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笔记资料(超全超实用)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笔记资料(超全超实用)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笔记资料(超全超实用)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笔记资料(超全超实用)

课程地位与所占学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既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法学的观点来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系统地概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涵盖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整个学科领域各主要门类或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

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本科段11门必考课程之一,现共计4学分。

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国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以及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进一步实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程在1999年以前的名称为“环境法学”。之所以现在将该学科定名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是基于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在1997年底对全国法学学科所作的调整而重新确定的。总的来讲,现在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不仅涵盖了原来环境法学的内容,而且还增加了有关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法的内容,并且还扩充了国际环境法的内容。从性质上看,名称虽然改变了,但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实质性内容却没有改变,因为自然资源和生态都属于“环境”的范畴。因此,1999年重新编写的教材,一方面是为了与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所定的法学学科名称相对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原来的教材成书较早,内容已经过时,需要重新修订。

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与经济法学中的自然资源法还存在着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们的目的不一样。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强调的是保护环境和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资源,它主要着眼于对环境及其利益的保护,其目的是使人类行为符合自然的规律,使人类的社会、经济能够得以“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对人类生存基础-环境的保护是直接的、全面的;而自然资源法的目的则主要在于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从而使经济能够得以“持续地”发展,这种管理或保护主要着眼于对经济利益的保护,而对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来说则是间接的。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把握重点。

课程基本结构、体系及基本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它是一门在理论上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课程。学习本课程,既要具备充实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当全面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法学体系,从而为继续学习各部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对人类行为的不断反思,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地发生改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可以直接服务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对我国环境与资源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以及对有关环境与资源纠纷的处理等具有直接的运用价值。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将所学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应当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知识的理解。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在于:

第一,了解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法制观念。

第二,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国际环境法规范,以及各类规范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

第三,加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相关部门实体、程序法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正确运用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保证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目的的实现。

第四,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能力,以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材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科书,因此有必要结合课程的学习,对该教材的基本体系与结构在此作一简要的解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科书共有四编,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及国际环境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编,主要集中介绍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介绍本学科所涉及的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环境标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共11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编,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对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安全管理的规定,共7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编,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土地资源保护法、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森林资源保护法、草原资源保护法、渔业资源保护法、矿产资源保护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以及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共9章。

国际环境法编,内容主要包括:国际环境法概述、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环境与资源的法律保护,共3章。

对于学习本课程的考生而言,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的能力,使考生能够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法律专业同课程的结业水平。

学习方法

新修订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材无论是在字数,还是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与原来的教材有所不同。特别是从第二编开始,每一编都有大量的内容。考生可能会由此而产生一些畏惧感:这么多内容,自己时间又有限,怎样才能学好呢?

从过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与辅导、指导复习、出题考试和评分阅卷等的经验看,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有的考生学习和复习时间并不太长,但是方法得当,考试能够得以通过;而有的考生又是参加辅导班,又是收集大量参考书,然而效果却不好,考了几次才勉强得以通过。因此,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教给大家一些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考生在拿到教材后,应当先将教材浏览一遍,特别是必须对教材的体系和主要内容要有所了解,这些只能通过通读教材和阅读目录的方法才能达到。

第二,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学习一定要有计划,这是学好、考好本课程的关键。考生可以拟订出季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以及日计划,安排和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生活的相互关系。可能有人会认为,我过去也没有做计划,不是也照样考过来了吗?当然,不是说只有制订了计划才能学好、考好,而是强调计划及其实施的重要性。希望考生能够学会这个方法,因为它不仅仅是针对学习的,而且也针对怎样成材和做人、做事的。

第三,循序渐进地分编、分章系统学习。最好的学习顺序就是从第一编开始,因为第一编是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论部分,除了有关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所有共同性的理论性内容都写在了第一编中。因此,考生应当按照章节的安排,系统地逐步进行学习。

第四,结合对教材的学习,认真分析大纲对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考核要求,并做好笔记,必要时在书本上按大纲要求勾画出考核内容。

参加自考考试的每一位考生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在刚刚接触到一门新学科时会觉得头绪太多、内容太乱而无从学起。实际上这是每个人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原因是对该门知识不了解。因此,对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反复学习,对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第二、三编的各章中,主要是对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作出的论述。而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如监督管理原则、制度以及管理方法、政府与主管部门的职权和职责、单位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法律法规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初步筛选,就可以排除许多重复性问题。

第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习的进展选择高质量的辅导教材或者辅导练习题,既可以模拟考试内容,又可以自我进行检测。但是,在考试尚未来临时考生不要将重点放在辅导或者练习的参考资料上,否则就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基础知识不牢的现象,过去许多考生的失败就是“栽”在这种方法上的。在考试临近且对书本知识有所了解或者掌握的条件下,则可以通过多做一些辅导练习来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弥补不足。

第六,处理好自学与社会助学的关系。有条件的考生,还可以参加社会助学,因为社会助学也是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好的社会助学方式有利于使考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接受辅导与练习。

第七,处理好系统学习与重点学习的关系。学习者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应当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考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的内容,熟记识记的内容,对有关的理论要理解。要准确把握各章内容的相互联系,正确理解各概念间的异同。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和掌握重点,从而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学习重点。

第八,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高度重视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现行环境污染防治以及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中有关自然保护的规定等是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材第一编的部分以及第二编和第三编中的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在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归纳与分析而成的。因此,必须结合对教材的学习了解,掌握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章规定的内容。有时,在教材中不易明了的问题往往可能会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随手有一本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汇编或材料,就非常容易弄清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法律专业的考生应当充分关心时事政治和国际国内大事,关注国内外环境与资源保护事业以及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动向,尤其要注意收集考试前六个月国家颁布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重要的规章。因为这些也属于考试的范围。

现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汇编的教学参考书主要有:金瑞林等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专业必读法律法规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九,从学习的基本科学原理出发,应该杜绝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考试前需要集中精力,加以突破。

第十,要善于自我考核。我们认为,考核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自我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果能及时得到纠正,会使人受益匪浅,对于考生将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考生务必在接近考试前就对自己加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查遗补缺,才能在做题过程中游刃有余。

最后,考生应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并逐渐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由于本课程阐述的内容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紧密相关,学习者应当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在可能情况下收集、了解和分析实际案例,以便更深入地领会教材的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结构、题型分析及发展趋势

按照国家教育部通过的考试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当根据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并且各主考院校不得任意扩大或者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者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应当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为此,历届大纲对考试的题型作出了示范,即包含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八种。

按照大纲对本课程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可以明确地讲,在考试的试卷中,各类题型所体现的考核目标占有的比例分别为:识记部分占35分,领会部分占30分,应用部分占35分。

试卷中各试题在难易度的把握方面,总的要求是将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并且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比例一般为:易占20分,较易占30分,较难占30分,难占20分。

这里有一个问题,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之间关系如何?如何掌握从而体现考核目标呢?

