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协同IL-2诱导外周血PBMC增殖及杀瘤

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协同IL-2诱导外周血PBMC增殖及杀瘤

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协同IL-2诱导外周血PBMC增殖及杀瘤
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协同IL-2诱导外周血PBMC增殖及杀瘤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陈小兵?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心、呕吐和多尿、脱水以及便秘等。神志模糊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以发展到行动迟缓和昏迷。二膦酸盐治疗是抗高钙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使70%~100%恶性高钙血症患者的血浆钙离子浓

细胞衰老与肿瘤的发生的研究进展

细胞衰老与肿瘤的发生的研究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15 戚嘉铭 【摘要】近几年,细胞衰老成为一种针对癌细胞永久性生长的治疗肿瘤新途径,一直是细胞生物学家的研究重点。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可以作为阻碍癌细胞致癌的抑制机制。原因在于癌基因诱导具有双向性,癌基因的活化可以诱导细胞衰老。但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同样可能促使癌细胞的增值。 【关键词】细胞衰老肿瘤癌细胞 细胞衰老是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永久性生长抑制现象,能够防止老化的或非正常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对抗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而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死亡的细胞衰老与无限增殖的癌细胞一直都是细胞生物学家们致力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是描述探究决定细胞走向衰老还是转为癌细胞的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1、细胞衰老:一种阻碍癌细胞致癌的机制 在多种衰老细胞中,某些抑癌基因的过表达会引起细胞进入衰老程序,细胞绕过衰老途径是其永生化及癌变的必要条件,因而细胞复制性衰老是抑制肿瘤的一种可能机制.这样对衰老细胞的研究将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策略[12]。细胞衰老是人体防癌的机制之一,研究细胞衰老对于抗肿瘤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为打开抗肿瘤药物治疗和新药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1961年,Hayflick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研究中发现,正常二倍体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增殖分裂50~70代即进入一种衰老的状态,无法进一步传代培养,但仍然存活.正常的动物细胞无论是在体内生长还是在体外生长,其分裂次数总存在一个"极限值",此值被称为"Hayflick"极限,亦称最大分裂次数[11].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系会发生自发性老化,其程度与细胞系种类有关.短期饥饿培养会明显增加老化细胞所占的比率,提示饥饿诱发细胞老化可能是抗肿瘤治疗的又一快速、简单且有效的途径[13]。 2、癌基因诱导的双向性 在人部分的肿瘤中都发现有癌基因的活化,癌基因的活化被认为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然而,在野生型细胞内,癌基因的活化可以诱导细胞衰老,称为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oncogene-induced senescence, OIS)[1]。癌基因诱导的衰老( OIS)是指癌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异常增殖信号,通过MAPK和PI3 K信号通路,使细胞处于生长停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 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2.机体因素 化学致癌 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 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 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 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 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 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 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 化学致癌例子。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 物理致癌 1.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 2.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 3.紫外线: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 病毒致癌 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 ?一、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 ?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 ?三、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肉瘤(EBV) ?四、HTL 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 V) 致瘤性DNA病毒

成纤维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成纤维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摘要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这个微环境成分的细胞中,相较于造血系统肿瘤与实体肿瘤癌,癌症相关成纤维(CAFS)却很少受到关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主要探讨CAFs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进展和潜在的靶向癌相关纤维细胞的新的治疗角度。 关键词: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 一主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早期造血祖细胞和髓细胞(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ML)和淋巴机型淋巴性细胞白血病ALL的血统。急性白血病,可以根据细胞遗传学、形态学、免疫表型的标准和骨髓的初步发展来进一步细分。急性白血病易侵入循环系统并且发生扩散。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是CD19[1]单克隆扩展、CD5+B细胞携带突变和未突变的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基因(IGV)。突变的病例相比未突变的病例预后较好,也包括表达的CD38和ZAP-70的标记。CLL,经常表现为无症状的血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和骨髓微环境的发展。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B细胞性恶性肿瘤,发展次级淋巴滤泡和含

