启煜

Comment on the Researches of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

Lu Jing

Abstract:There is nearly half a century since English w oman w riter Doris Lessing.s novel The Golden Notebook has been published.And from unilateral to multiple,from singular to abundant,and from scat-tered to system ic,the understanding to this novel has gone deeper gradually.The systemic study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Britain and US started in1960s,and formed an upsurge from1970s to1990s.T hen,in the 21st century,it alw ays attracts m any researchers to join the discussion.To study the researching prog ress and to find out the features of research w orks and discuss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w 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novel.s value and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and to find out some recent tendency in English and Amer-i can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Doris Lessing,T he Golden Notebook,researching prog ress

137

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作者】李彦; 【导师】王丽丽;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5,硕士 【副题名】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摘要】老年人问题是世界各国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少国家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大。 这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表现十分突出。老年人的问题向来是被人们遗忘的一个角落。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很多人不仅遭受贫困与疾病的折磨, 而且始终要面对社会的冷漠、歧视和偏见,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要求。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老年人问题已经引起愈来愈多 的人关注。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大批关注老年人命运的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以来英国才华横溢且风格多变的女小说家,她自开始创作生涯以来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蜚声战后的英国文坛。她的作品不仅在英国,并且在整个英语国家的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她作为当代英国小说家中获奖最多者之一,曾 经连续数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她的作品无论对男人或女人,老人或年轻人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组成《简萨默斯 的日记》的两部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和《假如老人能够》(1984) 在她的众多著作中称不上巨著,但也可算作是莱辛创作后期的重返现实主义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即描述了以吉尔为代表的青年,又描写了和以莫迪为代表的老 年人,而中年人简娜是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意识到时间的力量,从年轻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从老年人那里预见到自己的将来。着本书赋予了生活更多的意义,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特殊关切。也正是莱辛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的领悟,构成了这篇论文三个章节的框架。第一章主要是对老年人面临的健康、经济困扰、孤独等问题的分析。不像在那些传统的国家里,英国的老年人不再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帮助和照料,相反,他们还要尽可能地不去“麻烦”他们已经 成年独立的子女。莫迪是女主人公简娜在当地议价药店里结识的一位八十多岁 的老人,她虽然贫穷,但个性很强,骨子里透出一股傲气。简娜更多还原

(全英文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英语毕业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4、(英语毕业论文)《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5、(英语毕业论文)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6、(英语毕业论文)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7、(英语毕业论文)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8、(英语毕业论文)“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9、(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0、(英语毕业论文)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1、(英语毕业论文)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1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13、(英语毕业论文)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开题报告+论文) 14、(英语毕业论文)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开题报告+论文) 15、(英语毕业论文)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 1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7、(英语毕业论文)《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 18、(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9、(英语毕业论文)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开题报告+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开题报告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开题报告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了解《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感受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丰富自己的情操。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分析,培养同学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研究过程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采访法:对一部分中学生进行采访,收集同学所喜爱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对人物的看法。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5月30日—6月3日,将组员分为两组进行对两种课题的研究。上网查找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制定好可实施的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指导教师修改。(二)实施阶段6月3日,各小组做好准备,做出最后方案。6月4日—6日,邀请指导老师指点,做总结。全组成员一起讨论评出“最佳收集者”。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整理出对自己有利、感兴趣的资料,并发给其他同学(三)总结阶段6月8日—6月10日,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任老师指导修改后,就落制到实际中去,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推荐给学校的学生 五、预算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询资料,研究资料容易找到,试验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经费来源:本课题不需经费。 参考文献:《红楼梦》

2019开题报告会议记录

2019开题报告会议记录 2019-01-18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 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开题报告会议记录。 一、所有同学注意,所有表格里的字体、行间距等尽量统一二、开题、答辩会议记录里的问题1、你们的开题报告会纪要”里写3-4个问题,并回答好。 参考问题如下1、为什么选这个题目?2、你的设计主要包含哪些技术指标?与同类设计相比,有哪些创新或改进?3、就你的设计选 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关键技术是什么?4、你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设计难点是什么?5、你的设计最终达到一个什么程度?用什么来验 证?6、简要介绍一下你的设计是如何实现选题的功能的?答辩报告会 纪要”的问题,请根据答辩时,老师给每个同学提得问题,选3-4个并写好答案。 以上的各人自己准备好,发电子稿给我。 三、中期检查(或用于指导过程记录)参考模板(一)、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原理已经掌握,但进度与预期的偏慢。 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得到保障。 到目前为止,论文的初稿还没有完成。 建议:在阅读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完成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论述,然后就本课题的研究基础进行论述,再完成系统的硬

