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_孙龙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_孙龙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_孙龙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_孙龙

第29卷第1期2014年1月

灾害学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Vol.29No.1

Jan.2014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J].灾害学,2014,29(1):12-17.[Sun Long,Wang Qianxue,Wei Shujing,et al.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st Fire Disaster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4,29(1):12-17.]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

响应特征及展望*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胡海清,关岛,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论述了当前发生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剖析了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险天气与防火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周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提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实现碳减排增汇效应的科学的林火管理策略与合理林火管理路径。最后对今后尚需加强的一些重点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火灾灾害;火行为;火险天气;火周期;林火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P467;X43;S7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4)01-0012-06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4.01.003

0引言

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年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引发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引起学术界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会更加频繁,森林火灾灾害频率不断加重。

近年来,森林大火频繁发生,如2007年8月23、24日希腊两天连发170场森林大火,火灾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2009年2月,澳大利亚大火创下了1908年以来的历史纪录,死亡人数超过230人,受灾面积超过3.3?105hm2[1]。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火灾面积及强度加剧。2002年以来,森林火灾发生有所增加,1999-2007年年均火灾次数为8700次,年均森林受害面积为147671hm2,2002-2007年年均次数为10486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220285hm2,相对于1999-2002年年均火灾次数6468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56905hm2,火灾次数增加了62.12%,受害森林面积增加了287.11%[2]。从近年火灾数据显示,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均有上升的趋势[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森林可燃物分布格局及载量均将发生显著变化,导致火险等级提高[4]。

森林火灾灾害的防灾减灾是21世纪全球减灾战略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5]。然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干旱天气增加,在未来20 100年里,我国森林防火形势更为严峻。为此,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灾害交互关系研究,尤其是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把握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火灾灾害预防与管理策略,减少森林火灾灾害,提高碳减排效应,实现碳增汇效应,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暖干化,而森林火

*收稿日期:2013-07-08修回日期:2013-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54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A09B201-06);霍英东基金基础项目(131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L12CA07)

作者简介:孙龙(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林火生态学研究.E-mail:sunlong365@https://www.doczj.com/doc/6d1093572.html,

通讯作者:陈祥伟(1966-),男,吉林抚松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和森林生态学研究.

E-mail:wqx890711@https://www.doczj.com/doc/6d1093572.html,

1期孙龙,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

灾灾害的发生与气候暖干化有密切的联系[6]。美国西部的火干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造成的有利火环境是林火发生的重要因素[7-9]。气候变化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①在较长时间尺度内,气候变化对气候带产生影响,使植物的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植被带发生移动,进而对可燃物积累和分布格局产生影响;②在较短时间尺度内,气象因子的急剧变化对火险天气、火灾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1.1气象条件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降水和风速是对林火发生、蔓延和火行为等有明显影响的三个主要气象因子[10-12]。一般情况下,气温高、降水少、湿度小、风力大易发生森林火灾,并导致森林大火,引发森林火灾灾害[1]。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高温、干燥天气以及雷电数量的增加,使得地被可燃物蒸发量增大,导致火险程度升高。Amiro 等[13]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的减少和雷击火的增加。王明洁等[14]研究表明气温高、湿度低、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气象条件。同时,气候变暖还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从而导致大量植被受损和死亡,为火灾的发生提供大量可燃物的积累,使得发生大面积和高强度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增大。

大部分森林火灾灾害都出现在当天最高气温前后两小时,说明火灾灾害的发生与最高气温有正相关性[15]。居恩德[16]研究了森林火灾与气温月变化的关系发现在0 10?时发生森林火灾灾害的次数最多,这正是东北地区雪融、风大的干旱季节;在11 15?时,树木返青,林火次数逐渐减少;在15?以上时林火一般不易发生。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王明玉[2]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森林火灾灾害的发生有所增加,造成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

降水能直接影响可燃物的含水率。张林生等[17]认为降水量及无雨日数的长短对森林火灾灾害起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500 mm,且分布均匀,一般不会发生森林火灾或很少发生。张尚印等[18]认为降水量大小及降水后干旱时间是决定森林火险等级的重要因子,降水量小,干旱持续时间长,易引起森林大火。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就是在降水量减少的条件下发生的。自1985年起,连续两年少雨,漠河、阿木尔、塔河每年降水量以114 153mm的速度递减。1986年底漠河、阿木尔的降水量均小于5mm,比历年同期减少37% 46%[19]。

随着温度升高,大风的发生几率亦会随之升高,风不仅加速可燃物水分的蒸发促进干燥,还能补充火场氧气,使火烧的更旺更快[19]。研究发现当风速小于2级时,有利于着火,但不助于蔓延,风速大于等于2级时,火场蔓延扩大,风速大于5级时,火场迅速扩大,大风起到重要作用[18]。据大兴安岭15年林区资料统计,80%以上森林大火和特大火灾灾害是在5级风以上的大风天气条件下出现的[20]。

1.2森林可燃物

气候变暖主要通过影响可燃物的燃烧性和量的积累来影响火干扰的频率和强度。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森林可燃物的分布格局和特性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伴随降水和气温的年际波动,进一步影响林火的发生与分布[21]。气候变暖将导致部分地区植被带发生推移,在植被带迁移过程中,使得许多植被在适应新生境的过程中死亡和受损,从而导致可燃物的积累[22-23]。气候变暖引起的气温上升,降雨格局的重新分配,风速的变化,导致长期干旱、高温和大风等火险性天气出现的频率上升,这亦直接影响可燃物的燃烧性[19]。气候变暖还会通过影响可燃物的燃点、热值和挥发油含量等来影响森林的易燃性和燃烧性。干旱导致植物体内挥发油含量和油脂含量增加,增加可燃物的易燃性[21]。Turtola等[24]对在干旱胁迫下的苏格兰松研究发现,其挥发油含量和树脂含量比正常分别增加了39%和32%,大大增加了其易燃性和燃烧性。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影响下,我国东北地区升温幅度较大,导致可燃物更加易燃,且可燃物载量大大增多[25]。

