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引言

齐、梁、陈、隋时代,文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巧华美,乏善可陈,为后人留下了“垢病”的把柄。唐初文坛一仍其旧,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骈体文以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为能事,形式上表现为抽黄对白,采丽竞繁,柔媚无骨,华而不实。最有代表性的骈体文作者,当首推陈隋遗老虞世南。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的宫廷文士们都热衷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成为一时风气。他的许多骈体文章一味追求偶对,堆砌辞藻,了无生气。和骈体文相对应,宫体诗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妇女病态美为主要内容,形式上表现为辞采华丽,缺乏骨气。最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莫过于活跃于唐太宗时代的上官仪。上官仪创立的“六对”、“八对”之说,及其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他所创立的“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即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之说,为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长期深居宫廷,颇得唐太宗欢心,所以,他的诗多是奉皇帝诏命创作的“应制”之作。后人以“绮错婉媚”四字评价他的诗,可谓非常准确。意思是说他的诗辞采绮艳,柔婉多媚,是用来博得皇帝欢心的。由于唐太宗十分喜欢宫体诗,常让上官仪唱和,只要有宴集,上官仪必定参加。皇帝的爱重,使宫中文人纷纷仿效上官仪的诗风,当时人们称之为“上官体”。但举一例,作一斑之窥: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虞世南和上官仪都是当时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影响所及,可想而知。

骈体文、宫体诗写作题材的狭窄,内容的空洞,技法的单一死板和程式化,把初唐文学创作引向了死胡同。这也是后人对初唐文坛评价不高,研究者少人问津的最主要的原因。

文学需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呼唤个性化风格!

于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文人一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一应运而生。他们让文学从宫廷台阁走向市井沙塞,使初唐文学步入前景光明的康庄通衢;他们把文学从“唯美”的形式主义死胡同里拉了回来,并且以各具鲜明特色的个性化风格创作诗文,抒写情意,为唐初文坛吹进阵阵清风,为初唐的文风改革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说骈体文、宫体诗是用整体来取消个体,用外在指令(即为传统所认可的、个别“权威”文人们实践着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来代替文人个人的主体创造性的话,那么,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则是诗人们产生于现实处境和人格特征的内在动力的外化。透过他们的诗文创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初时代精神的折光,而且是诗人们心路历程的投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当时即有“四杰”之称,后人称之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以其大量的诗文创作,为扭转齐、梁、陈、隋的形式主义文风,开启一代新的文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这样评价王勃的诗文创作:

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大则用之以时,小则施之以序。徒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长风一振,众萌自偃。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辞林增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站在文学史的角度看,这段话显然有些夸大其辞。“积年绮碎”,怎么可能“一朝清廓”!正如王勃在《帝京篇序》中所说:

崇大厦者,非一木之材;匡弊俗者,非一日之卫。众持则力尽,真长则伪销,自然之数也。一代文风的振起,绝不是一个或几个文人的力量所能奏效的。“四杰”只是用他们的创作实

践和理论主张,在初唐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的文坛,奏响了与众不同的声音,对于“盛唐之音”的到来,有着筚路篮缕之功。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初唐四杰”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到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后,“初唐四杰”研究的冷落局面才逐渐有所好转。“四杰”的诗文集已相继得以整理爬梳,研究其生平事迹及文学活动的专著、论文也时有出版、发表,这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基础。

以往对“初唐四杰”的研究,多是将其中一位作为考察对象,这固然必要且行之有效,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研究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偏爱而过多地在评价中夹杂进个人的感情色彩。有的研究者为了抬高自己所研究的诗人的地位,不惜抵毁别的诗人;有的为了突出自己所研究的诗人的优长,用别的诗人的不足相比衬;有的则颇费心机,不惜笔墨地重新排列“四杰”的次序,等等。这些都难免影响研究的科学性。所以,这本小书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四杰”作为一个诗人群来进行综合考察和整体研究,反映他们在初唐文学革新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

第一章“初唐四杰”所处的时代

第1 页:1.选官制度从豪门垄断到寒士参与的变化第 2 页:2.文人队伍从宫廷台阁到市井沙塞的变化第3 页:3.皇帝对文学的爱好倡导

1 .选官制度从豪门垄断到寒士参与的变化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是士族豪门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而竭力推行和维护的一种落后的、反动的选官制度,它的选官特点是注重出身门第,轻视真才实学。门阀巨族予弟凭借祖宗资荫,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寒门士子却无法凭资取官参政。由于“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寒门士子为官从政的道路,加上当时社会不断的分裂动荡,濒繁的王朝更迭所导致的残酷的政治斗争,文人士子为了全身远祸而对仕途政治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这从客观上把普通的中小地主拒之于仕途之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隋代虽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取士之先河,但却因其统治者的腐败,使得这一制度在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随着短命王朝的瓦解而寿终正寝。然而,这种不问出身门第、重视真才实学的选官制度,却为代隋立唐的李渊父子所继承。由于门阀观念的作祟,科举制在这一时期的实施仍然显得动劲不大,因科举而进身仕途者屈指可数。科举制真正的盛时是在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政的所谓“二圣”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较之以前,考试的科目重心放到了以“文学”为主的进士科上,所谓“永徽已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即正指此。《唐会要》中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武后时代以“文学”取士的风气之盛:

初,国家自显庆以来,高宗圣躬多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与天子并。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

(《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论选事》)

这段话更明确地指出了“文章”在选官上的重要性。科举制的这一变化是和武则天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从下层寒士中培植依附自己的私人力量这一政治企图有着紧密联系。唐太宗时期,虽然出现了清明的“贞观之治”,选官制度也朝着有利于寒士阶层的方向迈进,但由于传统门阀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无法超越自己高贵血统的局限性,他在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向门阀观念进行猛烈冲击的同时,又时时流露出对自身出身豪门的沾沾白喜和对以门第取士的陈腐流俗的不自觉妥协。所以,科举制在太宗朝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寒士阶层进

身仕途者仍寥寥无几,连官至宰相的李义府,起初也因“家代无名”(《旧唐书·李义府传》)而耽心不能参预朝政。据《隋唐嘉话》记载,李义府当初以文学才能得到唐太宗的召见,唐太宗即令李义府以“乌鸦”为题材写一首诗。李义府略加思索,即成《咏乌》诗一首:

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李义府尽管表现的是一副奴颜婢膝、曲意逢迎的丑态,后人多觉得未免有些肉麻,但求贤若渴的唐太宗却看重他的才学,对李义府说:“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就这样,出身寒门的李义府得到唐太宗的“全树”供栖,方得官至宰相。但不能不承认,门阀观念对正在兴盛起来的科举制积极作用的限制,使得许多像李义府一样具有真才实学的寒族地主不能步入仕途,效忠朝廷。

武则天被立为后,乃至登上皇帝宝座,依仗的是唐高宗的大力支持和她本人在长期的宫廷斗争中培养起来的政治才能。她经受了来自各方面阻力的考验,其中一个很大的阻力便是她的出身门第。以李唐宗室为首的贵族官僚集团对她的竭力反对,促使她把目光转向贵族官僚集团在政治上的对立面——寒族地主。武则天的被立为后,无疑取得了团结寒族地主的政治优势,所以,陈寅恪先生认为“在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捩点”,并指出:

武瞾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 年第1 期)

如果说唐太宗尚且不能超越自身的高贵血统而时有维护日趋式微的门阀制度的话,那么,唐太宗所修《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资治通鉴》卷200 显庆四年六月)的现实处境,则使武则天对门阀制度的攻击不遗余力。她从消弱瓦解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开始,大肆杀伐李唐宗室,从寒族地主中多方物色人才,为取得政治上的优势,进而走上权力之巅做着积极的准备。范文澜先生总结武则天选官的方法有五种:

(一)自举,685年,令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得自己举荐请求升官或作官。(二)试官,690年,令存抚使十分巡十道,荐举本道人才。691年,武则天亲自引见,一律让这些被举的人试作某官,称为试官。(三)员外官,697年,吏部设员外官数千余人,都是权贵家的亲戚,同正官一样受俸禄。(四)殿试贡士,旧制、贡士考卷都糊名,防考试官作弊。武则天以为应该信任考试官,废糊名制,实际是要从宽取士。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考试贡试,表示皇帝亲自录取,贡士应该感皇帝的大恩,从此贡士有殿试。(五)武举,702年,初设武举,招收有武艺的人。

(《中国通史》)

这种选官制度的确立,为出身寒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身仕途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特别是科举制的发展,更为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J 一阔的前景。如果说唐高祖和太宗朝的科举制只是表明了这个新建王朝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意向的话,那么,武周朝的科举制,才真正把这种意向变化为坚定不移的方向。

选官制度从太宗朝到武周朝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下层文人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特别表现为仕途观念和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四杰”活跃于高宗、武周朝选官等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时期,看来绝非偶然。

2 .文人队伍从宫廷台阁到市井沙塞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在文人队伍的构成方面所起的变化,表现为以庸太宗为首的宫廷贵族文学向以“四杰”为首的下层社会文学的过渡。所以,文人队伍的构成的变化足选官制度变化的必然结果。太宗朝,文人均系宫廷贵族,著名的有“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

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易。“文学馆”对外称“讨论坟籍,商略前载”(《旧唐书·褚亮传》),实际是李世民政治上的顾问决策机构。深居宫廷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难以在创作题材上有所突破的根本局限,也是他们在思想感情上缺乏充实刚健的气骨的根本原因。其他如欧阳询、李百药、杨师道等人,也都是随唐太宗由隋入唐的文人学士,同时也都是地位显赫的宫廷贵族。所以,太宗朝的文人队伍,实质上是唐太宗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政治依靠。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人正在由文人蜕变为政客,由文人队伍走向官僚队伍。他们已经无法担当起时代赋予文学的重任。选官制度向着有利于寒族地主的变化,使得“四杰”能够从江山、市井、沙塞中崛起,发出时代的歌吟。于是,文学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寒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四杰”身上。闻一多先生所谓“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寒漠”,其实质是文人队伍构成的变化在文学题材领域变化的反映。

3 .皇帝对文学的爱好倡导

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里说:“太宗是个很爱文学的皇帝,他的媳妇武后也是一个文学的君主,他们给唐朝文学种下了很丰厚的种子。”(《白话文学史》十二章)关于唐太宗和文学、文人的故事,史书记载多不胜数,兹不赘述。武则天也是颇爱文学的君主,她不仅自己亲自创作诗歌作品,而且喜欢召集朝臣唱和。据刘悚的《隋唐嘉话》记载,有一次,武则天游龙门,让随从的官员们赋诗,先赋成者赐予锦袍。左史东方虬的诗先写成,武则天便将锦袍赐予他。还未等东方虬坐稳,宋之问的诗也已写成。经过公开评议,大家公认宋之问的诗“文理兼美”,高出一筹。宋之问便毫不客气地从东方虬手上夺过锦袍穿在了自己身上。从这个“赐锦袍”的故事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文人的奖掖爱重。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太宗、武后之爱好文学,有别于此前的各个朝代,她们以其无与伦比的政治感召力和人格力量,在唐代文坛树起一坐巨型风向标,对有唐一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对包括“四杰”在内的初唐文人个体人格的建构以及“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甚大。

