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

综合性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14级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142班

姓名陈子禧学号1414300004实验地点:广州大学生化楼

指导教师汪珍春老师

1、前言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Morgan(1909)利用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发现了连锁与互换定律。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1)饲养容易,生长繁殖要求较低, 在常温下, 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2)生长迅速,12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 25℃条件下黑腹果蝇平均产卵量高达375.4粒(P<0.01)[1],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3)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故本研究采用黑腹果蝇e#和6#为研究材料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对果蝇的性状(眼色、体色和翅型)进行观察记录并结合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并尝试培养和分析小量的F2代数据观察连锁交换现象。

关键词:黑腹果蝇;遗传学;正交;统计学;遗传学三大定律;连锁交换

2、实验材料

品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品系:突变型(e#):长翅、黑檀体、红眼;突变型(6#):小翅、灰身、白眼工具:显微镜、电子天平、培养瓶、棉塞、量筒、烧杯、温度计、玻璃棒、解剖针、毛笔、解剖剪、镊子、恒温恒湿培养箱、电炉药品及材料:燕麦、玉米粉、蔗糖、琼脂粉、酵母粉、丙酸、乙醚等

3、实验方法

3.1、果蝇的饲养

3.1.1培养基的配制:①称量100ml水+0.85g琼脂+7g蔗糖,将上述三份材

料倒入白瓷杯,保留约30ml的水待用,将电炉打开,搅拌至80°C煮溶②将称量的8g燕麦玉米粉干燥混合物与上述保留的30ml冷水混匀成浆糊,搅匀并加入白瓷杯中③不断搅拌体系约5min直至煮沸(此时应成糊状),关火④等待体系自然降温,温度计测温至80°C,倒入1g干性酵母粉和0.4ml丙酸

⑤冷却至70°C,趁热将白瓷杯的混合物转移至大烧杯,并分装到各个培养

瓶。⑥待水珠或水雾散去后,封上纱布并写上制作日期和品系信息及使用者姓名,待24小时或至少隔一夜后使用。⑦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效使用期最长为7天,超过7天的培养基水分不足易与瓶壁分离且滋生霉菌,影响实验结果质量。

3.1.2 生活周期:果蝇的生活周期包括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四

个发育阶段,本实验中从初生卵发育至新羽化的成虫为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在25℃,60%相对湿度条件下,大约为9至10天(因交配到产卵的时间未能准确观察,故仅能推算为9至10天)。

3.1.3 培养条件:25°C恒温、60%相对湿度恒湿的培养箱中培养。

3.2、果蝇杂交的流程

3.2.1杂交实验的果蝇品系

本人实验组:

突变型(e#)♀(黑檀色、红眼、长翅)╳突变型(6#)♂(灰黄色、白眼、短翅)组员实验组:

突变型(6#)♀(黑檀色、红眼、长翅)╳突变型(e#)♂(灰黄色、白眼、短翅)

3.2.2杂交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每一培养瓶要封好纱布绑好橡皮筋贴好标签,注明品系、时间、班别及姓名。

②分别取原种e#和6#于两个培养瓶中培养7~8d,当出现较多蛹或蛹变黑时除去原种。

③然后每隔8h取一次处女蝇,雌雄性别的鉴定主要通过性梳的有无以及背上条纹数量的差异来区分[2](见图1),若超过8h的雌蝇除去,可保留雄蝇,将取出处女雌和雄性果蝇分别置于两个培养瓶中,直到各瓶有6—8只果蝇。

④将收集到的处女蝇和雄性果蝇分别置于1号、2号瓶进行杂交,(杂交时间2016.10.12 8:00 转瓶时间10.18 12:00),将转瓶瓶号标记为3号、4号。

⑤根据亲本的生活周期(原种产卵至亲本羽化为成虫的时间),推测出本人组的F1由亲本杂交到羽化成虫的时间约为9天。

⑦开始对F1的数目与性状进行统计并记录(第一批成虫羽化时间:2016.10.21)

以7天为保守时间收集F1代(1、2号瓶的可收集时间截止10.28,已于当天17:30停止收集,3、4号瓶收集时间延迟至10.31)

