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单元 燃烧和灭火(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金卷(人教版)

第七单元 燃烧和灭火(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金卷(人教版)

第七单元 燃烧和灭火(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金卷(人教版)
第七单元 燃烧和灭火(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金卷(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a:40

第Ⅰ卷(选择题共3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9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低碳”是全世界的主题。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实现“低碳”,从而更好地通过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B.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的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C.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D.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等

2.以下均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图,其中能控制反应速率的是()

A.B.C.D.

3.根据化学方程式

,推断x 的化学式为:A

.B .C

.D .

4.为避免矿井中发生瓦斯(含甲烷和一氧化碳)爆炸,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降低瓦斯气体的着火点

B .严禁烟火

C .检查电路是否损坏

D .提高通风能力

5.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 .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C .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D .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

6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

酸钾固体

B 电解一定量的水

C 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D 完全分解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钾肥不但能促进农作物枝叶茂盛、叶色浓绿,还能提高产量B .CO 2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 .合金、塑料、橡胶等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D .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8.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的建构正确的是()

A .燃烧条件模型

B .原子结构模型

C.反应类型模型D.空气组成模型

9.近日,专家否认了“味精致癌”的说法.实验表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个小时,只有0.3%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钠,其对人体的影响很小.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味精受热不分解

B.味精在加热下生成焦谷氨酸钠属于物理变化

C.大量食用味精有利于健康

D.实验研究问题是一种有效方法

10.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气

11.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B.降低着火点C.隔离可燃物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1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分析或做法正确的是

A.吹灭蜡烛:降低着火点B.“釜底抽薪”: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C.电器起火:用水浇灭D.煽风点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13.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14.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泼水灭火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15.如图,向盛满纯净氢气的集气瓶中插入一支点燃的蜡烛,拿出来,再插入,这样反复操作数次,每次现象均为:燃着的蜡烛在瓶中熄灭,在瓶口又复燃。以下由该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石蜡蒸气的密度比氢气的小

B.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C.氢气没有可燃性

D.瓶内外石蜡蒸气着火点各不相同

16.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的国家.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H2B.CO C.CH4D.CO2

17.2018年春节起,江西实行了“禁燃令”。图中表示“禁止燃放爆竹”的标志是()

A.B.C.D.

18.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B.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

C.干冰用于冷藏食品D.用铜或铝制作导线

19.“迎民族盛会,庆七十华诞”。下列做法不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是()

A.进行垃圾分类B.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C.工业废水任意排放D.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二、简答题

20.(5分)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

(1)中考期间,小明的妈妈准备了一份易消化的午餐,其中有:凉拌黄瓜、辣椒炒茄子、蒸芋头、冬瓜汤、米饭。从营养全面的角度考虑,还需要补充的食品是____(写一种)。烹饪过程中使用了加碘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缺碘引起_____疾病。

(2)古人在野外生火时常“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满足的燃烧的条件是____(填序号)。

A提供可燃物B与氧气接触C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3)家庭里常常使用活性炭净水器来净化水,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性。

(4)面料为“冰蚕丝”的运动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用化学方法鉴别“冰蚕丝”和羊毛的方法是_________(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21.(6分)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下图是一款以氢氧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三种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

(2)图中标示的物件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有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填一种即可)。

(3)氢气是理想的“绿色能源”,它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氢能源目前还很难普及,请写出不能普及的一点原因__________。

(4)新能源汽车将逐步替代燃油汽车,由此你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何感想_________?(5)在新能源汽车未普及时,在汽油中添加适量乙醇成为一种“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以下对乙醇作汽车燃料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原料来源丰富B是可再生能源C乙醇汽油燃烧完全没有污染

三、填空题

22.(7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____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丙烯(C3H6),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按图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_________。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木炭、一氧化碳均可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它们的______性。

23.(4分)公交车上常悬挂一块警示牌“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上车!”。上面列举了各种禁带物品,易燃物:烟花、爆竹等。遇水易爆品:金属钠、镁等。易燃液体:汽油、酒精等。腐蚀性物品:硫酸、氢氧化钠等。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镁元素:____。

