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

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

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
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

第四部分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第十三章通过功能评估理解行为问题

一、功能评估的实例

二、功能评估的定义

三、问题行为的功能

四、功能评估方法

五、功能分析研究

六、功能评估的实施

第十四章消失的应用

一、威利的案例

二、使用消失减少问题行为

三、在使用消失前考虑强化的时间表

四、强化替代行为

五、促进行为的泛化和维持

六、消失应用的评估性研究

第十五章差别强化

一、对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

二、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三、低反应比例差别强化

第十六章前提控制法

一、前提控制举例

二、定义前提控制法

三、前提控制法的研究

四、前提控制法的应用

第十七章使用惩罚:罚时出局和反应代价

一、罚时出局

二、反应代价

第十八章正性惩罚程序和惩罚的道德

一、进行厌恶活动

二、施加厌恶刺激

三、正性惩罚:治疗的最后一招

四、使用正性惩罚应做的考虑

五、惩罚的道德

第十九章泛化的促进

一、泛化程序举例

二、泛化的定义

三、促进行为改变泛化的各种方法

四、促进泛化的策略

五、促进问题行为减少的泛化

第五部分其他行为改变的方法第二十章自我管理

一、自我管理的案例

二、确定自我管理的问题

三、定义自我管理法

四、自我管理方法的类型

五、自我管理方案的步骤

第二十一章习惯扭转疗法

一、习惯性行为的案例

二、定义习惯性问题

三、习惯扭转疗法

四、习惯扭转疗法的应用

五、为什么习惯疗法有效

六、治疗习惯性障碍的其他方法

第二十二章代币疗法

一、代表治疗的定义

二、施行代币治疗

三、实践考虑

四、代币治疗的应用

五、代币治疗的利与弊

第二十三章行为契约

一、行为契约的泛滥

二、行为契约的定义

三、行为契约的组成

四、行为契约的类型

五、行为契约的商定

六、行为契约为什么能影响行为

七、行为契约的应用

第二十四章减轻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一、减轻焦虑和恐惧的案例

二、确定恐惧和焦虑问题

三、减轻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认知行为矫正法

一、认知行为矫正法的案例

二、认知行为矫正的定义

三、认知行为矫正法

四、临床问题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10.1复习笔记 一、角色 1.社会角色的本质 (1)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的观点 ①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 ③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肖和康斯坦佐的观点 ①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 ②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③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 ④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 ⑤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 ⑥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

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2.社会角色的类型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先赋性角色是指那些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 (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林泽和阿让森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撰写《角色理论》一文的T.萨宾和V.艾伦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3.社会角色的功能 (1)角色的互动功能 一方面,角色通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 (2)角色的规范功能 角色的规范功能说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1.角色的定义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数学期望的计算及应用

