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集素的分类和功能

凝集素的分类和功能

凝集素的分类和功能
凝集素的分类和功能

凝集素的分类和功能

彭健鹏2012141242048

摘要:由于凝集素在现在研究发现其特异性的识别功能可以用于肿瘤和HIV的治疗,所以学者们对于凝集素的关注有了极大提高。本文就尝试关于凝集素的分类与其功能做一个综合性的概述。

关键词:凝集素分类功能研究

Classif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Lectins

Abstract: Researchers were very interested in lectins ,because lectins’the specific distinguishing would be used to cure tumors and HIV. I’d like to try to summary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lectin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 Lectin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f Function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具有高度糖结合特异性的一类糖蛋白。通常这类糖蛋白都具有至少一个非催化结构域,而且专一结合单糖或者寡糖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且这类蛋白不具有免疫源性和酶的性质【1】。最早发现凝集素是在1888年,当时,Stillmark在蓖麻子中发现了一种蛋白酶细胞凝集因子【2】。至今,人们已经发现了接近1000余种,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对这些糖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基因序列都有了很大的了解。

1.凝集素的分类系统

随着凝激素种类的增多,人们需要将已经发现的凝集素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于人们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凝集素,或者将新发现的凝集素进行功能或者结构比对。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凝集素分类系统。有的按照凝集素的亚基特征来分类;有的按照凝集素的来源物种来划分;有的按照凝集素的糖结合特异性来划分。

按照凝集素的亚基特征分类会把凝集素大致分成四类:部分凝集素(merolectins) ,只含1个糖结合结构域,它们不能沉积复合糖和凝集细胞;全凝集素(hololectins) ,含至少2个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糖结合结构域,它们可以凝集细胞和沉淀复合糖,绝大多数具凝集功能的植物凝集素属于此类;嵌合凝集素(chimmerolectins)是一类融合蛋白,由1个或多个糖结合结构域及1个具有酶活性或其他生物活性的结构域共同组成; 超凝集素(superlectins) ,至少含2个以上不同的糖结合结构域【3】。

按照凝集素的来源分类会大致把凝集素分成三类,分别是动物凝集素、微生物凝集素和植物凝集素。其中动物凝集素会被分为P型凝集素、I型凝集素、S 型凝集素、半乳糖凝集素和五聚体蛋白等五个家族【4】。微生物中由于来源太过于广泛所以并没有在进行较为标准的下划分类系统。而就目前的发现凝集素大多数都属于植物凝集素,所以按照来源分类凝集素时植物凝集素下面设置会显得有更加详细的分类组成:来自豆科植物的种子、叶子、茎皮和根的豆科凝集素、在禾本科、荨麻科、罂粟科、商陆科和茄科中存在的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在单子叶家族石蒜科、凤梨科、葱科、天南星科、兰科和百合科中存在的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从木菠萝(Arotocarpus integrifolia)的种子中提取的木菠萝素(Jacalin)家族凝集素、位于葫芦科韧皮部的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和存在于苋科植物的种子的苋科凝集素【5】。

如果按照凝集素的糖结合特异性来划分地话那么凝集素可以被分成六类:a.与D-甘露糖或D-葡萄糖结合的凝集素;b.与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结合的凝集素;c.与2-乙酰氨基-2-脱氧-D-半乳糖结合的凝集素;d.与D-乳糖结合的凝集素;e.与L-岩藻糖结合的凝集素;f.与唾液酸结合的凝集素【6】。不同亚基会专一性结合不同糖类,于是就有上面的分类标准。

现在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可以更加客观地通过凝集素的序列相似性和他们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则可以将凝集素分成12个家族分别是双孢蘑菇家族(ABA)、苋科植物家族(Amaranthin)、几丁质酶相关蛋白家族(CRA)、蓝藻凝集素家族(Cyanovirin)、卫欧矛家族(Euonymus europaeus)、雪花莲家族(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橡胶蛋白家族(Hevein)、木菠萝家族(Jacalins)、豆科家族(Legume lectin)、具有赖氨酸基序的蛋白(Lysin motif)、烟草凝集素家族(Nictaba)、蓖麻毒蛋白-B家族(Ricin-B families)【7】。这种分类方式由于其在进化关系和序列相似性的比较中会占据更大优势,而且与现阶段跨领域学科交叉的风尚比较吻合所以成了现在最能被广泛接受的凝集素分类方法。