件设计,并对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工作情况及原理进行阐述,最后就系统的调试及仿真结果进行描述,直至完成整个论文。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及设计中的软件语言程序已基本完成,对设计中的技术基础掌握情况较好。 但在后期的工作中时间上没有保障,还需继续抓紧时间完成后续工作。 修改意见1、摘要部分不够精练,2、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不够详细,表达不清楚,3、给出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图,完成系统中各模块的工作原理的阐述及在系统中的工作情况。 4、论文的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的引用在论文中没有标注。 (三)、首先,论文的主体部分对系统的原理表述不够清楚,论文的层次结构安排欠合理,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阐述不详细。 其次,论文的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的引用在论文中没有标注。 (四)、设计过程没有按预定方案有序进行,时间上没有保证。 初稿中软件代码编写应进行优化,以保证以最少的资源和最低的能耗完成设计。 参考文献方面,应注意查阅相关外文资料,以保证其设计方法与最新形势同步。 书写格式方面,应注意参阅《湖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以保证规范性。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扣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英语毕业论文)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4、(英语毕业论文)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6、(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8、(英语毕业论文)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 9、(英语毕业论文)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10、(英语毕业论文)从《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论道德盲视现象 11、(英语毕业论文)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2、(英语毕业论文)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3、(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4、(英语毕业论文)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15、(英语毕业论文)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6、(英语毕业论文)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7、(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 18、(英语毕业论文)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9、(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docx

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我们在探究小说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时,先从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结合小说时代背景,全面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还要深入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围绕小说人物形象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使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深入人心。下面是整理的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情节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但人物性格也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在小说教学中,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找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 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者是通 过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 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

子,并抓住关,分析其作用。如: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色,常些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然是衫,可是又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也没有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如:神言描写:孔乙己便了,上的青筋条条出,争道“,窃不能算”??窃!??人的事,能算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人物性格特征。) 除此以外,有些小多地运用了心理活描写。如《最后一》中小弗郎士主的刻画要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生地描了小弗朗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国主感情再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把小中的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分析 初中文本中的小取了不少名家名篇,有一些外国小,些小中的故事、人物距离当今学生的生活已很遥了,想要真正地理解小中人物形象,就必原那段社会史,充分了解当的社会背景。 在学《范中》,接触到文就要学生充介当 的社会背景,否学生很理解小的刺性。作者吴敬梓所的代,是在清王朝治的前期,科制度是清王朝巩固治、人 心的有力工具,多知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而追求功名利禄。吴敬梓反种考用人才的制度,用刺手法写了《儒林外史》,暴露

课题开题会议记录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议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城小三楼东办公室 主持人:张莉 参加人员:课题组成员 活动主题、内容:《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议 活动过程简要程序记录: 一、宣布课题开题。 二、立项通知,宣读立项书。 三、课题主持人做开题报告。(记要) 1、首先跟大家先说说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要通过这个课题研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作业实施的有效性,使学生不厌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其次和大家谈谈课题研究的内容: 1)、针对课内作业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内容的研究,以从教材中精选作业、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作业、拓展作业为研究切入点,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对练习的效率的研究。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题组的研究;2)、针对课外作业,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形式的研究,以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操作性、探究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留数学作业布置中的优点,创新作业的形式,使课外数学作业能有效地

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 3、最后我们明确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张莉负责; (2)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张莉、赵瑛负责; (3)课堂实践作业内容研究由张莉、赵瑛、夏娟负责; (4)问卷调查、资料分析、收交资料由石红玲、侯亚萍负责; (5)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张莉负责。 四、布置近期任务 1、每人写出个人的课题实施方案。 2、石红玲老师做好问卷调查的统计整理。

多丽丝·莱辛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多丽丝·莱辛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摘要:英国文坛的多丽丝?莱辛是富有独创精神、作品高产、思想独到的杰出女作家,最擅长的是以深刻的生态意识、多变的文学视角、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享誉世界文坛,作品中常常出现种族主义、女权主义、父权制、心理学等内容,但这些都是基于当代政治背景和妇女所遭遇的不幸。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对多丽丝莱辛的小说进行重新阐释,揭示出蕴含于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的深入思考,展现莱辛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进而剖析多丽丝?莱辛的生态女性价值观,为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参考。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父权制;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6)030-000-02 引言 随着社会进入新常态,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工作便捷性和高效性大大增强,然而,雾霾污染严重、水土植被破坏、人口基数增加、社会阶级明显、精神压力过大等问题也与日俱增,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在这样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诞生的,同时也是对男权主义和人类中