1.3火源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影响火源分布的机制是复杂多样的,是气象条件、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相互耦合的结果。近年来,全球变化导致雷击的发生次数和频率显著增加[26],在美国,雷击频率的增加使得着火点数量增加了约40%[27]。阿拉斯加地区随着气候变暖由雷击火源导致的火干扰明显增加[28],并因此而导致该地区林火灾害发生数量和火面积的增加。李兴华等[29]认为随着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火源亦增多,尤其是雷击火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火源的增加主要是与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干燥的森林可燃物密切相关。

2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1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1.1森林火灾蔓延

森林火灾蔓延是火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主

31

灾害学29卷

要包括各个方向上的蔓延速度、火灾面积的扩展速度、周长增长的速度等。气象因子不仅影响可燃物的干湿度,而且影响火的蔓延。研究表明:可燃物类型、含水率、环境的相对湿度、气温和风速等因素对林火蔓延有很大的影响。高温、干燥的气候会增加林火的蔓延速度和面积[30]。干旱从多种途径对火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使深层及重型可燃物(原木、大树枝)变干,大大地增加了有效可燃物量,从而增加了蔓延速度和蔓延面积[31]。冰雪灾害作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种极端天气,可促进有效可燃物负荷量在短期内成倍地增长,可燃物厚度增加,连续性变强,导致森林火灾蔓延速度增加[32]。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加剧,造成的干旱可燃物增加,使得火灾蔓延速度增加,带来更严重的森林火灾灾害损失[33]。

2.1.2森林火强度

森林火强度是指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火的热量释放的速度。气候变化间接影响着森林火灾的强度。由于干旱季节的延长,夏季气温升高,可燃物量的增加,森林火灾灾害的强度也会加大[34]。舒立福等[35]研究得出当蔓延速度为定值时,火灾灾害强度与燃烧的可燃物量呈正比。随着温度升高,含水率的降低,创造出有利于火灾发生的条件,森林火灾灾害的强度亦增强[34],王秋华等[32]对火灾燃烧过程中的火行为研究得出随着可燃物含水率的降低,森林火强度亦会加大[31]。1997-1998年是过去150年间厄尔尼诺现象表现最强的年份,持续的干旱使得全球火干扰数量和强度大幅度上升[36-37]。

2.1.3森林火烈度

火烈度反应了森林火灾对森林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是衡量火灾对森林危害程度的指标。

在极端天气条件(如高温、大风、可燃物湿度低等)下,高烈度林火发生的几率增大[38-39]。研究表明,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火烈度与森林的郁闭度呈负相关,同时坡向对火烈度具有显著影响[40]。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异常,发生5次大范围的冰雪灾害。王秋华等对湖南省受冰雪灾害影响的林分及新发生的火烧迹地进行调查得知冰雪灾害后火干扰非常彻底,可燃物的消耗量超过85%;释放的能量大,对树木的损害也非常大,火烈度超过95%,造成了火烧迹地绝大部分树木死亡[32]。

2.2火灾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2.1树冠火

树冠火是指在林冠层燃烧和蔓延的火,通常与地表火同时发生。气象条件是决定树冠火是否发生及其蔓延状况的重要因子,其中干旱作为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与树冠火的发生和蔓延密切相关。这是由于长期干旱一方面导致地表枯落物含水率下降,易引发地表火;另一方面,针叶林中梯状可燃物变得干枯,易被地表火引燃,形成树冠火[41-42]。

Cruz等[43]基于71次野外实验,在水平针叶林地上对树冠火发生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风速、可燃物量等因素对树冠火的发生有很大影响。Butler等[44]在不同林分高度对北方林树冠火的空气温度和热通量,以及极端温度和最大热通量进行了测量,对于确定树冠火的热传输过程和发生规律有很大意义。张景群等[45]按照持续燃烧原理得出,在气候干旱条件下,随着有效可燃物量积累,发生连续型树冠火的几率大大增加。王立夫[46]等研究发现1994年在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樟子松林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6.7万hm2,其主要原因就是树冠火,干旱、大风等因子对该次树冠火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2.2.2地下火

地下火的发生次数仅占森林火灾的1%左右,但造成的危害却相当严重,扑救难度大。森林地下火发生取决于干旱状况、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等条件。气象因素中的降水、气温对地下火也有一定的影响[47]。研究得出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地温偏高,大兴安岭森林地下火有增长的趋势[32]。舒立福等[48]对大兴安岭2002年发生的地下火研究表明,气象条件促进了森林地下火的发生,特别是在遇到降水少、长期干旱、地面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和可燃物干燥的情况下,易引起地下火灾。李忠琦[49]对黑龙江省呼中林区火灾资料和气象资料的研究发现,地下火往往处于长期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高温低湿季节中发生。

2.3火险天气与防火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火险天气要素主要包括空气湿度、降水、温度、风速、气压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气条件对森林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影响也是极其复杂的[50-51]。1961-200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向有利于林火发生的方向演变,森林火险天气严峻程度呈升高趋势[52]。信晓颖[53]在对浙江省森林火灾与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分析中,得出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该省1956-2006年间森林火险等级逐步升高。

气温升高,可能使火险期提前和延长;气温日较差大,可能使森林火险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增加了引燃的可能性和扑救的难度[54]。防