数学期望的计算及应用 数学与应用数学111 第四小组 引言: 我们知道,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是随机变量的一种最完整的数学描述,而数学期望又是显现概率分布特性的最重要的特征数字之一。因此,掌握数学期望的计算并应用他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了概率论以后,我们计算数学期望一般有三种方法:1.从定义入手,即∑∞ == 1 )(k k k p x X E ;2. 应用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公式 ∑∞ ==1 )())((k k k p x q x q E 3. 利用期望的有关性质。但是还是会碰到许多麻烦,这里我们将 介绍一些解决这些难题的简单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都需要用到数学期望。如果我们可以在学会怎么解决数学期望的计算之后,将数学期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例如农业上,经济上等多个方面难以解决的难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除了最常用的三种计算方法之外还有哪些可以计算较为棘手的数学期望的方法。 1. 变量分解法 ] 1[ 如果可以把不易求得的随机变量X 分解成若干个随机变量之和,应用)(...)()()...(2121n n X E X E X E E E X E ++=++再进行求解得值, 这种方法就叫做变量分解法。这种方法化解了直接用定义求数学期望时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一种结果比较好计算,分开来计算便可以比较简单的获得结果。 例题1 : 从甲地到乙地的旅游车上载有20位旅客,自甲地开出,沿途有10个车站,如到达一个车站没有旅客下车,就不停车,以X 表示停车次数,求E(X).(设每位旅客在各个车站下车是等可能的) 分析 : 汽车沿途10站的停车次数X 所以可能取值为0,1,….,10,如果先求出X 的分布列,再由定义计算E(X),则需要分别计算{X=0},{X=1},…,{X=10}等事件的概率,计算相当麻烦。注意到经过每一站时是否停车,只有两种可能,把这两种结果分别与0,1对应起来,映入随机变量i X 每一种结果的概率较易求得。把X 分解成若干个随机变量i X 之和,然后应用公式)(...)()()...(2121n n X E X E X E E E X E ++=++就能最终求出E(X)。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或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尽管人们对它的定义、功能以及范围的看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 我们可以将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的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象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 一、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或者说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对每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着一定的要求,我们称此为社会期望;与此相应,当个体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力时,我们又称他是在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其社会行为乃是一种角色行为。 (一)社会角色的本质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 也都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威廉·莎士比亚。他在《皆大欢喜》) 在中国早就有“人生如戏”的说法,并且智慧的中国人用自己毫不逊于莎士比亚的方式表达了与后者同样深刻的看法: 尧舜生,汤武净,桓文丑末,古今来几辈角色; 云霞彩,日月灯,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戏台。 上述比喻所以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20世纪符号互动论者建构社会角色理论的基石,根本在于社会与舞台、社会中的人与舞台上的演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演员在舞台上有明确的角色,社会中的行动者也占据明确的地位;演员必须按照写好的剧本去演戏,行动者在社会中也要遵守规范;演员必须听从导演的命令,行动者也必须服从权势之人或大人物的摆布;演员在台上必须对彼此的演出作出相应的反应,社会成员也必须调整各自的反应以适应对方;演员必须与观众呼应,行动者也必须扮演各种不同的观众或…一般他人?和概念化的角色;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解释意义,行动者也由于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版, 第430页。) 尽管用舞台上的角色来比喻社会中的人十分贴切,但这个概念本身却似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有时,角色被用来指一个社会地位,有时则指与某个地位有关的行为……角色还被用来表示个人行为或者典型行为?。”(罗森堡、特纳主编:《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01页。) 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认为,角色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肖和康斯坦佐又进一步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期望模式中,“个人努力”指始发行为的强度;“个人成绩”指个人预期达到的成绩或外界确定的成绩标准,它作为一级目标,是个体获取组织奖励的工具;“组织奖励”包括内在奖励(如赋予重任、提供发展机会等)和外在奖励(如提薪、晋级等)两种,它作为二级目标,是个体满足个人需要的工具;“个人需要”指个体尚未得到满足的优势需要,它是外在目标发挥激励作用的内在基础。该模型说明,运用目标进行激励时,个体经历了两个层次的期望和效价的评估。期望Ⅰ指个体根据目标难度与自我力量分析,判断行为成功的概率。假如这个概率恰当,个体就有信心和动力去实现一级目标。期望Ⅱ指个体根据以往经验及情境条件分析,判断个人成绩导致组织奖励的概率。假如这个概率恰当,个体就会进一步评价组织奖励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同一个目标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价和期望。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努力-绩效关系 问题一:如果我付出了最大努力,能否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水平、是否会在绩效评估中体现出来?

专题6.2 数学期望中“决策”问题归纳

1.某基地蔬菜大棚采用水培、无土栽培方式种植各类蔬菜.过去50周的资料显示,该地周光照量(小时)都在30小时以上,其中不足50小时的周数有5周,不低于50小时且不超过70小时的周数有35周,超过70小时的周数有10周.根据统计,该基地的西红柿增加量(百斤)与使用某种液体肥料(千克)之间对应数据为如图所示的折线图. (1)依据数据的折线图,是否可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与的关系?请计算相关系数并加以说明(精确到0.01);(若,则线性相关程度很高,可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 (2)蔬菜大棚对光照要求较大,某光照控制仪商家为该基地提供了部分光照控制仪,但每周光照控制仪最多可运行台数受周光照量限制,并有如表关系: 若某台光照控制仪运行,则该台光照控制仪周利润为3000元;若某台光照控制仪未运行,则该台光照控制仪周亏损1000元.以过去50周的周光照量的频率作为周光照量发生的概率,商家欲使周总利润的均值达到最大,应安装光照控制仪多少台? 附:相关系数公式,参考数据,. 【答案】(1)见解析;(2)为使商家周利润的均值达到最大应该安装2台光照控制仪. 【解析】试题分析:(1)由折线图,可得,依次算得,,,可求得