心主义的双重解构,主张打破自然界不平等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和全面自由。本文介绍的多丽丝?莱辛恰恰是拥有生态女性意识的文学大家,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蕴含了平等、和谐以及破坏、征服的诸多因素,均呈现出生态与女性的共性问题。 一、多丽丝?莱辛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关系 作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多丽丝?莱辛(1919-2013)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伟大的女性作家,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早期作品取材于她在非洲的经历,以自传性内容为主,她作为英国殖民统治在非洲的见证者,以锋利的笔触和犀利的文风揭露了殖民者在非洲所犯的罪行,批露了殖民文化的极度贫瘠。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背景来自于统治妇女和征服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既是妇女运动与环境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看待世界的哲学观与文化理论。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中的重要流派,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是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而且是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是人类文明中的最大问题,对它的关注乃是对人类本身生死存亡的关注。在西方传统的父权文化模式之下,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得合情合理,于是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等等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女性主义正是立足于这个生态危机日益恶化

开题报告和答辩记录

开题报告和答辩记录

洛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基本情况表______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_ 开题报告姓名 性 别 学号专业年级何某某男 08144407 1 公共事业管 理 2008级题 目 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改革 问题与研究 课题来源 (1)(2)综 述 选题目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和优化医疗保障制度。二元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格局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本文对我国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深入研究,力求探索一条以高效便捷为基础、以公平普惠为理念、以满足广大群众医疗需求的医疗改革之路。

选题意义: 研究由城乡二元化结构迈向城乡一体化统筹过渡的社会医疗保障模式,对于处理好我国城乡统筹医疗保障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我国社会现阶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以满足全国各阶层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为目的。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研究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要符合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致力于推动劳动力资源在全社会自由、合理的流动,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使我国总体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 第二,有利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当前的指导方针是城乡统筹社会的经济多方面协调与发展,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是以公平性为原则的社会保障,通过改革实施和政策倾斜,目的在于缩小城乡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医疗水平,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途径,从而

多丽丝·莱辛

?收藏 ?分享 多丽丝·莱辛 编辑词条 多丽丝·莱辛(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迄今最年长的男性诺贝尔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里奥尼德·赫维克兹,生于1917年8月21日。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等。 中文名多丽丝·莱辛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22日 职业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 外文名Doris Lessing 出生地英国罗得西亚 逝世日期2013年11月17日主要成就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目 录 ?1人物介绍 ?早年时期 ?开始创作 ?辉煌时期 ?逝世

?2主要作品 ?3写作特点 ?4人物思想 ?哲学思想 ?对女性主义 ?写作思想 ?5人物评价 1人物介绍 早年时期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1]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2]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3]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4] 开始创作 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5]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辉煌时期 1962年她还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6]奠定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7]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

开题会议记录

“运用主题导教、群文阅读改善学生阅读现状的行动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会议议程 时间:2012-3-27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周小鹭 记录:王秀端 参加人:教务副主任周姝,周小鹭,曾孝群,张文华,王秀端,周圆 会议过程: 一、周小鹭讲解攀枝花市第11中小密地小区语文教研组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名称:运用主题导教、群文阅读改善学生阅读现状的行动研究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主题导教、群文阅读、阅读、现状、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在试图改变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我国儿童文学博士王林正在大力劝导“班级读书会”的实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2003年初,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 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拓宽知识面,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课外营造书香生活,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选题意义及价值】学生层面:通过研究,使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想、用心悟,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掌握正确的阅读学习方法,熟练地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层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阅读兴趣,缩短师生间的教学距离,改变语文阅读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师生生活素质和人文素养。 学校层面:搭建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平台,拓宽阅读渠道,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表达能力。通过研究,全面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彰显人文教育,突显学校办学特色。 【研究目标】 1、更好地体现单元的整合。它以相同主题的一组文章为阅读和交流对象,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以“同步阅读”为依托。前面提到,“班级读书会”往往是师生课外共读一本书或几本书,然后利用课内进行交流,然而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却很难在一学期内让班上每个学生买上一本或几本相同的课外读物。在我们为此感到遗憾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身边就有这样一本文质兼美的阅读资料——同步阅读。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的励志人物故事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的励 志人物故事 【--父亲节祝福语】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降生在波斯(如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童年生活大都在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度过。他父亲是个极富浪漫情调的人,希望过隐居的农场生活,期待通过耕种玉米致富,但财富不但始终没有踪影,反而债台高筑。7岁那年,多丽丝被送进修道院的寄宿学校,修女们用地狱烈火之类的故事吓唬孩子们。13岁,多丽丝由于眼疾中途辍学了。之后,她先后从事过保姆、电话接线员、办公室工作人员、速记员和记者等职业,但她始终没有停止过阅读。 多丽丝的童年几乎在孤寂中度过,孤独之中,她与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开始她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小说家,但狄更斯、司各特、斯蒂文森、吉卜林,D·H·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这些19世纪的文学大师的作品给了她取之不尽的营养,也赋予了她批判社会的勇气和智慧。为了读到更多的书,多丽丝甚至