(2)乙醇的化学式:____。

(3)氢氧根离子:____。

(4)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

24.(4分)能源和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天然气。

(2)可燃冰是一种新能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的水合物,据资料介绍,“1体积的可燃冰可释放出约164体积的天然气”,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属于_____(填“混合物”或“化合物”)。

(3)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家用热水器需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25.(6分)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和240℃。

(1)图Ⅰ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老师在倾倒烧杯中的热水时,发现水中的白磷刚露出水面时开始冒烟燃烧,由此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3)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

(4)小颖同学进行图Ⅱ所示实验时,用烧杯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高”或“低”)的蜡烛先熄灭。当蜡烛火焰即将熄灭时,小颖将烧杯口一侧慢慢抬起,发现蜡烛“死而复生”,蜡烛“死而复生”给我们的安全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流程题

26.(4分)超细碳酸钙可用作高档化妆品、香皂、洗面奶、儿童牙膏等的填料。在工业中超细碳酸钙是培养基中的重要成分和钙源添加剂,作为微生物发酵的缓冲剂而应用于抗生素的生产,在止痛和胃药中也起一定的药理作用。利用碳化法生产超细碳酸钙的主要流程如图。

(1)石灰石加入石灰窑之前要粉碎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化池中,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会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过筛的目的是拦截___(填“大于”或“小于”)筛孔直径的颗粒。

(4)碳化塔中是CO2与Ca(OH)2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五、推断题

27.(5分)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七种物质,相互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能转化,“—”表示能发生反应,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和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F和G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气体,D和E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图中涉及的反应都是本学期的知识内容)

(1)物质C是___,G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E→F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B→D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反应。

六、实验题

28.(7分)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请据图完成有关问题:

(1)图一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实验改进后的白磷由热水加热而引燃,由此可知红磷的着火点_____(“低于”或“高于”)白磷。对改进后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装置不需检查气密性

B能减小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影响

C实验结果误差更小

D实验中会观察到活塞始终向左移动最后停在刻度4处

(2)图二中改进前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若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现有图中两低改进实验方案,你赞同方案_____(选填“1”或“2”),不赞同另一套方案的理由是_____。

七、科学探究题

29.(6分)小刚同学在学习化学知识后,知道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可能造成死亡。于是他和小强一起对自家久未开启的菜窖内的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菜窖内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蔬菜在一定条件下发酵生成气体,其成分可能含有CO2、CH4等:

②NaOH溶液会与CO2反应,可用于吸收CO2;

③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气体。

(猜想与假设)小刚认为菜窖内的气体含有CO2和CH4。

(实验探究)他们对菜窖内的气体进行取样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若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

(2)E处观察到干燥冷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待火焰熄灭后,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立刻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__。E处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气体样品中含有CO2和CH4,小刚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

(3)小强观察上述实验装置发现;装置A和装置C完全相同,你认为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4)根据上述实验探究结果,气体样品中含有CO2,由于二氧化碳___________(填2点性质),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向菜窖内通入大量的空气。

八、计算题

30.(8分)钙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因缺钙而导致骨质疏松、佝偻病等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片。某补钙药剂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如图Ⅰ所示。现将100g稀盐酸分成五等份,逐次加入用40

片该药剂制成的粉末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也不含钙元素),得到部分数据与关系图如图Ⅱ,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实验次数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202020

剩余固体的质量/g35a20

(1)a的数值为。

(2)完全反应后生成氯化钙的质量是多少?(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3)第五次反应后溶液中钙元素的质量是。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0.0462分-1,又知初始浓度为0.1mol.dm-3,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A) 1/(6.93×10-2×0.12) (B) 15分(C) 30分(D) 1/(4.62×102×0.1)分 答案:(B) 2、某一级反应, 当反应物的浓度降为起始浓度的1%时,需要t1秒, 若将反应物的浓度提高一倍, 加快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浓度降低为起始浓度的1%时, 需时为t2, 则: (A ) t1﹥t2(B) t1=t2 (C) t1﹤t2(D) 不能确定二者关系 答案:(B) 3、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 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零级(B) 一级反应(C) 三级反应(D) 二级反应 答案:(B )

