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综述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综述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综述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综述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综述

p姚会元孙玲

货币流通就像一条湍湍不息的大河,其货币之水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每一角落,汹涌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中国近代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近代货币变化和发展也顺应着这个历史,从鸦片战争之前的/银两0和/制钱0,过渡到鸦片战争之后的大钱、铜元、银元、纸币,完成了旧式金属货币向新式信用货币的转变。特殊条件下的社会变迁和制度更迭造就了中国货币史上最具分歧、最复杂且最多变化的时代)))中国近代货币时代,由此吸引了众多的货币学专家学者的徜徉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涉足此间1,他们成为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领域中的先驱。张家骧5中华币制史6(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金国宝5中国币制问题6(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5中国之币制志汇兑6(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杨荫溥5中国金融论6(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张辑颜5中国金融论6(黎明书局1936年版)等著作,分别对中国近代尤其是晚清至民国初年的货币、金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勾勒乃至研究。汤象龙5咸丰朝的货币6(5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6第1卷第2期,1933年11月),梁启超5各省滥铸铜元小史6(5饮冰室合集6文集之二十一,中华书局1936年版),谭彼岸5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货币制6(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6第6卷第1期,1939年6月)、魏建猷5清代外国银元之流人及其影响6(5东方杂志6第41卷第18号,1945年9月),分别对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些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奠定了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无论是队伍规模和所获成果都更上一层,并呈现出以198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研究阶段的特点。1980年以前,出版的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著作不多o,其中较系统阐述中国近代货币演变发展概貌的是魏建猷所著5中国近代货币史6。魏建猷非常详细地分析了各种纷繁的货币制度,并且从纵横两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彭信威先生的5中国货币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也对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变迁做了必要的分析。献可的5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的纸币6(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对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中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及其流通做了系统的阐述和数字统计、图表展示。这一阶段,中国近代货币史的学术论文数量寥寥。所发表的数篇论文,分别对近代货币史中某一个问题或者某段时期的一个问题进行了更

46

局部或个体的研究。如郝延平5晚清沿海的新货币及其影响6(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台北)第7期,1978年6月)对晚清沿海的新货币的产生、流通、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彭泽益51853)1868年的通货膨胀6 (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6第1集, 1979年)也对通货膨胀进行了专题分析,阐述了其来龙去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也在1964年6月出版了5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1840)1911)6,这部研究中国近代货币的资料专书,对1840)1911年旧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上繁冗的史实进行了分类编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数据和资料。总之,本阶段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处于不系统、欠深入的层面上,学术界中货币史研究的不集中、不深入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对货币及商品的排斥。

1980年以后,中国近代货币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单位将他们的视野专注于此,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之多,水平之高,令人瞩目。本文以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货币研究为考察对象(所引用论著截止2006年,范围以大陆地区为主),详细地检索了198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重要的专题,并讨论该时期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以期在宏观上透视本期近代货币史研究的概貌,以利于中国近代货币研究的纵深发展。

一、著述的出版

(一)著作的出版

自1980年后的20多年来,中国出版了近代货币史研究著作约50余部。其中侧重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思想的有:钟祥财5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系统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对此段时期的货币理论的演变和争鸣作了系统的勾勒;叶世昌、钟祥财、李宝金5中国货币理论史6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时间为序,按不同时期分别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咸丰年间、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时期中国货币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揭示出中国货币理论的发展路径。张家骧主编的5中国货币思想史(近代史卷)6(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除了在面上研究、阐述近代货币思想的演变之外,还重点分析、整理和弘扬常为人忽略的革命党人的货币思想,并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金融掠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侧重中国货币及其发行和流通研究的著作主要有:5中国历代货币6(天津杨柳青画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对中国近代货币如银元、制钱、纸币等进行了简要介绍与点评。千家驹,郭彦岗5中国货币演变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是一部货币研究的通史性著作,该书以简明扼要的篇幅纵述横陈了中国货币由古代至近代的历程。其近代部分涉及到中国近代货币的兴衰成败和重要地位。该书的一个明显特色是,将中国货币发展的脉络以大量图表加以展示,给读者直观的印象和清晰的线索。萧清的5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6(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就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政府、国民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的货币流通和币制改革问题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董文超主编5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近代金银币卷6(中国金融出版社、经济导报社联合出版1993年版)系统地勾勒了中国自清代以来的金银币演进概况,并简述了中国主要铸造机构的沿革;姚会元5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6(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纵述横陈了1840)1952年中国货币银行的概况,透视了外国货币流入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影响和冲击;吴树国5民之通货:历代货币流变6(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系统

47

描述了清代货币制度近代化的趋势。张志忠5中国纸币6(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以时间为序细数了清代纸币、民初军用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省地方银行、商业银行、特种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在华外国银行、日伪时期的货币、苏联红军军用票,甚至铁路矿山局的票券等,以纸币为媒介,通过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纸币的发行、流通乃至消亡,从货币这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史;余继明5旧中国纸币图鉴6(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共分为中国银行纸币券、交通银行纸币券、中国农民银行纸币券、中央银行法币券、中央银行流通券:银元券、中央银行关金券金圆券五册,并附有票样和真币图片,简要分析了旧中国纸币流通的状况;江苏钱币学会5中国近代纸币史6(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详细系统阐述和研究中国近代纸币的一部著作。该书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下文分专题讨论时还将详细介绍该书。

1980年以来,地方货币史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差异较大,地方货币史局部微观的研究,必将为中国近代货币史宏观研究的准确把握提供条件。潘连贵5上海货币史6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1955年前的上海货币发展为脉络,对近代上海地区银两制度的发展、银元和纸币流通的扩大、制钱制度的衰落、铜元制度的产生做了繁简适当的说明,对发钞的管理制度与领券制度以及各时期的辅币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新旧社会制度下不同货币政策的不同后果。张通宝5湖北近代货币史稿6(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分三部分论述了(1)清政府统治下湖北的制钱没落、银元兴起、官票滥觞、银元勃兴;

(2)民国时期的汉钞兴起、纸币膨胀、现金集中、外币兴衰、废两改元、法币政策和抗战时期湖北货币的兴衰流变;(3)湖北革命根据地如鄂东南苏区、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以及中原解放区冀南币、中州币的流通直至人民币的发行。该书以/湖北0为豹斑,反映了近代中国货币自乱而治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5武汉近代货币史稿6(1982年版)系统论述了清末汉口开埠后封建币制的没落、辛亥革命后币制的混乱、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措施、抗战时期武汉地区的货币以及抗战胜利后法币与金圆券的相继崩溃,反映了武汉地区近代货币及货币制度的嬗变。郑家度5广西金融史稿6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宝桂鼓铸局为开端,分别介绍了广西官银钱号沿革、成立、组织结构、经营情况,清朝末年广西银行的成立背景、成立情况和银行业务,以及陆荣廷、黄绍统治下的金融情况、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和银行业务,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广西近代货币金融史的画卷。肖怀远5西藏地方货币史6(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以作者的实践和调查为基础,开拓性地分析了西藏地区货币从古至今的演变,其中关于藏币发行始末、和平解放前的货币流通情况的论述和分析尤具特色,是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货币史?的珍品。苏州市钱币学会张崇丰、张和平、邹志谅编著5苏州近代货币录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展示了从清代康熙年间苏州设立省铸钱局起,到1949年为止,苏州货币流通和发展的基本面貌,以苏州为缩影,反映出中国近代货币史的一角。

1980年以来,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特殊关注。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5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6(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系统地揭示和研究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和边区内的货币发行流通情况,其中所搜集的公告、训令、指示、布告和条例等为研究中国革命根据的货币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章书范5淮

48

南抗日根据地货币史6(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研究了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建淮南银行,印制发行淮南币,以及其在流通中与敌伪币斗争的一段历史,从货币银行角度反映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开创与维持抗日根据地事业的艰难。吴平的5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6(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就华南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史进行了深入分析。

此外还有戴建兵、王晓岚、陈晓荣5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对西方国家货币在中国的流通及对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冲击,以及银元、铜元和银行券的产生和流通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文化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外之间的货币文化交流。

(二)论文的发表

据笔者初步统计,198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近代货币史的研究论文至少有200篇以上。具体情况见下表。

年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合计篇数3230644125541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合计篇数17689101189877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合计篇数9919149151489

资料来源:据1980年以来的历年上海图书馆编5全国报刊索引6统计。

总的看来,中国近代货币史的研究虽然历经起伏,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论文发表数量呈逐渐上升的总体趋势。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分别有41篇、77篇,本世纪最初几年已经达到90篇左右。上表的统计数字只是近似值,是研究近代货币史论文数量的最小值(不少有关中国近代银行史、金融史和外贸史的论文中也涉及了货币史的研究范畴,本文在统计时没有将其计入)。这种总体趋势的出现无可争辩地表现出中国近代货币史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繁荣。

