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杨琼范国睿

学校效能研究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近40年的研究历史。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尤为关注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这也是学校效能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分析

学校效能指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影响的程度。根据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peterMortimore教授的定义,高效能的学校应是“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做预测所应该获得的学习进步的学校”。实质上,学校效能的核心价值应当是指学校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那么,什么是学校效能研究呢?荷兰的J.Scheerens教授将其描述为“以寻找或发现对学校的产出有积极影响的学校特征或其它因素为目的的研究”。

学校效能研究最初产生于美国,公认美国学者JamesColeman是该领域的创始人。早在四十年前的“天才工程”中,JamesColeman在《教育机会平等的调查》及ChristopherJencks等人在《不平等》中曾研究学校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非常微弱。他们的研究结果出人意料,由此引发对有效学校和学校的效能问题的研究。由于研究样本、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的不同,很难将学校效能研究的成果全部归纳,下面主要从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研究的方法和成果的运用等要素加以概括和总结。

(一)相关概念的认识与阐释

1.有效学校有效学校和学校效能概念的界定是学校效能研究的基点。对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成果的解释。国外最先讨论的是学校的有效性。研究的起因来自于美国学者科尔曼的报告。科尔曼研究发现,有些美国学校对其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很低,仅能解释影响学生成绩变化的10%部分,远远低于来自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在英国,普洛登报告的研究

结果也表明:家庭和社区比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些发现引发了对有效学校的讨论,即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有效学校、有效学校的关键特征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学校的有效性等,以至于形成了有效学校运动。尽管如此,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有效学校,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其中颇有影响的解释有以下几位。一是埃得蒙兹的研究,他指出,有效学校具有5方面特征:强有力的行政领导;鼓励学习的学校气氛;对儿童学业成绩的高期望值;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监控学生的表现以及对基本技巧的指导。荷兰的J.Scheerens教授的描述或许更为简洁,他认为,有效能的学校应是“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做预测所应该获得的学习进步的学校”。OECD将有效学校概括为:有效学校在考虑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和先前学习的同时,应在一个广泛范围的智力、社会和情感的成果里促进学生的进步。

2.学校效能我国对学校效能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条件限制,多数限于描述性的研究。我国学者结合国情对学校效能的界定颇有独到之处。我国学者孙绵涛、洪哲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学者张煜、孟鸿伟认为,学校的效能,反映了学校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变化的方向、程度与大小。或许香港学者郑燕祥的理解较为新颖,他认为应当从三个层面理解学校效能的概念:第一层面是内部效能:完成预定目标;第二层面是外部效能:相关人士对教育服务感到满意,教育对公众负责;第三层面指面向未来的效能: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适用未来需要。对概念的界定很难趋于统一,这是一种研究中的客观现象,这也正是其值得研究的价值所在之一。

(二)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是学校效能研究的鼎盛时期,也是其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的阶段。具体来说,应用最多的方法有如下两类:

1.回归分析早期的coleman和Jencks的研究都是采用回

归分析的方法。在学校效能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就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因变量,用所要考察的学校和学生的关键特征作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可得到各个学校的效能指标。这是学校效能研究最早使用的方法。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Mo

rtimore为首的研究小组对英国的小学开展的为期长达8年的研究。它有纵向设计、50所样本学校、并使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符合有效推断所必须的各种最低要求。因此,这项研究在设计、概念界定和学校效能研究可使用的统计模型方面有重大突破。

2.多层分析这类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较先进的统计模型。现在普遍认为,学校效能模型分析的一种满意的方法应当是运用多层分析技术。对多层分析技术解释最好的是Aitkin和longford的文章(1986)。目前学校效能研究主要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将不同层次的变量分层计算,分别估计各层变量所造成的误差,其结果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各个学校的特征。因此,多层分析模型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学校效能评价