41

1期孙龙,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

火期的变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响应特征,主要包括防火期戒严期初始日、终止日、火险期长度以及防火期有效日数的变化。防火期总体上呈延长的趋势,防火期和戒严期的间隔缩短,防火期和戒严期有效日数增加[2]。Westerling等[55]和Running[56]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春季雪融日期提前及春季、夏季气温的升高,导致北美西部地区火险期延长。由于气候变暖导致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期延长,打破了森林防火期阶段性的常规划分[57]。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东北部的森林火险期不断延长,原本夏季不易发生森林火灾的季节近年来森林火灾不断[58]。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森林火险期延长,出现潜在极端火行为的天数增多,森林火灾更加严重,特别是北方森林火灾增加显著[59]。由于全球变暖,我国的植被生长期也已明显增长,青藏高原和北方地区增长尤其明显。植被生长期的提前和延长,意味着森林火险期的提前和延长[54]。

2.4火周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随着气温升高,火险等级增强,出现森林火灾灾害的大小和次数也随之增加,并趋向于周期性发展。全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与人为火源的分布、可燃物的空间分布及燃烧特性,使得森林火灾灾害表现出一定周期性和波动性[60]。火周期一般具有下述变化规律:①年周期性变化与降水量的多少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得出受气象因子和其它相关因子影响,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次数年周期变化比较大,近年来火灾灾害次数有较大的增加[2]。由黑龙江省森林火灾数据研究得出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是火灾的少发时期,199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火灾发生次数又有所增加[61]。②季节性变化。中国南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危害程度冬、春季节最多最严重,北方则是春、秋季节。气候变化背景是决定森林火灾季节变化发生情况的重要因素[61]。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980-2006年春季最迟火灾发生的日期明显向后伸延,已深入到夏季,火险期已不再仅是春季和秋季,夏季发生的森林火灾数量有时远超出春秋两季,只要地表枯落物层未被积雪覆盖,就都有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58]。全球变暖将使北方森林的火灾季节长度增加20% 30%,起始时间提前至3月,并延长至9月,将有更多的地区处于高火险等级下[62-64]。

3结论与展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森林火灾灾害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均有上升的趋势;气候变暖引起异常天气频发,使火行为变的更加复杂多变,发生特殊火行为和高强度火的可能性、危害性都大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森林火灾扑救的难度;气温升高,森林火险天气严峻程度呈升高趋势,使火险期提前和延长;防火期总体上呈延长的趋势,防火期和戒严期的间隔缩短;全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林火表现出特殊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随着全球变化的发展,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65]。气候变化使得火干扰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而火干扰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变化[66-68]。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森林火灾灾害的发生、大小和强度与气候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预测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减少其风险和危害,把森林火灾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森林火灾灾害对策是我们今后必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重视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加强森林火险预测预报。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的森林火灾灾害呈上升趋势。灾害发生后,预测、预报林火蔓延速度、能量释放、火强度以及扑火难易程度,对森林火灾灾害的扑救,配备必要的人力和物力。

(2)加强森林火灾发生发展机理研究,把握林火发展规律。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在实际森林扑火工作中对森林火灾灾害中特殊火行为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实验模拟,揭示特殊火行为发生机理,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难题,今后需加强林火生态基础研究。对于在不同可燃物、气象、地形和大气等条件下的火旋风动力学机制研究尚处于探讨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把野外实验观测和室内实验模拟结合起来,理解飞火的动力学机制,与大气的耦合过程,以及引起火灾进一步扩大火场的机理研究是当前特殊火行为研究的一个难点;对于树冠火如何诱发火旋风、火旋风如何诱发飞火这一在大面积火灾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机制目前尚不明确[69]。

(3)强化森林可燃物的可持续管理,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调控森林可燃物是森林防火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温带的森林干旱季节长,地表可燃物载量大,可燃物管理更加重要,通过营林措施如清理枯枝和站杆,可以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地表火向树冠火的转化,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也可以降低林分的燃烧性。

51

灾害学29卷

(4)提高扑救技术水平和装备,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

在实际的扑火过程中特殊火行为往往会导致人员的伤亡,特殊火行为的产生依赖于特殊的火环境及天气过程,应结合可燃物的实际状况、天气条件、发生火灾时的灾情,对相关特殊火行为的发生进行预报,在扑火过程中结合特殊火行为的预报进行扑救安全防范,根据不同火行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扑火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明超,马文婷.干旱气候因子与森林火灾[J].冰川冻土,2012,34(3):604-608.

[2]王明玉.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林火响应特征及趋势[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3]魏书精,胡海清,孙龙,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形势及对策[J].森林防火,2012(2):1-4.

[4]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中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21(3):72-75.

[5]孙玉荣,张贵,陈爱斌,等.湖南森林火灾的灾情区域分异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8):7-11.

[6]胡海清,魏书精,孙龙.1965-2010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碳排放的估算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12,36(7):629

-644.

[7]田晓瑞,舒立福.林火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38-41.

[8]Pausas J G.Changes in fire and climate in the eastern Iberian Pe-nisula(Mediterranean Basin)[J].Climatic Change,2004,63:

337-350.

[9]Mckenzie D,Gedalof Z E,Peterson D L,et al.Climatic change,wildfire,and conservation[J].Conservation biology,2004,18

(4):890-902.

[10]杜毓龙,雷崇典.陕北春季森林火灾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3):341-345.

[11]袁春.新余市森林火灾气象要素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00(6):16-18.

[12]王淑华,孙鹏飞,程春香.伊春市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相关性研究[J].林业科技,2008,33(2):24-26.

[13]Amiro B D,Flannigan M D,Stocks B J,et al.Perspectives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Canadian forest fires[J].The Forestry

Chronicle,2002,78(3):388-390.

[14]王明洁,王志成,殷世平.2005年黑龙江省夏季林火特征及气象环境条件分析[J].林业科技,2008,33(2):19-23.[15]赵凤君,王明玉,舒立福.气候变化对林火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1):50-54.

[16]居恩德.第五讲、火险天气[J].森林防火,1986(1):34-37.