有不同比例的中心母细胞和中心细胞。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在外周血中循环。FL是一种惰性淋巴瘤由淋巴滤泡组成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肿瘤细胞的逐步渗透[2]。侵入淋巴结可能会较长时间的残余在他们的生理体系结构中。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是一种特殊的,来源于B细胞性的恶性肿瘤,[3] 且不表达B 细胞标记物。 其特点就是缺乏肿瘤细胞称为多核分叶状巨细胞。霍奇金淋巴瘤在淋巴结微环境中,分在两种临床病理实体,即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5%例)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5%例)[4]。HL淋巴结是含各种活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恶性肿瘤。它生长在骨髓中,并且会转移到骨。并且有显著的破坏性来影响宿主器官——骨髓。[5] 二间充质干细胞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大多数实体肿瘤中较明确的定义。但在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微环境中,如骨髓和淋巴结,则有较少的定义。在这些疾病中,这些基质细胞通常被称为间质的基质干细胞,即,类似于间充质干细胞,定义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然而,白血病相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经典的实体瘤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进行比较表明,这些类型的细胞有许多共同的表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2010年12月02日 自1980年代以来,姑息疗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中国姑息治疗的发展开始于1990年代早期。在过去的18年中,我们目睹了姑息治疗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姑息疗法学术地位的建立,以及越来越多地关注并意识到姑息治疗在社会上的普遍需要。因此中国的医生提出了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些原则。为了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姑息治疗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联合撰写了这份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共识。该综述不仅包括了世界上的进展,还提供了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关于TCM与西医学结合的经验。我们希望这篇共识的发表能为姑息疗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广大患者受益。(孙燕) 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概况 在晚期恶性肿瘤中骨组织是转移的常见部位。不断改善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增加了骨组织转移及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骨和软组织癌等癌症患者中均常出现恶性骨转移。进行性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肠和直肠癌1%-7%胃癌13%及其它头颈部肿瘤25%[1-3]。70%-958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发展出骨相关疾病。 骨转移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当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会引发RANK/RANK系统失衡。目前这一现象被认为是骨组织破坏和转移的主要机制。恶性肿瘤细胞迁移至骨组织,释放溶骨介质,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生。激活的破骨

细胞凋亡与肿瘤

细胞凋亡与肿瘤 巴桑卓玛 (西藏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摘 要 细胞凋亡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死亡形式,不仅在正常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认为,细胞凋亡异常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凋亡调控基因已被看作是一类新的肿瘤发生相关基因。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平衡失调的结果,细胞凋亡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因此研究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影响不大是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诱导 治疗 肿瘤 多细胞机体,包括人,均存在着细胞增殖与死亡的平衡,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二者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此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机体的生、老、病、死。传统的肿瘤研究者关注的首先是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是永生性细胞,如何抑制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机体还存在另一普遍现象,即死亡。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necrosis)。它是由于局部缺血、高热、理化因素及微生物的侵袭所致的细胞急速死亡。其重要的特点是细胞肿胀、溶解、释放出裂解产物,使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另一种是生理性死亡———凋亡(apoptosis)。 1 细胞凋亡与一般的死亡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形态学特征: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在一定诱导条件下接受指令而发生的程序化事件,是导致最终自我消亡的生命活动。发生时首先是染色质的凝集,嗜碱性染色增强,然后细胞核崩解,此时线粒体保持形态正常,最后细胞体积缩小,一部分细胞质和核碎片进入由膜包被的程序死亡小体,它们从细胞表面出芽脱落,并被组织专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由于细胞内容物不泄漏,因而没有炎症反应。 生化特征:染色质降解,核小体间连接DNA部位被降解,产生寡聚核小体DNA 片段,即180-200bp整数倍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断。 细胞凋亡的化学信号:在细胞程序死亡时出现快速持续的Ca2+浓度上升。如在胞质钙离子载体tributyrin和抗-CD3抗体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中就发现有钙离子浓度升高的现象。研究发现Ca2+增加与A TP一起作用于染色质,使原来折叠的很紧的染色质变松散,露出亲水部分,以便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水解。Danson (1993)发现Ca2+可以参与Ca-calmokulin dependent phospatase作用,产生凋亡。Wornonicz提出Ca2+可以直接作用于核内转录因子引起凋亡。另外Ca2+还可活化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指从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的过程,DNA合成和细胞分裂是细胞周期的两个主要事件。在进化过程中,细胞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调控机制,以确保细胞周期严格有序地交替和各时期依次有序变更。细胞的调控机制主要以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信号传递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为主要过程,以对整个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为主要表现形式。 人们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是从MPF的发现开始的。最初,人们对MPF有以下两种解释: 1、细胞分裂期(M期)细胞中的一种能够使染色体凝集的因子,称为细胞促分裂因子(mitosis-promoting factor,MPF)或M期促进因子(M-phase-promoting factor,MPF)。 2、成熟的卵细胞中的一种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称为卵细胞促成熟因子(matuation-promoting factor,MPF)。 但是,随着对MPF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又给出了新的解释:MPF是一种能够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或G2/M转换的周期蛋白激酶,含有两个亚单位,一个是催化亚单位,一个是调节亚单位。催化亚单位的激酶活性要通过与调节亚单位的结合才能体现出来。MPF的调节亚单位就是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cyclin是一类随细胞周期变化周而复始出现和消失的蛋白质。目前,人们已相继克隆和分离数十种cyclin,这些不同的cyclin在细胞周期中表达的时期不同,执行的功能各异。但各种周期蛋白之间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即均含有一段约100个氨基酸残基的保守序列,称为周期蛋白框(cyclin box)。周期蛋白框介导cyclin 与CDK(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的结合,不同的周期蛋白框识别不同的CDK,组成不同的周期蛋白-CDK复合体,表现不同的CDK激酶活性。M期cyclin白分子的近N端含有一段9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称为破坏框(destruction box),参与泛素介导的周期蛋白A和B的降解。G1期cyclin分子的C端含有一段特殊的序列,可能与G1期cyclin的更新有关。 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是蛋白质激酶家族中的一员,有三个重要的功能域,其中第二功能域结合cyclin,和cyclin 协同作用,是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子。CDK可以和cyclin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其中CDK为催化亚基,cyclin为调节亚基,不同的cyclin-CDK复合物,通过CDK活性调节不同底物磷酸化,从而实现对细胞周期的调控。 在细胞周期中,CDK激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调节。cyclin与CDK 的结合是CDK激酶活性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仅仅是cyclin和CDK的结合,并不能激活CDK激酶的活性,因为激酶活性的体现还需要激酶本身的修饰(如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及一些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DK inhibition,CDKI,可以通过抑制CDK激酶的活性,对细胞周期起负调控作用)的去除等。 细胞周期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运转过程。如前所述,它的正确运转是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对cyclin-CDK复合物的活性进行精确调控来实现的。cyclin、CDK 的异常表达、CDK抑制因子的缺失等都将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细胞的增殖失控,最终发生癌变。 肿瘤是一类以细胞生长和增殖失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细胞在增殖、分化和

