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日本自然环境

课题:10.4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自然环境) 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2.运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重点:运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 难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 阅读课文第77页-79页的内容,总结归纳知识点,并完成学案“自主测评”的相关题目。 2.自主测评: (1)位置、范围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东临,西南隔海峡与韩国相望。 领土组成:日本领土 由、、和四大岛及其附近岛屿组成。 (2)地形、港口 地形特点:日本境内多,国土的3/4为,平原,最大的平原是。日本的最高峰是,是一座活火山。 主要港口: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和。 (3)日本有“地震之邦”的称号,试从板块运动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4)气候类型(结合P6图8.9) 日本主要气候属气侯和气候,气候特征明显。太平洋沿岸夏秋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是。 3.大胆质疑 1

二.互助学习 1.读图10.42,学会从地图上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联系学过的气候知识,说出日本的气候类型。 2.读图10.44,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三.达标检测 1.就海陆位置而言,日本位于太平洋的() A.西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日本是一个岛国,其领土由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四个大岛中面积最大的是() A.北海道 B.本州 C.四国 D.九州 3.有关日本疆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B.与其他国家有漫长的陆上国界 C.日本位于亚洲东部 D.日本位置对造船业、海上运输十分有利 4.从“日本地形图”上看,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和丘陵 B.平原和高原 C.盆地和山地 D.丘陵和平原 5.从“亚洲气候类型图”上看,日本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四.拓展延伸 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中粗黑线代表板块边界,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 C_________,D_________。 (2)日本处在______与______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 多______和______。 2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人文地理1