2.凝集素的功能

凝集素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它是一种非酶、非抗体的,可以特异性结合单糖或者多糖的蛋白质,那么也可以说凝集素最为基础同样也是最为重要的功能就它识别功能了,其他的功能几乎都只是其识别功能衍生物。

凝集素最开始是被发现就是因为其凝集作用,凝集素里占大多数类型—全凝集素会有相似的2个或者2个以上的糖结合结构域于是就可将细胞与细胞连接在一起凝聚成团。早期发现了可以让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凝集素,最近发现还存有可以使精子、淋巴细胞和细菌凝集的凝集素【8】。凝集素可以运用基础领域由此扩大,逐渐被应用到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等诸多领域。

使凝集素受到关注肿瘤和AIDS的治疗,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被陆陆续续报道出来。一般认为凝集素可以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相结合,激活caspase 途径或通过内吞作用激活线粒体途径从而诱发凋亡【7】。而凝集素在治疗HIV方面则是认为凝集素通过与HIV病毒竞争T淋巴细胞上的糖蛋白受体,通过自身先占领糖蛋白受体而是HIV病毒无法与T淋巴细胞结合来达到抑制或者治疗HIV的过程。但是也有少量凝集素并不是通过抑制与T细胞结合的方式,而是通过抑制HIV逆转录或者抑制HIV的整合阶段来抑制HIV病毒增殖【9】。

凝集素在植物体中可能会有更大作用。Mirelman 等次报道麦胚凝集素和马铃薯凝集素(Potatin)对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且他们认为物凝集素之所以能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是由于凝集素与真菌菌丝顶端微纤维交叉结合引起的【10】。另外,凝集素还好可以防御植物病毒,即是植物病毒不含聚糖,也没有凝集素作用位点。植物凝集素可以通过一种基于细胞壁或是胞外聚糖的间接机制来防御植物病毒【7】。研究者还发现植物凝集素存在杀死昆虫的功能,麦胚凝集素和紫羊蹄甲种子凝集素在相当低的含量水平就使初孵玉米螟幼虫致死(Czapla&Lang,1990)。而来源于麦胚、马铃薯块茎、核桃、沙棘、水稻和刺荨麻的凝集素则对豌豆象甲幼虫和豇豆象甲幼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11】。另外,凝集素还参与生物固氮的部分,Hamblin和Kent观察到根瘤菌与凝集素能发生凝集作用,并且给出他们对于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结合的假说:与菜豆凝集素结合的根瘤菌到达菜豆的根,在适当的位点感染植物,然后形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12】。也就是说在没有凝集素接入的情况下,根瘤菌是无法在豆科植物的根部与豆科植物发生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共生关系。

结束语:

凝集素未来发展还有许多可以期待的地方,比如说利用转基因技术是植物的凝集素增加表达量防虫、抗病达到增产效果。目前来说,对于凝集素是如何杀死昆虫的生物机理还并不是了解的很透彻,而且能不能通过人为改造的方式使凝集素的特异性提高一种准确识别目标细胞尽量少是正常的健康细胞受到凝集素的高细胞毒性的杀伤,或者避免使用凝集素作为药物的靶向载体形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虽然现在凝集素看起来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植物凝集素的结构解析、抗癌细胞、抗病毒分子机制以及它们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将成为未来几年该领域的热点。随着研究深入,凝集素必然会展现出其潜力下的光芒,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Teixeira-Su D M, Reicher F, Braga R C, el al. Isolation of a lectin and a galactoxyloglucan from Mucuna sloanei seeds.

Phytochemistry,2009,70(17-18):1965-1972

【2】高莹,瞿礼嘉,陈章良. 植物凝集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2000,05:18-22.

【3】Van Damme EJM, Peumans WJ, Barre N, et al. Plant lectins: a composite of several distinct families of structurally and evolutionary related proteins with diverse biological roles.

Crit Rev Plant Sci, 1998, 17: 575

【4】卢晓,陈章良.半乳糖凝集素[J] . 免疫学杂志,2004,20(3):21-23

【5】舒晓燕,阮期平,侯大斌. 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06:53-56

【6】Sharon N, Lis H. Science, 1989, 24(6 2):227- 230.

