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教育理念与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一)美国

一.总述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美两国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发展背景,中国的传统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而言,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

二..幼儿阶段(3-6岁)

价方式。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利,学生对老师只有服从。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幼儿教育中,很多父母都采取的是一种“打击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有共同特征:自信心不够强、内敛、迷茫、对外界的评价非常的敏感。这其实与中国人的本性特征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是内敛、不爱表现自己,尤其是当面对外人时,许多家长习惯性的批评孩子,认为这种批评是个人谦虚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这种有关幼儿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大相径庭的。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学前教育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还表现在美国幼儿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幼儿园的教育中虽然也有常识、语言、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幼儿的学习与否也是比较随性的。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尤其到了大班以后,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

儿童都具备兴趣爱好广泛、热情、自信、坚毅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幼儿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家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开始。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但同时又缺乏对人类已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所以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时,幼儿有其独特的视角,而这种独特的视角正是创造力的表现。幼儿理解的过程正是他创造力发挥的过程,他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未知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等。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根据兴趣而学,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美国的教师偏向让幼儿亲自参加比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在教授孩子对环保问题的看法,美国的许多幼儿园都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环保问题,幼儿园会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环保的材料:塑料瓶、纸杯等等,带到幼儿园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这些材料进行再利用,做成好看的玩具或者容器,让孩子明白环保和回收垃圾的重要性。再比如认识动物或者植物,老师会带领孩子外出野外参观,让孩子亲自去观察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去亲身触摸和感知大自然。这种科学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视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索技能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而我国的教师习惯于通过书本知识,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在接受知识时不易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而简单的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久而久

就好。创造力就是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如果孩子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死记硬背,也不可能存在创造力的火花和灵感。另外,从美国的教材编写来看,美国的幼儿教材显得很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方面的计算和中国的数学知识传授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可能和美国初中的教材难度相当。但是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所有人,包括教师、家长都是抱着极其耐心的态度在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在对于大龄幼儿的教育中,如果教师发现有孩子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不会去斥责他,而是劝其离开,保持其他孩子在一个好的氛围内学习。强迫是美国幼儿教育中的最大忌讳。而国内许多幼儿园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家庭教

干。尤其我们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甚至减退,而不少孩子更易于出现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执表现。这样的结果才会产生现今社会中的高分低能的孩子的出现。当然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很多中国家长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独子的家庭带来的一系列

双手去创造。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他们主要是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教育的前提。

目标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发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

面粉、搅拌下姜汁,让幼儿亲自感受和使用各种安全的厨房用具。在例如美国幼儿园中会在天气爽朗的时候带领幼儿出门观察花朵的颜色、小草的成长,让幼儿亲自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种种动植物,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小学阶段(7-18岁)

下面主要介绍美国。

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美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小学不开设与中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

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美国教育所倡导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恰恰是中国教育所忽视的,我国中小学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的听取、尊重。然而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无形中减弱了思维能力还很低的孩子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仍然被高考、中考的大棒指挥得团团转,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亿万学生的创造可能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学生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背书的高分低能儿学生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严重缺乏。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学生既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也感受不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此,学生就会缺乏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正如拿破仑所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为了战胜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加强中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很有必要。

20

过什么渠道影响着美国教育,今天我们尚未追踪到它的足迹、但是,这个思想带来的影响却日益响亮地回荡在美国学校的课堂里,它甚至波及英国课堂、德国课堂和日本课堂。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1)提出问题或假说。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对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作用。

{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如美国爱恩中学,针对书包负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问题,成立了“书包”研究小组、并邀请儿童健康专家加以指导,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法案。他们还向地方的校董事会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并要求学生考虑成本、空间、地方现行法规、法律问题及学生自身利益等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们运用知识去分析演绎。经过这番思考,进而学生们必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地回答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它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人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潜意识: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并能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理念是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

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随着探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

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

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中小学初级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的知识难于美国,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了10分钟就完成,教师只是照课本讲公式、原理,学生听后背熟即可。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学生不会知道按照书上的程序去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闲为学生必然在实际生活中要自己动手操作、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要享受成功的乐趣。

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培养了创造力。美国从小学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和“项目(Project)”,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进行研究学习,使学生从小独立掌握学习方法,老师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没有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主动学习的方法,良好的科学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有益。

