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油工程大纲(李颖川版)

采油工程大纲(李颖川版)

采油工程大纲(李颖川版)
采油工程大纲(李颖川版)

此大纲为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授课计划,也可供考中油的研友参考

《采油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Petroleum production engineering

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64,实验学时4

4、学分:4学分

5、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油层物理、油气渗流力学、油藏工程

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

7、大纲执笔:石油工程教研室李颖川

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6.11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该课程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专业课程之一。本门课程是从油层出发,全面阐述石油开采方法的一门综合性专门技术。该课程主要保证学生掌握各项采油工艺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熟悉相应问题的工程背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采油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生产管理、工艺设计等实际工作的能力,掌握解决采油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油井生产系统流动过程的动态规律、各种采油方式和增产工艺措施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力图建立采油系统工程观念,掌握采油工艺的基础理论和采油工程设计方法及施工技能。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油井基本流动规律(10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油气流入动态(4学时)

一、油气两相渗流的流入动态

二、含水及多层油藏油井流入动态

三、完井方式对油井流入动态的影响

四、预测未来油井流入动态

第二节气液两相管流基本概念及基本方程(2学时)

一、气液两相管流的滑脱现象及特性参数

二、气液两相管流的流型

三、气液两相管流压力梯度方程及求解步骤

第三节气液两相管流计算方法(2学时)

一、垂直管两相上升Orkiszewski方法

二、倾斜(水平)管两相流计算方法

三、环形空间流动的处理方法

第四节嘴流动态(2学时)

一、单相气体嘴流

二、气液两相嘴流

教学要求:明确采油工程的地位、研究对象、课程特点及其学习方法。了解采油生产系统组成和采油方法及油井增产措施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采油系统工程概念。掌握垂直井和水平井单相油流产能预测理论和方法,正确计算绘制目前和未来溶解气驱油井及产水情况下的流入动态曲线,综合分析射孔和砾石充填完井方式对油井流入动态的影响。了解气液两相管流(油井举升及地面集输管流)的基本知识。通过两相流管实验观查和认识两相流流型及其变化。重点掌握垂直管和倾斜管(水平管)两相流压降计算方法。掌握油嘴节流基本理论和动态规律。

重点:油井流入动态和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方法。

难点:油嘴节流基本理论和两相流液相滞留特性。

第二章自喷及气举采油(8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4学时)

一、基本概念和分析步骤

二、节点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第二节气举采油(4学时)

一、气举采油方式及气举管柱

二、气举的启动压力与工作压力

三、气举阀

四、连续气举设计

教学要求:明确自喷井各流动过程的协调原理,掌握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和实施步骤。

了解气举方式及类型,明确气举采油的基本原理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气举阀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和连续气举工艺设计方法。

重点:油井协调概念及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方法,连续气举设计方法。

难点:气举井的卸载过程和气举阀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有杆泵采油(12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有杆抽油装置(1学时)

一、抽油机

二、抽油泵

三、抽油杆柱

第二节抽油机悬点运动(1学时)

一、简化分析

二、精确分析

第三节抽油机悬点载荷(2学时)

一、悬点静载荷及其理论示功图

二、悬点动载荷

三、摩擦载荷

四、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

第四节抽油机平衡计算(1学时)

一、平衡方式及其原理

二、平衡计算

第五节减速器扭矩及电动机功率计算(1学时)

一、扭矩计算

二、扭矩曲线的应用

三、电动机功率计算

第六节泵效分析(2学时)

一、柱塞冲程损失对泵效的影响

二、气体对泵效的影响

三、漏失对泵效的影响

四、提高泵效的措施

第七节抽油系统选择设计(2学时)

一、确定下泵深度

二、抽油杆强度计算和杆柱设计

三、抽油机选择

第八节抽油井生产分析及系统效率(2学时)

一、环空液面探测

二、抽油泵工作状况分析

三、井下示功图的计算机诊断

四、系统效率分析

五、提高系统效率的途径

教学要求:掌握机-杆-泵装置的基本理论和常规工程计算方法。正确地选择抽油设备和进行抽油系统的生产分析。

重点:机-杆-泵工作过程的力学分析及示功图分析。

难点:泵效分析,减速器扭矩计算。

第四章无杆泵采油(4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潜油电泵采油(1学时)

一、潜油电泵举升系统

二、井下多极离心泵工作特性

三、潜油电泵系统设计

四、潜油电泵井的节点分析方法

第二节水力活塞泵采油(1学时)

一、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组成和类型

二、水力活塞泵的结构及型号工作原理

三、水力活塞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四、水力活塞泵系统设计

第三节水力射流泵采油(1学时)

一、射流泵结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二、射流泵的型号

三、射流泵动态特性

四、射流泵的选择

第四节螺杆泵采油(1学时)

一、螺杆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螺杆泵的工作特性

三、螺杆泵系统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潜油电泵、水力活塞泵、水力射流泵、螺杆泵四种机械采油方式的采油系统的装置及其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了解影响四种无杆泵工作特性的主要因素。正确地设计各种无杆泵采油装置和分析采油系统生产动态。

重点:四种机械采油方式的采油装置及其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难点:水力活塞泵采油装置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第五章注水(4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水质(1学时)

一、注水过程中油层伤害的因素

二、注水井油层特定堵塞机理

三、油田生产对注水水质的基本要求

四、水质的指标体系

五、注入水水质推荐标准

六、水质标准的制定方法

第二节水源及水处理(1学时)

一、水源选择

二、水处理措施

三、水处理流程

第三节注水井动态(1学时)

一、流度比与吸水指数

二、注水井的注水量

三、吸水能力因素分析

四、注水指示曲线分析与应用

第四节注水工艺(1学时)

一、注水工艺参数设计

二、注入系统

三、实施注水

四、注水井工艺措施

教学要求:明确注水工程的任务和注水对水质处理的技术要求。掌握注水井动态分析、注水管理方法和常用稳油控水方法。

重点:注水过程中油层伤害的因素分析。

难点:注水对水质处理的技术要求。

第六章水力压裂(12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水力压裂造缝机理(2学时)

一、地应力力分析

二、裸眼井水力压裂造缝机理

三、地应力场测量及计算

第二节压裂液(2学时)

一、压裂液类型

二、压裂液添加剂

三、压裂液流变性

四、压裂液的滤失性

五、压裂液对地层的污染

第三节支撑剂(1学时)

一、支撑剂类型

二、支撑剂性能

三、支撑剂选择

第四节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模型(2学时)

一、卡特面积公式

二、PKN模型

三、CGD模型

四、CGD和PKN模型的比较

第五节支撑剂输送(1学时)

一、支撑剂沉降特性

二、沉降型布砂设计

三、悬浮型布砂设计

四、改善支撑剂在裂缝中分布的方法

第六节水力压裂评价(1学时)

