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20, 10(2), 164-170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c6944196.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c6944196.html,/10.12677/mm.2020.102020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U’s

New Anti-Dumping Rules to China

Yatong Ni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Received: Mar. 6th, 2020; accepted: Mar. 20th, 2020; published: Mar. 27th, 202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U anti-dumping regulation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new regul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old and new regulations, and take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on steel sheet piles from China as an ex-ample to study its challenge to China, and comes up with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enterprise di-rect investment, industry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he government and EU member states signed FTA and so on, from three levels including the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Keywords

EU Anti-Dumping New Regulation, Market Distortions, Surrogate Country Approach,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倪雅彤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收稿日期:2020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27日

摘要

在欧盟出台反倾销新规的背景下,本文从新规的主要内容出发,通过对新旧规则对比,以欧委会对来自中国的热轧钢板桩发起反倾销调查为例,研究其对中国的挑战。并从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得出企业直接投资、行业规范管理及政府与欧盟成员国签署FTA等应对策略。

倪雅彤

关键词

欧盟反倾销新规,市场扭曲,替代国方法,中国对策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doczj.com/doc/6c6944196.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据商务部统计,2018~2019年期间,全球共23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120起反倾销调查,占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的58.54%。至此,中国已连续2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欧盟自1995年至今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原审立案累计166起,2019年共7起,同比增速为250.00%。在此背景下,欧盟以延续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的反倾销新规出台引起广泛关注。

2. 欧盟“市场扭曲”的反倾销新规

2017年12月,欧盟出台反倾销与反补贴新规,增加市场“重大扭曲”的方法替代原有的“非市场经济”替代国方法。并在2018年6月针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进行了第二次修法活动,以保护欧盟的钢铁产业。

2.1. 新规出台背景

在申请加入WTO 时,我国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受到阻挠,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后,中国做出妥协,接受《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即允许其他国家运用替代国的方法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但对这一条款规定了15年的有效期,即在2016年12月11日第15条(d)项的“终止条款”到期生效后,所有国家应当停止对华使用“替代国方法”[1]。

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反倾销成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可行路径[2]。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贸易保护,欧盟试图将2010年爆发的欧债危机给欧盟带来的损害转嫁给中国。

Figure 1. Map of China as respondent in export dumping case

图1. 中国在出口商品倾销案中作为应诉方地图

Open Access

倪雅彤

由图1可以看出,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行为居高不下,是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申诉的第二大国。据WTO统计,1995~2017年,欧盟对外启动了502起反倾销调查案,共采取了325个最终反倾销的措施。其中,在欧盟反倾销的所有目标国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为132起,最终反倾销措施为95起,所占比例约为1/3,在所有目标国中位居第一。在之前欧盟反倾销行为的影响下,当WTO规定中国不再适用“替代国制度”时,欧盟由于反倾销“惯性”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带来的损失,从而修改《欧盟反倾销条例》,隐蔽自己“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欧盟委员会运用拒绝使用中国的国内价格和企业成本来确定中国产品价值,而以第三国同类产品的价格来构建中国商品价值的手段,人为地提高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从而使欧盟较为容易的认定中国存在倾销。据统计,按替代国方法计算的倾销幅度往往要比按正常方法计算的结果高出30%以上[3]。

我们应当注意到,“终止条款”针对的是其他国家是否有权对中国采取替代国做法的问题,而不是中国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

2.2. 新规主要内容

(一) “非市场经济国家”到“市场扭曲国家”

第一,新规中取消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规定原有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仅适用于非WTO 成员方。表面上来看,消除了原有的对中国歧视性的规定,而采取“国别中立”。据此,中国企业可以采用自身的价格和成本数据来决定正常价值。

第二,新规提出了“市场扭曲”的概念和“成本替代”的方法。欧盟声称出台新规的背景是当前众多对欧盟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自由市场力量的重大扭曲现象[4]。因此,规定在“市场扭曲”的情况下,欧委会可以采用替代国数据或国际市场价格来构造出口商的正常价值,而这一方法适用于WTO所有成员方,即同样适用于中国。评估“市场扭曲”是否存在可以考虑以下多种因素,但只要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就构成重大扭曲[5]:

1) 一出口国的相关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所有、控制、监督或指引的企业所占有;

2) 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允许政府干预价格或成本;

3) 公共政策或措施使国内供应商获得差别性优惠待遇,或者足以影响市场自由度;

4) 破产法、公司法或财产法的缺失、差别适用或不完全执行;

5) 工资成本被扭曲;

6) 从执行公共政策或依赖于政府的机构获得资金。

此外,欧盟在对“市场重大扭曲”进行评估认定时,也综合考量相关国际标准,如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公约和多边环境公约等等。然而这些考量要素的增加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第三国来说并非有利信息。