(三)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中,学术界特别重视相关史料的发掘和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力求将/研究0置于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为此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近代货币金融史资料专书,全国性的货币史料有:5中国货币史话目录6(台北张惠信1982年版),5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6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991年版)等。地方性的有:5武汉近代货币史料6(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研究室1982年版),5贵州钱币资料6(中国人民银行贵州分行金融研究室1984年版),5上海金融志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等。出版最多的是银行史资料专书,其中也包含大量货币史资料,有:5中国农民银行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5金城银行史料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伪满州中央银行史料6(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5中国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史料6(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6(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5交通银行史料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5四联总处史料6(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5盛宣怀档案资料之五)))中国通商银行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四联总处会议录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不可忽略的是,已出

49

版的一些关于中国近代金融法规资料选编,其名虽然不叫/银行史0、/货币史资料0等,但其中也杂陈许多对研究近代货币史十分有价值的货币问题的资料,如5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6(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5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财政金融卷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7年版),5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等。

二、专题研究

综观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主要围绕货币的流通发行、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近代货币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近代货币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等主题展开。下面分专题加以介绍。

(一)近代货币的发行流通

中国近代货币五花八门,诸如铜钱、银锭、银元、外国银元、铜元、法币等。清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的政权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和管理方式。中国近代的货币史,其实就是这些形态各异的货币的起落,货币政策和管理方式不断变迁、更迭发展的历史。专家学者对中国近代的货币的发行流通问题的研究投入了很多精力,5中国历代货币6(天津杨柳青画出版社1990年版)和千家驹、郭彦岗5中国货币演变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对近代货币的演变做了专题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货币的兴衰成败、在货币史上的关键地位,及其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萧清主编5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6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就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政府、国民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的货币流通和币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董文超主编5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近代金银币章卷6(中国金融出版社、经济导报社联合出版1993年版)系统地勾勒了中国自清代以来的金银币演进概况,并且对中国主要铸造机构的沿革也作了简述;戴建兵?历数了近代中国流通的钱票的发行和流通始末。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或者某一地域的货币发行流通,如苏州市钱币学会张崇丰、张和平、邹志谅编著的5苏州近代货币录6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设置七篇分析了方孔钱币、铜元、纸币、太平天国货币、江南根据地货币、以及民间券币的发行与流通,并以正史、档案、地方志、当事人笔记互为补正,以较为丰富的史料系统地揭示了从清代康熙年间苏州设立省铸钱局起,到1949年为止苏州近代货币的基本面貌,证明了苏州在中国近代货币的铸造、流通和发展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和重要影响;李占才?概述了民国前期中国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分析得出由于外国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区位决定了其纸币发行流通必然受到地域的限制,因此其纸币发行的危害也囿于发行地之内,远不及割据一方的军阀滥发纸币产生的危害;永芳?,商君?系统阐述了旧中国东三省的商业通用货币;柴济森à研究了百年来新疆发行和流通的各种货币;周士敏á侧重研究了中国革命根据地的货币,阐述了根据地货币的成长历程,从工字银元的发行为伊始,悉数了木刻纸币、银行币、苏票、法币、边币、抗币的发行流通及根据地所开展的货币斗争,也分析了根据地通货膨胀的原因,指出即便是在战争环境中,根据地货币的发行也应与基本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吴平 l u侧重研究了华南革命根据地银行的建立及其发行、流通的货币,以及与敌伪货币作斗争的历程。

从学界对货币的研究视野看,以鸦片战争为界,前后有明显变化。对于鸦片战争之前的货币问题,学者们重在研究制钱,尤其在钱贱、钱贵、私销、私铸及铜价等问题上投入的精力要多一些。及至鸦片战争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大踏步侵入中国,中国货币及货币制度开始了历史性的变化,以鸦片战争为

50

转换点的中国近代货币问题的中心由制钱转移到银两,学者们在研究中更为关注白银问题,银价问题成了这一时期货币问题的中心环节 l v。彭新鸣 l w、叶春茂、朱建英 l x、刘汉元、徐安屏 l y分析了银元在中国流通始末,包括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鹰洋为主的外来银币和本国的龙洋。民国初年的袁大头银元,废两改元后的/孙洋0,以及其如何退出历史舞台;沈鸣镝 l z主要阐述了中国机制银元的诞生历程;刘敬扬 l{则主要分析了民国期间福建机制银元的诞生和流通情况;陆仰渊 l|则全面分析了银元在民国时期的流通;张宁 l},王芳 l~着重分析了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情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赵仁平 m u分析了半开银元在云南市场上的发行、流通和消亡,透过/半开0反映云南近代货币的演变;王振民 m v对青海玉树地区流通的银元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玉树是一个偏远落后地区,对此类常被忽略的落后地区货币及其流通进行微观研究,对于构建完整的宏观中国货币史体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赵光天 m w侧重分析了四川夹板银元风潮始末;钱丰 m x对黑龙江银元票进行了考证;汪敬虞 m y着重阐述了香港顺应历史、地理各方面条件成功流通/同治银币0的过程,并评述了其历史意义;芮锡森 m z 介绍了近代海南/番钱0的流通始末;戴学文 m{着重论述了在中国流通的越南条银的兴衰始末;马冠武 m|以历史资料考证了清代/道、咸、同0年间台湾银币的铸造目的及其作用;丁进军 m}利用档案分析了清末四川卢比银币的发行经过及其意义;叶春茂、叶傲霜、叶向东 m~批判了英国侵略者藐视清朝政府,公然在中国发行银币/上海一两0,指出其既是货币收藏的珍品,又是国耻的标志,它是由工部局发行的,工部局不受中国政府的制约,不仅拥有治安管理、捐税征收等诸多特权,而且在货币发行权方面也竭力进行争夺,破坏中国货币主权;欣士敏 n u探讨了银、银两、银元的货币发展历程,还简单介绍了革命根据的银币;汤勤福 n v分析了闽北苏区所铸银币;刘敏 n w对川陕苏区银币有关问题发行流通问题进行了分析;巴家云 n x对川陕苏区1933年是否铸造银元进行了考证肯定了确有其事,只是因为发行的银元数量不多,流通范围狭小,导致学界对此币的发展与否存有疑问;徐许斌 n y详细讲述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铸造银币始末;吴自权 n z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批金属铸币))) /工0字银元的发行流通情况。

铜元在中国发行流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它在中国货币历史的长河中,仅是十分短暂的一瞬间,但中国铜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是中国近代货币史和钱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不可小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势力范围0和抢占/租借地0的浪潮。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国对外贸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银外流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恐慌日益严重。同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铜元,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陈维瑾 n{对近代铸造铜元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因制钱实值已超过名价,销毁了很多制钱,以致货币大感缺乏,加以外患频仍,清政府财政拮据,已无力再铸制钱。于是仿照日本和香港铸造辅币办法,开始停铸制钱,改铸铜元。两广总督李瀚章首先开铸铜元,闽浙总督亦从事之。

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又继续开铸铜元,对加速货物流通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地区性割据使铜元流通呈明显的区域性,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纷纷设厂竞相滥造,毫无章法,用以筹措军费、营私分肥。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

51

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为牟取暴利,所造铜元质地低劣,面值增大,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始统一币制以控制金融,铜元逐渐被镍币所代替,逐步退出流通。黄友良 n|的研究横陈了近代四川铜元制造流通的始末。对清末、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期直至民国三十八年四川境内的铜币进行了全方面的考证。邓昭辉 n}分析了湖南市钱的发行和流通情况;温苏 n~详细描述了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与黄铜质铜元的铸造发行背景、流通情况、对当地经济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其退出流通,继而又复出的历史现象,分析了当时币制混乱的深层原因;章安庆 o u研究了川陕苏维埃造币厂铸造的铜元发行始末。日伪政权也在其控制的地区发行过铜元。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有关近代纸币的研究是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领域。江苏钱币学会5中国近代纸币史6(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是一部详细系统阐述中国近代纸币的著作。该书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纵论近代货币史发展的独特路径,以纪事为主;第二部分从微观着眼,具体探讨中国近代各种货币的发行及发行机构的性质及其分类,并着重论述发行制度、发行种类的演化,以及发行机构的变迁;第三部分从钱币学角度解析纸币版式的演变轨迹,并附之以图录,图文并茂,交融一体,形象地描述了中国近代纸币史。张志忠5中国纸币6(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以时间为序细数了清代纸币、民初军用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特种银行、铁路矿山、省地方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在华外国银行、日伪时期、苏联红军军用票,通过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纸币的发行、流通乃至消亡,从金融的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史;余继明5旧中国纸币图鉴6(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图示了中国银行纸币券、交通银行纸币券、中国农民银行纸币券、中央银行法币券、中央银行流通券、银元券、中央银行关金券金圆券等货币,并就其发行和流通做了简要分析。唐秦 o v、张岩峰 o w就中国近代纸币的产生与发展变迁进行了回溯,勾勒出中国近代纸币的发展轨迹。李昕宇 o x 细数了列强在中国发行的钞票,分析了其给中国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