一、水力裂缝评估

二、工艺效果分析

三、水力压裂经济评价

第七节水力压裂设计(2学时)

一、选井选层

二、确定入井材料

三、水力压裂设计计算

第八节水力压裂工艺技术(1学时)

一、分层及选择性压裂

二、控缝高压裂技术

教学要求:对岩石破裂机理、裂缝延伸状况、压裂液、支撑挤类型及其性能,填砂裂缝导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水力压裂计算模拟、压裂设计方法、水力压裂经济评价等的分析理论,掌握水力压裂基本概念、基本设计方法。了解水力压裂三维延伸优化设计及适于不同储层条件和压裂施工目的水力压裂新工艺、新技术。

重点:压裂机理、裂缝延伸机理。

难点:压裂模拟计算、压裂设计。

第七章酸化(10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酸化增产原理(2学时)

一、酸化工艺分类

二、酸化增产原理

第二节酸-岩化学反应当量及反应产物(2学时)

一、酸-岩反应的化学当量

二、酸-岩反应生成物状态

第三节酸-岩化学反应动力学(2学时)

一、酸-岩化学反应机理

二、酸-岩反应速度及动力学方程

三、酸-岩反应速度的室内确定及动力学参数测定

四、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

第四节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设计计算(1学时)

一、酸沿裂缝流动反应的浓度分布及有效作用距离

二、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

三、酸化增产倍比预测

第五节砂岩储层酸化设计计算(1学时)

一、砂岩储层酸化酸浓度及矿物浓度分布

二、砂岩储层酸化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

三、砂岩酸化效果预测

第六节酸化工艺设计(1学时)

一、酸化处理井和层的选择

二、常用酸化工艺

三、酸压设计

四、基质酸化处理设计

第七节酸液及添加剂(1学时)

酸液类型及选择

酸液添加剂及选择

教学要求:掌握酸岩反应机理、基本酸岩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酸液及其添加剂的选择及评价、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设计计算模拟方法。分析基质酸化后孔隙度、渗透率分布、压裂酸化酸蚀裂缝有效作用距离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掌握酸化工艺技术的基本概念,选择方法、基本设计方法。了解酸化优化设计及酸化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重点:酸岩反应机理、酸化工艺设计。

难点:酸化模拟设计计算、酸化优化设计。

第八章油井防砂、防蜡与堵水工艺技术(自学)

第九章稠油和高凝油的开采技术(自学)

(二)实验教学:

1、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气、液两相在垂直管中的流态变化,综合分析其现象;了解两相垂直管流实验原理、装置流程、操作测试方法。了解游梁式抽油机及深井泵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管式泵、杆式泵、水力活塞泵、电潜泵、螺杆泵结构各部件的结构及用途。

2、实验内容和占用学时的具体分配

(1)两相垂直管流实验实验学时:2学时综合型1)实验目的要求:研究气、液两相在垂直管中的流态变化,综合分析其现象;了解两相垂直管流实验原理、装置流程、操作测试方法。测定不同气量下的产液量和气体体积流量,并观察其流态,绘制Q~V曲线。

确定始喷点、停喷点、最高效率点和最大产量点。掌握两相垂直管流的基本变化规律。

2)实验仪器设备:气液两相垂直管流实验装置、空气压缩机、计时器、光电转换器、精密压力表、转子流量计、恒液位水箱、气体调压阀、稳压器、电磁阀、空气包、模拟井筒、输水管线、氧气管等。

(2)抽油机及深井泵模型抽水实验实验学时:2学时综合型1)实验目的要求:观察了解游梁式抽油机及深井泵的结构、工作原理。测定(有)无气体影响时的抽汲液量,计算其泵效,分析气体对泵效的影响、气锚防气效果。掌握深井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影响泵效的因素,观察已剖管式泵、杆式泵、水力活塞泵、电潜泵、螺杆泵结构。掌握它们各部件的结构及用途;拆装深井泵。

2)实验仪器设备:教学游梁式抽油实验装置、空气压缩机、计时器、光电转换器、精密压力表、转子流量计、气体调压阀、氮气瓶、液压阀、电磁阀、已剖管式泵、杆式泵、水力活塞泵,未剖深井泵、管钳、手套、黄油等。

3、实验课的考核办法

以实验报告考核。

4、实验教材

石油工程教研室编. 采油工程实验指导书,2006年版

五、考试考核办法:

该课程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 %、期末考试成绩占80 %。

1、平时成绩包括:

(1)每次课后布置习题或思考题,即平时作业。

(2)上课回答问题。

(3)不定期课堂测验。

(4)实验报告成绩。

2、期末闭卷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按学校规定提供A 卷和B 卷。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李颖川主编,《采油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重印版参考书:

张琪等编,《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9

M.J.E Conomides 著,《石油开与采系统》

K.E.Brown 著,《升举法采油工艺》

The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candesartan is associated with superior neurocognitive outcomes compared with lisinopril in older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new randomized study suggests.

"Although further larger and longer-term studies are needed, th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provides additional and incremental support to the positive neurocognitive effects of candesartan that are likely independent and additive to their 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ects," the authors, led by Ihab Hajjar, MD, 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tlanta, Georgia, conclude.

"While these findings would fall into hypotheses generation and justify larger trials, ARBs in general, and candesartan in particular, offer an intriguing therapeutic possibility for cognitive disorders in relation to vascular brain injury, and especially when considered cumulatively with prior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ey say.

"Currently, there are no available drugs for executiv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other cognitive disorders that are becoming more prevalent as populations age. Henc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ARBs in this area are critical," they add.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AMA Network Open on August 6.

Commenting on the findings for Medscape Medical News, Jeff Williamson, MD, professor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 medicine at Wake Forest School of Medicine, Winston-Salem, North Carolina,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said: "These are important results and add to an emerging picture that ARBs may be superior to ACE inhibitors and perhaps even other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in terms of their neurocognitive benefits."

Williamson, who headed up the recent SPRINT MIND trial, which showed that aggres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lowered the risk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dded: "This work is from a scientifically careful and rigorous team, but I also noticed that the dropouts are pretty significant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trial is short, so this speaks to the need for a larger study."

In the article, Hajjar and colleagues explain that clinical trials have suggested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using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provides cognitive protection in individuals without impaired cognition, but it is unclear if this is also true in individuals who have symptom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dition, studies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neurocognitive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classes in individuals who are cognitively impaired are limited. It is also unclear if these effects are related to the reduction in blood pressure or to possible pleiotropic blood pressure-independent effects of certain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 Therefore, comparing antihypertensive drug classes independent of the degree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is critical, they note.

