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vaI94sgjYo2V8kMXrZQgtioqiW6iV6cZ3tLVUFX40GeDn9hrWZzbIih cLhR7lYoRc2SFzQ3M1MgM4L28FElVw0gKbyaCNQI2hmql。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3tKley0opF1BUiUCkfWY7d2jznqlyV2QMoRYa5XFtaHTadEZWN2y wcBQrrMR8FPuDbPvrVsehguWv89mJroLTtkzN1wIj6xNldfY。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qs1pCKxBKquBpiAWVxOvEXVvWBllgXxwtzqWtlCXQm0dxgTzLAvzr udsxwt1obkMTY8QRDsAVQEiWHXGHMAFrY4YlXpWRAyF1eky。

(学生活动,讨论)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预设:

A、一个一个的减;

B、做减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先减4?减去4后还要减几,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D、10-9=1,4+1=5

提问:10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用10-9?

板书: 14 - 9 = 5

4 10 1

+ 5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E、14-10=4,4+1=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10,10从哪来的?减了10后为什么要加1?

4、质疑:

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对这些方法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办法计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课间休息)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 14-8= 15-7=

18-9= 11-8= 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5)这些小鸟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十几减9),你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点呢?

(有条理的板书: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PBVVUetzuTv600chctPiHnLOcjIh0H510FZ7yfYBPcdRaZ87A6Yee qmrQ7IBwcyMNu6k14IWvetuaUDdbAGTJRMzjxhrxm4DDq3G。

3、看图列式。(课件六)

详见教材P16。

4、发散练习。(课件七)

()-()=7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习了几节课的内容,你们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熟练的计算,让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再多多练习,争取算得又对又快,好不好?

mG233NwHv8CQdL5LzuAG0TplAIX3N1ajBVB4IZ3kpwgCGLmFOG mWlKLthGtlQsUuXifh913ArgguDMFPmhe6EdYRa8M2wIuWBLFn。

教学反思: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DC8GTqpdqbWz34B0JMP3TLG22fiusUvAzUar735CL3UdMU36aPG 40pkSV5DD7ULwGl09T9SGGciQQsg8bckDdqz9Aiw2psvRhoxq。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Uf0HthrZBwXlB7deqJkaRJtp8P8rag8WIW3SIJWTayMyhmLaSqJYb tOaMByD8ZPko0DE4kwHMq0jXU8M4YyJxaLe7S67biKaJrag。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YwpAqqINxwiS0W7DpMn4NmanYmLshxhuWVf3GShr9uWzdUGJS vJQGYOCl2B4EgwZfOW5G3WwvVUjqB94F2AMOqOY6DHEgcNTYWk p。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0rpDA9qJ3dwRdiEAcjvg8Q4RSCQXazgKSV6FxDkhFoka1z181qSoV S29myKXjszuXMYicZ2yYdAKwUQjBHWJGRPZSWiZTnYdOQde。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SahX9jW1xToOFwRocrRLr8vmssTx3UKnmh8NcunVxANXHl0A96 PIAkpJEUvHpoXC90snn3cH4VdQkyE6rjnW51M1So8hZFv8CbOG。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Jsf8AloaZk4QCCbrsLkLOuLVZFdmIEUpKvVIaUzfogXZJRbk46AWZ MDeGj8U82skqE57Hthyb4nxxMc8uTiB4YpXRG1QLF7mOCy4。

最新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随课文识字的特点是让课文的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对生字生词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 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旁、许、办、法、高、升”等生字。我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课题里的“乌”和“喝”两个生字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会把乌鸦认作喜鹊,为些我特意准备了一只乌鸦标本,让学生看清乌鸦的毛全身是黑的,连眼睛也看不出,所以“乌”字与“鸟”不同,“乌”字上半部里面没有一点。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地记住,不易混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是提手旁。“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口高颈的瓶子,里面放了大半瓶水,又怕学生看不清水在瓶子里的高度,便在水里掺了红墨水(或蓝墨水)。这里我拿着乌鸦标本作演示,表示乌鸦喝不着小口高颈瓶子里的水。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出示“怎么”这个生词并进行教学。这时乌鸦开动了脑筋,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小石子是我课前捡来作教具的),它想出办法来了。“旁边”和“办法”这两个生词,意思都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释,只要对字形稍加指点就可以了。对“办”字我还作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边’字旁边的两点千万不能丢。”讲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就这样,教师边讲边问,学生边听故事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儿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雁鸣湖学校李冬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教学案例:笔算退位减法可以从高位减起吗

