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程教参——第五单元智者箴言-《老子》五章

语文教程教参——第五单元智者箴言-《老子》五章

语文教程教参——第五单元智者箴言-《老子》五章
语文教程教参——第五单元智者箴言-《老子》五章

第五单元智者箴言

5.《老子》五章

老子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参阅内容评析。

二、略。

【作者简介】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这样记述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有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先秦时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问周礼与老子,老子所作《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说《道德经》的《德经》为老子所编纂,《道经》是老聃所撰的对《德经》的注。见沈善增著《还吾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1页),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与《庄子》(又称《南华经》)和《列子》(又称《冲虚经》)合称为古代道家的三大经典。《老子》以“道”为核心,文不过五千,却构建了上至帝王治世,下至隐者修身,蕴含无比丰富的哲学体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可见道家思想于中华文化之意义。

【内容评析】

第二章:

第一段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辩证法,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自己的对立面,相互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失去任何一方,任何事物都无法存在。正如今天哲学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第二段提出了“无为”的观点,这里所讲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妄为,文中的“圣人”就是“无为”处世的典型,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第三十八章:

老子认为“德”是“道”的本质属性的表现,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凡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无德”。同时老子认为“德”也有上下之分,符合“道”的是“上德”,偏离“道”的是“下德”,而当时社会倡导的“仁”“义”“礼”、“前识”(即“智”)都是“失德”、“失道”的。充分表现了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洒脱豪迈,表露了对儒家思想的解脱与超越,后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关系的辩论,其影响意义是非常深远而巨大的。

第四十一章:

这一章是道与德相结合较多的一章,是对有关道与德的思想观念的解释说明。老子指出了不同的人对“道”所持的三种不同理解,并且肯定了这些理解都是合理的。为了显示那些可想见的理解的合理性,老子用“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等日常体验作了非常形象的类比。最后,老子指出只有“道”才能使天下万物善始善终。

第四十八章:

本章老子表明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表现他的民本思想。在老子看来,那种“政教礼乐之学”的学问越多,人世间私欲妄行也就会层出不穷;而自然之道或无为之道则不同,它可以消减私欲妄行,增强自然的真实质朴。老子认为,只有不断去掉私欲妄行,不断回归自然,最终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而只没有私欲妄行的清静无为之人,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天下。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恣意干扰人民的生活,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天下的百姓,而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天下平安无事。

第六十章:

这一章老子用烹煎小鱼比喻治理大国,说明治国的道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不能老是翻来覆去,这样就会把国家搅乱,老百姓就会民不聊生。一个统治者治理国家如果以“道”治理国家,外面的力量就不会危害百姓,自己也不至于危害百姓,就会“德”泽百姓,各安其生而相安无事。这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要以道治国,以德治国,实施“无为”政治的主张。

【相关资料】

老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简述

葛广义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

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 “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唐武宗继位后,又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于周文王时任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

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这在《庄子》、《礼记·曾子》、《问》、《孔子家语》、《史记》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周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途径(即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道与德密不可分,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表现。古人说:“道之在我之谓德。”道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无德。故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无为。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由此,老子总结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等“具有深刻辩证法思想的格言。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他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体贴民情,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

老子反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帮助弱势群体。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即,有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 !来威服天下。

《道德经》在古代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我们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战国中晚期。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汉初。

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二种。河上公本属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弼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流畅。其他有价值的版本还有唐代傅奕本《道德经》、唐代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郭煌唐写本《道德经》、石刻唐玄宗注本《道德经》、南宋范应元本《道德经》等。

历代注释《道德经》的著作不下千种。比较有影响的有汉代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唐成玄英注、宋陈景元注、王安石注、苏辙注、清魏源《老子本义》等。引人注目的是历史上还有五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他们分别是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老子及其《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说老子“与三光为终始”,“自羲皇以来,世为圣者作师”。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张道陵又作《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子)。可见,从道教创立伊始,老子就被奉为至尊天神。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经过大的战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选择老子的清静无

为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减省刑罚、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为史家所称道的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国的结果。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举其著者,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为法家的理论依据。曹魏王弼通过注释《道德经》,开创了玄学。唐初成玄英等人则通过注释《道德经》,构造了重玄学。北宋王安石又通过注释《道德经》,阐发出“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与时俱进思想,从而为其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养生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关于“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知止知足”等思想,是历代养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态度。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守中”、“守一”等主张,成为静功养生的指导原则。老子关于“玄牝之门”的论述,则在道教内丹学中发展成为“玄关一窍”的理论。老子关于“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论述,更成为道教徒追求长生成仙之道的理论依据。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遗产。