4、反应A→B(Ⅰ);A→D(Ⅱ), 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E2, 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和D的比例: (A)提高反应温度(B) 降低反应温度 (C) 延长反应时间(D)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答案:C 5、由基元步骤构成的复杂反应:2A→2B+C A+C→2D,以C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的速率方程(已知:-dC A/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 则 (A)dC c/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B)dC c/dt=1/2K A1C A2-1/2K A2C B2C c+1/2K A3C A C C (C)dC c/dt=2K A1C A2-2K A2C B2C c+2K A3C A C C (D)dC D/dt=-K A3C A C C 答案:(B) 6、反应Ⅰ,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1, 反应Ⅱ,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2,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7-2在970K下,反应2N2O(g) = 2N2(g) + O2(g) 起始时N2O的压力为2.93×104Pa,并测得反应过程中系统的总压变化如下表所示:求最初300S 与最后2000S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率。 7-3在600K下反应2NO + O2 = 2NO2的初始浓度与初速率如下:(1)求该反应的表观速率方程。

(2)计算速率常数。 (3)预计c0(NO)=0.015mol/L,c0(O2)=0.025 mol/L的初速率。 7-9测得某反应在273K和313K下的速率常数分别为1.06×10-5和2.93×10-3,求该反应在298K下的速率常数。

7-12试对比阿仑尼乌斯活化能(表观活化能或实验活化能)碰撞活化能和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并由此说明表观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的不同性。 7-13表观动力学方程得出的指前因子有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分别对指前因子的物理意义是如何解释的?它们的理解是否解释了所有表观动力学方程中指前因子的物理意义?为什么?

7-14 有人提出氧气氧化溴化氢气体生成水蒸气和溴蒸气的反应历程如下: HBr + O2→ HOOBr HOOBr + HBr → 2HOBr HOBr + HBr → H2O + Br2 (1)怎样由这三个基元反应加和起来得到该反应的计量方程式?(2)写出各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 (3)指出该反应有哪些中间体? (4)实验指出,该反应的表观速率方程对于HBr和O2都是一级的,试指出,在上述历程中,哪一步基元反应是速控步? (5)推导表观速率方程。

中考化学燃烧和灭火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14 燃烧和灭火 一、选择题 1.(10福建省福州8.)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10福建省晋江11.)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泡在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 A.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B.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 C.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 D.将白磷溶解不易着火 3.(10,娄底13)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4.(10南昌市)1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5.(2010·辽宁鞍山,7)厨房炒青菜时,油锅过热着火,下列灭火措施适宜的是 A.加少量水B.倒掉油C.倒人大量菜D.撒上沙子 6..(10无锡3)下列属于禁止烟火标志的是C 7.(10泰安)1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8.(2010·辽宁鞍山,7)厨房炒青菜时,油锅过热着火,下列灭火措施适宜的是 A.加少量水B.倒掉油C.倒人大量菜D.撒上沙子 9.(2010·甘肃兰州,7)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 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夜晚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人们每天的饮食中都应有蔬菜、水果,其目的是补充蛋白质 C.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练习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返回上一页 1. 298 K时N2O5(g)分解反应半衰期t1/2为5.7 h,此值与N2O5的起始浓度无关,试求: (1) 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2) 作用完成90%时所须的时间. 2. 某人工放射性元素放出α粒子,半衰期为15 min ,试问该试样有80%分解,需时若干? 3. 把一定量的PH3(g)迅速引入温度为950 K的已抽空的容器中,待反应物达到该温度时开始计时(此时已有部分分解),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t/s 0 58 108 ∞ P/kPa 35.00 36.34 36.68 36.85 已知反应 4pH3(g) P4(g) + 6H2(g) 为一级反应,求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值(设在t=∞时反应基本完成) 4. 在某化学反应中随时检测物质A的含量,1小时后,发现A已作用了75%,试问2小时后A还剩余多少没有作用?若该反应对A 来说是: (1) 一级反应. (2) 二级反应(设A与另一反应物B起始浓度相同) (3) 零级反应(求A作用完所用时间) 5. 在298 K时, NaOH与CH3COOCH3皂化作用的速率常数k2与NaOH与CH3COOC2H5皂化作用的速率常数k2' 的关系为k2=2.8k2' .试问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当有90% CH3COOCH3被分解时, CH3COOC2H5的分解百分数为若干?