r, 所以可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与的关系.(2)分别计算安装1台,2台时所获周利润值(期望值),数值大的为所选择。 (2)记商家周总利润为元,由条件可知至少需要安装1台,最多安装3台光照控制仪. ①安装1台光照控制仪可获得周总利润3000元; ②安装2台光照控制仪的情形: 当时,只有1台光照控制仪运行,此时周总利润元, 当时,2台光照控制仪都运行,此时周总利润元, 故的分布列为: 所以元. 综上可知,为使商家周利润的均值达到最大应该安装2台光照控制仪. 2.某超市计划销售某种食品,现邀请甲、乙两个商家进场试销10天.两个商家提供的返利方案如下:甲商家每天固定返利60元,且每卖出一件食品商家再返利3元;乙商家无固定返利,卖出30件以内(含30件)的食品,每件食品商家返利5元,超出30件的部分每件返利8元.经统计,两个商家的试销情况茎叶

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

形考任务一 一、选择题 ●(自我知觉)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 ●(内部归因)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连续性)体现在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能力)有关: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语言能力决定的。 ●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是指(社会自我) ●现实自我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真实情况),即目前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等方面的最真实的表现,也包括目前别人眼中的个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的心理品质。包括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质、以及愿望等是指(精神自我)●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所有物是指(物质自我) ●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障碍策略是一种“故意的”自作自受。指人们预期到自己可能失败时,提前准备一系列(基于现实)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题 社会化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和A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人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社会对于个人的调整与适应。 社会化的目标是指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C–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E-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D-巴纳姆效应 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包括注意、观察、I-想象、思维、记忆等五种能力 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H-社会性又有G-个体性 社会化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形成符合于社会需要的稳定的F-行为定向系统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B-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三、判断题 从形成过程来看,个体首先得到大力发展的是智商。对 内部归因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对 情商更适用于处理社会关系问题。对 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对 社会化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对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对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对 没有语言,也可以有文化,有社会化。错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没有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错 四、简答题补缺选择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CABDE 个性化与社会化的互动过程?CBDA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CDA 1.自然人“社会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是指?CABD 形考任务二 一、选择题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个性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 ●(情绪)是由生理唤起、认知解释、主观感觉和行为表达四部分组成的过程。

第五章人的期望

第五章人的期望 第一节期望理论及其应用 一、什么是期望 1、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2、期望心理的产生过程 ①人的各种需要并不能一下子得到满足。 ②需要不因一时满足不了而消失。 ③一旦遇到所需的目标,并感到有可能达到时,就会受需要的驱使产生出一种期望。 ④期望反映由动机到行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需要—动机(满足需要的愿望)—期望(遇到目标估计能达到)——行动。 ⑤期望不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但它对人的行为的选择及激励水平有影响。 二、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在1964年提出的,其代表作为《工作与激励》。其主要观点是: 1.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从而采取行动以达到这一预期目标。 弗罗姆认为:“一个人在其行动的种种选择中所做出的最

后抉择,必然和其行为同时发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联。”也就是说,激励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过程。这里的选择有两种情况:其一、目标选择,找到预期能够达到的目标;其二、行为选择,实施最有可能达到预期的行为。 2.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高。 弗罗姆认为:任何时候一个人从事某一行动的动力取决于个人对行动之全部预期成果的主观估计乘以个人对这种预期成果实现可能性的主观估计。 这一观点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激励水平 =期望值×效价 M(motivation)=E(expectancy)· V(valence) 激励水平表示动机的强烈程度和工作的努力程度,也可以说是工作积极性和发挥潜力的积极性。 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否实现目标的主观概率,即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 效价是指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一目标的价值大小。 效价对人的影响比较复杂: ①效价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与人的价值观相关。 ②效价亦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 3.激励水平的高低,不仅受期望值和效价两个因素的影