[17]张林生,李仁.浅谈林火与气象的关系[J].森林防火,2003(2):22-23.

[18]张尚印,祝昌汉,陈正洪.森林火灾气象环境要素和重大林火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0,9(2):111-117.

[19]胡海清.林火生态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34.[20]金可参.林火管理知识问答[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53.

[21]胡海清,魏书精,孙龙,等.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J].干旱区地理,2013,36(1):57-75.

[22]赵凤君,舒立福,田晓瑞,等.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9,29

(4):1914-1920.

[23]Martin P.Vegetation responses and feedbacks to climate:a review of models and processes[J].Climate Dynamics,1993,8:201-

210.

[24]Turtola S,Manninen A M,RikalaR,et al.Drought stress alters the concentration of wood terpenoids in scots pine and Norway

spruce seedlings[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3,29

(9):1981-1995.

[25]高永刚,张广英,顾红,等.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269-12271.[26]Overpeck J T,Rind D,GoldbergR.Climate-induced changes in forest disturbance and vegetation[J].Nature,1990,343:51

-53.

[27]Price C,Rind D.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global warming change on global lightning distributions and frequencies[J].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1994,99:10823.

[28]Lynch J A,Hollis J L,Hu F S.Climatic and landscape controls of the boreal forest fire regime:Holocene records from Alaska[J].

Journal of Ecology,2004,92:477-489.

[29]李兴华,武文杰,张存厚,等.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东北部森林草原火灾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1):

114-119.

[30]Stuart M,Andrew L,Sullivan L,et al.Climate change,fuel and fire behaviour in a eucalypt forest[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2,18(10):3212-3223.

[31]戴兴安,周汝良,李小川,等.森林燃烧中的特殊火行为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1):47-50.

[32]王秋华.森林火灾燃烧过程中的火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33]王明玉,王秋华,赵凤君.气候变化对我国林火影响与对策[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杭州:中国林学会,2009.[34]舒立福,王明玉,田晓瑞.关于森林燃烧火行为特征参数的计算与表述[J].林业科学,2004,40(3):179-183.[35]Afonso D,Miguel B,Luis S L.Forest fires and climate change [J].WWF for a living planet,2009:1-6.

[36]Page S E,Siegert F,Rieley J O,et al.The amount of carbon re-leased from peat and forest fire sin Indonesia during1997[J].

Nature,2002,420:61-65.

[37]van der Werf GR,Randerson J T,Collatz G J,et al.Continental scale partitioning of fire emissions during the1997to2001El Ni

o/La Ni a period[J].Science,2004,303:73-76.

[38]Turner M G,Romme W H.Landscape dynamics in crown fire e-cosystems[J].Landscape Ecology,1994,9(1):59-77.[39]Bessie W C,Johnson E A.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uels and weather on fire behavior in sub-alpine forests[J].Ecology,1995,76(3):747-762.

[40]Oliveras I,Gracia M,More G,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t-tern of fire severities in a large wildfire under extreme meteorologi-

cal conditions inthe Mediterranean bas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2009,18(7):755-764.

[41]林其钊,舒立福.林火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

61

1期孙龙,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

版社,2003:134-137.

[42]赵凤君,王明玉,舒立福.森林火灾中的树冠火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39-43.

[43]Cruz M G,Alexander M E,WakimotoRH.Modelling the likeli-hood of crown fire occurrence in conifer forest stands[J].Forest

Science,2004,50(5):640-658.

[44]Butler B W,Finney M A,P L Andrews,et al.A radiation driven model for crown fire spread[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Re-

search,2004,34(8):1588-1599.

[45]张景群,王春雷,王得祥.树冠火与林分层间易燃可燃物分布关系研究[J].森林防火,1995(4):5-9.

[46]王立夫,马林涛,郝德君,等.红花尔基“4.16”特大森林火为树冠火的形成原因[J].林业科技,1995,20(6):32-33.[47]王志成,刘绍卓.夏季森林地下火分类及火行为特点[J].林业科技,2004,29(4):26-28.

[48]舒立福,王明玉,田晓瑞,等.大兴安岭林区地下火形成火环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62-67.

[49]李忠琦,张淑云,李华,等.黑龙江省呼中林区地下火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森林防火,2004,(1):25-26.

[50]何泽能,唐晓萍,谭炳全.森林火险气象条件及等级预报初探[J].灾害学,2013,28(2):46-50.

[51]田光辉,陈汇林,许向春.基于模糊综合判别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研究[J].灾害学,2013,28(3):117-122.

[52]赵凤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院,2007.

[53]信晓颖.气候变化对浙江省森林火灾的影响及Fwl适用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

[54]赵凤君,舒立福.气候异常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研究[J].森林防火,2007,(1):21-23.

[55]Westerling A L,Hidalgo H G,Cayan DR,et al.Warming and earlier spring increase western U.S.forest wildfire activity[J].

Science,313(5789):940-943.

[56]Running S W.Climate change:Is global warming causing more,

larger wildfires[J]Science,313(5789):927-928.

[57]景丽杰.气候变暖背景下黑龙江省森林火灾防控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55-256.

[58]赵凤君,舒立福,邸雪颖,等.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发生日期的变化[J].林业科学,2009,45

(6):166-172.

[59]Tian Xiaorui,Shu Lifu,Wang Mingyu,et al.Review on the re-searches of forest fire and climate change[J].World ForestryRe-

search,2006,19(5):38-42.

[60]王明玉,舒立福,王景升,等.西藏东南部森林可燃物特点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J].火灾科学,2007,16(1):

15-20.

[61]邓鸥.黑龙江省森林火灾时空模型与火险区划[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62]Wotton B M,Flannigan M D.Length of the fire season in a chan-ging climate[J].Forestry Chronicle,1993,69:187-192.[63]Stocks B J,Fosberg M A,Lynham T J,et al.Climate change and forest fire potential inRussian and Canadian boreal forest[J].Cli-

matic Change,1998,38:1-13.