教学案例:笔算退位减法可以从高位减起吗 万以内减法的教学中,进入练习环节之前,依照惯例留下一点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沉默了大约半分钟之后,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老师,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立刻,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这一位同学。也许,其他同学正在诧异:不是刚刚经过讨论、交流,归纳了吗,老师也总结了,笔算减法要从低位减起!我也确实有些不知所措,说实话,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我知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一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问题意识难能可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应付、推委,更不能堵塞和回避。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我的“灵感”也似乎要迸发了。下面是接下来的课堂实录: 师: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看非常有研究价值。现在,我想先请大家来猜一猜: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呢? 生1:不行! 生2:不行! 师:为什么? 生3:我们刚才讨论过了,要从个位减起。 生4:因为课本上的例题也是从个位减起的。 生5:我觉得也可以!

师:(追问)那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5:……(说不出个所以然。) 师:那好,我们就以刚才做过的题为例,再一起研究一下,看看到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 于是,擦去黑板上刚才从个位减起得出的答案,请提出问题和认为可以的两位同学上前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独立练习。结果,在经过反复演练之后,出现了如下的计算: 1357 - 849 --------- 508 师:(等大家都做完)谁能说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高位先减完后,后面遇到需要退位的情况时就不好办了。 生2:后面的计算从前一位退1后,前一位的差要改写。 师:你是怎么改的? 生2:差比原先少1。 师:大家看是不是?(都点头同意)那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在经过退位之后,使差不作改动呢?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年级数学20以内退位减法100题

(最新编辑教材) 20以内退位减法100题 1) 13-4= 2) 13-5= 3) 12-4= 4) 10-4= 5) 14-8= 6) 17-9= 7) 10-6= 8) 10-5= 9) 17-9= 10) 12-7= 11) 14-9= 12) 14-8= 13) 11-8= 14) 11-2= 15) 11-5= 16) 10-7= 17) 15-9= 18) 16-8= 19) 13-5= 20) 11-6= 21) 11-6= 22) 15-6= 23) 15-9= 24) 12-3= 25) 13-6= 26) 16-7= 27) 13-5= 28) 16-8= 29) 13-9= 30) 10-9= 31) 12-4= 32) 15-7= 33) 10-5= 34) 15-9= 35) 11-3= 36) 12-7= 37) 10-9= 38) 10-4= 39) 11-7= 40) 13-9= 41) 11-5= 42) 10-7= 43) 12-6= 44) 11-3= 45) 17-9= 46) 10-8= 47) 10-3= 48) 10-3= 49) 12-8= 50) 15-8=

51) 15-8= 52) 12-8= 53) 17-8= 54) 12-7= 55) 18-9= 56) 10-4= 57) 11-2= 58) 13-9= 59) 14-8= 60) 14-7= 61) 13-8= 62) 10-3= 63) 11-9= 64) 10-1= 65) 15-6= 66) 18-9= 67) 16-7= 68) 14-7= 69) 12-8= 70) 13-9= 71) 10-3= 72) 17-8= 73) 13-6= 74) 10-1= 75) 13-9= 76) 11-2= 77) 13-8= 78) 16-9= 79) 18-9= 80) 14-9= 81) 11-8= 82) 16-9= 83) 11-9= 84) 16-8= 85) 13-7= 86) 12-7= 87) 16-7= 88) 15-6= 89) 16-9= 90) 15-9= 91) 14-7= 92) 16-8= 93) 11-9= 94) 16-7= 95) 15-9= 96) 11-2= 97) 10-3= 98) 10-3= 99) 12-8= 100) 15-8=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j、q、x》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复习导入 1、猜字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 圆圆脸蛋梳小辫(a);小伞把儿(t);9字反写(p);6字反写(d);一根小棒(l)。 2、开火车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及音节。 二、学习“j、q、x” 1、学习“j” 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只大公鸡)“j”就是“j”的发音,发音时轻一些,短一些。编儿歌:“一只公鸡jjj”学生练习发音,老师指导。 2、学习“q、x” 方法同“j”编儿歌“一个气球qqq,一把叉子xxx” 3、记字形 你们怎样记住三个淘气鬼的样子的?(学生自编儿歌记忆:一只小鸡jjj,一把小叉xxx,象个9字qqq,“b”翻跟斗qqq,“p”一转身qqq)在书上描一描字形。 三、练习j、q、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七、西”三个字。学生认读。 2、让“鸡、七、西”三个字与音节“qī、xī、jī”找朋友。 3、练习拼读j-ī→jī(鸡)公鸡的鸡;q-ī→qī(七)七个的七;x-ī→xī(西)西瓜的西。 4、游戏形式练习以下音节的拼读:jiāxià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拼读游戏,小朋友认真听音节时,记住手中的字母,找准自己的伙伴。j-i-ā→jiā,j、i、ā在哪里? 生:·j在这·j在这·ā在这。·我们组成j-i-ā→jiā 四、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 1、出示:q-ǜ→qù拼读音节时,发现了什么?(ü与q相拼,两点去掉了。)2、师:小ü脱了帽子大家还认得它吗?(认得。)我们来编个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着j、q、x,就脱帽。我们愿意像小ü一样见到老师脱帽问好吗?(愿意)我们都来做个有礼貌的小ü吧! 3、出示小组学习内容:①看看图,拼一拼旁边的音节。②说一说音节的声母和韵母。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生汇报自学讨论结果:j、q、x后面的韵母虽然写的是“u”但是是发“ü”的音,g、k、h后面的韵母是u。 五、布置作业。(略) “j、q、x”教学反思:〖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这节课学习声母j、q、x,j、q、x与ü相拼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发音认形,二拼读,三探究与ü相拼的规律。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课程也十分注重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音认形环节先看图,练习发音,师由熟悉的字音“鸡”带出声母“j”的发音,形象生动帖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再半扶半放学习“q、x”。小组合作观察图画,编儿歌,认形,交流,汇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的欲望,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生自读自悟,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