唐太宗是推翻隋朝腐朽统治并能从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中以史为鉴的开明君主,他深知创业的艰难和守业的重要。所以,从政权得失、皇祚永固的角度出发,反对文学系于淫乐,提倡文学有益于政教,成为他对文学的必然要求。唐太宗的文学主张,集中地反映在他的《帝京篇序》中: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成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全唐诗》卷一)

他在《帝京篇·序》里明确地提出“艺文”应“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认为文章要有益于教化。如果一味追求华丽的形式,放弃文章应劝诫世人的道义和责任,就会使人耽于淫乐,就会使国家危亡。为此,他反对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认为这些作品,“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贞观政要·文史》)这样矫枉过正的文学主张,和梁简文帝之所谓“文章且须放荡”(《梁简文集·诫当阳公大兴书》)的思想适成鲜明的对比。对文学政教意义的重视和强调,虽然在孔子时代已明确提出,而且唐太宗的论述明显表现出与孔子论述的直接渊源关系,但是,唐太宗的不同之处在于真正能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中,把文学与社稷存亡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政教之用方面提出对文学的看法和要求。尽管这些看法和要求的极端化,使其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

但是,这对笼罩于齐梁文化氛围的初唐文坛,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风。“四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都基本贯彻了这一思想。骆宾王在《和道士〈闺情诗〉启》中对这一思想的表述更为明确,他说:“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固可以用之邦国,厚此人伦。”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也指出淫靡文风之危害:“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把为文之害提高到能亡国的程度,其思想显然与太宗皇帝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卢照邻在其《南阳公集序》里也有“作龟作镜,听歌曲而知亡;为龙为光,观礼容而识大”的句子,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文学思想。他更多地则是从陈礼乐、行教化方面,正面论述了这一文学思想。

唐太宗不仅提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有益于政教之用的文学主张,并以其诗文的创作,实践着这些主张。但是,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及其在诗人创作情感与创作理智、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创新习惯与改革要求之间的矛盾反映,表现出诗人内在气质的二律背反现象。所以,如果简单地把唐太宗的文学思想归结为反对形式主义,提倡政教之用方面,那是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唐太宗并未完全否定辞采华艳的绮靡文风,甚至在很多场合表现了对这种文风的青睐。这在他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中都有所反映。据《唐诗纪事》记载,唐太宗曾创作了一首艳体诗,让大臣虞世南喝和。虞世南委婉地劝谏说,皇上的诗:写得确实工整,但内容却不够“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我耽心的是这首诗一旦传播出去,天下文人争相仿效,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还是不唱和为好。这本是虞世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地拒绝了皇上的诏令,没给皇上面子,但唐太宗却能以他惯有的大度胸怀,不无自我解嘲地说,“我只是试试你罢了。”这段常为人征引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形式主义文风退出初唐文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说明,在革除唐初形式主义的文风过程中,虞世南等贞观大臣们用拒绝创作形式主义诗文,作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尽管这多少有些悲壮的意味。后来唐太宗创作了一首“述古兴亡”的“雅正”诗,不由想起了虞世南,但此时虞世南已经去世。唐太宗十分感叹地说,钟子期已死,伯牙不复弹琴,我写这首诗又有谁来欣赏呢?于是,让大臣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焚烧了诗稿,算是用实际行动向虞世南承认了自己创作艳体诗的错误。从现存唐太宗的诗歌来看,内容虽少涉艳情,但仍多有陈隋遗风,辞藻还是颇为猿丽的。明代人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中指出:“唐文皇手定中原,笼盖一世,而诗语殊无丈夫气,习使之也。‘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差强人意,然是有意之作。《帝京篇》可耳,余者不免花草点缀,可谓远逊汉武,近输曹公。”评价大抵是公允的。唐太宗的创作实践固然有不利于对形式主义文风革除的影响,但却应看到,这从客观上避免了后来的“四杰”、陈子昂等文学革新的先锋们对前朝文学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使他们在改革中少走了弯路。

唐太宗的文学思想比较复杂,甚至有许多矛盾之处,但因他在政治上的善于纳谏,集思广益,所以,许多不利于文学发展的思想只是偶有流露,并术造成广泛的消极影响。后来的改革先锋们也更多地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之下,继承了他的文学思想中积极的、进步的一面,而抛弃了其消极的、落后的一面。

总之,唐太宗一方面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提倡文学的政教之用;另一方面又能遵循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前朝文学有益的成份。这是他的文学思想的主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皇帝的爱好和理论倡导,特别是一部分清新刚健的诗文的创作,必然有力地推动了文风的变革。但应看到,太宗皇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用粗暴的行政命令干预文学,他所倡导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只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只代表一家之言,时人和后人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加以取舍、扬弃。这和隋文帝下诏“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隋书·李谔传》)的行政干预形成鲜明对比。唐太宗对文学所持的这种态度,在以整体取消个体,以“模式”代替风格的初唐文坛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唐太宗、武则天都把文学才能和行政工作能力的兼备作为举贤任能的重要标准。卢照

邻在《南阳公集序》中说:

贞观年中,太宗外厌兵革,垂衣裳于万国,舞干戚于两阶,留思政涂,内兴文事。虞、李、岑、许之俦以文章进,王、魏、来、褚之辈以材术显。

(《卢照邻集》卷六)

卢照邻之所谓“文章”与“材术”,就是李唐王朝正在形成的以文学才能与行政工作能力的兼备作为选贤任能标准的滥觞。卢照邻所说的“虞、李、岑、许”、“王、魏、来、褚”分别指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王畦、魏征、来济、褚亮八位大臣。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四人的共同特点是以文章著称。《旧唐书》本传称虞世南“笃志勤学……善属文”。称李百药“七岁解属文”。称岑文本“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称许敬宗“幼善属文”等等。王琏、魏征、来济、褚亮四人的共同特点是长期在朝中为官,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深得唐太宗器重。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虽然八个人各有偏重,能力大小各异,但都具备了“文章”和“材术”两方面的才能。另外,可资佐证的还有唐太宗“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他们多有文才,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十八学士”对外以文学见称,实际在宫廷斗争的政治风云中,运筹帷幄,为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许以延揽人才为名,为自己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组织起一个“智囊”机构,是唐太宗设立“文学馆”的真正用意,但这却在客观上使唐代的取人标准向着有利于文人地位的提高和文学繁荣发展的方向改进。

武则天在登极之前以修撰为名召入禁中的“北门学士”以及后来对许敬宗的倚重、对上官婉儿的青睐,也明显地表现出她对文学才能和行政工作能力并重的用人方略。这种用人方略发展至唐玄宗时,成为皇帝任用宰相的最理想的格局。

武则天的“北门学士”不论身份,起初多是记言的左史、记行的右史和著作郎之类的文章高手。这些人被特许从北门(即玄武门)出入禁中,故称“北门学士”。知名的有刘神之、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和卫敬业诸人。武则天从起初的参与朝政到后来的临朝称制,“北门学士”在制造舆论和密谋策划上是立下功劳的,这些人中的多数后来都被提拔为三、四品的高官。

选贤任能标准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文人、特别是下层文人价值观念的变化。除前引卢照邻的《南阳公集序》一文透露出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选贤任能标准的积极响应之外,王勃也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对朝廷“铨擢之次”,以“诗赋为先”的做法深致不安。认为“器人于翰墨之间,求材于简牍之际,果未足以采取英秀,斟酌高贤者也。”以诗赋为先的结果“徒使骏骨长朽,真龙不降。炫才饰智者,奔驰于末流;怀真蕴璞者,栖遑于下列。”表明诗人对朝廷举任贤能的具体做法上过分强调文学才能而忽视了真才实学——行政工作能力——这一偏颇的公正态度,表现了诗人思想与时代的同步协调。骆宾王的《自叙状》一文,也论述了举贤任能应以道德修养、行政工作能力为先的道理,对“舍真筌而择士,沿虚谈以取材”的取人标准提出批评。当然,王勃、骆宾王的文章论述,重在强调行政工作能力。尽管他们在行文中为了突出其论点而只字未提对文学才能的具体要求,但我们却可于其他诗文中肯定文学才能的论述,证明他们对行政工作能力的强调,也是以对文学才能充分肯定为前提的。

总之,“四杰”所处是一个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影响他们的诗文创作的时代因素还有许多方面,而这些时代特点无不在他们的诗文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第二章才高位下的命运——“初唐四杰”小传

第1 页:1.王勃第 2 页:2.杨炯第3 页:3.卢照邻第 4 页:4.骆宾王

1 .王勃

公元650 年,也就是唐高宗即皇帝位的永徽元年,王勃(字子安)降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的父亲王福畴是隋末大儒王通的长子。从王勃起上溯八世,均有著述行于世。这样的家庭出身,对王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王勃上有兄王励、王勔、王勮,下有弟王助、王勋、王劼、王劝。兄弟8 人多有文才,深得父亲王福畴的喜爱。《旧唐书·王勃传》称“勃六岁解作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王助、王劼也以文章著称于当时。连王勃最小的弟弟王劝也不甘示弱颇有文采,王福畴曾在当时的名儒韩思彦面前大加赞赏,韩思彦不无调侃地说:“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但在看到王助的文章后,韩思彦感叹地说:“生子若是,可夸也。”和兄弟们一样,王勃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天资聪颖,王勃6 岁就能写出很像样的文章。9 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读颜师古的《汉书注》。王勃读书不是跟着别人“跑马”,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汉书注》,王勃竟能撰写《指暇》十卷,指出颜师古注释的失误。可惜因为年代久远,《指暇》十卷没有流传下来。

王勃天资过人,加上勤奋好学,10 岁的时候,就已熟读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公元660 年,也就是王勃11 岁那年,在长安遇到名医曹元。在王勃再三恳求下,曹元收王勃为徒,传授《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王勃学医的初衷是尽人子孝道。他在《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写道:

勃养于慈父之手,每承过庭之训,曰: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因窃求良师,阴访其道。由于王勃的文学声名太大,所以掩没了他在医学方面的光辉,仅以其师从名医曹元,修《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达15 个月之久的经历来说,他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医生。当然,王勃的主业仍在文学方面。他对当时文坛盛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上官体”诗风非常不满,奋起反对,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薛元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大他十多岁的著名诗人卢照邻的积极响应,由此声名大振。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所谓“年十有四,时誉斯归”,指的就是这件事。

正是在这一年的春天,王勃在长安告别恩师曹元,决定南下赴江南省亲。省亲路经洪州时,已是农历九月九日,王勃应邀参加了南昌都督阎公的滕王阁宴,即席写下了千古流芳的美文《滕王阁序》:

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层台(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奉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相传,为滕王阁作序,本是南昌都督阎公为了让他的女婿孟子璋显露文才而特意安排的一项活动。当时阎公只是礼节性地让各位宾客作序,别人都一一推让,说不敢当,惟有王勃当仁不让。阎公面露不悦,拂袖而去。但他还是让手下人看王勃是怎么写的,随时向他禀报。第一次报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听后不屑地笑道:“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第二次报的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两句,阎公沉吟不语。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阎公肃然起敬,对旁边的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天才,这篇序文一定会流芳百世而不朽。”于是转怒为喜,邀王勃共进宴席,极欢而罢。

王勃的文名由此更为远播。

名气大了,请托的人也就多了。传说王勃有个习惯,在别人请他作碑、颂之类的文章时,他先是磨好墨,然后蒙被而卧,少顷一跃而起,操纸挥翰,文不加点,时人谓为“腹稿”。意即是说,在动笔前先在心里完成构思,打好文章草稿。后人评价王勃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等等,大约与王勃打好“腹稿" 后一气呵成的为文习惯,也有一定关系。

文章虽然写得好,但年轻王勃的志向却并不在此。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建功立业。664 年,年仅15 岁的王勃便以司列太常伯、检校沛王府长史刘祥道为右相巡行关内的机会,上书陈事:

伏见辽阳未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昔明王之制国也,自近而及远,先仁而后罚。徵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是以农疏千里,仅逾重石之乡;禹截九州,不叙流沙之境。岂才不及而智有遗哉?将以辨离方,而存正功也。虽至人无外,甲兵曜天子之威;王事有征,金鼓发将军之气。而长城在界,秦汉所以失全昌;臣海横流,天地所以限殊俗。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惊烽走传,骇秦洛之屺,飞刍鞔粟,竭淮海之费。于是乘奸放命者,出绳徭以生威;因公挟私者,入闾阎而竞法。虽一物失所,泰阶延旰食之忧;而百战方雄,中国鲜终年之乐。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腹心之疾6征税屈于东西,威信蹇于表里。语曰:“胜之不武,不胜为辱。”天下之责,四面至矣。诚可远凝高策,上荐忠言,决人事于去就,合天情于终始。遂令回麾转檄,背青丘而骛;列障分亭,巡苍波而守。昔者,齐侯以力,方城为楚国之辞;虞帝崇文,苗人失洞庭之险。(《上刘右相书》)

对朝廷不以仁德治国,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大肆发动拓边战争而用兵高丽表示出强烈的不满。接着,王勃还提出了整顿吏治、重农抑商、精选人才等主张,认识深刻,切中时弊,所以,刘祥道在看到书信后,非常惊异,以宰相之尊赞王勃为“神童”,并向朝廷予以表荐。在王勃初入仕途过程中,除刘祥道的大力表荐之外,李常伯、皇甫常伯、明员外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666 年,王勃应幽素举,对台策,及第,拜为朝散郎。“幽素”是唐代制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制举对策及第,在唐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所以,王勃虽然只被授予了一个有阶无职的文散官,但却因为是应制举考试获得的而声名远扬。沛王李贤久闻王勃文名,召王勃为沛王府修撰,爱重有加。

在沛王府,王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只能在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的赋、颂之类文章里驰骋文学才情了。这一时期,他写有《宸游东岳颂》(今不传)、《乾元殿颂》、《九成宫颂》、

《拜南郊颂》、《七夕颂》等。此外,他还“奉教”撰《平台秘略》十篇及《平台秘略论》)、《平台秘略赞》各十首,依次为孝行、贞修、艺文、忠武、善政、尊师、褒客、幼俊、规讽、慎终。所谓“平台”,本是汉梁孝王宫邸所在地,王勃此处借指藩王。“平台秘略”即指王子的处世方略。

关于王勃写作《平台秘略》及其《论》、《赞》的有关背景,张志烈先生在其《初唐四杰年谱》里有一段论述:

唐代,诸王之争权夺位、骄奢淫佚,成为一大政治问题。太宗、高宗都是在兄弟的互相杀戮中走上王位的。太宗朝有太子承乾谋反、齐王祜谋反、汉王元昌参予谋反、魏王泰阴谋夺位事,高宗朝有高阳公主、房遗爱谋反事,其他如“江、滕、虢、薛”之骄徒荒淫,更是不胜枚举。魏徵就曾主编《诸王善恶录》,并在《诸王善恶录序》中对此有所分析:“子孙继体,多属隆平,生自深宫之中,长居妇人之手。不以高危为忧惧,岂知稼穑之艰难?昵近小人,疏远君子,绸缪哲妇,傲很明德,犯义悖礼,淫荒无度,不遵典宪,僭差越等。恃一顾之权宠,便怀匹嫡之心;矜一事之微劳,遂有无限之望。弃忠贞之正路,踏奸宄之迷途,愎谏违卜,往而不返。虽梁孝齐同之勋庸,淮南东河之才俊,摧摩霄之逸翮,成穷辙之涸鳞,弃桓文之大功,就梁董之显戮,重为明戒,可不惜乎!”王勃此书,大约受魏征启发,其《秘略》当是将前代藩王行事之优劣是非,汇编成集,加以论赞,以明鉴戒之意。其《孝行》一篇论云:“昔之列桐圭建茅土者非一君焉,至于孝思可称,仁风茂著,存乎缃牒,十一而已。岂非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膏肓积乎骄慢,情奔沦乎嗜欲。呜呼!有国有家者,可不诫乎!”这显然与魏徵之论一脉相承,对当时王族的骄奢腐化及其根源,表现了深刻的认识,提出严重的警告。

正因为如此,高宗一仍太宗之旧,对诸王府中的官员选拔十分严格,在供职时间上明确有不得过“四考”的要求,目的在于防止制造事端,图谋不轨,成为不安定因素。王勃起先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恪尽职守地履行好沛王侍读兼撰修的职责,也十分注意处理好和王室成员及同僚之间的关系。比如,他有两篇《上武侍极启》,便是干谒王室成员之作。武侍极本是韩国夫人的儿子、武则天的外甥。原来,唐高宗对韩国夫人之死甚为悲恸,对其女儿魏国夫人贺兰氏恩宠有加,这使武则天妒火中烧。在乾丰元年(666 年)封禅以后,武则天设计除掉了这位年轻貌美的外甥女。唐高宗在伤感之余,做出了命韩国夫人之子、魏国夫人之兄贺兰敏之奉武士蓑祀的决定,也算对武则天良心上的安慰。

就在贺兰敏之被赐姓武、擢为左侍极之后,王勃便先后两次投《上武侍极启》,从第二次启文透露的信息来看,贺兰敏之对王勃是颇为器重的,当然,王勃对贺兰敏之的器重则是受宠若惊的。

在沛王府任职期间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王勃和杨炯的交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共同的性格特点,把两位19 岁的青年联系在一起。两人一见如故,臭味相投,促膝相谈,乐不可支。在杨炯的盛情邀请下,王勃前往杨炯华阴老家小住了一段日子。在这段日子里,两人暂时忘却了都市生活的喧嚣和王府生活的烦恼,极目骋望,纵情诗酒,好不快活。从王勃现存的《山亭兴序》、《秋日饯别序》、《山亭思友人序》等文章和杨炯的《王勃集序》来看,王勃、杨炯的私人交情是非常深的。在《山亭兴序》、《山亭思友人序》中,王勃盛赞杨炯的文章、为人,视杨炯为“神交”。

按常理来说,进入沛王府为王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提供了平步青云的阶梯,只要循规蹈矩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写些歌咏类的赋、颂文章,王勃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是机会多多的。但年轻而才高气盛的诗人却偏偏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在总章二年(669 年),王子之间的一场无聊游戏把王勃从仕途上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这年三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正是每年“斗鸡”的好时节。沛王李贤和弟弟周王李显相约斗鸡,两个王府的官员们自然都要前来观看,呐喊助威,相当于当今赛场的“啦啦队”。王勃一时手痒,文兴大发,写了一篇为

沛王鸡助威讨伐英王(即周王)鸡的《檄英王鸡文》。本来这只是对一场游戏的“游戏”文字,如同当今“戏说”、“大话”之类的影视文学作品,大可不必坐实。但高宗皇帝看到这篇文章后,竟然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唯恐皇子不睦的挑拨离间行为,当日便将王勃斥出沛王府。这对于王勃来说真是莫大的打击。诗人无法在长安继续呆下去。这年五月二十六日,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诗人很不情愿地离开长安,前往四川。路途所经之处,王勃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比如经过始平(即今陕西兴平市)时作《始平晚息》;经过扶风(即今陕西扶风县)时作《扶风昼届离京浸远》;经过长柳(即今陕西勉县长柳村)时作《长柳》诗;经过普安(即今四川省剑阁县)时作《普安建阴题壁》,等等。从这些诗歌作品来看,诗人离开长安是迫不得已的,他对长安仍然满怀深情: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始平晚息》)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长柳》)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普安建阴题壁》)

旅居四川期间,王勃与“初唐四杰”中的另一位大诗人卢照邻相会于玄武(即今四川省中江县)。九月九日重阳节是登高望远的节日,卢照邻前来拜访王勃,并邀王勃、邵大震同游玄武山赋诗。王勃诗云: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诗云: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邵大震诗云: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当然,同游玄武山的还有成都一带的地方官员。尽管王勃经历了被当今皇上“怒斥出府”的遭遇,但他的诗文早已饮誉全国。“檄英王鸡”事件更为这位久负盛名的的诗坛“神童”平添了无穷魅力。因此,王勃四川之行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争相邀请,于酒酣耳热之际恳请惠留“墨宝" 者不在少数。比如在绵州(即今四川省绵阳市),王勃写有《仲氏宅宴序》、《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等文章,可见与绵州的地方官员有过交往。在玄武期间,王勃应县令虞洽之请,写有《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在飞乌县(即今四川省中江县仓山镇),应县令独孤俭之请,写有《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其他还有《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梓州

邦县兜率寺浮图碑》、《唐故河东处士卫某夫人贺拔氏墓志并序》、《唐故度支员外郎达奚公墓志并序》、《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等等,都是应求之作。

在这一时期,王勃最为时人称道的作品是《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即《益州夫子庙碑》)。洋洋洒洒数千言,盛赞孔子的丰功伟绩: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自玄禽翦夏,浮宝玉于南巢;白马朝周,载旌旗于北面。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商丘诞睿,下属于防山;泗水载灵,遥驰于汶上。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珠衡玉斗,徵象纬于天经;虎踞龙蹲,集风云于地纪。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八柱衡霄,群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纡圣哲于常师,混波流于下问。太阳亭午,妆爝火于丹衡;沧浪浮天,控涓涔于翠渚。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东海抠衣,郯子叙青云之袂。接舆非圣,询去就于狂歌;童子何知,屈炎凉于诡问,圣人之降迹也。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唇太白于中都,绊乘黄于下邑。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群方取则。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制。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俳优;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神经幽显。志大宇宙。东西南北,推心于暴乱之朝;恭俭温良,授手于危亡之国。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亡也,命。归齐去鲁,发浩叹于衰周,厄宋围陈,奏悲歌于下蔡,圣人之救时也。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拆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首。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援神叙教,降赤制于南宫,运斗陈经,动玄符于北洛,圣人之立教也。若乃观象设教,……圣人之赞《易》也。若乃灵襟不测,……圣人之观化也。时义远矣……圣人之应化也。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圣人之遗风也……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

