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属于早期直立人的元谋人、晚期直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化石等。这些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在100多万年至1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他们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之上的许多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了。除动物而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在连这些果蔬一时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茎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不知通过多少世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实。

在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农业的发明和制陶术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到考古学家所说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以千计,如星罗棋布,其中尤以黄河

两岸分布最为密集。黄土地带和黄土冲积地带,在距今1万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一些原始的农耕

部落,创造了粟作农业文明。这些农耕部落赖以生存的就是黄土与黄河,他们创造的文化被考古学家们分别命名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北辛文化。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这些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是以粟类种植作为获得食物来源的主要生产手段。长江流域的开发史也与黄河流域一样古老,在距今近1万年前,也有了原始农耕文化,不同的是它不是北方那样的旱作,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稷(粟)、黍、麦、椒(豆)、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

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原始农耕的发展,同时还使得另一个辅助性的食物生产部门——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家畜中较早驯育成功的是狗,由狼驯化而来。中国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狗的遗骸出土,年代可早到距今近8000年。农耕部落最重要的家

畜是猪,驯化成功的年代与家狗基本同时。中国传统家畜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在新石器时代均已驯

育成功,我们当今享用的肉食品种的格局,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形成了。食物的发展随着原始时代饮食的

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饮食到了先秦两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食物原料方面,便是丰富多样,五彩缤纷。首先表现为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食源,三代时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已备,除了此前已得到广泛种植的黍、稷、粟外,麦、梁、稻、菽、菰已在人们日常食物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记载种植有麦、黍(黄米)、菽(大豆)糜。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的丰富。《诗经》和《尔雅》、《山海经》中记载最多的陆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青、萝卜、苦菜、荠菜、豌豆苗、竹笋、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莲藕、水匠、水藻、蓴菜、苹(凉菜)、水葵、荸荠、菱角,调味蔬菜有韭、葱、荞头、蒜头、紫苏及秦椒、姜(薑)等,此外还有采集的各种野生菌类、木耳、石耳等。关于水果的丰富,《山海经》记有海棠、沙果、梨(棠)、桃、李、杏、梅、枣、柤(山楂)、板栗、橘、柚,《诗经》中除以上水果外,还有桑葚、木瓜、枳。西汉时张骞通使西域,从西方传入了蒲桃(葡萄)、胡桃(核桃)、无花果、石榴、西瓜、哈蜜瓜等。而江南还有甘蔗、荔枝、龙眼、槟榔、橄榄、香蕉、椰子等。可见后代一些常见的水果,此时已初具种类。第三是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这些食物主要靠畜牧和狩猎获得。在甲骨文记载中,就有马厩,而殷代对畜养的马、牛、犬等分类很细,并有役使、祭祀和食用的各种区别。商代后期的妇好墓出土的玉雕动物中有马、牛、羊、

狗、猴、兔、龟、鹅、鸭、鸽等逼真造型的家养畜禽,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家畜家禽就已定向驯养了。《周礼》中记载中原贵族驯养食用的禽畜有野猪、野兔、麋鹿、麝及雁、宴鸟鹑、野鹅等。到了汉代,汉族地区畜养牛羊数目达一二百头的农家大量出现,而一般百姓逢年过节都要烹牛宰羊,大摆宴席。三代捕鱼业也有很大发展,据专家鉴定,殷墟出土的就有鲻鱼、黄颡鱼、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等。而池塘养鱼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肉类的食物,动物脂膏也被食用。先秦时人们食用动用脂肪,到周秦两汉时油脂已被广泛食物。两汉时,已普遍开始使用和食物植物油,当时除麻籽油、菜籽油,还有胡麻油、大豆油等。各种调料的发现和利用,为烹饪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自然调味品有盐、梅子、蜜、姜。人工调料有醯、酒、酱、醢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食物原料,主要记载于《齐民要术》中。这一时期,一是粮食作物品种的极大丰富,如当时小米就有三十八种,大米有十三种,糯米有十一种,芋艿有十四种,并培植出了甘薯。蔬菜有地芝(冬瓜)、瓠瓜、莲藕、芡实、菱角、荸荠、连子、茄子、豆角、萝卜、蔓青、豌豆苗、芸豆苔、芥菜、芹菜、苦麦菜、蒿菜、苋菜、鹿角菜(龙须菜)、泽蒜(蒜台)大蒜、葱、胡荽、韭菜、紫苏、姜、竹荀、筱(竹荪)、蘧蔬(草菇)、木耳、石菭(石耳)、花椒、胡椒、橘皮等,水果有桃、李、杏、梅、枣、栗、柰、