图1 实验过程中雌雄果蝇外形比较及雄性性征.A:雌雄果蝇外形侧面观 B:雄性果蝇性梳Fig.1 External character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between male and female;Male sexuality. A:Lateral view of male(left) and female(right); B:Sexual comb---the

sexual character of male

4、 实验结果 表1 6# × e #果蝇杂交F1实验结果

e #♀×6#♂ (本人) e #♂×6#♀(组员)

♀ ♂ ♀ ♂

红灰长 172 171 162 0

白灰小 0 0 0 156

合 计 172 171 162 156

Table 1.Characters of filial generation 1st

5、 结果分析

5.1、性别比分析

根据表1,雌果蝇合计334,雄果蝇合计327,雌雄比例约为1.02

以下将假设性别决定的方式为XY 型,描绘遗传流程为(图2),X 2检验(卡方检验)(列表)

亲本:P

♀X X ×♂X Y

配子: X X X Y

F1: X X X Y X X X

Y 雌性 雄性

1 : 1

图2 果蝇性别遗传流程图示

Fig.2 Procedure of genetic sexuality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Table 2.X 2-Test of sex ratio

由表2计算结果可得:X 2=0.027< X 20.05=3.84,

上述分析均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所以可以证明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

5.2、眼色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表1),在F1代中,e#♀×6#♂正交的结果是不论雌雄均为红色,反交的结果是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故可以判定红眼为显性性状,

白眼为隐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红眼基因以X W

表示,白眼基因以X w 表示。

Table 3.The staticstics of eyes’ colour

上述表3统计数据中正交e #♀×6#♂产生的子代均为红眼,而反交e #♂×6#♀中的子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为明显的交叉遗传现象,故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正交组e #♀×6#♂的遗传过程如下图(图3)所示。

正交组 亲本:P ♀X

W X W ×♂X w Y

配子: X W X W X w Y

F1: X W X w X W Y X W X w X W

Y 雌雄均为红眼

异不显著。准下理论值与实际值差说明在0.05显著标,0,即表明p x x 20.05205.>< 84

.3X 205.0,2=

反交组亲本:P♀X w X w×♂X W Y

配子:

X w X w X W Y

F1:

X W X w X w Y X W X w X w Y

雌性红眼雄性白眼

1 : 1

图3. 果蝇眼色遗传流程图示

Fig.3 Procedure of genetic eye colour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据上述图3可知,正交组中红眼雌性和红眼雄性的比例符合1:1的关系(在0.05显著标准下符合),同理可知,反交实验会出现交叉连锁,即6#♀产生的X w将和e#♂产生的Y配子结合,导致F1中雄性全为白眼,雌性全为红眼。上述分析均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故综上所述,假设成立,成功验证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5.3、翅形分析

正交e#♀×6#♂中,雌性亲本的翅形为长翅,雄性亲本的翅形为短翅,子一代全部为长翅;其反交e#♂×6#♀的雌性亲本为短翅,雄性为长翅,F1的雄性全部为短翅,雌性全部为长翅,由此可见,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都出现了长翅性状,由此可推测长翅由显性基因决定而短翅由隐性基因决定。另外在组员的反交实验中,性状与性别有关,且出现了交叉遗传现象,其中小翅性状和白眼性状出现连锁现象,因此可以假设短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相对长翅基因为隐性,短

翅基因用X m

表示,故其等位基因用表示X

M

表示。

假设本人正交组e#♀×6#♂遗传过程如下图(图4)所示。

正交组亲本:P♀X M X M×♂X m Y

X M X M X m Y

配子:

X M X m X M Y X M X m X M Y

F1:

雌雄均为长翅

反交组亲本:P♀X m X m×♂X M Y

X m X m X M Y

配子:

X M X m X m Y X X m X m Y

F1:

雌性长翅雄性短翅

1 : 1

图4. 果蝇翅型遗传流程图示

Fig.4 Procedure of genetic wing type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故由上图4可得知,e#♀×6#♂的子代雄雌均为长翅,同理可推知,反交实验会出现交叉连锁,即6#♀产生的X m将和e#♂产生的Y配子结合,导致F1中雄性全为短翅,雌性全为长翅,长翅雌性和短翅雄性的比例符合1:1的关系(在0.05显著标准下符合)。另外其中短翅性状和白眼性状出现连锁现象可以进一步支持假设。上述分析均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故综上所述,假设成立,成功验证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5.4、体色分析