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

第四部分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第十三章通过功能评估理解行为问题 一、功能评估的实例 二、功能评估的定义 三、问题行为的功能 四、功能评估方法 五、功能分析研究 六、功能评估的实施 第十四章消失的应用 一、威利的案例 二、使用消失减少问题行为 三、在使用消失前考虑强化的时间表 四、强化替代行为 五、促进行为的泛化和维持 六、消失应用的评估性研究 第十五章差别强化 一、对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 二、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三、低反应比例差别强化 第十六章前提控制法 一、前提控制举例 二、定义前提控制法 三、前提控制法的研究 四、前提控制法的应用 第十七章使用惩罚:罚时出局和反应代价

一、罚时出局 二、反应代价 第十八章正性惩罚程序和惩罚的道德 一、进行厌恶活动 二、施加厌恶刺激 三、正性惩罚:治疗的最后一招 四、使用正性惩罚应做的考虑 五、惩罚的道德 第十九章泛化的促进 一、泛化程序举例 二、泛化的定义 三、促进行为改变泛化的各种方法 四、促进泛化的策略 五、促进问题行为减少的泛化 第五部分其他行为改变的方法第二十章自我管理 一、自我管理的案例 二、确定自我管理的问题 三、定义自我管理法 四、自我管理方法的类型 五、自我管理方案的步骤 第二十一章习惯扭转疗法 一、习惯性行为的案例 二、定义习惯性问题 三、习惯扭转疗法 四、习惯扭转疗法的应用

五、为什么习惯疗法有效 六、治疗习惯性障碍的其他方法 第二十二章代币疗法 一、代表治疗的定义 二、施行代币治疗 三、实践考虑 四、代币治疗的应用 五、代币治疗的利与弊 第二十三章行为契约 一、行为契约的泛滥 二、行为契约的定义 三、行为契约的组成 四、行为契约的类型 五、行为契约的商定 六、行为契约为什么能影响行为 七、行为契约的应用 第二十四章减轻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一、减轻焦虑和恐惧的案例 二、确定恐惧和焦虑问题 三、减轻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认知行为矫正法 一、认知行为矫正法的案例 二、认知行为矫正的定义 三、认知行为矫正法 四、临床问题

国开 社会心理适应 任务1、2答案

形考任务1 一、选择题: 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有关: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语言能力决定的。能力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体现在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连续性 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的传递。社会经验 ()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自我知觉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是指()。社会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所有物是指()。物质自我 情商又称(),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绪智力 ()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内部归因 智商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 二、选择填空题:填A B C D等即可。 社会化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和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人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社会对于个人的调整与适应。 社会化的目标是指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五种能力。 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 三、判断题 没有语言,也可以有文化,有社会化。 正确的答案是“错”。 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 正确的答案是“对”。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正确的答案是“对”。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没有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正确的答案是“错”。 内部归因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正确的答案是“对”。 情商更适用于处理社会关系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对”。 四、简答题补缺选择:填A B C D等即可。

2012社会心理学网上作业1答案

单选题 罗森塔尔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A.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 A.实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预测法 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 现象属于()。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宽大效应 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A.自我 B.自尊 C.态度 D.意识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 B.社会角色 C.社会行为 D.社会心理 三度归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凯利 B.海德

C.维纳 D.库利 ()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A.同辈群体 B.父母 C.家庭成员 D.大众传媒 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 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的创始人。 A.罗斯 B.卢梭 C.奥尔波特 D.鲍德温 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A.罗森塔尔