【7】鲍锦库. 植物凝集素的功能[J]. 生命科学,2011,06:533-540

【8】Koehler JK. Lectins as probes of the spermatozoon surface.1981, 6(3):197-217

【9】牛耀辉,陈朝银,赵声兰,杨苏,唐嘉. 凝集素及其抗HIV研究进展[J]. 云南化工,2006,06:59-63.【10】Mirelman D, Galum E, Sharon N, et al, Inhibition of fungal growth by wheat germ agglutinin.

Nature,1975,256: 414-6

【11】高燕会,李润植,毛雪,李彩霞. 植物凝集素的防卫功能及其研究进展[J]. 世界农业,2000,02:33-35.【12】Hamblin J,Kent SP.Carbohydrate-binging sites in plant lectins.Nature New Biol,1988,245: 28-30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中国的车行道路一般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内的以车辆通行为主的道路为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外的道路为公路。 一、公路的分级标准: (一)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 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二)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三)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 1、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 2、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 3、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宜选用一级公路。 4、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二、城市道路的分级标准: (一)道路分类:城市道路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为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保证城市中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交通运输经济合理,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1、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主要道路。快速路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2、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主骨架。 3、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 4、支路:为联系各居住小区的道路,解决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连接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城市划分标准道路指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道路包含众多种类,性质功能等均有不同,因此无法用一个唯一标准对所有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为此各国现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划分道路种类,后针对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划分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 ⑴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⑵主干路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路面等级与分类

(三)路面等级与分类 1.路面等级 路面等级按面层材料的组成、结构强度、路面所能承担的交通任务与使用的品质划分为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与低级路面等四个等级。 2.路面类型 (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与粒料类。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及综合稳定土;粒料类分级配型与嵌锁型,前者有级配碎石(砾石),后者有填隙碎石等。 ①水泥稳定土基层。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人足量的水泥与水,经拌与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可适用于各种交通类别的基层与底基层,但水泥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只能作底基层。在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下,水泥土也不应用作基层。 ②石灰稳定土基层。在粉碎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足量的石灰与水,经拌与、压实及养生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稳定土。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与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③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一定数量的石灰与粉煤灰或石灰与煤渣与其她集料相配合,加入适量的水,经拌与、压实及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简称石灰工业废渣。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与底基层,但其中的二灰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及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 ④级配碎(砾)石基层。由各种大小不同粒径碎(砾)石组成的混合料,当其颗粒组成符合技术规范的密实级配的要求时,称其为级配碎(砾)石。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与底基层,可用作较薄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中间层。级配砾石可用于二级与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及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⑤填隙碎石基层。用单一尺寸的粗碎石作主骨料,形成嵌锁作用,用石屑填满碎石间的空隙,增加密实度与稳定性,这种结构称为填隙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与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 (2)路面面层类型。根据路面的力学特性,可把路面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与其她类型路面。