有关学校效能评价的文献较多,主要涉及: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的方法。

1.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就是学校效能研究的内容。学校效能关注的是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动态的学校运作过程,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效能包括四方面内容,分人、事、物三个维度。四个方面的内容指教学效能与教师效能、学习效能与学生效能、管理效能与管理者效能和情景效能。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效能包括以校长为主体的学校水平效能、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能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体学习效能。

2.评价的标准由于评价测重点与研究的方法、对象的不同,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NeilA.Johnson主张,评价学校效能的标准为:(1)目标与其他有益的成果。(2)教师的态度行为。(3)适当的组织结构。(4)环境因素。另外有的学者提出了评价学校的综合模式。

3.评价的方法判断学校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一直是学校效研究的焦点,即便是研究同一个对象,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常常得出的是不同的结果。如何能使得研究的结果更趋于真实和客观,这是研究者始终争论不休的话题。争论的冲突集中在:一是实验假设的前提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二是实验统计方法的可靠性;三是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及可推广性。学校有效性的测量与评价并没有唯一

正确的答案。一个难点是对有效性意味着什么,很少有统一的意见。雷德、霍普金斯和霍利(Reid,Hopkins,&Holly 1987)等人曾对此作过总结,他们认为,假定有效学校能从无效学校中区分开来,对一所有效学校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5。评价的标准各异带来的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有的学者侧重在评价的程序,如张煜等(1996);有的学者着重探讨的是统计模型的运用(HarveyGoldstein,1997);有的学者则概述了学校效能研究中使用的评价方法。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和应用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试图将学校有效性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学校改革与

发展的实际。Mann(1992)对比作了如下概括:自70年代以来,在大不列颠和美国的学校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试图证明能使学校增加价值的特征,也就是说,帮助孩子们在假设的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所预测的东西之上获取成就。具体来说,学校效能研究的成果,不仅成果的数量多,而且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有关学生成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利于教育学生特别是有利于教育那些处于不利背景之下学生的学校的工作过程上;有关学校在改善教学质量并维持改善工作因素方面的发现或结论。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校效能已成为对社区或学区的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评价的一种科学化措施。学校效能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不仅有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学校效能研究国际协会”,而且该协会还创办了自己的学术杂志《学校效能与学校的改进》。

二、学校效能研究的反思与评价

(一)学校效能研究的成功所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效能理念的重构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是学校效能研究主要成果的着眼点。

1.学校效能理念的重构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学校效能的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作为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学校直接或间接地几乎与每个人的生活有联系。在这种情景中,就

需要重新审视学校的有效性。这种重新审视的前提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手段与评价标准的重新评估,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种统计软件的使用以及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在这种环境中,学校必须积极地寻求满足顾客的期望,并且为学生的入学进而是资源展开竞争。学校不仅必须是有效的,而且必须在做得特别好的基础上推销自己。这一点已变得更强烈。它移向了“重建”运行槽糕的学校。因此对学校的有效性和学校改善的要求与需要更为强烈。

2.价值取向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效能研究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取向:从指向内部、联结外界到面向未来。学校效能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测量一所学校有哪些特征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这种价值取向的不足之处是将学校假定为是一个孤立的整体。受20世纪80年代工商业界成功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校效能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服务来满足相关人事的需求,强调学校的对外功能。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校效能应当着眼于未来,应能够有利于学校教育在个人、组织、社区和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技术、经济、人文、社会、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等各项功能。于是,各国就出现了面向未来的学校效能的新取向。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学校效能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学校效能研究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校效能研究中的争论之一即是有学者批评学校效能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Lander等曾对此作过概括。Lauder认为,如果没有坚实的核心理论,学校效能研究是否有权断言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领域,这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虽然,Lander的断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严重,但是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这种组织的文化和环境会强烈地影响到学校所取得的成就,Riddle认为,根据他们自己研究案例的结果,社会背景、父母的行为、教师和学校的影响都需要考虑进去。Goldstein(1997)对此也作过类似的阐述。因此,学校效能研究被认为是对存在的或一家之言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一种尝试。尝试的目的是使得现实的描述更为真实。