远游江汉,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昌,玩灵奇之胯簋。考文章之迹,征造化之程。神机若助,日新其业,西南洪笔,成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宏伟绝人,稀代为宝,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在九陇县(今四川彭县),王勃与县令山西老乡柳太易过从甚密。能把写孔子庙堂碑文这么严肃而重大的任务交给王勃,一方面说明柳太易对王勃的推崇,另一方面说明两人交情之深。从王勃所作《秋晚什邡西池宴九陇柳明府序》来看,王勃大约是在什邡县(今四川什邡县)逗留期间和柳太易相见的。序文中有“柳明府籍同章之暇景,访道邻郊”一句,说明柳太易是专程从邻近的九陇县赶来拜会王勃的。在九陇县,王勃创作了著名的《春思赋》,表达了对京都长安的怀念和向往。在赋前序文中,作者感慨万千:

成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壤圣代。九陇县令,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仆从游焉。高谈胸怀,颇泄愤懑。于时春也,风光依然,古人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不其悲乎!仆不才,耿介之士也。窃禀宇宙独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气,虽弱植一介,穷途千里,未尝下情于公侯,屈色于流俗,凛然以金石自匹,犹不能忘情于春,则知春之所及远矣,春之所感深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

赋文中则直写帝乡春天,表达了对拜权封相、富贵功名的热切向往和追求。只希望“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珠轩临上春,朝升玉署调天纪,夕憩金闺奉帝纶”,走上“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正道。

从此以后,王勃对长安的思念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创作诗歌有《临江》二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及《山中》等。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临江》其一)

表达了对长期客居巴蜀,远离朝庭生活的厌倦之情。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临江》其二)

满目秋色,触景生情,对长安“故城" 的思念更为浓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汇入长江的巴南之水涛涛东流,高山飘荡着塞北的流云。渡口边的离亭在秋夜皓月的映照下,越发冷寂。朋友即将离去,我却滞留巴蜀。黯然销魂,惟别而已。诗人不觉潸然泪下。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玉石台阶在烟雾的笼罩下愈加凄凉,江亭南端在秋夜月光的照耀下愈加静谧。朋友己乘舟远去,离亭在万籁俱寂中隐去。江水流去,山风吹来,寒意不禁袭上心头。

长江悲已滞,万里急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用长江之悲滞、晚秋之高风、满山之飞叶,极尽渲染之能事,诗人思归之情可以想见。

经过很短时间的徘徊,王勃决计回长安。离别之前,有朋友何小府、韩发曹等人饯别,王勃写下了寓居巴蜀期间的最后一篇文字《绵州北亭群公宴序》,挥手告别了生活两年的四川。从现存《晚届凤州》、《散关晨度》两首诗来看,王勃此次回长安,满怀喜悦,情绪高昂。在《晚届凤州》中写道:

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

去此近城阙,青山明月初。

凤州,即今陕西宝鸡的风县。经过长途跋涉,王勃于晚间到达凤州。屈指算来,离京城长安已经不远了,虽然旅途劳累,但诗人内心的喜悦都溢于言表,移情于物,山也青了,月也明了。

大约到晚秋时节,王勃终于到达长安。稍事休整,王勃即为朝廷的吏部铨选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由于有前年的“檄英王鸡”事件,所以,王勃必须向地方官申明事由,得到地方官的荐举,才算过了第一关。王勃向绛州上官司马上书,希望得到推荐。在这封书信中,王勃发表了一通对时、才、命的看法:

至若时非我与,雄略顿于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于卑势。孔宣父之英达,位未列于陪臣;管公明之杰秀,名仅终于郡属。有时无主,贾生献流涕之书;有志无时,孟轲养浩然之气,则亦有焉。岂非妙造无端,盛衰止乎其域;神期有待,动静牵乎所遇。

(《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仕途坎坷的遭际,才高位下的处境,使王勃终于走向成熟。但他坚信“命”可以改变,否则就不会写长信给上官司马了。这段话的潜台词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我已有“才”,有目共睹;二是朝廷铨选,我才堪用(“时”);三是“命”将如何,关键在您。“承达人一顾之荣,辱公车再辟之礼”。

经过上官司马和吏部明员外的荐举,王勃终于被纳入主持朝廷典选的吏部侍郎李敬玄和裴行

俭的视野。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李敬玄对包括王勃在内的“初唐四杰”颇为欣赏,盛为延誉,而裴行俭却不以为然。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见励与苏味道,谓人曰:“二子亦当掌铨衡之任。”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旧唐书·王勃传》)

给主持典选的朝廷命官留下“浮躁浅露”的印象,是王勃始料未及的。大约在这一时期,王勃写了《上吏部裴侍郎启》,表达了裴行俭相同的观点。最终的参选结果是,王勃被补授以虢州参军之职。据杨炯《王勃集序》记载:“(王勃)友人陆季友时为虢州司法,盛称弘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虢州时属河南道,治所弘农,即今河南省灵宝县。唐人参选拟授官职之前,有征求本人意见这一程序。王勃生来体质较弱,加上两年来在蜀颠沛流离,生活没有规律,身体更加赢弱。所以,当朝廷征求他意向时,正好在河南任虢州司法的朋友陆季友告诉他弘农多草药,对他疗养身体有好处,他就毫不犹豫地要求做虢州参军;另外,王勃被补授官职之时,唐高宗居住在东都洛阳,一心追求功业的王勃大约有在那里跌倒,再从那里爬起来的想法,所以选择做虢州参军,以便接近高宗皇帝,用自己的文学才能博取皇帝的欢心,从而消弥因檄英王鸡文在皇帝心里投下的阴影。

在赴虢州上任之前,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为太常博士,其兄王励、其弟王劫等都在长安。这年,王勃的弟弟王劫被选为太学生,这对王家来说又是一大喜事。所以,王勃郑重其事地写了一篇《送劫赴太学序》,目的在于勉励弟弟继承家统、弘扬祖德。和祉此前后写的《倬被我系》所表达的位屈言传的著述传统一脉相承。

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果然获得了皇帝青睐的机会。唐高宗似乎已经忘记了两年多以前沛王府发生的檄英王鸡事件在他心中留下的不快,但他却永远记得天才文学家的名字——王勃。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不久,唐高宗建成灵光寺,命王勃撰写了《释迦如来成道记》一文。看来这篇文章并没有使王勃从唐高宗那里得到什么回报,他仍然做他的虢州参军。由于才高八斗,少负盛名,所以所到之处,王勃总能受到周围人的敬重,久而久之,难免滋长骄傲情绪。在虢州参军任上,长期相处的同事们对王勃的评价比较糟糕,认为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所以,王勃和同事们的关系比较紧张。

木秀于林,行高于众,本来就容易召致摧毁,王勃的遭际其实是许许多多才高位下者的共同遭际,“四杰”中的其他三人也都有类似的遭际。正因为这样,王勃和同僚之间的交往并不多,外界交往者则多是慕其名而求取文章的。虢州弘农是当时大诗人宋之问的家乡,所以,在宋之问的邀请下,王勃曾作客于宋氏官邸。宋之问的为人,在文学界也是颇有微词的。相传他的外甥刘希夷创作好《代悲白头吟》一诗拿来让他修改,当他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时,不禁击节称赞,称赞过后却要将这两句诗据为已有。为了不走漏风声,宋之问竞将自己的亲外甥用土袋压死。不管这个传说信实与否,都说明宋之问的名声在当时并不好。王勃在同事中的口碑不好,大约也与他不注意外界交往有关。

咸亨四年(673 年)冬,有位名叫曹达的官奴犯罪。遇到这种情况,别人避之犹恐不及,王勃却大发恻隐之心,悄悄将罪犯藏了起来。在历代刑律中,窝藏罪犯都是要受到重罚的。但总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知法犯法,并因此而成名。最著名的当数濮阳周氏和鲁朱家藏匿季布的故事。按照汉高祖的刑律,敢有藏匿季布者,罪及三族。濮阳周氏把季布打扮成家奴,卖给鲁朱家。朱家明知季布是朝廷揖拿的要犯,却把他买了下来。后来通过汝阴侯的关系,做通了汉高祖的思想工作,才使得汉高祖赦免并重用了季布。但季布毕竟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而王勃藏匿的只是一个普遍的官奴而已。所以,王勃越想越害怕,事情一旦败露,不但自己有杀身之祸,还会使家人受株连。在这种情况下,王勃在自己人生的棋局上,错上

加错地走了一步“臭棋”,他为了防止藏匿犯罪的事情泄露,干脆杀死了罪犯。

事情泄露后,王勃被拘审,判处死刑。不久,又遇皇帝大赦,王勃被免死刑,释放出狱。王勃这次犯事,是他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先前那种少年式的轻狂没有了,对仕途经济也心灰意冷。正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所说:“长卿坐废于时,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其实,王勃在狱中就为其祖父王通的《续书》一百二十篇作序,表明白己不辱先祖、“修身慎行”、“前人之不继是惧”的撰著态度。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因为王勃杀人坐狱而由雍州司功参军被贬到交州交趾县(在今越南河内)任县令,王勃因此而十分内疚,忐忑不安。为表明心迹,王勃向父亲呈上一部旨在论析县令为政之道的《百里昌言》书一部,并作《上百里昌言书》(《百卑昌言》今不存):

勃言。乡人奉五月一日诲子弟,各陈百里之术,宣于政者。承命惶灼,伏增悲悚。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于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所以迟回忍耻而已者,徒以虚死不如立节,苟殒不如成名,悔过傥存于已,为仁不假于物,是以孟明不屑三奔之诮,而罢匡秦之心;冯异不羞一败之失,而摧辅汉之气。故其志卒行也,其功卒就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此勃所以怀既往而不咎,指将来而骏奔,割万恨于生涯,进一篑于平地者。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然勃尝闻之,大《易》日:“人之所助者信也,天之所助者顺也。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今交趾虽远,还珠者尝用之矣。《书》不云乎?“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不胜愤激之室。谨上《百里昌言》一部,列为十八篇,分为上下卷。庶竭私款,少裨公政。追思罪戾,若投冰谷。谨奉言疏不备,勃再拜。

这年秋冬,王勃先后在长安和龙门老家为自己远赴交趾省父筹措经费。这一时期的诗文内容,多反映了王勃经济上债台高筑、无以自给的困窘状态。如在《上郎都督启》中写道:

勃,家大人,天下独行者也,性恶储敛,家无担石。自延国谴,远宰边隅。常愿.全雅志于暮齿,扬素风于下邑,而道复里遥,资粮窘鲜,秩寡钟釜,债盈数万。此勃所以侧目扼腕,临深履薄。

在《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中写道:

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处,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到渔樵;天下椟迟,少留城阙。忽逢萍水,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抚形骸而何托!