西安市主要道路分类

西安市主要道路分类 (一)主干道 1、生活型: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解放路、和平路、南关正街、西关正街、东关正街。 2、混合型:丰镐西路、丰镐东路、劳动路、劳动南路、星火路、环城西路、丰庆路、北关正街、自强东路、自强西路、太华南路、莲湖路、西五路、东五路、长乐西路、长乐中路、柿园路、互助路、韩森路、环城南路、咸宁西路、咸宁中路、环城东路、太乙路、小寨东路、小寨西路、友谊东路、友谊西路、兴庆路、东二环路、南二环路、太白北路、朱雀大街、含光路、雁塔北路、雁塔南路、长安北路、长安中路、长安南路、高新路。 3、交通型:建章路、三桥路、枣园东路、枣园西路、汉城北路、汉城南路、大庆路、红光路、昆明路、西二环路、大兴东路、大兴西路、丈八北路、丈八东路、朱宏路、北二环路、未央路、环城北路、太华北路、东元路、华清东路、华清西路、纺北路、氵产河路、长乐东路、咸宁东路、幸福路、太白南路、水厂路 (二)次干道 1、生活型:丰登北路、丰登南路、桃园路、渭滨街、青年路、尚德路、洒金桥、大麦市街、红光街、甜水井街、端履门、柏树林、南新街、建国路、尚勤路、东关南街、纺正街、文艺北路、文艺南路、安东街、西新街。 2、混合型:尚稷路、阿房路、团结西路、团结中路、团结东路、丰禾路、大白杨路、龙首路、兴中路、振华路、二马路、东风路、渭青路、凤城四路、凤城三路、凤城二路、凤城一路、明光路、文景路、纬二十八街、玄武路、工农路、西北三路、东新街、西华门大街、大保吉巷、马旗寨路、含元路、东元路、长缨东路、长缨西路、万寿路、纺织城西街、纺织城东街、西影路、吉祥路、西斜七路、科技路、健康西路、纬二街、翠华路、建工路、火炬路、电子一路、电子二路、青松路、电子正街、东仪路、高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交通的动脉、城市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城市规模、性质、发展状况不同,其道路也有多种多样。根据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交通特征和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分为城市主干道、市区支道、专用道三大类型。 一、城市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是城市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城市的大动脉。可分为高速交通干道、快速交通干道、普通交通干道及区镇干道。 1.高速交通干道特大城市、大城市设置这类干道,为城市各大区之间远距离高速交通服务。距离在20-60km,行车速度在80 - 120km/h。行车全程均为立体交叉,其他车辆与行人不准使用。 2.快速交通干道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设置,与近郊1-2级公路连接,位于城市分区的边缘地带。服务距离一般在10 - 40km之间,车速大于70km/h,全程有部分立交。此种干道不允许在其两侧布置大量人流的集散点。 3.普通交通干道这种干道是大中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大城市又分为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交通干道。干道的交叉口一般在800 - 1 200m为宜,车速为40 - 60km/h,一般均为平交。 4.区镇干遵大中城市分区或一般城镇的生活服务性干道。主要是满足生产货运和上下班客运交通的需要。其特点为行车速度较低,一般在25 - 40km/h,全程基本为平交。区镇于道位于市中心与居住区之间,可布置成全市性或区镇的商业街,断面要考虑人行、货运、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停放等要求。风景区干道放线时要注意景观的要求,步行与 车行之间要有较宽的绿带间隔。 二、市区支道 这是小区街坊内的道路,直接连接工厂、住宅区、公共建筑。车速一般为l5 - 45km/h。断面的变化较多,不规则分车道。 三、专用道路 城市规划中考虑有特殊需要的道路。如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和城市绿地系统中步行林阴道等均为此类。 本文转自:园林吧https://www.doczj.com/doc/6d11047470.html,/guihua/1909.html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 (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1、公路的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 2、城市道路组成 3、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的划分: 1、公路的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 1、定义: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2、分类: 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 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 半挖半填路基 3、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4、对路基的要求: 1)有足够的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2)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3)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 (一)结构组成: 路层: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 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的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和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 (三)路面的等级与分类 1、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 2、路面类型: (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 1)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面板下 2)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分级、城镇道路路面分类.doc

1k411011城镇道路分类与分级: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分级、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1、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形式,其中根据道路在城市规划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在各种分类方法中,主要是满足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规范以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 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以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 支路为次干路联系各居住小区的连接线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 2、城市道路分级 大、中、小城市现有道路行车速度、路面宽度、路面结构厚度、交叉口形式等都有区别。为了使道路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节约投资及土地,有关规范规定: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根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又分为ⅰ、ⅱ、ⅲ级。一般情况下大城市应采用各类指标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采用ⅲ级标准。不同类别的同一级别道路的设计速度是不同的。 3、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按结构强度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路面等级和面层材料