2.过分注重量的研究方法学校效能研究中争议最为激烈的或许就是其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Willrnott对实证主义的批评颇为尖锐,他断言实证主义是不能够注意到某段时间内学校中种种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事实上,在一个理想的科学领域里,我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随机实验来研究一些重要的因果关系,在这些实验中,我们随机地将学生安排到学校并随机地加以处理,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行为。我们希望在某个时段随机地指定学生、教师和学校等自变量以此来判断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因此,通过一段时间,我们希望能够发现与理想的输出相关的组织,课程和教室结构的形式。在现实当中,这一点很难做到。

3.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国民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已成为决定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中成功与否的主要资源,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政府已经采取行动,分别在初等和中等学校教育各阶段引入考试制度,以监督学习结果,并为学校目标的提高提供基础。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及美国的部分州,采取了在报纸上公布学校排序的办法。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关注,使得学校效能研究的质量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研究者关注学校效能的研究质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从方法论上;二是样本的典型性和可比性;三是从政策的角度。尽管学校效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政策界和教育实践界的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仍然向人们表达了学校效能研究基础的局限性,当然也同时表达了对政策制定者的干预和包揽行为的不满。或许罗兰·巴斯的观点更为引人注目。巴斯认为,学校效能运动只能代表一幅不完整的学校改善的图画,而在把有关的研究结果用于学校实践方面,政策制定者又不恰当地包揽了一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批评和反思都是以肯定学校效能研究的诸多突出贡献为前提的,尽管学校效能的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纵观其发展的轨迹和成果的运用,学校效能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研究中的热点现象,同时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领域。

(杨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0062)

试论学校文化与学校效能

试论学校文化与学校效能 张伟民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原则上,文化都可以归结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传统的概念,即把“文化”理解为与精神世界有关的一切事物,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另一个是社会学家经常使用的概念,文化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共有的信仰、规范、观念和价值以及实物、符号等。①本文所指的文化是后一种文化。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文化,同一社会中也存在不同的文化,人们由于受不同的种族、政治、经济、职业和教育水平的影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可分化组合成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每一个阶层和群体各自有属于这个阶层和群体的价值观、信念、规范、言语方式、生活方式等,从而形成不同的次级文化。对于学校来说,亦是如此,学校是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劳动者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组成。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协调学校成员的关系,需要制定一些规范、制度。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长时间的交往、互动,自然会形成特殊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言语、故事(源自于学校发展中的事件和人物)等,这就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学校文化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国家主流文化、地方性文化、教师文化及学生文化。由这四部分元素构成的学校文化必然在表现其共性的同时,呈现巨大的差别。 二、学校的效能及其标准 效能和效率在组织理论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一个组织实施目标的程度,强调的是组织目标的实现;后者是指一个组织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强调的是组织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因此,一个有效率的组织并不一定是有效能的组织,有效能的组织也不完全是有效率的组织。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学校系统内部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本身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 学校效能指标是指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有效能的学校的标准,它不同于一般企业所用的指标——利润、生产率、销售额、员工满意度等方面那样明确。学校效能的指标主要包括学校环境规划、教师教学质量、学生纪律表现、学校行政沟通与协调情况、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社会适应性、教师工作满意度、学校履行社会责任、学校适应性、师生关系、校长领导能力等10项。这就是说,学校效能是一项综合指标,是通过多项指标进行折算后得出的,每项指标的折算结果,都反映了影响学校效能的一个侧面。这些指标也都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迅速的社会里,学校成功所必需的条件。凡是有效能的学校,都是在上述10项或至少超过半数的指标上表现很好的学校。影响一所学校是否有效能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文化、学校建筑环境、学校管理、教师效能等,其中任何一种因素不足以决定学校是否成功。学校文化对学校效能的影响十分显著,现实中却经常被忽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其特有的信念、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每一所学校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独特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文化对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探讨学校文化与学校效能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效能的关系 文化虽不能直接研究,但可以通过工作场所中普遍遇到的语言、人工环境的应用、礼仪以及象征手法等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推测。②来自企业组织文化的研究已经表明,组织文化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有人在分析了有效能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各项文化因素之后