For the current study, 176 individuals aged 55 years or older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hypertension were withdrawn from prior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and randomized to candesartan (up to 32 mg) or lisinopril (up to 40 mg) both once daily. Participants underwent cognitive assessments at baseline and at 6 and 12 months. Brain MRI was conducted at baseline and 12 months.

《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复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采油工程作业计划第1章:1.1;1.3;1.5;1.6;1.9 第2章:2.1;2.5;2.7 第3章:3.1;3.6;3.7;3.8 第5章:5.1;5.2 第6章:6.2;6.8 第7章:7.1;7.2 采油工程作业答案题1.1 解: 由上表数据做IPR曲线如下图1-1(a): 图1-1(a) 由IPR曲线可以看出,该IPR曲线符合线性规律,令该直线函数为b = KQ P+

则由给定的测试数据得: 98.154 52.1237.1491.1611.20=+++=p 1.454 4 .621.535.404.24=+++= q 2 2222 )98.1552.12()98.1537.14()98.1591.16()98.1511.20()(-+-+-+-=-=∑p P S wfi qq 4855.32=qq S 427 .162)1.454.62()98.1552.12()1.451.53()98.1537.14()1.455.40()98.1591.16()1.454.24()98.1511.20()()(0-=-?-+-?-+ -?-+-?-=--=∑q Q p P S i wfi pq 2.0427 .1624855 .32-=-= = pq qq S S K 25=-=q K p b 所以252.0+-=Q P )./(81.5860 1000 5)./(52.0113MPa d m MPa d t K J =?==--=-= 25|0===Q r P P (MPa) 油井位于矩形泻油面积中心,矩形长宽比为2:1,井径0.1米,由此可得: 14171 .045000 668.0668.02 1 =?== w r A X 由) 4 3 (ln 2000s X B ha k J +-= μπ可得 a s X B J h k πμ2)43 (ln 000+- = 0μ=4mPa.s ,0B =1.2,a =86.4,s =2,代入上式可得: m m h k .437.020μ= 注:本题也可以在坐标纸上根据测试数据通过描点绘制IPR 曲线(直线),

采油工程在线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采油工程》 学习中心:_______ 姓名:_李兵_ 学号:__936203__ 二、基础题(60分) 1、概念题(6题,每题5分,共30分) ①采油指数: 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日产油量称为采油指数,即油井日产油量除以井底压力差,所得的商叫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等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综合指标,采油指数等于单位生产压差的油井日产油量,它是表示油井产能大小的重要参数。 ②IPR曲线 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简称IPR曲线,又称指示曲线。就单井而言,IPR曲线是油气层工作特性的综合反映,因此它既是确定油气井合理工作方式的主要依据,又是分析油气井动态的基础。 ③自喷采油 油田开发早期,油井依靠油层天然能量将油从井底连续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 ④冲程: 发动机的活塞从一个极限位置到另一个极限位置的距离称为一个冲程。 ⑤酸化压裂 用酸液作为压裂液,不加支撑剂的压裂。酸化压裂主要用于堵塞范围较深或者低渗透区的油气井。 ⑥吸水剖面: 指的是水井各个层位对于注入水的分配比例,也是应用于调剖堵水,防止水窜,提高注入水在各个层位的波及系数,提高油层的驱油效率,从而提高采收率。2、问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①什么叫泵效,影响泵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泵的实际排量与理论排量之比的百分数叫泵效。 影响泵效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地质因素:包括油井出砂、气体过多、油井结蜡、原油粘度高、油层中含腐蚀性的水、硫化氢气体腐蚀泵的部件等;(2)设备因素:泵的制造质量,安装质量,衬套与活塞间隙配合选择不当,或凡尔球与凡尔座不严等都会使泵效降低。(3)工作方式的影响:泵的工作参数选择不当也会降低泵效。如参数过大,理论排量远远大于油层供液能力,造成供不应求,泵效自然很低。冲次过快会造成油来不及进入泵工作筒,而使泵效降低。泵挂过深,使冲程损失过大,也会降低泵效。

浅谈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浅谈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发表时间:2017-11-13T10:35:57.6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作者:侯小宾 [导读] 摘要:在油田采油技术分析,使用的是水驱采油法,而油藏采收率不高,特别是在资源较少情况下,实行更新技术运用就更为重要了。 新疆敦华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在油田采油技术分析,使用的是水驱采油法,而油藏采收率不高,特别是在资源较少情况下,实行更新技术运用就更为重要了。在采油过程中,不断创新技术,从多方面运用新技术,为油田整体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采油工程;新技术;研究;展望 一、新技术于采油工程中的应用及问题 1.采油工程发展过程极其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技术成面存在着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的采油工程一直处于技术比较低下,石油开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往往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之后,得到的采油量很少。经过努力我国进一步采用化学驱油与注水开发的技术,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近些年来,我国采油工程采用完井,人工举井,低渗透油藏压裂酸化工业技术等等,并对此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与推广。可因为地表石油被开采到了极致,采油工程将面临着更大的问题,故而采用了高新科技的一些手段进行突破。效果比以往进步了许多,尽管如此,可还是达不到世界顶尖的地位,包括我国如今的钻井设备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油层保护方面与美国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采油工程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必须从高新科技方面下手研究。 2.采油工程副导致环境污染及生命安全巨大问题 能源问题一直是所有国家面临着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国自然也不列外,而石油占据着能源开发极大的比重。可随着石油开发事业的发展,也渐渐的产生了一种副作用,即对于环境问题的污染,这种问题不具备短暂性,而是有着极其大的持久性与破坏性。采油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诸如采油工程中破坏污染地下河流,工业废气无处排放而污染大气层等问题。除此之外,采油工程相当一部分的人力支持,而每年都会有因为采油工程问题而导致采油工人发生伤残事件,严重的还会导致采油工人工作中丧失性命,这皆是因为高新科技的不发达而导致一系列能够尽量避免的问题。 二、采油工程新技术的运用分析 1.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运用 在采油技术的运用中,微生物采油技术也是一种理想的技术模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生物运用,最主要的是融入细菌模式,在原理运用中,将在油田中注入某一种细菌,形成油层的发酵反应,在细菌发酵的过程中,形成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并推动井下油藏的开采,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油藏的开采效率。在这种技术中的运用,主要是对于一些含水相对较高的油田进行开采,对于一些老油田井进行技术创新,能为整个技术运用提供有效的技术帮助。 2.水力振动采油技术的运用 这种技术是一种新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油田的套管进行整体控制,将油管与井下的激振器进行安装,形成井矿中的振动脉冲,在这种综合方式中,形成脉冲驱动水力的作用,并进行地下油层中传波的方式。在这种技术中,主要是通过水利波的方式,对井底的一些杂质以及泥浆进行及时的清理,形成地下盐类沉积发生和谐的振动,并构成不规则的缝隙或者不闭合的孔洞。在周期性的脉冲作用下,形成整体的冲击力,并产生网络裂缝,并形成脉冲波在油藏中进行交变反应,形成一定的变应力,可以有效的改变原油的流动性能,对于其分子构造、表面张力等都能形成一定的改变。因此,在整个技术控制中,水力振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原油的采收效率,对于地质对原油的渗透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减少原油中水分的综合含量,形成声波对原油的综合效果。 3.纳米材料的采油技术运用 在目前,纳米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运用模式,主要是采用MD膜的驱动效应,形成驱动剂的运用功能,并形成分子控制的整体模式,对于原油的一些分子模式,可以有效的形成多种管理方式,在多种成分随意组合的状态下,对基本原料进行水溶液的聚集混合物处理,尤其是一些平面的环形分子、生物内的酶类物质以及蛋白质与其他微小的粒子等,在水溶液的作用下进行流态化的处理,并构建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油层表面的成分组合,形成一张相对坚韧与坚固的MD膜,可以有效的减少油层对岩石的粘附效用,并综合原油与水溶液的流动性对比,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增强整个携带能力,更好的提升整个采油的效率,并对原油的驱动效应与地面开采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4.热超导采油技术 热超导是指让一定物质经过特定处理处在生产所需状态下,此时该物质热阻减小为零或近似于零。该技术实现方法是把配置混合好一定化学物质压到密闭管柱中,并通过加热使该管柱两端的受热不够均匀,此时化学物质立即出现化学相转变,激发气态分子,并增强运动,发生了不规则碰撞,产生非常大能量,并以声波形式传热。热超导技术目前可以分成两种:能耗自平衡稠油采油技术和超导加热热洗技术。能耗自平衡稠油采油技术原理把超临界导热液体通过中空抽油管线注到井底,并借助超临界导热液体对热量传导性能把井底自身热量传到地面。此技术不用配备加热设备即可提升地面井口生产出的温度,从而清除井筒结蜡、降低流体粘度,提高了采收率,为油井稳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采油工程技术运用的发展趋势 在采油技术的创新之路上,尤其是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采油新技术的整体运用提供了更多的帮助,通过在生物工程技术、材料技术以及各种勘测技术的创新,将会形成更大的发展前景。一是出现向集合加成与智能控制方向发展;二是向信息技术与数字模拟方向发展;三是向即时性与自动化方向发展;四是向低污染低能耗与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五是向勘察、探测、开采一体化综合新概念方向发展。这些综合开发技术的运用,对于提升整个采油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在针对一些油田发展较晚底子薄的实际状况,在整个技术创新中,形成多种综合模式的运用,尤其是结合地理因素、地质因素等多样化的条件中,对于勘探技术不断要求高,开采技术也呈现出更大的技术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整体运用,更好的满足多方

