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区位

南阳新城位于南阳城区东侧,北至南阳北绕城高速、南至秀海湖生态廊道、东至兰南高速和郑万高铁、西至白河。处于宁西发展走廊与焦柳发展走廊的交汇处。

区位图

二.编制背景

本轮规划修编立足于新时代、新需求,围绕“新动能、新空间、新标准”三大亮点展开,对标雄安新区的先进理念,实现空间精明增长和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南阳“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更好地诠释“满城绿色半城水”主旋律,达到“独树一帜、刮目相看”

的要求,经市政府批准,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南阳市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编制工作(以下简称《南阳新城区总规》)。期间,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分别征求了南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厅级离退休老领导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意见。2018年3月29日,《南阳新城区总规》成果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经修改完善后,目前已完成《南阳新城区总规》(草案)的编制。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北至绕城高速、南至商务中心区南边界、东至兰南高速和郑万高铁、西至白河,规划面积95.76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南阳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面积约为7225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8-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发展条件

一.现状分析

1.1自然条件与资源

地形地貌: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

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气候气象:南阳地处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水文资源: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储量、亩均水量及

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

在地,也是淮河的源头。

旅游资源:南阳中心城市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内乡县衙、西峡灌河漂流、卧龙岗武侯祠等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

老界岭、恐龙遗迹园等被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

1.2人口与社会经济现状

人口现状:全市总人口1194.23万人,人口总量居全省首位。2017年全市总人口为1194.23万人,常住人口为1005.02万人。与2016年末相比,总人

口增加5.76万人,常住人口减少1.85万人。全省每9人中有1个南

阳人。截至2017年底,南阳总人口为1194.23万人,比2010年第六

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5.82万人,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占全省总

人口的11%,也就是说,全省每9人中有1个南阳人。有4个百万级

人口大县。截至2017年底,邓州市、唐河县、方城县和镇平县总人

口分别达到178.6万、145.95万、110.17万和104.3万,四县(市)

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5.1%;桐柏县、西峡县总人口不足50万人,

分别为48.24万人和47.44万人。人口最多的邓州市占全市总人口的

15.0%,人口最少的西峡县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不足4.0%。人口流动

情况。2017年全市流动人口(离开本乡镇半年以上人口)总量达到

265.1万人,占总人口的22.2%。在全部流动人口中,流出市外人口

为189.21万人,其中流出省外142.9万人。随着南阳市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吸引外来人口能力逐步增强。据测算,市外来宛居住半年以

上人口为3.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0.29%。人口的城乡分布情况。2017

年南阳市城镇居住常住人口448.9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44.67%,

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在全市常住人口中,

0至14周岁人口占24.75%,15至64周岁人口占63.39%,65周岁及

以上人口占11.86%。与2010年人口普查相比,0至14周岁人口比重

增加1.98个百分点,15至64周岁人口比重下降5.38个百分点,65

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3.4个百分点。

经济与产业:2017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377.3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46

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097.04亿元,增长10.2%。三

次产业结构15.1∶44.8∶40.1。主导产业提质增速。2016年全年

工业投资1764.8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六大高成长性制

造业投资1015.50亿元,增长9.8%;高技术产业投资190.19亿元,

增长16.6%;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379.80亿元,增长0.8%。产业

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2016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

184.96万平方米,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66个,固定资

产投资额1443.45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2347.80亿元,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5.83万人,

增长11.1%。

高成长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两区”发展规

划全部获批。南阳银行改革重组并入中原银行,获批全国中医药服

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1.3道路和基础设施:

南阳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G311、G312、G207、G209等4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南阳市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

1.4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南阳市土地总面积2650869.3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027104.82公顷,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30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24公顷,占13.20%

(一)农用地

耕地:面积992165.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分布在宛城区、卧龙区、邓州、社旗、方城、唐河、新野和镇平等8个县(市、区)。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68%。

园地:面积52859.5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园地中果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果园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南召两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桐柏县。