近代以来,《道德经》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版本仅次于《圣经》的文字作品。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在其思想及实践中深受《道德经》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在当今世界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有责任在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摘自《中国道教》,2003.2)

略论《老子》的现代价值

张秋平

一、《老子》给我们的反思

一部《老子》(又名《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蜂起。至今释者仍不乏其人,实可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矣!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可借鉴的治世名言,军事家说是一部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是一部先秦文化的结晶,阴阳家作为推演“天机”之秘鉴,俗家子民喟叹其玄之又玄……。短短五千文却像一个奇迷悬达两千多年之久,就是海外学者也视为至宝。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

拙博士说:“我把他(指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今天风行台湾、东南亚华人世界等地方的经典教育,《老子》被列为重要经典教材之一,《老子》热又在新一代人兴起。

《老子》为什么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哲学研究者更应思索这一问题。正如一些研究专家所说的一样,《老子》热究其原则有如下特点:神秘性、古老性、涵摄性、独特性、实用性、民俗性、人为的鼓吹性。从哲学方面来看,对《老子》的学习与研究应着重放在方法论和现实意义这两方面,要防止偏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当前对《老子》的研究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如:缺乏科学的态度和实证精神;将《老子》与现代科学相比附;将《老子》与现代政治学混淆起来:将《老子》神秘化等。对这些偏见我们一定要克服,用科学态度和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学习和研究《老子》。我们对《老子》的哲学思考及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即我们要着眼于《老子》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

二、《老子》哲学的奇勋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基石

《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这真是“头头是道”(南怀谨先生的《老子他说》)。它提出了它的哲学体系之基本概念一一“道”。《老子》书中的“道”,既是指世界的统一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因此,我们说“道”是它的哲学基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三日道”(《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有个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道”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停地循环运行,永远不会改变。《老子》认为具体事物有变化,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不会长久的,包括天地在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只有“道”是永久的,“道乃久”(《老子》十六章)。

因为“道”的基石作用,使《老子》自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从而也使“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哲学范畴。

思辩的哲学体系

老子可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辩证法大师,他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矛盾原则,揭示出对立面双方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诸如: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古今、始终、长短、智愚、巧拙、美

丑、刚柔、祸福等等。《老子》认为这些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反”),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转化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七十八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七十六章)。

《老子》还认为事物向对立面转化,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它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这是说,从细小的种子变成合抱的大木,从一堆泥、土筑成九层高台,从迈出一步到行程千里,都有个由小到大,由低而高,由少成多的发展变化过程。这里虽然是从事物的量变说起,但也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会自我否定,这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贵之处。

《老子》这个主要由“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构成的思辩的哲学体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用“正言若反”的论断反映了“道”的特性,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否定的表达方式。老予这种思维方式表面看起来似乎有违于常识、常规的看法,其实正是合乎辩证法的真知灼见,老子的这种否定意识的思维方式,对于历史上墨守成规和敢于创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有很大的启迪。

“无为”与“无名”的认识论

儒学的“仁”相对,“无为”是道家对社会纷争提出的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五章)。《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的对立也就是“无为”(自然)与“有为”(人为)的对立。它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无为”即自然,是说“道”对万物的作用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十章),即“道”自然地而不是有意识地产生、推动、成长万物,它自然地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已有,自然地推动万物而并不自恃其力,自然地长成万物而不为之主宰,“道”并不是一个有意志的造作者。

就“名实”关系说,先秦哲学认识论问题主要围绕“名实”之辩而展开的。《老子》与孔、墨不同,提出“无名”的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老子》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握“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道呢?它说:“为学目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是说做学问,每天增加知识,然而这样离“道”则日远,要认识“道”就必须不断地破除知识,“损之又损”以达到无为即无知无欲的境地。

《老子》这种“无为”与“无名”的认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上至党国大事,下至民间生活,被套用为一系列法则,如“无为”而治法则等。

三、《老子》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子》为中国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我们相信,《老子》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