探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探究,有生活领域的探究,有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等。课堂上探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能轻易给学生答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大学阶段(18-24岁)

毕业证书是不愁没有的。毕业率几乎接近100%。在美国则不然,部分高校的毕业率保持在60%左右,这就意味着学生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为了不成为那40%,学习会更努力。在耶鲁大学,每个学生要选修至少36门课程,方能申学士学位,每位学生必须在自己必修的领域之外,完成12门课程的学习;并且来自同一个系的课程不得超过4门,一个领域内的课程不得超过6门;此外,每位学生还必须从法语、德语、日语、汉语等24个语种中至少选修一门外语,并达到中级水平。[1]可见在美国上大学是很艰苦的,学生背负着如此大的压力,自然会在学业上投入巨大精力,收获自然也多。

中美大学对课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假使在中美的大学都开设了“经典电影赏析”选修课,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一般会放一些电影片段,整节课学生就在那里看电影,即使学生睡觉看小说,老师也不闻不问,学期末时交一篇论文就够了,也不会去追究这论文是抄袭还是独创的;在美国则不然,老师会布置一大堆必须学生课后看的电影,在课上有时是自由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任意观点,对论文的要求是必须有自己思想,抄袭是严格禁止的。

PPT,把课程要点罗列出来,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把老师的话当做金玉良言,下课后则反复咀嚼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内容,把概念、知识点

牢记于心。期末试卷上多的是名词解释、概念分析,只要学生花时间去记忆,就可以拿高分。而美国高等院校本科生教育的共同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处理知识的主要方式,向学生显示现成的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形式、所需要的不同的分析手段,特别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分析知识的方法,批判地看待事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终身的独立性学习者。

在美国,强调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各尽其才,教师授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课型有演讲课、个案研究、模拟法庭、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教师广泛使用录像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在促使学生获得各科知识最新动态的同时,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协调的工作精神,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还有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营造重视学术的气氛等教学活动。

课占绝大部分,选修课比重很小,选择范围也小,你可以一眼望到你毕业后能达到的水平,你和你们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一样,和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们一样,和还没进入大学校门的学弟学妹们一样,你们将受到同样的教育,得到同样的知识,成为同样的人,而这在“寻求不可替代性”的如今社会是行不通的。中国学生在填志愿的时候很多都不甚了解各个专业,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被调剂的更不用说了),就这样被吊死在了一棵树上,真可谓是“被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而且中国大学专业设置过细,课程配置缺乏灵活性,许多专业中,专业课程长期不变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使人怀疑他的先进性。在美国则不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本科生入学前不选专业,上完一年课程以后才决定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且在求得学校学术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还可以退出原专业,重新再申请自己喜欢的专业;另一方面,学生选课的方式十分灵活,有很大的变通余地。

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大板块。其中涉及专业学术性的课程主要为专业必修课、限定性专业选修课,二者占总学分的比例高达70%。而且中国大学对选修课的要求很低,在一些大学,学生只要出勤,最后交篇论文学分就拿到了,可以说,这样的选修课形同虚设。在美国则不然,选修课和专业课并重,如在哈佛大学,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2]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

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在美国,本科生的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及设计课程课、独立课题以及毕业设计等几部分组成,均按一定的学分分配。;实验及设计课程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课题与研究计划的题目广泛,可参与学校的学术研究或科研项目,也可采取与外界合作的形式;这些实践课程都要求学生积极实践。[3]美国大学崇尚打破校园和社会的距离,提倡在社会的真实环境中教学。哈佛和耶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连校门都没有。美国的工科本科生在完成四年学校学习后一般要去企业学习工程技术专业课2-3年,而中国一般就在大三实习2~3个月。

形同虚设,评教结果不公示,而且评教前后毫无变化,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变。在美国,课程评估有很多方式,使用最多的是学生评估。评估包括多项选择和书面评语两部分。多项选择包括对课程的全面评价以及对授课教师和教学助手的评价;书面评语包括对课程结构、课堂组织、授课内容、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考试方式、上该课应具备的基础和准备工作、对改进课程的建议以及是否愿意对今后的学生推荐此课等的看法。还设有课程评估委员会,由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定期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估。