柿、梨、沙果、桑椹、木瓜、石榴、葡萄、(樱桃)、杨梅、草莓、枸椽(佛手)、豆蔻、蕉等。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一书中记录了唐代当时南方的饮食原料,其中以水产类最为丰富,有鲻鱼、嘉鱼、鲎鱼、黄腊鱼、竹鱼、鱼舀鱼、鲩鱼、章鱼、鲵鱼、乌贼鱼、石头鱼、比目鱼、鸡子鱼、鹿子鱼、狗瞌睡鱼、蚝、水母、海镜、瓦屋子及各种蛤类、蚌类、蟹类、虾类等数十种。禽鸟类则有?"、孔雀、鹧鸪等。果类食物有偏核桃、石栗、龙眼、枸橼子、椰子、山姜等。两宋一直到元明清,可以说是中国饮食原料结构的较大变化期,这种变化,首先主要表现为主要原料的不断增减更替,比如延续了近两千年、在人们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菰米,在宋代时逐渐减少,明清已完全淘汰,而小麦、小米、高粱的比例不断增加,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麻籽逐渐由全食变成了油料,大豆、绿豆、扁豆、莞豆等豆类作物,随着豆制品的发展,成为了主副兼用的粮食。其次是人工培育蔬菜瓜果的日渐增多,而食用野菜日渐绝迹。同时数百年来陆续从域外引进的甘蓝、苴蓝、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大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原料和味道。此外肉类原料中,此前的野禽野兽已逐渐被家禽所代替。第四,花卉类原料进入饮食原料的行列,参与了饮食的制作,各种花卉可以入茶、酿酒,如茉莉、玫瑰、芍药、蔷薇、茱萸、玉兰、菊花、金银花、桂花、腊梅花、百合花、桃花等。花

卉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类糕饼饭粥,美味佳肴、制酱,甚至可以直接食用。总之,中国饮食的广采博纳精神,使得历代人们不辞劳苦地去探求各种食物原料,使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而食物原料的丰富和扩展,又为中国饮食的五彩纷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略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刘蕊蕊 摘要:农业,伴随着人类起源而生产。农业,与人类共存。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已种植在世人心中。中国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大地的上空。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颗明星也将永不陨落,愈闪愈烁。中国的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中国的农民都变成专业农民,中国的全体农户都变成专业的现代化的专业大户。 关键词:意义;作用;举措 自原始社会时期,栗、稻等农作物首先诞生于我国,它孕育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农业也一直前进。当今,科技竞争发展,我国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但在这期间,农业依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本源。 一、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农民生活稳定了也将使各行各业全面地,均衡协调地,科学合理地,和谐持久地飞速向前发展。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待遇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只有全体人民都富裕了,党和国家的收入才会更多,这样祖国的各项公共开支才会更加有保证,各项制度才会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全,全体人民的日子和生活才会越过越好和越过越幸福。 就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例谈谈发展农业的的具体重要意义: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类型,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大豆所代替并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开垦了数百万公顷的耕地,成立了全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东北地区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黑土地开发、湿地保护等,东北地区还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走向网络时代,以当地特、优、名农产品为主,用现代化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形成了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可见,农业发展有着可观广阔的发展前景,正是由于农业的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并且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东北地区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接轨。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带动了中国部分经济飞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doc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2. 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学习方法1.推测判断;2.小组讨论辩论;3.分类归纳学习工具1.图片资料;2.学生讲述有关生命起源的故事;3.internet上的资源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事先1周安排)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课时1:分析推测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引入新课]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安排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神创论“不攻自破。学习结论: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一种传说,不攻自破。[课堂讨论]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米勒实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1:分析原始大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请同