1.民族共同体:是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2. 城市化:是指人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3.区域共同体:是指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同所有其他的生命和非生命的环境因子或组成的系统一体 4.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5.领土: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全部疆域,属于空间的范畴。 6.人口结构: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地,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 7.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8.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9.休闲: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10.休闲活动: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11.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在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1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科学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极重要因素的经济 13.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14.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15.国家:指占有一定领土,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社会实体,是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16.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次那个城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7.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源密集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劳动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劳动消耗比重达的工业部门 18.资本密集型工业: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 19.知识密集型工业: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产品的工业部门 20.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地区人口中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关系 2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为了定居的母的,离开自己原来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 22.什么是行为文化?举例 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人际关 系和规范好了的社会制度(如社会经 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和政治 制度等) 23.国际组织:指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 机构,是国家空间政治行为的一种表 现 24.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 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25.就业人口:指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 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 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 26.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文化心态极 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们的 价值观在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规范 27.人口素质:是人口总体具有的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28.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体作用 于地标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如: 聚落,建筑,服饰,人物等 一、如何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科 学规划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开发规模和速度应当合理,经济 增长要符合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 2.突出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3.研究开发区的时空类型 4.研究区域共同体建立的条件及总体 规模 5.尊重地区自然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区 域演变历史 二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分别指的是 什么? 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 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 活动的人,即社会的人 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的地域差异的 地理环境 三、当前认为地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 么? 1.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 2.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与国际关 系 3.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 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4.研究西方认为地理学 四、人地关系指什么? 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 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 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关 系,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 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八、村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1.人口、建筑密度低 2.基础设施落后 3.服务职能水平低 4.人口构成以农业 人口为主 九、城市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 2.自动型与 力型城市化 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 化4.实现型与渐进型城市化 十、文化区的主要类型 1.形式、职能、乡土文化区 十一、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旅游者和旅游资源 十三、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1.拥有一个能够行使主权、通知领土 和组织国民政府,政府代表国家主权, 对内进行管辖,对外保卫领土,实行 外交活动 2.国家必须有公认的国界所规定的领 土 3.领土上必须猪油定居的国民 4.国家必须有主权 十四、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特征? 1.具有使用价值 2.多用途性和可替代 性3.空间分布的差异性4.有限性5. 动态性6.自然、经济双重属性7.不可 缺少性 十五、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什么? 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队各种 资源去求的快速增长,而世界可供给 的资源熟料,时空分布等的有限性构 成了供给的有限性 十七、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依据是 什么? 城市标准:1.行政地位2.人口数量和 人口密度3.非农业人口的比例4.服务 设施 乡村标准? 十九、按照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 人文地理学分为 1.区域人文地理学 2.部门人文地理学 3.理论人文地理学 二十、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地理环 境的属性包括哪些特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 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 二十一、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1.强烈的地域性 2.明显的阶段性 二十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反战鼓励经济增长 2.可持续 发展要保护自然为基础 3.可持续发 展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 活质量为目的 二十三、人文地理学的特点主要有哪 些? 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 二十四、工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1.无明显的季节性 2.专业化与协作化 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 4.分布集中 二十五、城市化的动力包括?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的核心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 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化 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十六、从文化角度理解,文化包括 什么? 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简述 67.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及其错误?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 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 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环境决定论的人地观,虽然是对“天 命论”“神创论”的反叛,具有一定 的进步意义,但是夸大了环境的决定 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看,在 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地理环境 确实决定了人类的某些活动 68.简述科技进步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学术科技对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 下方面 1.改变国际冲突或地区冲突的形式和 强度2.提高经济效率,增强综合国力 3.推动各种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 4.扩 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裂痕 5.制约 各国,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国家的主权 6.改变决策这的论事日程 7.改变国际 关系格局 69.简述创建科技工业园得布局条件 1.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的一所以上的 名牌大学或科技研究院所依托 2.有一片具备必要基础设置的园区场 地 3.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 4.有一批产品高技术和附加值为特征 的高新技术企业 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和廉政 70.简述协调论的主要观点及进步意 义? 主要观点:1.人对地有依赖性2.人地 协调同人之间的的协调是互为条件 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 解决仁弟矛盾的必要条件 3.协调是 一种动态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 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 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意义:协调的观点与可持续发展所追 求的目标相一致,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基本概念,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和 不同的领域,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 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有其丰富的 内涵,它既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而是指自然 -经济-社会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发展是目标 71.简述人口增长对地里环境的作用 一、适度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 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 人才 3.适度的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 发展至关重要 二、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 极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生 态环境破坏 3.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 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 消极影响 72.简述国际冲突的地理环境特征 1.国际冲突数量多,分布广 2.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等要求导致冲 突占了相当的数量 3.资源便捷,领土,水道等问题造成 的冲突越来越多 4.内战的多边化,国际化 5.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引起的冲突相 对越来越多 6.大国的介入使冲突更加复杂化 7.冲突的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和 低强度的 8.高科技在国际干预性的局部战争中 的地位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9.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性中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73. 74.我国城市化出现的心问题 1.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徒弟城镇 化”的速度太快 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 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 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 力乃至破坏 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 75.城市地域形态的演变阶段 1.漫溢式扩展阶段 2.蔓生扩展阶段 3. 飞地扩展阶段4.极轴扩展阶段 76.城市形态的演变方式:平面变化 和立体变化 77.城市化得演变规律:均衡和不均 衡 78.城市地域结构构成:1.商业用地 2.工业仓储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 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带6.交通用 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 和水面 79.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 1.中心-外围结构 2.中心城市-边缘城市结构 3.网络化结构 80.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1.圈层扩展规律 2.点-轴-面扩展规律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完整版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 经济的影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 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为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征,所处位置受到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也降雨充沛。 地形:多山,山地成脊状,把国土面积分为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国内多火山,所以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水文: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则小。 二、自然资源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都要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给率仅为20%左右,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日本山地多,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农业,所以采用了围海造路,建造梯田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频繁地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临海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地区,尤其是“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山地多,资源极度匮乏,但是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日本的工业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为了缩短距离,节约成本,形成了日本的工业多数沿海分布的局面,也使日本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其着名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四、地理环境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导致了日本必须开放国内市场。 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粮食,肉类,乳制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茸毛等。除此之外还有原油,天然气,服装,半导体等电子零件,医药品等等。同时日本也是出口大国,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制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所以正是因为日本资源的匮乏,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的80%。 五、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本国资源和土地匮乏,必须加强对外的贸易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的贸易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美国,中国,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六、结语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日本的地理环境, 自然面貌对铸造日本民族性格有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并讨论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对日本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 。尊重自然, 尊重现实的特点, 形成了日本人对现实容忍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面对各样的思想采取融和的立场,对社会规则采取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态度。岛国狭小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日本人在语言行为上更小心谨慎,注重细节和礼节,同时这种四面环海的包围状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家本位的思想及集团感。而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人在思想性格上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强的心态。这一切都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地理环境日本人的思想性格 日本作为“东方的西方”,日本民族是个极有特点的民族。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物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加以论述。 自然环境的多变与日本人的宽容忍耐,谨慎的性格 (语言,行为,遵规守纪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 境内青山层峦叠翠, 众多的湖、溪、河、川点缀其中, 岛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四季景观美不胜收, 但是列岛的气象变化多端, 台风季节, 狂风暴雨无情袭击列岛; 寒冬季节, 日本是世界上降雪最大最多的地区之一, 富士山顶的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加上火山、海啸、地震亦频仍发生……埃德温。赖肖尔说: “台风已使日本人习惯忍受自然灾害, 并能泰然处之。这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甚至可以称之`’‘为台风心理状态, 但是, 其他自然灾害也助长了这种宿命论观点。因为大部分日本山脉是由火山形成的, 而且至今仍有许多活火山, 故有时还有火山爆发之灾。……由于江户( 东京旧名) 周期性地发生强烈地震, 人们普遍认为, 每隔六十年就要有一次大地震。总之, 日本人有一种承认自然可怕威力的宿命论思想, 但与此同时, 也锻炼出了在这种灾难以后重新开始奋发图强的巨大能力。” 1 生长在这样环境的日本人感觉灵敏, 性格即“宽容”又“忍 它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卧薪尝胆!包括这种勤奋,它不也是对艰苦的一种忍耐么?!日本人的忍,他是有某种目的为前提的忍!他们可以为了某个目标忍耐很久,做很多准备工作,然后当时机来临的时候,达到最终目的。日本大街上,很安静,电车里很安静!其实日本人不喜欢那么张扬,他们不说不代表他们不想~~他们其实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会跟所有人都说出来~~也不会很张扬的表现出来~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他们想去埃及旅行,他们只会在坐电车的时候开始算旅行的话要多少钱,然后下车的时候去车站那份找兼职的报纸,之后打工赚够去旅行的钱,等旅行回来之后告诉你他们去了埃及~日本人很沉默,特别是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先安静的想好,然后才有条例的去做~~他们不爱面子,只看实质!总是说日本经济大萧条~~也并非如此,只不过萧条的时候他们跟全世界说他们萧条的很惨!等他们经济恢复的时候,他们开始沉默了~~进入冥想状态,一声不出~~他们觉得,现在恢复了,我们在努力努力可能经济会更好!就业率更高,社会保障会更完善,不用跟世界说我们现在好了,忍一忍,忍一忍~~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人文地理总结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的交叉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A、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 B、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 C、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D、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其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他们的有用经验。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差异; (2)社会性——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影响人文现象的分布最基本因素,人文现象分布的历史动态性; (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 (4)复杂性——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6、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研究者进入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区域; 2)、比较与分类——区分人文现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常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方法; 3)、类比、归纳与演绎; 4)、分析与综合; 5)、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 (1)、“老三论”:应用系统论、引入信息论和控制论; (2)、“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 6)、预测; 7)、地理信息系统(GIS); 8)、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 第一章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理论历程: 1)、环境决定论: ①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 ②核心思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人类中心论(又称征服自然论): ①代表人物: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培根、洛克等; ②实质: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 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zkfx]2017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日本的自然环境(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课后作业