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组织培养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肿瘤细胞与体内正常细胞相比,不论在体内或在体外,在形态、生长增值、遗传性状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生长在体内的肿瘤细胞和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其差异较小,但也并非完全相同。培养中的肿瘤细胞具以下突出特点: (-)形态和性状 培养中癌细胞无光学显微镜下特异形态,大多数肿瘤细胞镜下观察比二倍体细胞清晰,核膜、核仁轮廓明显,核糖体颗粒丰富。电镜观察癌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多而细密,微丝走行不如正常细胞规则,可能与肿瘤细胞具有不定向运动和锚着不依赖性有关。 (二)生长增殖 肿瘤细胞在体内具有不受控增殖性,在体外培养中仍如此。正常二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不加血清不能增殖,是因血清中含有很细胞增殖生长的因子,而癌细胞在低血清中(2%~5%)仍能生长。已证明肿瘤细胞有自泌或内泌性产生促增殖因子能力。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后,出现能在低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已成为检测细胞恶变的一个指标。癌细胞或培养中发生恶性转化后的单个细胞培养时,形成集落(克隆)的能力比正常细胞强。另外癌细胞增殖数量增多扩展时,接触抑制消除,细胞能相互重叠向三维空间发展,形成堆积物。 (三)永生性 永生性也称不死性。在体外培养中表现为细胞可无限传代而不凋亡(Apoptosis)。体外培养中的肿瘤细胞系或细胞株都表现有这种性状,体内肿瘤细胞是否如此尚无直接证明。因恶性肿瘤终将杀死宿主并同归于尽,从而难以证明这一性状的存在。体外肿癌细胞的永生性是否能反证它在体内时同样如此?也尚难肯定。从近年建立细胞系或株的过程说明,如果永生性是体内肿瘤细胞所固有的,肿瘤细胞应易于培养。事实上,多数肿瘤细胞初代培养时并不那么容易。生长增殖并不旺盛;经过纯化成单一化瘤细胞后,也大多增殖若干代后,便出现类似二倍体细胞培养中的停滞期。过此阶段后才获得永生性,顺利传代生长下去。从而说明体外肿瘤细胞的永生性有可能是体外培养后获得的。从一些具有永生性而无恶性性的细胞系,如NIH3T3、Rat-1、10T1/2等细胞证明,永生性和恶性(包括浸润性)是两种性状,受不同基因调控,但却有相关性。可能永生性是细胞恶变的阶段。至少在体外是如此。 (四)浸润性 浸润性是肿瘤细胞扩张性增殖行为,培养癌细胞仍持有这种性状。在与正常组织混合培养时,能浸润入其它组织细胞中,并有穿透人工隔膜生长的能力。