第二年春,王勃开始了艰难的南下省亲之路。在长达近一年时间的跋涉途中,王勃留下了大量的序、赋、祭文等,从现存的文章来看,这一时期王勃虽然不时流露出悲哀的情绪,但意志并没有消沉。悲哀,缘白残酷的现实处境;不消沉,则缘自诗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最著名的作品当推《采莲赋》:

非登高可以赋者,唯采莲而已矣。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风兮暮起。黛质青跗,烟周五湖,红葩绛花,电铄千里,尤见重于幽客,信作谣于君子。尔其珍族广茂,淑类传鲜,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沦连。烛澄湾而烂烂,亘修涨之田田,岂直水区泽国,江溽海埂,是以吴娃越艳,郑婉秦妍,感灵翘于上节,悦瑞色于中年。锦帆映浦,罗衣塞川,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绮船。问子何去?幽潭采莲。已矣哉!诚不知其所以。然赏由物召,兴以情迁,故其游泳一致,悲欣万绪。至若金室丽妃,璇宫佚女,伤凤台之寂寞,厌鸾扃之冰处,侍饮南津,陪欢北渚,凡矶岸之纡直,觌旌旄之低举。上苑神池,芳林御陂,杰阴架『止,殿彩乘漪。张拜洛之容卫,备横汾之羽仪。箫鼓发兮龙文动,鳞羽喧兮鹚首移,成靓妆而丽服,各分骛而并驰。蒴萦桨碍,荇触船危,视云霞之活荡,望林泉之蔽亏。川泱泱兮菡萏积,水湛湛兮鞭蕖披。惜岁时兮易暮,伤君王兮未知。折绀房与湘莳,揽

红葩及碧枝,回绡裙兮窃独欢,步罗袜兮私自奇,莫不惊香悼色,畏别伤离。复有渚宫年少,期门公子,翠发蛾眉,颊唇皓齿,传粉兰台之上,偷香椒房之里。亦复衔恩激誓,佩宠缄愁,承好赐之珍席,奉嬉宴之彩旃。绣栋曛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攀条拾蕊,沿波溯流,池心宽而藻薄,浦口窄而萍稠,和桡姬之卫吹,接榜女之齐讴。去复去兮水色夕,采复采兮荷华秋。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于时蓟北无事,关西始乐,雾静江垠,氛恬海漠。寝怪气于沅湘,照荣光于河洛。殊方异类,舞咏相错。王公卿士,歌吹并作。则有侯家琐第,戚里芳园,穿池灞岸之曲,蓄水河阳之源,堤防谷口,岛屿辍辕。嘉木毕植,灵草具繁,沉桂北之丹藕,擢荆南之紫根,郁萋萋而雾合,粲晔晔而霞翻。洎乎气彻都鄙,景萃川陆,麦雨微凉,梅飙浅燠,命妖侣于石城,啸娱朋于金谷。乃使绿珠捧棹,青琴理舳。樽芳醪,藉珍悚,泛玉潭之弥漫,绕金渠之隈陕。石近水而苔浓,岸边山而树复,排芰末而争远,托芦间而竟逐。赴汨凌波,飞桂振罗,风低绿干,水溅黄螺。上客喧兮乐未已,美人醉兮颜将酡!畏莲色之如脸,愿衣香而胜荷。徘徊郢调,凄怆燕歌。念穷欢于水涣,誓毕赏于川阿。结汉女,邀湘娥。北溪蕊尚密,南汀花更多。恨光景兮不住,指芳馨兮谓何。若乃南鄢义妻,东吴信妇,结缡整佩,承筐奉帚。忽君子兮有行,复良人兮远征。南讨九真百越,北戍鸡田雁城,念去魂骇,相视骨惊。临春渚兮一送,见秋潭之四平。与子之别,烟波望绝,念子之寒,江山路难。水淡淡兮莲叶紫,网飒飒兮荷花丹。剪瑶带而犹恨,折琼英而不欢。既而绿隈逗浦,返栈归橹,眷芳草兮已残,忆离居兮方苦。延素颈于极涨,攘皓腕于神浒,惜佳期兮末由,徒增思兮何补。又若倡姬荡媵,命侣招群,淇上洛表,湘皋汝坟。望洲草兮翡翠色,动浦水兮骊龙文。愿解佩以邀子,思褰裳而从君。悲时暮,愁日曛。鸣环钏兮响窃窕,艳珠翠兮光缤纷。怜曙野之绛气,爱晴天之碧云。棹巡汀而柳拂,船向渚而菱分。掇翠茎以翳景,笼朱萼以为裙。挺楫凌乱,云流雨散。鸣榔络绎,雾罢烟释,状飞虬之蜿蜿,若惊鸿之奕奕。艇怯奔潮,篙憎浅石,丝着手而偏绕,刺牵衣而屡襞。乃有贵子王孙,乘闲纵观。何平叔之符彩,潘安仁之藻翰。税龙马于金堤,命枭舟于石岸。锦缆翻洒,银樯照烂,日侧光沉,风惊浪深。盼北渚之新赠,姿东溪之密寻。鸳鸯绣彩之文履,玳瑁琼华之宝琴。扣舷击榜,吴歙越吟。溱与洧兮叶覆水,举证与税龙马金堤,命枭舟于石岸。锦缆翻洒,银樯照烂,日侧光沉,风惊浪深。盼北渚之新赠,姿东溪之密寻。鸳鸯绣彩之文履,玳瑁琼华之宝琴。扣舷击榜,吴傲越吟。溱与洧兮叶覆水,淮与济兮花冒浔。值明月之夕出,逢丹霞之夜临,茱萸歌兮轸妾思,芍药曲兮伤人心。伊采莲之贱事,信忘情之盖寡,虽兆迹于水乡,遂风行于天下。感极哀乐,声参郑雅。是以缅察谷底,穷览地维,北尽丰镐涝涌,南究江沱越沂,莫不俟期应节,沿涛泛湄,薄言采之,兴言服之。发文扃之严什,动幽幌之情诗。使人结眷,令人想思。宜其色震百草,香夺九芝,栖碧羽之神雀,负青舱之宝龟。紫秩流记,丹经秘词,岂徒加绣柱之光彩,晔文井之华滋。已哉!向使时无其族,代乏厥类,独秀上清之境,不生中国之地,学鸾凤而时来,与鹣鹣而间至,必能使众瑞彩没,群贶色沮,汤武斋戒,伊皋延伫。岂俾夫秦童赵仆,倡姬艳女,狎而玩之,撷而采之乎?时有东鄙幽人,西园旧客,常陪帝子之舆,经在天地之籍。咏绿竹于风晓,赋朱华于月夕。暑往寒来,忽矣悠哉!蓬飘梗逝,天涯海际,似还邛之寥廓,同适越之淫滞,萧索穷途,飘砜一隅。昔闻七泽,今遇五湖,听菱歌兮几曲,视莲房兮几株!非邺地之宴语,异睢苑之欢娱。况复殊方别域,重瀛复嶂,虞翻则故乡寥落,许靖则生涯惆怅,感芳草之及时,惧修名之或丧。誓将划迹颍上,栖影渭阳,枕箕岫之孤石,泛礴溪之小塘。餐素实兮吸绛芳,荷为衣兮芰为裳,永洁已于丘壑,长寄心于君王。且为歌曰:荣华息,功名恻,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沾饰。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何当婀娜花实移,为君含香藻凤池。

这篇长赋,《旧唐书·王勃传》评价“其辞甚美”。全篇通过写宫女、思妇、倡姬、荡媵各色人等的采莲之态,抒发了自己才必有用,用必有时的乐观情怀。

在交趾,王勃和父亲同住了七、八个月之久,上元三年(676 年)8 月,27 岁的王勃结

束了在交趾的省亲,取道南海,乘船北上。是回长安,还是回老家龙门?是总结仕途经验教训,求取一官半职,还是弘扬祖德,潜心著述?王勃为世人留下了不解的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勃省亲归来,是踌蹒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

然而,王勃再也没有回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他永远地投入了南海的怀抱,只把美丽的诗文留在了人间。

2 .杨炯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 年),也就是王勃出生的那一年,杨炯诞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

杨炯白幼聪明灵敏,在严父慈母的悉心教育下,勤奋好学,读书广博。七、八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文章。显庆四年(659 年),杨炯1 0 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弘文馆属于门下省,是在国子监六学之外的一个特殊的“著撰文史,鸠聚学徒”的场所,每年召收的学徒人数很少,所以杨炯应举及第,少年得志,是颇有几分优越感的。

在待制弘文馆之初,少年杨炯对京城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弘文馆优越的学习条件,也使他能够博览群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请教最优秀的老师。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是杨炯在学业上进步很快的重要原因。

然而,杨炯毕竟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上他少年得志,待制弘文馆,缺少激发创作冲动的外围环境,这就使得他早期的诗文创作数量少,而且多有闭门造车之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更加勤奋读书、钻研,为以后的诗文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读书时间一长,腰酸、臂累、眼涩、颈痛,浑身感觉不舒服,但又不忍释卷,怎么办?杨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自制了一副“卧读书架”,类似于今天的躺椅。旁边有放书的支架,类似于今天琴师用的乐谱架,可以自由翻展书籍。在“卧读书架”上读书,可以“不劳于手,无费与目,展卷则气杂香芸,挂编则色连翠竹……股因兹而罢刺,膺由是而无伏。”(《卧读书架赋》)读书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读书有余暇,杨炯也和文朋诗友们联系交往,共赏奇文,同析疑义。总章元年(668 年),杨炯19 岁。其时王勃供职于沛王府,卢照邻奉使长安,骆宾王在东台详正学士任上,京城文场群星灿烂,好不热闹。

秋高气爽时节,杨炯邀请王勃到他的老家华阴住了一段日子。在王勃创作的《山亭兴序》和《秋日饯别序》文章中,可以想见王勃眼中的杨炯以及王杨俩人在华阴登高望远的情景。有弘农公者,日下无双,风流第一。仁崖智宇,照临明日月之辉;广度冲襟,磊落压乾坤之气。王夷甫之瑶林琼树,直出风尘;嵇叔夜之龙章风姿,混同人野。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达学奇才,抱填胸之文籍。簪裾见屈,轻脱履于西阳,山水来游,重横琴于南涧。百年奇表,开壮志于高明;千里心期,得神交于下走。

(《山亭兴序》)

在王勃的眼里,杨炯是如此高大:器宇轩昂,风流倜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龙章风姿,超凡脱俗。大有名士王衍、嵇康之风,王勃引以为神交知己。在《秋日饯别序》中,王勃对杨炯也有同样的赞美:

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二十八宿,禀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畿神之外,犹是卿云,陶铸之余,尚同嵇阮。接光仪于促席,直观明月生天;响词辩于中筵,但觉清风满堂。

既然有这么好的内在素质,又有弘文馆这样一个达官显贵眼皮下活动的场所,杨炯本应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却久未调迁,因此心怀怨愤。由于长居弘文馆,文学名声也很大,所以朝中官僚求杨炯写文章的人也很多。在杨炯眼里,朝中的一些官僚养尊处优,不学无术,只是凭借资荫位居人上,别看他们衣冠楚楚,人模人样,实际是无德无才的“绣花枕头”。杨

炯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麒麟楦”。有人问所指何义,杨炯秉性耿南,口没遮拦地删答说:“在驴身上装饰麒麟的模型,还不过是马广一罢了”。于是,一些官僚认为杨炯恃才傲物,太过苛薄,断绝与他来往。这样的人际关系大概也是杨炯久难调迁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真正有才学的人,杨炯当然是正眼相待的,比如王勃。俩人经常谈诗论文,切磋技艺。他不仅邀王勃到老家华阴游山玩水,还管吃管住逗留了一段日子。总章二年(669 年),王勃因檄英王鸡文章被斥出沛王府时,杨炯即约友人登门拜访,表示慰问,足见俩人感情深挚。

再如唐右将军魏哲。魏哲其人,于显庆三年(658 年)应诏举,对策甲科及第,说明此人文才出众;又曾为铁勒道行军总管,辽东道行军总管等官职,在戎马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对这样一位文才武略都非常出众的风云人物,杨炯自然十分仰慕。联想自己 1 0 岁即入弘文馆,十年不调,壮志难酬,感慨之至,创作了著名的《从军行》一诗,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愤怒呐喊。

总章二年(669 年)三月十六日,魏哲不幸而死,杨炯恭恭敬敬地为其写了《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在待制弘文馆期间,杨炯应人之请,写了大量的碑文。上元二年(675 年),应益州新都县官员之请,写了《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应遂州长江县官员之请,写了《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文》。次年,写了《唐上豫都督高君神道碑》、《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仪凤三年(678 年),写了《从甥梁镝墓志铭》、《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等等。这些文字虽然多是官样文章,应景之作,但却可以看出杨炯学养之厚、文才之高、影响之大。有些文字,也约略可见杨炯本人的志趣、抱负和人格特征。比如在《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中有“耻为儒者,自许将军”语,借写魏哲,抒己情志。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实质相同。

上元二年(675 年)冬,杨炯应制举及第,补官校书郎,实际还在弘文馆。校书郎的职责是“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对于这样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职,杨炯显然是不满意的。但他并未因才高位下而玩忽职守,而是积极参与政治,努力工作。仪凤二年(677 年),太常博士苏知几上表,“以公卿以下冕服,请别立节文”(《旧唐书·杨炯传》),意思是变更公卿以下官帽和制服上的花纹图案。高宗下诏命有司评议。杨炯身为弘文馆官员,参议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本是份内之事,于是写了《公卿以下冕官服议》,驳斥了苏知几的主张。朝廷最终采纳了杨炯的意见。

调露元年(679 年),杨炯在弘文馆校书郎任上已秩满四考,按规定当改官而任。在等待改官的日子里,杨炯因病回老家华阴住了一些日子。

在家居住的日子里,杨炯反思自己入弘文馆20 年来的经历,深感人生难测,遂作《浑天赋》。《浑天赋》借论天文学问题,发表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虽然落入宿命论的窠臼,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情绪。

其实,“四杰”普遍才高位下的命运,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时值政权交替之际,武则天的用人标准是“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旧唐书》卷八十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四杰”虽无明显反对武氏的言行,除骆宾王后期参加徐敬业扬州起兵军事行动外,但也没有明显支持武氏的言行,这样就不容易引起武氏集团的注意。“四杰”虽然以文章著名,唐初确已露出重用文学之士的端倪,但武则天更偏重于兼有“吏治”之才的文学之士,也就是说重用既有文学才能、又有行政工作能力的人才,而率性自然、恃才傲物的“四杰”偏偏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所以,也就不可能被武氏集团纳入重用的视野。此其一。其二,“四杰”所崇尚和曾经干谒的朝廷重臣,多数是武氏集团的打击对象,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刘祥道等。其三,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有在王府供职的经历(王勃在沛王府、卢照邻在邓王府、骆宾王在道王府),而诸王作为李唐宗室成

员,也是武氏集团的重点打击对象。从杨炯所作的《送李庶子致仕还洛》来看,杨炯与李义琰私交不错,而李义琰则是当年反对高宗逊位给武则天的中书侍郎。

尽管李义琰在高宗的支持下当了宰相,但可以想像武则天对他是恨之入骨的。秉性耿直的杨炯非常尊重李义琰的人格,在其告老退休的时候赋诗相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杨炯诗中写道:

此地倾城日,由来供帐华。

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原野烟氛匝,关河游望赊。

白云断岩岫,绿草覆江沙。

诏赐扶阳宅,人荣御史车。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杨炯和李义琰如此深的交情,难保不使武氏集团看在眼里,恨在心中。

“四杰”对政治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难以挣脱才高位下的命运。于是,在他们的诗文中就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不满情绪。尽管如此,他们在表示不满的同时表现对功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只要皇帝需要,朝廷需要,即使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辞。调露二年(680 年),杨炯奉诏作《少室山少姨庙碑》,这使已经3 1 岁的杨炯受宠若惊。少室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其山分东西两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相传夏王启的母亲生下启后,便化为石头在嵩山。少姨是启母的妹妹。早有人在太室山立启母庙,在少室山立少姨庙。唐高宗于此年二月带领武则天和太子巡行嵩山,在武则天的鼓动下,高宗下令对两座女神庙培修并立碑纪念。经过严格遴选,《启母庙碑》由文章大手笔崔融撰写,《少姨庙碑》则由杨炯撰写。两篇碑文,堪为唐代骈文的典范之作。兹录杨炯文中写“少室山”形势一段,以飨读者:

少室山者,山岳之神秀也。凭河图而括地,用遁甲而开山。发挥宇宙之精,喷薄阴阳之气。壁立而千仞,削成而四方。北临恒碣,犹如聚米;南望荆衡,才同覆篑。共工氏触皇天之八柱,未足拟议;龙伯人钓溟海之三山,无阶乡像。考於《含神雾》,白玉犹存;验於《山海经》,黄花不落。其名有序,则太室西偏;其位可知,则嵩高佐命。若乃乾坤之所合,雷雨之所交,仰躔七星之野,俯镇三河之曲,朝市临於域中,枢械正於天下。六合交会,於是有天帝之下都;九州名山,於是有灵仙之窟宅。

也许正是因为两篇优秀的碑文的缘故,杨炯和崔融俩人于次年七月,均被推荐为崇文馆学士。杨炯的官职是太子詹事府司直。初到崇文馆,杨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新鲜。他曾对崔融说:“此中草木,咸可为赋”(《崔融·瓦松赋序》)。并创作了著名的《青苔赋》、《庭菊赋》。粤若稽古圣皇,重晖月光。开博望之苑,辟思贤之堂。华馆三袭,雕轩四下。地则经省书坊,人则后车而先马。相彼草木兮,或有足言者;吁嗟青苔,今可得而闻也。借如灵山偃蹇,巨壁崔魏,画千峰而锦照,图万壑而霞开。王孙逝兮山之隈,披薜荔兮践莓苔。怅容与徘徊,一去千年兮时不复来。至若圆潭写镜,方流聚玉,苔何水而不清,水何苔而不绿。渔父游兮汉川曲,歌沧浪兮濯吾足。桂舟横兮兰桤触,浦溆遭回兮心断续。别有崇台广厦,粉壁椒涂,梁木兰兮椽玳瑁,草离合兮树珊瑚。白露下,苍苔芜,暗瑶砌,涩琼铺。有美人兮向隅,应闭门兮踟蹰,心震荡兮意不愉,颜如玉兮泪如珠。请循其本也,见商羊兮鼓舞,召风伯兮电赴。占顾兔兮离毕星,雷阗阗兮雨冥冥。皓兮荡兮,见潢污之满庭;倏兮忽兮,视苔藓之青青。而其为状也,幂历绵密,浸淫布渡,斑驳兮长廊,夤缘兮枯树。肃兮若远山之松柏,泛兮若平交之烟雾。春澹荡兮景物华,承芳卉兮籍落花。岁峥嵘兮日云暮,迫寒霜兮犯危露。触类而长,其生也蕃,莫不文阶兮镂瓦,碧地兮青垣。别生分类,西京南越,则乌韭兮绿钱,金苔兮石发。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其为谦也,常背

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唯天地之大德,匪予情之所任。

(《青苔赋》)

日之贞矣,于彼重阳;菊之荣兮,于彼华坊。含天地之精气,吸曰月之淳光。云布雾合,箕舒翼张。郁兮蔓衍,郁兮芬芳。珉枝金萼,翠叶红芒。其在夕也,言庭燎之晰晰;其向晨也,谓明星之煌煌,尔其万里年华,九州春色,花的烁兮如锦,草绵连兮似织;当此时也,和其光,同其尘,应春光而早植。及夫秋星下照,金气上腾,风萧萧兮瑟瑟,霜刺刺兮棱棱;当此时也,弱其志,强其骨,独岁寒而晚登。雨还风去,天长地久,纯黄象于后土。故寻药而菊衣,轻体御于神仙。故登山而菊酒,文宝采之而羽化,康公服之而不朽。东极于是长在,南阳以之眉寿。胡太尉之允诚,光辅汉庭,万机理,泰阶平,及暮年华发垂肩,秋菊落英,触邪涤瘵,于焉永贞。钟太傅之家声,彝伦魏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降文皇之命,修彭祖之术,保性和神,此焉终吉,君章请老,岁久悬车,秋风生兮北园夕,白露湿兮前阶虚。伫闲庭之旷邈,对凉菊之扶疏。人生行乐,孰知其余。渊明解印,退归田野,山郁律兮万里,天苍莽兮四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归去来兮何为者。若此窕窈重闱,亘青锁兮接皇扉;深沉大壮,通肃成兮连博望。乃有邕乡贵族,薛县名家,共汾河之鼎气,同庶子之春华。朝游夕处,徘徊顾慕,叹摇落于三秋,伟贞芳于十步。伊纤茎之菲薄,荷君子之恩遇,不羡池水之芙蓉,愿比瑶山之桂树。岁如何其岁已秋,丛菊芳兮庭之幽。君子至止,怅容与而淹留,岁如何其岁将逝,丛菊芳兮庭之际,君子至止,聊从容以卒岁。

(《庭菊赋》)