我们认为,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难易度是针对考试出题而言的,能力层次则是针对考生的学习目标而言的。因此若从考核目标的角度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在各个能力层次方面都存在着各不相同的难易度。

它们的关系在于:能力层次是考核确定内容的基础,难易度是考核确定题型或者方法的标准。若结合题型分析,大体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属于易类;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属于较易类;填空题、简答题属于较难类;论述题和案例分析属于难类。当然,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使用不同学习方法以及用功深浅不同的考生而言,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就过去自考试题的不同题型对分数的分配来看,一般情况下,名词解释题约占15分,单项选择题约占10分,多项选择题约占10分,填空题约占20分,判断题约占10分,简答题约占15分,论述题约占10分,案例分析题约占10分。另外,现在的考试题型虽达八种之多,但是并不要求每次考试的试卷都必须同时全部运用它们,特别是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它们既可能在同一份试卷里同时出现,也可能只选其中的一种。就自考试题内容分析,第1—11章涉及到各种题型,其内容在出题难度上可深可浅。据经验分析,一般情况下自考试题中,总论部分的内容约占40%.因此,考生应将重点精力投入总论部分的复习。第12—18章的题型多集中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方面,与第一编法律责任结合也会有案例分析题。据出题和评卷经验分析,一般情况下自考试题中本部分的内容约占30%.第19—27章的题型多集中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方面,有时也会有论述题。一般情况下自考试题中本部分的内容约占20%.第28—30章的题型多集中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方面。一般情况下自考试题中本部分的内容约占10%。

为了使自学考试命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作程序逐步规范,从1999年4月起教育部对部分法学专业课程试行了由自考办自行组织命题的方法。这次改革所确立的命题指导思想是“在考查课程

主要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为此,在命题的操作上,以各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为标准,不考死记硬背,在试卷的结构上,对题型也进行了调整。

目前试行的新的试题结构主要由选择题(40分或35分)和非选择题(60分或65分)两部分构成。在考试内容上,要求处理好课程标准与能力考查的关系、课程内容层次与试卷覆盖面的关系,即考试内容都要覆盖到大纲中的各章,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着重考查考生掌握本课程主要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充分考虑自学考试教育的特点,尽量使试题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选择题中,要求对题型功能进行可操作性研究,使其能够考查较高能力层次(如领会、应用)的内容。试卷的选择题主要由单项选择题(30分)和多项选择题(10分)组成。

在非选择题中,要求拓展知识考查的广度,加强能力考查的深度,突出内容的开放性。同时还取消了考查目标单一,题型功能潜力差的题型,如填空题、判断题等,保留了考查功能丰富、开放性强的简答题、论述题以及案例分析题。

为了使课程考试试题和试卷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今后的考试将会逐步由教育部自考办全部统一起来。

从1999年下半年起,本课程全国统一考试将出现的标准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而地方主办的考试则会逐步改革题型。

虽然如此,我们在本书中仍然采用了填空、判断、不定项选择、简答、论述、案例六种形式,主要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全面地复习重点内容。因为从出题者的角度来看,一个出题点可能以各种出题形式加以考查,所以,知识点以多种题型出现,更有利于考生巩固所学知识。

(一)

1、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对象是(人类环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和行为)。

3、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有:(采用了目的二元论;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①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②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③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是(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完全一样)。

5、最早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6、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最基本的环境政策是(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7、被称为污染控制法的“支柱”的制度是(许可证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资源利用许可证)。

9、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

10、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11、构成环境科学中常用的环境分类依据的是(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功能;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不同要素)。

12、首先提出立法的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文献是(《21世纪议程》)。

13、属于协调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的有:)德国的联邦内阁环境委员会,意大利的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澳大利亚的环境委员会)。

1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主要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15、“三同时”制度首创于(中国)。

16、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17、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18、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中介)。

1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公民的环境权益,公民的保护环境的义务)。

20、我国立法上的“资源税”主要是指(矿产资源税)。

21、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一小时报告制)。

22、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是(保护管理费)。

23、在行政处罚中,使用最多的是(罚款)。

24、我国行政机关对环境纠纷当事人之间就赔偿责任的争议作出的处理意见的性质是(行政调解)。

25、发生在西方国家环境法发展阶段的著名公害事件有:

(①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

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③日本水俣病事件;

④英国伦敦毒雾事件)。

26、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是:(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它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它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它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里的运用)。

27、属于咨询性质的机构有:(①英国的皇家污染委员会;②日本的公害对策审议会;③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

28、根据我国环保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限期治理责任的排污者包括:(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者;处于风景名胜区的排污超标者;位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设施排污超标者)。

29、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其为公害法,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称其为自然保护法;公害法和污染控制法,容易被人理解为只限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概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全部内容;我国以前称其为环境保护法;名称不同,反映了各国环境立法的侧重点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法律院校教学计划中的官方称谓)。

30、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表述正确的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二级多元体制;二级是指我国专门立法机关的国家和地方两级;多元指除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外,国务院及其部门、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立法权;国家级立法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31、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包括:(①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

②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③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④环境标准;

⑤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32、国际上一般认为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包括:

(①环境恢复费用;②污染源治理费用;③损害赔偿费用)。

33、用环境要素保护来划分各部门法的优点主要在于(便于在研究上对该类部门法整理)。

34、关于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制度说法正确的有:

(①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实行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②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而不是考虑其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标;

③对设立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如果其污染物的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则无论其是否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都要实行限期治理)。

35、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有权对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进行批准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36、被称为“固定噪声源”的是(工业噪声源)。

37、国内首次生产的农药和首次进口的农药登记的三个阶段,包括:(田间试验阶段、临时登记阶段、正式登记阶段)。

38、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是否可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转移危险废物所作的规定是(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39、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烟煤型污染)。

40、为紧急处置一类废弃物而确定海洋倾倒区是(一类倾倒区)。

41、海洋倾倒区分为(一、二、三类倾倒区、试验倾倒区、临时倾倒区)。

42、我国制定的第一部防治水污染的法律是(《水污染防治法》(1984))。

43、《城市区域环境震动标准》将城市区域的类别划分为(六类)。

44、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有权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的机构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45、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种类繁杂、污染扩散范围大、污染危害持续性强)。

4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服务是(有偿的,要收取污水处理费用)。

47、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

48、进口列入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经(国务院环保部门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

49、在农药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农药管理条例)。

50、一类、二类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组织选划。

(二)

51、有权批准三类倾倒区、试验倾倒区、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52、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53、有权协商解决有关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是(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或上级人民政府)。

54、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55、减量化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或能源,以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56、资源化是指对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措施,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予以再利用的过程)。

57、无害化是指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或依靠当前技术水平无法予以再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妥善的贮存或处置,使其(不对环境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危害)。

58、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之间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59、《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倾倒未列入附件一和附件二的低毒或者无毒的废弃物,应当事先获得(普通许可证)。

60、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61、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

62、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是:

①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

②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惜、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③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④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的区域;

⑤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63、法律规定的不得新建排污口的区域包括:

①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

②重要渔业水域;

③海滨风景名胜区;

④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

64、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有(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广州市、杭州市)。

65、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66、国务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规定47个城市作为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到2005年6月,我国已划定了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67、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措施包括:

①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多个危害;

②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造成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③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④国家鼓励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推广多种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状况;

⑤禁止毁坏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

68、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的污染损害主要是防止:

①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直接向海域排放;

②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场或处理场污染海洋;

③沿海农田施用化肥农药污染海洋;

④陆源污染物通过江河进入海洋环境。

69、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

①《大气污染防治法》;

②《水污染防治法》;