1、高级路面:路面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是高级路面的特点。它使用年限长,适应繁重交通量,且路面平整、车速高、运输成本低,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适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道路。 2、次高级路面:路面强度、刚度、稳定性、使用寿命、车辆行驶速度、适应交通量等均低于高级路面,但是维修、养护、运输费用较高,城市次干路、支路可采用。 按力学特性分类 1、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青类路面。 2、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是有标准的,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米。中央隔离带无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单纯的水泥制中央隔离带宽度为一米(中央隔离带两侧白实线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中央绿化隔离带,宽度就难说了,有的“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几十米宽。城镇间的公路一般不设人行道(一般穿越城市段才设),城市干道必须设置人行道,城市干道人行道按实际人流量计算,一般最少3米宽,宽的可以达到15-20米。*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道。 *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的行车道宽度,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米。 以一条红线26米的一级公路来讲,一般是这样:双向六车道18米,中央隔离带1米,两侧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的两侧各2米为排水沟等配套设置。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新说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新说
丘银英 李乐园 路启 朱海明
摘要:对城市道路进行功能分类规划是道路设施优化使用的客观要求, 但在对道路功能分类手法和内容 的定义上,国内尚缺乏统一沿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标准。文章以国内外城市道路功能定位的差异分析切 入,对于道路功能规划的内涵、分类方法和所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从用地布局、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 设计、城市人文、社会心理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论述,提出通过道路功能规划实现交通性与生活性兼顾、街 道空间人车共享等探讨性观点。 关键词:道路功能分类、道路-用地协调、人车共享
1 引言
城市道路等级体系对于引导城市空间生长、 形成路网系统的合理分工和营造 宜居、宜行的城市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规 划尚停留在交通工程的单一领域里,目前普遍沿用的 95 年部颁《城市道路交通 规划设计规范》虽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路网的功能分工有 所界定,但其对道路与两侧土地利用的协调、通行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则语焉 不详,在 14 年后的今天已经不尽适用;另一方面,在许多城市, “车本位”思想 仍然在交通设施空间资源分配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公共交通、慢性交通的通 行空间被大幅压缩,道路通行环境较差,道路网络是功能单一、环境粗糙的交通 出行载体,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出行成为别无选择的日常负担,没有任何享受可 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道路交通粗砺无序的发展态势。 在全球资源紧缺、 环境恶化的发展背景下, 制订和施行行之有效的道路功能 分类体系,实现城市道路的精细分工,是规划重心由大规模的设施建设转向设施 运营效率管理的重要标志, 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使用 效率的客观需要。
2 国内外既有道路功能分类手法对比 2.1 国内外沿用体系对比
在国外,包括美、英、日、新等发达国家在内,其道路体系的规划往往是涵 盖了道路通行空间(红线) 、两侧用地、街道景观等多领域的综合规划,道路网 络在交通出行载体这一基本功能基础上, 逐步被赋予了更多的作为城市公共空间 的功能,如游憩、观赏、交往和信息流通等,对于不同交通特性和功能类型的道
4666

城市道路划分

1 城市道路按其自身及沿线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划分为交通性、生活性、景观性和综合性四种性质类别。 2 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及交通特点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其中支路可分为I级支路、II级支路 . 3 城市道路按其横断面型式划分为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和非对称型式等五种型式。 在城市地块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主体或开发进程不同等原因,地块内部往往形成一些位于不同小区之间的街坊公共通道。这些通道位于市政道路红线范围之外,负责沟通地块内部与外部交通,从属性上讲,其为街坊路,并非市政道路,但由于该类通道多位于小区围墙之外,具有各小区共同的交通流量,甚至配有路名,从而具备了市政公用设施的一些特点,从表面上较难与市政道路加以区分。由此往往导致该类街坊道路在建设标准、接管养护、执法管理等各方面权责界限模糊,形成管理错位或空白。 目前此类现象已较为普遍,因此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与街坊道路的定义范围,并切实落实好两类道路的管养职责便显得尤为必要。为此,特就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定义范围提出意见如下:一、市政道路的范围 新区市政道路分公路与城市道路两大类。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除此以外的其他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另外,新区各中心镇、新市镇区域内的市政道路为集镇道路(除公路外,集镇道路参照城市道路管理)。 二、市政道路的特性 1、必须具备市政道路规划用地红线; 2、必须符合新区路网规划; 3、土地属性必须为市政公共用地; 4、道路设计标准必须达到市政行业有关规范要求。 未完全具备上述四款要求的其它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三、市政道路的主要管理依据 1、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公路管理条例》。 2、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 四、市政道路有关行业要求 1、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及养护管理必须符合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市和新区的有关行业标准; 2、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移交接管必须履行相应有关手续,并具备完善的政府批文等有关资料,例如规划用地许可证、工可批复、扩初批复等; 3、市政道路养护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行业标准操作。 五、市政道路与街坊道路的有关区别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对道路交通专业化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之前,道路工程师中很少有人能够区分道路建设技术和交通规划的基础知识。年,耶鲁大学开设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直到1942年,第一本《交通工程学手册》在美国吐版,成为交通专业实践的基础。 1922年,勒·柯布西耶出版的《城市主义》一书中,用图示描述了他的现代主义道路的分级结构和未来城市道路的图景。他提出应该建立起等级化的道路系统来加速交通的流动。在这7个级的道路系统中,交通流从最高级的城际高速公路V1向下分流至本地道路,最终导入最低等级的路径类型V7,即环绕建筑的步行道。1950年,他把自己对道路分级的方法应用在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中。 图1 勒·柯布西耶的道路系统示意图 1942年,艾伯克龙比首次系统的贯彻功能分类的思想应用在大伦敦规划中。1963年,柯林·布坎南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城市道路网分级和组成,后被英、美《道路规划手册》所采纳。 美国的城市道路分类方法具有代表性,根据道路特征和条件分为高速路(freeway and expressway)、主干道(Primary Arterial)、次干道(secondary Arterial)、集散道路(Collector)、地方道路(Local)5个等级。从快速路到地方道路,可达性要求逐渐提高,通过性要求逐渐降低,道路两侧的开口限制逐渐降低。干线道路主