《小数退位减法》(教案)

§4-2《小数退位减法》(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 一、温故预习(2分钟) 计算:1.57+1.36= 2.64-0.8= 3.4+3.6= 11.65-0.5= 二、课堂助学(15分钟) 探究例2 (1)一本笔记本比一枝水彩笔贵多少元?(2)一枝水彩笔比一枝钢笔便宜多少元? 列式: 竖式: 答:答: 2.根据刚才计算的过程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在组内交流。 (1)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怎样处理?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2)整数减小数时怎样计算?

3.归纳小结:在计算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可以把被减数小数部分的末尾看作0在计算。整数减小数,可以把整数的小数部分看做零(理由:根据小数的性质。) 三、同步练习(15分钟) 1.完成书p49练一练: 7.5 0.6 13 6. 5 -3.24 -0.29 -8.6 -5.7 8 2.用竖式计算。 5.26-4.75=4-0.82= 8.04-7.4=10.2-7.08= 3.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16 4. 3 -6.7 -2.14 10.3 2.24 四、当堂检测(8分钟) 1.竖式计算(自选1题验算)。 8.3+0.69=9.6+18.4= 8.64-5.74=40-20.45= 2.建筑工地上有一堆黄沙重75.5吨,用去一些后还剩48.75吨。用去黄沙多少吨? 3.跳高比赛中,李明跳了1.3米,王军跳了1.15米,孙宁跳的高度比李明低0.05米。(1)孙宁跳了多少米?(2)王军跳的高度比李明低多少米?

20以内退位减法练习题

1) 13-4= 2) 13-5= 3) 12-4= 4) 10-4= 5) 14-8= 6) 17-9= 7) 10-6= 8) 10-5= 9) 17-9= 10) 12-7= 11) 14-9= 12) 14-8= 13) 11-8= 14) 11-2= 15) 11-5= 16) 10-7= 17) 15-9= 18) 16-8= 19) 13-5= 20) 11-6= 21) 11-6= 22) 15-6= 23) 15-9= 24) 12-3= 25) 13-6= 26) 16-7= 27) 13-5= 28) 16-8= 29) 13-9= 30) 10-9= 31) 12-4= 32) 15-7= 33) 10-5= 34) 15-9= 35) 11-3= 36) 12-7= 37) 10-9= 38) 10-4= 39) 11-7= 40) 13-9= 41) 11-5= 42) 10-7= 43) 12-6= 44) 11-3= 45) 17-9= 46) 10-8= 47) 10-3= 48) 10-3= 49) 12-8= 50) 15-8= 51) 15-8= 52) 12-8= 53) 17-8= 54) 12-7= 55) 18-9= 56) 10-4= 57) 11-2= 58) 13-9= 59) 14-8= 60) 14-7= 61) 13-8= 62) 10-3= 63) 11-9= 64) 10-1= 65) 15-6= 66) 18-9= 67) 16-7= 68) 14-7= 69) 12-8= 70) 13-9= 71) 10-3= 72) 17-8= 73) 13-6= 74) 10-1= 75) 13-9= 76) 11-2= 77) 13-8= 78) 16-9= 79) 18-9= 80) 14-9= 81) 11-8= 82) 16-9= 83) 11-9= 84) 16-8= 85) 13-7= 86) 12-7= 87) 16-7= 88) 15-6= 89) 16-9= 90) 15-9= 91) 14-7= 92) 16-8= 93) 11-9= 94) 16-7= 95) 15-9= 96) 11-2= 97) 10-3= 98) 10-3= 99) 12-8= 100) 15-8=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朗读,语文课堂亘古不变的话题。尤其在低年级阅读课上,让学生学会朗读,感悟情思,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1】《影子》 (前景:学生自由初读一两遍。老师抽读,要求两位学生把“小黑狗”一词连读,全班练习了一次。然后开始识字。) 师:学会了生字,你肯定会读课文了。自己读读课文,读出“影子”的有趣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个学生轻声读,每个字拖得长长的,语调很平,似乎还在认字)。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不够响亮。 生2:他没有把“小黑狗”连起来读。 师:还有吗?学生没人举手。 师又问:谁比他读得更好?有两三个班中积极举手的同学要求读,老师请了其中一个。这个学生朗读声音大了一些,“小黑狗”词儿连读了。从他的朗读声中,仍然感受不到“影子”的有趣。老师看看没人再举手,就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一个小节的课文就学完了,第二小节也如此这般地读完。接下来课堂上就开始练习拓展了。 【案例2】《小小的船》(同样的环节。)