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⑤《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70、《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海域、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71、可以经营农药的单位有:(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农药生产企业、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72、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

73、按照我国《水法》的规定,该法所称的水源有(河流、湖泊水、冰川积雪)。

74、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为行使所有权。

75、禁止侵占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修养、疗养机构,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增建不必要的其他工程设施)。

76、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有县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

77、实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具体方式是制定和执行(水量分配方案)。

78、海洋大型施网、围网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

79、采矿权:

①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即可成为采矿人;

②采矿权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③采矿权人在矿区范围内可以建设采矿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80、水土流失的民事侵权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制)。

81、土地的不同用途是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

82、我国《水土流失法》规定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83、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

84、我国《渔业法》确立了渔业生产应当实施以(养殖(为主的方针政策)。

85、矿产资源按其内容可分为(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

86、我国《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的管理体制是(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87、农村村民申请住宅地须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88、2002年颁布的新《水法》规定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89、为了及时掌握草原的变化情况,草原法还规定国家建立(草原生产、生态监测预警系统)。

90、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是(国家所有)。

91、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措施包括:

①划定区域范围,确定保护对象;

②分类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③设立保护机构,晚上保护体制。

92、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按照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

93、国家实行(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

94、耗竭性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95、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谁经营,谁防治)。

96、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的活动有(在禁渔区捕捞、使用禁用的渔具、在禁渔期捕捞、捕捞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使用禁用的捕捞方法)。

97、按照规定(征用基本农田、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征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98、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的水、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归各该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99、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资源税、资源补偿税)。

100、林业基金主要来源于:

①国家的林业投资;

②财政拨款;

③林业部门按规定提取或征收的更新改造资金;

④林业部门按规定提取或征收的育林费;

⑤单位和个人对发展林业的捐款。

(三)

101、重要放牧场、割草地、勇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草原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应当被划为基本的草原)。

102、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的零星林木、农村居民采伐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无需申请采伐许可证)。

103、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可以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

104、在国际环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渊源的是国际条约)。

105、国际环境法所确定的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的原则最明显地体现在(臭氧层)。

106、对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作出的规定最全面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07、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形成的阶段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

108、国际法历史上第一个因跨国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与赔偿的案例是(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109、迄今为止,国家环境条约体系中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内容最丰富的条约体系是(海洋环境保护条约体系)。

110、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体现的国际环境法原则是(国家主权与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

111、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国际环境法客体有(敦煌莫高窟)。

112、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洲联盟、《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

113、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114、国际社会就管理外空活动达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包括:

①各国因该采取措施避免外空事件对地球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②禁止任何国家对外空或者天体造成污染。

③各国对外空享有平等的收益权。

115、我国为了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而颁布的法律、法规包括: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11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于(1972年)。

117、确认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会议是(1992年里约会议)。

118、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19、《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于(1982年蒙特哥湾)。

120、第一部旨在防治海洋污染的公约是(《油污公约》)。

12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22、为贯彻《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而制定的议定书是(《蒙特利尔议定书》)。

123、人类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提出于(《海牙公约》)。

124、国际环境法萌芽时期是(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

125、目前调整又船舶产生的油污民事责任的公约主要是:)《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关于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公约》)。

126、国家环境主权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当然体现,具体表现为各国对其国内环境事物的最高权和对国际环境事务的平等参与权,对国际环境主权的限制只能依据国际法,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体权利,要从整体上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必然要求对各个国家的某些环境主权权利加以限制)。

127、全球性多边条约经常采用的模式的构成包括(议定书、附件、框架条约)。

128、国际环境法大的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辅助性渊源、软法)。

129、属于(软法)的有:《内罗华宣言》、《斯德哥尔摩宣言》、《里约宣言》。

130、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保障所有国家有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重要途径;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权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应当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131、国际环境法中的经济刺激措施包括:)保险、弹性许可证和联合履约、标志、补贴、税收)。

132、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133、首先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34、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阶级性的认识:(否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阶级性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理论的基本观点的)。

135、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表述:(它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它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制约而不是自然规律的制约;属于上层建筑)。

136、我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

137、根据我国《刑法》第338条的规定,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3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与(美国)。

139、我国最早规定(矿藏、水流,有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的法律是(1954年《宪法》。

140、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141、下列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主管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多为故意,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多为过失)。

142、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43、因工程需要等特殊原因而划定的一次性专用海洋倾倒区是(临时倾倒区)。

144、属于《水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的是(江河、湖泊、水库)。

14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分贝)。

146、为了防止非农业建设导致耕地减少,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

147、如果水资源规划需要修改,必须经(原批准规划的机关)。

148、我国的植树节为每年的(3月12日)。

149、转让采矿权应当在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一年)。

150、有关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

①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②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③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

151、根据我国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在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高频设备的周围,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划定的规划限制区内,不得修建(住宅小区)。

152、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除排入水体的废水外,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应当适用的法律是(《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53、用地单位因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缴纳各项正常费用以后超过1年仍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闲置费)。

154、依照我国化学危险物品管理法规的规定,为日常生活需要,可以直接向经营企业狗奶零星危险化学品的数量一般不超过(五百克或五百毫升)。

155、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156、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5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有(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共同性)。

158、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它以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为依据,有是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一般都比较具体详细,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

159、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和天然孳息与自然添附三种方式。集体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法定取得、天然孳息和开发利用取得三种方式。个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是开发利用和继承,而不存在法定取得和强制取得)。

160、海洋是(一个整体,海洋环境保护需要统一的监督管理;海洋又是个综合的环境系统,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针对海洋环境保护这一特点,《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统一主管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161、《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上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包括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

162、对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保护措施包括:(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予妥善安置;经批准后才可开发旅游资源;经批准才可进行资源开采)。

16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迁徙性海洋生物、海洋哺乳动物、产卵而流入江河或海洋的鱼类(做出了特殊的规定)。

164、关于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它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做了全面的规定、它是在《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基础上制定的)。

165、环境法中有关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规定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负载定额)律。

166、环境与资源管理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在(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社会公害的时期)。

167、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文献是(《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6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预审是由(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自然资源许可制度,它可以把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轨道;它有利于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各种活动进行事先审查和控制;它便于发证机关对持证人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169、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

170、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的机构是(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71、中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的专门法律是(《海洋环境保护法》)。

172、有权批准人工回灌补给地下引用水的水质的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173、我国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颁布的第一个综合性环境噪声质量保准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74、对违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规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决定限期治理)。

175、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176、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177、我国水资源规划分为(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

178、我国草原法规定的草原所有权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179、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交纳排污费)。

180、被称为(谨慎原则)宣言的是(《卡塔赫纳议定书》)。

181、人类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提出于)《海牙公约》。

182、国际环境合作是保障(所有管家有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途径;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家社会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18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适用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航空噪声污染的防治;不适用于从事本职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

18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185、建立海上自然保护区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186、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在立法目的上我国采用目的(二元论)。

187、世界上有名的公害案件大都发生于环境法的(发展阶段)。

188、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赦)。

189、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的以外,由(集体所有)。

190、《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191、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法中之所以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学依据是(物物相关)律。

192、狭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污染控制)。

193、村镇规划的关键是(布局合理)。

194、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预断评价)。

195、城镇居住用地的出让期限是(70年)。

196、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于直接责任人员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的(20% )。