2.3. 新旧条例对比

第一,两者的适用前提和基础不同。旧条例规定了对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12个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采取替代国方法核算其出口商品价值;对中国、越南、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WTO成员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在其企业不能证明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时运用替代国方法核算其价值。而新条例的重点对象是市场存在“严重扭曲”的国家,对“严重扭曲”一词的界定中有“允许政府干预”一条,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也可能存在政府干预。在没有对干预做出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新规对于被反倾销的国家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倪雅彤

第二,对替代国制度的定位不同。根据旧条例规定,只要进口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时,欧盟委员会自动根据替代国方法重新核定产品价值。只有出口商向欧盟提交证明其满足“市场经济条件”时,才以其实际成本和价格核算。而新条例中将替代国方法作为辅助手段,通常以出口商在其本国市场上销售的同类产品价格为基础,只有在出口国存在重大市场扭曲时采用替代国制度。

第三,替代国价格选取方法不同。旧条例规定调查机关只能选取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三国的价格或其推定价值,或者,该第三国向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价格作为该产品正常价格的衡量标准。而新条例中采用两种衡量价格法:一是替代国方法,即选取恰当的具有代表性与可比性的国家的价格替代被调查国国内价格,同样地,在选取国家时包括欧盟国家。但以替代国与被调查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为前提,数据易于获得;二是非扭曲的国际价格或基准价格[6]。

由此看来,新旧条例都可以选取其他国家的国内价格作为参照,但新条例中规定的价格数据来源广泛,调查机关选取数据更为灵活,在无法选择适当的替代国时还可采用国际通行的价格数据,拥有一定自由裁量权,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与旧法相比,新规从字面上来看不再对中国具有歧视性,同时也不再要求中国出口产商填写繁琐的市场经济待遇问卷,减轻了企业的应诉工作负荷;但另一方面,新规事实上允许欧委会继续采用替代国数据计算被调查出口商的正常价值,并且可以采用更加多样的外部数据组合方式来替换中国企业的成本要素。事实上,“市场扭曲”是“替代国制度”的另一种延续。

3.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

3.1. 对中国倾销认定更为容易

2018年5月24日,欧盟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热轧钢板桩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欧盟发布《欧盟反倾销条例》新规后启动的第一次对外反倾销调查。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获得调查“严重扭曲”所必需的信息,欧委会向中国政府发放了调查问卷。欧委会可能在问卷中要求中国政府提供涉案产业原材料的海量数据和信息[7]。如果中方在调查问卷中对相关问题的回答不完整或者数据提供不全,欧委会将提取对其最有利信息来得出中国存在“市场扭曲”的肯定性调查结论。

欧盟委员会将继续采用第三国(该案为南非)为中国出口产商计算正常价值,并拥有宽泛的自由裁量权,自由选择第三国,人为抬高正常价值和倾销幅度。这将导致中方对于“市场扭曲”的抗辩更为持久艰难,尤其在钢铁、铝、化工和陶瓷等被欧盟认定存在政府干预而导致产能过剩的行业。

同时,欧盟在申诉中国存在“市场扭曲”时,可以利用欧盟自身出具的针对中国的国别报告,对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分析,从而使对于中国的“市场扭曲”的认定更加容易。

3.2. 否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在中国入世15年后,中国即应自动享受“市场经济”待遇。但GATT从未在文件正文中对市场经济有明确的定义,同时欧盟反倾销新规中绕过这一概念,采用“国别中立”的定义,以其他更为严苛的条件将被调查国家认定为“市场扭曲”,从而行否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实。在热轧钢板桩案中欧盟委员会表示没有适用新方法的名单,也未提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争论较大。部分欧洲学者提出,第15条仅规定了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的国内成本核算方法,不涉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美国也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定性。

倪雅彤

3.3. 干涉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

在2017年12月20日发布的专门针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报告中,欧盟委员会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经济转型与升级计划、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土地与能源政策、原材料的出口限制、对外国公司与中国公司的差别待遇、受到管制的劳动力市场等因素,视为中国经济存在“严重扭曲”的证据。并认为这些政府行为使中国企业获得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构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建设的干预。

3.4. 扩大欧盟反倾销范围

欧盟对被调查国政府的一些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使用“严重扭曲”标准来评价与判断,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界限模糊不清,并且将对方能够施加的影响领域从“商品”扩大到“要素”,从“市场”扩大到“政府”,这必将加剧“非市场经济”的效应和重复救济在双反措施中的效应。在热轧钢板桩案中,欧委会以备忘录的方式告知各方其选取的第三国及拟用作基准的各项生产要素价格的来源,与旧法的整体替代原则相比欧盟显然扩大了其反倾销的范围。对我国市场化要素程度低、经济受政府干预程度高的现实国情来讲,影响大大加强。因此,中国应改变已有的经济措施,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应对。