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

中国大学师生比远远小于美国大学师生比,有些甚至达到1:40,和美国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对本科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学风比较散漫。

在中国,多数成绩主要是由个人努力决定的,如考试成绩,在美国,有些课程是按这种标准评判的,但许多课程的成绩往往取决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小组成绩同时作为个人成绩),特别是对商务课程和工程课程来说尤其如此。

中国本科生教育重知识再现,而美国则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责,子女的前途决定了全家的命运。因此,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培养,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比别的孩子优秀,成绩比别的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美国和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历史文化没有中国那么悠久,也没有过于传统思想的束缚,相比而言,美国人更自由、更具有个性、更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是一种“个人本位”观念。因此,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希望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即具有尊重、责任和智慧的良好公民。

而在美国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他们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事情,从不强迫孩子,对孩子的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美国的家庭教育到了孩子成人以后就基本结束了,孩子已经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个性和经济能力,他们需要自己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如何走下去。

(二)英国

一、中英教育差异比较

1.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构成。从教育的机构体系上看,中国大体上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而英国的中学则没有初高中之分,而且其各个阶段的教育年限设置也与中国不同。一般来说,3岁至4岁或5岁为英国的幼儿园教育阶段,4岁或5岁至11岁为小学教育阶段,之后为中学教育和延续教育阶段,毕业后学生可继续进入

5岁至11岁)和中学教育(11岁至16岁)两个阶段。其中,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实行5岁至16岁的义务教育,威尔士实行4岁至16岁的义

其吸纳学生的数量占总体学生的比例极小,我国在总体上仍未形成教育双轨制运行的体系基础。而英国实行的是教育双轨制,包括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贯穿于英国教育的整个体系之中。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中国学校都是统一的规定科目,并且与高中课程全面接轨,为学生顺利升人高中作全面的准备,其严格规范的基础教育为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与中国的基

础教育学习任务重、学习科目较为固定不同,英国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年级考试,课程设置上也不与高等教育科目一一对应,而是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课程选择上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例如,英国政府从2015年起将烹饪课程纳入到7岁至14岁儿童的必修课中,旨在提高学生的饭菜质量,并达到从小控制学生饮食进而控制英国的肥胖率的目的,充分体现出其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在义务教育的评测制度方面,我国中小学的各个年级都有升年级考试,考试不合格将不得升人下一年级,而英国的中小学只设有升学考试。英国的小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后统一参加“十一龄”考试来决定是否升人中学,在完成中学教育的最后两年再统一参加GCSE考试,取得GCSE证书后可选择直接就业或继续学习。

段的思路,但学生对学习科目开始有一定的选择权,即文理分班。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教学和测评都以高考为导向,学生只有在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后参加当年的高考并取得相应的成绩才能升入对应的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与中国不同,英国在小学和中学教育之后实行的是延续教育,它是英国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延续教育包括学业路线和职业路线两种体系,前者主要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后者侧重根据社会的职业需要,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这两种体系在英国受到同等的重视。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是学业路线的重要阶段,共设有60多个学科,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大学本科想要攻读的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目标,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科目。A-level的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为AS水准,第二年为A2水准),AS与A2两个部分的考试结果叠加通过才能获得A—level证书。与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同,A—level的考试方式相对灵活,学生可自主选择分阶段测试或一次报考所学的所有课程,而且每门课程均有多次考试机会,最终成绩以最好的一次计算。而职业路线侧重于就业,重点在于提高工作技能,以便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职业路线与学业路线有一定的对应性,选择职业路线的学生仍可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选择转入学业路线的不同阶段,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职业路线的文凭为GNVQ(GeneralNationalVocationalQualification),与学业路线中的A—Level相平行。