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写出原始大气中各个气体成分的化学式?2. 推测在原始大气中为什么没有氧气? 1.h2o、h2、nh3、ch4、co2、h2s;2.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得出;(1)氧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水分解产生的氧分子,很快与其他物质形成氧化物;(比较科学)([)没有绿色植物,不能释放氧气;(一种猜测)阅读资料2:分析米勒的科学实验出示导学提示,帮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气体?2.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3.米勒 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4.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1.h2o、h2、nh3、ch42.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火花放电;3.合成了多种氨基酸;4.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可以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认为从科学实验来找到能够作为“化学进化学说”的证据,难度很大;在这种现状下,促使科学家另辟新径,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索生命的起源。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3:分析陨石成分,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的可能;阅读sts──探索地球外的生命学生分组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导学提示: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人才已经越来越凸显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外部培训机构不能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也不能满足员工对职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渴求,企业大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一、企业大学的起源 1.1 国外企业大学 1.1.1 国外企业大学发源 一般认为,通用电气在1956年建立的克劳顿培训中心(即现在的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标志着企业大学的诞生。事实上早在1927年,通用汽车即创办了通用汽车技术和管理学院(GM学院),试图将培训和学习带到工作中来,这个时间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大学的发源时间。 1.1.2 国外企业大学历史 企业大学出现以前,传统的企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员工的技能普及和培训方面,企业大学的成立掀开了企业管理培训的序幕。下图1描述了国外企业大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企业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传统的培训体制发生改变,“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由迪斯尼公司首先采用,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摩托罗拉大学成立后,企业大学有了全新的功能和形式,它的成功运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企业大学建立的高潮。数据显示,1998年,美国大约有400家企业大学成立,到2000年间,美国的企业大学已经超过2000家。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21世纪初,企业的培训对象开始进一步对外扩展。2001年,惠普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培训需求成立了惠普商学院,很快,客户面就扩大到了整个社会。2002年,摩托罗拉大学完成了从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到内外兼顾的整个价值链培训的转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企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起源于欧洲、法国的欧仁.弗莱西奈于1928年首次将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砼结构中,但这一技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大量的发展。 二战期间欧洲许多桥梁被毁,战后重建钢筋紧缺。而预应力砼结构由于采用了高强材料,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与砼,再加上刚度大,耐久性等优点,在欧洲得到了推广与发展。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预应力技术从工程应用开始至今仅半个多世纪,但是,由于它所特有的优点。使其迅速发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应用数量日益增加。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发展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高强超高强预应力筋的采用,精轧螺纹钢最大强度可达1570MPa。而钢绞线在国内外工程中己普遍使用强度1860MPa的产品。有些国家已在研制强度更高的预应力筋。(二)、高效率的张拉锚固体系,预应力锚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己臻完善。预应力施加方便、安全可靠、张拉力最大可达上千吨甚至更高锚固效率系数很高。 (三)、预应力施工工艺不断创新,归纳起来可由已下几个方面。 (1)、采用操作灵活安全可靠系列化的千斤顶使预应力张拉