师: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去了,大家会读课文吗? 生齐声:会!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学生读得很响亮,有一个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师问那个学生:你在读的时候,为什么脸上笑咪咪的? 生:我的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画。 师(非常高兴):我们读的时候,眼前要出现一幅幅的画,学着她的样子,大家读给同桌同学听,并且评议一下。学生读毕,有的说,我的同桌读得笑咪咪的;有的说,我的同桌很有表情;有的说,我的同桌读得很快。鲜有人感受到夜空月景的美妙。 上呈现的却是一遍又一遍平淡无奇的读书。古人读书,读到妙处,拍案称奇,不禁击节吟咏。此种读书乐趣,在孩子刚接触朗读时,就荡然无存,流为形式,看来是背离了朗读教学的初衷。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如何展开?我想可以紧扣“不同层次不同要求”来展开。 一、初读,要保证充足时间,全体积极参与 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准确的语言、合理的停顿来朗读课文,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第一层次,也是重点。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读到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仅字要念准,而且要让学生建构词的概念,就是让他们把词连读,弄清一个句子中有几个词构成。这样才能为感悟课文打下基础。这样高的要求,仅仅靠一遍初读,再加几分钟识字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讲,更是不够。案例1中,第一个学生读课文,他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还在认读,可知老师在初读阶段做得还不够。我认为,初读阶段

三年级数学《连续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连续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新课程理念体现在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全新的课程生态观刷新着传统教学理念,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与过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并纳入课程目标体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论做什么,兴趣都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开始学数学就已经不感兴趣了,那就好像鸟儿还没有飞上蓝天就已经断了翅膀一样,是很可悲的,只能“望空兴叹”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从兴趣入手,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科学的课堂评价手段,使他们一步步建立学好的信心,力争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最佳的课堂实效。 下面我就《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这个节内容举例说明。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小朋友,这节课让我们坐车到美丽的云南去旅游吧!(电脑显示美丽的云南著名风景图)让同学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去学习。 (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图画,使学生感到很新奇,对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基本原型。单纯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桔燥泛味,只有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1、师:屏幕上的画是“美丽的云南”,云南省有很多的自然风光,如昆明有----- 大理有------ 丽江有-------(教师一边介绍,屏幕上一边出现这些地方的美丽的风光。介绍完后,屏幕上出现示意图。)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我们从昆明出发,已经走了348千米,小朋友,我们现在到哪里呢?要到丽江还有多远呢? (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 师:我们从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用下面这个条线段来表示。

(完整版)20以内退位减法100题_30套

20-8=13-8=20-12=13-5=12-8=15-7=11-2=14-9=14-9=20-4=20-1=11-5=10-9=16-8=20-18=20-13=20-11=12-8=20-4=13-4=11-5= 13-4= 11-2= 11-7= 20-9= 16-9= 20-12= 10-2= 17-9= 20-19= 17-8= 12-9= 10-1= 15-9= 14-6= 11-2= 20-4= 16-7= 12-7= 11-8= 20-1= 15-8= 10-4= 15-9= 15-6= 10-2= 16-7= 10-7= 20-2= 14-7= 11-9= 14-5= 13-9= 12-4= 14-8= 14-7= 11-6= 11-6= 13-4= 13-7= 10-3= 12-7= 12-7= 11-7= 11-2= 10-9= 12-6= 17-9= 17-9= 13-4= 12-8= 20-2= 15-9= 11-2= 14-5= 12-3= 20-3= 11-8= 18-9= 12-3= 11-5= 14-7= 20-19= 11-2= 14-7= 13-7= 12-3= 20-19= 20-1= 13-5= 20-17= 11-3= 13-8= 20-13= 11-7= 13-4= 15-6= 20-15= 16-7= 20-1=