采油工程(1).

目录 1.设计任务 (1) 1.1设计目的 (1) 1.2设计内容 (1) 1.3设计原则 (1) 1.4设计步骤 (2) 2.基本数据 (2) 3.设计计算方法 (3) 3.1油井产能预测或流压的确定 (3) 3.1.1确定井底流压 (3) 3.1.2确定沉没压力 (3) 3.1.3确定下泵深度 (4) 3.2初选抽汲参数 (4) 3.2.1泵效 (4) 3.3初选抽油杆柱 (5) 3.4 有杆抽油装置的设计(API方法) (7) 3.4.1 S=3,N=8(Dp=44.45mm) (7) 3.4.2 S=2.67,N=9(Dp=44.45mm) (9) 3.4.3 S=2,N=12(Dp=44.45mm) (11) 3.4.4结论 (14) 4.参考文献 (14) 5.设计小结、体会与建议 (15)

1.设计任务 1.1设计目的 给定的新井和转抽井选定一套合理的机、杆、泵组合,并确定其合理的工作参数,并对目前的生产井调整工作参数。 1.2设计内容 在上述已知条件下,通过系统设计,最后可完成的设计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油井产量或已知产量下的流压; (2)计算各种载荷并确定系统中各机械设备(主要指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和原动机)的类型和规格; (3)确定系统的工作参数。 在确定系统中各机械设备的同时,还要选定系统的工作参数,这里只要指的是抽油机的冲程长度S、冲数n、所需的平衡力矩M。然后根据S,n,M即可进一步确定连杆销轴在曲柄上的位置、电动机小皮带带轮尺寸,以及平衡重的调整位置。 1.3设计原则 要合理地设计有杆抽油系统,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符合油层及油井的工作条件。 所选的抽油设备,应该适合该井或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诸如气候条件、地表条件、流体物性条件、生产维护条件等等。 (2)能充分发挥油层的生产能力。 所选择的抽油设备,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能满足油井在开发界限上的最大供液能力,以防止因抽油设备的限制而是油井生产受到影响。 (3)设备利用率较高且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所选的抽油设备,应在使用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有较高的载荷利用率、扭矩利用率、电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为了研究油田增产、稳产相关技术与手段。通过对我国油田开发现状进行梳理,有针对性的提出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水力震动采油技术和纳米膜驱油技术的现场实际运用进行分析。为采油工程新技术发展提供合理参照,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标签:石油;采油工程;开发;新技术 1 引言 石油作为决定国家战略意义的一种化石能源具备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当前我国现有大多数油田都属于开发中后期,含水高、可采储量低、吨油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解决油田开发问题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注水开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艺的完善,现阶段油田老区治理主要通过地质与工程的有力结合,并在采油工程上进行技术创新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 2 油田开发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历史悠久,且大多油田于60、70年代开始注水开发。经过多年开采油藏纵向上经常出现单层突进或者平面展布上的舌井。很多油井含水直线上升甚至水淹。个别油井水淹层在长期注水冲刷下岩石物性发生变化,造成水淹层胶结物与细致沙砾被冲走形成了人为的特高渗透率条带区,致使注水不受效,剩余油残留附集在油藏某处。严重影响了原始地层水动力场,造成部分初期地质勘探资料与现在相比发生变化,且成动态变化。约制了老区开发深入挖潜工作。所以急需针对剩余油的油藏精细描述。 油田分为不同区块,且根据勘探年代总体地质情况掌握程度不一,很多区块断层多小层变化复杂,开发风险大。在前期勘探开发中若井网部署及井下工具配套不完善性,还会造成后续增油措施效果不好。以压裂为例,若油层过薄,且井下封隔器等工具配伍性不好会导致压裂失败,甚至压窜水层引起淹井最终致使油井报废。而随着油田进入老区开发,各种增油措施反复集中使用,最终导致油井甚至整个区块的含水高、注采系统不完善、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井况复杂,油井含水上升,注水效果变差,地下情况变的复杂,工艺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甚至导致一些单井由间抽改为捞油,经济效益直线下降。所以在增油工艺上,油田中后期开发应立足于井网,在经济核算可行的前提下先进行层位调整(堵水、合采)和采油工艺上的优化(调冲刺、换大泵、调参)。 3 采油工程新技术应用 针对当前油田开发普遍处于中后期阶段,单井含水高、层间矛盾突出、个别油井水淹严重等实际情况提出以堵水、调水为目的的采油工程新技术。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姓名:孔令伟 学号:20130150928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工程学院 2014年10月30日

