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5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4、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
5、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教学重点: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学难点: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论著《》。
2、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箍()桶熹()微3、低声跟读。
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4、自主阅读思考:(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3)根据提示,在文中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所唱方式、歌者的表现及所唱内容。
场景方式歌者的表现内容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3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这4个问题。
1、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文章2、3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比较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提示:刻画人物或以写实为主,描写人物的面目神态,或以写虚为主,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三、即时训练请你仔细观察你所熟悉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细腻真实的语言刻画一下他(她)的形象。
字数在200字左右。
四、点评总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用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惠济六中赵盼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识歌会特色。
2、赏读课文,赏析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3、思读课文,品悟歌会的精神内涵。
课前助学: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沈从文民族应是汉族,但他本人更热爱苗族,他的作品有许多关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学习过程:情景导入重点字词:蹲踞()酬和()譬喻()忌讳()熹微()淳朴()即物起兴()龙吟风哕()问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问题2:假如你们是一个拍摄小组,你们准备拍摄那幅画面?(学习方法:精读课文,圈画描写这些人物的词句,结合预学的批注,评点他(她)们各自体现出怎样的生命状态。
)(一)年轻妇女:第2段:“(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从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怕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红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第3段:(她)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要求:在空格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表达你的惊讶,赏读感受其生命状态。
(二)赶马女孩:第4段:“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_______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________唱什么,_____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三)传歌老人第5段: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概括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等6部中长篇小说,2.文体、背景介绍该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风景优美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热情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使云南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韵味。
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
作者的云南之行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3.字音、字形、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
pì喻( ) chún朴( ) dūn踞( ) 即物起xìng()jìhuì() chòu和( ) xī微( ) 龙吟凤huì( )2).给加点字注音迤()西蹲踞()譬()喻荆()条糯()米土坎()矗()起气氛()3). 解释下列词语。
淳朴:酬和:譬喻:。
熹微:忌讳:扶摇而上:别开生面:悠游自在:引经据典:若无其事:(二)初读感知1.理结构默读,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回答)2.赏歌会:赏读三个歌唱场面,完成表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唱歌的环境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3.朗读课文,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用波浪线标记,并稍作赏析。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了解云南民歌的特点;2、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3、体会少数民族乡村间淳朴自然的人情美、风景美、民俗美。
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查资料,简介作者及云南的民歌;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二、能力提升3、文中写了哪些场所的歌会,有何不同?4、对于几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歌会,你最喜欢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试从某一个角度(修辞、用词、写法、情感等)赏析它。
三、拓展延伸6、收集我们当地的民俗,或者你了解的(感兴趣)的其他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民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精彩展示分组展示预习提纲的1、2、3、4、5、6等六项内容。
上课流程1、播放(或老师唱)云南的民歌导入新课;2、学生结合课堂检测1、2,展示基础知识部分;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示能力提升3,教师作总结;4、学生展示能力提升4;5、快速浏览课文,自由展示能力提升5;6、全班交流后展示拓展延伸6。
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2、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扶摇而上生面别开悠游自在若无其事3、品读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
(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这写出了云南美。
(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美;吹鼓手表现了美。
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美在,第二种歌会美在,第三种歌会美在,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云南的之情。
我的收获(或质疑).........。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 整体把握文章框架,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2、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片段。
学习重难点:1、 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2、 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3、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云南民歌简介: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 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 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
他一生共出版了《石 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 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特别是巨著《中国古 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 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
三、扫除字词障碍:1、给划线字词注音:迤西() 蹲踞( 譬喻() 糯米( 阉鸡()箍桶( 2、解释下面的词语:蹲踞:譬喻: 熟习: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龙吟凤啰 四、阅读课文,小组探究完成下面的问题:文中描写了在云南的哪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根据课文内容和表中的 提示填写下表: ) 沟凹( ) 酬和( ) 熹微( ) 龙吟凤哕( ) 花茸茸( ) 酬和:熹微: 淳朴:第二课时五、深入探究:1、再次阅读课文,画出你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共3篇《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1《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云南是我国的一个美丽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云南的歌会。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要探究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同时还要通过一些音乐作品来了解云南歌会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表现。
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一、云南歌会的历史云南歌会是一种传统的云南文化形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涉及的音乐样式包括云南民歌、各种地方戏曲、梆子等。
云南歌会享有“云南第一民间文化”和“云南古老音乐传统”等美誉。
尤其是现代谣曲《露骨花》、《金山上的玫瑰》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名。
二、云南歌会的特点云南歌会的特点是多样性,因为云南是一个民族比较多的地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表现方式,这些文化和艺术这个通过歌曲来表达。
因此,云南歌会所运用的歌曲种类繁多,歌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三、云南歌会的意义云南歌会是云南省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方面,通过云南歌会,我们可以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云南歌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可以促进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四、音乐作品分析1.《定好亲》《定好亲》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云南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唱腔悠扬动感。
歌曲是代表了云南歌会的典型特征。
2.《悲欢泪》《悲欢泪》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文化的云南歌曲,在歌词和旋律方面都非常有特色。
它传达了云南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歌曲的编曲也很有特色,充满了云南民族音乐的特征。