NationalDiploma)四种学历,其中,HND与英国延续教育中的职业路线相对应,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其学制一般为两年。本科教育阶段,中国的大学学制为四年,英国的大学学制一般为三年,苏格兰地区为四年。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中国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没有等级之分,而英国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时其等级分得特别详细,具体等级包括一等荣誉学士学位(First—ClassHonours),优秀二等荣誉学士学位(UpperSec—ond—ClassHonours),一般二等荣誉学士学位(LowerSecond—ClassHonours),三等荣誉学士学位(Third—ClassHonours)和一般学士学位(OrdinaryDegree)。硕士研究生阶段,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三年;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授课式研究生与研究式研究生,学制相对较短,前者为一年,后者一般需要两年。博士研究生方面,与中国只有Ph.D一种学位形式不同的是,英国分为Ph.D和高级博士学位两种类型,多数学科领域颁发的博士学位为Ph.D,高级博士学位主要针对那些在某些学科领域内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高水平专家。

2.两国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综合来看,中英两国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观念不同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不同三个方面:

如何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关键看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价值。这种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需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能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努力帮助每个学生发展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让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偏见,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这种偏见导致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难于找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许多公司和工厂却急需大量的高级技工。反观英国教育,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已经为学生的不同选择留下了余地,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种务实的观念使得英国长期拥有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3.两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重视结果,而英国的教育重视过程,由此导致中英两国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本技能为主。学生们受到尊师重教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挑战和质疑,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录和背诵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课后,中国学生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和记忆背诵的任务,学习压力大、负担重。总体来说,中国的教学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考试成绩效果显著,但容易导致思维固化缺乏创新。而英国,课堂上教师讲得少,学生提问多参与多,教师的授课方式相对灵活与轻松,授课内容除了教师的讲解外还常常包括学生的自我陈述,一般是讲解某一个项目的研究结果。课后,教师一般不留家庭作业,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为某些感兴趣的项目查找资料、搜集数据、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效果并不明显,不利于发展高水平的

基础教育。

的主要标准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考核的主要形式为闭的知识点,它强调考试答案的标准性。从这种应试教

育的评价体系中所走出来的中国学生普遍给人一种很会考试但能力不足的印象。与中国的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不同,英国教育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相对全面、客观。在英国,学校考试中闭卷考试所占的比重很小,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以创作作品、撰写论文和做课程设计为主要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考试形式开放包容,教师在给予成绩时更关注学生观点的创新性以及是否具有批判性。

中英小学教育制度差异

一、中英小学教育体制比较 1.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小学教育理念与英国相比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国重视输入式授课,当然,这也表现了我们的优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扎实;中国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是有畏惧心理,与英国学生相比,创造能力较差,不管是课后作业答案,还是设计报告,期中、期末考试,中国教育更为重视答案的标准化,以及成绩的高低。而英国小学教育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的小学生往往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和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磨练出来的,这使孩子们从小学起就有很多压力。但英国的小学教育更多是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合作,英国小学的很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和组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同学生一起思考、动手,启发式的学习。因此,英国小学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境、学习态度同中国有天壤之别。 此外,在英国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学习比较自由、轻松。这是由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怎样学习?学习什么知识?教师与家长仅仅起引导作用,剩下的都是小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英国的小学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中国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团队意识不强。 2.办学特点不同 (1)中国小学办学特点 中国现在已经普及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享受受教育权利,学校大都是公立学校,管理相对严格,家长在孩子小学期间就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中国的中学差别较大,学生进入好的中学需要有好的小学成绩。因此,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着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的压力。学生在学校中从小就要做一个“好学生” ,自由度不高。 (2)英国小学办学特点 ①开放性强。英国的小学分为私立、公立和教会小学三种,这三种学校在教育制度、生源等方面的差别和界限较小。以圣保罗小学为例,该小学是教会学校,但也招收无宗教背景和非基督教背景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校课程中的宗教内容比重也比较小,注重平等、宽容、守时、诚实等习惯和品德的培养。 英国小学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外交流上,特别是与其他学校的交流特别多,充满了多样性,他们每周都会与其他学校有交流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相互参观校园,进行球类比赛、集体互动、野餐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提前让学生有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另外,因为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备,世界上每年都有很多留学生或学者到英国学习访问,他们的子女就在当地学校学习。通过这种便利条件,这些小学经常邀请留学生或者学者给孩子们进行讲座,内容包括其他国家的人文环境与地域文化等,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充实了他们的头脑,给他们营造了一个缤纷的世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了基础。 ②自由程度高。英国小学的自由程度很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不受教学大纲条条框框的限制,每个学校的课程编排得都比较自由,因而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学期进展的情况、家长的建议、突发性事件等状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二是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英国小学生所得到的自由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宠物以及自己制作的小发明等到学校,然后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这和中国小学不准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到学校是截然不同的。此外,英国的学生们可以随时离开学校,与父母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区别在哪里—案例分析 1、中美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谁更符合教育规律? 案例首先描述了中美高等教育在模式和内容上的概况。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专业教育,而美国是通识教育。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高校在大学本科的前两年为学生提供的公共课程仅是学科内狭窄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之后的专业课程上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因背景知识的狭窄而欠缺思考的能力,连学科的前沿都很难找到。 而美国在这段时间内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基础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不仅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多学科、有价值的背景知识,也使将来他们能在工作和研究中拥有一个高价值的平台。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走一步都可能是创新。 以上是对案例进行概括得出的主要事实。判断一种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应当与教育目相结合。如果把两国的高等教育的目的都理解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型人才。从这个基点出发,判断两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得看它是否为这个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否则,不论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没有带来好的结果,还是带来好的结果的制度并不符合教育规律,都会使人感到困惑。 在承认这个共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美国的“通识教育”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这并不是仅因为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还能从教育规律本身去理解。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学习是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其中既有新意义的建构也有对过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更为主要的就是对过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丰富的,有背景的。因此,建构的学习过程需要众多的、广泛的“固着点”为基础,使学生进行图式的改造和重组。于是,美国的以上做法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固着点”,利于学习就是必然的了。 而创造力的构成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因素中,就包含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已经是获得公认的观点。 所以说,美国的这种“通识教育”,在以培养创造型的研究人才为高等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 2、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呢? 前文已经论述过,美国高等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是有前提的。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专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性格的大环境下,快速地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基本满足要求的职业型人才。换句话说,总体上,社会发展需要什么,高等教育实则提供了什么。案例中有观点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的职业教育类似,个人同意这个观点。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经过美国式职业教育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恰恰承担了这一责任。也就是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的责任不同,在教育领域,它有它自己的功能和地位。 3、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当如何改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了职业教育的责任,那么培养创造型的研究人才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呢?