3.5. 歧视中国出口商品企业

依据政府给予企业补贴或者生产原材料受到限制,进而认定出口企业达不到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是欧委会认定政府干预出口企业,审查出口企业的市场经济条件时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欧盟新条例规定的有选择性的适用其低税规则下,可能由于原材料价格扭曲,中国出口企业将不能获得较低反倾销税率。

更为甚者,欧盟可以只针对中国的企业认定原材料扭曲,即如果反倾销调查的同一个案件中有几个不同出口国的产品,欧盟选择性不适用低税规则,从而歧视中国企业。

4. 中国面对欧盟反倾销新规的对策

欧盟反倾销新规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中国的同时引入了“市场扭曲”的概念,通过“成本替代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欧盟对华“替代国”反倾销的做法。对此,中方应当从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加强对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应对。

4.1. 企业层面

企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结合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紧跟政策导向,提高企业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与独特性。

其次,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积极应对,多方查找资料,着重关注欧盟委员会是否滥用自由裁量权,维护企业形象。在保护企业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披露数据,避免欧盟委员会利用特定数据进行反倾销。

再次,企业可以全球化布局,冲破欧盟对自身的反倾销的重大影响,将“商品输出”转变为直接的“资本输出”,在欧洲制造[8]。这种企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保有欧盟市场,扩展企业规模,还能享受国民待遇,冲破欧盟壁垒。

企业在必要时可以到欧洲法院起诉欧盟委员会。例如中方在“熨衣板反倾销措施案”、“无缝钢管反倾销措施案”“草甘膦反倾销措施案”的诉求都得到了欧洲法院的支持。中国企业在这些案件中不仅获得了程序性辩护的胜利,还获得了单独税率或市场经济待遇。

倪雅彤4.2. 行业层面

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协会。以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NASSCOM)为效仿对象,与WTO沟通,争取在世贸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同时,利用行业协会对企业监督,为企业的规范经营提供保障。行业协会还可以聘请专门律师负责协助各会员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通过增加律师的经验和专业化能力,提高行业中企业的胜诉率。

4.3. 政府层面

政府根据情况对新规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在新规的适用方面要求欧委会遵守WTO《反倾销协定》及相关判例。

第一,对新规本身的合法性提出质疑。首先,新规允许欧委会在个案中继续使用替代国数据来计算中国出口商的正常价值,并不符合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

其次,新规不符合WTO贸易规则和判例。WTO《反倾销协定》允许调查机关进行成本调整的前提是“会计记录不能合理体现生产和销售成本”。新规在WTO《反倾销协定》下也有满足调查机关进行成本调整的前提,因此不符合WTO贸易规则和判例。

最后,新规将带来双重征税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是否合理以及原材料市场是否存在扭曲属于反补贴调查的范畴,欧委会不应在反倾销程序中以此为由采用替代国数据计算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倾销幅度,否则将严重偏离《反倾销协定》确定的常规方法和基本原则,人为抬高期限幅度,同时导致双重征税的风险。

第二,要求欧委会在适用新规时遵守WTO贸易规则和判例。首先,由于替代国产品往往与被调查的中国产品或原材料存在型号或质量方面的差异,中方可以要求欧委会对影响价格可比性的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其次,要求替代数据的提供方遵守调查规则,提供足够充分的产品和价格信息。最后,要求欧委会对替代国产品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并公开价格比较的过程。上诉机构特别强调,即使替代国产品的信息是保密的,调查机关也不得规避WTO《反倾销协定》第24条规定的披露义务。上诉机构的以上要求不但会增加欧委会的工作量,而且会导致欧委会无法人为地夸大倾销幅度,从而失去反倾销调查的意义。

第三,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国内市场经济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口企业应诉激励法规,强化行业组织的责任,为企业申诉提供理论支撑。

第四,与欧盟成员国签署双边协议突破替代国价格[9]。当前欧盟有28个成员国且各国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往来密切程度不一,因此各国对于遵守《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的态度不尽相同,我国可以通过与友好国家签订双边协议突破替代国规则限制。当前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诉机构形同虚设,双边的自由贸易已经兴起并发展壮大。我国可以借鉴《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的有关内容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和欧盟国家谈判并签署FTA。以逐步开放中国市场为条件,换取欧盟同意对中国不再采用替代国做法,并谈判取消使用反倾销中的归零原则问题。