林地:面积819760.0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 1.15亩。西峡县的林地最多,占全市林地的32.07%;依次为南召、内乡、桐柏、淅川。

牧草地:面积4557.9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淅川县牧草地最多,占全市牧草地的80.09%,依次是社旗、邓州、内乡、西峡、方城、宛城区和卧龙区。

其他农用地:面积157761.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

(二)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4524.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其中:城市用地面积12896.4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31%;建制镇面积22943.10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34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5.67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49公顷,占3.22%。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118.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其中:铁路用地面积2345.11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23

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42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4.54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3公顷,占2.96%。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188.6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2.60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01公顷,占78.69%。

(三)未利用地

水域:面积25966.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5956.29公顷,占全市水域用地面积的99.96%;湖泊水面面积10.42公顷,占0.04%。

滩涂沼泽:面积56967.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5%。其中:滩涂面积56780.63公顷,占全市滩涂沼泽面积的99.67%;沼泽地面积186.81公顷,占0.33%。

自然保留地:面积266999.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

二.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

第三部分原则与理念

一.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生态优先原则、突出特色原则、城乡融合原则、基础设施优先原则。

依托中心城区和新能源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产业优势,发挥南阳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两岸并举,拥河发展,把南阳打造成为世界月季花城、中国养生名城、中原生态水城、南阳宜居新城。

二.规划重点

立足新城的战略定位,从三生(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确立三大发展重点,分别是:

培育引领发展、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强化服务引领,构建区域极核;培育创新业态,促进转型升级;立足南阳特色,凝聚新城魅力。

塑造刮目相看、独树一帜的新空间——构建多样亲水空间,打造中原水城;建设丰富绿地系统,实现城园相融;示范弹性开发模式,倡导集约高效;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实现环境友好。

构建领跑时代、代言未来的新标准——借鉴先进规划理念,推动产城融合;优化住房供给体系,营造活力社区;创新设施建设标准,示范未来新城。

第四部分目标与定位

一.城市发展定位分析

推动南阳“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引领南阳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高地,促进南阳向高质量城镇化转型的新载体,吸引南阳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的新引擎。

二.城市性质

依托中心城区和新能源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产业优势,发挥南阳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两岸并举,拥河发展,把南阳打造成为世界月季花城、中国养生名城、中原生态水城、南阳宜居新城。

三.发展目标

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区域协作与制度创新,至2020年,区域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城市绿色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35年,有力支撑南阳成为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产业经济、生态文明、社会人文的大发展,基本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生态文明高地、宜居和谐示范。

第五部分总用地布局规划

一.用地评价与空间管制

(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

南阳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在土地规划分类体系确定的33个三级地类中南阳市占了31个。全市耕地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园地主要分布于西峡、南召和桐柏的丘陵区。

(二)林地面积比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

2005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和桐柏等5个县的山地丘陵区,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9%以上。

(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少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349933.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3.20%,高于河南省9.6%的平均水平。但不易开发的裸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45.2%,适易开发的荒草地所占比例不到10%。且荒草地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

(四)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3171.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末的0.098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0.093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61974.36公顷,仅占26.40%;中低产田面积730191.1公顷,占73.60%,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五)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57125.34公顷,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82%,人均农村居民点205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高限150平方米/人的1.37倍。近年来南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六)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工矿占地面积较大,布局较为分散,每公顷工矿用地产值与1996

年相比虽然提高了近2倍,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七)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问题

2005年,全市山区丘陵水土流失面积47.57万公顷,占山区丘陵土地总面积的26.98%,其中重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0%,虽然近年来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生态治理投资不够,该区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二.规模预测

(1)人口规模

至2020年,新城区常住人口为18万人;至2035年,新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万人。

(2)用地规模

南阳新城区规划总用地面积95.76平方公里。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9.03平方公里;至203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2.4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65.22%。新城区绿地及水系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51%,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实现“满城绿色半城水”的规划目标。

三.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以南阳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整体空间布局结构为基本框架,结合新城区自身发展特征及条件,形成“一核两轴、三心四廊四组团”的规划结构。