英美教育体系差异

英美教育体系分析 英国教育体制 英国对所有五至十六岁的儿童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就课程和学历资格而言,英国存在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教育体制,另一种是苏格兰教育体制。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 在私立学校体系,家长一般都要付学费;在公立学校体系,教育是免费的。公立学校通常不接收年龄十六岁以下的外国学生。 学龄前教育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都提供学龄前教育。很多儿童在三岁或四岁时开始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幼儿班接受教育。 预备教育 私立学校为五岁至十三岁儿童提供预备教育(或小学教育)。很多外国学生通常在七岁时以寄宿学生的形式入学。在十一岁或十三岁的时候升入私立中学学习。小学教育 这是公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绝大多数英国儿童提供教育。儿童五岁时上小学,一般在十一岁时升入中学或学院。 中学教育 英国所有中学为学生提供教育直至他们年满十六岁,学校帮助学生准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或者同等水平课程考试。相当数量的外国学生在十一岁或十三岁时来英国上中学,其中很多人上私立寄宿中学。 十六岁以后教育 中学生在十六岁完成强制性义务教育以后,就可以合法地离开学校,开始工作。不过,大多数学生会以预科学生的身份进入预科学院或者延续教育学院,在那里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或者同等水平课程。外国学生一般在这个阶段来英国接受教育,如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为在英国学习延续课程或上大学做准备。 十八岁以后教育 预科生一般在十八岁时完成中学教育。然后,大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延续教育课程或攻读高等教育课程。 延续教育(FE) (包括职业课程和部分本科课程)延续教育是英国教育体系中最有特色也最精彩的部分,它是继小学(Primary)中学(Secondary)教育之后的“第三级教育”(Tertiary)。为进入高等教育或者就业打下基础。也是中国的高中学生留学英国的关键阶段。一般来说接受延续教育的学生介于16和18岁之间。它分为两种体系:学业路线和职业路线。学业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职业路线则结合社会各层面的职业需要,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这两种体系在英国受到同等的重视。 延续教育是指为年龄十六岁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提供的教育和培训。英国有六百多所公立和私立学院开设延续教育课程。这些学院开设的课程种类广泛,包括英语语言课程、某些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课程、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及其同等水平课程、职业课程、衔接课程以及部分本科生课程。 等教育(HE)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十大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十大差异 一、为谁而学: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英美法系国家量刑指南制度的比较研究