根据表1显示,突变型(e#)的体色为黑檀色,突变型(6#)的体色为灰黄色,而F1代的体色均为灰黄色。子代体色不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故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并且黑檀色为隐性性状,灰黄色为显性性状,故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以E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以e表示。遗传过程如图5示。

ee ×EE

亲本:P

e e E E

配子:

E e E e E e E e

F1:

均为灰色

图5 果蝇体色遗传流程图示

Fig.5 Procedure of genetic body colour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故由上图可知,正交组e#♀×6#♂的子代均为灰色,同理可得反交组的子代也为灰色,以上分析均与实验数据符合,故综上所述,假设成立,成功验证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6、结论

6.1基因位置

本实验研究的性状主要为3种,分别为体色、颜色、翅型,而控制以上三种性状的基因分别以眼色 W-w 翅型 M-m体色E-e 表示。而通过对性别比例(sex ratio)进行卡方检验(X2-Test)我们推断XY染色体控制果蝇性别。另外通过假设遗传流程、卡方检验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对,我们可以证明控制体色的E-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W-w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M-m基因同样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

6.1亲本及F1代的性状及基因型

亲本及F1代的性状及基因型如下图(图4)所示

Table 4.The characters and genetype of parents and filial generation 1st

对果蝇品系进行资料搜集,我们得知突变型(e#)的性状为黑檀色、红眼、长翅,

其雌性基因型为eeX MW X MW,雄性基因型为eeX MW Y;而突变型(6#)的性状为灰黄色、白眼、短翅,雌性基因型EEX mw X mw,雄性基因型为EEX mw Y。正交实验中产生的F1仅具有一种性状,为灰黄色、红眼、长翅基因型有EeX MW X mw和EeX MW Y;反交实验中产生的F1有两种性状,分别为灰黄色、

红眼、长翅和灰黄色、白眼、短翅,基因型有EeX MW X mw和EeX mw Y。以上控制眼色和翅型的基因虽处于同一染色体,但仍能进行交换,称为连锁交换现象,在本实验的F2代(共107只)中同样可以得到体现,后续将继续进行分析。6.2亲本产生F1代的遗传流程图

正交组P e#♀eeX MW X MW X 6#♂EE X mw Y

配子eX MW E X mw EY

EeX MW X mw EeX MW Y

F1

雌性灰身红眼长翅1 : 1雄性灰身红眼长翅反交组P e#♂eeX MW Y X 6#♀EEX mw X mw

配子e X MW eY E X mw

EeX MW X mw mw Y

F1

雌性灰身红眼长翅1 : 1雄性灰身白眼短翅

Fig.6 Procedure of genetic heredity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6.4 F2代的统计及简要分析

表5.F2推测性状比例和实际观察比例

红灰长白灰短红黑长白黑短

推测性状比例56.25 18.75 18.75 6.25

实际性状比例57.94 7.47 21.5 0.93

Table 5.The Comparision of filial generation 2nd between presumed characteristic ratio and experimented observed characteristic ratio

经过另一个星期培育,采用正交的F1直接繁殖F2代,若不考虑连锁交换现象本人推测有四种性状分别为,红灰长(9/16其中6份♀3份♂);白灰短(3/16其中3份均♂);红黑长(3/16其中2份♀1份♂)白黑短(1/16均♂)。但实际数据能观察到白长灰(4只)、白长黑(1只)、红灰短(1只),所以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判断,性染色体上发生了连锁交换。所以会出现超出本人预计范围内的性状类型,而红灰长(62只)比例为57.94%,与推测中的9/16(56.25%)十分接近,基本与推论吻合,白灰短(8只)7.47%与推测的18.75%相差甚大,红黑长(22只)比例为21.50%,与推测的18.75%较接近,而白黑短(1只)0.93%与推测的6.25%亦相差甚大。但倘若数据量增多,应该比例会逐渐靠近,同样可以计算出控制眼色和翅型基因的交换值,所以通过突变型(e#)♀与突变型(6#)♂杂交产F2代,可以研究性连锁遗传、分离律、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上基因自由组合, 性染色体的连锁交换, 并可计算交换值的发生[5]。