197、中国环境立法中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念,其本职含义可作环境污染解释。

198、在我国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其核心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99、下列不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的是(海洋污染)。

200、城市污染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方法,由(国务院规定)。(五)

201、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202、规定土地不同用途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3、在已批准的农田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204、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

205、《草原法》规定,草原防火坚持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06、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在捕捞作业中误捕的水生野生动物应当(无条件放生)。

207、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是(国际条约)。

208、应该是环境保护的黄金规则的是(防止环境损害原则)。

209、下列属于国际环境条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是(《蒙特利尔议定书》)。

210、环境与资源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2)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社会关系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211、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的特点是:(主要针对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范围比较狭窄、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212、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如何贯彻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环境保护计划、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去)。

21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比较普遍采用的经济刺激的几中形式有:(财政援助、低息贷款、税收)。

214、所谓“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以机关为主的区域、以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215、2004年12月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循环经济、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固体废物进出口方面进行了重新规定。

216、《渔业法》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217、国际环境法实施的命令-控制措施有:(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估、许可证、限制或禁止性措施)。

218、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其生态学上的依据是“负载定额”律。

219、下列属于在环境法发展阶段发生的公害事件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20、关于对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解,错误的有: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正确的是依据“环境公共财产”论等、我国公民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公民有通风采光权。

221、为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项目性质、规模、地点或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重新报批;或批准后满五年方开工建设未经重新审批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处20万元以下罚款。

22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属于重大环境事件。参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23、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22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共同性是因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225、在我国环境立法上“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这种表述源于1978年宪法。

226、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不利影响,这被称为环境外部不经济性。

227、广义的环境与资源管理是指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228、我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主要体现了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229、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量最为广泛的管理制度是许可证制度。

23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231、在我国,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232、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在选择入海排污口位置时,其审查批准部门应当是沿海省级人民政府。

233、《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倾倒未列入附件一和附件二的低毒或者无毒的废弃物,应当事先获得普通许可。

234、夜间突发的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

235、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其批准单位应当为当地公安部门。

236、违法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环保部门处以罚款。

237、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对水土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采伐。

238、我国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实行分部门管理体制。

239、到目前为止,中国签署或批准70多个环境保护方面的多边条约。

240、《人类环境宣言》中第21项原则对国际环境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41、《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签署于1985年。

24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点有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共同性。

243、以下污染防治立法中,属于行政法规层次的有《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244、目前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管理机构主要有国务院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务院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

245、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方法是全面规划、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合理布局。

246、以下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说法中,正确的是:我国在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最早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其可以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起来、其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运用。

247、征收的排污费应当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污染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污染防治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

248、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管理包括:环境规划与政策的制度、环境立法、环境监测与评价、日常的环境监督、日常的环境管理。

249、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规定有:排污控制、岸滩废弃物管理、入海河流管理。

250、在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环境分类法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六)

251、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252、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253、对黄河上游的森林系统应当绝对禁止采伐,其生态学依据是时空有宜律。

254、我国设立长江水源保护办公室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区域性原则。

255、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是国家对环境管理的治理时期。

256、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25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预防为主。

258、在我国三同时制度最早规定于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259、我国自然国家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天然孳息与自然添附三种方式。我国自然集体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是法定取得、天然孳息、开发利用三种方式。我国个人所有权的取得,基本上没有完整意义的自然资源个人所有权,主要是开发利用和继承。

26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

261、进行工程建设时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治理责任。

262、退耕还林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可以延续到70年。

263、根据负载有额的生态规律,任何草原都有一定的载畜量。

264、我国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的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265、《渔业法》规定的罚款的最低限额是1 万元。

266、责令补办养殖证是《渔业法》规定的行为罚。

267、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由国家统一规定,最高为4%,最低为0.5%.

268、《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3条规定: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是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基本方针。

269、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可以进行的活动为科研观测。

27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迁移或拆除,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决定。

271、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272、针对科学存在的不确定性,环境法上出现的新的原则是谨慎原则。

273、被称为《外层空间宪章》的条约是《外空条约》。

274、日本、匈牙利的法律规定,环境法的唯一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

275、我国环境标准的主体是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276、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以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277、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法律是《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27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位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位特定工业区。对于上述三类功能区,依类别的不同,相应地执行一级、二级和三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79、《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规定,即特殊海洋区域保护和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

280、《草原法》关于草原建设的规定:鼓励和支持草原建设投资、鼓励、支持改善草原牧业条件、鼓励和支持科学发展草原、保证草原建设的政府投入。

281、国际环境争端也是国际争端,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政治方法(又称外交方法),包括谈判、协商、调查、斡旋、和解等方法;二是法律方法,包括仲裁(旧称公断)和司法解决。

282、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到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

283、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的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284、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285、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环境管理综合防治时期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是防重于治。

286、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

28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里的运用。

288、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清洁生产。

289、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290、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291、《森林法》规定,对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

292、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比照滥伐普通林区林木应当从重处罚。

293、中国环境立法中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其本质可以作环境污染解释。

294、中国现行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六部。

295、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是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296、到2005年6月,我国已划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有113个。

297、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近岸海域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减轻危害。

298、试验倾倒区是为倾倒试验而确定的,使用期不超过两年。

299、超标排污费的法律性质是行政处罚措施。

300、由于固体废物的来源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因此对固体废物实施的管理和控制也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所以在管理上采取分类管理原则。

(七)

301、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街道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蔓延。

302、海洋环境领域最早的多边国际条约是《国际防治海上油污公约》。

303、油污事故干预及应急的条约,有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1973年《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1990年《国际油污设备、反映和合作公约》。不包括《伦敦倾废公约》及1996年《议定书》。

304、属于国际法律措施在环境的保护方面所关注的有湿地、防止荒漠化、森林问题。

305、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是经济刺激方法、直接管制方法。

306、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的法规包括1979《近年来保护法(试行)》、198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岸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307、环境影响评价报国家环境总局审批的有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区的项目、绝密工程、核设施建设工程。

308、《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业、关闭五中。

30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了七类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调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310、根据污染的特性,污染可分为生物污染危害、化学污染危害、物理污染危害、放射污染。

311、目前我国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主要有《汽车定置噪声限值》、《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厂界噪声测量方法》、《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

312、法律规定,在内水、近海从事捕捞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捕捞许可证的规定进行作业。这些规定包括:作业类型、作业时限、渔具数量、作业场所。

313、国际环境合作的内容包括:增强各国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取全球和区域环保措施、对于环境突发事件要预防通知、协商和互助、防治环境问题的越界转移、制定环境损害责任的国际法规划。

314、2008年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的规定将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即根据环境的功能。

3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物物相关律。

316、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

317、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新成立的国务院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部。

318、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环保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项目。

319、依照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不公布或者未按规定公布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公布。

320、我国《森林法》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这一规定中,费用的性质属于惩罚性收费。

321、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请求环保部门处理。此处处理的性质是行政调解。

322、从预防的角度看,国家实施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以及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环境行政。

323、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324、可以对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的地方国家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325、关于域外使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情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

326、属于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区域的是文教科研区。

327、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328、我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规定,新化学物质登记证持有人应当自每次实际生产、进口或者将新化学物质转移到使用者之日起5日内,将新化学物质生产、进口及流向情况备案表提交生产者或者进口者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