一、给定设计基础数据: (2) 二、设计计算步骤 (3) 2.1油井流入动态计算 (3) 2.2井筒多相流的计算 (4) 2.3悬点载荷和抽油杆柱设计计算 (12) 2.4抽油机校核 (16) 2.5泵效计算 (16) 2.6举升效率计算 (19) 三、设计计算总结果 (22) 四、课程设计总结 (23)

一、给定设计基础数据: 井深:2000+87×10=2870m 套管内径:0.124m 油层静压:2870/100×1.2 =34.44MPa 油层温度:90℃ 恒温层温度:16℃ 地面脱气油粘度:30mPa.s 油相对密度:0.84 气相对密度:0.76 水相对密度:1.0 油饱和压力:10MPa 含水率:0.4 套压:0.5MPa 油压:1 MPa 生产气油比:50m3/m3 原产液量(测试点):30t/d 原井底流压(测试点):16.35Mpa 抽油机型号:CYJ10353HB 电机额定功率:37kw 配产量:50t/d 泵径:56mm 冲程:3m 冲次:6rpm 柱塞与衬套径向间隙:0.3mm 沉没压力:3MPa

二、设计计算步骤 2.1 油井流入动态计算 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从单井来讲,IPR 曲线表示了油层工作特性。因而,它既是确定油井合理工作方式的依据,也是分析油井动态的基础。本次设计油井流入动态计算采用Petro bras 方法Petro bras 方法计算综合IPR 曲线的实质是按含水率取纯油IPR 曲线和水IPR 曲线的加权平均值。当已知测试点计算采液指数时,是按产量加权平均;预测产量时,按流压加权平均。 (1) 采液指数计算 已知一个测试点: wftest P 、txest q 和饱和压力b P 及油藏压力P 。 因为 wftest P ≥b P ,1j =txwst wfest q P P -=30/(34.44-12)= 1.3/( d.Mpa) (2) 某一产量t q 下的流压Pwf b q =j(b P P -1)=1.4 x (34.44-10)=34.22t/d m o zx q =b q +8.1b jP =34.44+1.4*10/1.8=42.22t/d omzx q -油IPR 曲线的最大产油量。 当0?q t ?b q 时,令q 1t =10 t/d ,则p 1wf =j q P t - 1=15.754 Mpa 同理,q 2t =20 t/d ,P 2wf =13.877 Mpa q 3t =30 t/d ,P 3wf =12.0 Mpa 当q b ?q t ?omzx q 时,令q 4t =50 t/d,则按流压加权平均进行推导得: P 4wf =f )(1j q P t w -+0.125(1-f w )P b =8.166Mpa

工程流体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流体力学 适用专业:石油工程技术 计划学时:64 一、课程性质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有特色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学生理解掌握现代化石油勘探、设计、运行与管理的知识基础,也是学生继续深造及将来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奠定基础。本课程是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培养目标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立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石油工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石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石化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利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体魄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工作内容的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中、高级工的应知理论、应会技能和必备的职业素养。成为满足石化企业分析检验岗位对所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探究型的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和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流体力学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维护工作,能够解决能源化工等工程中遇到的流体力学问题,从而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2.1知识目标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06T16:16:37.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9期作者:田永宏马建明 [导读] 文中对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陕西西安 745708 摘要:目前,随着石油能源的不断枯竭,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要在采油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发展采油技术,提升采油工作的工作效率。在采油工程进行的时候,我们为了有效的提升石油的开采效率以及回收效率,我们要对采油新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尤其是在面对油藏含量较为复杂的时候,我们更是要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进行石油开采。文中对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采油工程;新技术;发展趋势 1 采油工程技术措施应用的现状 油田开发进入后期,油井的产量逐年递减,注水开发的油田,随着注水时间的延续,越来越多的油井见水,严重的情况甚至被水淹,需要采取最佳的堵水技术措施,才能保证开采出更多的油流,降低油田油气集输处理的成本,影响到油田开采储量的开采程度,通过对油田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重新认识油藏,解决剩余油的开采问题。将更多的薄差油层的油流开采出井,才能作为油井产能的补充,提高油田生产的经济性。油田开发后期不断完善油田的开发方案,结合储层的渗透性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注水开发的模式,对低渗透油藏实施强化注水,才能达到水驱的开发效率。而高渗透储层实施控制注水,避免注入水发生窜流的现象,而影响到注水油田开发的效果。 重新部署注采井网,改善油田注水开发的状态,钻探出更多的水平井筒,实施水平井开发的技术措施,将更多的剩余油流开采到地面上来。降低了钻探井筒的成本,一口水平井的钻探,能够将水平井段的油流全部开采出来,减少了打井的数量,相应地节约钻井的资金投入。 为了解决单井含水高,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油田开发后期,实施稳油控水的技术措施,以堵水、调剖为基础的采油工程技术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油田生产中。采取最佳的堵水技术措施,利用封隔器等机械设备进行堵水操作,降低了油井的含水率。应用选择性的化学堵水剂,对出水层位进行堵水,相应地提高了油井的产油量。及时调整注水井的注水剖面,对油井的产液剖面进行调节,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使其满足油田开发对产量的要求。 2 采油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2.1 信息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采油工程的发现油层和勘测周围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更为准确的勘测出油层,可以精确地确定合理的油井位置,并且勘测出油藏的深度,这比传统的人工测试要精确的多,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油田开采的速度,同时提高了钻井成功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勘测油井周围地势样貌,对采用哪种钻井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通过模拟地形和油藏,为油田开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2 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勘测技术,二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其中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更加迅速,应用也比较广泛。微生物采油技术又称为细菌采油,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一种。微生物采油技术通过繁衍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变油的位置以及分布状态,它在含其他杂质或者快干涸油田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且微生物采油成本低,而且过程简易,故被广泛应用。而微生物勘测技术同样是成本低,而且科学技术含量高,准确率高,勘测速度快,因此应用微生物勘测技术的公司也很多。 2.3 新材料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与工业生产中,新型材料应用于管道运输中,增加管道的韧性,防止管道开裂,尤其是在石油、天然气的管道运输过程中,对相应的管道进行防开裂处理。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应用,比如在金属和金刚石的连接处使用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其采集效率等。新型材料是很好的耐磨材料,它包含着高耐性的磨土层,金刚石复合片,还有很多韧性高的有关硬性质的合金等。新型材料还可以应用在材料的防腐上,比如把新型材料作为涂层,可以有效防止腐蚀,还有就是监测材料的腐蚀率等。 3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明确目前采油工程新技术措施的应用现状,采取最佳的科技投入,不断提升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增加更多的技术含量,促进油田生产的健康发展,满足数字化油田发展的需要。采油工程新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和新型合成材料的应用,降低了油田开发的成本,提高了油田采油生产的效益。利用纳米材料进行管道的涂层技术,提高管道的耐腐蚀性能,延长油气输送管道的使用寿命,相应地降低油田生产的成本。也可以利用纳米膜技术,实施油气水三相的彻底分离,提高分离处理的效果,达到油田生产的产能指标。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纳米材料的优势,解决油田生产中的技术难点问题。 开发和研究新型的材料,如防腐蚀的材质的研究和应用,解决油田生产中的严重腐蚀的问题。耐磨蚀材料的试验和应用,提高运动部件的使用寿命,保证动力的快速传递,提高油田生产的效率。结合新型的阴极保护措施,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将油气输送管道作为阴极保护起来,才能降低管道的腐蚀穿孔的几率,提高管道的承压能力。 加大科研力度,研究采油工程新技术措施的发展趋势,对微生物采油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对微生物菌群进行优化,使其适应不同油藏区块的驱替作用的要求,对微生物驱油的效果进行试验研究,评价微生物采油的效果。避免由于微生物菌群选择不当,而影响到地层流体的配伍性,给油田储层带来二次的污染,增加挖潜增产的工作量,而导致油田生产成本的增加。 研究更多的驱替能量,借助于二氧化碳泡沫驱油技术措施的应用,将井下油层中的更多的剩余油驱替出井,扩大剩余油的开发效果。利用螺杆泵采油的技术措施,解决抽油机采油过程中的抽油泵泵效下降的技术难点问题。对采油工程新技术进行研究,对振动采油技术进行优选,选择最佳的振动源,对井下的震击器进行革新改造,减少电能的消耗,进而降低油田生产的成本,对水力冲击波的产生过程进行优化,应用先进的震击器,降低井下油层的油流阻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井的产量,满足油田开发后期的需要。 优选最佳的堵水技术措施,对高含水的油井的生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管理,结合自动化的控制技术措施,优化稳油控水的采油工程新技术措施,控制油井的含水率,提高单井的产油量,才能满足油田开发对产量的基本要求。对油田实施挖潜增产的技术措施,并选择水力