6.3结果汇总与分析

本实验中F1代正交组(本人组)的样本量为343只,反交组(组员组)的样本量为318只,并对正交组产生的F1代交配取得107只的F2代数据。其中通过对F1代的遗传过程假设和经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在0.05的显著标准下,性别

比例符合1:1的关系,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染色体控制;通过假设遗传流程和比对实验结果可以得知控制眼色和翅型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性染色体上,且会出现连锁交换现象(F2可证明),其中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为显性性状,短翅为隐性性状;另外通过遗传图示和验证结果,我们发现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黑檀色为隐性性状。根据遗传学的原理,判断显隐性的依据是在F1中能够表现的性状为显性,反之为隐性; 某性状在正反交中的结果相同,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出现交叉遗传和隔代遗传则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3]。而本次实验主要利用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规律。另外,各种操作的准确性对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很重大的意义,培养基的干湿度; 果蝇生长的条件; 处女蝇的选取;性状的准确观察; 处死果蝇的方法; 转瓶的技巧; 快速增加后代数量的方法等。控制好这些影响因素,可大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7、特例说明

在10月31日23:30最后一次取样中,转瓶4号瓶中出现一只白眼雄性个体,而距离该瓶第一批羽化成虫出现已过去6天稍多,推测可能为F2已经出现,因为样本量总共仅有343只,出现白眼基因突变的可能性较低。经文献查证,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在15℃下,完成发育需要长达41 d,而在30℃下,黑腹果蝇完成发育仅需7 d,并且黑腹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8℃,充分完成发育所需有效积温为123.3日·度[6]另外我们的实验期间停电且期间温度较高,或者观察时间较长,有可能导致有效积温上升,使F2代的果蝇发育完成。终止该培养瓶的取样。并继续进行F2的培育。

8、感想与建议

在本次遗传学实验中,个人感觉收获很大,因为实质上自从高中起,三大遗传定律已经耳熟能详,但一直缺乏机会进行实践,本次实验充分补充了现实操作知识,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当遇到困难和实验意外时懂得如何去进行解决,另外也有了解到一部分SPSS软件的简易操作,亦明白到F2代的统计方法,所以感到收获很大。但我希望我们的师弟师妹可以增添更多的课时可以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培育F2和进行数据分析,我相信教育效果会锦上添花。在此十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汪珍春老师,其中有一部分参考文献也出自她手笔,同时亦十分感谢我的组员吴咏诗的帮助和鼓励。很珍惜有本次的实验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治军,郦卫弟,贝亚维. 温度对黑腹果蝇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

响[J].浙江农业学报,25(3) : 520-525

[2]孟敏, 胡甘, 王竹林.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小窍门[J].实验技术与管理,

32(8):173-175

[3]张红瑞, 夏至, 李贺敏. 联系专业实际进行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J].中国医药

导报, 7(24):7-8.

[4]汪珍春,周伯春,田长恩,胡位荣. 引导学生有效分析遗传学综合性实验结

果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40( 23) : 11895 -11897

[5]周玉萍, 田长恩, 周伯春, 王正询. 黑腹果蝇杂交实验的教学改革[J]. 遗传

(北京),24(3):345 ~348

[6] 张治军,郦卫弟,贝亚维. 温度对黑腹果蝇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

响[J].浙江农业学报,25(3) : 520-525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4、果蝇饲料的配制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第一批成虫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2年9月28日 -2012年10月20日 小组编号:周五5组 小组成员:白坦蹊陈朱媛呼波王启明 【摘要】 实验利用果蝇,这一常用的遗传学模式生物,进行杂交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连锁交换等遗传学规律。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对三隐性状中的基因遗传距离进行了计算,证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假设的。 【实验原理】 一、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 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用正常体色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正常体色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3.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 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 4.连锁与交换定律 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5.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只要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并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它们标志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38154