329、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330、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部门。

331、依照我国《水法》的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332、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为3年。

333、依照《草原法》的规定,对国家所有的草原,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机关是国务院。

334、濒危、珍惜的野生动物属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

335、依照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入的区域是核心区。

336、在国际环境法实施的经济刺激手段中,泡泡制主要表现为弹性许可证。

337、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性文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京都议定书》。

33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是法律手段的综合性、法律规范的技术性、法律职能的社会性、保护利益的共同性。

339、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包括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法律规范、环境标准。

340、依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国务院环保部门负责审批的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区的项目、涉及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国务院审批的建设项目、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341、《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342、为防治固体废物的非法转移,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和处置、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343、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权、公民个人林权。

344、依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是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自然遗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345、被称为确立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的国际环境法辅助性渊源包括司法判例、公法家学说。

346、2007年下。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次生环境问题。

347、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制定于1989年。

348、环境法中有关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规定体现的生态规律是负载有额律。

349、《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预案》将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加以表示。其中预警级别最高的是红色。

350、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特征,它是受自然因素制约的思想社会关系。

351、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52、首次确立了公众参与原则,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是环境影响评价法。

353、根据我国《刑法》第338条的规定,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54、从理论上讲,对污染物排放实行防治的直接方法是对污染源实行行政管理。

355、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缴纳排污费。

356、依照《水体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有关的项目。

357、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限期治理。

358、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任务是防治烟煤型污染。

359、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

360、依照我国化学危险物品管理法规的规定,为日常生活需要,可以直接向经营企业购买零星危险化学品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00克或500毫升。

361、当船舶发生海难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法律规定有权强制采取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措施的部门是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362、土地复垦的责任原则是谁破坏,谁复垦。

363、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

364、野生动物按保护程度可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65、水土流失的民事侵权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制。

366、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

367、国际法历史上第一个因跨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与赔偿的案例是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368、在国际环境法中,被称为谨慎原则宣言的是《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369、迄今为止,国家环境条约体系中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内容最丰富的条约体系是海洋环境保护条约体系。

370、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内容包括: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371、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原有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保标准的,自建成或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372、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取得方式主要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天然孳息和自然添附。

373、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海洋环境保护中限期治理的适用条件是: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消减任务,或者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损害,三者有其一就应当限期治理。

2019-自考合同法复习重点-精选word文档 (2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自考合同法复习重点 自考合同法复习重点【1】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 一、合同:法律特征: 一、债:其产生的原因: 它起源于,当时将其分为 其法律特征 二、合同关系的组成要素: 合同关系的相对性(债的相对性) 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内容: 三、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合同法的特征: 合同法与特权法关系: 四、 1950年9月27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合同规章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共428条,于1999年10月1日生效 十、《民法通则》作为合同法主要渊源和基本规则主要体现:

十一、合同种类—A、双务合同:单务合同: 区分二者的法律意义: B、有偿合同:无偿合同: 区分二者的意义: C、有名合同:无名合同: 种类:区分二者的意义: D、诺成合同:实践合同: 二者的区别: E、要式合同:不要式合同: F、主合同:从合同: G、本约(本合同):预约(预备合同): H、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特征: 十二、事实行为:民事法律行为: 自考法律专业合同法复习指导【2】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 本章是关于合同及合同法的基础知识。 所谓合同。 又叫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引起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合法行为,而非事实行为。 第二、合同的目的和宗旨是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合同是当事人意思一致的;示,是他们之间的协议。 这里的意思表示一致是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均要作出意思表示,且其意思表示是平等、自愿、真实和完全一致的。 合同是债发生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谓债是发生在特定主体之间的,以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是债务人。 在债的法律关系中、债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是待定的债的主体是指债的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债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债的内容则是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由合同引起的债叫合同之债。 但无论是债的关系或合同关系,均须纳人法的调整范围之中。 合同法就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确认了我国现实法活中的15种有名合同,并进一步强调无名合同也适用其总则的热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合同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技议应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而不适用合同法。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扌 学试题及答案> LOG| YOUR LO( 某某广告设计有限么 Mil:制伐电片、电‘旧则?石駅肚、产品动画设计、广告设计、发布、 An album of paintinss of call ins card of the professional electron that make? electron, catalos product animation design, advertis?K?nt design, release, installs

2 0 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 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以下要素中不属于环境范畴的是 A.湿地 B.野生动物 C.风景名胜区 D.民俗 2.遵循生态平衡等自然规律,体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是 A.社会性 B.政策性 C.科学技术性D?综合性 3.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以下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不包括 A.检察机关 B.法律规定的具有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C.法律规定的社会团体 D.个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不适用的领域有 A.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B.渤海 r *平注D —yT別百护IV 5:国家禁止?销看象牙制品的规定符合的国际公约是 A.1989年巴塞尔公约 B. 2015年巴黎协定 C. 1963年维也纳公约 D. 1973年华盛顿公约 6.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超标排污的,责令限期治理,所处以的罚款是应 缴排污费数额的 A?1倍以上2倍以下B. 2倍 C. 2倍以上5倍以下 D. 5倍 7.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开展的活动是 A.建设排污口 B?新建供水设施 C.开展旅游经营 D.从事垂钓活动 8 ?依法对造成我国海域污染的外籍船舶行使登轮检查权的部门是 A.国务院环保部门 B.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环境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全国自考《合同法》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合同法试卷 (课程代码00230)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意思表示中属于要约的有 A、商品广告 B、招标公告 C、迟到的承诺 D、拍卖公告 2、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即合同关系 A、中止 B、消灭 C、解除 D、无效 3、由于债权人的原因,债务人在难以履行的情况下,将约定之标的提交给有关机关,以使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合同法理论称此为 A、免除 B、提存 C、抵销 D、混同 4、甲先后向乙借款三笔。第一笔5000元,归还时间在201 1年10月5日;第二笔8000元,归还时间在2012年4月5日,第三笔12000元,归还时间在2012年10月5日。甲曾 在2011年底还了3千元。现甲又向乙支付8000元,双方对这8000元是归还哪笔债务没有约定,依据法律可视为首先清偿第一笔,剩余的清偿第二笔。合同法理论称此为 A、清偿充抵 B、第三人清偿 C、代物清偿 D、新债清偿 5、一方按照他方要求完成约定的工作,并予以交付,他方接受交付的工作成果,并依约支付报酬的合同,被称为 A、买卖合同 B、承揽合同 C、雇佣合同 D、技术开发合同 6、承揽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力导致材料毁损、灭失的,如当事人没有约定的,该风险由材料所有权人负担,这一风险负担被称为 A、承揽合同的材料风险负担 B、承揽合同工作成果的风险负担 C、承揽合同工作条件恶化的风险负担 D、承揽合同的付款风险负担 7、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A、10年 B、15年 C、20年 D、30年 8、出租人与承租人约定,由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向第三人购买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受益,并由承租人支付约定的租金,在合同期满后返还或按残值购买租赁物的,为融资租赁合同。在融资租赁合同关系中,实际上存在着