分解随机变量 简求数学期望

分解随机变量简求数学期望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反映了随机变量所有可能取值的概率分布的总体情况,课本求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定义公式就是在概率分布列的基础上给出的。因此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一般方法是:先求的概率分布列,然后用期望的定义公式进行计算。然而,当随机变量的取值较多或背景复杂时,直接求的分布列往往困难重重或运算量较大。若能将背景复杂的随机变量分解成若干个背景单一的随机变量,即,则可运用随机变量线性的期望等于随机变量期望的线性即公式 ①来求的期望。 一、两个重要分布数学期望公式的简证 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是两种重要的常用的概率分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如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在数列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样,举足轻重至关重要。下面给出这两个重要分布数学期望公式的一个简证。 1.二项分布的数学期望公式 若随机变量,则②。 课本是利用组合数的性质进行证明的,有一定难度,现用分解的方法给出如下简证。 证明令,则,易知服从两点分布,即 ,所以,故。

2.超几何分布的数学期望公式 在含有件次品的件产品中,不放回地任取件,其中恰有件次品,则称随机变量服从超几何分布,则有③。 文[1]、[2]用组合数性质证明了此公式,但过程较复杂证明难度较大。下面将次品数分解成每次抽取的次品数之和,然后用公式①求期望,简证如下: 证明令,则,易知服从两点分布,即 ,所以,故。 二、运用变量分解期望公式简求数学期望举例 下面通过典型例题说明用随机变量分解的期望公式在简求数学期望的作用,读者可用直接求的分布列然后求期望的方法进行解法比较,体会分解随机变量简求数学期望的精妙。先看一个与错位排列有关的名题。 例1设有标号为的盒子和标号为的个小球,将这个小球任意地放入这盒子,每个盒子放入一个小球。若号球放入号盒子,则称该球放对了,否则称放错了。表示放对了的球的个数,求的数学期望。 文[3]由特例时发现,继续验证知时仍然成立,于是猜想对任意的,恒有(实际上对任意的正整数恒有)。然后通 过巧妙的构造对比并结合组合数性质给出了证明,证法虽然精彩但很难想到。下面用分解随机变量的方法给出简解如下: 例2某单位为绿化环境,移栽了甲乙两种大树各两株。设甲乙两种大树移栽的成活率分别为和,且各株大树是否成活互不影响。求移栽的4株大树中成活的株数的期望。

社会期望决定性别角色

社会期望决定性别角色 〔关键词〕社会期望;性别角色;影响因素 一、引言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和女性是怎样的呢?提到男性难免会有下列描述: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而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虽然现在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这种对不同性别的要求与期望仍然是主流观点。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讽热嘲或排斥。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未出世前甚至打算要孩子的时候,就期盼孩子的性别是自己喜爱的。当孩子出生后,有些父母可能又在不自觉当中以自己的性别偏爱,有意无意地将错误性别角色信息传递给孩子,这可能会带给孩子心灵的扭曲和伤害。为什么男性与女性这种不同的行为期望会一直传承?为什么父母的行为又会影响儿童 的性别发展? 在心理学中,性别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理概念。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方面,性别有“生理性别”(sex) 和“社会性别”(gender) 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生理特征上的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建构下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

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群体特征和行为的方式。个体根据社会的期望,形成选择的性别角色(gender role)。上文描述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就是性别角色选择的结果。显然儿童在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了性别,但是性别角色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下面两个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会给上面的两个问题一些解答。 二、实验介绍 实验一:性别角色行为影响实验 1. 实验目的 研究性别角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2. 实验过程 实验的要求是让三组儿童分别观察成人对中性物体(如苹果和香蕉)的偏爱。第一组儿童观察到四个男人选择一组物体(a),四个女人选择另一组物体(b);第二组儿童看到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选择(a),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选择(b);第三组儿童看到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选择(a),两个女人和两个男人选择(b)。然后让这些儿童选择a或b。 3. 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第一组儿童的选择与同性别范性高度一致;第三组儿童的选择与同性范性一致性很低。说明儿童对性别角色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模仿。

