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地球在公转吗》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处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看到远近不同的恒星有视觉上的位置差异。视差的存在就是公转的证据。教科书提供了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是如何被人们证实的。恒星周年视差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公转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觉差异。由此地球在公转,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观察天空中的恒星,也应当可以观察到恒星的周年视差。学生了解了这一事实后,就进一步进行推论:如果能观察到恒星视差现象,就证明地球在公转;如果不能观察到恒星视差现象,就说明地球没有公转。根据事实推理,是我们期望学生掌握的一种科学方法。

本课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圆圈(模拟公转的轨道)上观测远近不同“星星”的位置变化。教科书再进一步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天文学家贝塞尔等观测恒星周年视差的工作,从而证明地球确实在公转。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天文学家们是如何证实地球公转的,了解天文学家们在没有条件离开地球来直接观测地球运动情况下,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客观的观察来证实地球公转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模拟实验观察做出解释并进行逆向推理,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勇于冲破原有的束缚批判思维,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教学准备:给全班学生准备: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些小木条、作业本、一个红色圆纸片、两个蓝色圆纸片等。粉笔在桌上画好AB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在于模拟实验,实验前要落实“怎么看到视差”和“视差如何记录”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模拟实验

1、课前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新书推荐我发现这句话对本节课学习也验证了这句话。

2、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刚刚我就请班长把上节课大家的假说画在黑板上,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六课地球在公转吗。(板书)

3、什么叫公转?flash播放(公转就是地球围绕太阳逆时针转动,公转的周期为一年也就是一圈)

4、地球真的在公转么?我们科学是讲究证据的,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知道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呢?

5、引导学生把视野开阔,我们可以到宇宙中会有什么发现?坐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和太空望远镜观察,只要做航天飞机到太空中连续观察地球一年就知道地球在公转。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发达,让我们认识地球和宇宙很方便。

6、但是时光倒退在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的呢?科学家就是观察这些满天的恒星,恒星是一种自己能够发光发热的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是太阳,太阳地球距离达到最近时约为1.471亿千米,距离最远时达到约为1.521亿千米。由于恒星离我们很远,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就假定恒星不动。

7、我们现在来假设

地球真的绕太阳公转,当它从轨道A点逆时针运动到轨道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不同远近的1号星和2号星时,请你看1号星和2号星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会看到什么现象??

8、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能不能给你带来启发。迁移

9、教师出示游戏规则:竖起食指当做恒星,使其对准黑板上的竖线条,也当做恒星,眼睛左右互换就相当于地球公转。闭上左眼,睁开右眼你看到了什么?然后睁开左眼,闭上右眼,观察手指的位置。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10、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1号星和2号星明明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左眼和右眼观察,手指的位置方向相反,这样的现象叫做视觉误差。板书:左眼看在右边右眼看在左边

11、地球在A点观察1号恒星时,延长投影到这里(A’),如果地球转动到B点观察到恒星的位置就会到这里(B’)。

12、我们刚刚是假设地球公转的,发现了视差现象,也就是说假如我们观察到(),就说明地球在公转假如我们没有观察到(),就说明地球没有公转。天空中的星星位置不同。如果地球在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板书这种推理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陈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

13、为了更好的寻找地球公转的证据,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14、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地球、太阳和两颗恒星呢?

同学们来模拟地球,桌子来模拟太阳,蓝色纸片模拟远点的恒星、橡皮泥近点的恒星,同学们背对桌子自西向东模拟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逆时时针转,看到两个球位置发生移动来得出产生视差。

15、认识记录表提出疑问,这个表格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表格中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

计算方法:如果在同一侧,距离相减;如果不在同一侧,距离相加。

16、那么我们这节课的模拟实验该怎么做呢?温馨提醒,学生阅读。

1、古代天文学家一般都在晚上观测星空,所以在转动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背对太阳观察。

2、转一圈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要边转边画,A、B两点位置记录

3、逆时针旋转,所有同学一个一个轮流来,第一次做近时第二次做远时,到远一点的地方再观察一次

17、现在先请第4小组来示范一下,其他同学请仔细观察,有没有意见和建议。纠错:现象1:组员顺时针转动。逆时针选择。现象2:学生一直在转。转到A 或B点时,要停下来仔细观察1号恒星在2号恒星的哪边第几格?

18、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9、根据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①存在视觉上的误差。从视觉上看,两颗星都会相对观察者转动,并且与观察者的运动方向相反。

②恒星离我们远时,产生的视差大。恒星离我们近时,产生的视差小。

20、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发现存在视觉上的差异,而且这两颗恒星离我们远时,产生的视差大。恒星离我们近时,产生的视差小。如果距离再远些视差会如何?