最新00228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2014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D 】p50 A.原生环境问题 B.生态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次生环境问题 2.“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出自【 A 】P57 A.西周的《代崇令》 B.秦朝的《田律》 C.韩非子的《内储说上》 D.荀况的《王制》 3.环境保护组织一般指由公民依法自发成立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社会团体,也称【 D 】P77 A.政府性机构 B.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C.准政府组织 D.非政府环境组织 4.1968 年,萨克斯教授出版了《保卫环境-公民行动战略》一书,首次提出了【 B 】P78 A.“消洁生产机制”理论 B.“环境权”理论 C.“可持续发展”理论 D.“绿色消费”理论 5.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标准主要包括两类,即污染物排放(控制) 标准和【A 】P116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 D.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6.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环境费制度具体表现为征收排污费制度和【C 】P132 A.环境受益费制度 B.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C.自然保护费制度 D.环境税制度 7.当前,我国对主要污染物或重点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的领域不包括【C 】P145 A.水污染防治 B.大气污染防治 C.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D.海洋污染防治 8.在我国.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行政机关是【B 】P165 A.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公安机关 C.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D.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9.如果向海洋倾倒毒性大的物质,应当【 C 】P159 A.事先取得普通许可证 B.事先取得特别许可证 C.事先取得紧急许可证 D.倾倒在临时倾倒区 10.为解决诸如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A 】 A.《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B.《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D.《大气污染防治法》P146 11.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 】P183 A.市民甲发现有人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金丝猴,遂向野生动物部门举报 B.某高校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乙,为了研究需要捕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C.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象毁坏了丙村村名种植的农作物,后该村村民决定人力驱逐,并打伤大象 D.某个体运输户为获得免费收入,为偷猎者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藏羚羊的皮从丁市是到戊市 12.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外国人进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 B 】P193 A.省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批准 B.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 C.省辖市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批准 D.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 13.根据我国2009 年12 月制定的《海岛保护法》,国家对海岛实行科学规划【 B 】P200 A.开发优先、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B.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C.利用优先、适度保护、永续开发的原则 D.开发优先、适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14.我国地方政府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低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B 】P205 A.房地产开发 B.耕地开发 C.补贴财政开支的不足 D.耕地保护 15.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10 条的规定,石油、天然气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 D 】P229 A.1 年 B.3 年 C.5 年 D.7 年

2018年4月自考合同法00230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合同法试卷 (课程代码00230)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以招标方式订立合同对,下述属于承诺的行为是 A.招标 B.投标 C.开标 D.定标 2.下列合同巾属于实践合同的是 A。租赁合同 B.保管合同 C.委托合同D.买卖龠同 3.张某和李某采用书面形式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双方在甲地谈妥合同的主要条款,张 某于乙地在合同上签字,李某于丙地在合同上摁了手印,合同在丁地履行。该合同 订立地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 丁地 4.甲、乙二人订立一水稻购销合同,但对水稻质量来约定,合阿订立后,买方乙要求 重新协商水稻质量,甲未同意,则本合同的效力 A.无效 B. 可撤销 C.未成立,因甲提供的水稻没有质量要求 D.有效,甲、乙二入可按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水稻质量要求 5.下列合同条款无效的是 A.约定因过错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 B.乘人之危情况下订立的 C.格式合同条款排除对方权利的 D.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6.甲公司准备为乙公司作中介寻找开发楼盘的合作伙伴。两个公司签订了合同,约定 乙公司交付80万定金作为与甲公司履行合同的担保。乙公司交付定金后,却委托另 一家公司作中介,同时要求甲公司退还定金。对此要求 A.甲公司应该退还,因为合同没有履行 B.甲公司应该退还,因为乙公司没有构成根本违约,不能适用定金罚则 C.甲公司应该退还,因为合同未生效 D.甲公司不予退还,此定金条款有效 7.下列情形中属于效力待定合同的是 A.10周岁的少年出售LV包给40岁的李某 B.5周岁的儿童因发明创造而接受奖金 C.成年人甲误将本为复制品的油画当成真品购买 D.出租车司机借抢救重病人急需租车之机将率价提高l0倍 8.下列关于合同义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合同义务分为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四)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依据,掌握各项原则的作用,了解其贯穿实施,尤其重点理解公众参与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等内容。本章为重点章节,多以选择、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考生应重点掌握并领会和运用,如: 【03、10单选、论述】 、 【04、10单选、多选】 、 【05、1论述】 、 【06、1单选】 、 【07、10单选】 、 【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一、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确定依据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提出和发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具体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性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和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人类社会这五种增长趋势的起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法学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样卷2

200 级法学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B卷) 1.对于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学理上采用的是()。 A.一元论 B.二元论 C.三元论 D.四元论 2.我国现行环境标准中最核心的是()。 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的原则。 A.综合治理 B.从严处罚 C.预防为主 D.污染者付费 4.对于()的环境噪声污染的限期防治,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A.小型企业、事业单位 B.大型企业集团 C.中等规模企业、事业单位 D.所有企业、事业单位5.排污收费制度是()原则的体现。 A.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 B.污染者负担 C.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D.清洁生产6.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根据事故危害的程度,可分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A.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B.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大 C.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 D.个别、一般、特殊 7.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应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的是()。 A.土地资源保护 B.海洋污染防治 C.噪声污染防治 D.大气污染防治 8.因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而使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承担环境行政赔偿责任,受害的个人死亡的,()有权要求赔偿。 A.受害人所在单位 B.受害人所在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 C.受害人的直系亲属 D.受害人的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到的亲属。 9.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我国现在只颁布了一部综合性的法律,即()。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D.环境保护法 10.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在用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的,不得() A.生产 B.销售 C.上路行驶 D.使用 11.对船舶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是()。 A.各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 B.各级水利管理部门 C.各级公安机关 D.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 12.《海洋环境保护法》特别对船舶油污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作出规定,确定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的原则。 A.船东与承运人共同承担风险 B.货主承担风险 C.船舶登记国承担风险 D.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13.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A.居委会 B.公安机关 C.人民政府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4.世界上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一部立法是美国1976年制定的()。 A.《资源保护和回收法》 B.《有毒废物倾倒法》 C.《废物处臵法》 D.《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15.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制定。 A.国务院 B.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环保组织16.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 A.均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B.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C.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D.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 A.1棵至2棵 B.2棵至4棵 C.3棵至5棵 D.1棵 18.我国法律()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A.允许 B.鼓励 C.禁止 D.限制 19.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所有。 A.个人 B.集体 C.单位 D.国家 20.可以属于集体或私人所有的文物是()。 A.古建筑 B.古文化遗址 C.古墓葬 D.石窟寺 21.文化娱乐场所排放的噪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 A.排污许可证 B.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 C.营业执照 D.文化经营许可证 22.我国将监控化学品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是()

2019年自考《合同法》备考知识点一

2019年自考《合同法》备考知识点一 下面是2019年《合同法》备考知识点:合同与合 同法、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供参考。 本章是关于合同及合同法的基础知识。所谓合同。又叫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引起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合法行为,而非事实行为。 第二、合同的目的和宗旨是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合同是当事人意思一致的;示,是他们之间 的协议。这里的意思表示一致是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均要作出意思表示,且其意思表示是平等、自愿、真实和完全一致的。 合同是债发生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谓债是发生在特定主体之间的,以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是债权人,