日本的自然环境(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一、基础知识训练 1、日本的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筑,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多地震 B. 传统文化影响 C. 建筑成本低 D. 该建筑冬暖夏凉 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A.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B. 处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C.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处于亚欧板块内部 3、组成日本的四大本岛从北相南依次是() A. 九州、北海道、四国、本州 B. 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 C.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D. 四国、九州、北海道、本州 4、有关日本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日本是太平洋东部的群岛国家 B. 日本境内多平原,平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C. 气候冬暖夏凉,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日本的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5、下列关于日本的气候描述有误的是() A. 全年降水丰沛 B. 季风气候显著 C. 海洋性气候为主 D. 雨热同期 6.小明去日本旅游回来,下面是他对日本之行的描述,哪些说法可信() ①赏樱花 ②游富士山,泡温泉

③享受美味生鱼片 ④热带雨林探险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日本的四大岛中,纬度最高、与琉球群岛相距最近的分别是:() A. 本州岛、四国岛 B. 北海道岛、九州岛 C. 九州岛、四国岛 D. 本州岛、北海道岛 8、按地理方位来分,日本属于() A. 西亚 B. 东亚 C. 东南亚 D. 北亚 9、日本是群岛国,其中最大的岛是() A. 北海道岛 B. 本州岛 C. 四国岛 D. 九州岛 二、综合探究 10.读日本地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以下海洋或岛屿的名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