【免费下载】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 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 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 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 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 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 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 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 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 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 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 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 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 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 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 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 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 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

教学反思和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由此,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它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显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两大目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进展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正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一、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

论学校效能及学校有效管理

论学校效能及学校有效管理 学校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效率、效益和效能一直是学校组织管理者们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分析研究学校效能对于提高我国学校运行的效率及效益,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试图从效能的影响因素,去总结探求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 标签:效率;效益;效能;绩效;有效学校;学校效能 学校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校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导致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一种简单而又强势的观念,主宰着有关办学的优劣的评判:即学校应该让学生达到较高的、普遍的学业成就标准,而学校及其教育者有责任保证学生能够达到这种标准,因此,效率、效益和效能一直是学校组织管理者们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有效学校研究,使有效学校和学校效能的教育观念已深入影响到各地学校的教育管理实践,尤其在近十年来,学校效能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欧美等西方国家很多的教育管理者发表了众多有关论文和专著,而中国大陆范围内还没有普遍采用“学校效能”这个概念,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的许多问题及课题都是围绕着改进和发挥学校效能来进行的;再加上基础教育“量”的问题不是大问题,“质”的问题被突置出来。因此,分析研究学校效能对于提高我国学校运行的效率及效益,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办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学校效能的界定及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学校效能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对于公众及家长来说,他们认为尽管各个学校的学生情况差不多,但不同的学校所能达到的成功水平却不尽相同,家长在掌握了处于变化中的准确而又完整的信息后,就会对学校效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决定选择让孩子上哪一所学校。教育管理者对于公众对学校效能的理解就会迅速地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加以回应,向人们表明他们的学校办学效能是卓有成效的,并向公众表明他们每个人都在有效地工作。因此,对于同一个学校的效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在公众眼里效能很高的学校其实际效能未必就高,而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他们认为所管理服务的学校各项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其效能也是极高的,但公众却不一定加以认可,再加上对于成功含义的不同理解,对于追求以分数为最大目标的家长来说是成功的,但对于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身心体康成长的家长来说可能会认为是失败的。这样对于同一学校的运行其效能的理解就会出现分歧,那么,该如何理解和界定学校效能这一概念呢? 效能从其字义上来看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而从词义解释上来看,效能指一事物潜在的影响和改变其他事物的能力,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不仅指某事物蕴藏的能力,也指它的运作或活动所产生的某种积极结果,因此根据这一解释理解,

教学反思

诊断学教学反思 诊断学是医学基础课通向临床课的桥梁,诊断学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知识的临床运用,症状学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问诊与症状相结合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症状的学习,首先都会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以讲出关于这一症状所了解的内容,学生发言非常涌跃,大部分知识都能说出。而后让学生按照病因、主要表现、伴随症状来进行分类,在这样的活动之后,教师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启发学生,就可以将遗漏的知识点找到,完整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启发、答疑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课堂小结设计成问诊要点,既引发了学生们思考,又突出了课堂重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诊断疾病的第一个环节是要了解病史,病史的内容主要是症状,而症状的获得是通过问诊完成的。因此我认为这种症状与问诊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合在盲人按摩专业推广,以使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自如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主要教学方法: (1)学生思考回答后,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口述的症状、体征,加于讲解,使之明白其基本概念,并加予规范。 (2)提示学生找出视频问诊中注意到的细节,问诊中的语态,对应教材发现视频中有无不足之处。 (3)让学生区分何为外源性致热源、何为内源性致热源,其来源和作用途径。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何种情况。将众多发热病因进行总结分类,使之系统化,避免遗漏。 (4)在黑板上做出体温表,连续标注数天中在不同时段标注不同体温,将之连线,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型的不同形态及意义。 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媒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最新学校效能大提升校风大整治问题清单