负有义务的是债务人。在债的法律关系中、债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是待定的债的主体是指债的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债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债的内容则是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由合同引起的债叫合同之债。但无论是债的关系或合同关系,均须纳人法的调整范围之中。 合同法就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认了我国现实法活中的15种有名合同,并进一步强调无名合同也适用其总则的热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合同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技议应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而不适用合同法。学员学习本章内容时,应了解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债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合同关系的要素及相对性原理,理解合同的分类,了解合同法及其特征。 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是:(1)基础知识:合同的概念及特征;合同的要素;合同的分类及划分依据,并能举例说明之;合同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合同法的特征:合同法的历史发展。(2)重点及难点问题包括:合同与经济合同的关系;债的概念及法律特征;债与合同的关系,合同关系的相对性原理;债的关系的三要素及其内容;合同法与物权法的关系;合同法与民商法的关系等。

全国2016年4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的定义中心增加的环境要素是(B ) A、人文遗迹 B、湿地 C、野生生物 D、乡村 解析:考新法,课本没有。见15年《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复习中要注意新法的内容也会考。近两年的新法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 2、我国历史上,对主管官员失职导致资源破坏,土地荒芜以及提防失修,或者侵占田间街道种植作物、随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毁坏树木庄稼的行为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条文的文献是( C ) A、《伐崇令》 B、《秦律十八种》 C、《唐律》 D、《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解析:见课本57页。上述四个文件的主要内容都要掌握。其中A和D项也已经考过。 3、根据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环境污染、损害社会共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包括( A ) A、公民个人 B、有关组织 C、法律规定的机关 D、环境保护团体 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是(D ) A、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为环境保护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C、为经济发展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D、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见课本103页协调发展原则的内涵。另外,内涵中的第二点系统调发展的实质是2013年10月的单选。 5、2003年,国家发改委规划在怒江干流上建设2库13级的水电站,此举引起了重大争议。一些环保学者认为,怒江水电开发可能给怒江流域沿岸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在把这些重大不利环境影响讨论清楚之前,怒江的开发应当慎之又慎,上述观点体现了环境法的(C ) A、公众参与原则 B、受益者负担原则 C、预防原则 D、可持续发展能源则 解析:本题源于教材的案例题,具体见107页案例3.2,主要体现的是预防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而选项中只有预防原则是符合要求的。 6、下列环境法律制度中,属于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B制度的是()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解析:见教材109页第二段。 7、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D ) A、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B、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C、因经营不善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D、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解析:见教材133页倒数第五段。 8、为了杜绝地方各级政府在决定严重污染企业治理方面的不作为现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A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 D、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的规定的是(B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真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环境的形成,可以将人类环境分成人工环境和() A.生物环境B.生活环境 C.自然环境D.生态环境 2.下列罪名中不属于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A.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B.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 C.盗伐林木罪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3.狭义的环境问题也称次生环境问题,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 ()A.人文环境的破坏B.自然环境的破坏 C.大气质量水平的降低D.水体污染 4.我国的取水许可制度,不适用于 ....() A.直接从地下取水的用户B.直接从江河取水的用户 C.直接从湖泊取水的用户D.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 5.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和() A.以人类为中心B.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C.以环境为中心D.以国家经济发展为中心 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其一份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是() A.《里约宣言》B.《21世纪议程》 C.《我们共同的未来》D.《斯德哥尔摩宣言》 7.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和() A.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B.以人为本 C.切实保护环境D.公众参与

8.环境法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B.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验收 C.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建设D.同时投资、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9.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中的经济刺激措施有财政援助、税收和() A.征收排污费B.低息贷款 C.征收超额排污费D.政府拨款 10.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和天然孳息与()A.自然添附B.继受取得 C.原始取得D.传来取得 11.在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主要是征收自然资源费和() A.排污费B.自然资源使用权出让金 C.自然资源承包费D.自然资源税 12.在环境法中首次使用“公害”一词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日本D.英国 13.下列行为中,违反我国有关化学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是() A.押运员让朋友在装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舱里搭乘 B.小王向某化工专营店一次购买50克的危险化学物品 C.某五金仓库拒绝保管危险化学物品 D.因科研急需,小李将极少量危险化学品试剂快件托运给小王 14.某厂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湖泊中的鱼苗全部死亡。渔民为此向该厂索赔,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A.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费用B.饲养鱼苗所付出的劳务 C.鱼苗成长后的预期收益D.购买鱼苗的费用 15.结合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来看,“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 A.导致水资源枯竭的现象B.导致水中含氧量减少的现象