20-15=20-7=11-9=11-7=20-11=20-3=14-9=20-16=11-5=20-6=20-4=14-9=12-5=20-13=14-5=12-5=20-14=11-2=10-5=20-16=17-8= 14-9= 14-6= 10-2= 14-5= 11-3= 18-9= 11-6= 15-8= 14-7= 10-5= 12-9= 14-7= 20-4= 10-3= 10-8= 10-6= 12-9= 15-8= 10-8= 12-6= 13-8= 20-1= 13-8= 20-12= 10-7= 11-5= 14-9= 10-8= 20-8= 13-6= 20-1= 12-5= 11-4= 12-8= 12-7= 17-8= 15-7= 20-9= 20-13= 20-16= 20-17= 14-6= 11-2= 20-2= 17-9= 13-7= 13-8= 15-6= 13-9= 10-7= 10-3= 20-12= 16-8= 16-8= 10-7= 20-14= 11-4= 20-13= 14-7= 20-7= 14-8= 20-4= 20-17= 10-7= 12-5= 15-8= 11-6= 18-9= 12-9= 10-3= 10-5= 18-9= 15-7= 13-5= 12-3= 20-3= 11-8= 17-9= 20-15=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在学习中最先接触的是拼音,拼音学习的枯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遵循儿童现阶段学习规律,在拼音教学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韵母“a”教学案例: 教具准备:一家人图画、写有儿歌的小黑板、字母及音节卡片。老师在在大黑板上写好“一家人→儿歌→卡片→海边”的路线图。 [一]师:今天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拼音王国里的拼音宝宝们邀请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到海边玩,你们想去吗? 想去!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请同学们坐上开往黄金海岸的汽车,由老师当司机,我们出发吧!(老师作驾车状,播放音乐) 师:嘟嘟嘟,到站了,让我们下车吧。哇,这里的空气真新鲜,景色真美呀! 师:(老师出示路线图)看,我们现在到达这里了(指一家人图画),想到海边还要经过三次闯关游戏,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看,我们语文书里的一家朋友也想陪我们一起去海边,那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图片上的朋友吧! 生:有爸爸、妈妈。 生:有女儿) [二]师:他们一家不仅要给我们当导游,而且可爱的小姑娘还说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呢。(出示儿歌) 师:那我们就快快来读一读吧,读完,我们就离海边更近了! 生:好。(师生反复朗读儿歌《家》) [三]师:小朋友们,海边附近正在举行答对有奖活动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生:太好了(拼读卡片上的音节词和韵母四声卡片) [四]师:我们完成了这么多闯关大比拼,终于可以到达海边了(教师小节),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生:开心!(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师:让我们和拼音宝宝a说再见吧: 生:(挥手)再见! 师:小朋友们请坐好,老师就要开车了。 这是我在执教汉语拼音《a》一课中的几个片断,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爱玩是孩子的共性,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片断(一)是导入环节,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去海边并结实一家新朋友的情境,为整节课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拼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片断(二)中运用小女

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

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一) 1) 13-4= 2) 13-5= 3) 12-4= 4) 10-4= 5) 14-8= 6) 17-9= 7) 10-6= 8) 10-5= 9) 17-9= 10) 12-7= 11) 14-9= 12) 14-8= 13) 11-8= 14) 11-2= 15) 11-5= 16) 10-7= 17) 15-9= 18) 16-8= 19) 13-5= 20) 11-6= 21) 11-6= 22) 15-6= 23) 15-9= 24) 12-3= 25) 13-6= 26) 16-7= 27) 13-5= 28) 16-8= 29) 13-9= 30) 10-9= 31) 12-4= 32) 15-7= 33) 10-5= 34) 15-9= 35) 11-3= ¥ 36) 12-7= 37) 10-9= 38) 10-4= 39) 11-7= 40) 13-9= 41) 11-5= 42) 10-7= 43) 12-6= 44) 11-3= 45) 17-9= 46) 10-8= 47) 10-3= 48) 10-3= 49) 12-8= 50) 15-8= 51) 15-8= 52) 12-8= 53) 17-8= 54) 12-7= 55) 18-9= 56) 10-4= 57) 11-2= 58) 13-9= 59) 14-8= 60) 14-7= 61) 13-8= 62) 10-3= 63) 11-9= 64) 10-1= 65) 15-6= 66) 18-9= 67) 16-7= 68) 14-7= 69) 12-8= 70) 13-9=