垂拱元年(685 年)正月,唐中宗李显即位,身为东宫官员的杨炯似乎看到了飞黄腾达的曙光。然而,好景不长,杨炯的希望就化为泡影。李显在皇帝位上只坐了不到两个月,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于是,东宫官员们又被安排在等待发配的板凳上。政局的动荡使杨炯深感不安。

屋漏又逢连阴雨。就在杨炯感到前途未卜、茫然失措的时候,得悉从弟杨神让参与了去年的徐敬业扬州起兵。这样,杨神让的父亲、杨炯的伯父杨德干受到牵连伏诛。杨德干本是杨炯引以为自豪的本门长辈,高宗朝历任泽、齐、汴、相四州刺史,以威严著称。下属当面不敢说,背后却盛传:“宁食三斗炭,不逢杨德干”。可见其为政残酷。

杨炯也因从弟杨神让的缘故受到牵连,被发配为梓州司法参军(梓州,治郭县,即今四川省三台县),杨炯在梓州参军任上遇到一位令他多少有些尴尬的上级,那就是梓州长史刘延嗣。刘延嗣于文明元年(684 年)为润州司马。徐敬业扬州起兵攻打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刘延嗣固守不降。润州城被徐敬业攻陷后,刘延嗣也被落入敌手。徐敬业劝刘延嗣投降,刘延嗣严辞拒绝,说:“延嗣世蒙国恩,当思效命。州城不守,多负朝廷。终不能苟免偷生以累家族,岂以一生之故,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徐敬业大怒,下令杀掉刘延嗣,后因有人相救得免。武则天平定扬州起事后,刘延嗣应以功臣升迁,却因与裴炎有近亲关系而被任用为梓州长史。裴炎是被认为有与徐敬业里应外合推翻武氏政权重大嫌疑的朝廷重臣,在扬州起事最紧张的时候,武则天处死了裴炎。

如今,杨炯与刘延嗣走到了一起。令杨炯感到尴尬的是,不管怎么说,刘延嗣是平定扬州起兵的功臣,而自己则是“乱臣”的亲属,自己又是人家的下属,所以,处理好这样微妙的关系殊难。

刘延嗣写了一首送给其“十九兄”的诗,杨炯赶紧唱和,写了《和刘长史答十九兄》一诗,诗写道: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

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

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文,一子玉为人。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同标处落落,文质且彬彬。

共许陶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

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烽火集重固。

城势余三版,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期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

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

来朝拜休命,述职下梁岷。

善政驰金马,嘉声绕玉纶。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

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烟轮。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

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从赞扬刘姓祖德写起,继写刘延嗣的“光辉”经历,特别是被徐敬业俘虏后宁死不屈的气节,表明杨炯对刘延嗣的仰慕之情。

在梓州任职期间,由于杨炯文名远播,所以,四面八方求其文辞者很多。先后写了《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梓州惠义寺重阁铭》等碑、铭文字。

垂拱四年(688 年)秋,杨炯在梓州司法参军任上秩满。他在告别了梓州地方官后,沿嘉陵江、长江过三峡离开蜀地。经过三峡时,杨炯写下了著名的《广陵峡》、《巫峡》、《西陵峡》三首诗。接着,杨炯由江陵北上,经过襄阳、南阳,于年底回到洛阳。

在洛阳等待改官的时间里,杨炯静观时局的变化。武则天为了登上皇帝宝座,精心策划,机关算尽。为了制造舆论,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于这年四月派人在一块白石上凿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奉表上献,说是从洛水捞得。武则天十分高兴,认为这是莫大的祥端,命名这块白石为“宝图”。五月,武则天加尊号“圣母神皇" ,从此即称“陛下”。接着,各州先后报来几起雌鸡化雄的消息,都是迎合武则天应天命的祥瑞之兆。在这种风气的助长下,已进入不惑之年而才高位下的杨炯,也不能免俗地参与其中,写了一篇《老人星赋》,献给武后。

赫赫宗周,皇天降休。丽哉神圣,皇天降命。开纲布纲,发号施令。河山图兮五云集,天垂象兮三光映。南极之庭,老人之星,煜煜蝓蝓,煌煌荧荧。秋分之旦见乎丙,春分之夕入乎丁。配神山之呼万岁,符水德之兆千龄。晃如金粟,灿若银烛,比秋草之一萤,状荆山之片玉。浑浑熊熊,悬紫贝于河宫;晔晔哺啼,曜明珠于汉水。其光也如丹,其大也如李。稽元命之攸述,按星经之所纪。见则化平主昌,明则天下多士。经始灵台,嵯峨崔巍。星则唐都讲艺,气则王朔呈材。书观云物,夜察昭回,睹南郊之炳耀,欣北极之康哉。三公辅弼,庶官文武,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瞻太霄而踊跃,伏前庭而俯偻。万人于是和歌,百兽于焉率舞。穆穆神皇,受天之祥。邈矣台州之北,窗然汾水之阳。贞明也者,日月同光;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一.北宋诗的发展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宋代馆阁之臣酬唱的风气到真宗朝达到极盛,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咏物诗。西昆体诗人最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歌词藻华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因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欧阳修《六一诗话》)但西昆体对晚唐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元人方回认为“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瀛奎律髓》),这是很有见地的公允之论。 西昆体的致命不足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另外,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也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合,西昆体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也和道统文学观日趋强化相抵触。这些也是它遭到批判、最后衰歇的根本原因。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这些诗人除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惆怅,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只有林逋、寇准等人的诗歌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晚唐体”诗人对后代诗歌在语言上喜欢翻新出奇倾向的出现,有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晚唐体”诗歌意象单调,形式呆板,所表现的情感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色彩比较单一。 ```二.北宋中期诗歌的全面繁荣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是在宋代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在这里起着中枢作用的是欧阳修。欧阳修的诗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欧阳修作诗,力矫西昆体的不良诗风,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他本人不少的诗文创作,都是涉及具体的社会问题、有感而发的,还有不少诗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这些诗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所以与西昆体同类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 欧阳修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欧诗的散文化,首先表现在以古文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其次是句子结构的散文化;欧阳修古诗几乎通首散行,长短句杂出,骈偶对仗者甚少,句子结构与散文无异;再次是诗中直接运用散文常用的语气助词或在句子中用介词及结构助词等。欧诗之散文化,以其新异的面貌起到了打破诗歌常

简论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地位

简论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地位 从太宗时期到武后时代,宫廷诗有所变异、改造和超越。这时诗坛呈现出交叠与过渡状态。而在“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就是号为四杰的王、杨、卢、骆。他们在前代诗歌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和创造,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开创了昂扬基调与壮大之美的诗歌新潮流与趋向,为一代唐音的繁荣拉开了序幕。 一、身份人格: “四杰”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阶层,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士族门阀那一套家教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荡不羁,有任侠之风,而这一点是从四杰开始的,但在四杰的人格构成上,最为明显的还是儒家为君辅弼、积极进取的精神。身处帝国初兴的唐初,相对开明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加之“贞观君臣反复歌咏的匡时济世的精神,在中下层文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身处宫外的四杰呼应了这种时代气息,急于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了锐意进取、渴求建功立业的热情、幻想,这是儒家积极用世之心在“四杰”身上的典型体现,他们有着“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幻想,有着“名与日月悬”(卢照邻《咏史》)的远大抱负,充溢着博取功名的热烈情绪和奋发有为精神意气。 闻一多先生言四杰“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为悲惨”,即他们的行为都有脱略规矩之处,身世遭遇与功成名就的宫廷诗人不同,他们总是挣扎在权利中心的边缘,如骆宾王最后则走向极端,彻底摆脱了王权的向心力,加入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队伍,并拟写了名闻天下的《讨武氏檄》。 闻一多先生又说“四杰”:“都曾经是两京和成都市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闻一多先生这一段话中透露出一个信息,随着生活范围和审美视野的扩展,与宫廷诗人不一样,他们更多的带有市井的轻薄、放纵、大胆、自由。 二、审美风格 贞观诗人、上官仪、文章四友、沈宋主要是从诗歌的形式体制、声律、词采方面去构筑诗歌的空间,未脱齐梁诗的雕藻绘采旧习,格调低迷轻艳。直到高宗、武后朝,“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四杰”以不同于宫廷诗人的独特的精神风貌进行诗歌创作,打破了初唐诗歌在齐梁旧习中近半个世纪的徘徊的局势,初步显露出唐诗刚健面目。 “四杰”以健康的儒侠互补的人格进行诗歌创作,就使诗歌具有一种“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一种遒壮刚健的风格,体现出一种壮大之美,而在这方面最具有典型性的莫过于游侠边塞诗,或者说游侠边塞诗成为四杰儒侠互补的人格精神最完美体现。 在这些慷慨壮烈的诗篇中,一方面是“惟当死报君”的忠于朝廷的赤胆忠心和“会见立功勋”的功业热情幻想,体现儒家忠君进取、奋发图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品质,而另外一方面,更有“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的尚武精神和“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卢照邻《刘生》)的急人之难而不爱其躯的牺牲精神,有“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的功成不受勋的豪侠胸襟,这些无疑都是传统儒者所欠缺而为侠者所长,以这样的精神人格抒写诗篇,抒情主人公形象自然有别于魏晋以来沉迷声色、熏香傅粉、刚气都尽的门阀士族形象,呈现为虎虎生风、刚健孔武的英侠少形象,进而形成诗歌遒壮飞动的审美风范。 这样的美学风格同时也延展到其它题材的诗作中,如反映羁旅行役、山川风物的诗篇中,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此地燕丹别,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此为送别诗,但“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建功立业的抱负、壮志难伸的痛苦、激昂慷慨的情怀,都寄之于对古代英雄侠客的深切向往中,写出一副英雄肝胆。四杰中,只有王勃未涉及游侠边塞题材,但十四岁时的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宏愿:“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所以其诗风与其他三位诗人和谐一致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中贯穿着两条意脉:惜别之情与劝慰之意,惜别之情伤感,劝慰之意催人奋发,两条意脉交叉在第二联,惜别之情由显到隐,劝慰之意由隐到显,所包含的意蕴很明显:大丈夫当以建功立业为重,不要为离别的儿女私情所困扰,从而使诗歌摆脱了萎靡纤弱的格调而呈现出高旷境界、刚健的骨力,而即使是抒写离别悲哀的作品如他的《别薛华》一诗仍沉潜着一种功业难成的抑郁不平之气,正是这种不甘“憔悴于圣明之代”(王勃《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

诗人介绍_初唐四杰

古代诗人小报--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 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竹园小学四<三>班陈嘉璐

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答案 (2)

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答案 1、下边的雅称分别是哪位诗人的?请填写在括号里。 诗仙诗骨诗狂诗杰大李杜小李杜 陈子昂——(诗骨) 王勃——(诗杰) 贺知章——(诗狂)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李商隐、杜牧——(小李杜) 李白、杜甫——(大李杜) 2、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一直被

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草船借箭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 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水浒传》中的“智多星”(绰号)吴用,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播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3、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你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 4、能够与“花和尚”形成工整对仗