清末以降至解放前夕,地方货币经历了一个兴起、紊乱到统一的过程。许多专家学者对区域性纸币问题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了地方货币的发行、各地的货币流通与兑换,分析了地方货币的特点及社会基础,并从近代国家转型来认识近代地方货币的变迁与金融转型。例如,姚会元 o y研究的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辽宁纸币,陈克志 o z研究的青海省旧地方纸币,马冠武 o{研究了近代流入广西的/法光0和/法纸0,唐秦 o|研究的香港货币沿革,何敦铧 o}分析了近代福建货币流通及其铸造,肖光庆 o~研究了民国时期川东北各地发行的地方钞票,刘海军 p u对民初纸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除了清末纸币发行的滥觞之外,新旧政权和体制的更替也是导致政府采取发行内债和大量发行军用钞票的原因,意图通过发行纸币去解决内无足够的税收来源,外无应急款项可资借用的财政窘境。而面对同样严峻财政困难的各地方军政府仿而效之,大量发行纸币,遂使地方性纸币的滥事发行在南京临时政府创立伊始就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周泓 p v研究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货币,指出其明显的地方割据性与半殖民地性特征,邹建华 p w、于彤 p x研究了日占台湾时期的通货和币制,吴筹中 p y研究了有关袁世凯的四种纸币,王雪农 p z研究了北洋铁轨官路总局英洋票和山海关内外铁路局洋银票的发行与流

52

通,虞宝棠 p{、靳云 p|、李金铮 p}、王作化 p~、卜息 q u等人分别研究了金圆券发行背景、发行始末、及其意义。

革命根据地发行及流通的货币在整个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发行货币的是中央苏区,而后其他苏区也有货币发行。抗日战争时期,各大抗日根据地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边币),其中很多货币后来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流通的货币。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到1948年,各大解放区的货币有/西北农民银行币0、/晋察冀边区银行币0、/冀南银行币0、/北海银行币0、/华中银行币0、/中州农民银行币0、/东北银行币0、/辽东银行币0、/关东银行币0、/内蒙银行币0、/长城银行币0等等;在南方根据地还有/裕民行0和/新陆行0发行的钞票。解放区的货币大多是以银行券形式发行的,这些银行券除个别地区的某一期间曾实行过短暂的兑现外,都是不兑现的。蒋九如的5闽西流通券6(5中国钱币61986/04),侯志远的5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货币6(5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87/01),杨桂兰的5西北农币的发行与巩固6(5山西财经大学学报61988/02),李洪的5湘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论6(5中国钱币61992/04),雷和平的5解放战争时期西北解放区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初探6(5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1992/04),刘国昆的5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货币状况6(5中国钱币61994/03),巴家云的5川陕苏区货币管窥6(5中国钱币61996/01)冯都的5略述吉安地区红色货币的产生与流通6(5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61996/03),任学岭的5简述陕甘宁边区货币6(5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992/04),左进亮的5上党银号币6(5党史文汇61999/05),缪明杨的5川陕革命根据地货币流通兑换述析6(5四川行政学院学报62000/02),长河的5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发行的特殊货币和债券6(5时代金融6 2005/08)都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货币为对象,分别研究了各根据地内部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情况。学者们还研究了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过程,如王敏贤 q v考察了人民币统一新疆货币的过程,石雷 q w则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整个过程。此外还有于滔的5抗日根据地组织货币流通基本经验初探6(5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1984/ S1),俞兆鹏的5中央苏区货币流通的经验与教训6(5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2003/02),分别总结了中央苏区发行的货币和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货币发行流通对发展生产,支持抗日战争,稳定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总结了根据地内货币流通经验与教训。

由于中共革命根据地大多处于敌占区、国统区、解放区/犬牙交错0的地方,表现在金融、贸易和市场流通领域上是敌伪币、法币和边币并行,土票和杂钞混用。为了建立根据地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和统一的货币市场,争夺物资,发展生产,保证军需民用,打击敌人,巩固自己,根据地货币同伪币、法币及其他流通货币之间纷繁复杂的货币斗争形成了根据地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着革命战争的成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笔耕不辍,黄存林 q x研究并总结了论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的特点;汪澄清 q y研究了论抗日根据地的货币之战,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金融稳定起到的重要作用;孟国祥 q z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中日假钞之战;郭静洲 q{研究了华北、华中地区的中日货币战;梁晨 q|研究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货币战;薛暮桥 q}、申春生 q~、贾洪 r u、唐致卿 r v研究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雷甲平 r w、张秀芬 r x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和物价斗争情况;陆文培 r y分析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货币

53

发行与货币斗争;郝建贵 r z补充了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斗争的一些史料,对该地区的货币斗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郭晓平 r{研究了太行根据地的金融货币斗争;刘万山 r|研究了抗战胜利后吉林解放区货币及其对敌斗争;唐文 r}细数了川陕苏区的货币发行与反伪币斗争;李小玲 r~简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金融斗争;戴建兵 s u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货币斗争;文君 s v也对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对敌经济斗争进行了简述和分析。

这些近代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产生和流通的货币分别以各自的时代和地方特色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拼合出近代中国货币的整体面貌,组成了一副动态的中国近代货币发展变迁史。

(二)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

关于中国的货币制度 s w,国内外学者一直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如银钱平行本位说,银本位说,银两本位说,银元本位说,铜元本位说,银铜复本位说等。1980年以来货币史研究的深入,使各家的认识逐渐接近一致。叶世昌、喻枝英 s x、许弘 s y、冯泽培 s z、戴建兵 s{、贺水金 s|等从宏观角度,探悉了中国货币制度从银两制度到银元制度,再统一到不兑现纸币制度的趋势,他们都或明或暗地指出造成这个趋势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政治改革的推动。

对近代货币制度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1)清代货币制度与货币制度改革;(2)国民政府的货币制度与货币制度改革。在对清代货币制度与货币制度改革的研究中,李育安 s}分析了清代的币制和纸币流通;张善熙 s~解析了清末制钱制度没落的过程及历史原因;何玲龙 t u从咸丰大小钱说起,探讨了清末铜钱货币制度的崩溃;胡天琼 t v 分析了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及货币制度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张宁 t w认为晚清时期的货币制度沿续了明中叶以来的格局,其特点是政府采取放任政策,任由市场力量推动货币制度的转型,但是由于国家转型中存在/路径依赖0效应,清代并未完成这一转变;邓绍辉 t x指出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了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铜元取代制钱、限制纸币发行以及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又批评了由于指导思想的严重失误、缺乏得力的领导机构以及必要的财力为后盾,最终,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甚至还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后果;陈新余 t y解析了道光年间的银荒对白银制度、制钱制度及民间私票流通所造成的危害,并指出道光年间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此外,还有不少文章研究了近代重要人物与币制改革的关系,如屈小强 t z分析了林则徐与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之间的关系;赵晋胜 t{分析了张之洞推行的币制改革措施。这些论文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近代文人志士对中国近代货币制度改革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22年中,进行过三次主要的币制改革,先后发行过法币、金圆券和银元券三种货币。这三次币制改革互相衔接,又互相否定,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失败的过程。1980年以来,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与币制改革的专题论文有50多篇,占了对整个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研究专题论文的2/3以上,其中的绝大多数集中于探讨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法币政策以及金圆券三次改革。柏禹邮 t|、贺水金 t}梳理了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从准备到实施的全部历史过程,并按系统和不同利益集团深入分析了钱业(钱庄)、银行公会、外商银行对此次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张伟琴、孔维文 t~系统分析了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步骤、内容,探究了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认为废两改元是银两制度演进的必然趋势。董长芝的5试论国民党政府的