(一年级语文教案)《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的谜底是什么来?现在老师给你们说一个“千条线──”好再听这一个“有

时象个圆盘──”“天上栽花六个瓣,──”好,难不住你们?我再说一个“远看山有色──”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你们猜的对,出示课题《画》;老师边板书课题《画》能背过这首古诗的请举手,呀,这么多能背过的?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是怎样为什么猜是画?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讨论是根据什么?好)。 评析: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但最后一个谜语出乎我得意了之外,有个学生竟然说出火球不能拍,可见这个学生非常聪明,非常有想象力。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课堂教学实录 一、复习9+2=11 1、师:打开电脑,让生看一看,说一说,这是什么水果? 生:这是桃子。 师:数一数有几个桃子? 生:数,有9个桃子。 师:再操作以下电脑,问生又多了几个桃子? 生:又多了2个桃子。 师:想一想原来有几个桃子? 生:原来有9个桃子。 师:原来有9个桃子,又多了2个桃子,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同学们数一数。 生:数,一共有11个桃子。 师:谁能用算式算一算? 生:举手,说9+2=11。 2、师:出示一题9+()=11 生:2。 师:9+(2)=11 生:读9+(2)=11 二、新授:11-9 1、数物体计算。 师:让学生观察画面,数一数有多少个桃子? 生:有11个桃子。 师:数一数虚线框起来了几个桃子? 生:数,说框起来了9个桃子。 师:虚线外面有几个桃子? 生:有2个桃子。 师:虚线框起来的桃子,我们可以说是“吃了9个桃子” 一共有11个桃子,吃了9个桃子,还剩几个桃子? 这句话的意思用式子表示就是11-9,根据上面我们分析的意思,同学们想一想11-9等于几? 生:11-9=2 师:一共有11个桃子,吃了9个桃子,还剩2个桃子。也就是 11-9=2 2、根据加减法的关系计算。 师:想一想,9加()得11。 生:9加(2)得11。 师:11减9得()。 生:11减9得(2)。 师:11-9=2 3、根据数的组成计算。 师:11由几和10组成? 生:11由1和10组成。 师:用斜线表示11的组成,问10写在左边还是右边? 生:10写在右边。 师:10为什么写在右边? 生:10写在右边离的减数近。 师:10减9等于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

15-9= 12-6= 17-9= 18-9= 11-2= 20-1= 16-9= 16-8= 12-3= 15-6= 14-6= 13-6= 13-4= 15-9= 13-8= 15-8= 15-7= 13-7= 12-8= 14-9= 17-8= 12-6= 12-7= 12-4= 14-8= 13-9= 11-8= 12-9= 11-4= 11-6= 14-7= 11-7= 11-3= 14-9= 12-6= 12-7= 17-8= 12-4= 16-7= 11-8= 14-8= 12-9= 16-7= 14-7= 12-8= 12-8= 15-9= 14-7= 11-3= 14-6= 12-4= 14-6= 17-8= 13-8= 20-4= 13-8= 15-6= 15-7= 15-6= 15-9= 15-9= 17-8= 15-9= 14-7= 13-8= 14-8= 11-2= 15-9= 12-4= 11-4= 20-5= 15-7= 20-9= 11-3= 15-7= 17-8= 12-7= 12-4= 12-4= 14-8= 11-8= 12-9= 20-3= 20-5= 14-7= 12-7= 11-4= 11-3= 12-4= 11-8= 12-9= 12-4= 15-8= 14-7= 15-6= 12-9= 14-9= 20-6= 15-9= 12-8= 12-4= 20-7= 12-8= 14-6= 20-4= 12-8= 14-6= 13-8= 12-8= 14-6= 13-8= 15-7= 14-6= 13-8= 15-7= 20-8= 13-8= 20-7= 12-9= 15-9= 15-9= 14-5= 15-8= 12-4=