英美法系国家量刑指南制度的比较研究 日期:2006-12-18 点击:作者:杨志斌来源:《河北法学》2006年第8期 如何规范量刑,减少量刑偏差和量刑失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规范量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英美法系国家,早在20世纪70 年代中叶就开始了量刑改革运动,在量刑理论上提倡均衡量刑论,在量刑方法上主张实施量刑统一标准,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英美法系国家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模式的量刑指南制度: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澳大利亚模式。对这三种不同特点的量刑指南制度的比较和借鉴,无疑对中国的量刑理论和量刑实践具有较大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美国模式——数量化量刑指南 美国是最早实施量刑指南制度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为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防止量刑偏差,美国就开始了一系列量刑方法的改革运动。1977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制定了《统一确定量刑法》,明尼苏达州、华盛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也相继制定了《量刑指南》,并建立了量刑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指辗刑工作。1980年,美国律师协会制定了《量刑修正标准》。1984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犯罪控制综合法案》,在量刑改革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设立联邦量刑委员会,统一指导量刑。二是规定了许多要求法官强制执行的量刑规则。1987年11月1日,《美国联邦量刑指南》正式生效,这是一部较具特色的量刑指南法。该《指南》将美国联邦规定的罪行分为43个等级并规定相应的刑罚,要求法官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判刑,如果法官认为某一罪行需要加重或者减轻处罚,必须有陈述其理由的书面报告,以避免各级法院对同一罪行予以不同的处罚。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广西工学院 摘要:目前到英国留学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英国教育的优势。为何中国人梦想去英国留学?中英教育存在哪些差异?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中英两国教育的差异,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英教育差异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外活动 中英两国教育制度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我国不断提倡教育改革,要达到真正的改革目的,中国教育制度必须放眼世界,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就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比较,主要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方面来分析。 一、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体制从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几个阶段。在小学和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至高中才能自主选择自己以后继续学习的方向——文科或理科。学生在小学和高中阶段都是为高考做准备,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 英国政府多年来为全国五至十六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教育。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中国的初级中学),学生们在独立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完成中学的课程并拿到GCSE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学生在这时候是不可以直接去大学的,GCSE的完成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结束,而中国的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年龄在约16至18岁)就是英国的延续教育(扩充教育)时期。延续教育是指中学教育以上,本科程度以下的教育,通常在延续教育学院而不是在大学修读。课程侧重职业训练方面,但亦照顾到不同年龄人士对一般学术课程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概念上,中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四个层次,除此之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分为大学和学院。在英国,高等教育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知识讲解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 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

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感触颇深的是明尼苏达大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非常强调每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开学伊始,学校就对新生发放大量的欢迎册、宣传品和小礼品,突出学校的特色来赢取学生的认同。各种印着明大标志的资料、文具、服装等随处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学期中大量组织社团活动,交流和培养不同国籍学生间的友