加入了左翼社团。 多丽丝·莱辛在自传中写道:“童年时期的压抑和艰苦通常造就出作家来,因为这样的童年让你学会处处提防,事事留心,而正是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18岁,多丽丝开始向南美的一些杂志出售自己所写的故事,也完成了她的两部练笔小说,使她逐渐成为了一名作家。 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多丽丝开始涉足反种族歧视的激进的政治生活。1945年她再婚,但紧接着就是又一次婚变。1949年,多丽丝独自带着与第二任丈夫莱辛先生所生的儿子回到英国。多丽丝没有将丈夫的姓改成原来自己的姓——泰勒,而是一直称呼自己为多丽丝·莱辛。从此也可以看出,她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女权主义者。 二战后的岁月是艰辛的,莱辛说她几乎生活在梦魇里,经济状况一度陷入窘迫。1950年,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在伦敦出版,为她赢得了声誉,登上了英国文坛。小说以一名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妇的案件为中心,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殖民统治制度下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被评论界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语小说之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莱辛陆续出版了5部曲《暴力的孩子》(《玛莎·奎斯特》、《良缘》、《风暴的余波》、《被陆地围住的》、《四门城》)。20世纪50年代,莱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译 2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3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4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5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6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7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8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9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10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 11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12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3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14 《夜访吸血鬼》中克劳迪娅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 15 马尔福的嫉妒 16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 17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 18 论中英日常礼貌用语的差异 19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20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21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2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23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24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25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26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 27 海斯特白兰的反叛主义 28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29 《小王子》的存在主义维度分析 30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31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32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3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34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35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36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37 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38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39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交往的模式及其策略 40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41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42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

XX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XX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女性形象研究开题报告》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导语:撰写一份开题报告,可以使读者对论文有更多的了解。以下是为各位的研究开题报告,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论文题目 浅析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小说《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品。《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败落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的缩影,它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在作品中,

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深思,作品中年轻女性的不幸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2、研究的意义 《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

《金色笔记》的主题与形式分析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依据: 《金色笔记》这部小说,五本笔记叙事各异,因而论文有很多对主题研究的切入点,所以作品主题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就形式而言,《金》结构独特,内容服务于形式,文学的基本原理在这里被颠覆了,这是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创举,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这部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口味和研究。 意义: 对《金色笔记》的主题和形式的研究能让我们对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状况和生活体验有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同时,作品独特、新颖的复式叙述结构更是让我们体会到文学创作中的形式的丰富多彩,增强我们的创新意识,领略作者笔尖的独特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有学者开始研究《金色笔记》这部作品,例如09年朱清发表论文,《金色笔记》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体意识外语研究;对于主题的研究也是作品颇多,例如刘雪岚发表论文,分裂与整合——试论《金色笔记》的主题与结构;薛华也曾发表论文,女权主义还是精神崩溃——《金色笔记》主题分析。 《金色笔记》是莱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因此国外也有许多学者研究这部作品,例如Elayne Antler Rapping,"Unfree Women: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 's Novels ",这是从女权角度出发的研究,还有学者从创新角度出发来研究,例如Marjorie J Lightfoot,"Breakthrough in The Golden Notebook "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拟采取的方法 论文题目为《金色笔记》的主题与形式分析,研究内容明确,一是提炼作品主题。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呼吁和争取的又是什么,并在论文中有重点地论述出来;二是分析作品的形式。主要就是分析《金色笔记》形式的独特性和这种独特性带来的好处 采取的方法:运用文章资料法,文本细读法,综合分析法,研究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研究该课题。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主要难点是相关资料对主题的分析角度单一,分析其形式和结构的资料不充足。作品的网状结构不好理解,分析作品形式时无法展开深刻的论述 解决方法: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时向论文指导老师请教等 五进度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高小弘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研究生博士 学位论文,2009年 2. 陈才宇《金色笔记》: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的重头戏[N]南国早报2008年10月19日 3. 刘燕论《金色笔记》的网状结构与叙事技巧[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2月2日 4. 杨莉自我完善与和谐男女两性关系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4月23日 5. Doris Lessing ,The Golden Notebook [M]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1999:515 6. Tapan K.Ghosh,Doris Lessing 's The Golden Notebook: A Critical Study [M].Chaman Offset Press,2006:21 7. Elizabeth Wright. Lacan and Postfeminism [M]. Totem books,1996:1