要求全系统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从“校园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学校安全责任越来越重大;学校安全管理越来越全面”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对校园安全工作的认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警钟长鸣”,真正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这是准备的学校效能大提升校风大整治问题清单,欢迎阅读。 学校效能大提升校风大整治问题清单一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数量的增多,我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我校改善整体学风状况、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一些意见与参考。 一、前言 现今大学生的学风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的影响,对待学习的态度存在浮躁情绪,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网络游戏、谈恋爱以及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大学校园中,弥漫着一股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空气。“班风兴则学风兴,学风兴则校风兴,校风兴则学校兴。”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有效了解广西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陶行知实验班特别对广西师范学院进行了一个有效的学风状况调查,借此来具体了解和分析广西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改善广西师范学院整体的学风状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 二、学风的概念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被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包含三个二级指标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其中学习风气为重要指标。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风,即“狭义的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三、当前我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学风主流还算好的,很大一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先决条件,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但是,却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自我放松和自我放纵,导致我校自习室使用率偏低。因此,我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两天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星期天晚上作为学习时间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同学的心态还

学生效能量表(MJSES)

学生效能量表(MJSES) Morgan-Jinks, student Efficacy Scale Morgan和Jinks编制的Morgan— Jinks学生效能量表(Morgan—JinksStudent Efficacy Scale),共30个测题,包括天资、环境、努力3个维度。 https://www.doczj.com/doc/6d12244561.html,/wcr/education/EDUC3375WE/Support%20Materials/Wee k%208_Motivation/MJStudentEfficacyScale%20.pdf https://www.doczj.com/doc/6d12244561.html,/08/front/showSv.jsp?previewSurvey=preview&intSG _ID=9B032589E7271DBC 下面的30道题,请用“4完全同意”,“3部分同意”“2部分不同意”,“1完全不同意”来代表你的情况。 4 3 2 1 1.我在学校能够很认真地学习 2.如果我特别努力,我会取得最好的成绩 3.我的大部分同学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它简单 4.如果老师更喜欢我的话,我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5.大部分同学的家庭作业写得比我认真 6.我是科学课上的好学生 7.我会升入初中的。 8.我在一所很好的学校里上学 9.当我努力时,我总能取得好成绩 10.有时候,其他的同学认为英语作业很难,可是我觉得很简单 11.我是英语课上的好学生 12.那些有好工作的大人们,也许在他们小时候都是好学生 13.我长大后,一定能读大学 14.我在班里成绩排名靠前 15.即便我学习很好,也不会有人在意我的

学校效能建设制度

学校效能建设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 第一条根据铜仁市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的要求,学校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对本校各科(室)和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作的程序、标准和时限,以及应有的权力和应负的责任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实行岗位责任制要坚持因事设岗、职责相称,权责一致、责任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的原则。 第三条岗位责任要以适当形式进行公示,各科(室)要有统一的标识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条工作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忠于职守。 第五条岗位责任制履行情况要作为年度考核内容。年终每个岗位责任人要将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纳入个人总结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述职,接受评议。 第六条对不履行岗位职责或对岗位责任制执行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首问负责制 第一条其它单位和学员到校办事时,所遇到并问及的第一个工

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必须负责解答、办理和帮助联系办理等事项。 第二条首问责任人在接待办事人时,应主动亮明自己身份,做到态度热情、用语文明、服务周到,切实为办事人着想,不得推诿扯皮。 第三条办理事项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的,要按规定及时予以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要“一次性告知”办理事项,需要补充或携带的材料以及如何办理等,并耐心解答对方的询问。 第四条办理事项不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但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首问责任人要主动告知或引导到有关经办科(室),由有关责任科(室)负责接待、处理和答复;不属于本单位或本部门职责范围的,首问责任人应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并告知或尽可能帮助其了解承办部门。 第五条办理事项特别紧急重大的,首问责任人应在认真做好记录的同时,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确保1—3天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第六条首问责任人没有履行首问责任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 三、服务承诺制 第一条根据工作职能要求,学校将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办理时限、服务标准等相关具体事项向社会或服务对象作出公开承诺,