自考《合同法》简答题精选

1、简述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答: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生效的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合同是平等主体间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3)合同是当事人的合意。(4)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 2、简述合同附随义务的特点。答:附随义务具有如下特点:(1)非自始确定,随债之关系的发展而形成。(2)具有普遍性,并非专属某一类合同之义务(3)一方的附随义务与对方的附随义务,以及一方的附随义务与对方的主给付义务不构成对价关系,因而不履行附随义务不适用双务合同履行之抗辩(4)附随义务因不能事后履行而不能独立诉请履行。 3、简述利他合同的效力。答:利他合同,又称“为第三人合同”、“向第三人为给付的合同”,是指以第三人直接受领合同当事人之一的给付为内容的合同。利他合同具有以下效力:(1)受约人有义务按合同约定向受益人为给付。(2)受益人享有对受约人的给付受领权和给付请求权。(3)约定人负有不得变更、撤销所设定之权利的义务。 4、简述法律将合同行为作为规范对象的目的。答:(1)为了充分尊重行为人的意志,体现私法自治。(2)为了平衡当事人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3)为了维护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助长流通。 5、简述合同自由原则的内容。答:合同自由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缔约与否自由。(2)选择对象自由。(3)选择缔约方式自由。(4)决定合同内容自由。(5)确定违约责任自由。(6)确定争议解决方式自由。 6、简述合同成立的条件。答:合同的一般成立条件包括以下3项:(1)存在双方或多方合同当事人(2)各方当事人必须向他方作出能使合同成立的意思表示。(3)数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形成合意。合同成立的特殊条件主要是指,实践性合同的成立除具备合同一般成立条件外还应实施实物的交付行为,该实物的交付行为是实践性合同成立的特殊条件。 7、简述要约的成立要件。答:要约是一方希望和他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的成立,应同时具备下列4个条件:(1)要约须由未来的合同当事人发出。(2)要约须向未来的合同当事人发出。(3)要约人须有订立合同的确定意思。(4)要约须具备合同得以成立的必要条款。 8、简述要约邀请与要约的区别。答:要约邀请与要约的区别主要有:(1)要约邀请的目的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而要约的效果意思是与他人设立合同关系。(2)要约相对人同意要约的内容所作的表示,属于承诺,发生合同成立的后果;要约邀请的相对人同意要约邀请的内容所作的表示,属于要约,无合同成立的后果。另外,根据《合同法》第15条的规定,商业广告一般属于要约邀请,但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则视为要约。 9、简述履行地点的确定对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积极意义。答:履行地点的确定对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积极意义表现为:(1)它决定给付行为的地点与受领给付的地点。(2)它确定了违约与否的标准。(3)它明确了义务完成的空间要求。(4)它关乎合同双方的空间利益。10、简述交易习惯的成立要件。答:交易习惯的成立须同时具有下列条件:(1)交易习惯应当是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是一种业内普遍实行的行为。(2)作为交易习惯的通常做法必须在合同订立前已经存在,并为合同当事人于缔约时所知道或应当知道。(3)合同当事人没有通过约定排除,或以其他方式明示排除以交易习惯解释和补充合同的内容。(4)作为交易习惯的普遍做法不得违反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背离诚实信用原则。11、简述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法定情形。答: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有5种:(1)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2)明失公平的合同。(3)因欺诈而订立的损害非国家利益的合同。(4)因胁迫而订立的损害非国家利益的合同。(5)乘人之危的合同。12、简述无效合同的各类。答: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无效合同的各类主要有:(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合同。(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其监护人不同意的情况下,所订立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合同。(3)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4)一方以胁迫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的合同。(5)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合同。(7)损害公共利益的合同。(8)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9)其他无效的免责条款。13、简述欺诈行为导致合同无效的条件。答:欺诈行为导致合同无效的条件有:(1)一方实施欺诈行为。(2)另一方陷入认识上的错误,并与相对方订立合同。(3)一方的欺诈行为与另一方的认识错误存在因果关系,另一方的认识错误与缔约行为有因果关系。(4)欺诈方有使另一方的认识陷入错误的故意,并有使另一方因错误而订立合同的故意。(5)合同的实施损害国家利益。14、简述全面正确履行合同义务。答:《合同法》第6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全面正确履行合同义务,是指债务人应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全面正确地履行义务,以达到合同的目的。它要求履行的主体、标的、期限、地点、方式等均应合适。15、简述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成立条件。答:(1)债务的履行须债权人受领,即须债权人依诚实信用原则有协助债务人履行的义务。(2)债务须届履行期。如果未到履行期,债权人虽拒绝受领,也不承担迟延责任。(3)债务人已实际履行债务或已提出债的履行。(4)债务的实际履行或债务履行的提出须符合同的要求。如果债务人的履行不适当,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不构成迟延受领。(5)须债权人不受领给付,包括拒绝受领和不能受领。16、简述债权人受领迟延的终止事由。答:债权人受领迟延因下列事由而终止:(1)债因免除等原因而消灭。(2)债务人撤回履行之提出或对无利害关系第三人的履行提出异议。(3)债权人补正。(4)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而致履行不能。(5)双方达成延期履行或其他消灭受领迟延效力的协议。17、简述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和性质。答: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合同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表现为:(1)代位权为债权的效力,而非从属于合同债权的特别权利。18、简述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和性质。答:债权人的撤销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有害债权的行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其性质:(1)撤销权为实体权利。(2)撤销权具有双重效力。撤销权兼具形权和请求权的双重效力。19、简述合同变更的要件。答:合同的变更须具备以下条件:(1)须有被变更的合同存在。(2)须有变更合同的行为。(3)合同变更必须具备合同的成立条件和生效条件。(4)合

自考本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及答案汇总 (以下是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整理后打字打出来的,对自考生很实用哦) 1、1991年7月,甲化工厂向乙化工厂签订供货合同,规定甲向乙提供工业用三氯化磷10吨。8月初,乙因故暂时停产,于是乙根据《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提出变更合同的履行期限,同时电告甲暂停发货。9月初,甲未征得乙同意即用汽车将货运至乙。乙先拒绝接收,后经双方协商,乙同意暂为保存,并介绍由丙运输公司负责卸车。以后,在卸车过程中由于甲未向丙运输公司交代卸车的必要规则,同时又由于丙运输公司装卸工操作不慎,造成装有三氯化磷的容器阀门断裂,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外泄,使周围6.2万余平方米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事发后,乙所在地市环保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甲处以1.5万元的罚款,对丙运输公司处以5000元罚款。而甲对该处罚决定不服,认为:其一,事故主要是丙运输公司操作不慎造成的。应由其对事故负主要责任;其二,货已运抵乙市,货物所有权已转移给乙,再出事应由乙负全部责任;其三,甲厂属甲市管辖,即使处罚也应由甲市环保局做出,乙市环保局无权对甲厂进行处罚。于是甲市化工厂向乙市环保局所在地的乙市××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乙市环保局的处罚决定。 问:1、法院受理此案后,应当通知哪几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乙市环保局是否能够对甲做出行政处罚?为什么? 3、甲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 答:1、由于本案属于行政诉讼案,最后的决定将涉及其他行政处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所以法院应当通知丙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而乙则与本案的行政处罚无关不应当通知其作为本案的第三人。 2、乙市环保局能够对甲做出行政处罚,因为,污染事故的发生地是在乙市,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地方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权,所以乙市环保局对该事故的处理具有法定管辖权。 3、甲的理由不能成立。除了乙市环保局有权对甲做出行政处罚外,本案中甲的主要责任在于:首先,甲仍为该货物的所有人,而乙仅为保管人且事故并不是在保管货物后发生的;其次,甲未向丙交代清楚该化学物品必要的装卸规则,存在严重的主观过错,因此应当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2、1998年5月,某居民楼住户李某等向本市环境保护局反映,该居民楼楼下的一个酒店昼夜营业,人声喧哗造成周围居民夜间无法休息并导致失眠、血压升高等病症。经环保局监测,该酒店夜间排放的边界噪声严重超标,做出处理决定如下:1、责令该酒店立即采取措施治理噪声,并罚款20000元;2、对于李某等提出的赔偿请求,由该酒店向每户居民赔偿500元。做出决定后环保局从该酒店的银行帐户上划拨了20000元罚款。酒店对环保局的决定不服,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做出判决:1、环保局的第一项决定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59条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9-03 10:19:07 阅读2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3.环境污染: 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4.动植物检疫: 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检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在国际法上,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的参加和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3.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三同时制度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6.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自考合同法复习重点

自考合同法复习重点 自考合同法复习重点【1】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 一、合同:法律特征: 一、债:其产生的原因: 它起源于,当时将其分为 其法律特征 二、合同关系的组成要素: 合同关系的相对性(债的相对性) 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内容: 三、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合同法的特征: 合同法与特权法关系: 四、1950年9月27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合同规章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共428条,于1999年10月1日生效 十、《民法通则》作为合同法主要渊源和基本规则主要体现: 十一、合同种类—A、双务合同:单务合同: 区分二者的法律意义:

B、有偿合同:无偿合同: 区分二者的意义: C、有名合同:无名合同: 种类:区分二者的意义: D、诺成合同:实践合同: 二者的区别: E、要式合同:不要式合同: F、主合同:从合同: G、本约(本合同):预约(预备合同): H、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特征: 十二、事实行为:民事法律行为: 自考法律专业合同法复习指导【2】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 本章是关于合同及合同法的基础知识。 又叫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引起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合法行为,而非事实行为。

第二、合同的目的和宗旨是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合同是当事人意思一致的;示,是他们之间的协议。 这里的意思表示一致是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均要作出意思表示,且其意思表示是平等、自愿、真实和完全一致的。 合同是债发生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在债的法律关系中、债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是待定的债的主体是指债的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债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债的内容则是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由合同引起的债叫合同之债。 但无论是债的关系或合同关系,均须纳人法的调整范围之中。 合同法就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确认了我国现实法活中的15种有名合同,并进一步强调无名合同也适用其总则的热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合同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技议应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而不适用合同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