果蝇杂交实验正式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年月日

果蝇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3、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完全显性。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和器具 野生型雌蝇雄蝇,突变型雌蝇雄蝇、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 配培养基→选处女蝇→杂交(正交,反交)→观察F1 五、实验步骤 1、配培养基 2、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 3、杂交 (1)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和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红眼(+ +x x w) x)×(♂)白眼(y (2)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和白眼雄蝇4个,(♀)白眼(w w x x)×(♂)红眼(y x+) 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 4、观察并记录 分别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正交实验中,F1代雌雄硬都是红眼;在反交实验中,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但也出现了个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分析:在伴性遗传中,也有个别例外产生,这是由于2条X不分离造成的,F1中出现的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但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七、注意事项 要经常观察,如果培养瓶内有生霉的,必须将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F1代幼虫出现即可将亲本放出或处死 要严格控制温度,偏高的温度或者偏低的温度都可能引起果蝇的死亡 亲本必须是处女蝇,其原因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的卵受精。在杂交时若不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的精子,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在F1代羽化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结果 果蝇的麻醉要适当,掌握好麻醉时间,麻醉过度会使果蝇直接死亡 取果蝇的时候用毛笔,避免用其他锋利的器具,避免戳伤果蝇,影响生长繁育 八、个人总结 第一次饲养果蝇,开始时感觉这么复杂和漫长的实验是一个很大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六、实验结果 1、三隐形个体的观察

果蝇杂交的实验报告

实验四:果蝇的杂交 姓名:许哲同组者:李永久 班级:生科08级学号:200805140167 实验时间:周二下午 摘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对果蝇的研究更是广泛而充分。本次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从而证明这三大定律。 1.引言 孟德尔定律是G.J.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提出的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孟德尔最早选用豌豆,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之后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其表现在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进行杂交,F1代全部表现显性个体的性状,F1代自交,F2代出现隐性个体的性状。并且,在理论上,F2代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3:1。孟德尔最初使用豌豆的花色(红花和白花来验证)。理论如图所示: 图一:分离定律图示 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决定不同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不同对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不干扰,其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最初由孟德尔在做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子叶颜色黄色,绿色,圆粒和绉粒)的杂交实验时发现,基因分离比为9:3:3:1。(如图所示)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学号: 班级: 日期: 年 月 日果蝇得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得 1、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得区别; 2、进一步理解与验证伴性遗传与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3、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得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眼与白眼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得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就是完全显性。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就是红眼,雄蝇都就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 野生型雌蝇雄蝇,突变型雌蝇雄蝇、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 配培养基→选处女蝇→杂交(正交,反交)→观察F1 五、实验步骤 1、配培养基 2、选处女蝇 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与突变型得雄蝇雌蝇 3、杂交 (1)正交 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红眼()×(♂)白眼()(2)反交 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白眼()×(♂)红眼()

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4、观察并记录 分别将正反交得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得雌蝇与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正交实验中,F1代雌雄硬都就是红眼;在反交实验中,雌性都就是红眼,雄性都就是白眼,但也出现了个不该出现得雌性白眼 分析:在伴性遗传中,也有个别例外产生,这就是由于2条X不分离造成得,F1中出现得不该出现得雌性白眼,但就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七、注意事项 要经常观察,如果培养瓶内有生霉得,必须将果蝇转移到干净得培养瓶中F 1代幼虫出现即可将亲本放出或处死要严格控制温度,偏高得温度或者偏低得温度都可能引起果蝇得 死亡亲本必须就是处女蝇,其原因就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得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得卵受精。在杂交时若不就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得精子,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在F1代羽化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结果果蝇得麻醉要适当,掌握好麻醉时间,麻醉过度会使果蝇直接死亡取果蝇得时候用毛笔,避免用其她锋利得器具,避免戳伤果蝇,影响生长繁育八、个人总结 第一次饲养果蝇,开始时感觉这么复杂与漫长得实验就是一个很大得担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果蝇这种实验动物得畏惧也就是一个小小得障碍、但就是通过配培养基与随后得杂交等一系列得实验过程,我们越来越熟悉操作,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其实果蝇很干净,也很好饲养,更不烦人,渐渐地我们开始有些享受这一个长时间得实验,同时也在心里默默得感谢我们饲养得果蝇短暂得生命给我们带来得成果。实验过程长,要求也高。通过自己得全力以赴与与同伴得合作,我们最终完成了实验,我对自己得实验技能更加有信心,也体会到合作就是一件多美好得事情。另外还要真心得感谢邵老师与其她为我们实验前前后后付出辛劳得老师,在我们开始试验之前,您们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保证我们实验得成功与减轻我们得负担,实验过程中,还要随时回答我们无休止得奇怪问题,但老师始终都很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 14级生物技术1班王堽20140322142 一、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 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 B 杂交组合,F1