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效果是评价一个老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教师讲的好不好,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反应出来。教学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教师的、主观的和客观的都时有发生。怎样达到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在新课程标准下,多媒体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通过材料图片视频等来展现历史能 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前粉笔一支讲台三尺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多利用网络多媒体的资源,丰富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发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 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学知识”,“会学知识”。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脉络,并通过自己的预习、完成学案和课堂读书主动吸收知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学生不断的积累了知识,形成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好坏,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堂管理。高中生真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活跃、好动、甚至有些叛逆。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理解、信任、爱护每一名学生,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和勾通。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多做换位思考,多讲道理,讲究教育的艺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四、要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常规教学水平。备、教、批、辅、 考是教学常规的基本环节,少了哪一个环节或者哪一个环节工作不细致,提高教学成绩就成为一句空话。备不好课就上不好课,课堂效率就低,教学成绩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目标意识、效率意识、学法指导意识、学生参与意识和全员达标意识,不让学生留下知识和能力的夹生饭,保证让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如何提升学校效能

如何提升学校效能 摘要:学校效能已成为现今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提升学校效能既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是现代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文章从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层面,探求提升学校效能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效能;学校管理;策略 对学校办学优劣的评判,公众大多持有这种标准:学校应该让学生达到普遍的、较高的学业成就,学校及其教育者有责任保证学生能够达到这种标准。因此,学校效能更成为学校组织管理者研究探讨学校发展问题的焦点。研究学校效能始于科尔曼及其同事于1966年所做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观念已深入到各地学校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以说,学校效能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是当代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教育界对此认识较晚而且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科学研究学校效能对推动学校发展意义深远。 一、学校效能及其影响因素 同其他教育理念存在争议一样,教育界对学校效能的概念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因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水平的限制,在学校效能的认识上还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通过总结各个阶段的学校效能相关概念,香港学者郑燕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明显阶段: 首先,起初的研究与认识将学校效能理念定义为学校内部的效

能,研究学校效能的评定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和教育行为活动的有效性,尤其是指教学方法、过程。在这个阶段,学校效能评价标准是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否达到国家和学校预定的教育目标,并依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辨别学校效能。 其次,随着研究能力的提高和视角的扩大,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到学校教育不单纯的是学校自身的责任,学校应融合在社会大集体中发展自身。这一阶段的学校效能理念则偏向于强调学校外部的效能,学校效能的主要标准则是学校外部的相关人士对学校的评价,即家庭、社区和上级部门等对学校管理的满意程度。 最后,学校效能理念除为了促进当前发展外更加关注面向未来,学校效能不但体现在眼前效果更重要的是追求长远利益。这种学校效能理论主张学校教育应在个人、组织、社区、社会与国际等方面能长久的、全面的发挥其功能。学校效能概念是随着学者的探讨和研究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由科尔曼报告中引申出学校效能的概念,到后来其他学者分别从学校效能涉及的层面、种类及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表明学校效能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概念,人们很难且不能将其固滞起来。 不管对学校效能的理解如何多样,学校效能从根本上讲是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及其成员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应用共识性的概念解释与理解学校效能,即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