6. 对反应2NO(g) +2H2(g)---> N2(g) +2H2O(l) 进行了研究,起始时NO与H2的物质的量相等.采用不同的起始压力相应的有不同的半衰期,实验数据为: p0 /kPa 47.20 45.40 38.40 33.46 26.93 t1/2/min 81 102 140 180 224 求该反应级数为若干? 7. 反应A+B P的动力学实验数据如下, [A]0/(mol·dm-3) 1.0 2.0 3.0 1.0 1.0 [B]0/(mol·dm-3) 1.0 1.0 1.0 2.0 3.0 r0/(mol·dm-3·s-1) 0.15 0.30 0.45 0.15 0.15 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求x和y的值. 8. 碳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自然界树木中的分布基本保持为总碳量的 1.10×%.某考古队在一山洞中发现一些古代木头燃烧的灰烬,经分析的含 量为总碳量的9.87×%,已知的半衰期为5700年,试计算这灰距今约有多少年? 9. 某抗菌素在人体血液中呈现简单级数的反应,如果给病人在上午8点注射一针抗菌素,然后在不同时刻t测定抗菌素在血液中的浓度c(以mg/100 cm3表示),得到以下数据 t/h 4 8 12 16 c /(mg/100 cm3) 0.480 0.326 0.222 0.151 (1) 确定反应的级数. (2) 求反应的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1/2.

初中化学【世纪金榜】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doc

初中化学【世纪金榜】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2题) 评卷人得分 1.认识各种图标对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图标指的是( ) A.腐蚀品 B.有毒品 C.当心爆炸 D.禁止烟火 【答案】【解析】选D。本题考查与人身安全有关的图标认知,图中所示图标是禁止烟火。 难度:基础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2.“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解析】选D。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随意升高或降低,A、B错;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和煤的形状无关,C错。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3.“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有严格规定。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液化石油气 B.二氧化碳 C.汽油 D.面粉 【答案】【解析】选B。可燃气体和面粉、煤粉等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不会爆炸。 【易错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常见的爆炸分为两种: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发生燃烧,放出热量没有及时扩散,使生成的气体物质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是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 (2)气体物质在有限的密闭容器内,因受热体积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种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气锅炉爆炸等。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 知识讲解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高清课堂《燃料、燃烧与环境》一、2)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解析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 298K 时,252421 ()()()2N O g N O g O g =+,该分解反应的半衰期1/2 5.7t h =,此值 与25()N O g 的起始浓度无关,试求: (1)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2)25()N O g 转化掉90%所需的时间。 解:(1)因为该反应的半衰期与25()N O g 的起始浓度无关,所以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则 1/21 ln 2t k = ,111/2ln 2ln 2 0.1216()5.7k h t -=== (2)当90%y =时 11111 ln ln 18.94()10.1216190% t h k y = ==-- 2.某物质A 分解反应为二级反应,当反应进行到A 消耗了3 1 时,所需要时间为2min , 若继续反应掉同样这些量的A ,应需多少长时间? 解:对于二级反应 21y k at y =- 当min 231 3 1==t y 时 则 21311111 3min 112min 413k t y a a =?=?=-?- 当 3 2 =y 时 2123213 3 2 1138min 121min 143 8min 2min 6min y t k a y a a t t t -=?=?=-?-=-=-= 3.有反应A P →,实验测得是2 1 级反应,试证明:

(1)[][]kt A A 2 1 2 1 21 0= -; (2)[]2102 1 )12(2 A k t -=。 证明:(1)[][]21A k dt A d r =- = [] [] kdt A A d -=2 1 对上式作定积分 0[] 01/2[][][]A t A d A kdt A =?-? 得[][]kt A A 2 1 2 121 0= -. (2)∵[][]kt A A 21212 1 0=- ∴[][])(2 21210A A k t -= []{[]}[]))12(2 )2 (2 2102102102 1A k A A k t -= -= 4. 在298K 时,用旋光仪测定蔗糖的转化速率,在不同时间所测得的旋光度t α如下 /min t 0 10 20 40 80 180 300 ∞ /()O t α 6.6 6.17 5.79 5.00 3.71 1.4 -0.24 -1.98 试求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 值。 解:蔗糖水解为一级反应,且011ln t k t αααα∞ ∞ -=- 代入数据,列于下表中 取其平均值 315.14810min k --=? 5.在298K 时,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反应开始时,溶液中酯与碱的浓度都为30.1mol dm -?,每隔一定时间,用标准酸溶液滴定其中的碱含量,实验所得结果如下: /min t 3 5 7 10 15 21 25 33[]/(10)OH mol dm ---? 7.40 6.34 5.50 4.64 3.63 2.88 2.54 /min t 0 10 20 40 80 180 300 ∞ /()O t α 6.6 6.17 5.79 5.00 3.71 1.4 -0.24 -1.98 31/(10min )k - - 5.142 4.958 5.160 5.134 5.175 5.318 -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一、简答题 1.反应Pb(C 2H 5)4=Pb+4C 2H 5是否可能为基元反应?为什么? 2.某反应物消耗掉50%和75%时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 1/2和 t 1/4,若反应对该反应物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则t 1/2: t 1/4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3.请总结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各有哪些特征?平行反应、对峙反应和连续反应又有哪些特征? 4.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时通常有哪几种近似方法?各有什么适用条件? 5.某一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时有限的,且等于 k c 0(C 0为反应物起始浓度),则该反应是几级反应? 6. 质量作用定律对于总反应式为什么不一定正确? 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下列基元反应速率表达式: (1)A+B→2P (2)2A+B→2P (3)A+2B→P+2s (4)2Cl 2+M→Cl 2+M 8.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如何? 9.什么是链反应?有哪几种? 10.如何解释支链反应引起爆炸的高界限和低界限? 11.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二、证明题

1、某环氧烷受热分解,反应机理如下: 稳定产物?→??+?+??→??++??→??? +??→?432134 33k k k k CH R CH R CH RH CO CH R H R RH 证明反应速率方程为()()RH kc dt CH dc =4 2、证明对理想气体系统的n 级简单反应,其速率常数()n c p RT k k -=1。 三、计算题 1、反应2222SO Cl SO +Cl →为一级气相反应,320℃时512.210s k --=?。问在320℃ 加热90min ,22SO Cl 的分解百分数为若干?[答案:11.20%] 2、某二级反应A+B C →初速度为133105---???s dm mol ,两反应物的初浓度皆为 32.0-?dm mol ,求k 。[答案:11325.1---??=s mol dm k ] 3、781K 时22H +I 2HI →,反应的速率常数3-1-1HI 80.2dm mol s k =??,求2H k 。[答 案:113min 1.41---??=mol dm k ] 4、双光气分解反应32ClCOOCCl (g)2COCl (g)→可以进行完全,将反应物置于密 闭恒容容器中,保持280℃,于不同时间测得总压p 如下: [答案: 1.1581a =≈;-14-12.112h 5.8710s k -==?] 5、有正逆反应均为一级反应的对峙反应: D-R 1R 2R 32L-R 1R 2R 3CBr 已知半衰期均为10min ,今从D-R 1R 2R 3CBr 的物质的量为1.0mol 开始,试计算10min 之后,可得L-R 1R 2R 3CBr 若干?[答案:0.375mol]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解:(1)设速率方程为 代入数据后得: 2.8×10-5=k ×(0.002)a (0.001)b ① 1.1×10-4=k ×(0.004)a (0.001)b ② 5.6×10-5=k ×(0.002)a (0.002)b ③ 由②÷①得: 2a =4 a=2 由③÷①得: 2b =2 b=1 (2)k=7.0×103(mol/L)-2·s -1 速率方程为 (3)r=7×103×(0.0030)2×0.0015=9.45×10-5(mol ·L -1·s -1) 3解:设速率方程为 代入数据后得: 7.5×10-7=k ×(1.00×10-4)a (1.00×10-4)b ① 3.0×10-6=k ×(2.00×10-4)a (2.00×10-4)b ② 6.0×10-6=k ×(2.00×10-4)a (4.00×10-4)b ③ 由③÷②得 2=2b b=1 ②÷①得 22=2a ×21 a=1 k=75(mol -1·L ·s -1) r=75×5.00×10-5×2.00×10-5=7.5×10-8(mol ·L -1·s -1) 5解:由 得 ∴△Ea=113.78(kJ/mol ) 由RT E a e k k -=0得:9592314.81078.11301046.5498.03?=?==??e ke k RT E a 9解:由阿累尼乌斯公式:RT E k k a 101ln ln -=和RT E k k a 202ln ln -=相比得: ∴ 即加催化剂后,反应速率提高了3.4×1017倍 因△r H θm =Ea(正) -Ea(逆) Ea(逆)=Ea(正)-△r H θm =140+164.1=304.1(kJ/mol) 10解:由)11(ln 2 112T T R Ea k k -=得: )16001(314.8102621010.61000.1ln 2 384T -?=??-- T 2=698(K ) 由反应速率系数k 的单位s-1可推出,反应的总级数为1,则其速率方程为 r=kc(C 4H 8) 对于一级反应,在600K 下的)(1014.110 10.6693.0693.0781s k t ?=?== - ) ()(2O c NO kc r b a =)()(107223O c NO c r ?=) ()(355I CH c N H C kc r b a =)11(ln 2112T T R E k k a -=)627 15921(314.8498.081.1ln -=a E ) /(75.41046.5656314.81078.113903s mol L e e k k RT E a ?=??==??--36.40298314.810)140240(ln 32112=??-=-=RT E E k k a a 1712104.3ln ?=k k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和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徐磊盐城市第五中学 一、教材、学生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讲解启发与演示启发结合;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品:白磷、红磷、试管、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打火机、蜡烛、小木条、煤炭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学生