英美高等教育分类政策比较——以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例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 英美高等教育分类政策比较 )))以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0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0为例 陈 厚 丰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410082) 摘 要: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0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0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 出现的政府干预高校分类的典型案例,但二者实施的结果、成效和最终命运却截然不同。以这两个政策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对世界高等教育特别是中国制定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分类政策;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0;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0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9)1220088206 Comparison of Anglo 2Americ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To take Br itish binar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 for an example CH EN H ou 2feng (I nstitution of E duca tion science ,H unan Univer 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British binar 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California H igher Education Master Plan are the typical c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with gover nment interven 2tion appeared in the 1960s,but both 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effectiveness and ul 2timate fate are very different.These two policies as typical cases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has an impor tant inspiration for 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for China developing the policy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classification policy;British binary higher education sys 2tem;the Califor nia H igher Education Master Plan 1966-1991年英国实施的高等教育/双重制0政策,是英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高校分层的典型案例;同一时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实施了5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6,这是加州政府 通过法令形式、运用司法及行政力量对公立高校进行分层的经典案例。这两个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都是20世纪60年代,当时英美两国的高等教育都处于大发展、大转变时代;实施的途径和方式都是政府 # 88#2009年12月第30卷 第12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 nal of H igher Education Dec.,2009 Vol.30 No.12 *收稿日期:20092102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0规划重点课题(DFA090214) 作者简介:陈厚丰(1963-),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分类与评价研究。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在于三点。政党制度不同,政体制度不同以及选举制不同。而中西方经济最大的相同点在于都同为间接民主,西方的代议制与中方的代表制从本质上看都大同小异。 首先政党制度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以英美为代表的两党制,另一种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多党制。而中方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为一党专政,即为一党制。政党制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经济基础不同、代表利益不同和原则不同。政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适应这种私有制而产生的。我国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尽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从而导致了代表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而多党制、两党制则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因此,西方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的政党体制则是从根本上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我国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西方是以主权在民为基本原则,而我国则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原则。 其次政体制度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国家多为共和制。中国政体的运作方式、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西方有三权分立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应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大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上。 最后选举制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选举出代表来组成代议机关和担任国家特定公职人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种组织推荐候选人的作法,存在一定的有利之处,它能够集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广大选民的智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理论上简单地将选举权等同于投票权,将被选举权等同于当选权,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权利形态被忽略,从而使选举活动失去其本来面目,让人感到,似乎选举本身是与选民或代表无关的事情,选民或代表除了被动地给他人投票之外,再无别的作为。西方的选举制度,从候选人的提名和酝酿、正式候选人的确定等等,有关法律都离不开了组织、管理的色彩;对选举制度的核心问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运作和保障,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选举实践中,很多人甚至干脆将选举活动当成了人事安排活动。选举制度的人事制度化,也使选举往往只有举而没有选,当选者有职而无责,民主也因而失去其本来意义,并使国家面临政治民主虚化的风险。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选举在政治生活中都是举足轻重的。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一、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1.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同根据我国宪法,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组织和协调各地、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在美国, 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 决定重要的教育运作事项, 其中包括: 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规定各级各类学生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 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基本上取得州内教育的主导权, 并推行其既定政策的机关为州教育委员会与州教育厅。 而美国联邦教育部迟至一九七九年才成立, 主要负责: 分配和管理联邦补助的教育经费; 搜集全国教育类数据, 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教育研究。联邦教育部的设立并不减少州、地方所拥有的职权, 在教育人事、课程、与经费权上联邦教育部拥有的权限极低, 主要处在辅导和建议的地位上。 2.教育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在我国, 教育部为国务院职能部门, 其下的省、市、县教委(教育局)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人事与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 并未独立分开执行。因此,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采取从属制。相比之下,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 采取的是从属制。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 美国的州教育董事会虽独立于州政府机关之外, 但其经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董事仍由州政府控制或指派, 故属于半独立制。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则采取独立制, 美国地方(学区)的教育董事会享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不同我国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局)均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美国各州及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采用委员会制, 设有教育董事会(或委员 会)为决策机构, 教育局为执行机构。 二、对两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 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采取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 中央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 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 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 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 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 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并且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 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 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难于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四是机构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权责界限不明, 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所需的人才; 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 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 , 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三是国家整体上的协调、控制、评价、督导等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行政管理能力削弱。如在美国, 教育经费来自于各学区的税款, 一些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美国的部分教育管理机构享有人事权和财政权, 独立于政府