20、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模拟实验,存在恒星周年视觉差说明了什么?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恒星周年视差就可以证明地球的公转?请你看1号星和2号星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只要观察到恒星周年视差就可以证明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因为恒星假定不动,而我们看到恒星位置发生了改变,这就说明了地球在公转。21、除了观察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比如一年四季同一时间观察到的北斗七星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科学史和科学精神不断追求不被束缚

1、以上就是我们的研究,那么天文学家们对恒星视差有什么探索呢?是怎么得到地球在公转的呢?

2、日心说需要更多科学证据支持,所以很多科学家孜孜不倦的寻找证据

3、学生阅读教材第85中的资料,并思考:什么叫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为什么贝塞尔能够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他发现的视差是多少?

4、资料中天鹅座61星的视差为0.31角秒,这个视差相当于把一枚硬币放在16千米远处的宽度,想象一下,把一枚硬币放在16千米远处,你能看到什么?

5、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1838年贝塞尔观察到恒星周年视差跨度整整295年,你有什么想说的?搞科学研究需要什么精神?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科学研究需要怀疑批判精神需要证据

6、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为什么?

7、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先假设地球在公转推理发现会有恒星视差,接着通过模拟实验证明了恒星视差的存在,逆向推理得出地球在公转拍照

板书设计:地球在公转吗

假设地球在绕太阳转证据:

公转周期1年?——视觉差异——模拟实验发现了恒星周年视差

自西向东——————————

星座位置变化

航天飞机,太空望远镜,卫星等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①两次观察,1号星在视觉上都是先相对处于2号星边,后相对运动到2号星的边,即1号星相对于2号星存在

的位置差异;

②前后两次观察,由于我们的观测距离不同,近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远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

①两次观察,1号星在视觉上都是先相对处于2号星边,后相对运动到2号星的边,即1号星相对于2号星存在

的位置差异;

②前后两次观察,由于我们的观测距离不同,近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远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2)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2)(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 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 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注意: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亦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没有)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D“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讲述: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日前后的6、了、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阳光直射的地点昼夜长短情况 日期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教科版

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 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 ok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 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 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

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后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梅州市东山中学王宇红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 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桌上蜡烛)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蜡烛火焰依次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地球的公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点时,受太阳直射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时二分二至点,总结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规律。 ⑵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⑶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情况的差异。 2.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50cm长棒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教学情 景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一些知识: 1.地球公转的轨道是?(黑板画出椭 圆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教鞭比划自 西向东)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 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板图 学生依次回 答:椭圆、自 西向东、倾 斜、没有。 拿出草稿纸 跟着画图 让学生回忆太 阳的公转,方便 下面新知识的 理解。 板图加深学生 已学知识 让学生产生对 四季划分作为 二分二至的背

1)、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2)、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什么季节?最冷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正午时分太阳升得高一些,那个季节低一些?与冷热有什么关系? 3)、一年当中,不同时间白天时间长短一样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冷热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用手电筒演示直射和斜射,让学生讨论哪种情况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下面,我们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球公转的模拟演示。讨论回答 做笔记 目光由黑板 转向教师手 中的地球仪, 观察起来 景知识的理解 理解并记忆 通过地球仪进 行地球公转的 模拟,加深学生 对地球公转的 理解。 二、新课教学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 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 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 我们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A、 B、C、D四个特殊位置时,用长棒模 拟光线,分别找出其对应的直射点。 我们先来观察D点,其太阳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受热比北半球 多,北半球处于冬季,D点在12月 22日前后,为冬至日。 再来观察A点,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此时南半球与北半球受热同样多,北 半球处于春季,A点在3月21日前后, 为春分日。 然后是B点,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 线,此时北半球受热比南半球多,北 半球处于夏季,B点在6月22日前后, 为夏至日。 最后是C点,与A点相似,其太阳直 学生积极思 考,并认真听 讲,在书中分 别对A、B、C、 D四个特殊位 置做相应的 笔记。 通过地球仪模 拟地球公转,长 棒模拟光线的 直观演示,使学 生正确理解二 分二至日太阳 直射情况的差 异。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重难点)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重点)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重难点)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完整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示范课《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地理组:罗曼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

1186.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历的时间。 2、了解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3、了解四季现象是地球公转形成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在知识方面属于“宇宙”教学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和四季的成因,了解地球自转、公转与生活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及昼夜的成因。教学难点:昼夜以及四季的成因。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现象,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以及自转的方向和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形成的;最后指导学生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此制止点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教法建议 1、引入教学时,用“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这一问题直接引入,开门见山。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学生很可能说出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形成的。但学生缺乏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或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 2、进行模拟实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昼夜成因形成的过程,可以提出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探究。在实验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也可以俩人结伴进行合作实验,并将实验的发现记录下来。 3、为了研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设计了地球公转的动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上任何地方接受太阳照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 4、在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教学中,加入动画或者视频进行引导再现,给学生形成深刻地印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经过的时间。 2、认识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3、了解四季现象是地球公转形成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中图版地理七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1)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1)(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 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思考下列问题: 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 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 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 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 (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

第五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规律。 3.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的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的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借助地球仪演示“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地球仪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地球仪和太阳代表物,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