首先,我们应从《老子》与现代科学文化契合性出发,寻找《老子》的现实指导意义。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泼勒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见《物理学之道》)从现代科学文化与《老子》相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大胆设问:《老子》之中有没有更多的原理可用来指导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老子》的现实意义之所在。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了《老子》中的循环原理以及“道术一本”观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自然科学要寻求各种循环原理,至少要有物质、能量、信息三个科学循环原理才能组成宇宙大循环,克服物质、能量、信息被耗尽的危机,给人类以乐观的科学根据;“道术一本”作为科学技术观,把技术视为沟通人与自然的中介,而不是作为人类掠夺自然的工具和权力控制人的工具,这种观点,有利于克服不考虑后果的技术的滥用;有利于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生态的平衡。

其次,从《老子》的“无为”哲学观出发,寻求《老子》对政治的现实指导意义。“无为”哲学观在《老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体现在《老子》的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中。它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一,汉代初年、唐代初年和康熙时代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分别开创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熙之治”。其二,中国历史上每次动乱之后,统治者总以“无为而治”为理论武器,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克已自励,少思寡欲,另一方面放宽对人民的压迫,予民修养生息,以实现社会由动乱至治乱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对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起了一定的作用。

再次,从《老子》的人生哲学观出发,寻求《老子》对人生的现实指导意义。无为意识是《老子》的人生哲学,它主张每个社会成员都保持心态上的平衡和心情的自由愉悦,向天地之大道靠近,那么,这种退隐心情不断增加,就会平息纷争之心,以至于无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为”了,天下也就相安无事,亦即天下达到和谐状态了,从而也就“无不为”了。

(摘自《今日中国论坛》2005 年第 8 期)

《老子》全文

《道德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 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 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10、哉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 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长地久⑩。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作品分析】 本文选自《老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老子认为,“道”是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老子释义

《老子》精选释义 1、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无法用言词表述的原初状态,那是天地混沌未开的本来面貌;已经用言词确定了的概念,那是万物的本原。经常保持虚无的状态,就可以观察世界的幽微本质;经常保持实有的状态,就可以观察世界的明显表象。虚无与实有,这两者同出于人心却有不同的名称,都可以说是玄秘的现象。玄秘中的最高玄秘,那就是一切奥妙产生的根源。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美好的事物是怎样成为美好的,那么丑陋的东西就出现了;如果下人都知道了善良的事物是怎样成为善良的,那么不善良的东西就出现了。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艰难与容易相互完成,修长与短绌相互比较而显现,尊贵与卑下相互倚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和谐而成乐曲,先进与落后相互追随。这是不会改变的。 3、天长地久、、、 天空和大地长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它们不养育自己的生命,所以能长存永生。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面,却身居前列;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难道不是用于不追求私利的缘故吗?正是由于不追求个人私利,所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4、上善若水、、、 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湿之地,所以更接近于得道。它居处总是亲和卑下的土地,思想总是深藏不露,交往总是真诚相待,言谈总是恪守信义,从政总是维护安定,办事总是喜欢干练,举动总是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5、宠辱若惊、、、 世人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看重祸患就像看着自己的身体。为什么说受宠与被辱都要大吃一惊呢?不论得到尊宠,还是遭受凌辱,都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情。为什么说看重祸患就像看重自己的身体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自身的利益;若是心中没有私念,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6、孔德之容、、、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7、曲则全,枉则直、、、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德道论》说明:帛书《老子》,我也合称为帛书《德道论》,在其甲、乙本被发掘出来时,它原文都是没有划分小节或章节的,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九九“八十一章”,只是大致可以看得出《老子》原文分上、下两篇,即“德”篇和“道”篇,而且是“德”篇在前面,“道”篇在后面。这种形式暗示着“德”篇与“道”篇相关相配。在这里,为阅读时与通行本《老子》原文好做对照,我特按照顺序划分了八十一个小节原文,每小节前面的数字表示帛书《老子》甲本的顺序“小节数”,后面的“章节数”则表示该小节在通行本《老子》原文里面为第几章节。 关于帛书《老子》原文整理,我以任继愈先生《老子新译》附录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为底本,对照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湖北荆门郭店楚简本《老子》、多家通行本《老子》原文及注释等多种版本进行校勘,这是我多年来研读《老子》积累下来的《老子》原文本子,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校订本,特提供给大家选用。如果有人要引用此件的文本,请注明长在深秋帛书《老子》校勘本,以示我文责自负。也许以后,如果发现有错误的话,我还会调整原文以正误。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之本與?非也!故:至数,與无與。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03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4 第四十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5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肭。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09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道德经释义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释义】 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丛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第九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义】 既知过盈倾失之患,锐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必遭祸殃,万事万物“过犹不及”,那么,功成名遂,已达顶点,退身于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有这样,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祸。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释义】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释义】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姜尚直至八十余岁才辅佐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功勋卓著。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道”“听之不闻”,犹“视之不见”,因而最大的声音是无声,谓之“希声”。 “道”无形象,“视之不足见”。因而,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 虚无自然的真常之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名象可睹可闻。此谓“道隐无名”。 大“道”虽无形象,下士闻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之以成。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释义】 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已心,以万民利益为至上,能热爱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万民百姓,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对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心对待之。这样,可使不善者转变为善者,使人们同归于善。对于信实之人,我以诚信之心对待之,对于不信实的人,我也以诚信之心对待之,使不信实的人,转变为信实之人,使大家同归于忠诚信实。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释义】 宇宙间的品物万类,虽然复杂万端,其造化之机及运化规律,莫不过对立统一而已。“祸”,是难、凶害、灾殃之类。“福”是吉、荣贵、昌达之类。无论哪一类事物,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移。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夏至后必移于冬,冬至后向于夏,周而复始,无有休止。人类亦是此理:人在贫穷时,与人相处态度谦恭,在事业方面向上奋发,其结果,人必辅助,事业必成功。贫穷虽是福,可它无形中带着福。人若富贵,为人处世易横蛮骄傲,对事业易轻率为之,久而久之,人必厌恶,而事业必败。富贵虽是福,可它无形中隐含着祸。故《老子》第九章中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与此意相通。社会变迁,仍遵循这一规律:犹如水向东流,一浪接一浪,兴了又向衰的一方转化,衰中又隐含着兴的因素。每个朝代在刚兴盛时期,必内修道德,外施仁政,处处以国事民生为重,政通人和,事事得宜。待至日久,以得民富国强,执政者贪求享乐,以荣贵执权,骄肆于民,于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酿成天下大乱。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是此意。它将自然界里一切事物的两重性相互转化之情理概括无遗。正如《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象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因之老子还说“冲气以为和”,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时保持“和”的境界为佳。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解】 小鲜:小鱼。 【释义】 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大国民众,风俗有殊,三教九流,其旨各异。若一一检点,必难办到。有道之君,欲治者,不论大小,均以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不轻举妄动,而能一心一意,文烹武炼,使火候不过、不及。先后缓急得宜,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搅烂。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 第六十三章