要提供机动交通功能,而地方性道路主要满足可达性要求,集散道路的功能介于机动性和可达性之间。可见,里程较少的干线道路承担了更多的交通运输流量,而里程最多的地方性道路承担较少的交通运输流量. 日本城市道路兼顾交通、防灾、空间、构造四种功能,依据道路的交通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高速路、基干道路(包括主干道和干道线路)、辅助路(次干道)、支路和特殊道路5大类。 表1 美国的城市道路详细分类及功能要求 我国受前苏联的分类方法影响较大,第一代分类方法就是借鉴前苏联的经验。1960年建筑工程部建设局编制的《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试行草稿将城市道路分为三级七类:第一级为城市干道、入城干道和环城干道、高速道路;第二级为区域干道、工业区道路、游览大道;第三级为住宅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按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三个等级。后来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吸取西方城市经验,1991年我国颁布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将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概况: 城市划分标准道路指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道路包含众多种类,性质功能等均有不同,因此无法用一个唯一标准对所有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为此各国现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划分道路种类,后针对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划分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基本含义: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

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 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专用公路。能适应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辆以上。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ADT)为25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人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 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二级公路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7500~15000辆)。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或县以上城市的支线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 四级公路是沟通县或镇、乡的支线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 1500辆以下(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00

城市道路功能

城市道路功能 1.城市道路功能 2.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3.城市快速路;完全是为机动车辆交通服务的,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的汽车专用道路。 4.城市主干路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 5.设计车速的大小对道路弯道半径,弯道超高,行车视距等线形要素的取值及设计起着决定作用。另外,道路的横断面尺寸,侧向净宽以及道路纵断面坡度等也与设计车速有着密切的关系。 6.设计车辆即是作为道路几何设计依据的车型。 7.设计小时交通量通常采用第 30 位小时交通量。 8.设计年限是指道路的正常工作年限,包括两层含义,即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9.不同的服务水平对应不同的服务交通量。服务水平等级高的道路车速高,车辆行驶自由度大,舒适与安全性好,但其相应的服务交通量就要小。 10.道路建筑限界;为了保证城市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安全,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11.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中,小城市。它规划的街道整齐,有利于沿街建筑布置。这种路网的优点是交通分散,灵活

性大;缺点在于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12.放射环式路网:在各条放射干道间连以若干条环形干道。这种路网的优点是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功能明确;缺点是容易将各方面交通引致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式路网。 13.自由式路网:优点是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形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造价;缺点是在于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 14.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即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用地总面积之比。 15.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是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值。 16.非道路系数:是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 17.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城市道路的交通性质和组成比较复杂,尤其表现在行人和各种非机动车辆较多。各种交通工具和行人的交通问题都需要在横断面设计中综合考虑予以解决。 18.断面形式的选用:双幅路断面用分隔带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对向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它主要用于机动车辆较多、非机动车辆较少的道路。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等级 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主干道承载着市区交通的交通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城市主干道是一个城市中贯穿城市较长或最长,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并且全天禁行中型重型客车。 对于主干道的设施应达到以下标准:道路名称规范、公共图形标志规范,设置合理,符合国家标准;机动车道无被侵占、毁坏现象,路面无明显坑洼积水;人行道平整畅通,道板、护栏等设

施完好,无损坏占用现象。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对于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而言,各级道路宽度如下:快速路40-45米,主干道45-55米,次干道40-50米,支路15-30米。对于人口低于200万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级道路的宽度均有所差异,请参看相关规范。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干路的说明: 支干道:又叫支路、街坊道路,通常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次干道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路网,广泛连接城市各区与集散主干路交通。 主干道路图片(10张)主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