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室自主创新实验。本实验主要有药物对细胞对细胞增长速率的影响,药物对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等三个内容。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了细胞增值与凋亡在有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意义,掌握细胞增值与凋亡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药物对细胞对细胞增长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 1.细胞生长曲线:一般细胞传代之后,经过短暂的悬浮然后贴壁,随后度过潜伏期进入指数生长期。在细胞到达包和密度后,停止生长,进入平顶期,然后退化衰亡。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指数增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以存活细胞数对培养时间作图,及得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常用与测定药物等外来因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2.利用MTT比色法测定药物等外来因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黄色的MTT能被活细胞线粒体脱氢酶还原成不溶鱼水的蓝紫色产物——formazan,后者被溶解所呈现的色度反映出活生活细胞的代谢水瓶,死亡细胞则没有脱氢酶活性。Formazan产生的量与活细胞数成正比。 【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①MTT母液 ②裂解液 ③药物与对照组:A(对照),B,C,D 实验步骤: 2.细胞制备: 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胰酶消化计数,配制悬液浓度为2.5~3×10 个/ml。

3.细胞的接种(96孔板): 设定调零组,对照组,假药组(8个平衡孔),每孔加入200ul细胞悬液。 4.加药处理:细胞贴壁后,弃培养基,换等体积的药液。 5.对细胞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①配制MTT使用液:无血清的5ml培养基中加入600ulMTT母液避光混匀。②待测细胞孔,弃去培养基,每孔加100ulMTT使用液。没有细胞的孔同样重复上述操作,作为调零孔,继续培养。 6.第二天,每孔加入100ul裂解液,调零孔中也加 7.下午取出孔板,用移液器充分混匀,每孔取出150ul样品,转移到检测板中。用考热的针头挑破孔中的气泡,用酶标仪读取OD值。 8.计算每种药物的生长抑制率(细胞生长抑制率=(1—药物组OD值/细胞对照组OD值)×100%) 二、药物对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原理】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是集激 光技术、电子物理技术、光电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细胞荧光化学技术以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处于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或亚细胞结构进行多参数、快速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 2.PI荧光探针的特性: PI(碘化丙啶)为定量细胞化学的荧光染料,能插入双链DNA和RNA的碱基对之间,每隔5个碱基插入一个PI分子。如样品经RNA酶消化后,样品中的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 治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

肺癌骨转移属于癌症几期

肺癌骨转移属于癌症几期? 肺癌骨转移属于癌症几期?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张中海主任指出,一般来说,肺癌骨转移的情况是归属于肺癌末期,病人生存時间一般为很多年,病况比较轻的病人可生存5-十年。肺癌末期的病人一般病症是基本医治全是失效,这时病人的概率处在环节。病人会反复咳嗽、发烫、稳定的钻痛样胸口痛,查验时候发觉有很多胸腔积水或心包积液。另外因为恶性肿瘤内毒素和耗费的缘故,病人会并有感柒、痛疼引发的食欲不佳等情况也可主要表现恶液质。 肺癌骨转移的情况的病症,一开始迁移时,一般病人都还没主要表现出一切病症。这时,骨转移的情况症状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总数相关。来到迁移末期,会由于迁移人体骨骼的位置不一样,症状表现也会不一样。例如肺癌肋巴骨迁移造成的胸口痛,多主要表现为胸骨位置局限性的、有确立压疼点的痛疼。而脊神经迁移则会造成后后背中间或变病位置痛疼。而症状相对而言较为轻的是四肢或躯体的骨转移的情况,这类迁移总是造成该位置的局限痛疼。 许多情况下骨转移的情况并不是立即威协肺癌病人性命的缘故,骨转移的情况造成肺癌病人病况加剧的根本原因是肿瘤转移到病人人体载重骨,例如颈椎骨、腰椎、椎间盘等位置。当肺癌迁移到这类位置时,则可导致病人偏瘫的严重危害。 肺癌骨转移的情况的病人,提议在病况都还没那麼比较严重时,前去正规的医院接纳医治。一般查验有大约几类,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ECT)查验、X线检查、CT检查、MRI查验等。病人能够接纳的医治大概有:西医方面医治、化学治疗、肿瘤放疗、微生物免疫疗法、靶向药物治疗、用药治疗、中药治疗等方式。提议病人不必擅自医治、服药,那样不仅不可以对该病症开展合理的医治,还很