(1)“一核”

指鼎盛大道、黄河大道十字交叉处的商务活力核心,以省级商务中心区及领秀云城为主要载体,聚集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总部经济、高端商贸等职能,与白河西岸的行政中心跨河呼应、联动发展,是南阳新城区新动能的龙头引领,也是南阳成为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2)“两轴”

指鼎盛大道商务活力轴和黄河大道公共服务轴。商务活力轴以鼎盛大道为依托,向西对接老城行政服务中心,向东延伸至高铁卧龙站,既联通“三馆一院”、中心商务区、领秀云城、高铁站前商贸区等重要功能片区,也串起白河湿地公园、中央公园、日月湖等新城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公共服务轴以黄河大道为依托,自北向南贯穿新城区,串联新城区医疗、教育、体育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

(3)“三心”

指从北至南的三个组团级中心:健康养生中心、新业态孵化中心和高铁商贸中心。其中,健康养生中心位于黄河大道和康盛路交界,以仲景湖及周边公共设施为主要依托,主要功能是健康管理、康养休闲和文化旅游;新业态孵化中心位于黄河大道和信臣路交界,以大数据、智能科技产业基地和新城区行政中心为主要依托;高铁商贸中心位于鼎盛大道和幸福大道交界,以商品贸易、会议展览等为主要依托。

(4)“四廊”

指从北至南的四条生态廊道:都市农业体验廊、水源涵养廊、城市生态休闲廊和物种多样性维护廊。廊道空间的生态绿地,应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建设。四条廊道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实现满城绿色半城水的重要空间载体。

(5)“四组团”

指被生态廊道分成从北至南的四个组团:健康养生组团、新业态及服务组团、商务中心组团和高铁商贸组团。其中,健康养生组团位于上风上水的区位,主要职能包括健康养生产业、高等教育、生态休闲及居住;新业态及服务组团的主要职能包括新城区行政、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主导产业包括大数据、智能科技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商务中心组团是南阳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重要载体,包括商务服务、金融、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功能;高铁商贸组团依托高铁卧龙站,其主要职能包括商务服务、商品贸易、物流展贸。

第六部分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

新城区道路系统采用“纵向分层、横向衔接”的道路规划策略。同时,规划将对标国内外新城案例,将新城分为城市一般地区和城市重点地区,在城市重点地区适当加密支路体系,构建窄马路、密路网、宜步行的人性城市空间肌理。

快速路:形成“一纵一横”的快速路体系,“一纵”为东环路,“一横”为北外环路,是构成新城区路网的主骨架,承担中心城区内长距离交通联系与白河两岸的交通联系。

主干路:为实现路网布局与功能的合理,同时也考虑道路设施对城市用地功能的影响,将城市主干路分为生活性主干路和交通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的功能为解决组团间及组团内的交通联系,以承担客运交通为主。交通性主干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联系跨区间的交通,以及与快速路系统配套集疏快速路系统进出的交通流,为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在交通空间和交通管理上提供充分支持,新城区将形成“两纵三横”的交通性主干路体系。

次干路:在交通上对主干路交通进行集散分流。

支路:次干路与街坊内部道路的连接线,构建窄马路、密路网、宜步行的人性城市空间肌理,直接服务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交通集散,红线宽度按18~24米控制。

(2)公共交通规划

强化公交引领的核心地位,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左右。

快速交通干线(BRT):规划新城区快速公交形成“两纵两横”的网络系统。“两纵”指长江路、幸福大道。“两横”分别为月季大道、北外环路。

常规公交。常规公交线是快速公交系统的有效延伸,主要运营在主次干路上,部分利用主次干路上的公交专用道系统来提高服务水平,新城内公交线网密度总体将达到2-3公里/平方公里。

