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公开课的认识

浅谈对公开课的认识

浅谈对公开课的认识
浅谈对公开课的认识

浅谈对公开课的认识

1什么是公开课

身为教师,几乎每个学期都要开设一堂公开课,到底什么是公开课呢?有位前辈说,公开课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示范课,二是研讨课,三是观摩课等等。我在基础教育网站上看到的解释是:“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有的同事说,公开课就是表演课,不是上给学生听的,而是上给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听的。在我看来,上公开课之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来准备课件和教案,然后紧张兮兮的等待上课,上完以后,感觉比放假还要轻松。

2公开课有必要上吗

这样看来,公开课有必要上吗?我觉得有必要,理由有三点:

2.1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见习期开第一堂公开课《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时候,我记得有一个师生问答的环节。当学生问我,河北的简称、湖北的简称是什么时,我竟然还需要看书来回答,这个细节让我脸红至今。就像老教师所说的那样,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就是要熟悉教材,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不充分,你还能拿什么来教给学生?更不用说“授人以渔”了。诚然,公开课有紧张的因素在里面,但这个教训还是陪伴我到现在,时刻提醒我,备课要充分。随着对教材的不断深入和钻研,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慢慢的在提高。

2.2可以检验教师的综合水平。在东渡初二(6)班上《西双版纳》的时候,我用多媒体播放热带雨林的动植物影片导入新课,然后展示地形图,让学生探究: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最后得出结论: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使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播放西双版纳的风光片,接着问:有什么旅游资源呢?

学生举手回答:热带雨林资源、热带动物资源、少数民族风情。

信息交流时间,让有兴趣的学生上台朗读事先搜集的资料。

有一个学生举手了,好,他上台讲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景。三分钟讲完后,又有一个学生举手了,我感到很欣慰。她介绍完西双版纳的动植物回座位后,底

《角的初步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学会画角,初步感知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学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尝试、探索等方式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感受生活中的角,理解和掌握角的特点及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物,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三、教学难点: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四、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 五、学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两根不同颜色的卡纸条(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校园情景图。 师:瞧!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在开心的做早操,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做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活动探究 1、自学例1 (1)找出图上的角并指给同桌看。 (2)告诉同桌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的实物图。 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苏教三上数学《倍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能用“倍”说明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联系“倍”的认识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借助直观、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倍的概念活动中,感受概念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联系已有认识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并与原有的知识具有联系;感受数学内容的特点,体会不同事物之间可以比较,比较的方法可以不同,对数学方法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倍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互动,拍手游戏 一、情感驱动,激趣引新 1.谈话引入。 2.出示2朵黄花,再依次出现1朵、2朵红花。 问:黄花朵数和红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3.揭示课题。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一样多,我们还可以这样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1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倍。 (板书: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黄花的朵数和红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引领,让学生明白两种数量相比,除了原来学过的多与少的相差关系外,还有着倍的关系。从差比到倍比, 2 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二、探析数理,自主建构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1)黄花2朵不变,红花增加4朵,问:这时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2朵黄花圏起来,表示1份。 (3)说明:把2朵黄花看成1份,红花有3个2朵,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就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 (4)3倍什么意思?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 2.形成概念。 (1)提问:红花再增加2朵,这时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2)先圈一圈,再填一填,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3)交流: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 (4)小结:有几个黄花的朵数那么多,就是黄花的几倍? 3.认识算法。 (1)引导:用每2朵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看出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如果要求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们结合刚才图上的分法想一想要用哪种算法,拿出练习纸,列式计算。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 开课教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长方体的认识 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铺地砖》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迎新年》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 二、说教材

《折纸》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折纸》说课稿 灵武市郝家桥小学:李翠萍 说课内容: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第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折纸》教材第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了这样的基础作铺垫,学生只要通过折纸操作,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难度就大大的降低了。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运用“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然而,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习惯了“分母相加减,分子相加减”的错误方。由此可见,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非常重要。因此,教科书安排了“折纸”这一活动,通过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的方法,目的是结合情景和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分数,并且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了,五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以及通分。学生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习本节课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顺理成章了,而且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帮助很大。本节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体会转化的思想,这些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这方面的动手操作掌握的比较好,通分是大部分孩