中英教育差异

中英教育差异: 一、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的差异 英国更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兴趣、激发人的潜力、发展人的生存能力方面的价值。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实施的延续教育中,英国就提供了有助于个体掌握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英国福利政策优厚,技术工人的收入要远远高于普通白领人士。所以,很多英国人并不选择上大学,因为上大学在民众心中并不是过上“优质生活”的唯一出路。 中国更注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将教育的价值定位在“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这“好工作”在国人心里的含义基本就是拿着稳定的工资、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大学生那么多,要想找好工作,必须要上好大学,由此导致应试教育,而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二、高考制度差异 中国学生在高中最后一年将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俗称“高考”),凭考试成绩进入各大高校,未被录取的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中国的高中生想进入大学可以说就是高考“一锤定音”,无论这一场考试出现什么样的不确定因素,都将决定你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三年拼三日”,这柄利剑悬在学生和教师的头顶上,也就决定了平时的教学中要统一学生的思路,不能任意发挥、自主安排。因此,如果高考制度不改,我们的教师就不敢去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也不会进行太多的启发式教学。 英国的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也有类似的国家性考试,即GCSE考试和A-levels考试。取得GCSE的分数之后,学生就可以选择上技术学校或是工作。但是如果想继续上大学,学生还必须再参加A-levels考试。在参加考试之前,学生可以进行为期两年的免费学习,共有十几门课程,也不是一次性考试,而是采用累积分制。A-levels考试规定每门课程每年举行两次考试,单科结业,如果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意,学生还可以重考,这与中国“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高考方式不同,可以排除发挥不稳定等因素。 除了考试之外,英国的中学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需要投递自己的个人简历,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也会给每一位申请深造的学生写一封具有保密性质的推荐信。在英国申请上大学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常申请,即取得A-levels成绩后直接上大学;二是申请晚上一年,也就是取得A-levels成绩后,学生先进入社会工作一年,为上大学打工赚钱,然后再入读高校。因思想文化不同,很多英国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二种申请方式,先自攒学费,再继续读书。 三、个性差异重视程度与创新能力培养程度不同 中:限制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从小学到中学,所有学校都使用国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配发的统一教材,教师都是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愿让学生提太多的问题。

英美教育的比较(英文版)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本人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 之前做中外教育比较报告的时候上google搜集了一些资料,现在分享给大家~ 希望有用~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Passage1 1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Posted on June 1, 2007 by slkchina This analysis is being prepared for a presentation I am going to make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Harbin, China on June 22-24. I would be interested in receiving your observations, comments, questions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practices. Class Size is the fir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at the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level. Teachers typically teach two classes (in an 8 period day) with from 55 to 65 students. American secondary teachers typically teach five or six classes with class sizes ranging from 25 to 30. The Chinese teachers use their non-teaching time to grade papers and to prepare for their classes, except for the head teachers (banzhuren) which will be explained later. While Americans think the "cohort" concept is innovative, China has been using it for decades. Throughout China, students beginning in a school are put into classes and they stay in those classes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entire time they are in that school unless higher test scores permit them to move to a more advanced grouping. Understood in the Chinese system is that this group of students will learn each of their subjects together. In America, students are not grouped into such classes. Instead, the 30 students who are together for English class will be randomly split up into any of the other subjects for the next period and the period after that, and so on. The next year, the students are totally mixed up again into different classes. Occasionally, the same class of students will take two courses together, such as English and history, but that is rare. The Chinese carry the cohort concept into the university level as well. My four classes of students stay together for all of their required courses the whole time they are at university. Chinese students stay in the same classroom for their main classes and their teachers come to them while American students change rooms every period and the room belongs to the teacher. Thus, Chinese students don’t have hallway lockers. Students sit in the same seats for each subject and keep their materials in a shelf under their desk top. Many students have cloth covers for their desk and other means of making it "homey".

中英教育制度的对比

What does "education" mean? According to the dictionary, "to edu cate" means "to bring up and train the mind and way of thinking. "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hing which can brighten people's min ds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To some degree,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two bi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United Kingdom (U K) and China, are very complicated. They both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each phase of education. This document pro vides a brief comparis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in the UK an d China relating to th e following levels o f education: (1) Primary Education; (2)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3) Higher Education. It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how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in each co untry could be improved, concluding that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yet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a society, thus countr ies need to try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al systems to the exten t possible. \ In China, the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ic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adult educati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of stipulates that each child have nine years of formal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es pre-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and regular secondary education. Preschool, or kindergarten, can last up to three years, with children entering as early as age three, until age six, when they typically enter elementary school. The academic year is divided into two semesters. Secondary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academic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vocational/technical secondary education. Academic secondary education is delivered by academic lower and upper middle schools. Lowe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wishing to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 take a locally administered entrance exam,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y will have the option either of continuing in an academic upper middle school or of entering a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Vocational schools offer programs ranging from two to four years and train medium-level skilled workers, farmers, and manageri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echnical schools typicall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