54

法币政策6(5历史档案61985/01),慈鸿飞的5关于1935年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的历史后果问题辨析6(5南开经济研究61985/05),黄明俭的5浅论法币政策6(5当代财经61986/ 02),郭欣的5析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6(5江西社会科学61986/05),袁远福的5法币政策的功过及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6(5财经科学61987/02),叶世昌的5实行法币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作用6(5上海经济研究61988/04),张从恒5论国民党政府1935年的币制改革6(5南昌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01),于彤的5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之我见6(5徐州师范大学学报6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2),诸葛达的5国民党政府1935年的币制改革6(5浙江学刊6 1995/04),钟祥财的5旧中国的两次币制改革及其教训6(5改革61996/04),姚会元的5论法币改革6(5学术月刊61997/05),贺水金的5论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6(5档案与史学61999/ 06),邱松庆的5略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6(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1997/04),张小华的5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的币制6(5改革档案61999/02),史全生的5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6(5民国春秋61999/03),王荣林的5再评1935年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6(5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62000/01),张连红的5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实施与各省地方政府的反应6(5民国档案62000/02),尹全洲的5论中国的法币改革6(5宁夏社会科学62001/02),郭秀清的5对1935年国民党币制改革的反思6(5学海62002/02),陈新余的5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6(5中国钱币62002/04),王晓晖的5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政策述评6(5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2002/02),陈新余的5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6(5中国钱币62002/04),季荣臣的5略论国民政府1935年的币制改革6(5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2006/04),崔改梅的5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6(5湖北教育学院学报6 2006/05)等论文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出发,汇聚成/法币改革0的总体情形,廓清了实行法币改革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与80年代以前同类研究相比,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学者们不再对/法币改革0持全盘否定或嗤之以鼻的态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指出南京政府的/法币政策0是一柄双刃剑,既有企图控制全国货币、聚敛资财的一面,又有推动当时经济发展、利于抗战时期金融调度的历史作用,让人感到实事求是的学术新风扑面而来。法币政策的进步性在于:首先,法币政策的实施,整顿了中国货币流通环境和秩序,摆脱了银本位制下世界银价波动对于本国金融的影响,使纸币发行权大体统一于中央政府;其次,法币政策的实施,适应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市场的形成。法币政策的实施,缓和了国内银本位制时期因为白银外流造成的通货紧缩的状况,物价止跌回升,对于当时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法币政策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便于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与竞争,也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从经常帐户来看,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避免了银本位制下以白银偿还外债时,由于世界银价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同时,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还避免了由于银元币值不稳而带来的贸易风险,刺激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从资本帐户来看,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也吸引了海外侨汇的增长,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此外,法币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白银国有,统一了全国货币,使政府握有了一批稳定的货币储备,对于抵制日本侵略、集中全国的财力与物力支撑抗战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肯定法币政策历史正面作用的同时,上述研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首先,实行法币

55

政策使中国货币的价值同帝国主义国家的货币联系起来,因而有利于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操纵中国货币;其次,从官僚资本方面看,实行法币政策加强了其与英、美帝国主义的勾结,达到了垄断中国货币的目的;再次,法币政策后隐藏着庞大的财政赤字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和战时资金外逃问题。法币准备金存在外国,一旦法币贬值甚至不能流通时,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趋于瘫痪,加重人民生活的苦难。1939年后十多年触目惊心的通货膨胀过程正是如此。

法币的极度膨胀给财政经济、政治军事带来了致命威胁,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迫不得已废止法币,推行/金圆券0、/银元券0的币制改革。对于金圆券改革,学界多持批评态度,中国人民银行总参事室编:5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杨培新:5旧中国的通货膨胀6(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详细分析了金圆券的发行筹备,发行流通直至后来引发通货膨胀的整个过程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危害。叶世昌、潘连贵主编的5中国古近代金融史6称其为/金圆券的大骗局0 b k u,檀江林也称其为/乱世怪招0 b k v。靳云的5/金圆券0的掠夺6(5上海财税61994/04),巴图的51948:南京政府币制改革内情6(5民国春秋61999/02),戴友锋的5法币改革和金圆券改革的比较研究6(5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2001/03),卜息的5国民党金圆券行世始末6(5海内与海外6 2004/04),王作化的5金圆券法案)))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6(5金融经济62004/07)、5中国历史上一次失败的币制改革)))金圆券法案出笼前后6(5档案时空62006/07),笑天的5国民党金圆券行世始末6(5文史春秋62004/ 10),童式一的5最短命的货币金圆券6(5武汉文史资料62005/10),王晋阳的5王云五与金圆券币制改革逸事6(5金融经济62006/15)对这场改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认为此次改革是一次失败的币制改革。与1935年的/法币改革0相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虽然在金圆券发行之初,普通百姓和工商金融资本家在国民政府的铁腕政策下被迫就范,使资金市场与商品市场在币制改革后的40天里,出现了/奇迹0,收兑金银外汇取得了一定进展,利率有所下降,商品价格也有所控制,但当发行限额放开后,金圆券顿成一泻千里之势,发行额相当于币制改革前法币流通的65万倍,物价在半年之间上涨20万倍。金圆券疯狂贬值,各方宣布拒用,台湾、广东、四川、广西等地明令限制金圆券入境和限制汇兑,仅10个月后金圆券步法币之后尘退出历史舞台。值得一提的是,曾是南京政府金融高官的张公权在留居美国期间,撰写了5中国通货膨胀史6(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对南京政府的货币改革与通货膨胀进行反思和历史探讨。

与国民党统治区货币制度并立的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制度。由于革命根据地是处在被分割包围之中,所以实行的是政策大体统一但不同根据地相互独立的分位货币制度,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解放区的货币的统一,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建立的开端。前文提到的革命根据地货币史著作分别对各根据地货币制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但是相关的专题论文较少。

(三)近代货币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金融机构代表市场通过货币存贷等方式调度并促进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中国近代的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既有铸币局、钱庄、票号、当铺、帐局、镖局等传统机构,又有银行、信用社等新式金融机构,还包括外国在华的各类金融机构。其性质复杂,既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金融机构,也有性质急剧分野的钱庄、票号等,还有抱残守缺的旧式金融机构;他们生存在动荡不安中,彼此之间既厮杀又依存、既竞

56

争又联合、既融合又排斥,总体上表现出中国近代剧变、过渡的特征。

货币与新式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货币与近代银行之间。阳福明 b k w详细分析了乌龙票及其发行机构)))清末广西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杭斯 b k x分析了交通银行发行钞券始末及其钞券的流通情况,阐明了交通银行在近代货币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许义宗 b k y详细阐述了华俄道胜银行的钞票,并强调分析了外国银行借助各种伎俩,破坏中国货币的发行流通;海音 b k z分析了银行与法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刘慧宇 b k{分析了中央银行在货币现代化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孙守源 b k|从北海银行券的版别及其流通范围出发,分析了北海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松青 b k}、陈申倩 b k~、徐华美 b l u分析了浙东银行及其发行抗币的经过及其意义;赵宁夫 b l v分析了中州农民银行的成立及中州券的发行和流通情况;赵学禹 b l w分析了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的建立及其发行边币对边区经济建设起到的重大作用;刘敬扬 b l x分析了十九路军/闽西农民银行0发行纸币及其流通情况;李强 b l y则通过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纸币发行分析,概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发展壮大过程及其重要地位;吴景平 b l z分析了上海金融业在金圆券政策的推行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收到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私营金融行业对实施金圆券政策的应对,深化了金圆券问题本身和上海金融业与国民党政权关系的研究;史瀚波著5乱世中的信任:民国时期天津的货币、银行与政府社会关系6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天津货币与银行及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如钱庄和票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近年来,关于钱庄、票号等旧式货币金融机构的研究成果丰富,除了前文提到的著作之外还有不少论文发表。张惠信的研究指出,由于各地银两计量单位的相互隔阂不利于商品和货币的流通,银两被淘汰,货币过渡到了简单明确计数的银元,货币处理技术的简化使票号丧失了汇差收益以及相应的平、色之利,甚至连埠际汇兑的经营门槛也被拆除了,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瓜分了其有限的收益,而票号又不愿意弃旧从新,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姚会元 b l{分析了近代汉口钱庄的重要作用及其由盛及衰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林地焕 b l|分析了20世纪前期天津钱庄业的繁荣及其历史原因;孙继亮 b l}对1912)1936年杭州钱庄业的兴衰演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何风群 b l~则侧重分析了鸦片战争后钱庄和票号发展的不同道路,阐述了封建钱庄走上买办化的原因。而且研究领域也有所拓展,如李蒙军 b m u在分析湖北官钱局兴衰史的过程中也简单介绍了湖北官钱局发行的货币的流通情况;叶伟奇 b m v分析了晚清福建船政铸币的历史过程,及其铸币的流通情况;李侠 b m w研究了东三省官银号的建立及其货币发行;任俊 b m x简单分析了/甘肃官银号0的建立经过及其发行的纸币及未流通券制钱票;潘峻山 b m y概述了沈阳造币厂的设立经过及其制造的货币;钱屿 b m z也分析了上海造币厂设立的前前后后;赵伊 b m{则分析了天津近代造币业的发展情况。

(四)近代货币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货币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最主要的表现即货币价值与物价之间的关系,甚至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由此影响部门经济乃至宏观经济。

中国近代,世界银价剧烈升降,曾经引发以白银为核心的中国货币体系的动荡,出现过银贵铜贱、金贵银贱的银价变动及20世纪30年代的白银风潮,影响到了国内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因而成为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980年以来,关于白银与中国经济关系的研究,取得丰硕的