《设置动画效果》教学反思

《设置动画效果》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电脑学习,除了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学习,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自学的能力,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在本课教学整张幻灯片的动画设置时,我只演示第一张幻灯片的动画设置,边讲解边设置里面的参数,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方法,来对自己的幻灯片进行设置;在对动画对象的设置时我也只是设置其中一个对象,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教师机进行第二个对象的设置并转播给全班同学看,看看做对没有或存在什么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一起解决完后,然后就让学生自己设置自己的幻灯片动画。在这两个演示中我都同时提醒学生如果有不清楚可以查查课本所讲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课本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证明了六年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己探究学习,通过不断预演动画来达到自己喜欢的动画效果,从而设计出一个漂亮的动画课件。最后通过做得好的个别学生的课件展示来激励学生更加喜欢制作课件,从而更加喜欢上电脑课。总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重、难点都掌握得比较好。 二、存在不足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顾及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胆、认真地学习。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组织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我在演示讲解如何设置动画时,有几个学生不能很好观看我的演示,而是自已在自己的机子上玩电脑,不理会我的讲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我演示并转播满城同学的课件完后,没有组织学生对他的这个课件进行评价,而是草草的结束本节课,应该共同评评他的课件为什么做得这么好,说明他上课注意听课等等,教育其它同学上课也应该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在今后的电脑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操作让他们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我应该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组织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多用表扬、激励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思考

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思考 一、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应然范式 1.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涵义 效能一词,最早产生于物理学领域,用以表示物体运动时消耗能量与输出功率的比率关系,后渐被用于表示某种活动所能取得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指学校机构和教职员工为了实现学校安全教育的目标,在实施学校安全教育活动时所取得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学校安全教育效能体现了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功效与价值、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是衡量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优劣的永恒指标。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永恒主题。受到学校安全教育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学校在遵循安全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进行安全教育时,必须追求效能的持续提升,因而必须进行教育投入精力和时间的成本核算,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效果与效益的评估。花费最少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实现学校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基本标尺,是提升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的具体表现。在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这一语境中,改进这个词并非意味着负面内涵,而是暗示了未雨绸缪的预防意识,其精要在于从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变革,为更加有效地达成学校安全教育目标而付出的系统性、持续性努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高低会受到学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一方面,每所学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意味着在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活动中,没有可以遵循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规则,每所学校都须要从其独特背景和自身特征出发,探索适合本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每所学校都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其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都无法忽略和远离学校所处的外部世界。学校外部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安全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变化,客观上都会影响到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现实效果,甚至会对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产生转向性影响。 2.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应然范式 世界是动态的,学校所处内外部环境总在时刻变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能够正确应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形势,解决学校内外部环境变化给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适应学校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情况决定了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持续性重视的重要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没有终结性结果,始终处于向更好安全状况发展的路上,需要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者付出持续性的关注和努力。由于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制