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姓名:魏征 编号:19 班级:石工11-14班 指导老师:张黎明 日期:2014年12月25号

目录 3.1完井工程设计 (2) 3.1.1油层及油井数据 (2) 3.1.2射孔参数设计优化 (2) 3.1.3计算油井产量 (3) 3.1.4生产管柱尺寸选择 (3) 3.1.5射孔负压设计 (3) 3.1.6射孔投资成本计算 (4) 3.2有杆泵抽油系统设计 (5) 3.2.1基础数据 (5) 3.2.2绘制IPR曲线 (5) 3.2.3根据配产量确定井底流压 (7) 3.2.4井筒压力分布计算 (7) 3.2.5确定动液面的深度 (21) 3.2.6抽油杆柱设计 (24) 3.2.7校核抽油机 (25) 3.2.8计算泵效,产量以及举升效率 (26) 3.3防砂工艺设计 (30) 3.3.1防砂工艺选择 (31) 3.3.2地层砂粒度分析方法 (31) 3.3.3 砾石尺寸选择方法 (32) 3.3.4支持砾石层的机械筛管规格及缝宽设计。 (32) 3.3.5管外地层充填砾石量估算。 (33) 3.3.6管内充填砾石量估算 (33) 3.3.7携砂液用量及施工时间估算 (33) 3.3.8防砂工艺方案施工参数设计表 (34) 3.4总结 (34)

3.1完井工程设计 3.1.1油层及油井数据 其它相关参数:渗透率0.027 2m μ ,有效孔隙度0.13,泥岩声波时差为3.30 /s m μ,原油粘度8.7Mpa/s,原油相对密度为0.8,体积系数为1.15。 3.1.2射孔参数设计优化 (1)计算射孔表皮系数 p S 和产能比 R p 根据《石油工程综合设计》书中图3-1-10和图3-1-11得 36.8 t = 18.38min 2 V Q ==注注=2.1,t S =22,R p =0.34。 (2)计算1 S , 1 R p , dp S , d S a) PR1=-0.1+0.0008213PA+0.0093DEN+0.01994PD+0.00428PHA-0.00142 7+0.20232z /r K K -0.1147CZH+0.5592ZC-0.0000214PHA2 =0.59248 b) PR1= 1(/)/[(/)] E W E W Ln R R Ln R R S +,得1S =5.03018 c) 因为S1=Sdp+Sp,所以Sdp=S1-Sp=5.03018-2.1=2.93018 d) 因为St=Sdp+Sp+Sd,所以Sd=St-Sdp-Sp=22-2.93018-2.1=16.96982

采油工程报表计算列说明

1、 2、采油工程数据库所需报表及其数据源 工艺报表: 说明: (1)增油量:为恢复油量,应改为恢复油量; (2)数据来自管理科油水井大修效果统计数据(DDYB1、DDYB2)。 说明: (1)机械采油井总井数= 连开井数+间开井数+计关井数+自喷生产井数 (2)躺井率= 躺井井数/(机械采油井总井数-计关井数) (3)开井数= 连开井数+间开井数 (4)月理论排液量(吨)= 1440×3.14/4×泵径2×冲程×冲次×原油密度×30 (5)平均泵效= 月生产井核实产液量之和/月生产井的理论排量之和×100%(实际应为井口) (6)平均抽油时率= 开井数实际抽油时间和/开井数制度抽油时间和×100% (7)报表中涉及到的产量取自地质月报(其中产油量在地质报表数据的基础上乘以输差,即为核实产油量); 说明: (1)转抽井:指历年的自喷井或注水井改为机械采油生产;