变得非常简单。 (2)、在后张法预应力筋的预留孔道中,采用高强度、高弹性橡胶抽拨捧和金属波纹管使曲线束、长束及密集束预留孔道变得方便可靠。 (3)、在后张法孔道灌浆中灌浆技术及灌浆材料机械设备有很大突破改进。二次灌浆确保了孔道灌浆的密实性。 (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采用,使预应力筋可在工厂制作,不必在砼构件中预留孔道,可与普通钢筋一样直接埋入砼中。大量地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结构的施工水平和施工进度。此外,作为体外预应力配筋,即减少了摩擦损失,又减小了构件断面尺寸,比前者更加方便、经济。 (5)、未来的建筑和其他结构工程将要求高强、轻质、抗震耐火和耐腐蚀,而采用预应力砼最能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它是两种高强材料的结合,因而能消除结构中的永久裂缝,加上大力釆用轻质砼将会使结构更轻、抗震性能更好,因此,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应力砼结构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结构之一。展望未来,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可简单地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数量日益增多。 2、预应力筋的高强度、低松驰、大直径和耐腐蚀的方面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论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华西村为例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华西村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华西村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的兴起既迎合了新千年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巨大潮流,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传统古老的第一产业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外大规模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农村资源众多,乡村田园风光千姿百态,大江南北农耕、渔牧、茶果、林木应有尽有,风情各异。5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富厚底蕴的中华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截止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游助农”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河北的野三坡,江苏的华西村,杭州的龙井村、广东四会市的观光农业园等众多乡村旅游地的兴起与发展足以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与其它旅游类型有明显差异的特点是乡村旅游地——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乡村旅游特点与农村发展的联动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乡村旅游集第一、第三产业于一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乡村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把农事生产操作、农作物与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系列加工与旅游者的活动融为一体,并向旅游者充分展示农业艺术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旅游的形式。做为一个乡村旅游地,它首先应该是一个进行科学化农事生产的基地,是第一产业的像征。同时,它又是一个集食、宿、行、娱、购、游等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属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既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又要体现和突出农业生产性的特点,它把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进行有机的交融和联系,从而达到农业生产为旅游服务,旅游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之目的。 (二)乡村旅游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 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游客大多只停留在静止的,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且重游率低,回头客少。乡村旅游却不然。乡村是一个集农事知识、生物知识、农作物知识、高新科学知识为一体的大课堂,诸多乡村文化沉淀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亮丽多彩,田园风光随季变化,四季特色明显,农事生产品种各异,内容繁多。这一些都不断的刺激和吸引游客旧地重游,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观赏田园风光的千姿百态,参与不同的农事活动。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必然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催化剂,促进和带动农村的发展并成为农村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农业 农业是人类的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而生长繁殖。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它们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在其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辟土殖谷曰农”之说。这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以种植业为主的朴素的农业概念,亦即当今所称的“狭义农业”。其实,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孕育而产生的。后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也相依发展,至今仍以种植业和以它为基础的饲养业作为农业的主体。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天然水产物的捕捞和野生动物的狩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这些活动后来仍长期伴随种植业和饲养业而存在,并不断地转化为人工的种植(如造林)和饲养(如水产养殖),故也被许多国家列入农业的范围。至于农业劳动者附带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则历来被当作副业。这样,就形成了以种植业(有时称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其结构的广义农业概念。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从而形成了多专业、多方面联系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学的发展,还揭示了农业的每一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必然会进一步拓宽、深化。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 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食物。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马克思的论断是“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人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衍后代。而历史上的饥荒和当今世界部分地区的缺粮危机,则从反面说明了食物生产的重要性,它的不足,势必导致社会动乱,产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可以认为,在人类尚不能用化学方法合成比农产品更为廉价优质的全部营养物质以前,农业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食物生产部门的职能,将不可能被别的生产部门所取代。 当然,人类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食物以外,还需要衣着、住房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生活需要不但更趋多样化,而且要求优质、方便、舒适。手工业和商业,以及现代工业和可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的发展,适应了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同时,除了物质资料之外,各种“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日益发展起来。然而,不但许多工业,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的原料直接来自农业,而且工、商业赖以发展的市场和一部分资金来源,也离不开农业。从历史上寻根溯源,只是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食物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逐渐地有了剩余,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其他生产活动。这是手工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上层建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正是在这个

TPM的起源与发展

TPM是一种来源于生产现场的改善活动。全世界最好的工厂管理在日本,是因为改善活动在日本工厂无处不在,TPM活动就是其中最受关注而且最有成效的改善活动之一。TPM活动是从美国的PM活动(生产性维护或预防维护)演变过来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设备制造业空前大发展,在设备制造业内广泛开展各类设备维护活动。 为了解决各类设备维护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以及维护难度的加大,美国借助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功,对设备维护经验进行了总结,将设备出现故障以后采取应急措施的事后处置方法叫做“事后维护(Breakdown Maintenance,BM)”,将设备出现故障以前采取对策的事前处置方法称为“预防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将延长设备寿命的改善活动叫做“改良维护(Corrective Maintenance,CM)”,把爲了制造不出故障不出不良的装备的活动将制造不出故障易于维修的设备的活动称为“维护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MP)”,最后将上述BM、PM、CM、MP四种活动结合起来称为“生产维护(Productive Maintenance,PM)”,从此找到了设备管理的科学方法,这就是TPM的雏形。美国利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了PM活动,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其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为了大力推广PM活动,设立了PM奖,以奖励那些在PM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其中,日本电装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电装公司是丰田汽车公司下属的一家关联企业,主要生产电气零部件,它于1961年导入了GE公司的美式PM生产维护,以此开始探索日本式的PM方式。经过不断的改进,日本电装公司终于创建了日本式的PM,即“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电装公司在PM活动中取得的卓越成果,一举获得了当年的PM优秀奖。日本电装公司的成功,在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会的教授和专家在考察了电装公司的现场后,发现制造部门的80%到90%的员工都参与了这项活动,于是在PM前面加了个T,正式将该公司的PM活动称为TPM,以区别于美国的PM活动。 1971年,日本设备管理协会(JIPE)正式认同了TPM活动,并且在日本企业全面推广这项活动。