期望理论与行为矫正理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期望理论与行为矫正理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组织管理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管理者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期望理论和行为矫正理论模型都是该学科重要的激励理论,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实践启示等方面来阐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方便我们借鉴其理论意义。 关键词:组织管理心理学期望理论行为矫正理论区别联系 在组织管理心理学中,无论是期望理论还是行为矫正理论都是研究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激励理论。在每一个组织中,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大大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将研究深入到组织关系中,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被管理者的动机水平,更有效地促进组织发展。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它们,才能分析出它们背后的区别与联系。 期望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Victor Vroom)在其著作《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重要激励理论,迄今为止,也是在激励方面最广泛被人们接受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又称“效价—工具—期望理论”,简称VIE,在提出的几十年中,虽遭遇了一些批评,但总体来说在管理心理学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有效地思想工具,日益显示出它广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这一理论用公式表示为: 动机激励水平(M)=效价(V)×期望(E) M(motivation)为动机激励水平,指促使被管理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水平,即个体的积极性水平;V(valence)为效价,指被管理者对某种行为给自己带来某种结果的期望程度;E(expectancy)为期望值,指这种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由公式可以看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以某种特定方式采取活动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该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结果的期望程度,以及这种结果对个

社会学作业——社会角色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社会角色理论对自己的启示 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有着不同要求。以我个人举例来说,在家里,是父母的宝贝女儿、妹妹的姐姐;在工作单位,既是下属、又是管理者;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学生,是2005级新闻班的一分子。 记得那是在2002年,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担任主任助理。偶然的一次聊天中,公司的主任说:每一个人都有他不同的角色,只有扮演好了每一个角色,学会角色转换,才能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当时,虽然对那番话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但我却一直把它记在心里。直到今年2月份的一件事情才让我有了颇深的感受。有一次因为工作我对一位同事发了脾气。后来,听说就在前几天他的父亲得了癌症,而他还能坚持愉快认真工作。回想几天前他的表现,要不是他求人为父寻找医院,根本就没有任何痕迹让人感觉到他父亲得了癌症。想想原来那个主任说的话,于是我很自责和懊悔,前两天和他发脾气只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没有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和那位同事相比,真的很惭愧。这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我诚恳地向他到了歉,并表示很佩服他的职业精神,他说自己可能是太没心肝了,我给他讲了主任说过的那番话。

通过学习社会学社会角色理论,使我更好的理解了社会角色。要想较好地扮演自己的每一个不同角色,就需要弄清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弄清特定角色的前台和后台,使自己具备印象管理的能力。如果没有弄清上述三点,没有弄清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角色含义,就有可能像我一样,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周围的人带来烦恼,也就是社会角色理论中所谓的角色失调。这种角色失调是由于条件限制、个人能力限制,以及人们对角色的期望有差异等原因而造成的。 角色失调会引起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内外矛盾和冲突,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包括,角色扮演能力不高或对社会规则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同他人对个体期望的差异程度,他人对个体角色期望的差异越大,个体体验到的紧张越严重。由于利益不同、或相互期望和各自领悟不同,以及由于某种原因一方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还会引起角色伙伴之间的冲突。 一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总和在社会学中被称为角色丛。如果角色丛中各角色的社会期望不相容,就会发生角色丛内的冲突。对于同一个角色,社会期望也是复杂的,有时是矛盾的,免不了引起角色内的冲突。角色冲突会使角色扮演者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同时,也被学者们称之为“角色紧张”。 社会角色理论这一讲,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应该从许多角色种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同时,也使我清楚地认识了角色的意义;作

高中材料作文:。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请自拟题目,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1, 【答案】角色 曛黄的台灯毫不疲惫地将灯光洒向书桌,窗外,漆黑的夜里还悬挂着点点星光。夜深人寂,作业却依旧堆积如山。眼看快要期末考了,学习压力骤增,我只觉得上天赐予我夜的眼睛,注定要我用它完成作业。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终于做完了作业。但睡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次日,我迷迷糊糊只隐约听见老师正讲着小说中的“角色”问题,思绪一下被拉远了。课后,又是一堆作业!放学后,爸爸开着汽车接我回家。跟爸爸聊着学校里的事,讲到作业,我忍不住爆发了:“老师说什么‘角色’,还要以学生的角度诠释‘角色’,依我看学生是最累的‘角色’吧!”爸爸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以后会明白的!”“以后?现在我就已经够明白的了!”沉浸在愤怒中的我禁不住大叫。只听得爸爸叹息着说了句:“进入社会的角色才最累……” 凌晨零点整,我才拖着倦惫的躯体钻进被窝。爸爸为我关门,道:“我还有很多课件要处理,你先睡。”说完便走了出去,关上了门。 两点多,我从睡梦中醒来,去上卫生间。突然,我瞥到书房里电脑还闪