(2) 上抽井:指当年投产的自喷井或注水井改为机械采油生产; (3) 增产液量、增产油量均来自地质报表(有些单位的增产油量乘了输差,即为核实增油量); (4) 其它各数据项可直接统计。 4、 说明: (1)躺井分类均根据地质报表的备注分出。 5、 说明: (1) 调参:指调整机械采油井的生产参数,包括地面调参和井下调参两部分。在面调参指改变抽油机工作参数,或换其它型号抽油机;井下调参指泵型泵级的调整和泵挂深度的调整。 (2) 增产液量、增产油量来自地质报表; (3) 应测示功图井次:按资料录取要求应录取的资料次数; (4) 示功图测试率=实测示功图井次/应测示功图井次×100% (5) 应测动液面井次:按资料录取要求应录取的资料次数; (6) 动液面测试率=实测动液面井次/应测动液面井次×100% (7) 其它各数据项可直接统计。 该表中的各项数据来自《动态控制图软件》的计算结果。 表中有关计算方法: (1) 上图率(%)=—————————×100% (2) 合理区(%)=—————————×100% (3) 供液不足区(%)=—————————×100% (4) 潜力区(%)=—————————×100% 统计上图井数 连开井开井数 合理区井数 统计上图井数 供液不足区井数 统计上图井数 潜力区井数 统计上图井数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16年1期 37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孙玉超 大庆市采油一厂四矿中六队,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我国石油需求量非常巨大,而现存石油储量随着开采深度地不断增加,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使用新型的采油工程技术对我国石油开采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当前采油工程新技术及其发展的趋势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采油工程新技术;发展趋势;运用 中图分类号:TE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99(2016)01-0037-01 前言 我国大部分油田处于地形地势、地层结构较为复杂的地带,开采难度日渐增大,传统石油开采工艺已经不能适应我 国当前的石油开采的要求[1]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应用及时地解决了这一开采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开采的效率。 1 采油工程新技术分析 1.1 热超导采油技术 热超导技术是一种新技术,其作用原理是对某种物质进行特殊的处理,即将其与配置好的化学物质共同压入密封管柱内,然后加热使管柱的两端不均衡受热,引发化学物质的化学相变化,气态分子运动受到激发而成不规则碰撞运动状态,由此产生的巨大能量会通过声波向该物质传递热量,使其热阻趋于0或者减小至0,进而满足生产所需的条件。该项技术应用在采油工程中主要有超导加热热洗技术和能耗 自平衡稠油采油技术两种技术措施[2] 。前者的技术原理是利用专用的超导加热设备,将原油加热,从而清除油井内壁的石蜡结晶,具有成本投入低、耗能少、稳定性好、不污染油层的优点;后者技术原理是将超过临界点的导热液体注入井下,再利用导热液体的良好导热性能将油井下的热量传到地面,该技术的特点是不需要使用专门的电力加热设备就可以起到清除井壁石蜡、降低原油粘度,从而提高采油的效率。 1.2 水力振动采油技术 水力振动采油技术主要利用高压水射流的振动脉冲起 到提高采油效率的效果[3]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整个油井套管进行控制,在井下和油管装置激振器,在井底形成振动脉冲,利用水利波清除井底的泥浆等原油中参杂的杂质,同时使低下沉淀的盐类产生和谐振动,在振动中形成不闭合的孔洞或者性状与排列均无规则的缝隙。振动脉冲的周期性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地底缝隙变化成网络裂缝,同时形成的脉冲会在油藏中发生交变反应,产生一种变应力,最终起到改变原油表面张力、分子构造的作用,从而使原油的流动性能得到改善,降低原油开采的技术难度。由此可见,在该项技术的控制过程中,水力振动能够加强地质对油层的渗透作用,清除杂志,减少水分占原油的比例,提升原油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采油工作的效率。 1.3 纳米材料采油技术 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中非常先进的一项技术,并且已运用在多个领域,在采油工程中纳米材料采油技术的主要 技术措施是纳米MD 膜驱动原油技术[4] 。其技术原理是分解纳米级别的微型驱动分子,使其由原始的胶合形态朝分散心态变化,通过这一分散技术促进采油的效率的提高。纳米MD 是一种微小粒子,主要是由形态不同的多种混合物分子随机组成的,首先经过流态化处理,分子的电荷作用使其能够在油层表面粘附,经过一定的积累就可形成一层MD 膜,且MD 膜的韧性很强,十分的坚固,可以有效地减少原油附着于地底岩层、油井壁的现象,从而使地面开采工作更加顺利,提高采油效率。 1.4 热处理油层采油技术 热处理地层采油技术主要利用热能对油田进行一系列处理,从而起到提高采油效率的技术。该项技术原理是通过热能加热使原油温度增高、降低其浓度,减弱原油粘性,加热会增加波及系数,原油就会不断的膨胀,原油的排除动力就会大大增强,从而降低采油的难度。利用该项技术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蒸汽驱采油法,该方法通过蒸汽吞吐对井筒 周边地层的原油加热,但是这一方法在粘稠度较大的井筒原油中效果不明显,采油效率比较低,因此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二是火烧油层采油法,该方法首先将大量氧气注入井筒内油层中,然后点燃使其燃烧,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作采油的驱动力,虽然这一方法的操作复杂性较高,但是效果较好,因此应用范围较第一种方法广泛。三是蒸汽吞吐采油法,首先在油田内注入大量的蒸汽并密封好,然后对其数天的连续加热,然后再开井采油,这种方式操作十分简便,且成本投入低,因此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1.5 微生物采油技术 在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微生物采油技术相比以上几项技术而言是最新型的全新技术,该技术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细菌的活性及其发酵作用得到提高采油效率的效果。首先将某类微生物细菌注入油层,原油层会在该细菌的活性和发酵作用综合作用下产生酵化反应,在微生物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下,井底原油得以快速往上方流动,大大降低了原油开采的难度,开采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一技术操作方法简单,成本投入低,并且十分环保,在采油工程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油田和含水量较高的油田应用优势更高,应用前景广阔。 2 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地提升,现代科技更新换代越来越来快,因此采油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我国的采油工程新技术将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①朝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原油的开采会得到更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②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优化资源的配置;③朝着实时性发展,原油的开采过程会得到全程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为开采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④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⑤朝着探勘与开采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原油开采的流程会更加规范化和简易化。同时,技术研究的重点在高效、低成本的宗旨下积极发展复杂结构经、水平井的采油技术,并反复研究已有的技术,在高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开采的成本,包括整体压裂技术、三维压裂技术、弱冻胶调驱技术、液流转技术和深部调剂技术等等。 3 结语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作为我重要经济命脉之一,油田生产的效率、经济效益与我国国民经济关系密切。在传统工艺不能适应当下原油开采难度的情况下,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采油工程新技术将会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等方向发展,我国油田生产的成本投入会越来越低、效率与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常定军.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化工管理,2015(01):159. [2]那旭.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硅谷,2015(03):2-3. [3]郑文源.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J].科技与企业,2013(19):171. [4]齐丽丽.探究采油工程新技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05):167-168.