子最喜欢的,基于这两个方面,给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说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的活动过程,理解算理。 2、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的思想。 3、能正确的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确定这样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原因: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是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操作活动和通分,是在学 生有了这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 3、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上的作用。 说学习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2个。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的活动过程,理解算理。 2、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的思想。 确定这样的重点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说学习难点: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有2个。 1、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的思想。 2、能正确的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说学习方式:

《角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角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敖江第二中心小学林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册第38-39页例1,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活动角,三角板、圆形彩纸、小棒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这不,它们正在玩“猜图形”的游戏呢。你们想玩吗?(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圆形,露出一部分) 师: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猜完取出这个圆形)接着再依次出示一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一个长方形、三角形,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测。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圆形呢?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和“角娃娃”交个朋友,认识角这个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师:在图形娃娃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在大家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现在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校园去找找,看看角都躲在哪? (出示多媒体画面)小朋友们,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找角,教师总结。 老师这儿也有几种物体,你们从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谁来指一指? (电脑显示第39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5分钟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有平平的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板书: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本节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2.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意义的;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语言积累较丰富,表达已有条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知识需要动手操作,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开展讨论、准确表达。

学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及“想一想” 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 (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 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一个整体”的含义。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说一说”,使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即分数意义中的整体,可以是1个图形,也可以是多个图形,还可以是多组图形,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感知当整体

优秀教案《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剪刀,活动角,圆纸片,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圆纸片,带孔木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 生:想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之星送给这节课发言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有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生:指角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

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5、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 XXX XXXXXX小 学 27~29 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 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 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 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 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 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 4 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 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 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②引导小结:长方体有 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 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归纳小结: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 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 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在仔细观察、认真交流的基础 上讨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点阵中的规律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点阵中的规律》。我将这次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它从“中国古代名题”延伸到“普遍联系找规律”,其中内容广,想法深,理念新是教材的一大特色。《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4、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安排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针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理性的重组:首先利用常见的五子棋、跳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阵,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找朋友活动,为学生呈现了形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部分点阵图,让学生发现概括点阵中的规律,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一)课始激趣,兴趣盎然 出示学生熟悉的五子棋、跳棋,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象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点子图在数学中可称之为“点阵”,从而引出课题:点阵中的规律。(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 稿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七次修改) 育英小学蒋程芳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82页例1、例2,83页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九1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意义,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 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学具准备:小棒,题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蓝精灵之歌,让孩子们一起唱。 师:这是什么歌啊?(蓝精灵)瞧!(出示PPT)今天咱们可爱的蓝精灵们带来了很多的 水果,咋们去看看吧! 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 PPT出示3个苹果,6个梨子。 师:瞧,这是蓝爸爸的水果,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比梨子少3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3比6小,6比3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2个3,3+3=6. 师:在比较两个数的时候,除了发现数量之间有多和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板书:倍) 师:关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它。(补充板书:倍的认识) 二、认识“2倍”,建立概念 1、学习“倍”的意义: (1)、分一分,说一说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3个苹果圈起来看作一份(PPT演示),那么第二排6个梨子里有这