着荧光:爸爸依旧在那工作。我定睛多看了一会儿,摞成一堆的材料搁在桌前。借着那微弱的光,我打量着父亲。年过四旬的他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一副黑框眼镜挂在高高的鼻梁上,眼角边的皱纹条痕清晰刺眼。课件似乎已经处理完了,他翻阅着那堆说不清是教案还是文件的材料,凝神沉思。不时地写写划划。蓦地,我仿佛从父亲,从文件看到某种东西--责任。 回到床上,我久久不能平息。什么是“角色”?它并不是“演员”这种临时性的身份,它不是“扮演”出来的,而是“担当”出来的有血有肉的现实形象,它被赋予了种种相关的责任。“进入社会的角色才最累。”父亲的话再度回荡在耳边。现在我明白了,原来,进入社会的人需要承担着来自家庭、单位、社会中对应的诸多压力与职责,而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完成作业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个责任又何其单纯!此刻,我领悟到了到“角色”里包含的沉甸甸的使命感,也为自己大喊作业繁重而羞愧。 生活是个大舞台,它赋予人们不同的角色,给予人们不同的责任。“角色”不是噱头,而是意味着--责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的内容,抓住主要话题进行立意。“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社会角色”“社会期待”,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相联系,被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社会对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位置上的个人应履行的权利、义务的要求被称为“社会期待”,指

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多·弗鲁姆(Victor 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激励的效果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 激励力(Motivation)=效价(Value)×期望值(Expectance) 激励力表示人们受到激励的程度,即指调动一个人 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效价表示人们对某一行动所产生结果的的主观评价,取值范围在-1至1之间。 期望值是指人们对某一行动导致某一结果的的可能 性大小的估计,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 期望理论的公式为: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 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 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个体是否有动力,取决于三个关系: 一、个人努力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个人绩效与组织奖励之间的关系 三、组织奖励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个人努力个人目标 个人绩效组织奖励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

期望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在绩效管理中,给员工制定的绩效目标要切实可行,必须 是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要及时对员工进行绩效反馈,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目标。 ◆对薪酬管理而言,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及时给予各种报酬 和奖励;要根据员工不同的需要设计个性化的报酬体系,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

教师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在新课改中最大的变化是教师角色的变化,专业化对教师来讲最基本的挑战是对其角色行为规范提出的标准与要求,但现实是,在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应出现的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表现,依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相当普遍地存在,这表明我们的教师对自己所扮演角色,对角色的行为规范标准要求,并不是具有很清楚的理性认识与理解?如何认识理解教师角色应具有的行为规范问题?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具有专业化水准的行为规范?不清这些问题并给予必要回答,不仅会牵涉到新课改而且会影响到教师专业化的逐步推进? 一?对教师角色行为规范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从社会学角度讲,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指示人为满足需要所应采取的行为方式,规定人行为的范围和准则,促使人的行为与要求协调一致,笔者认为:教师角色行为规范是特殊的?具体的,它受具体教育情景限制;教师角色行为规范功能是由其角色本质派生出来的,即教师角色的本质表现为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期望与教师个体角色扮演能力之间的统一;教师角色行为规范功能明确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作用,通常被视为教师角色行为指针,决定教师在特定教育情景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建立起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显示教师独特的社会地位?在这里,教师“行为规范”的内容范围是包括教师道德规范?教育法律规范?学校日常规章制度在内的行为规范,其先决条件是教师角色行为规范必须要以遵循正式规范中的法律?学校规章制度为行为准绳,这是不能质疑的?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对教师行为非正式规范,即指道德规范意义层面的约定俗成,即教师角色行为规范没有像法律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而是通过教师内在的确认?学习?体验?培养并自觉实现的,在一定专业意识支配下的,一种具有限制规定性的行为规范要求,非正式规范仍具有被社会与学校成员所普遍确认?期望?规定和要求等特点,其中大部分行为规范又是与教师专业身份?地位及所承担各类角色要求密切相关? 二?从教育学角度对教师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 社会学角色理论认为,应该从人行为规范来理解其社会角色?美国学者鲍德温在研究3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容易扰动学生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教师会使学生情绪趋于稳定,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影响下,学生会表现出体谅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影响下,学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其学生往往没有生气和无精打彩?大量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境会对学生和教育的环境气氛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中,对教师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学生都会根据自己觉察,作出相应反应,假如教师情绪反应烦乱,整天愁眉苦脸或者怒气冲冲,那么学生则处在唯恐被“无名火”烧及恐慌之中,他们不会乐意同教师交往,在这种环境气氛与情绪中,教学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在中国传统教育学中,对教师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即是“慎言力行”?孔子反复强调“正人先正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他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目的是确立教师威望,维护教师尊严,而有尊严就要求教师言行举止,严格检点,要谨慎从事,三思而行,而且要“九思”(《论语?季氏》),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法的榜样,教师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谨其言,谨其行,就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不要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要“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杨雄更是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言篇》)?正人先正己,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它提醒我们:要学生做“什么”,教师自己必须先