老子原文 王弼本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2.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4.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7.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10.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阖,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1.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天下。 14.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上善若水——读《老子解读》

上善若水 ——读《老子解读》、《老子的智慧》 刘强 这个暑假,回到阔别三年的故乡,在故乡青山绿水间,我一边默默抚慰多病的母亲,一边静静阅读有关老子的几本书。尤其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兰喜并《老子解读》一书更是反复研读,认真揣摩,感到颇有启悟。 提起老子,人们要么觉得深奥枯涩,要么觉得不合时宜。确实,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可谓“玄之又玄”,让人不知所云,连老子自己也说“微妙玄达,深不可识”。而老子的“无为”、“不争”、“小国寡民”、“不为天下先”等观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肯定被认为落伍儒腐。余秋雨在《黑色的光亮》一文中以色块设喻:“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而老子则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似乎也认为老子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其实,老子并不遥远,我们也不陌生。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其实都源于老子;它所体现的精神早就渗入我们的灵魂。如,天长地久、知足常乐、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出生入死、功成身退、被褐怀玉、上善若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至于阐释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更是被人们常常念叨。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更是经常被人们引用。 读了兰喜并《老子解读》,我们对老子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揩拭的明镜置于桌前。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艺术大师范曾在《老庄心解》中称之为“阴柔的进取”,颇为准确。老子的“小国寡民”也不是要倒退、回归远古时代,而是要表达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对大国争霸、战乱频仍时代的矫枉过正。 《老子》或称《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约七千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尽量用原话给每一章都取了四字标题,如“混而为一”、“至虚守中”、“绝学无忧”等。可是,等我再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时,惊喜地发现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高妙之处在于把八十一章的《老子》又细分七篇,每篇、每章都重新拟定新鲜的标题,显得条分缕析、醒目简约。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弱水三千,只取一勺”,单从老子与水的关系生发出点滴感悟。 老子的哲学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设喻做譬,给人丰富的联想和自然的启迪。如果说法家严酷似冰雪、儒家厚重似高山、墨家亲切如大地,那么道家老子就像浩瀚江海让人豁然放达。他尤其善于用“水”来说明道理。如第四章以“渊”、“湛”等水的特性来说明“道”的幽隐莫测。第二十章“惚(澹)兮其若海”比喻得道者的恬淡宁静如大海般寂寥广阔。第三十二章把天下之“道”明确比作“犹川谷之于江海”。第六十六章更提出“江海为百谷王”的论点。第七十八章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阐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尤其是第八章,林语堂标题就是“水”,我用了老子原话“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美德如水。水能使万物获益而无所争,它可以安处人们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世要能安于卑下,精神要能保持沉静,交友要有爱心真情,言谈要能坦率真诚,从政不刻意作为而能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办事并不逞能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行动能顺应客观时势。正因为,能做到像水一样与物无争无夺,所以,没有差失没有过错。 在老子看来,水的特性最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哲理。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万物,但却没有任何私念,它付出并不是为了索取。它圆融通达,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随物赋形,与物无争。众人好高远而恶卑下,而水独处之;众人好洁雅而恶污浊,而水独居之。水不以人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大学语文