第五,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改进中国的补贴政策。改进中央和地方对出口企业的补贴政策,取消直接的资金供应支持,减少造成产能过剩的与产业直接挂钩的补贴和用于激励出口的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的补贴,逐步消除可诉性补贴,增加以鼓励科技创新和保护环境为由的补贴。其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竞争中立”为基本原则,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最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妥善规定国内外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知识产权,审查并改变强制外资企业技术转让的现象。

5. 结语

在中国诉欧盟的热轧钢板桩案中,欧盟新规中基于“市场扭曲”的新替代国方法的WTO合规性问

倪雅彤

题是此次争议的重点问题之一。此问题的真正解决关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市场地位能否被承认。

依据“新替代国”制度,欧盟仍然不承认中国在《中国入世协定书》第15条到期后的市场经济地位,此举甚至在国际社会上间接公开表示中国经济存在“严重扭曲”的立场,并试图用“严重扭曲”覆盖我国的“非市场经济”标签。

欧盟新出台的反倾销条例明确提出以我国为例,对于我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可能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本文分析欧盟修改“替代国方法”,关于“严重扭曲”的概念和标准,新旧方法对比等内容。因此,笔者认为欧盟这一举措,实质上是原来替代国方法的“延续”,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进一步来说,这更是在“后非市场经济时代”欧盟及西方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变相抑制策略。

因此,我国应该在WTO中对新规提出质疑。企业加快转型,积极应对,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以NASSCOM为模板,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协会。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应对挑战并积极改善国内外环境,谋求合理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内, 肖冰. 论《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自动终止条款”的法律效应[J]. 现代法学, 2016(5): 141-148.

[2]McGovern, E. (2008) EU Anti-Dumping and Trade Defence Law and Practice. Globefield Press, Topsham, p. 57.

[3]李诗娴, 李健男. 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法律定义——基于《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的研究[J]. 财

经科学, 2017(10): 63-72.

[4]罗惠芳. 欧盟“双反”新规在WTO框架下的合规性研究[J]. 河北企业, 2018(6): 62-63.

[5]钱文婕. 欧盟反倾销新规的应对策略[J]. 中国律师, 2018(7): 57-59.

[6]谢依依. 欧盟反倾销法中的新替代国制度与中国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财经大学, 2019.

[7]周艳云. 贸易战背景下欧盟“市场扭曲”的新替代国方法的WTO合规性缕析——以DS516案为视角[J]. 河北法

学, 2019, 37(5): 64-77.

[8]魏雅敏. 评欧盟反倾销法最新修订草案及对我国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14.

[9]高子康. 欧盟对华反倾销替代国价格法律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9.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 《亚洲的崛起》)。 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 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摘要: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将分别下滑2.3和4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显著降低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会造成社会精英的大量流失。应该从两方面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一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二是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降低社会稳定对高增长的依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2011年平均经济增速高达9.98%。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至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比重由1980年的1.9%稳步升至2010年的9.4%。①而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08~2011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比2000~2007年降低了0.9个百分点,也比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的长期均值低0.38个百分点。2012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延续了下滑趋势,同比经济增速为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大幅低于2000年以来的季度经济增速均值达2.3个百分点。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中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中速增长阶段的新时期(世界银行,2012等)。[1]那么,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如何?原因是什么?将带来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使中国顺利进入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使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当前特征和未来走势。增长核算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和未来经济走势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突出优势是可以通过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经济增长动力的明确计算和分析来深入考察经济增长问题。在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预测之后,本文进一步从出口、投资、生产成本、TFP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解释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然后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视角考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二、经济增速放缓:当前特征与未来趋势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0973129);“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①数据来自IMF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2年4月)。 130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识记和掌握抓住机遇的必要性和怎样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证的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信心,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 难点:怎样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 三、教学方法 情景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 一体机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2018年7月7日,2018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京开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题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新周期和新机遇》的演讲中表示,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着四大发展机遇,都是基于我们内需的扩大,而不是基于出口规模的扩大。具体而言,有四个经济增长点:第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是服务业,第三是新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第四是通用航空业。现在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网络的规模都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在通用航空领域,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差了2至3个数量级。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通用航空业已经形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郑新立表示,以上四大增长空间全部启动,四个发动机同时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没有问题。 师:看了以上材料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 师: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新的发展契机:①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__发展契机__;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__中国智造__”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__外部环境__。 2.新风险新挑战:①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__下行压力__和不少困难; ②为降低制造成本,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__转型升级__;③复杂多变的__国际形势__,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④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__战略机遇期__。我们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中国鞋业欧盟市场遭遇反倾销概述及应对策略浅析