57

成果。戴建兵的5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视野出发,全面系统分析了白银在近代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揭示了由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派生的银市、金市和汇市的情况,剖析了银价下跌和银价上涨对货币制度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探讨了白银与近代金融体系如外商银行、钱庄、国内银行之间的关系;周育民 b m|分析了银贵钱贱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张嫒 b m}、王德泰 b m~分析了北洋政府时期银元与铜元市场比价波动问题;刘巍 b n u对中国近代的银价、汇率与进出口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论证了白银及铜钱价格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学者们对外来银元流入对中国货币和经济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的分析,伍员 b n v分析了明清两代外国银元流入浙江及其对浙江经济金融的影响;戴建兵 b n w分析了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王德泰 b n x分析了清代白银外流和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认为,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对白银的需求,清政府的白银生产供不应求,再加上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中国货币的正常流通雪上加霜,从而打断了中国货币制度正常发展的道路;姚会元 b n y分析了中外货币交流及西方银元流入对中国货币近代化产生的影响。邹晓曰

b n z分析了银元作为主币流通对上海洋厘行市产生的重要作用,指出龙洋和鹰洋行市的消退进一步促使中国银元通行成为流通主币,使货币兑换市场逐步走向统一,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同时也为废两改元准备了条件。

还有学者就西方列强对中国币制改革的干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郑会欣 b n{分析了一九三五年币制改革的动因;钟小敏 b n|、周春英 b n}分析了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英美日关系;吴景平 b n~、马德钫 b o u、毛丽 b o v、李霞 b o w、张北根 b o x、李家智 b o y、仇华飞 b o z分别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及其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及中国币制改革的重要影响;郑会欣 b o{解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此外还有学者如赵学禹 b o|、陆伟 b o}专门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货币侵略问题。

另外一个涉及货币与宏观经济联系的重要领域是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民国政府治下的通货膨胀。郑起东 b o~分析了北洋政权统治下通货膨胀的成因、过程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揭露了北洋政府通过滥铸铜元,滥发公债、铜元券、变相货币等手段进行残酷掠夺,北洋政府时期政策的朝令夕改破坏了自身信用,加剧了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最终免不了被推翻的命运;马俊起 b p u分析了法币的通货膨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汇政策;李育安 b p v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批判了国民政府为了掠夺财富和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滥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从而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法币政策的崩溃;姜培 b p w通过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金元券发行及其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衰败的必然性。第二方面是关于根据地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高西莲 b p x简要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比价与物价问题;姚会元 b p y、冯都 b p z详细分析后指出,抗战时期边区内掠民敛财性质钞币的增发主要是为支持抗日所需的军政费用开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与国统区长期通货膨胀完全不同,边区军民依靠扩大货币流通的阵地,靠与国统区及日占区进行有利于我方的贸易,靠对掌握的法币储备和日伪币储备的灵活利用等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抑制了根据地货币的贬值;申春生 b p{论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58

三、研究的特点与尚需改善之处

通过对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的综述,我们认为表现出四个特点。

第一,尽管还需要下力气做工作,毕竟20余年来,有关中国货币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与出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资料对于货币史研究有如基础工程对大厦的作用。资料发掘、整理与出版为中国近代货币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多年来,出版了诸如5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6、5中国货币史纲要6、5中国货币理论史6、5中国货币史话目录6、5中国货币史6、5武汉近代货币史料6、5贵州钱币资料6、5最近上海金融史6、5四联总处史料6等弥足珍贵的档案史料,这些资料货币史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货币史的研究呈现出逐步深入的总体趋势。从研究对象看,80年代之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币种,或者区域性货币的研究,而且主要是从钱币学的角度出发,对货币的规格、发行的数量、价值、货币的发行流通进行考察。90年代中后期,货币史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单一币种,或者地区性货币,而是综合运用历史学、钱币学、货币学和金融学等多学科,不断扩大近代货币史研究领域,经济、金融和货币理论的引入,促进了货币学、金融学、经济学与货币发展演变历史逻辑的融合,深化了货币史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的综合修养也得到提升。

第三,研究的角度也更加客观。货币史作为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需要研究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历史地、辨证地分析研究。例如对法币改革的评价,由一概斥为/反动0到逐步肯定其中积极作用的一面,反映出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氛围已经越来越宽松,必将推动中国货币史学术研究的活跃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

第四,从现有的货币史研究成果看,实证性描述成果居多,理论分析性成果相应较少(仅占本文统计数目的1/3左右)。实证性描述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货币、货币发行流通、制度沿革的一般性历程描述上,对近代货币演进过程中的本质规律和潜在的规则进行分析的深层次成果较少。

1980年以来的货币史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还需加以改善。

一是选题分布不均衡。70%以上的研究成果聚焦在白银、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通货膨胀三大问题。过多的研究精力集中于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等,重复导致某种程度上学术资源的浪费,研究效率降低,助长了学术研究的/跟风0现象。有些文章新意无多,大同小异,甚至是简单重复。

二是理论方法创新不够。目前为止,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侧重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就事论事的研究多,借助于经济现象来加深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成果不多,遵循近代经济宏观或微观经济规律,分析货币、货币流通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少。近代货币史学的研究应在有机结合历史逻辑和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近代中国的货币体系、货币与金融业的关系及货币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力求更加理性地评论中国近代货币史发展的历程,并总结其规律为当今市场经济借鉴。

三是研究成果的整合不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一些研究成果未得到有效整合显得支离破碎,不够系统,难以从宏观上反映货币发展规律的全貌。需要整合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层次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主题更集中更完善。

四是学术视野尚需着力拓展。中国近代货币史的发展与世界货币发展紧密相连,既遵循了世界货币由实物货币过渡到信用货币的发展路径,也保留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但是

59

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中,却很少见同期国内外货币史的比较研究。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近代货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许多研究,例如日本东亚同文会的5支那省别全志6(大正年间版,共计35卷)中有大量关于当时银两制度的资料,神户大学教授宫下忠雄所著的5中国币制N特殊研究)))近代中国银两制度N研究6(日本学术振兴会刊,昭和二十七年版)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较早的一部关于中国银两制度史的专著,这些外国著作对国内研究/银两0问题的专家应该是开卷有益的。因此,中国货币史的学术研究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放眼世界,内外交流,广征博引,以促进研究,繁荣学术。国外专家学者与国内学者相比,所站的角度不尽相同,他们的研究则可作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而且其中有关资料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依据。

五是国内研究队伍的协调与合作不够。从目前的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队伍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中存在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情况,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造成重复研究和人、财、物的浪费。二是研究机构与相关组织如档案馆、文史馆等的联系与合作不够,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沟通、协调、管理办法,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网络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于充分发挥现有研究队伍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为此,不仅需要加强国内研究队伍的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还需要融合社会各种研究力量,充分发挥系统的群体研究优势,在有效地避免封闭研究和重复研究的同时依靠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促进货币史研究全面、深入的发展。t

注释:

1戴建兵在其文5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评议6,载5河北经贸大学学报62002年第4期中提到了建国前研究相关近代货币史的著作就有:刘映岚:5中国货币沿革史6,章宗元: 5中国泉币沿革6;张家骧:5中华币制史6,侯厚培:5中国币制史6,耿爱德:5中国货币论6,戴铭礼:5中国货币史6,周伯棣译:5中国货币史纲6,朱亻契:5中国信用纸币发展史6,徐沧水:5民国钞券史6,李骏耀:5中国纸币发行史6,沈云龙的5近三十年来我国币制改革的检讨6,区季鸾:5广东纸币史6。

o戴建兵在其文5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评议6,载5河北经贸大学学报62002年第4期中提到,建国后研究中国近代货币史的著作则有:杨端六编著:5清代货币金融史稿6,彭信威著:5中国货币史6,魏献猷著:5中国近代货币史6,千家驹等著:5中国货币史纲要6,叶世昌、潘连贵:5中国古近代货币史6,石毓符著:5中国货币金融史略6,董孟雄著:5中国近代财政金融史6等。

?在肖怀远先生此书中还提到了5钱法6、傅振伦的5西藏银币考6、冯明心的5康藏货币流通史6、施嘉干的5西藏铸币6、(美国)耿爱德的5西藏银币6和李东园的5西藏钱币考6。