(完整版)3农业起源.doc

今天,地球的面貌因人类而改变,在城市在乡村,人类的活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大地 艺术画卷,而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社会从蛮荒通向文明 时代的起点又在哪里?这要从一颗小小的种子说起。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 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和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 产者。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受益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 来自气候的变化。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 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一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轻轻吹过,果实和种子随风飘落在地,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或许已经联想到,每年过冬后新长出来的草和食物就跟这些飘落的籽粒有关,这些籽粒中,一种生长在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 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 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农业起源。 赵志军:农业起源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 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改造与改良 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人类基本的生活所需。 1993 年,一位美国老人在留美博士赵志军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他 们的目的是寻找水稻的起源之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农业起源研究专家马尼士博士,老人曾经在墨西哥找到世界上最早的玉米遗存,他认为最早的农业应该是在人类的洞穴居住时 期出现的,来到空旷幽深的仙人洞,经验丰富的马尼士有种直觉,水稻起源地应该就在中国。 赵志军:他认为要想寻找最早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在洞穴遗址,因为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洞穴遗址向平底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仙人洞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 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共同的一个时期,因此马尼士博士就下意识地认为他应该 能够在仙人洞遗址找到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 两年后,马尼士博士参与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再次对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他们终于在一处堆积层中有了惊世发现。中美联合考古队没有找到稻子,但是找到水稻腐烂后的植物硅酸体水稻的稻叶上面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这种隐藏在土壤里面的硅酸体 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得出来,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奋,然而同时,他们心中又萌发出更强烈的期望,能否找到万年之前,世界上最早实物栽培稻种子呢?2004 年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 5 科实物稻子,这几个稻子,既像野生稻, 又像栽培稻,是一种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今天,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然而在一万年前,原始先民要理解一颗植物的生长方式却并非易事,人类在何时拥有了联想的能力,这是未解

【公开课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

第一章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一、“工程/engineering”概念 “工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清代,对工程这一词汇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 中国从南北朝直至民国期间,“工程”主要指土木的构筑、实施及其结果。 中国古代没有工程师的概念,工程师或技术专家的角色主要由两种人来承担,一是普通百姓就是通常说的工匠,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如黄道婆。另外一类就是科技官员,如宋代李诫及其名著《营造法式》。 工程在西方也有较长的演变历史。英语“engineering”首次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来源于拉丁文ingenium(意指古罗马军团使用的撞城锤)。西方工程概念出现要比中国晚,但西方很早就演变出了工程师的概念。中世纪战争,催生了大量的对军事器械的需求,也产生了一大批制造军械武器的人,这些人就构成了西方最初意义上的工程师,即ingeniators,后来演变出现代engineer概念。 在西方早期,“工程”主要指与军事相关的建造活动以及军械工程师的工作。 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西方,工程的含义都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与技术基本是等同的概念。在这段时期,在国外的文献中,很少有“工程”与“技术”的比较,更多的是把两者视为同类的范畴,仅在使用上有所不同,工程用作动词,技术则用作名词。工程一般被用来指应用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的为人类服务的一种专门技术。比如约翰斯顿“工程是技术的一部分”。工程师也是被看做懂得并应用某些专门技术的人员。 二、工程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回答两个问题: 1、“最初产生形成”即工程产生于何时何地 2、“产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产生工程 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即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就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造物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工程活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工程活动“创造了人”,劳动和以工具的使用制造为特征的工程活动是人猿揖别的标志。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工具化石被检测距今已有200-250万年。依据这个发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程是与人类在250万年前同时诞生的。 (一)原始工程时期从人类可以制造石器工具时算起,到1万年前农业出现,对应于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工程活动有两个显著特点: 1、石器工具复杂工序的制作 旧石器时代,利用石头制作工具是普遍的工程活动。有一些制造过程的“工序”也是相当复杂的,例如中国广西百色发现的80万年前打制石器——手扶——需要五十多道制作工序才能完成。 2、选材能力的出现 在对石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推动了人类最初的需求选择的能力,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材料,进一步摆脱了自然的束缚。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各种功能不同的石器工具用以满足更大的需求。