中国鞋业欧盟市场遭遇反倾销概述及应对策略浅析 摘要]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 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欧盟市场内制鞋业由于劳动力 成本高、技术投资不足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制鞋产业不断向盟外转移;而中国 鞋业凭借低廉的生产成本优势,不断进入欧盟市场。 [关键词]制鞋欧盟市场策略 一、中国鞋业欧盟遭遇反倾销历史与现状概述 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中国鞋业经过近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已经逐步走 向成熟,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是“世界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的制 鞋生产大国,但与此同时,中国鞋业的迅速崛起对欧盟等国家的制鞋业冲击很大,尤其是意大利、法国及西班牙等传统制鞋强国,行业生产日渐萎缩和就业不断减少。欧盟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制鞋产业,不停挥着“反倾销大棒”阻碍我国鞋业进军 欧盟的脚步: 早在1995年欧洲制鞋联合会提起对中国制造的皮面及塑料面鞋进行反倾销调查。该案在1998年2月28日仲裁,反倾销税率有效期为5年。由于期满后欧洲 相关企业没有要求延长倾销税率,因此对中国鞋的倾销税在2003年起取消,中国 鞋产品与欧盟贸易正常化。但这种平静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年,随着2004年,我国出口欧盟鞋类的大量增加(出口共计8亿多双,总额22亿美元),欧盟 的贸易保护主义又逐渐开始萌发。 根据中欧入世协议, 2005年1月起欧盟将取消对中国鞋类长期实行的配额制度并降低进口关税,配额及关税已不能再对中国鞋业的大量出口起到阻挡的作用,中国鞋业的出口潜力在这一年得到充分释放,国内向欧洲出口鞋的企业大量增加,中国鞋与欧洲鞋的矛盾在盟市场再度激化。出于对中国鞋蜂拥而入对本国行业的 巨大冲击的担忧,2005年2月1日欧盟提出“预先进口许可监控”,对我国鞋类产 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出口数量、通关手续、货物滞留等方面均对中国鞋 企出口欧盟产生巨大阻力,而该措施实际上是进一步对中国鞋类产品实施更严格 的限制所进行的前期准备。2005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做出决定,对中国鞋 正式实施反倾销调查。 2006年10月5日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终裁,中国涉案企业中除1家因获 得市场经济待遇被征收9.7%的反倾销税外,其余企业均被课以16.5%的税。反 倾销税从10月7日起征收,为期2年。按照惯例,反倾销税征收满一年之后, 中国企业可以获得重新申请降低税率机会,但2007年9月份开始又对中国皮鞋“借道”澳门出口欧洲的情况发起反规避调查。根据欧盟相关规定,如果我国出口 至欧盟的皮鞋存在经澳门转运的规避行为,欧委会将对这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其杀伤力不亚于反倾销调查。 随着新一期反倾销税期限界满,2008年10月3日,欧委会宣布展开对皮鞋 反倾销案的日落复审①,这次欧盟皮鞋反倾销“日落复审”牵涉到全国12400家企业,如果投票不能通过,出口欧盟的制鞋企业的产品将被强制征收时间延长到3年,甚至达到最长5年,而且征收税点也可能增加,再加上今年受目前国际金融 危机的影响,这对于参加集体应诉的60多家制鞋企业乃至更多的关联企业来说,攸关未来生存和生计,今后中国出口欧盟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鞋业如何能从这 场风暴中突出重围?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今天跟大家交流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这是我们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 1中国经济新时代三大特点 中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我总结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特点一:储蓄高,实体经济规模超大 1)产品量巨大 咱们看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清华校园,那怎么一夜之间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单车呢?共享单车的背后是什么?

当然你可以说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这些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件事你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了,它反映的是咱们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是很强的,甚至于过剩的。事实上咱们国家生产自行车的生产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所以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我总结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之大,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刨除服务业、华尔街、金融业、律师服务之外,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产量。

上面那个蓝线是咱们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接近6万亿美元了,咱们总体经济规模12万亿,远远比美国高了。

2001年,本世纪初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咱们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但现在,咱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不是多一点儿,而是比他多了30%,而日本整个经济的规模,自从2010年被中国超过之后,现在只剩下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所以实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2)储蓄高 第二,咱们的储蓄非常多。 北宋、明朝、清朝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是3%,经常是负储蓄,为什么?打仗了,来了灾年了,为了保命把耕牛杀掉吃,那是负储蓄。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欧盟反倾销机制简介