(3)慢行交通规划

田园径:结合都市农业体验廊、水源涵养廊、城市生态休闲廊、物种多样性维护廊等四条生态廊道和防护林景观带,设置田园慢行径。

滨河径:结合白河滨河景观带设置滨河慢行径。

通勤径:结合黄河大道、鼎盛大道、信臣路和医圣大道设置通勤慢行径。

交流径:结合邻里中心和水系,在组团内部设置交流慢行径。

第七部分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构建与南阳新城区城市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形成覆盖全区、分级合理、配置完善的公共设施网络,为南阳市及周边城镇地区提供中心服

务,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和健康的需要。按照“市级——组团级——邻里级”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结构体系,其中市级公共服务中心位于新业态及服务组团;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位于商务中心组团、高铁商贸组团和健康养生组团;邻里级公共服务中心:包含14个居住邻里中心和2个产业邻里中心,构建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1)给水工程规划

新城以河东水厂供水为主,剩余的2万立方米/日的供水缺口由老城区引入的管网直供。河东水厂的远期供水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

(2)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张岗污水处理厂的远期处理规模为7.0万立方米/日,再生回用规模2.0万立方米/日;规划在新城建设4座分布式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或2.5万立方米/日。

(3)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新增2个220kV站(机场变和新城东变)。每个220kV电站的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

规划新增9个110kV站(迎宾变、1#变电站、2#变电站、3#变电站、4#变电站、5#变电站、6#变电站、7#变电站、8#变电站)。每个110kV电站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4)通信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电信局4处,每处占地面积约0.6公顷;新建邮政局4处,每处占地面积0.2公顷;新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总前端2处,每处占地面积0.8公顷。

(5)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长江路门站,占地面积约1.0公顷;新建茶庵分输站,占地面积约0.5公顷;新建LNG应急调峰储配站,占地面积约2.0公顷。

(6)热力工程规划

规划区规划采用热源厂集中供热方案。新建热源厂四座,每座占地面积约为4.0公顷。

(7)环卫工程规划

规划新城区建设27座小型垃圾中转站,用地面积不宜小于800平方米;建设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两处,用地面积分别为11000平方米及12000平方米。

第八部分产业发展规划

依托中心城区的特色与基础,以及豫鄂陕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推动产业的服务化、智能化、互联化,坚持生态、高端两大原则,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一个龙头引领型产业,发展大数据、智能科技两个支撑功能型产业,推动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两个特色塑造型产业,形成分工清晰、互补耦合、示范引领且具有南阳特色的“1+2+2”现代产业体系。

第九部分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形成“双带、四廊、多节点”的城市生态格局。

“双带”包括白河生态景观休闲带、兰南高速防护绿带。

“四廊”包括都市农业体验廊、水源涵养廊、城市生态休闲廊和物种多样性维护

廊。

“多节点”包括市级和区级公园。

(2)公园绿地规划

规划形成“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园体系,其中市级公园3处、区级公园8处。

(3)防护绿地规划

在兰南高速、新城快速路、主干道等各级道路按《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应规范设置道路防护绿带。并按照相关规定在高压走廊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4)水系规划

新增河道,完善一级水系,连接南北原有的主要水体,打造主要水网骨架,实现新城水网的整体联通;依托一级水系,优化完善二级水系,联通新城内外水网;结合用地功能布局细化建设三级水系,使水景渗透地块,结合湖面设置水系节点,达成“半城水”的规划目标。

第十部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防洪排涝规划

白河近期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远期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跨白河构筑物标准为200年一遇。

(2)消防规划

规划设置11座消防站,其中9座陆上一级普通消防站,每座消防站占地9000平方米;1座特勤消防站,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1座消防及指挥中心,占地面积17500平方米。

(3)人防规划

规划战时留城人口比例40%,人均掩蔽面积1.0平方米,居住区内和大型建筑必须按建筑总面积的2%或建筑总投资的6%设置人防工程。

(4)防震规划

新城区内部的公共绿地、广场、中小学操场、体育场及外围田野等开阔空间规划作为避震疏散场地,按人均2平米,疏散半径小于1公里综合控制。新城内的主要干路规划为疏散通道,沿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应考虑震毁坍落距离,退后红线足够距离,防止地震时阻断道路。

新区局部鸟瞰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