(完整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基础巩固 1科学地进行推测时不能() A.有确凿的证据B.凭空想像 C.有严密的逻辑推理D.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4米勒等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能组成蛋白质的一种有机物,这种有机物是() A.脂肪B.氨基酸C.葡萄糖D.基因 5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的推测是() A.原始的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存在着原始生命 C.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以上三个选项都是 6有人根据从宇宙探测获得的资料推测,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着较低等的生命类型,推测的依据是() A.火星上存在游离氧气 B.火星上有丰富的氨基酸 C.火星上存在DNA

D.火星上存在着水 7下图为意大利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斯巴兰让尼实验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汤需要加热沸腾,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组烧瓶中为什么有微生物生成?________,通过甲、乙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与我们学过的巴斯德________实验相似。 能力提升 8根据科学家的推测,46亿年前的地球所没有的现象是() A.雨雪现象B.熔岩横流 C.火山喷发D.电闪雷鸣 9原始大气,经宇宙射线、紫外线等作用,形成的物质是() A.简单的无机物质B.简单的有机物质 C.复杂的无机物质D.复杂的有机物质 10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产生() A.有机大分子B.原始生命 C.原始单细胞生物D.有机小分子

公司背景及发展过程:

一公司背景及发展过程 一,公司的起源: 英格兰移民威廉.波克特( WILLIAM.PROCTE)与爱尔兰移民詹姆斯.甘保(JAMES.GAMEBLE),一心想在美国西部寻求发展机会,但由于客观原因在辛辛那提市带了下来。威廉.波克特从事制造蜡烛的生意,而詹姆斯.甘保学习制造蜡烛,但碰巧的是这两个人取了两姐妹,在岳父的说服下,成了合伙人。在1837年4月12日,他们开始共同生产肥皂和蜡烛,8月22日,两方各出资3,596.47美元,确立合作关系,并于10月31日签定合伙契约,并用两个的名字,成立了宝洁公司,简称P&G。 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37年-1890年)公司的起步与发展: 自签约后,由于美国经济危机,公司发展很慢,直到1850年后,才有了突破。在公司创立22年后,宝洁年销售额首次超过100美元,员工发展为80人。 1879年,创始 人的儿子共同开 发出一种质量好 且价格适中的香 皂,取名为象牙 皂,于1886年进行生产和销售,到1887年,宝洁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制度。 第二阶段(1890年-1945年)创新与发展: 1890年,宝洁公司创立了一个分析实验室,新产品一个接一个的产生,并实施了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1904年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厂,到1923年,宝洁尝试采用新的传播媒介--电台广播,并成为首创使用电台广告的公司之一。1930年,保洁创立一百周年纪念,年销售额达到2,3000万美元。 第三阶段(1945年-1980年)崭新的领域,迅猛的发展: 1946年后,宝洁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比如,汰渍,在试销一年后,在美国各地正式推出,接着又推出了佳洁士牙膏,并确认为防龋牙膏,佳洁士的销售突飞猛进。1973年,又收购了日本Nippon.Sunhome公司,在日本制造并销售产品,这时的宝洁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能力: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分析: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对于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所以此重点可以在学生讨论和归纳观点的同时得到落实。 教学难点分析: 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要对装置中各部分模拟原始地球的相似性讲清,学生才能够理解此实验的意义所在。 教学策略: 本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在七下人类起源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而对于生命的起源还存在很多疑问,在这节课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在教师开始讲解前先给学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知道的生命起源学说,然后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再总结和补充。总结中,通过对例证的讲解,学生会逐渐认可“化学起源说”,并关注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和结果。而对形成小分子有机物后的过程,有的过程已被实验证实,而在形成原始生命的这一步还没有实验证实,要鼓励学生有探索的精神并时刻关注关于生命起源新的研究进展。本课需要1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资料。 教学设计:

板书: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化学起源学说 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三、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间。 课后反思: 本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在生命起源假说的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关注生命科学。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的合理性要讲清,学生才能理解并认可其实验结果。在有机小分子形成后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要给出学生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更要通过习题和资料分析加强学生对假说、证据、推测、想象的理解。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编辑。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 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 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