【提问】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 【点拨】温度(解疑点水点灯,燃烧原因,

九、课堂评价 本节课有如下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 1、创设情境,以魔术引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的碰撞。 2、实验探究的设计,小组分组实验,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显示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1、实验改进 除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也有一些额外的小的“意外”—“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水能降低温度”“那把白磷放在热水中,会燃烧吗?”“会”结果白磷并没有燃烧,实验现象与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即能分析出“隔绝氧气”。并且由这个问题就巧妙地完成了预设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而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上册《燃烧和灭火》初三练习题 含答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2.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是( ) A.狭小的空间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着火点 D.物质具有可燃性 3.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 A.水能分解 B.纸不是可燃物 C.没有和氧气接触 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4.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5.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桌面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C.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刻浇水灭火 6.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7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8.王宁同学从资料中查得白磷的着火点是40℃,他将一小块白磷放入80℃的水中。并用导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白磷燃烧了起来。除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因素外,上述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 A.嘴吹出的气体中仍含有可支持燃烧的氧气 B.嘴吹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也可支持燃烧 C.白磷这一可燃物特别容易燃烧 D.吹气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使白磷燃了起来 9.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C.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D.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10.下图中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化学动力学基础试题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思考题: 1. (1)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 (2) 某化学反应式为A +B=C 乙则该反应为双分子反应。你认为(1)和(2)是否正确? 2.有一平行反应 ,已知E 1>E 2,若B 是所需要的产品,从动力学的角度 定性他考虑应采用怎样的反应温度。 3.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这句话对吗? 4.判断正确与否: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5.阿仑尼乌斯经验式的适用条伴是什么?实验活化能E a 对于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含义有何不同? 选择题: 1.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不适用于( )。 (A )以分子数表示的速率方程式 (B )以浓度表示的速率方程式 (C )以压力表示的速率方程式 (D )以表面覆盖度表示的速率方程式 2.关于反应分子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分子数是实验值 (B )反应分子数不一定和测得的反应级数相等 (C )某反应的反应分子数一定等于该反应的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之和 (D )实际的反应中双分子反应发生的几率大于单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双分子反应一定表现为二级反应 (B )单分子反应一定表现为一级反应 (C )有反应分子数可言的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D )反应分子数不一定为正整数 4.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 0/k ,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 (B) 一级 ; (C) 二级 ; (D) 三级 5. 有如下简单反应 a A + b B →dD ,已知a < b < d ,则速率常数k A 、k B 、k D 的关系为: (A) d k b k a k D B A << (B) k A < k B < k D (C) k A > k B > k D (D) d k b k a k D B A >> 6.对基元反应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基元反应才有反应分子数可言 C B A 1 2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方法,几种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几种典型的复杂分应的动力学特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自由基参加的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拟定反应动力学方程的一般方法。 重点与难点: 化学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反应的级数与反应的分子数,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以及反应的速率的描述方法等;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几种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的活化能的概念),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以及动动学方程的推导方法。 §11.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化学反应用于生产实践所遇到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和热力学的局限性以及化学动力学的必要性,它的实际意义。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各种因素(浓度,压力,温度,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2.研究反应的机理(历程)。 化学动力学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它要研究反应速率及其影响的因素,必须了解体系的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反应速率以及反应机理的研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宏观动力学阶段,主要从宏观上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确定反应的级数,在此阶段,确立了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定律,并提出了活化能的概念。 第二阶段,包括从宏观动力学到微观动力学的过程,以及从微观研究化学反应的速度。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各种反应的速度理论,如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链反应,单分子反应速度等理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分子束和激光技术应用于化学动力学的研究,使人们进入到了态--态反应的层次,研究不同量子态的反应物和产物的速率,以及反应的细节。 化学动力学理论还不能象热力 学理论那样系统和完善。 §11.2化学反应速 率表示法 反应系统中反应物的消耗和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教学要求 1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反应机理概念,掌握有效碰撞理论,了解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及其意义。 3 .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关系: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温度因子,熟悉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4 .