欧盟反倾销机制简介 文章来源:中国欧盟协会 一、欧盟反倾销的组织机构 1、欧盟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执行机构,也是欧盟的决策中心。在反倾销工作中起关键作用。它负责对反倾销的提案进行调查,初步裁决反倾销的理由是否成立,向部长理事会提出征收最终反倾销税的建议。它直接确定对未加工的煤和钢铁制品的反倾销税率。 反倾销的具体工作由欧盟委员会中的贸易委员会下属的反倾销司来完成。 2、部长理事会 部长理事会是欧盟主要的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政策法规和协调各国政策;同时也是主要的决策机构,对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做出决议。 在反倾销方面的作用是,当诉讼结束时决定是否实行委员会所建议的最终措施(未加工的煤和钢铁制品除外)。理事会采取简单多数的办法做出决议,即目前在15票中至少应取得8票。 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由各成员国一名政府代表组成,主席由欧盟委员会一名代表担任,其职责是就欧盟反倾销事务进行内部磋商。对反倾销事务,它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欧盟委员会表明态度,但不能做出对欧盟委员会有约束力的决议。 4、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的法律作用日益扩大并经常参与部长理事会的决策。它虽不直接参与反倾销,但可以提问题。欧盟委员会每年须向其提交一份关于反倾销情况的报告。 二、反倾销程序 倾销通常被认为是低价(便宜的)销售或低于成本价的出口。实际上确认倾销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欧盟现行的反倾销法律依据是1995年12月22日制定,1996年3月6日

生效的理事会第384/96号法规。根据这一法规和以往的实际裁决,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才允许征收反倾销税: 确立倾销。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其卖价低于标准价值就视为倾销。这个标准价值可以是这种商品在生产国的市场价也可以是所谓的测算标准价(对非市场经济国家)。 对欧盟的经济部门有明显的损害。进口这种商品对欧盟经济部门的主要部分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的威胁,其形式可为市场份额的损失,生产者的价格受到影响以及对生产、销售、利润和生产能力造成压力。 因果关系。有证据表明,在倾销的商品和欧盟经济部门的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欧盟的利益。采取的措施不能违背欧盟的整体利益(主要指进口商、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1、反倾销议案的提出 欧盟任何一个经济部门认为,它受到了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倾销性出口的明显伤害时,可以向欧盟委员会提出正式的书面提案,并附有倾销和损害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证据。提案可以由企业自己,也可以由所在的行业协会或经济部门提出。 欧盟委员会审查提案所提供的证据是否充足,以便确定是否正式调查。委员会须在45天内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否则,经济部门可向欧洲一审法院提起诉讼。在决定是否进行调查之前,委员会要听取由成员国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当咨询委员会认为倾销和损害的证据不充足或提案者在所涉及经济部门没有占到一定份额时(对所涉及的产品至少要占欧盟生产份额的25%)就可以拒绝提案。在计算份额时,与倾销这种产品的出口商有业务联系的欧盟生产者或自己也进口这种产品的欧盟生产者要排除在外。 一旦决定进行正式调查,要在欧盟的公报中公布,将通告所有与此有关的单位和出口国政府。 2、期限 从公布之日起就有严格的时间限定。委员会要在9个月之内根据所澄清的事实公布临时反倾销措施。原则上调查应在正式立案1年之内完成,最长不超过15个月。 3、调查 委员会可以分别调查倾销和损害的情况,也可同时进行。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我国政府进行经济进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可摆荡的。正是在党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日前,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特点是由于现实环境引起的,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内,支持经济进展的一大因素便是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被消耗,使得这样的“动力”在逐渐衰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国家政府不再一味的追求“纯GDP”,而是转向了“绿色GDP”等新兴概念。而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公司正在逐渐转型,以流水线代替工人的科技密集型公司正在逐渐崛起,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将会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引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经济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组织所能够主导的了。新型经济体,例如金砖四国、欧盟、东盟等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国前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展离不开中国”,正是对当今中国经济进展的现状的精准猜测。 二、中国当前经济进展碰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过剩 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3.68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53%,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45%。尽管我国公司众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消化如此的劳动力。也正因此,造成了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便是珠三角以及西部等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代名词,其中尤以深圳、珠海为代表,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升级转型,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流水线形式的工序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少,但是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开发,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市场,形成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矛盾。