[64]Li C,Flannigan M D,Corns I G W.Influence of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on forest landscape dynamics of west central Alberta[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Research,2000,30:1905-1912.[65]郭淑红,薛立.冰雪灾害对森林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16):5242-5253.

[66]吕爱锋,田汉勤.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242-251.

[67]胡海清,魏书精,魏书威,等.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灾害学,2012,27(4):37-41.[68]魏书精,孙龙,魏书威,等.气候变化对森林灾害的影响及防控策略[J].灾害学,2013,28(1):39-40.

[69]王明玉,李涛,任云卯,等.森林火行为与特殊火行为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2):45-49.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st Fire

Disaster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Sun Long,Wang Qianxue,Wei Shujing,Hu Haiqing,Guan Dao and Chen Xiangwei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orest fire disasters i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and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st fire disaster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whose main feature happened to global war-ming are discussed.Response of fire behavior fire weather and fire proof period and fire cycle on climate change are mainly analyzed.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warming,scientific strategy and proper approaches of forest fire manage-ment to finally realiz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adding Carbon sinks effect are put forward.At last,some key research areas and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prospects which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carry on the outlook.

Key words:climate change;forest fire disaster;fire behavior;fire danger weather;fire cycle;forest fire management strategy

71

(完整版)林火生态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达到一定的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地起火。 2、计划烧除(营林用火):是指按照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在指定地点或地段上,在人为控制下,为达到某种经营目的而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的火烧。因多用于营林的目的,所以又称营林用火。营林用火是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安全用火并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的一种森林经营的措施和手段。 3、森林防火(forest fire prevention):森林防火是指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和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一系列的行政和群众性的工作和措施。这个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森林火灾的预防,二是森林火灾的扑救。 4、森林防火学(The science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原理),系统阐述森林防火、灭火、用火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是进行森林防火工作的依据和专业基础。 5、绿色防火:指利用绿色植物(主要包括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引进等措施来减少林内可燃物的积累,改变火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的难燃性和抗火性,同时能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这种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各种经营措施,使其能够减少林火发生,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的防火途径即谓“绿色防火”。 6、“绿色防火工程”(Biological Fire-prevention):又叫“生物防火工程”、“营林防火工程”。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上的差异,结合林业生产措施;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引种,营造防火林带等措施,减少林内易燃可燃物的积累,调节林分组成和结构,改变火环境,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增强林分的抗火性和阻火能力,减少林火的发生和阻隔或抑制林火的蔓延。 7、防火树种:是高含水率、低燃烧性、较强抗火性的树种,如北方的水曲柳、落叶松;南方的木荷、火力楠等。 8、黑色防火工程:黑色防火又叫以火防火,是指人们为了减少可燃物的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等,而进行的计划烧除。因为火烧后的地段呈黑色,且具有防火功能,故形象地称为黑色防火。 9、现代森林防火: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作为前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揭示林火行为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 10、森林燃烧环(Forest Burning Cycle):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森林防火)的基本单位。11、可燃物负荷量(fuel loading):是指单位面积上可燃物的绝干重量,单位是kg/m2、t/ha。 有效可燃物负荷量:特定天气条件下,可望燃烧的可燃物的重量。 潜在可燃物负荷量:最强烈的烈火中可能烧掉的可燃物的重量。 总可燃物负荷量:即从矿物土壤层以上,所有可以燃烧的有机质总量,亦称潜在可燃物负荷量。 12、熄灭含水率(moisture of extinction):是指在一定热源作用下可燃物能够维持有焰燃烧的最大含水率。 13、可燃物发热量(热值):是指在绝干状态下单位重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是所放出的热量,单位有卡/克、千卡/千克、kJ/kg、J/g。 14、森林燃烧性(Forest Combustibility):是指在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森林被引燃着火的难易程度以及着火后所表现出的燃烧状态(火种类)和燃烧速度(火强度)的综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深入,越来越明显的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很多物种都在相继绝迹。基于这个背景,文章论述了气候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策,以唤起人们对森林生态的重视。 关键词: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陆地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虽然其面积仅占陆地的26%,但碳储量却占整个陆地植被碳储量的80%以上,而且森林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陆地生物碳固定量的2/3。森林不仅向人类提供木材、淀粉、蛋白质等众多产品,而且还能够涵养水源、减轻自然灾害、调节气候、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此外,森林还具有医疗保健、陶冶情操、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所以,森林有维系地球生命系统平衡的作用。 由于森林与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气候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森林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未来主要森林分布可能发生明显变化,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他树种的面积都将有所减少,减少幅度约为2%~57%,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将向中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还将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珍贵的森林树种将面临灭绝。为了不让珍贵的森林树种再继续丧失,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并思考其对策。 一、气候对森林生态的影响 (一) 对系统组成结构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生物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变化,将使主要植被类型过渡带在水平方向上向北移动100~300km,垂直高度向上移动150~300m,加上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将使森林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与环境的剧烈变化。由于森林群落优势树种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其生态特性而在超出其气候适应范围的条件下生长,所以有可能导致某些森林群落的消失或脆弱化,甚至导致某些森林生境将恶化或消失。这些变化的速度超出某些物种的适应能力时,一些不易迁移的物种将会就地灭绝。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对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繁殖及扩散能力等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某些侵略性物种或杂草可能得益,从而增强其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导致群落原有的竞争和协调关系发生变化,使某些物种灭绝,甚至导致某些群落类型消失。 (二) 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阅读指南] 竺可桢(1890.3.7—1974.2.7) 浙江绍兴市人,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的《考古学报》第l期上,83岁的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转载于1973年《中国科学》16卷2期,以及1973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全文篇幅也就5000余字,却聚集了竺可桢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可谓其学术生涯的扛鼎力作。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 论文包含有大量古代典籍与方志文献的记载,广泛地被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所引用、推崇,对历史学家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几乎只要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或中国环境史、物质文明史的文章,都会在参考文献中摆上竺可桢的这篇经典论文。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评论是:“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对这样高山仰止的学术名篇,我们自然应该潜心阅读。 文章开头就单刀直入,陈述了研究中国气候变迁的主要指标依据:“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随后是罗列、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记载的大量例证,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 根据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把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时间,分为四个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最后得到的4条初步性结论: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以后有一系列范围为1—2℃的上下摆动;在每一个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最冷的时期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向西传播到大西洋海岸。 结尾还参照对比了挪威的雪线高低的变化,丹麦格陵兰岛冰川研究的成果,得到大体一致的结论,证明了用古史书所载物候材料来做古气候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历史时期的气候存在变迁过程,今天已经是常识,气候变化更是热点话题。可是就在八九十年前,欧美的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还认为,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竺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所以才以《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为始,50年里,一直潜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_孙龙