了解活化过度状态理论的要点;了解催化作用的特点,了解酶催化。 二、教学重点 1 .反应机理的概念,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关系: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温度因子,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 2 .质量作用定律,阿仑尼乌斯方程。 四、教学时数 6 学时 五、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物系表示速率时这些速率间的关系。 2 .反应机理(反应历程)概念: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三分子反应)。 3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有效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效碰撞的条件,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碰撞频率因子与化学反应临界能或阀能的关系公式,活化能、方位因子、碰撞频率因子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活化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要点,活化络合物;实验活化能。 4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的温度系数(因子),阿仑尼乌斯方程式及其应用。 5 .催化剂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催化作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制,催化剂寿命、催化剂中毒、催化剂毒物、助催化剂、催化剂载体;酶催化及酶催化的特点。7-1 化学反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例如:H2O2(aq) →H2O (l) + 1/2 O2(g) 数值见表 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进度ξ随时间的变化率。 aA+bB===gG+dD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唐官屯镇中学马悦 2017年11月7日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材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火的发现与利用引入,了解燃烧带给我们的利益和危害,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设置分组讨论实验有助于他们的直观性学习。并且在之前第六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这里可以理解应用。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2.探究活动的动手能力和规范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 功的喜悦。 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 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具、三只蜡烛、两个烧杯,火柴、酒精灯、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等。给学生的 实验用具准备了五组,每组有一个水槽、两支蜡烛、一 个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图片,将火的由来火的应用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在生活中火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接下来观看一些森林火灾、楼房起火和人们被火烧伤的图片使学生们体会火有时候也是无情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利用火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要懂得如何防火和灭火,由此引入课题的学习《燃烧和灭火》 二.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观看视频完成 要求了解实验用具、过程与说明的原理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①铜片上只有白磷和红磷时,哪个会燃烧?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哪个会燃烧?③要想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应该怎样做? 2、交流与讨论 分小组讨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练习题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1)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2.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3.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4.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5.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6.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7.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8.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9.若反应 A + B Y + Z 的速率方程为:r =kc A c B ,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不 是双分子反应。 10.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H 2+I 2=2HI 是2 分子反应;(2) 单分子反应都是一级反应,双分子反应都是二级反应。; (3) 反应级数是整数的为简单反应 (4) 反应级数是分数的为复杂反应。 11.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 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12.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 1,反应(2)的活化能为E 2,且E 1 > E 2,则在同一温度下k 1一 定小于k 2。 13.若某化学反应的Δr U m < 0,则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零。 14.对平衡反应A Y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5.平行反应C B A 21?→??→?k k ┤,k 1/k 2的比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6.复杂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17.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于产物分子的能量,则此反应就不需要活化能。 18.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度都会增大,因此平衡常数也不随温度而改变。 二、单选题: 1.反应3O 2 2O 3,其速率方程 -d[O 2]/d t = k [O 3]2[O 2] 或 d[O 3]/d t = k '[O 3]2[O 2],那 么k 与k '的关系是: (A) 2k = 3k ' ; (B) k = k ' ; (C) 3k = 2k ' ; (D) ?k = ?k ' 。 2.有如下简单反应 a A + b B dD ,已知a < b < d ,则速率常数k A 、k B 、k D 的关系为: (A) d k b k a k D B A << ; (B) k A < k B < k D ; (C) k A > k B > k D ; (D) d k b k a k D B A >> 。 3.关于反应速率r ,表达不正确的是: (A) 与体系的大小无关而与浓度大小有关 ; (B) 与各物质浓度标度选择有关 ; (C) 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 ; (D) 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无关 。 4.进行反应A + 2D 3G 在298K 及2dm 3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间变 化率为0.3 mol·s -1,则此时G 的生成速率为(单位:mol·dm -3·s -1) : (A) 0.15 ; (B) 0.9 ; (C) 0.45 ; (D) 0.2 。 5.基元反应体系a A + d D g G 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 -d[A]/d t = k A [A]a [D]d ; (B) -d[D]/d t = k D [A]a [D]d ; (C) d[G]/d t = k G [G]g ; (D) d[G]/d t = k G [A]a [D]d 。 6.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 0/k ,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 (B) 一级 ; (C) 二级 ; (D) 三级 。 7.某一基元反应,2A(g) + B(g) E(g),将2mol 的A 与1mol 的B 放入1升容器中混 合并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率间的比值是: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试题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试题