样的几份呢?请你在题单上圈一圈。(学生活动,师巡视正确圈法。) (抽生上台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生:我是三个,三个圈的。(师在黑板上演示) 师: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6个梨子里有这样的两份。像这样(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苹果的数量看作一份,在6个梨子里能圈出2个3,也就是这样的两份,我们可以说6里面有2个3,也可以说6是3的2倍,这就是6和3的倍数关系。 师:大家跟我一起完整地说一说它们的倍数关系。 (隐藏三句话) 师:如果没有这三句话了,你还能说吗?(抽生说,师板贴) (2)、PPT出示不同的“2倍”关系 师:说的真棒,蓝妹妹和聪聪也带来了些水果,他们也比较了梨和苹果的倍数关系,请 看,这是蓝妹妹的水果,她说梨子的个数是苹果的两倍。下面是聪聪的水果,他也说他的梨 子的个数是苹果的两倍?他们说的对吗?(PPT出示图,学生观察图,然后判断蓝妹妹的话)生:对的。 师:别着急下结论,请大家像刚才(师指黑板)这样,在题单上圈一圈,填一填,然后 再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师巡视,指导台下学生汇报,在抽生上台汇报。)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吧?(提醒学生“先说你是怎么圈的,再说你是怎么填的”。)学生汇报:两个两个圈,发现4里面有2个2,4是2的两倍,所以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2倍,所以蓝妹妹说的是正确的,聪聪的水果里,把4个苹果看作一份,在梨子里面4个4个圈,发现8里面有2个4,8是4的两倍,所以聪聪也说对了。(学生互动评价)师:看来大家都能判断,真能干! 师依次出示三幅图(包括前面的)追问:那同学们请看蓝爸爸的水果,蓝妹妹的水果, 聪聪的水果,是一样多的吗?(不是)那为什么都是2倍的关系呢?小组讨论一下,待会请同学汇报。 生:因为梨子的数量都是苹果的两份那么多。/因为梨子都圈的两份。 师:那是把什么看作一份来圈的呢?(学生回答,若有学生提到了苹果) 师:大家从不同中看到了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苹果与梨子的数量都是一份与两份的关系。 (3)判断笨笨的话,巩固一份数。 师:接下来再来看看笨笨的水果,(出示PPT)判断一下他说对了吗? 生:错了。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 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②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归纳小结: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在仔细观察、认真交流的基础上讨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理解,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1)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2)动手操作实践法,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用分数表示 4份3份▲▲▲△ 4份3份

《倍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拍手游戏: 师:上课之前,咱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学生) 1、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让学生说出是2下) 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听他拍得是不是3个2下? (1)生会拍:你是怎么拍的? (2)生连续拍6下: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 就用他教我们的好方法试试看,(就是刚才这道题,全班共同拍3个2)预备:(师做好示范的动作)开始!(师边拍边数1、2;空一小会儿,再1、2;再空一小会儿,1、2) 2、再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 请你们拍2个3下。预备,心里数,开始!(老师带全班学生共同拍,师口型数数,不出声音) 3、刚才咱们合作做了个小游戏,现在哪两个同学愿意到前边玩?你们俩分分工,谁先拍,谁后拍?开始吧! 4、你们想玩吗?两人一组,每人玩一次。 5、我们看这组同学是怎样玩的? 指其中的一个人:他给你出题了,你来拍,大家一起来猜他(指出题人)出的是什么题目?大家猜完后反问:你出的是 ?(换另一个学生拍)师:课下同学们可以两人一组,继续玩,现在我们开始上课,看谁最精神!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公开课 优质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初步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游戏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长方形,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是由四条什么围成的?(板书:线)它有四个什么?(板书:顶点)师:由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 (1)师:拿起你们的长方体,在它的身上找一找有没有面、线、点。围成长方体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用手摸一摸,感觉怎样?(平平的)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摸摸长方体的棱,感觉如何?(直直的)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尖尖的) (4)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如果我们想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你会提出哪些有关于面、棱、顶点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带着这些数学问题,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我们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来研究一下面、棱、顶点的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小组长把它记录在学习表格中,好吗? 1、操作实验,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把你的发现说个同桌听。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交流汇报:谁能有序地数出这6个面。(指名上台数)这两个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相对的)上面和下面是一组相对的面,前面和后面也是一组相对的面,还有左面和右面也是相对的面。 (3)师:让我们按相对的面的顺序再数一遍长方体的6个面,好吗? (4)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掌比划长方体的相对面,引导学生再次巩固:长方体有3组相对面。师: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完全相同你怎么理解?(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问:你怎么知道的? (5)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问:一定都是长方形吗?出示课件:特殊情况下有两个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完全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