第29卷第1期2014年1月 灾害学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Vol.29No.1 Jan.2014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J].灾害学,2014,29(1):12-17.[Sun Long,Wang Qianxue,Wei Shujing,et al.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st Fire Disaster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4,29(1):12-17.]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 响应特征及展望*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胡海清,关岛,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论述了当前发生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剖析了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险天气与防火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周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提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实现碳减排增汇效应的科学的林火管理策略与合理林火管理路径。最后对今后尚需加强的一些重点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火灾灾害;火行为;火险天气;火周期;林火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P467;X43;S7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4)01-0012-06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4.01.003 0引言 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年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引发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引起学术界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会更加频繁,森林火灾灾害频率不断加重。 近年来,森林大火频繁发生,如2007年8月23、24日希腊两天连发170场森林大火,火灾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2009年2月,澳大利亚大火创下了1908年以来的历史纪录,死亡人数超过230人,受灾面积超过3.3?105hm2[1]。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火灾面积及强度加剧。2002年以来,森林火灾发生有所增加,1999-2007年年均火灾次数为8700次,年均森林受害面积为147671hm2,2002-2007年年均次数为10486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220285hm2,相对于1999-2002年年均火灾次数6468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56905hm2,火灾次数增加了62.12%,受害森林面积增加了287.11%[2]。从近年火灾数据显示,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均有上升的趋势[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森林可燃物分布格局及载量均将发生显著变化,导致火险等级提高[4]。 森林火灾灾害的防灾减灾是21世纪全球减灾战略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5]。然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干旱天气增加,在未来20 100年里,我国森林防火形势更为严峻。为此,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灾害交互关系研究,尤其是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把握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火灾灾害预防与管理策略,减少森林火灾灾害,提高碳减排效应,实现碳增汇效应,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暖干化,而森林火 *收稿日期:2013-07-08修回日期:2013-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54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A09B201-06);霍英东基金基础项目(131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L12CA07) 作者简介:孙龙(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林火生态学研究.E-mail:sunlong365@https://www.doczj.com/doc/6d1093572.html, 通讯作者:陈祥伟(1966-),男,吉林抚松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和森林生态学研究. E-mail:wqx890711@https://www.doczj.com/doc/6d1093572.html,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3

[例题1]读图,解释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的作用: (1)在A区,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B区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B区森林对河流水文特点的影响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区森林比较明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森林调节气候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森林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森林是重要的生物资源、自然资源、国土资源和环境资源,森林有多种作用,大致可分为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而环境作用是主要的。一般看来,环境作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据专家估算,是其直接经济效益的5—10倍多,尤其是在减灾方面。如1998年夏季洪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000多亿元人民币,其危害之烈,很大程度上是河流中、上游山区破坏森林造成的。中、上游山区如果植被覆盖良好,灾害就会大大减轻。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作为环境资源所减少的损失,要大大超过采伐那些森林所能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 答案:(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河水含沙量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森林使山坡上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避免了暴雨时河水暴涨,干旱时地下径流可稳定地补给河流(3)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4)降低风速,森林的蒸发作用使空气湿润,增加降水,夏季森林的蒸发作用吸收大量汽化热,降低气温(5)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供食物(6)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森林火灾事故报告

森林火灾事故报告 篇一:公司火灾事故报告 公司火灾事故报告 一、事故经过 20XX年6月25日上午,在对一号喷涂线进行修改过程中,焊割产生的火花点燃管道内积存的喷粉,没有及时扑灭的情况下导致火势扩大。事故发生后公司各级领导员工积极自发组织救火,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经过30分钟的扑救控制住了火势,最终在和消防部门的配合下彻底把大火扑灭。 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公司积极配合消防和公安部门的工作,公司最快的恢复了正常生产。 发现火灾发生时我马上赶到了现场,同时跑到五金仓叫仓管把仓库打开叫工人拿新的消防管和三个预备的mFzT35推式灭火器去救火;并立即打电话联系海洋消防局请求支援,并和消防局通报火灾情况,催促消防车尽快赶来;通知保卫到现场帮忙救火,指挥保卫找工具把道路障碍排除,并在公司员工都赶到火灾现场的情况下组织部分保卫进行巡查,防止有人趁火打劫。 二、事故原因 1.公司各级领导和员工对消防等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和预防工作没有到位。对公司下达的安全规定