?戴建兵:近代中国钱票浅探,5河北经贸大学学报6, 1996,(5)。

?李占才:中国(民国前期)的货币,5中国钱币6,1994, (1)。

?永芳:旧中国东三省商业通用货币杂谈,5商业研究6,1987,(6)。

?商君:旧中国东北商业市场流通中的各种货币,5商业研究6,1990,(8)。

à柴济森:百年来新疆的货币,5新疆社会科学6,1983, (3)。

á周士敏:关于中国革命根据地的货币,5中国钱币6, 1984,(2)。

l u吴平:5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6,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l v参见魏建猷:5中国近代货币史6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序言部分。

l w彭新鸣:银元在我国流通始末,5金属世界6,2004, (3)。

l x叶春茂、朱建英:中国银币史记,5财会月刊6,1994, (4)。

l y刘汉元、徐安屏:银元在中国,5档案与建设6,1995, (2)。

l z沈鸣镝:中国机制银元的诞生,5中国钱币6,2005, (4)。

l{刘敬扬:民国福建机制银元概述初篇,5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998,(2)。

l|陆仰渊:银元在民国时期的流通,5民国春秋6,1995, (3)。

l}张宁: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5中国钱币6,2003, (4)。

l~王芳:略论明清时期西洋银币之流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西洋银币初探,5中国历史文物6,2005,(2)。

60

m u赵仁平:从云南的半开银元看近代中国的币制,5学术探索6,1997,(2)。

m v王振民:玉树地区流通银元界定分类)))玉树货币史探讨之四,5青海金融6,2004,(4)。

m w赵光天:四川夹板银元风潮始末,5西南会融6,1998, (2)。

m x钱丰:黑龙江银元票考略,5中国钱币6,1993,(3)。

m y汪敬虞:/同治银币0的历史意义,5中国经济史研究6,2003,(4)。

m z芮锡森:近代在海南流通的/番钱0,5海南金融6, 1997,(8)。

m{戴学文:在中国流通的越南条银,5中国钱币6,1996, (4)。

m|马冠武:清代/道、咸、同0年间台湾银币铸者之我见, 5广西金融研究6,2005,(S2)。

m}丁进军:从档案谈清末四川卢比银币的发行,5四川档案6,2000,(3)。

m~叶春茂、叶傲霜、叶向东:/上海二两0)))国耻的标记(钱币史话二),5人民论坛6,1996,(4)。

n u欣士敏:银、银两、银钱和银元货币小史,5福建金融6,2001,(12)。

n v汤勤福:闽北苏区所铸银币辨析,5福建论坛(文史哲版)6,1998,(6)。

n w刘敏:川陕苏区银币有关问题考辨,5西南金融6, 1996,(3)。

n x巴家云:关于川陕苏区1933年是否铸造银元的考证,5西南金融6,1996,(8)。

n y徐许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铸造银币始末,5湘潮6, 2001,(5)。

n z吴自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铸币,5中国钱币6, 1986,(4)。

n{陈维瑾:近代铸造铜元情形拾零,5文史杂志6,1991, (1)。

n|黄友良:近代四川铜币考,5四川文物6,1994,(4)。

n}邓昭辉:充当银两银元使用流通的湖南市钱,5金融经济6,1997,(8)。

n~温苏: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黄铜质铜元,5西安金融6, 2004,(2)。

o u章安庆:川陕苏维埃造币厂铸造的铜元,5安徽钱币6,2006,(1)。

o v唐秦:中国近代纸币概览,5中国农村信用合作6, 2000,(10)。

o w张岩峰:中国纸币小史,5兰台世界6,1999,(8)。

o x李昕宇:列强在中国发行的钞票,5党员之友6,2000, (8)。

o y姚会元: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辽宁纸币发行,5中国钱币6,2002,(4)。

o z陈克志:青海省旧地方纸币综述,5青海金融6,1994, (9)。

o{马冠武:论近代时期流入广西的/法光0和/法纸0,5广西金融研究6,2000,(S1)。

o|唐秦:香港货币沿革,5中国农村信用合作6,1999, (8)。

o}何敦铧:简论历代福建货币流通及其铸造,5福州师专学报6,2000,(1)。

o~肖光庆:民国时期川东北各地发行的地方钞票,5中国经济史研究6,1995,(4)。

p u刘海军:民初纸币问题探析,5西南金融6,1997,(2)。

p v周泓: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货币、金融特征,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00,(4)。

p w邹建华:简述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通货问题,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995,(1)。

p x于彤: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币制与货币发行,5北京档案史料6,1995,(4)。

p y吴筹中:有关袁世凯的四种纸币,5中国钱币6,2000, (3)。

p z王雪农:北洋铁轨官路总局英洋票和山海关内外铁路局洋银票,5中国钱币6,2001,(3)。

p{虞宝棠:简论一九四八年国民党政府的金元券与限价政策,5民国档案6,1985,(2)。

p|靳云:/金圆券0的掠夺,5上海财税6,1994,(4)。

p}李金铮: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1999,(1)。

p~王作化:金圆券法案)))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5西安金融6,2003,(12)。

q u卜息:国民党金圆券行世始末,5海内与海外6,2004, (4)。

q v王敏贤:人民币统一新疆货币的过程,5中国钱币6, 1988,(4)。

q w石雷:人民币如何统一了全国货币,5中国钱币6, 1998,(4)。

q x黄存林:论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5河北学刊6, 1985,(5)。

q y汪澄清:货币之战:论抗日根据地的金融稳定政策, 5中共党史研究6,2005,(6)。

q z孟国祥:民国时期的中日假钞之战,5民国春秋6, 1999,(6)。

q{郭静洲:华北、华中地区的中日货币战,5东南文化6, 1995,(3)。

q|梁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货币战,5东岳论丛6,2004, (6)。

q}薛暮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对敌货币斗争,5财贸经济6,1980,(1)。

q~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两次货币斗争,5中国经济史研究6,1995,(3)。

r u贾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对敌货币斗争和银行业务)))忆北海银行总行和鲁中分行,5冶金财会6,1995,(11)。

r v唐致卿:抗战时期山东解放区的对敌货币斗争,5文史哲6,1999,(2)。

r w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斗争,5延

61

安教育学院学报6,1999,(3)。

r x张秀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价斗争,5北京商学院学报6,2001,(2)。

r y陆文培: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斗争, 5财贸研究6,1986,(3)。

r z郝建贵: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斗争史料,5山西财经大学学报6,1982,(3)。

r{郭晓平:太行根据地的金融货币斗争,5中共党史研究6,1995,(4)。

r|刘万山:抗战胜利后吉林解放区货币及其对敌斗争, 5中国钱币6,1985,(1)。

r}唐文:川陕苏区的货币发行与反伪币斗争,5四川党史6,1997,(6)。

r~李小玲:晋冀鲁豫根据地金融斗争史略,5山西档案6,1994,(3)。

s u戴建兵:论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货币斗争, 5河北经贸大学学报6,1994,(6)。

s v文君: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对敌经济斗争述论, 5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97,(1)。

s w本文所称的货币制度界定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1)货币材料的确定,(2)货币名称,单位和价格标准,(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4)发行保证制度。

s x喻枝英:旧时代币制的混乱,5武汉文史资料6,1997, (4)。

s y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5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0,(2)。

s z冯泽培:中国银本位制度向纸币本位制度转变过程的特点及启示,5西南金融6,1996,(5)。

s{戴建兵:近代河北币制的变迁,5河北经贸大学学报6,1997,(4)。

s|贺水金:论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币制紊乱的特征与弊端,5史林6,1998,(4)。

s}李育安:清代的币制和纸币流通,5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94,(6)。

s~张善熙:清末制钱制度的没落,5文史杂志6,1993, (3)。

t u何玲龙:咸丰大小钱)))谈铜钱货币制度的崩溃, 5沧桑6,1997,(6)。

t v胡天琼:清末币制改革述评,5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04,(3)。

t w张宁:论晚清货币制度的诱致性变迁,5江汉论坛6, 2003,(4)。

t x邓绍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 5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99,(2)。

t y陈新余:道光年间的银荒与币制危机,5常州工学院学报6,2004,(3)。

t z屈小强:林则徐与中国近代币制改革,5西南金融6, 1996,(2)。

t{赵晋胜:张之洞币制改革的推行措施,5沧桑6,2003, (2)。

t|柏禹邮: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0案,5历史档案6, 1982,(1)。

t}贺水金:论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5档案与史学6, 1998,(4)。

t~张伟琴、孔维文:论废两改元,5中国钱币6,2002,

(4)。

b k u见叶世昌、潘连贵主编:5中国古近代金融史6下编第十章第五节/国民政府货币政策的最后破产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b k v檀江林:乱世怪招:金圆券改革闹剧,5决策咨询6, 2001,(11)。

b k w阳福明:乌龙票与清末广西银行,5广西金融研究6, 2002,(S1)。

b k x杭斯:交通银行发行钞券始末,5新金融6,1995,(3)。

b k y许义宗:华俄道胜银行钞票的建构,5中国钱币6, 2001,(2)。

b k z海音:民国的银行和法币,5纵横6,2000,(12)。

b k{刘慧宇:中央银行与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5民国档案6,2002,(2)。