(完整word版)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字号:大中小 9、漱口 案例分析 (教学进入到重要的识字环节,媒体出示全篇课文内容,三个红色的生字在闪烁。) 师:小朋友,你认识了哪个生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呢? 生:我认识了“拿”。我们拿东西要用手,我发现“拿”的下面就是一个“手”字。 师:噢,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来补充。两手一合,拿拿拿。 师:你给“拿”编了个字谜可真棒! 生齐念拿字字谜,还给“拿”找了不少好朋友。 生:我知道喝水喝茶都要用嘴,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我还知道不少口字旁的字:吃、吐、喷、咬。 其他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踊跃发言,积累了不少“口字旁”的字。老师在小小积累榜上板书了这些字。 …… 生:我认识了“兴”(其实是“头”字)。 这时,底下发出一阵唏嘘,不少小手高高举起,发言的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说:“他说错了,这个字念‘头’,不是高兴的‘兴’。”生:“头”和“兴”看起来很像,但不一样。我要提醒大家:“头”的一撇比较长,超过了横,而“兴”的横上有一撇,横下还有一撇,两撇是分开的。师:小朋友眼睛真亮,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仔细看看。(让学生观察老师板书:头──兴) 师生一起书空两个形近字。 ……经过这个小插曲,教学进入下一环节。 二期课改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要让孩子自主学习并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

说,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所获取的快乐远远超过了经老师传授懂得知识而获得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比如:学习“拿”字,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字形理解。学生还编出了挺不错的字谜,并通过组词或说一句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辨别其形、音、义。学习“喝”字时,让学生积累“口字旁”的字,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当学生将“头”字错认成“兴”字时,不急于纠错,而是放手让孩子通过自己对细微的地方的观察和比较,寻找两个形近字的不同之处。最后再师生一起书空,这样所花的时间不多,但学生却在头脑里留下清晰的印象,可以减少形近字词之间的混淆和遗忘,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仔细倾听和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大胆让孩子自己去纠错、改错。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整个教学过程能紧扣目标,教学环节彼此衔接,顺理成章。教学中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互动自然有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有两点:(1)采用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为了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我在识字教学和音节拼读的环节中主要采用游戏法的方法,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拼读的热情,让他们学得愉快而轻松。而且使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说话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说完整的话,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对在说话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提醒并指导改正,宽容他们的不足,多多鼓励他们,因此,学生在多次训练后就能注意自己语言的完整与明确。 通过教学,有收获,也有困惑。困惑的原因在于:在拓展训练时,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家庭环境文化的差异,他们的说话能力、知识面相差甚远,如何带动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的知识面也能更开阔些,从而避免高年级两级分化的严重现象,这是我急于想与大家一起必探索,一起解决的关键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8、19页例2 例3 教材分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加法和减法”这一单 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重点突出如何退位的问题,让 学生在全面了解计算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并且了解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笔算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 减法笔算,知道了竖式的写法,本节课主要解决在遇到各位数想减不够减的情 况该怎么解决。 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课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两位 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设计方案。复习准备—问题导学—合作学习—归 纳总结—情景学习,即运用教学工具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带着 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巩固已学的乘法口诀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例题中学 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课 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52-21 79-37 65-24 出示56根小棒,让学生口述从56根小棒中拿走8根,讨论为什么得数十位上是4而不是5,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写课题:退位减法 二、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上节数学课,我们知道北京以绝对的优势取得申奥成功,我们心中都无比骄傲,(渗透爱国主义精神)也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还留下一些数学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什么问题吗?现在我给小朋友们两个数学信息“北京56票,巴黎18票”,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三、自主探究 1、小朋友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学生自主活动) 2、汇报:①北京和巴黎一共有多少票?(56+18) ②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56-18) ③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56-18) 3、②、③中56-18你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 列出竖式,让学生小组讨论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4、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 5 6 5 6 — 1 8 — 1 8 4 8 3 8

(完整)一年级数学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

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 13-4= 13-5= 12-4= 10-4= 14-8= 17-9= 10-6= 10-5= 17-9= 12-7= 14-9= 14-8= 11-8= 11-2= 11-5= 10-7= 15-9= 16-8= 13-5= 11-6= 11-6= 15-6= 15-9= 12-3= 13-6= 16-7= 13-5= 16-8= 13-9= 10-9= 12-4= 15-7= 10-5= 15-9= 11-3= 12-7= 10-9= 10-4= 11-7= 13-9= 11-5= 10-7= 12-6= 11-3= 17-9= 10-8= 10-3= 10-3= 12-8= 15-8= .