————————————————————————————————作者:————————————————————————————————日期: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1)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2.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3.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4.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5.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6.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7.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8.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9.若反应 A + B Y + Z 的速率方程为:r =kc A c B ,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不 是双分子反应。 10.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H 2+I 2=2HI 是2 分子反应;(2) 单分子反应都是一级反应,双分子反应都是二级反应。; (3) 反应级数是整数的为简单反应 (4) 反应级数是分数的为复杂反应。 11.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 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12.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 1,反应(2)的活化能为E 2,且E 1 > E 2,则在同一温度下k 1一 定小于k 2。 13.若某化学反应的Δr U m < 0,则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零。 14.对平衡反应A Y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5.平行反应C B A 21?→??→?k k ┤,k 1/k 2的比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6.复杂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17.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于产物分子的能量,则此反应就不需要活化能。 18.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度都会增大,因此平衡常数也不随温度而改变。 二、单选题: 1.反应3O 2 2O 3,其速率方程 -d[O 2]/d t = k [O 3]2[O 2] 或 d[O 3]/d t = k '[O 3]2[O 2],那 么k 与k '的关系是: (A) 2k = 3k ' ; (B) k = k ' ; (C) 3k = 2k ' ; (D) ?k = ?k ' 。 2.有如下简单反应 a A + b B dD ,已知a < b < d ,则速率常数k A 、k B 、k D 的关系为: (A) d k b k a k D B A << ; (B) k A < k B < k D ; (C) k A > k B > k D ; (D) d k b k a k D B A >> 。 3.关于反应速率r ,表达不正确的是: (A) 与体系的大小无关而与浓度大小有关 ; (B) 与各物质浓度标度选择有关 ; (C) 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 ; (D) 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无关 。 4.进行反应A + 2D 3G 在298K 及2dm 3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间变 化率为0.3 mol·s -1,则此时G 的生成速率为(单位:mol·dm -3·s -1) : (A) 0.15 ; (B) 0.9 ; (C) 0.45 ; (D) 0.2 。 5.基元反应体系a A + d D g G 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 -d[A]/d t = k A [A]a [D]d ; (B) -d[D]/d t = k D [A]a [D]d ; (C) d[G]/d t = k G [G]g ; (D) d[G]/d t = k G [A]a [D]d 。 6.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 0/k ,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 (B) 一级 ; (C) 二级 ; (D) 三级 。 7.某一基元反应,2A(g) + B(g)E(g),将2mol 的A 与1mol 的B 放入1升容器中混 合并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率间的比值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