遗传学实验 果蝇的伴性遗传 (1)

实验四果蝇的伴性遗传 PB12210261 徐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研究遗传学的经典材料,因为它容易采集、培养;它繁殖率高,生活周期短,一般10-14天能繁殖一代;它的染色体数目是2n=8。本实验选取果蝇为实验材料了解其饲养条件,性状识别,观察完成伴性遗传的研究。 【关键词】 果蝇伴性遗传 【Abstract】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is a classic material of studying genetics. Firstly, it is easy for us to collect and to feed. Secondly, as we all know,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has a 2n number of 8, which means we could easy to observe it, furthermore, it also has numerous of gene mutations. Finally, its biocycle is very short,therefore it can generate a generation in only 10-14 days. In this experiment we performed the Sex linked inheritance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Key word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ex linked inheritance 【前言】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果蝇的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实验部分】 一、实验目的 1、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进一步认识伴性遗传的特点。 2、记录杂交结果,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3、认识黑腹果蝇的形态学特征,观察果蝇的生活史。 4、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对伴性遗传的特点有感性认知。 5、通过对结果的观察记录,掌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二、基本原理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果蝇的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单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当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F 1代中的果蝇均为红眼,F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但在雌果蝇中全为红 2 代中的雌果蝇为红眼,眼,在雄果蝇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当反交时,F 1

果蝇杂交实验 山东大学资料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杂交实验 果蝇杂交实验 摘要果蝇(Drosophila)是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因为果蝇染色体数目少、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本次实验通过设计杂交实验,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性状和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数据,并验证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和伴性遗传。 1.引言 普通果蝇的生活史历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是一个完全变态过程。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突变型多,染色体数目少(2n=8),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普通果蝇突变型中,有常染色体的残翅及伴性遗传的白眼等容易观察到的性状,便于实验分析。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而另一些性状可在解剖镜下鉴定,如焦刚毛与直刚毛等。列表如下: 表一:本次杂交实验中使用的果蝇突变品系 影响部分突变名称基因符号染色体上的座位 翅残翅vg IIR 67.0 眼色白眼w X 1.5 体色黑檀体 b IIR 48.5 刚毛卷刚毛sn X 21.0 翅型小翅m X 36.1 (卷刚毛的基因符号为sn3,报告中简写为sn。)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孟德尔分离定律。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野生型果蝇为红眼、灰身、长翅、直刚毛,与这些性状对应的突变性状很多,其中灰身(+)与黑身(b)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灰身对黑身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用具有这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实质上就是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果蝇另一突变性状为焦刚毛(sn),与之对应的野生型性状为直刚毛(+),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上,直刚毛对焦刚毛为完全显性。用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传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果蝇杂交实验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5年11月15日 教务处制 1前言 1.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

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1.2 实验原理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果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Sex combs)。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2 实验材料 2.1果蝇品系 正交:2#(雌)×6#(雄)反交:2#(雄)×6#(雌) 2.2实验用具、药品 显微镜、培养瓶、棉塞、量筒、麦片、玉米粉、蔗糖、琼脂粉、丙酸、乙醚等 3实验方法 3.1、果蝇的饲养 3.1.1 培养基的配制(以100ml量为例) 70ml水 + 0.85g琼脂 +

南京大学实验报告果蝇的单因子杂交实验

单因子分离规律验证 实验目的 1.熟悉以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学杂交实验的基本方法; 2.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 预备知识 遗传是自然界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只有通过少数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类型之间进行杂交,并分析这些性状在亲本和杂种子代中的表现,才易于在复杂的遗传现象中找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规律等都是采用这种杂交实验的方法发现的。 在果蝇杂交中,有相对性状的品系之间进行杂交,杂种F1表现为显性,杂种F1形成配子时,带有显隐杂合等位基因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对等分离,等位基因也随着分离,产生两种不同配子,因此,不论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都将在F2中按一定的比例在不同的个体上重新出现。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黑体与野生型的交配收集并统计F2代的方式,通过验证其后代比例是否为野生:黑体=3:1的比例,来验证单因子的分离定律。 实验材料 野生型黑腹果蝇、黑体果蝇 解剖镜、毛笔、麻醉瓶、白瓷板、标签、吸水纸、培养瓶(4瓶/人)、乙醚、75%乙醇 实验步骤 ②亲本果蝇的培养。 ②处女蝇的收集: 清除成虫后10小时内进行收集,收集的处女蝇分品系单独培养,如一次收集数量不够,可