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双向四车道:比如往南有两条车道相向往北也有两条就是双向四车道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 道路与交通工程 Road&TrafficEngineering 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 张云龙,李 昂 400074) 01-0019-03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得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得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物得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得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得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得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得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得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得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得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得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得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与居住区规模得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就是解决居住区得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得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得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内得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得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得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得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就是按照当时大挂车得宽度设计得,现在一般小汽车得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得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得宽度就是有标准得,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米。中央隔离带无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单纯得水泥制中央隔离带宽度为一米(中央隔离带两侧白实线之间得距离),如果就是中央绿化隔离带,宽度就难说了,有得“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几十米宽。城镇间得公路一般不设人行道(一般穿越城市段才设),城市干道必须设置人行道,城市干道人行道按实际人流量计算,一般最少3米宽,宽得可以达到15-20米。* 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得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得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道。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得行车道宽度,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米。?以一条红线26米得一级公路来讲,一般就是这样:双向六车道18米,中央隔离带1米,两侧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得两侧各2米为排水沟等配套设置。?而一条红线为80米得城市一级干道一般可以这样分:双向八车道28米(城市干道每条机动车道3、5米),中央绿化带5米,两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得绿化带各3米共6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5、5米共11米,剩下30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公路地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城市道路组成 、道路工程地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地划分: 、公路地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个等级. 、城市道路地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 、定义: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地作为路面基础地带状构造物. 、分类: 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 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 半挖半填路基 、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对路基地要求: )有足够地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有足够地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有足够地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 (一)结构组成: 路层: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地表面层,应具有足够地结构强度、良好地温度 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地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和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地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 (三)路面地等级与分类 、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 、路面类型: ()路面基层地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 )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地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地面板下 )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地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地公路地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地基层. )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 )级配碎(砾)石基层.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地基层.级配砾石可用于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地底基层.)填隙碎石基层.可用于各级公路地底基层和二级以下地基层. ()路面面层类型. )沥青路面(柔性路面).分为沥青混合料: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均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沥青碎石混合料仅适用于过渡层及整平层.其他等级公路地沥青面层地上面层,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乳化沥青碎石:适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地沥青面层、二级公路地罩面层施工以及各级公路沥青路面地联结层或平整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沥青贯入式: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也可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地联结层. 沥青表面处治:一般不大于,适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城市道路支路、县镇道路、各级公路施工便道

城市道路划分

城市道路划分

1 城市道路按其自身及沿线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划分为交通性、生活性、景观性和综合性四种性质类别。 2 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及交通特点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其中支路可分为I级支路、II级支路. 3 城市道路按其横断面型式划分为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和非对称型式等五种型式。 在城市地块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主体或开发进程不同等原因,地块内部往往形成一些位于不同小区之间的街坊公共通道。这些通道位于市政道路红线范围之外,负责沟通地块内部与外部交通,从属性上讲,其为街坊路,并非市政道路,但由于该类通道多位于小区围墙之外,具有各小区共同的交通流量,甚至配有路名,从而具备了市政公用设施的一些特点,从表面上较难与市政道路加以区分。由此往往导致该类街坊道路在建设标准、接管养护、执法管理等各方面权责界限模糊,形成管理错位或空白。 目前此类现象已较为普遍,因此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与街坊道路的定义范围,并切实落实好两类道路的管养职责便显得尤为必要。为此,特就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定义范围提出意见如下:一、市政道路的范围 新区市政道路分公路与城市道路两大类。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除此以外的其他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另外,新区各中心镇、新市镇区域内的市政道路为集镇道路(除公路外,集镇道路参照城市道路管理)。 二、市政道路的特性 1、必须具备市政道路规划用地红线; 2、必须符合新区路网规划; 3、土地属性必须为市政公共用地; 4、道路设计标准必须达到市政行业有关规范要求。 未完全具备上述四款要求的其它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三、市政道路的主要管理依据 1、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公路管理条例》。 2、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 四、市政道路有关行业要求 1、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及养护管理必须符合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市和新区的有关行业标准; 2、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移交接管必须履行相应有关手续,并具备完善的政府批文等有关资料,例如规划用地许可证、工可批复、扩初批复等; 3、市政道路养护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行业标准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