没有重视,没有传达到下级员工。 2.公司安全卫生培训没有到位,没有定期进行消防演练,事故发生是救 火工作混乱。 3.原成立的25人内部消防队10人已经离职,部分上夜班不在公司,事 故发生时只有5个内部消防员参与了救火。 三、自我反思 本人作为行政部主管,日常应负有对全体员工安全卫生培训,组织内部消防队并进行培训演练,完善消防设备并进行合理配置的责任。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主观上没有充分坚持自己的立场,安全卫生工作进行的力度不够。 在此我要做深刻的检讨,并应该对此次的事故负一定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我会切实加强安全卫生工作,请公司领导给予监督。 四、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1.提高各级领导到普通员工的生产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全体员工意 识到安全是生产的保证,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个人。严格落实公司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各部门按照总则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程。 2.加大消防投入 ①公司现有8瓶mFzT35灭火器,66瓶mFz8干粉灭火器,50

2018上海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冰岛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结合该国的位置、气候和地形推断其发展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势。(6分) 答案: 22.冰岛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分);冰岛处中纬西风带,常年风力稳定,有利于发电(2 分);冰岛地形山地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018.崇明.一模)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5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8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提升核心竟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赴技创新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引领长三角域市群一体化发展。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位优,建设承接产业技移示范区。 材料二:2016年6-7月,长三角地区连日暴雨导致多地次生灾害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A区域河网示意图和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23.分析A区域河网密布的原因。(4分) 24.指出A区域1991-2010年河网密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5.比较A和B两地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29.A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人工开凿运河,(任答两点,共4分) 30.特点: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2分)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农业围显。(任答两 点,共4分) 31.差异:A地洪涝:(1分)B地滑坡、泥石流(1分)原因:A地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B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充沛水流速度快。(2分) (2018.奉贤.一模)(一)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森林火灾蔓延研究新进展

森林火灾蔓延研究新进展 【摘要】我国的年均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都很严重,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严重地制约着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在分析林火行为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几种经典的林火蔓延模型及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国内外林火蔓延模型的发展状况,并着重介绍了目前最新提出的基于离散事件驱动的林火蔓延模型,最后对未来林火蔓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森林火灾;林火蔓延模型;离散事件 1.引言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森林火灾严重地制约着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火灾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环境;大量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严重污染水环境,严重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使已经很脆弱的地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近年来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十分反常,已远超过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范围,对人类、环境和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 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加强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成为森林防火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各级政府做好森林消防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林火蔓延是一种林火行为,与火灾预防、扑救等工作密切相关。林火行为是指森林可燃物在点燃后,所产生的火焰和火蔓延以及发展过程的特征,亦即是林火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全过程中着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灾种类等特征的综合。林火蔓延模型是林火行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受可燃物、火环境(气象、地形和植被)和火源条件的制约和控制,量化的林火蔓延模型多是在各种简化条件下,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导出蔓延速度与各种参数,诸如可燃物的理化性质、地形、气象因子等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供人们利用这些关系式去预测要发生的林火行为,从而指导扑火工作,进行日常的林火管理等。 根据模型建立的方法以及对林火蔓延本质的认识程度,模型可分为统计模型、半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三类[6]。 统计模型不涉及任何物理机制,纯粹从统计的角度来描述火行为,该方法把有多个变量相互关系的复杂问题,在形式上作简单的处理,因建立在大量实际森林火灾和计划火烧的资料基础上,资料充足,有可靠的置信度,故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物理模型最先是由Fons提出来的,他的模型将燃料床理想化了,并且认为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号称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突发性强、破坏性大。 一、森林火灾的影响因素 森林火灾起火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从自然原因来讲,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气象和可燃物。 1、可燃物 森林中的可燃物包括所有乔木、灌木、草木、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可燃物是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也是火灾传播的主要因素。 2、气候气象因素 气候条件是森林火灾发生区域和发生阶段的决定因素。就我国而言,秦岭以北地区火灾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因为春夏气候干燥,植物含水率低,易燃烧;在秦岭以南地区,火灾多发生在气候较干燥的冬季和春季。在四季不分明,只有干湿两季的地区,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干季。 空气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的水分蒸发。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75%时不会发生火灾,75%~55%则可能发生火灾,<55%容易发生火灾,<30%时可能发生特大火灾。温度会导致可燃物水分蒸发,同时温度越高,可燃物越容易达到燃点。风也会影响空气湿度。最可怕的是,一旦起火就会发生“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的局面。因此,风是造成火灾损失的主要因子。 3、地形因素 地形的坡度、坡向、坡位及海拨高度均是影响因素。 坡度大小会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坡度陡,降水易流失,可燃物易干燥。相反,坡度平缓,水分滞留时间长,林地潮湿,不易起火。另外,坡度对热传播也有很大影响,上坡火发生时,可燃物接收到的对流热和辐射热强度增加,会加速火势蔓延;下坡火则相反。 坡向不同,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不同,温湿度、土壤和植被都会有差异。一般向阳坡接

受的阳光时间长,温度较高,湿度较低,土壤和植被较干燥,容易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也较快。背阴坡则相反。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第19 卷第1 期中国农业气象1998 年 2 月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肖扬郭晋平 田双宝 薛俊杰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030801 (太原市林业局 (山西农业大学 摘要在系统地分析和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我国近 年来气候变化研 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探讨了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 对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地理分布格局、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脆弱带和特殊生态系统等几方面的影响,讨论了各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结论和发展趋势,指出了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研究对策和重点研究领域。 关键词: 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对策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林业和森林 资源管理的对策,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森林的大面积砍 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使全球气候在自然变率以外获