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方案

一、白血病 D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持续静脉点滴8-12小时 DA T方案---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巯鸟嘌呤或100MG/M2 PO 第1-7天 足页乙甙75-100MG/M2 IV 第1-7天 HA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3-6MG/天IV 第1-7天 阿糖胞苷150MG/M2 IV 第1-7天 巯鸟嘌呤100-200MG/M2 PO 第1-7天 HOAP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1-4MG/天IV 第1-7天 长春新碱2MG/天IV 第1天 阿糖胞苷100MG/天IV 第1-7天 强地松40MG/天PO 第1-7天 ME方案-----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米托蒽醌10MG/M2 IV 第1-5天 足叶乙甙100MG/M2 IV 第1-5天 HD-DA方案----复发性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 阿糖胞苷3000MG/M2 IV QL2H 第1-6天 柔红霉素或30-45MG/M2 IV 第7-9天(大于60岁30MG/M2) 阿霉素20MG/M2 IV 第7-9天 CEC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复发/抢救治疗 环磷酰胺1G/M2 IV 第1-3天 足叶乙甙200MG/M2 IV 第1天 卡铂150MG/M2 C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G/M2 IV 第1-3天 A TRA方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全反式维甲酸45MG/M2 PO 至CR 至CR后立即接受常规化疗 BUS单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马利兰6-8MG/天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下降到治疗前的50%,剂量减半,如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或小15000,血小板小于10 万则停药。 HU单药----CML 羟基脲40MG/KG 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减少时减量,一般不中断在疾病控制,白细胞接近正常后,可用维持量,一般每日0.5-1G A干扰素---CML A干扰素2-5MU/M2 SC 每天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知识讲解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 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2.机体因素 化学致癌 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 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 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 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 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 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 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 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

肿瘤细胞的特点

肿瘤细胞的特征 肿瘤可被定义为以进行性的细胞团块积聚为特征的细胞紊乱,其结果是细胞的过度增殖超过正常的细胞丢失;这些细胞会进行性的侵入和破坏宿主的组织和器官。肿瘤细胞属于异常细胞,死亡速率快于正常细胞,但是死亡速度仍较细胞新生的速度慢,这种不平衡缘于肿瘤本身的基因异常及宿主无法检测和破坏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的独特性如下: 1. 克隆起源多数肿瘤细胞起源于单个异常细胞。某些肿瘤起源于多个恶性克隆系,可能与组织中大量细胞暴露于致癌物(如吸烟者的上呼吸道)所致的区域缺陷或特定基因的遗传缺陷相关。 2. 永生性和端粒多数正常细胞的增殖周期有限。与之相反,肿瘤细胞则可无限增殖,提供可永不枯竭的前体细胞群。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四产生永生性的机制之一。大部分正常细胞的端粒在细胞分化的时候会进行性的缩短。相反,肿瘤细胞和干细胞的端粒可以由端粒酶进行补充。而这种酶通常随着细胞的分化而进行性减少,完全分化的细胞由于失去复制能力逐渐衰老并最终死亡。相反,端粒酶可在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产生或活化,从而使端粒保持完整,导致肿瘤细胞“永生”。 3. 基因不稳定性DNA修复或DNA错配的检测缺陷导致了基因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肿瘤细胞产生的克隆对增殖控制机制的反应性进行性降低,而发生转移时,在异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 4. 接触性生长抑制及锚定依赖性生长缺失组织培养的正常细胞只有在锚定在其可附着的固体基质上才进行分裂。而生长融合形成单细胞层后,即使培养液中富含细胞分裂所需的全部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正常细胞亦停止分裂。肿瘤细胞可以不依赖于基质附着物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并且在细胞培养形成单细胞层后仍可继续增殖。 5. 不依赖于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的进行性增殖在肿瘤细胞培养中,可观察到此现象。肿瘤细胞可在消耗掉培养液中生存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因子后仍持续分裂,最终导致自我破坏。 6. 转移是恶性肿瘤区别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的特征之一。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取决于其细胞外基质粘连相关蛋白的缺失或者异常、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异常、与基底膜的粘连异常、基地膜产物异常、基底膜被酶如金属蛋白酶(胶原酶)破坏以及其他因素。 肿瘤细胞的特征https://www.doczj.com/doc/6d1960358.html,/zlzl/zs/0705407.html