2019高三一模徐汇作文题“社会角色……社会期待……”的解析及范文

2019高三一模语文卷徐汇作文题的解析及范文 原题回放: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每个人对此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类型:现象类,时评型 话题词:社会角色、社会期待 材料侧重:谈谈对“每个人对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的认识”的思考,什么是社会角色?什么是社会期待?为什么“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意义或危害?为什么“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我们应“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

(56分) 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我认为我们要融入社会,彰显自我价值。(引材料,明观点) 按照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做个社会希望成为的人,这是融入社会,是人的社会化。完全按照社会期待,太过社会化,个人会失去自我,依赖性越来越大,甚至会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一样异化;社会会变得趋同化,变得体系化。不按照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做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这是人的个性化。完全不考虑社会期待,太过个性化,可能会与社会脱节,不能融入社会,易在各个方面出问题,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人本质终究是社会性的,“没有谁是一座

孤岛”。再说个性很强的人往往会呈现真实的自我,就有被攻击、伤害甚至灭掉的危险。可见社会期待下的社会角色,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清楚并扮演好。(分析两种极端做法的危害) 我们要在社会期待下彰显自我价值。我们既要在社会期待下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又要在相当程度上个性化,实现自我价值。换言之社会期待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们的社会化,同时我们也应当怀有自己生命的热度。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性,我们在服务他人中成全了自我。特蕾莎修女身为志愿者,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传递真、善、美的种子,活岀志愿者精神的内涵。闻一多先生,享誉海内外,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强烈不满,拍案而起,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完美地诠释了民主战士的内涵;李雪健以含蓄、真诚、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真实地展现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魅力…… 无数的前辈,无尽的人们,处于不同岗位,因为角色期待追逐完美,臻于至善,不仅活出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更为自己的角色增添亮色。所以我们要在社会期待下彰显自我价值。(倡导完美的做法:在社会期待下,彰显自我价值) 在这个社会角色明确而社会期待合理的时代下,历史有宏大叙事,人类有共同愿景。我们青年学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深知自己的社会期待。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为了不辜负这日新月异的世界,不辜负这美好的时代,不辜负自己美好的青春,我们要在社会期待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人生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本真。(联系当下号召青年人要在社会期待中活出自我) 愿我们在社会期待下,融入社会,彰显自我价值。(总结上文,重申中心论点) 不甘于外界,执着于梦想(62分)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学校里作为学生,家中身为子女,商店里成为消费者。我们丰富多样的社会角色,暗含不同的社会期待,如医生,应细致谨慎,救死扶伤;战士,应服从命令,保家卫国;家长,应抚养子女,承担责任。(由话题词导入,界定概念---社会角色和社会期待) 社会期待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形成、社会的有序平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通过社会角色来完成对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