得一个额外的增温,并将进一步导致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化。据政府间气候变 化委员会(IPCC 1 990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按照现有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速率,到206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比工业化前增加一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将使下世 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C (1.5~45C ,降水增加3%~ 15%;其中陆地升温速率比海洋快,北半球高 纬度地区的升温比全球平均快。各区域变化规模和速率差异很大。由于海洋热膨胀和大陆冰的融化,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将达到6c m 10年(3~10c m 10年预计203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20c m ,到下世纪末上升65c m [15,16]。2 中国气候变化2.1 中国古气候变迁特征 中国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表现。从气候变迁的历史背景来看,现代 气候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亚间冰期2冰后期。研究表明,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气候表现出暖湿2干冷为特征的波动式变化过程。但变化速率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过 去1万年以来年均温变幅在±3C以内,过去3000年以来的温度变幅为1~2C。全国各区域气候变化细节不同,但变化趋势和特征基本一致。目前处于自1700年代(小冰期1550~1850年以来的波动式转暖过程中②。变化趋势与同期全球气 02?吆王开发.根据抱粉分析推断1万年来的气候变迁.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 文件.19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00115 第一作者简介:肖扬,男,1947年生,大学,副教授收稿日期:1997-01-06候变化趋势一致,但位相不同[11]。 2.2 中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

(完整word版)2019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二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基础知识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含义:太阳直接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辐射总量(焦耳/平方米·年)和年日照时数 3)影响因素: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数多,光照资源丰富 地形: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光照时数长,光照资源丰富 气候:阴雨天、云雾天较多的地区,光照资源较少 4)分布 世界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各大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副高控制,降水较少),以及亚欧大陆中部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 我国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纬度低,晴天多;海拔高,大气稀薄);最少的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形封闭,水汽含量大,云雾天气多) 2.热量资源 1)含义:某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提供的热辐射(辐射收支差额) 2)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于某一指标温度期间的温度累积总和,常用≥10℃或≥5℃的积温来衡量 无霜期:一地春季最后一次结霜日至秋季最早一次结霜日之间的天数 3)影响因素: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资源越丰富)、海拔(海拔越高,热量资源越缺乏) 4)分布:我国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比较少。 3.水分资源 1)含义:大气降水和地面湿润状况 2)衡量指标:降水量和干燥度(一个地区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3)影响因素:降水和气温 4)分布: 一般情况下,水分资源的分布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降水较少的区域,如果气温,蒸发微弱,也可能成为湿润地区,如北极地区和我国三江平原。 (二)水资源 1)含义:广义(水圈的全部水体);狭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总降水量-总蒸发量)

森林火灾检测预警系统初步

– 33 – 1 森林火灾检测文献综述 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中,森林火灾尤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通重视,主要原因是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和经济损失严重性。自1932年加拿大J.G.Wright利用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火灾预报以来,火险预报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国相继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在国外有很多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前苏联利用计算机编制的林火预报方程,James E.Hefner 和John E.Deeming提出美国国家火险等级,主要是针对森林的防火进行等级预定,森林防火季节定时火险预报正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但这些在国内的实际应用中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目前国内关于森林火灾检测预警研究也比较多,如董武,张远洪在1994年提出了卫星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与火险预报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强调了火点监测在次森林大火中突出千里眼的作用;张从力与邓皓的基于ZigBee的森林火灾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结合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20和嵌入式微控制器EBOX2,研制了森林火灾远程监控系统;朱启疆与高峰的森林火灾的卫星预警与监测系统研究,突出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森林防火中的快速、准确的特点;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中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森林防火无人机预警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以无人机为载体,结合多种传感器,现场及时发现与预测火灾灾情,尽早地采取相应的救 火措施,从而使损失降到最低。虽然这些研究比较多,但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这些技术实施起来难度难免偏大,需要借助高空卫星或者遥感技术,施工难度大,资金投资及成本过高,很难满足中国当前的森林防火监测预警需求。 2 火灾检测预警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森林火灾都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国内外对于森林防火的重视程度也是高于其他自然灾害的。森林火灾主要是由森林局部气候干燥和易燃物自燃引起,森林火灾的对流性很强,对树木的危害程度严重,可以使70%至100%的林木被烧死,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程度的破坏;森林火灾具有燃烧周期长、损害面积大、损害强度大、经济损失严重等特点;且森林火灾的影响因素条件受可燃物种、火灾环境、火灾地形、气象条件等因数的影响,人工预测和人工发觉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国内森林防火主要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地面巡护、塔台观测、空中巡航、卫星监测等手段。目前国内森林防火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比较单一,与当前的高新技术联系不够紧密,如地面巡护受地形、地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从而导致地面巡护的人力资源投入过大,且由于地面巡护个人的视野狭窄,导致地面巡护的森林面积相对较少,交通不够便利的偏远山区鲜有巡护;塔台观测主要针对偏远林区,但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如观察效果受到观测塔台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形的影响,有观察死角和观察空白区,如果在大雾天气发生火灾则很难被观测到,所以塔台观测森林火灾的准确率比较低,且误差大,塔台观测人 森林火灾检测预警系统初步研究 林宏 强振平 鲁宁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 要:森林火灾预警是灾害预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火灾检测预警主要包括森林火险的预测预报、火灾发生和林火行为的检测预警。通过分析国内外森林防火与火灾检测预警的发展现状,针对数字监控视频,采用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的方法,对森林火灾发生时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在识别方法中增加了基于视频对林火烟云进行检测的步骤,力图在火灾初期发出预警,降低火灾损失。关键词:视频监测;森林火灾;检测预警;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9-0033-03 Modern Construction 现代建设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9期 [基金项目] 西南林业大学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视频的森林火灾检测预警研究” 。项目编号:2010MS07。[作者简介] 林宏(1981-),云南大理人,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1、自然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陆地自然资源。 2、气候资源及利用 (1)气候资源的特点 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气候资源与农业: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②气候资源与建筑 A、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B、风与城市规划。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盛行季 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气候资源与交通 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

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④气候资源与旅游 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 3、海洋资源及利用 (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 ①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③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 ④海洋能源: 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 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 (2)海洋渔业生产 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A、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B、温带海域: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②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③主要渔业国: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3)海洋油气开发 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勾勒出这种特点和影响的大致轮廓,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时间差异性 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空间差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