肿瘤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细胞在组织培养中占有核心的位置,首先癌细胞是比较容易培养的细胞。当前建立的细胞系中癌细胞系是最多的。另外肿瘤对人类是威胁 最大的疾病。肿瘤细胞培养是研究癌变机理、抗癌药检测、癌分子生物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肿瘤细胞培养对阐明和解决癌症将起着不可估量的 作用。 一、组织培养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肿瘤细胞与体内正常细胞相比,不论在体内或在体外,在形态、生长增值、遗传性状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生长在体内的肿瘤细胞和在体 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其差异较小,但也并非完全相同。培养中的肿瘤细胞具以下突出特点: (,)形态和性状 培养中癌细胞无光学显微镜下特异形态,大多数肿瘤细胞镜下观察比二倍体细胞清晰,核膜、核仁轮廓明显,核糖体颗粒丰富。电镜观察癌 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多而细密,微丝走行不如正常细胞规则,可能与肿瘤细胞具有不定向运动和锚着不依赖性有关。 (二)生长增殖 肿瘤细胞在体内具有不受控增殖性,在体外培养中仍如此。正常二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不加血清不能增殖,是因血清中含有很细胞增殖生 长的因子,而癌细胞在低血清中(2,,5,)仍能生长。已证明肿瘤细胞有自泌或内泌性产生促增殖因子能力。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后,出现能 在低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已成为检测细胞恶变的一个指标。癌细胞或培养中发生恶性转化后的单个细胞培养时,形成集落(克隆)的能

力比正常细胞强。另外癌细胞增殖数量增多扩展时,接触抑制消除,细胞能相互重叠向三维空间发展,形成堆积物。 (三)永生性 永生性也称不死性。在体外培养中表现为细胞可无限传代而不凋亡(Apoptosis)。体外培养中的肿瘤细胞系或细胞株都表现有这种性状,体内肿瘤细胞是否如此尚无直接证明。因恶性肿瘤终将杀死宿主并同归于尽,从而难以证明这一性状的存在。体外肿癌细胞的永生性是否能反 证它在体内时同样如此,也尚难肯定。从近年建立细胞系或株的过程说明,如果永生性是体内肿瘤细胞所固有的,肿瘤细胞应易于培养。事实 上,多数肿瘤细胞初代培养时并不那么容易。生长增殖并不旺盛;经过纯化成单一化瘤细胞后,也大多增殖若干代后,便出现类似二倍体细胞 培养中的停滞期。过此阶段后才获得永生性,顺利传代生长下去。从而说明体外肿瘤细胞的永生性有可能是体外培养后获得的。从一些具有永 生性而无恶性性的细胞系,如NIH3T3、Rat,1、10T1/2等细胞证明,永生性和恶性(包括浸润性)是两种性状,受不同基因调控,但却有相 关性。可能永生性是细胞恶变的阶段。至少在体外是如此。 (四)浸润性 浸润性是肿瘤细胞扩张性增殖行为,培养癌细胞仍持有这种性状。在与正常组织混合培养时,能浸润入其它组织细胞中,并有穿透人工隔膜 生长的能力。 (五)异质性 所有肿瘤都是由有增殖能力、遗传性、起源、周期状态等性状不同的细胞组成。异质性构成同一肿瘤内细胞的活力有差别的瘤组织;处于瘤