翻译 一、樊迟仲弓问仁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齐桓晋文之事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冯谖客孟尝君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四、《老子二章》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

任法融 著《道德经 释义》——完整版

任法融著《道德经释义》——完整版 任法融简介 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生于公元1936年。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弟兄3人,任法融为最小者。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颇精儒学,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响下,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垫读书,1950年14岁时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习农事并从其慈母课读儒家四书,身体渐成长,文化涵养亦渐增长。 1955年冬,年已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 龙门洞" 游览,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美,又听说元代的著名道士丘处机(长春)曾在这里修炼得道,心颇慕之,因而在山中盘桓数日。当时龙门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见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炼,便请得该观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便借阅道书。渐读便渐对道教产生信念,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尔后,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随师学道。 王嗣林道长擅长斋醮法事经韵,精通道教科仪,任法融虽从师学经韵,但却不愿终生作经忏道士。他认为,经韵是诵经的表达仪式,只是阐道宣传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实质,一是修真体道延年益寿,二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不但对己身有益,而且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因此,他虽习经韵但不重经韵,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读道书、研道意。从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参加全国民主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这3 年中,他利用农作之暇,细读《道德》、《南华》、《四品》。《阴符》。《素书》等道教经书,自感获益不浅。 1957年冬,任法融辞别师父,离开陇县龙门洞,到陕西周至县楼现台道院挂衲。当时楼观台总理为梁宗和道长,颇谙儒、道经籍,赞扬任法融读了不少书,但还必须精读儒家五经,以打好冶学的基础。于是任法融认梁宗和道长为师,在梁道长指导下,认真学习了《左传》、《尚书》、《易经》。在习儒学6年之后,任法融觉得儒学虽然渊博,但道教徒还是对博大宏深的《道德经》感到亲切。 从1964年至1966年,任法融认真阅读《道藏精华录》中所载60余家高人对《道德经》的注释,这使他大为开阔了知识的视野,深化了对《道德》的理解。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楼观台道教徒受冲击,大部分殿堂、园林被文管、园林部门占住,大部分道教走被遣散。任法融时年31岁,仍坚持在楼观台,与道众垦荒种地谋生。在十年浩劫中,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处境十分危险,但任法融处险不惊,遇难不悲,心胸豁达,信仰虔诚,一直没有放弃对《道德经》的研究,通过十年浩劫,他更领略了世事之艰苦,人生之困苦,从而更深地豁然彻悟《道德》的深玄妙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道教义理重新注释《道德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陕西楼观台又重归道教界自己管理。1980年,任法融担负起了募筹资金,招工维修楼现台的责任。在尔后的5 年中,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利用间暇之时,注释《道德经》。相传楼观台为道教圣地,老 子曾在此讲授《道德经》。楼观台古遗有石刻《道德经》,称之为" 楼正本" ,是此书的一种著名版本。任法融道长便是以此为底本,从事注释。5 年间,注写三遍,约40万字,1986年又刻意求精,重新改写,1987年冬脱稿,篇幅10万宇,1988年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够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之所以能够胜强,柔之所以能够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 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地方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