b k|孙守源:北海银行券的版别及其流通范围)))兼述北海银行的建立和发展,5中国钱币6,1995,(3)。

b k}松青:浙东银行与抗币,5浙江学刊6,1981,(3)。

b k~陈申倩:抗日战争期间的浙东银行和抗币,5浙江金融6,1985,(2)。

b l u徐华美:浙东银行与抗币,5今日浙江6,2001,(8)。

b l v赵宁夫:中国金融史上光辉的一页)))中州农民银行概述,5金融理论与实践6,1983,(1)。

b l w赵学禹:鄂豫边区建设银行与边区经济建设,5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85,(3)。

b l x刘敬扬:十九路军/闽西农民银行0纸币性质刍议, 5东南学术6,1993,(2)。

b l y李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纸币发行,5中国钱币6,1984,(4)。

b l z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金圆券政策的推行,5史学月刊6,2005,(1)。

b l{姚会元:国民党统治时期汉口钱庄的衰败,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1986,(4)。

b l|林地焕:论20世纪前期天津钱庄业的繁荣,5史学月刊6,2000,(1)。

b l}孙继亮:民国时期杭州钱庄业述论(1912)1936年), 5浙江万里学院学报6,2005,(1)。

b l~何风群:鸦片战争后钱庄和票号发展的不同道路, 5金融教学与研究6,1985,(2)。

b m u李蒙军:湖北官钱局兴衰史,5清史研究6,1992,(4)。

b m v叶伟奇:晚清福建船政铸币史,5中国钱币6,2006,

(1)。

b m w李侠:东三省官银号的建立与货币发行,5江苏钱币6,2005,(4)。

62

b m x任俊:简说/甘肃官银号0纸币及未流通券制钱票, 5甘肃金融6,2002,(S2)。

b m y潘峻山:沈阳造币厂及其制造的货币,5中国钱币6, 1994,(1)。

b m z钱屿:上海造币厂设立的前前后后,5中国钱币6, 1992,(1)。

b m{赵伊:天津近代造币业,5中国金融6,2004,(2)。

b m|周育民:银贵钱贱对中国外贸的影响,5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80,(2)。

b m}张嫒:论北洋政府时期银元与铜元市场比价波动问题,5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991,(4)。

b m~王德泰:嘉道时期洋铜价格与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 5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2,(2)。

b n u刘巍:对近代中国的银价、汇率与进出口关系之实证分析,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2004,(4)。

b n v伍员:明清两代外国银元流入浙江以其对浙江经济金融的影响,5浙江金融6,1984,(1)。

b n w戴建兵: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5中国钱币6,2001,(4)。

b n x王德泰:试论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5中国经济史研究6,2000,(4)。

b n y姚会元:中外钱币交流及西方银元流入对中国货币近代化的影响,5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2000,(6)。

b n z邹晓舁:银元主币流通与上海洋厘行市的更替,5史学月刊6,2006,(8)。

b n{郑会欣:一九三五年币制改革的动因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5史学月刊6,1987,(1)。

b n|钟小敏: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英美日关系探析, 5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98,(3)。

b n}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5历史教学6,2005,(6)。

b n~吴景平:美国和1935年中国的币制改革,5近代史研究6,1991,(6)。

b o u马德钫:三十年代前期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财经研究6,1989,(5)。

b o v毛丽:美国的白银政策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5黄冈师范学院学报6,2000,(6)。

b o w李霞:美国的白银购买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01,(4)。

b o x张北根:中美关于白银和币改问题的交涉,5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2,(4)。

b o y李家智:美国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态度及其影响, 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6,2005,(5)。

b o z仇华飞: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金银交换,5学术研究6,2004,(8)。

b o{郑会欣: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5近代史研究6,1986,(1)。

b o|赵学禹: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货币侵略,5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89,(2)。

b o}陆伟:日本在上海和华中地区的货币金融侵略政策, 5党史研究与教学6,1998,(4)。

b o~郑起东:北洋政权与通货膨胀,5近代史研究6,1995,

(1)。

b p u马俊起:法币的通货膨胀与国民党政府的外汇政策, 5金融研究6,1995,(2)。

b p v李育安: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恶性膨胀,5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996,(2)。

b p w姜培:国民党政府金元券的发行与政权的崩溃,5黑龙江财专学报6,1996,(2)。

b p x高西莲:简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比价与物价问题,5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993,(1)。

b p y姚会元: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业,5党史研究6,1985,(3)。

b p z冯都:中央苏区后期为何出现通货膨胀,5中共党史研究6,1990,(3)。

b p{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的措施,5山东社会科学6,1995,(3)。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63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苏全有邹宝刚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一书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推陈出新、内容翔实、辨伪求真、旁征博引、津逮后学等特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上乘佳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严昌洪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邹宝刚(1987—),男,陕西宝鸡人,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 近数十年来伴随着近代史料不断发掘与整理,水平卓绝的相关近代史专著相继问世,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近代史史料学著作却寥寥无几,犹如凤毛麟角。此之现状与我国历来注重史料的传统难成正比,特别是对于年轻近代史学者而言,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近代史史料学论著。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史料学》[1]应运而生,并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专著,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对于成书之来龙去脉,作者在《前言》中如是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就安排我们给研究生开设‘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这门课,以便使研究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近现代史的基本史料,初步熟悉搜集、运用史料的门径。每讲一次,就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体会。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本讲义。”可见,此著成书长达20余年,经过不断斟酌,反复修改,并非一蹴而就。因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可谓厚积薄发之作,亦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日雕月琢的结晶。 至于史料学方面的相关观点,亦有不泥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推陈出新。例如对近代史史料的分类方法,作者首先举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2]、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3]、荣孟源的《史料与史料学》[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5]等四种,并指出以上分类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根据前人分类情况,加上自己的体会,将近代史料分为10类:档案类史料;奏议政书类史料;书札和日记类史料;传记类史料;结集类史料;志书和典制类史料;报刊类史料;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类史料;口碑和文物类史料;丛书和史料选集类史料。 口述历史近年来颇为流行,作者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当事人口头回忆,由采访者记录下来,这样的回忆录西方历史学家称为‘口述历史’”,因之在作者看来口述历史是传记类史料中回忆录的一种类型。从而把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进行严格区分,口碑史料与实物类史料列为一类,认为“口碑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史料和经过口传为后人记录下来的史料,它包括口传、民间传说、民谣、历史调查资料。”荣维木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传史料、录音史料、回忆录史料、访问记史料、专用口语史料。[6]赵兴彬则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述回忆、口头传说、专用口语。[7]总之,对此概念学界莫衷一是,见仁见智,作者的观点别出心裁,有理有据,可谓一家之言。 其二、内容翔实,例证充分。 该书洋洋洒洒34余万言,包含十三讲内容。其中第一讲:史料与史学;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第三讲:查阅史料的工具(文史工具书);第四至第十二讲:对不同九类史料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注洪 【英文标题】A Review and a Prospec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作者简介】张注洪(1926-),男,山西万荣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拓宽研究范围,完善学科结构,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史学史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萌生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时尽管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并未结束(当时习惯上把1840~1919年叫近代,把1919~1949年称现代,后来学界又将1840~1949年总称为近代,1949年以后称为现代)[1],学者们就着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传统史学方法研究中国1840年以后的历史;有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就产生了这段历史史料的研究。但真正把中国近现代史(即就以1840~1949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范畴而言)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来研究,也只能在1949年以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观以往,如果将1949年以后的历史也视作现代阶段(一些大学的现代史教学仍如此划分),那么从1949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在时段上又显得不完备了。因此,相对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有了涵盖时段更长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今拟对这一学科的

(完整版)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关于综述部分,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简要概括,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书上具体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看。 这个时期与前八十年相比,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不同的是,这段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救国理念和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也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 在内外已经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下,我们的救亡图存有了新的理念选择和路径取向,并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谋求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这30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跌宕起伏的30年,辉煌壮丽的30年!这30年同学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 1、这30年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斗争的主力;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除农民外,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营垒,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这30年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 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 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 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 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 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 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 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 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 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周育民(旧稿)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观其母冢,良然。”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中国近代史纲要综述上编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多少年:( B ) A.、1000多年B、2000多年C、3000多年D、4000多年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五四运动 3、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 4、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根据是:(B) 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5、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具有两重性,其根源在于(C)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金少、规模小、力量弱 B.受到官府的控制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成长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 D.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数来自过去的地主、商人和官僚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以后的中国,未能赶上世界的先进潮流,越来越落后于西欧。主要的原因是下列的哪些因素在清代中叶以后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桎梏:( ABCD ) A.、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 B.、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C.、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D.、以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的条约有:(ABDE)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E、黄埔条约 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中国产生的新的社会阶级是:(BD) A、地主阶级 B、无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资产阶级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征是:(ABD)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B、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军事上的软弱性; D、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5、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BD)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AC)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大宋,皇帝来把御书题,开创御书钱先河,古今铸币最精属宋徽,辽,夏,金,元,虽然是外族,但铸币工艺不逊色于汉人,这个时期的钱币也是中国古钱币最贵的古钱币,通宝就这样一直用到大清末年。洋务运动兴起造西式钱,古钱币自此淹没。中国的钱币不仅产生的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了一种货币文化。我中华4000来历朝历代铸币之丰,有贝,骨,铜,铁,金,银,纸币等材料。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中国古钱币当中,大多字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中国的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对钱币的记载,《管子》曰: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币,金币,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币,郑樵称,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齐莒人谓之刀……目前这些说法还要我们近一步考证。说到对钱币的研究,我国南北朝就有了《刘氏钱制》和《顾恒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钱币研究的资料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发展过程 第一章 中国古钱币 今天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贝币,原始贝币是天然的海贝,它产于南海得之不易,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又是天然成形,夏商时代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十贝为一朋。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篇综述试题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综述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综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五四运动是……的伟大开端 A、中国近代史 B、中国现代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爆发于 A、1911年10月 B、1917年10 月 C、1917年11月 D、1919年10月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称为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普法战争D、甲午战争 4、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其直接斗争目标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没收地主土地 5、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开始于 A、1919年 B、1921年 C、1923年 D、1927年 6、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A、中国东北地区 B、中国华北地区 C、南京 D、东南亚