2020新版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 第1课时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够为国家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而自豪;胸怀天下,培育开放的态度和全球意识,学会合作,懂得共赢;关心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能够多维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各类成就;能够阐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知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难点:如何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次动用军事力量:2011年利比亚大撤侨 2011年利比亚大撤侨,中国在12天里用包括12架次军机在内的共138架次包机,包括1艘海军护卫舰在内的17艘次轮船舰艇,100多班次客车,撤出36580位公民并护送他们安全回家,这次撤侨也是中国第一次动用军事力量,还第一次为撤离公民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和11艘次外籍邮轮。不仅如此,中国近年撤侨行动还有2006年4月所罗门骚乱、2008年1月乍得战乱、2009年1月海地强震、2011年1月埃及抗议活动等。 想一想:利比亚撤侨反映了什么? 提示:利比亚撤侨彰显了中国力量,但也反映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国际上局部地区的持续动荡等因素使得中国的 海外投资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风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发展契机 (一)良好的积累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材料展示: 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的奇迹。从1978年到2017年,GDP年均增长 9.5%,2018年GDP增长 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5元提高到59660元。40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41045亿美元。进出口额占国民生产 总值比重由9.7%上升到33.6%,其中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 4.6%上升到18.5%。中国向世界证明,在历史长河中短短的40年里,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国家可以蜕变成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思考:40年的改革创新,展现了怎样的一 个中国? 提示: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2.材料展示: 材料一: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业购买技 术时遭到拒绝。从这一年开始,格力通过自主创新,花了两年时间,就把日本企业花了16年时间才研究出来的技术研制成功。2010年初,格力用“掌握核心科技”取代沿用了十几年的“好空调格力造”,宣告格力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格力使用的注塑机械手都是从日本进 口,一台注塑机械手要花25万元,出于生产线升级改造的需要,格力请求对方开放一个接口,日本企业提出每开放一个接口要加收2万元的接口费。几个月后,格力自主研制的注塑机械手 下线,日本的注塑机械手随即将售价从25万元降到了18万元。 思考: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并结合材 料,分析“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需要 哪些条件的支撑。 提示:资金、人才、技术、先进的管理、创 新等。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欧盟指令38496反倾销条例中文版(参考Word)

欧盟反倾销条例 1995年12月22日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抵制非欧共体成员国倾销进口的第384/96号条例 欧洲共同体理事会1995年12月22日通过 欧洲联盟理事会 鉴于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条约,特别是其第113条;鉴于建立农业市场共同组织的诸规则和依照条约第235条通过的、适用于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条例,以及特别是条例中可不遵循一般原则的规定,即边境贸易的保护性措施可完全为条例规定的措施所取代的规定。 鉴于委员会的建议; 鉴于欧洲议会的意见; (1)鉴于欧洲理事会通过了2423/88号条例,制订了抵制非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倾销或补贴性进口的一般规则; (2)鉴于这些规则是根据现存的国际义务、特别是那些产生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称为关贸总协定)第6条、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1979年反倾销法典)以及解释和适用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和第23条的协定(关于补贴和抵销关税的法典)的国际义务而通过的; (3)鉴于1994年结束的多边贸易谈判制订了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新协定,因此,应根据新协定修订共同体条例;鉴于应该根据有关调整倾销和补贴的各自新规则的不同性质,在这两个领域内有一套独立的共同体规则,鉴于关于抵制补贴和反补贴税的新规则应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条例中; (4)鉴于为了维护关贸总协定所建立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共同体在适用这些规则时须考虑共同体主要贸易伙伴如何解释这些规则; (5)鉴于有关倾销的新协定,即1994年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以下称为1994年反倾销协定),包含了新的和详细的规则,特别是关于倾销的计算,提起和进行调查的程序,包括事实的认定和处理、采取临时性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措施的期限和复审以及公开披露有关反倾销调查的信息;鉴于考虑到这些变化的程度并为确保严格地和明确地实施这些新规则,应尽可能地将新协定中的用语引入共同体立法中; (6)鉴于需要就正常价值的计算制定明确和详细的规则;特别是鉴于这一价值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应以在出口国正常贸易过程中有代表性的销售为基础;鉴于明确那些国内销售可视为亏本因此不予以考虑的情形,以及明确可以求助于不低于成本的销售、计算正常价值、或向第三国销售等情形是有利的;鉴于即使在启动情况下规定成本的适当配置也是合乎需要的,鉴于对"启动"的概念以及配置的范围和方法制定指导也是适当的;鉴于计算正常价值时有必要指出被用于确定销售量、一般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应包括在该价值内的利润幅度的方法; (7)鉴于在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时,应当制订有关选择适当的将被用于这一目的的市场经济第三国的规则,以及在不可能找到适合的第三国