石油工程采油工程

石油工程采油工程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姓名:李健星 班级: 1班 学号: 91546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二O一二年四月

目录 1、设计基础数据: (1) 2、具体设计及计算步骤 (2) (1)油井流入动态计算 (2) (2)流体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4) (3)井筒温度场的计算 (6) (4)井筒多相流的计算 (7) (5)悬点载荷和抽油杆柱设计计算 (16) (6)抽油机校核 (21) (7) 泵效计算 (21) (8) 举升效率计算 (24) 3、设计计算总结果 (26)

有杆抽油系统包括油层,井筒流体、油管、抽油杆、泵、抽油机、电动机、地面出油管线直到油气分离器。有杆抽油系统设计就是选择合理的机,杆,泵,管以及相应的抽汲参数,目的是挖掘油井潜力,使生产压力差合理,抽油设备工作安全、高效及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次采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有杆抽油生产系统设计,通过设计计算,让学生了解有杆抽油生产系统的组成、设计原理及设计思路。 1、设计基础数据: 井深:2000+学号末两位63×10m=2630m 套管内径:0.124m 油层静压:给定地层压力系数为 1.2MPa/100m,即油层静压为井深2630m/100m×1.2MPa=31.56MPa 油层温度:90℃ 恒温层温度:16℃ 地面脱气油粘度:30mPa.s 油相对密度:0.84 气相对密度:0.76 水相对密度:1.0 油饱和压力:10MPa 含水率:0.4 套压:0.5MPa

油压:1 MPa 生产气油比:50m3/m3 原产液量(测试点):30t/d 原井底流压(测试点):12MPa(根据测试液面计算得到) 抽油机型号:CYJ10353HB 配产量:50t/d 泵径:44mm(如果产量低泵径可改为56mm,70mm) 冲程:3m 冲次:6rpm 沉没压力:3MPa 电机额定功率:37kw 2、具体设计及计算步骤 (1)油井流入动态计算 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从单井来讲,IPR曲线表示了油层工作特性。因而,他既是确定油井合理工作方式的依据,也是分析油井动态的基础。本次设计油井流入动态计算采用Petrobras方法。Petrobras方法计算综合IPR曲线的实质是按含水率取纯油IPR曲线和水IPR曲线的加权平均值。当已知测试点计算采液指数时,是按产量加权平均;当预测产量或流压加权求平均值。

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复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采油工程作业计划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采油工程作业答案 题 解: 由上表数据做IPR 曲线如下图1-1(a): 图1-1(a) 由IPR 曲线可以看出,该IPR 曲线符合线性规律, 令该直线函数为b KQ P += 则由给定的测试数据得: 98.154 52 .1237.1491.1611.20=+++= p 1.454 4 .621.535.404.24=+++= q 2 2222 )98.1552.12()98.1537.14()98.1591.16()98.1511.20()(-+-+-+-=-=∑p P S wfi qq 4855.32=qq S

427 .162)1.454.62()98.1552.12()1.451.53()98.1537.14()1.455.40()98.1591.16()1.454.24()98.1511.20()()(0-=-?-+-?-+ -?-+-?-=--=∑q Q p P S i wfi pq 2.0427 .1624855 .32-=-= = pq qq S S K 25=-=q K p b 所以252.0+-=Q P )./(81.5860 10005)./(52.0113MPa d m MPa d t K J =?==--=- = 25|0===Q r P P (MPa) 油井位于矩形泻油面积中心,矩形长宽比为2:1,井径0.1米,由此可得: 14171 .045000 668.0668.02 1 =?== w r A X 由) 4 3(ln 2000s X B ha k J +-= μπ可得 a s X B J h k πμ2)43 (ln 000+- = 0μ=,0B =,a =,s =2,代入上式可得: m m h k .437.020μ= 注:本题也可以在坐标纸上根据测试数据通过描点绘制IPR 曲线(直线),根据直线斜率的负倒数等于J 求得采油指数,如图1-1(b )。 图1-1(b) 题 解:由Vogel 方程得: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课程模拟试题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课程模拟试题 一、名词说明 1、油气层损害:入井流体与储层及其流体不配伍时造成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速敏:流体与储层岩石和流体在无任何物理化学作用的条件下,由于流体的流淌引起的 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3、裸眼完井方法:生产段油层完全裸露的完井方法。 4、吸水剖面:在一定注水压力下,各吸水层段的吸水量的分布。 5、采油指数:油井IPR 曲线斜率的负倒数。 6、Vogel 方程:2 max 00 8.02.01??????--=r wf r wf P P P P q q 7、气举采油法:从地面注入高压气体,利用其膨胀能和降低井筒流体密度的机理将井内原 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法。 8、高能气体压裂:利用特定的炸药在井底爆炸产生高压高温气体,使井筒邻近地层产生和 保持多条径向裂缝,从而达到油水井增产增注目的工艺措施。 9、酸压:用酸液作为压裂液实施不加支撑剂的压裂。 10、油田动态监测:通过油水井所进行的专门测试与油藏和油水井等的生产动态分析工作。 11、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12、人工胶结砂层防砂法:指从地面向油层挤入液体胶结剂及增孔剂,然后使胶结剂固化, 在油气层层面邻近形成具有一定胶结强度及渗透性的胶结砂层,达到防砂目的方法。 13、稠油:地层条件下粘度大于50mPa.s 或地面脱气情形下粘度大于100mPa.s 的原油。 14、财务净现值:项目在运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按设定折现率(或规定的基准收益率)贴现 的现值之和。 15、单位采油(气)成本:指油气田开发投产后,年总采油(气)奖金投入量与年采油(气)量 的比值。表示生产1t 原油(或1m3天然气)所消耗的费用。 16.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17.流淌效率:指该井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18.蜡的初始结晶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原油中溶解的蜡开始析出时的温度。 19.压裂液:压裂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液体的总称。 20.负压射孔完井方法:射孔时造成井底压力低于油藏压力的射孔完井方法。 21.化学防砂:是以各种材料(如水泥浆,酚醛树脂等)为胶结剂,以轻质油为增孔剂,以硬 质颗粒为支撑剂,按一定比例搅拌平均后,挤入套管外地层中,凝固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 渗透性的人工井壁,阻止地层出砂的工艺方法。 22. 面容比:酸岩反应表面积与酸体积之比。 23. 蒸汽吞吐采油:向采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浸泡一段时刻后开井生产,当采油量 下降到不经济时,现重复上述作业的采油方式。 24. 有杆泵泵效:抽油机井的实际产量与抽油泵理论排量的比值。 25.投资回收期:以项目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流淌奖金)所需要的时刻。 26.水敏:油气层遇淡水后渗透率降低的现象。 27.应力敏锐性:在施加一定的有效压力时,岩样物性参数随应力变化而改变的性质。 28.流入动态: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压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油藏向该项井供油的能力。 29.自喷采油法:利用油层自身的能量将井底爆炸产生高压,高温气体,使井筒邻近地层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