再作第二、第三次收集。 PS:处女蝇的收集非常重要。果蝇交配一次后,雄蝇的精子会贮存在雌蝇体内陆续使雌蝇的卵受精,如果杂交不用处女蝇,会造成杂交后代的实验结果不准确。 ③选处女蝇分正交(++♀/bb♂) 反交(bb♀/++♂)两个杂交组合,分别置于新鲜培养瓶中,每瓶5~6对,贴上标签,注明亲本类型,实验日期,姓名,学号等,然后置于22℃~25℃培养箱中培养。 ③一周后,清空亲本果蝇。 PS:清空亲本的操作是因为子一代是杂合子,其自交才是杂交实验,测出准确的分离比。 ⑤二周后,观察F1果蝇体色,看是否与预期结果相符。 ⑥取5-6对F1果蝇放入新鲜培养瓶中,每种组合放两瓶。 ⑦三周后,清空F1果蝇。 PS:清空F1是因为之后的实验结果需要来自F2的计数,若F1混在其中会影响实验结果。亲本是野生型(显性纯合子),与子一代交配不算杂交,会影响实验结果。 ⑧四周后,F2成蝇长出,统计各类果蝇数,2~3天后再统计一次,统计过的果蝇处死。 ⑨在表格中记录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也是影响实验成败的一些关键因素) 1)进行杂交的亲本必须是纯种,自交不产生分离,这样的个体才能作为杂交的亲本。 2)必须防止意外的杂交,雌蝇应选用孵化后12小时内的处女蝇。 3)正确记录杂交子代每种类型的个体数,并且尽可能获得较大的杂交群体,以正确可靠地反映出遗传规律。 4)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使杂交性状的表现不致因不同的条件影响而改变。 实验结果

实验四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四果蝇的伴性遗传 一、实验目的 1、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进一步认识伴性遗传的特点。 2、记录杂交结果,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二、基本原理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果蝇的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单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当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 F 1代中的果蝇均为红眼,F 2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但在雌果蝇中全为 红眼,在雄果蝇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当反交时,F 1 代中的雌果蝇为红 眼,雄果蝇却为白眼。F 2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在雌果蝇或雄果蝇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均为1∶1。 交配方式如下所示,其中设A为正交,则B是A的反交 A:红眼雌[♀]×白眼雄[♂] B:白眼雌[♀]×红眼雄[♂] P: X+X+×X w Y P: X w X w×X+Y ↓↓ F1: X+X w×X+Y F1: X+X w×X w Y ↓↓ F2: X+X+ X+X w X+Y X w Y F2: X+X w X w X w X+Y X w Y 表型:♀[+] ♀[+] ♂[+] ♂[w] 表型: ♀[+] ♀[w] ♂[+] ♂[w] 注意: 1、常染色体性状遗传的正、反交所得子代♀、♂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同。

果蝇性状性别观察实验报告(20201223115317)