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选择(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选择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薛艺朦 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三大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V”型曲线的右端,诸多宏观经济指标都呈加快上升势头。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极为复杂”四个字来形容。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国际挑战?如何转型?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极其关注的焦点。 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国际市场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以往的供求格局,在去杠杆化作用下,美欧国家纷纷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不断压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同时,为了改变长期贸易赤字,这些国家还加大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 这种变化从两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压力。一方面中国业已形成的以外需为目标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短期甚至长期内要稳定增加出口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鼓励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也遇到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挑战。 在危机中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印尼、洪都拉斯等利用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开始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大有替代中国之势。因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遇到“高端”排挤和“低端”挤出效应。 其次,世界经济回暖后,由于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性产品涨价,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成本有进一步提高的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这些流动性正沿着产业链不断向实体经济传递,最终必将引起石油、铁矿石、铜、铝、大豆、植物油等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中国是资源短缺型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实质性转变之前,经济增长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性产品。 再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中国经济政策转型面临考验。在金融危机爆发时,美欧经济下滑,他们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帮助,对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相对宽容。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与复苏,美欧发达国家国内需求上升,经常账户得到改善,势必会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贸易保护,由此将提高中国的出口阻力。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条款和技术壁垒,还有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面对不断加强的贸易保护,我们企图延续危机前以及危机中所实行的政策安排,恐怕越来越难。 谨慎处理经济政策转型 从国内形势看,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转型面临四大关系需要谨慎处理。 第一,流动性过剩控制与既有投资刺激计划的关系。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万多亿元,但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3.05万亿元,贷款发放了9.63万亿元。按道理,实施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回收多余的资金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既有的4万亿投资计划怎么进一步落实,是中国经济政策转型遇到的难题。如果紧缩过快、过紧,势必会形成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造成许多不良贷款。 第二,以政府投资打头的经济增长与以民间投资和社会消费为主体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以投资打头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计划有效地替代了外需下滑,实现了经济的较高增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 其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欧盟反倾销规则特殊点

在1968年,欧盟建立了第一个反倾销守则,并且这一守则被修订了多次。根据目前欧盟实施的反倾销守则,如果欧盟区外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欧盟市场,并因此对欧盟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损害威胁的,欧盟将对其征以与其倾销幅度相当的反倾销税。 作为W TO成员,欧盟遵循了反倾销守则与WTO反倾销规则相符的原则,但其仍有独特之处。 1.“税率从轻”原则世贸组织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和推动自由贸易,只 是为了防止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对成员方国内产业的损害,才授予了成员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权力。因此,根据世贸组织的精神,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公平贸易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第9.1条规定:“如反倾销税小于倾销幅度即足以消除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则该反倾销税是可取的”。可见,根据WTO反倾销相关规则,反倾销税是用于消 除倾销导致的国内产业损害,且反倾销税不能超过倾销幅度。“税率从轻”是指调查机关在反倾销调查中,同时计算倾 销幅度和产业损害幅度,并在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从两个幅度中选择较低者作为反倾销税率。在多哈会合谈判中,世贸组织 主要成员,包括欧盟、“反倾销联谊小组”(包括日本、墨西哥、 瑞士等15个成员的小组)以及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成员国均提出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要优先适用“税率从轻”。从目前世贸 组织框架内各成员的立法、实践和立场来看,对损害幅度和 “税率从轻”持支持态度的成员相当广泛。 特别是欧盟的反倾销法律规定,在所有反倾销案件的调查和裁决中,必须同时计算倾销幅度和损害幅度,并在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从二者中按照“税率从轻”选择其中一个幅度来确定反倾销税率。在反倾销案件的调查中,欧委会不仅根据因果关系裁定倾销是否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还会依据调查期内收集的数据进行损害幅度的计算;同时,该数据还同时用于倾销幅度的计算;然后,按照倾销幅度和损害幅度二者中较低者来征收反倾销税,这种方法符合WTO规则中规定的倾销幅度的确定方法。但是WTO反倾销规则中没有明确指出确定损害幅度的方法。对于损害幅度的计算,欧盟将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所采用的方法。 但是,一般而言会大体遵循以下四个步骤:①对欧共体产业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②对出口生产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③计算出削价幅度(under cut t i ngm ar gi n);④如果有必要,计算出低价幅度(under sel l i ngm ar gi n)。对于计算削价幅度和低价幅度两种方法的选择适用,简单而言,计算低价幅度的方法适用于低于对方目标价格的销售,而计算削价幅度的方法适用于低于对方价格的销售。通常,当申诉方价格有利润时,以后者计算损害幅度;当申诉方价格亏损时,用前者计算倾销幅度。即以申诉方的成本加合理的利润,与倾销价对比。 2.替代国制度欧盟反倾销案胜负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确定“正常价值”。 根据欧盟的反倾销法,产品的“正常价值”一般为该种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上的售价。但欧盟同时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其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则要参照第三国来执行。 “替代国制度”出自“非市场经济”条款。欧盟反倾销法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分成两类: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市场经济国家,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由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决定。然而,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欧盟委员会在确定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时将采用替代国制度。即选择一个属于市场经济体制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与出口国相近的第三国,以该第三国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或销售价格作为基础来计算正常价值。1998年7月1日起,欧盟执行905/98号法规,将中国从其反倾销机制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排除。根据修正案的规定,我国名义上不再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某些反倾销案件中可以采用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