的一个短语是(C) A、智多星 B、青面兽 C、黑旋风 D、豹子头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中所写的“魏武”指的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其中“遗篇”指《观沧海》。 6、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都写过石头: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红楼梦》曾名为《石头记》,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竟是一尊石猴子。 7、《智取生辰纲》出自我国古代名著

《水浒传》。这则故事中因丢失生辰纲后来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是杨志。8、与下列对联、诗文有关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三国演义》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9、《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 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他寄人篱下,

唐初四杰都唐诗发展的贡献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试论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学生 指导教师 年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学院文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年1月

试论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摘要:史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独具美学特质的唐诗始肇时期特别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的诗群;其诗作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是诗歌的题材内容还是诗体的形式,抑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开唐诗发展风貌。本文将对初唐四杰诗歌的题材内容、诗体的形式和诗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以明确四杰在唐诗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把握初唐诗歌极其整个诗歌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初唐四杰、时代背景、诗歌风格、艺术贡献 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而四个人的创作个性又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一、初唐四杰介绍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他一生只作过邓王府的书记,九品的新都县尉这类小官,后来久困长安市井,晚年又身患残疾;却心比天高,渴望做一番“名与日月悬”的大事业,这就使他的诗歌产生了“有时无命”的悲激不平之气。最著名的作品是《长安古意》。 骆宾王 骆宾王,曾在道王府供职,做过县主薄,升为侍御史后不久得罪上官入狱。被贬为临海丞,弃官而去。后来徐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任府属,兵败后不知所终。他才气纵横,一身傲骨,却长久不得升迁,又遭幽絷,内心的激愤不平可以想见。他也写过少量五言律诗,其中《在狱咏蝉》最为工致: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初唐四杰代表作品选

滕王阁序------------------------------------------------------------------------------------------------------------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从军行---------------------------------------------------------------------------------------------------------------杨炯 长安古意---------------------------------------------------------------------------------------------------------卢照邻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在狱咏蝉---------------------------------------------------------------------------------------------------------骆宾王易水送别---------------------------------------------------------------------------------------------------------骆宾王咏鹅---------------------------------------------------------------------------------------------------------------骆宾王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 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 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 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 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 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 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 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 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 制作人:张莉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初步把握四杰的创作概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已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 二、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 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王勃诗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骈文佳作。 杨炯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从军行》。 卢照邻的代表作是七言歌行《长安古意》。 骆宾王的代表作是《在狱咏蝉》。 三、王勃

小学生文学常识试题(答案)

小学生文学常识试题(含答案)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的朝代,帮助大家以后的学习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 .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春秋》 3. 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 ( 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答案: 1. 屈原 《离骚》 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 ),字( ),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 答案: 1. 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2. 儒家 丘 仲尼 教育 2." 四书五经 "," 四书 "| 指 《 》, 》《 " 五经" 指《 》 》《 》《 答案: 1. 《诗 经》、 论语》 2." 四书" :《大 学》 中庸》《论语》 孟子》、《诗》《书》 《礼》 易》 ),他的代表作《 》 4.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 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 (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 )、( 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 精卫填海、黄帝战 ) 、( )、 ); 名( )学派的代表人物, )家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 II )撰写的 ,与司马光的《 》,》并称" 乐府三绝2. 汉赋四大家:()、扬雄、( 答案:1. 司马迁《史记》 2. 司马相如、班固 1、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 2、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答案: 1《汉书》班固 2. 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 乐府双壁指的是 答案: 1. 蔡琰(文姬) 2.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鲁迅 ) 。 》、 《 )、张衡 资治通鉴》 》,作者是东汉的 》加上《 《木兰诗》)《秦妇吟》 指的是()、(七步之 才" 这个成语就是由()的《 》为 1. 建安" 三 曹)," II ( 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诗得来的。其 2.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答案:1. 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七步诗》曹冲

历史趣谈:杨炯简介 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杨炯简介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导语: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六年(661)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县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 生活常识分享

小学——文学常识填空题

二、填空题 21.以下两副寿联分别是苏轼和乾隆写给两位寿星的,猜一猜,这两位寿星分别是几岁?(1)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古稀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作家叶文玲的笔下,书的代称是长生果。你知道下面的词语是谁的代称吗? 园丁——()桃李——()青丝——()杏林——()手足——()巾帼——()须眉——()高足——()23.趣味拓展题。 你知道下面的世界之最吗? 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界最高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世界最长的城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世界最深的裂谷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比比猜猜。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我国古代有许多经典的神话故事,或许你也听过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给你讲过一些。下面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的几幅图片,你能猜出他们的名字吗?必要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哦!

25.填空。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诗的前两句写北国风光,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心情,后两句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是一首发自肺腑的感人的()诗。《赠汪伦》是()代诗人()的诗,作者用()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26.填空。 1、《所见》是清代诗人写的,刻画了一个的牧童的形象。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写出你课外阅读的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文章。 书名(或者文章名)是:。你认为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3、写带“风”的古诗句。(至少写两句); 4、本单元所学课文中的哪个人留给你很深印象?为什么能留给你很深的印象? 27.填空。 (1)在诗句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地名。 ①但使飞将在,不教胡马度。②即从穿,便下向。 ③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④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作。 (2)请写出你家乡的两个地名,并分别说说它们的来历或含义。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卜算子·咏梅》代诗人写的。表达了他郁闷愁苦的心情的诗句是、。 2.金黄色石粉凝成的池边,像,将这些池子一个一个连接起来,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1.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诗经》2.《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离骚》,作者屈原 4.屈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哪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6.先秦时期的历史着作主要有哪几部?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哪一部?《左传》 8.《汉书》、《左传》、《论语》和《国语》,哪个属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9.《战国策》这部历史着作采用的是什么体例?国别体 10.秦代李斯的代表作品是哪篇?《谏逐客书》 11.《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是什么身份?门客 1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的对象是谁?共叔段13.“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

14.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先河的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史记》,作者司马迁1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16.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的诗集是哪部作品,编者是谁?《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被后人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哪部作品?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18.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什么特色?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19.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谁?陶渊明 20.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是指哪一位?王维 21.鲍照诗作风格劲健,富有文采,他对哪种诗体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七言诗 22.“永明体”具有怎样的特色,是谁创造的?“永明体”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属于什么体的小说,作者是谁?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世说新语》

初唐四杰杨炯

初唐四杰杨炯 如何才能过活这一生?这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问题。历史上的诸多风流人物,享受着世间的权力和声名。可是到头来,他们对自己的一生却充满着悔恨。更不必说普通人了,悔恨更多。 杨炯也曾无数次自问过这个问题,他找到了答案。与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同列“初唐四杰”的他,是唯一得以善终的人,其他三人皆下场凄凉。历代学者评论初唐四杰时,都认为杨炯的才华是四人中最低的,甚至觉得他不配与其他三人并列。不仅是后世之人如此说他,当世之人也都百般非议过他。而杨炯作为一位文人,怎么可能不爱惜自己的文名。但是他却没有选择反驳,而是选择了沉默。生命的成长过程是把不接受逐渐变成接受,容纳所有的好与坏。 杨炯的成长历程中,藏着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的最佳答案。 01 他与其他三人一样,自幼被称为神童,聪敏而博学。初唐时期,朝廷为了吸纳天才专门设立了童子举。杨炯在九岁时童子举及第,待侍弘文馆。还是孩子的他,就已经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官领工资了。这一点是许多唐代诗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目标,他的起点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可是天才也有着自己难以解决的困局,杨炯在弘文馆苦苦等不到升职。他从一位孩童变为少年,又从少年变为青年。眼看都要三十而立了,他却始终被困在弘文馆,找不到出路。面对朝廷的冷视,他无数次地想要离开弘文馆,去寻找外面的天地。 诗人太多心高气傲,受不了不公的遭遇与冷遇。特别是少年时期的诗人,骨子里还充斥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可是杨炯却表现出了与大多数诗人不一样的一面,他选择了接受着一切看似不好的安排,独自面对无人赏识的寂寞,压制了自己年少的心气。 唐高宗上元三年,杨炯为了更快升职,又参加了科举考试,再次高中。可是朝廷给两次进榜的他只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秘书郎职位,他再次受到了冷遇。年近三十,却还是一个九品的芝麻官,他心里终究有点郁勃不平。 他通过诗作宣泄着自己心中的愤懑,寻找着心灵的慰籍。待他发泄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沉住心气,继续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如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遭遇和杨

古代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古代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习题 1、《诗经》因保存下来的诗歌有 305 篇,又称“诗”或“诗三百”,是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该诗歌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其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3、历史上把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大师合称为“孔孟”。 4、庄子名周,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5 6、司马迁,字子长,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 8、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儿子曹丕、 曹植并称“三曹”。 9、诸葛亮,字孔明,曾隐居隆中,后来做了蜀国的丞相。《出师表》是千古 传颂的名篇。 10、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谁?陶渊明 11、苏轼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是谁?王维 12、“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3、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称他为“诗仙”, 也称“酒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14、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的诗歌 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人尊成为“诗圣”。他和有“诗仙” 之美称的李白合称为“李杜”。 15 16、被世人称为“小李杜”的是晚唐时的哪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中的名句 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8、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三苏指苏轼苏洵苏辙。作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19、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各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豪放派,代表是苏轼、 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是柳永、李清照。 2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代表 作,他自号“放翁”。 21 23、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口号是哪句话? 24、明代的拟话本“三言三拍”分别是指那些作品? “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25、鲁迅先生把哪四部作品并称为晚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各自的作者是谁? 刘鹗的《老残游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 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30、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试题整理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 名词解释 : 1、 初唐四杰 他们是王勃,杨烱,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其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风代表了与宫廷诗风不同的一般士人的诗风。其代表作有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2、 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 3、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宋谢灵运,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较高。王维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鸟鸣涧》等,孟浩然和王维齐名,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4、 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盛唐边塞诗全面成熟。该派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诗人及作品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5、 诗史 “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代表作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 6、大历诗风 大历时期的诗人司空曙、李端、卢纶等的创作风格,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但这时期的诗歌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格律规整,字句精工,大多是五言近体。 7、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个 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 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代表作韩愈的《晚春》 、孟郊的《游子吟》。 8、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也指对不公平的事表示不满。 9、元白诗派 中唐元和时期诗歌流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与韩孟诗派是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衰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 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诗歌。代表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 10、小李杜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自从孟郊、韩愈等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以后,元和诗坛上的那种活泼与锐气的诗风也逐渐消失。直到杜牧、李商隐等一批青年诗人的崛起,才使晚唐诗风摆脱一种没落的风气,重新出现生机。杜牧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且杜牧身上那种贵族气质、世家遗风使他的诗充满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商隐心中的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心理使他的诗郁积了感情的缠绵情结。代表作李商隐的《无题诗》和杜牧的《山行》、《清明》等。 11、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由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得名。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代表作黄庭坚的 《登快阁》,陈师道的《田家》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