以上是我的关于《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的文章,在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之后,我们深入分析了两首典型的云南歌曲。
相信这一次课程对同学们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有所帮助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深入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了解了云南省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云南歌会》学教练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梅县白湖中学徐少华【定向】1、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3、品味文中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所展示的优美图画,感受作者所抒写的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
【自学】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蹲踞()荆条()chún朴()糯米()pì喻()晨光xī微()迤西()龙吟凤哕()忌讳()()即物起兴()chù()起头顶花冠2、解释下列词语生面别开:蹲踞:酬和:引经据典:哑口无言: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即物起兴:熹微:龙吟凤哕:淳朴:忌讳:3、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其演唱的内容和演唱的方式都不相同,请你说说。
(2)“山野对歌”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请阅读第2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对歌”的地点:“对歌”的对象:“对歌”的内容:“对歌”的方式:(3)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作者写这些有何用意?(4)“金满斗会”的目的是什么?(或作用是什么)在写“金满斗会”时,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参加“金满斗会”的村民所从事的职业,这样写有何用意?4、小组合作探究(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中的“多”字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2)“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中“原来如此”指什么?(3)联系上下文,请你对下列句子进行品析。
①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②最有意思的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③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总龙吟凤哕意味。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 赏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重点、难点)2、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一、 重点字词迤()西譬()喻 酬()和 柞()木 铁箍()熹()微 即物起兴() 龙吟凤啰()二、 课前质疑沈从文着力描写云南歌会中的哪些人呢?三. 文本研读文本 精研导学1、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 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径髭地打了个吆 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埋 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 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提示:从哪些角度逬行了描写,运用 了哪些词语,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或者怎样的生命状态. 轻松快乐”拉看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 边解口渴去了。
人生命状态年轻妇女赶马女孩传歌老人精读课文,现岀怎样的生命状态。
画描写人物的词句,结合预习的批注,评点他(她)们各自体3、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 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 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 —种淳朴本色美。
4、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 几个大半年开满翹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 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全 而成的;—面就听各种理呼朋唤侣,和身边 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看各种本地悦耳好 听的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 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膛看个油 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 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梵看翅膀琼地飞去。
这种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 复叫个不停。
最有意思的是金,时常从面前 不远草丛中起飞,—面扶摇盘旋而上,—面不 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毡去,仿佛要一直毡透 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 思相互应和.直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 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 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看垒 5、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 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 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 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 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教师寄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爱我中华》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赏析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
3、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
重难点:重点:赏析文中生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难点:品味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若无其事:悠闲自在:即物起兴:哑口无言:熹微:3、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沈从文”。
4、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二、课上学习(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突破重难点1. 精读课文,理解探究(1)感知歌会: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2)细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3)欣赏歌会: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哪些地方?结合内容说说你的认识。
2.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1)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2)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4、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
5、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
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教学重点: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学难点: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沈从文, (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
集《》、散文集《》、论著
《》。
2、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 )喻糯( )米蹲踞
( )( )
忌讳( ) 酬和()箍( )桶熹( )微
3、低声跟读。
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4、自主阅读思考:
(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
(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3)根据提示,在文中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所唱方式、歌者的表现及所唱内容。
场景方式歌者的表现内容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3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这4个问题。
1、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3、文章2、3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比较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
(提示:刻画人物或以写实为主,描写人物的面目神态,或以写虚为主,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
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
三、即时训练
请你仔细观察你所熟悉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细腻真实的语言刻画一下他(她)的形象。
字数在200字左右。
四、点评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用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
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2、学习文章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多层次地展现歌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赏析第二、第三个场面。
教学难点:探究第二、第三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两遍课文,重点阅读4、5段。
再读4、5自然段,自主思考解决下面3问题,在书上做好旁批。
1、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简要赏析,做好旁批。
(提示: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
2、第4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3、朗读第5段,思考老人常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请你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山路漫歌”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2、文中最后有一处老歌手的描写,请画出来,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即时训练
1、《云南的歌会》一文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点面结合,内容丰富。
请你回想一下学校举行某种活动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80字左右)
2、自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四、点评总结
何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