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 15-8= 12-8= 17-8= 12-7= 18-9= 10-4= 11-2= 13-9= 14-8= 14-7= 13-8= 10-3= 11-9= 10-1= 15-6= 18-9= 16-7= 14-7= 12-8= 13-9= 10-3= 17-8= 13-6= 10-1= 13-9= 11-2= 13-8= 16-9= 18-9= 14-9= 11-8= 16-9= 11-9= 16-8= 13-7= 12-7= 16-7= 15-6= 16-9= 15-9= 14-7= 16-8= 11-9= 16-7= 15-9= 11-2= 10-3= 10-3= 12-8= 15-8=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9-3= 9-3= 8-1= 17-6= 11-7= 14+0= 17-3= 9-1= 6-5= 7+11= 17-9= 6+12= 9-0= 15+1= 8+7= 3-3= 6-4= 0+1= 19-9= 7-4= 0+14= 11-2= 13-2= 11-7= 8+1= 8+8= 7-0= 1+1= 3-3= 12-5= 8+9= 13-9= 9+10= 17-3= 15-8= 16-9= 5+8= 13+6= 4-3= 3-1= 11+6= 11-0= 3+8= 11+9= 8+12= 9-7= 4+7= 7-3= 13-1= 9+4= 9+11= 1+7= 9-1= 10+8= 1+0= .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案例及评析ang、e

《ang、eng、ing、ong》教学案例及评析评析: 一、抓住难点,以点带面。 在后鼻韵母的教学,关键在于“ng”的发音,教者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出示“ng”,教师说清楚发音的方法,然后通过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利用小班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ang、eng、ing、ong、ying”的发音,以点带面,面向全体。这种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中,教师逐个指导后鼻韵母的发音相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者在教学后鼻韵母时,让学生根据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尝试自己读出后鼻音,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融入游戏,趣中学习。 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到小学课堂中,35分钟学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根据学生爱玩的特性,教者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游戏,如“采蘑菇、采花朵”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关注学生,面向全体。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目光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注意,课堂上没有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本节课教者采用大面积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老师在每个学生的自我表现中,还能即时发现学习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 教材分析: “ang、eng、ing、ong”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最后一篇课文。 课文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读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

在每个后鼻韵母前都配一幅图和表明图意的音节。第一幅图是山羊,图下是“羊”的读音,借yang分析出ang的音。第二幅图是台灯,图下是“灯”的读音,借deng分析出eng的音。第四幅图是钟,图下是“钟”的读音,借zhong分析出ong的音。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四个后鼻韵母的读音,课文还安排了声母和ang、eng、ing、ong拼读音节的练习,包括两拼与三拼的音节。最后是音节tai yang的书写格式。本课课文图文结合,分散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拼音。写字教学也是在前几课书写单个音节的基础上,尝试进行音节词的书写,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分析: 班内学生男生占大多数,个个活泼、好动。由于他们刚刚入学不久,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久,喜欢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班内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学生在前一课前鼻音的学习中,已掌握了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设计理念: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读准音,认清 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教学重、难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ng、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蒲河九年制学校杨群喜 【教学背景】: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学习是个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任何出错都是正常的。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错误深究一步,常常会使错误成为教学的新的探究点,教师的推波助澜,成就了学生的纵深发展。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例题提出的不同问题,自己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自主纠错,培养发现意识。 【教学片段】 1、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体育老师要跟同学们上体育课了,老师去体育室给大家借足球。 (2)、课件显示老师借足球的情景,体育室里有36个足球。老师说我们班借了8个足球。 (3)、问:你看到什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问题。如果想知道“还剩多少个足球?”你应该怎样计算? (5)、引导学生说出36-8=,为什么用减计算? 2、探索计算方法 师:到底36-8等于多少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草稿本,自己算一算,会算的小朋友可以直接算,不会算的,可以请小棒帮忙。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6不够减8,去向3借一个“十”来,6变成16,16减8等于8,30变成了20,所以就是28。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听懂了吗?请听懂的小朋友再说一说。 生2: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6-8=8、20+8=28。 生3:6减8不够减,把30里面的10借出来,就变成了16,16减8等于8,30变成了20,20加上8等于28。 师:小朋友都听懂了,那么老师来考考大家,36-9=?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做一做吗? 唐悦迅速地说:“等于25。”(其他同学哄堂大笑。) 这显然是个错误的答案,但又明显有思维的空间,何不将错就错呢?我马上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说:“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唐悦头低低的,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她终于开口了:“我把9看做10,把36-10=26,再把26-1……话还没说完,就哎呀一声,老师我算错了,应该是26+1=27。” 我连忙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她说:“36-10多减了1,后面应该要加1还给26,不能再减1了,要不然就被多减了2。”我率先鼓起了掌,班上随即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唐悦在掌声中骄傲地坐下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看来你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了?” 生:“当然了”。 一声“当然了”还没说完,林珊马上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做的更快?” 师:“你来说说?” 张雨晗理直气壮地答道“36-10=26,26+2=28。” 我微笑着点点头问同学们:“有谁对这种计算方法提出疑问,或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