7、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开始的 A、发行法币 B、发行内债 C、商业投机 D、金融业 8、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A、属于革命对象 B、属于革命领导阶级 C、属于革命力量 D、什么都不是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民主社会主义 10、这一时期封建剥削制度对农民阶级的掠夺主要表现在 A、商业资本剥削 B、高利贷资本剥削 C、地租剥削 D、苛捐杂税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革命要推翻的三座大山是 A、帝国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E、霸权主义 2、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与西方列强“重订新约”的主要内容是 A、关税自主 B、收回租界 C、废除领事裁判权 D、收回租界地 E、撤退外国军警

2018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纲(综述)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特点 ①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灿烂的古代文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民族英雄、革命英雄 ③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社会特征 经济 ①以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机构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③所有权高度集中,经营权极端分散,极低的社会分工 ④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被征收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生活极端贫 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⑤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结合起来;皇帝、贵族、官僚、一般地 主拥有大部分土地 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人民,监督官员 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后与佛教、道教互相吸收、融合,法家的严刑峻 法 社会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核心是宗教家长制,突出君权、 父权、夫权 意义 ①巩固和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并出现了一些盛世: 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康雍乾盛世 ②使其进程缓慢、迟滞,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闭关锁国,危机四伏 世界概况 ①多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16-18世纪,荷兰(尼德兰革命,1581建国)、英国(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1775-1783独立战争)、法国(1789-1794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 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②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建立起来(工场手 工→大机器生产) ③至19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强国是英、法、美,在此期间沙皇俄国不断 进行对外扩张政策,19世纪40年代势力范围达新疆和东北;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日本、德国加入侵华行列 ④鸦片战争前,除了资本主义宗主国,还有独立国家(中国、奥斯曼帝国) 中国社会 ①周秦-1840鸦片战争前:独立的(主权)、完整的(领土)、比较纯粹的(无成 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封建社会,期间,唐宋(7-12世纪)科技大发展 ②清代中期逐步衰落,商品经济缓慢发展,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5-16C ) 设问:为什么商品经济仍然可以缓慢发展? ①即使相互对立,自然经济仍然要商品经济作为补充 ②一定数量的自耕农经济和农民家庭副业的存在,有利于商品发展 影响 ①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外国船舰在领海航行,破坏领海主权

中国近代史资料

一、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6)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前一种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其一,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是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角度高度概括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不一定表现在这个矛盾领域。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如几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二,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但也是有具体区别,国家不同,矛盾程度往往不一样。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是我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而并非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虽同我们仍然有矛盾,但我们还要一定程度上争取他们的援助。 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 2.落后是要挨打的,但落后不一定失败。中国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以弱胜强的好例子。但是落后加腐败不仅要挨打,而且必然会失败,近代清政府领导的几次反侵略战争就是明证。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们群众的自发反抗,导致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 2.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史料学期末考查作业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期末考查作业 1、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岳麓书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参考P56页解析与探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参考P59页解析与探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考P62页阅读与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第16课:辛亥革命,参考P66页解析与探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2、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岳麓书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参考P51页阅读与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参考P55页阅读与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3、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4、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前2个框题),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同学们在以上史料分析题中任选某种教科书中的一课,在把握该课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查阅课堂上介绍过的有关近代史史料书籍,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注明资料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复习进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史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古币。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中国古币大都具有以铜为主、方孔圆形状,主要采用铸造工艺制币和含有丰富的书法艺术内容等共同特征。中国货币至少经历了从贝币到“半两”到“五铢”到“通宝”乃至现今流通的纸币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形成一种极具中国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与西方的货币文化相映生辉,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贝的国家之一。至于我国何时以海贝作为货币,有人认为是夏朝,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贝已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商代商业是较繁荣的,商人以经商为荣,为致富捷径,中国称生意人为“商人”,也许与殷商时商业繁荣有关吧。李亚农先生指出,那个佩戴着贝串起来项链的人,就是带着贝币去作生意的商人。如此看来,海贝在当时具有饰物与货币的双重职能。 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伟大的青铜时代,一种青铜仿制的海贝--原始的金属铸币诞生了。由于铜金属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了在以后很长时间内,铜钱始终是中国货币流通的主流。到西周时,这种金属货币被熔铸成条块形,切割成一定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有面额价值,成为中国后来普遍使用的“称量货币”。后来其材料逐渐发展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韩、赵等中原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农具铲,称为布币;北部燕地和东部齐地的货币形状源于工具刀削,称为刀币;南部楚地的货币形状源于青铜贝,称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此外,由于古代将金属分为黄(黄金)、白(白银)、赤(青铜)三大类,货币流通的形式也以这三类为基准出现。 中国古代的货币在秦汉时得以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统一为方孔钱。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由秦朝沿用到清末。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教育论文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 祝凯歌,陈素娟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在当前世界史学科史料意识亟待加强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史工作者,应当借鉴中国史学科史料学的研究成果,构建世界史史料学体系,在世界史史料学课程中通过史料来源讲述、史料可靠性分析、史料价值分析、史料思想性分析、史料利用方法传授等践行世界史史料学的基本任务,从而为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关键词:世界史;史料学;教学实际;史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53—03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史料研读与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800604#。 陈素娟(1979—),女,安徽铜陵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西欧中古史。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学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概念、史料源流、史料分类、史料价值和史料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其中,史料概念和史料分类是基础,也是史料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只有掌握了这个前提,才能为史料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就世界史史料分类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并对世界史史料学课程的构建提出建议。 一、世界史学科史料意识亟待加强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学术的传播,中国世界史研究开始兴起。但真正的学科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具体体现在研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世界史研究机构的建立、世界史学科规范的建立等方面。虽然成果丰硕,但是,在史料学建设方面却一直滞后于其他学科,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史学科属于新兴学科。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就史料而言,世界史学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原始档案与基本文献的严重不足,在国别史(尤其是非大国)、专题史研究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第二,对史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注意收集和利用史料;第三,因受外语水平或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对史料解读能力差,或者缺乏基本的判断、甄别与选择;第四,基本史料尚未掌握便贸然得出一些结论,尤其是一些猜测性的、夸大性的结论。”[1]概括来说,因原始文献积累不足、史料学意识不强造成中国世界史史料学建设严重滞后于整体的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如此,高校世界史教学中也存在忽视史料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世界史史料学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内,中国史学科已有大量史料学专著出版,如翦伯赞的《史料与史学》、陈高华、陈智超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张宪文的《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冯尔康的《清史史料学初稿》、荣孟源的《史料与历史学科》、张注洪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黄永年的《唐史史料学》、冯尔康的《清史史料学》、何忠礼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严昌洪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等。以上著作涵盖了中国史研究的主要领域。而就笔者所见,还没有专门的世界史史料学著作出版。可以说,世界史史料学在学科著作出版方面明显滞后。 其二,世界史学科教学中,缺乏相应课程作为支撑。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专业英语、外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等课程,或偏重于选文翻译,或注重于史学名著介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通史 理论著作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学术专著 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840-1900年),1955年人民出版社第九版。 2.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新版。3.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2年、1980年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下新版。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新出各版。

5.肖一山:《清代通史》第一、二、三、四、五卷,中华书局1987年新版。6.(美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二、三卷,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7-1960年出版。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7.(美国)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起陆续出版。 8.(前苏联)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年)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年)第一、二、三册,人民出版社 11.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冯尔康:《清代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

年 历史资料 1.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共十二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及丛刊续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由神州国光出版社、上海出版社等陆续出版。 2.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修订版。 3.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4.孙毓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上、下册)、第二辑(上、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5.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二、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