细胞周期与肿瘤增殖的关系

细胞周期与肿瘤增殖的关系 细胞增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来达到增值的目的,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各种必要的物质准备,然后才能进行细胞分裂。通过一系列的分裂,如此周而复,始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细胞物质累积与细胞分裂的循环过程,称为细胞增殖。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的过程,直到下一次细胞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cell cycle)。一个细胞周期既是一个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 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肿瘤性增殖与非肿瘤性增殖有重要区别,表现在: 1.肿瘤性增殖与机体不协调,对机体有害; 2.肿瘤性增殖一般是克隆性的; 3.肿瘤的细胞形态、代谢和功能均有异常,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4.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控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引起肿瘤性增殖的初始因素已消除,仍能持续生长。 众所周知肿瘤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无限增殖,也就是说:肿瘤细胞具有永生化(immortalization)的特性。染色体末端存在称为端粒(telomere)的DNA重复序列,其长度随细胞的每一次分裂逐渐缩短。细胞分裂一定次数后,端粒短缩到一定程度,细胞死亡。生殖细

胞具有端粒酶活性,可使缩短的端粒长度恢复,但大多数体细胞没有端粒酶活性,体外培养细胞只能分裂大约50次。许多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端粒酶活性,可能使其端粒不会缩短,这与肿瘤细胞的永生化有关。肿瘤细胞永生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细胞的增殖体系不受控制。 研究发现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四个时相,即G1期、S期、G2期和M期。在G1期的晚期阶段有一个特定时期如果细胞连续分裂,则可以通过这个特定时期,进入S期,开始合成DNA,并继续前进,直到完成细胞分裂。这个特定时期被称为限制点(R点)或检验点。限制点被认为是G1期晚期的一个基本事件。细胞只有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这一基本事件,任何因素影响到这一基本事件的完成都将严重影响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换。肿瘤细胞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这个限制点时的内在或者外在因素的改变使得细胞的分裂方向发生改变,现在已知的致癌因素有三个方面: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物理因素中的射线、化学因素中的烷化剂和酰化剂都有可能影响到R点的功能,使细胞发生癌变。G1期之后的正常细胞有三个去向:分化、持续增殖、暂不增殖(G0期细胞或休眠细胞)细胞癌变后将向着持续增殖的方向走去,不再受到细胞内各种机制的控制,使细胞永生! 细胞增殖是受到细胞核基因的控制的,在核基因中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细胞的肿瘤发生有关,这些基因在正常的时候不会引起肿瘤,它们编码的产物是对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十分重要的蛋白质,如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因子。当这些基因发生

肥大细胞与肿瘤的关系

科目:高级病理生理学 题目:肥大细胞与肿瘤的关系学生:曾典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2级 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号:1233020023

肥大细胞与肿瘤的关系 摘要:Ehrlich于1879年在哺乳动物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发现了肥大细胞(mast cell,MC)以来,人们陆续进行了关于肥大细胞的研究。MC作为间质结缔组织中的一种恒定的细胞成分,被喻为“多功能细胞因子之源”。MC作为一种免效应细胞不仅参与多种免疫反应,研究证实其还与肿瘤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至今,肿瘤与MC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仍没有明确的结论和合理的解释。本文就MC 分布及特征,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肿瘤生长的可能抑制机制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肥大细胞,肿瘤,机制 肥大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细胞,活化后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近年来,关于肥大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浸润的肥大细胞数目与肿瘤的发病机制、分化、转移密切相关。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肥大细胞可通过释放肝素促进肿瘤血管新生,或通过释放溶蛋白酶,溶解周围结缔组织,因而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另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周围的肥大细胞有对抗肿瘤,保护宿主的作用[1]。研究结果及结论差异明显,本文就肥大细胞分布及与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1.肥大细胞的分布及特征 肥大细胞起源于CD4+脊髓造血前期细胞,然后由骨髓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系统,此时处于未成熟状态,只有当它们的前体细胞迁移到最终定居的部位才能分化成熟。在人体内,MC沿血管和神经在全身各处分布,尤其多见于黏膜组织和结缔组织,黏膜中的MC增殖依赖于T细胞,其颗粒中含组胺少;结缔组织中的MC增殖不依赖于T细胞,其颗粒中含组胺多。正常人皮肤内每mm2有7000~12000个肥大细胞。人体肥大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0~30um,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内充满大量嗜碱性颗粒[2]。 肥大细胞可合成和分泌4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一般来说,颗粒内所含的物质可分为四类;1.酸性粘多糖:包括旰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等 2.蛋白质(酶) 3.生物胺:包括组织胺、多巴胺等 4.肽类: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 A)、慢反应物质(SRS-A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3]。这些具有各自生物学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