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重要的实验材料和模式生物,属双翅目果蝇科。因为其易于饲养,染色体数目少,具有许多天然的或诱发的可遗传突变性状等优点而受到全世界遗传学家学家的广泛关注和使用,并且利用果蝇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遗传学问题。我们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重走经典科学研究之路,也能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目前已发现1000 多种果蝇,果蝇以酵母菌为主要食料,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果蝇具有以下特征:生活史短,每12 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 个左右;突变型多, 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实验材料:各种形态的果蝇。 实验试剂: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实验仪器:培养瓶、麻醉瓶、瓶塞、冰袋、体视显微镜一台、解剖针、滤纸、毛笔、白瓷板、酒精棉球、玻璃板、小烧杯。 四、实验方法 1、搬移果蝇至新培养瓶或麻醉瓶 取新培养瓶一瓶,将棉塞略为松动,放置于右手侧,取欲转移之果蝇培养瓶置于左手侧,以左手握住瓶颈,两指轻扣棉塞顶部,以右手轻拍瓶底使果蝇掉落于培养基表面,将培养瓶置于左手侧,拔起棉塞以左手两指夹住棉塞外端,再将置于右手侧之新培养瓶棉塞拔起,以右手两指夹住棉塞外端,再以右手将新培养瓶倒扣于旧培养瓶上,再以左手握住两瓶口相接处,翻转使新培养瓶位于下方,然后以右手掌心轻拍新培养瓶瓶底,使果蝇掉落于新培养瓶瓶底,然后迅速盖上各瓶棉塞。 2、麻醉方法 取一麻醉瓶,瓶口应与培养瓶大小相仿,使两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用手拍击培养瓶, 使果蝇落入麻醉瓶内,迅速盖上棉塞,滴加 3 滴乙醚于小管口中的棉花上,约一分钟左右果蝇倒卧于瓶底,即可将果蝇倒出进行操作。 注意:过度麻醉将导致果蝇死亡。如果果蝇的翅膀与身体呈45 度角翘起,表明麻醉过度,不能复苏。 3、观察、计数 取白瓷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瓷板上,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将雌雄果蝇分开放置。 接种观察过的果蝇(2-3 对)到新配置的培养瓶中,为避免麻醉的果蝇直接掉落于培养基表面而粘着于培养基表面致死,先将培养瓶横放,将麻醉的果蝇用毛笔转移到瓶壁,待其苏醒后再将培养瓶正立。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doc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 09级生物技术2班中午组李昭慧汪琼燕 一、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

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 综合性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14级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142班 姓名陈子禧学号1414300004实验地点:广州大学生化楼 指导教师汪珍春老师

1、前言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Morgan(1909)利用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发现了连锁与互换定律。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1)饲养容易,生长繁殖要求较低, 在常温下, 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2)生长迅速,12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 25℃条件下黑腹果蝇平均产卵量高达375.4粒(P<0.01)[1],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3)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故本研究采用黑腹果蝇e#和6#为研究材料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对果蝇的性状(眼色、体色和翅型)进行观察记录并结合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并尝试培养和分析小量的F2代数据观察连锁交换现象。 关键词:黑腹果蝇;遗传学;正交;统计学;遗传学三大定律;连锁交换 2、实验材料 品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品系:突变型(e#):长翅、黑檀体、红眼;突变型(6#):小翅、灰身、白眼工具:显微镜、电子天平、培养瓶、棉塞、量筒、烧杯、温度计、玻璃棒、解剖针、毛笔、解剖剪、镊子、恒温恒湿培养箱、电炉药品及材料:燕麦、玉米粉、蔗糖、琼脂粉、酵母粉、丙酸、乙醚等 3、实验方法 3.1、果蝇的饲养 3.1.1培养基的配制:①称量100ml水+0.85g琼脂+7g蔗糖,将上述三份材 料倒入白瓷杯,保留约30ml的水待用,将电炉打开,搅拌至80°C煮溶②将称量的8g燕麦玉米粉干燥混合物与上述保留的30ml冷水混匀成浆糊,搅匀并加入白瓷杯中③不断搅拌体系约5min直至煮沸(此时应成糊状),关火④等待体系自然降温,温度计测温至80°C,倒入1g干性酵母粉和0.4ml丙酸 ⑤冷却至70°C,趁热将白瓷杯的混合物转移至大烧杯,并分装到各个培养 瓶。⑥待水珠或水雾散去后,封上纱布并写上制作日期和品系信息及使用者姓名,待24小时或至少隔一夜后使用。⑦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效使用期最长为7天,超过7天的培养基水分不足易与瓶壁分离且滋生霉菌,影响实验结果质量。 3.1.2 生活周期:果蝇的生活周期包括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四 个发育阶段,本实验中从初生卵发育至新羽化的成虫为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在25℃,60%相对湿度条件下,大约为9至10天(因交配到产卵的时间未能准确观察,故仅能推算为9至10天)。 3.1.3 培养条件:25°C恒温、60%相对湿度恒湿的培养箱中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