增值性评价与学校效能

增值性评价对学校效能的影响分析 吉林省实验中学吴龙军 增值评价方法是应改进政府大规模评价学校效能或教师效能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研究的热点之一。增值评价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发展水平为评价依据,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技术,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生源、规模、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诸多相关因素中分解出来,进而将可能比较精确地测量一定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幅度,计算出学校的效能,即对学生的“净影响”,以此试图发现一些学校的学生是否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能获得相对较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学校作为制度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1966 年美国社会学者科尔曼的一纸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却凡乎使人们对这一信念产生动摇,从而拉开了有效学校和学校效能研究的序幕。自此,如何客观、准确评价学校效能成为学校效能评价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伴随着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的改进,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以其客观、精确地评价理念与技术日益成为学校效能评价的主流。 在国外,学校效能增值评价的研究结果已经成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学校质量评估标准的依据、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可靠手段。比如1992 年美国田纳西州政府率先采用增值评价系统作为州教育促进法案的一部分。随着达拉斯、北卡罗莱那等州将增值性评价应用于其教育问责制主体框架之中,增值评价正逐渐成为美国教育评价的主流方式。英国政府于20 世纪90 年代接受增值评价法,2006 年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模式全面推行,并将增值评价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指标加入到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目前,我们评价学校效能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是,以原始分数或升学率、优秀率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确定学校的工作是否有效。社会对这种方法的批评之声同样不绝于耳。以原始分数为关键指标的评价方式,导致人们过于关注一次考试的结果,对那些生源不好的学校不公平。同时,又会导致学校抢好生源,损害教育资源的均衡,导致学校过于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损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为了更客观、科学地评价学校效能,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例如,有的地方采取了名次比较的方式,即根据学生人学时的成绩给学校计算一个名次,当学生毕业时,根据学生毕业成绩计算一次名次,根据两次学校排名考察学校的效能。有的地方采取了平均数比较的办法。学校每次考试的平均数除以全区平均数,对学校前后两次的除数进行比较,判断学校是否取得了进步。有的地方将学校效能评价分成若干指标,分项打分,比较前后两次评价的分值之差来衡量各学校的进步幅度。这些方法显然比仅根据学生成绩或者升学率来考察学校效能进步了很多,含有增值思想的萌芽。但是上述方法存在众多的缺陷,仍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效能评价中生源差异的问题,学校进步幅度,即增值的计算存在几个根本性问题: 第一,没有基于学生个体的增值进行计算。学校增值的计算是将所有学生笼统地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计算,而不是在学生个体增值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也没有将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计算。因此,仍旧是高分学生对学校排名贡献大,从而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 第二,没有学校间的比较。在学校增值计算的过程中只有学校自身的纵向比较,没有与其他学校的横向比较,更没有与其他学校类似起点的学生进行比较.学校间的比较是在增值计算完成后进行的。 第三,难于将所有学校放在一个标准上进行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例,增值是在分项打分的基础上计算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必须考虑占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评价标准对于优质资源学校常常比较低,因此评价指标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优质资源学校发展的需求。但是评价指标的变化又破坏了连续的年度纵向比较的基础,有的地区将优质资源学校的评价体系与其他学校分开,但是不同的评价标淮造成了学校间进步幅度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反思

课题:6.2 频率的稳定性(2) 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郭常静 一、前置学习任务单 1. 上节课,学习了什么? 抛掷一枚图钉,落地后会出现钉尖朝上、钉尖朝下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吗?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是如何做的? 2. 练习: 小亮与小明做投骰子(质地均匀的正方体)的试验与游戏. (1)在实验中他们共做了50次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填空: 此次实验中,“1点朝上”的频率是; 小亮说:“根据试验,出现1点朝上的概率最大。”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 在明天的新课学习中,你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落地后会出现正面朝上、正面朝下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 (1)阅读课本P143-144页相应的内容; (2)观看洋葱数学视频; (3)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明天上课做试验用;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录(视频) 见附加视频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教学反思 整节课在问题串联下,充分发挥了各类资源的最大作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和收集试验数据→计算、分析试验数据→验证猜想的过程,经历“概率”这一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三种初中部的“探究/对话/体验”的教学理念,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亮点1: 学生小组完成试验后,老师利用平板中的“发起做题”功能,学生在上传了自己所在小组的试验数据后也分享给其他小组,使得试验数据累加快速化、随机化,解决了以前没有平板时,学生需要离开座位去去其他小组获取数据,导致纪律、时间的不可控问题,实现了在短时间让学生经历试验的过程; 亮点2: 在引入事件A的概率这个概念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常数”“频率”“频繁程度”“可能性大小”这样的串联,使得学生明白稳定的那个常数,是能够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所以这个常数就可以定义为事件A的概率。 亮点3: 能利用6道判断题,让学生以分享的形式,巩固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理解; 整体来说,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术学科深度融合的一节优质高效的课例。静下心来,再细细观看上课视频,发现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1.板书是设计好了,但是有一部分忘了写(汗颜,这是做的最不好的地方!); 2.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有时候太快了,应该多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完善; 3. 在学生分享折线统计图时,由于白板中的触屏功能的缺失,使得这一环节达不到预设 效果(预设是这样的:学生分享折线统计图时,用手清晰地涂画出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频率的稳定性!) 4. 在某些环节的时间没有处理好,导致当堂检测环节在下课钟声响起才开始,拖堂了; 5. 在某些用词方面,不够严谨专业! 2019/6/8 郭常静 三种初中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