开题报告会议记录2017

开题报告会议记录2017 开题报告会议记录2017 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 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本人为各位同学准备的开题报告会议记录。 时间: 2017年10月26日上午9: 30地点: 杨老师办公室参加人员: chy第一项: 06级提出关于工作计划的更改.原因: 想针对小论文和开题做些针对性工作,与07级的工作内容有所区分。导师意见: 工作是既定计划的一部分,与我们的开题主题相关,不必要修改。要自己抓 紧时间完成所有的任务。而且06级论文的水平尚待提高,因此要多写多练。同时 要多阅读书目,提高自己认识水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关于小论文周期已经很长了,工作进展的不 尽如人意,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下更多的功夫。第二项,关于开题报告的答疑原因: 对于11月20号的开题报告内容和形式不太清楚。导师意见: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由写作,内容不做限制,形式也可以多样,主要 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每人找10个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原因所在,报告是一个框架 型的报告。和07级商量做调研的事情。主要在沙坪坝中心区,边缘以城市干道为限。

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范围不宜太大。 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本人为您提供的开题报告会计。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会计学设计(论文)题目: 试论以企业会计人员为主体的 1.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但又不是一般的管理制度,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一般管理制度是以管理某种经济事项为内容的一种规章制度,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总体,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它与一般的管理制度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1内部控制是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把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作为一个总体,并把构成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看成是一个个系统。 1.2内部控制的主体只能是单位内部人员。 1.3内部控制以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或经营管理活动)为客体。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开题报告汇报。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原文出处】江淮论坛 【原刊地名】合肥 【原刊期号】20055 【原刊页号】144~148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601 【作者】苏忱 【作者简介】苏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中,都会蕴涵着具有受虐倾向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中放弃了自我,自愿成为两性关系中的牺牲品,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本文试从这样1种重复的互文式的写作出发,以作者在4个不同时期的4部代表作为例,探讨莱辛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悖论,即女性必要经历受虐的过程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关键词】互文/自我/悖沦/女性自由/女权主义 【正文】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生著述丰厚,题材各异,小说、诗歌、散文都有涉及,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从处女作《野草在歌唱》(1950)到最新出版的《祖母们》(2003),莱辛共创作了25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在其小说中,莱辛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各种社会问题都作出了深入的主题探索。早期作品以《野草在歌唱》为代表,描写了非洲殖民地的生活和那里的政治斗争;在61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莱辛塑造了1批身处困境,寻求自由解放的女性形象,其中以《金色笔记本》(1962)中的安娜·吴尔夫最为典型;在7、810年代,她通过《幸存者的回忆》(1974)和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这些寓言、幻想式作品,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进入910年代以来,其作品多描写寻常人的不寻常的事情,如1988年出版的《第5个孩子》和其续集《本,在这个世界上》(2000)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1直都对小人物的奇闻趣事感兴趣。”①虽然莱辛的作品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在其不同的时代的众多小说中,总会存在着1种非正常的男女关系模式。在《金色笔记本》1971年的再版序言中,莱辛把其定义为女性的“受虐狂”(masochism)②,即女性为获得爱情,自愿为爱而忍受痛苦,甚至走向毁灭,而男性却表现出冷漠、若即若离的态度。从《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与其夫迪克,与黑人奴仆摩西的非正常关系,《金色笔记本》中安娜·吴尔夫与情人麦克尔的爱情,到《幸存者的回忆》里爱米丽与杰拉德的纠葛,甚至是《本,在这个世界上》中特里莎与阿里克斯的交往,无不体现或暗含着这样1种关系模式,虽然4对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并不相同,但是莱辛在描写两性关系时,这样1种持续了半个世纪的重复性写作,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欲以以上4部作品为例,试析莱辛创作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探讨莱辛在女性问题上的悖论。 关于“受虐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弗洛伊德的《性学3论》中,弗洛伊德在狭义上把它定义为“与身体上的痛苦或蒙受的羞辱相伴随的性愉悦。”④后来他又进1步把受虐倾向分为3种类型:性被虐狂、道德被虐狂和女性被虐狂。他认为:“女性被虐狂是最易见到的,且最少有争议的”,他甚而总结说,受虐“事实上已经成为女性气质的1部分。”(p414)弗洛伊德对女性的论述,长久以来1直受到女权主义者们或具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学者们的批判,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德·波夫娃和她的理论著作《第2性》。在《第2性》中,她对弗洛伊德的妇女观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所谓的“恋父情结”,是他依照男性模式得出的“恋母情结”炮制出来。从而批判了弗洛伊德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把女性的生理、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