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6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046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046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046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罗翔郭云

【摘要】新形势下,传统的关注中心城区物质空间、以改造项目为途径的城市更新理念正逐渐演化为包含更大空间尺度、更丰富内涵的城市复兴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城市衰败的主要原因,并辨析不同语境下,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内涵差异,进而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城市复兴的主要模式和策略。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的城市复兴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宏观背景与微观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理念;模式;策略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欧美及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迈进,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出现衰败萎缩的迹象。1990年以后,大量东欧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现象。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408座城市的分析表明,尽管快速或高速的城市增长仍然是发展中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现象,但在1990-2000年间,143个样本城市存在人口数量下降的现象;该报告还表明,至2005年,全球每六个城市中就有一个城市在经历人口减少和衰退。尽管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2011年城镇化率超过50%,并将于2020年达到57%;同时也要看到,人口向心集聚的同时也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现象,中心城区后续发展乏力面临转型困境,老社区设施配套陈旧供需矛盾突出等。有鉴于此,研究者提出:中国的城市规划师要未雨绸缪,不仅肩负“为了增长而规划”的职责,也准备好“为了萎缩的规划”,两者结合方能实现更健康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本文将在梳理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概念演化基础上,综述城市复兴的内涵、模式和国际实践经验,并以提出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启示和借鉴。

1.理念演化:从“更新”到“复兴”

1.1背景:城市衰败的主要原因

(1)经济转型:去工业化

20世纪中叶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欧美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传统制造业发

展出现停滞,工业生产作为城市主要职能的地位下降,基本原料采集和初始制造加工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重工业厂房、港口码头和矿区逐渐被废弃。由于城市中心制造业的衰败,城市中心区聚集大量失业人口,传统城市出现失业、投资外溢、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景观上,城市生活设施不足、工业土地闲置、旧城中心建筑破败、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难以为继等。

(2)空间演进:郊区化

加速城市衰退的另一个过程,是城市扩散导致的人口和就业岗位从现有城市地区向边缘郊区转移并且扩散到周边城镇。同时,新的综合生产流程要求水平方向布置厂房并有充足的用地,老工业区及其多层式厂房不再适用,企业受用地扩展和基础设施不足的“推力”作用,搬迁到城市外围或更远的郊区。此外,新兴的城市经济空间,如产业园区、大学城、生态城、主题公园等,也相应在郊区蔓延,与传统的城市中心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3)人口变化:老龄化

全球的生育率已从1965-1970年期间平均每名妇女生育5.0个子女下降到2005-2010年期间平均每名妇女生育2.6个子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Aged Society)。目前全世界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已有77个,到2050年, 这一数字可能增长到165个,亚洲和欧洲是老龄化最快的地区。经济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口,无力承担外迁的成本,往往困于衰退的地区,使这里成为贫困等社会问题的集中地区。

(4)环境因素:资源枯竭

不少伴随矿产或森林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生产成本直线上升, 产品市场萎缩, 工人大量失业,人口大量外迁。另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崛起,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部门,传统经济支柱,如冶金、煤炭和纺织业等,开始衰退。

(5)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变革

在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不仅与工业经济相关,同时也受到社会体制转型的巨大影响。在这些城市,从“福特式”向“后福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并非渐进过程,而是以“休克疗法”完成,大多数国有企业在私有化之后没有能够适应生存下来,导致大量的工厂关闭、工人失业。本地和国际投资者往往青睐城市边缘或郊区,建立新的产业园区,而不是重建内城工业区。

(6)信息社会与气候变化的新挑战

进入21世纪,城市衰退的新成因首先在于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优化与调整。办公自动化、转移家庭办公、离岸办公、依靠移动电话和无线设备转移到办公室外空间工作等,都将减少传统办公楼的空间需求,大量空置的办公楼、商场和机场,成为新世纪的城市萎缩的标志。全球生产过程将重新组织,生产基地重新布局。同时,许多城市遭受灾害性气候的巨大损害,主要表现在缺乏饮用水、洪涝灾害、冻土解冻等。

1.2演化:不同语境的城市复兴

有别于二战后为解决城市问题提出的“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理念和“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理念,20世纪70年代,北美城市规划引入了“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理念:“以综合和整合的视角并通过行动,引导对城市问题的分析,寻求转型地区的持续增长的条件,其中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7],不仅强调城市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指出城市复兴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此后,城市复兴的概念不断地变化和丰富,策略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城市复兴已不仅仅适用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所有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共同的挑战,特别是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是一种多维度、综合性的思想方法,对于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表1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理念演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从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城市复兴不再以物质空间为关注核心,或仅仅以项目导向为基础,缺乏全局的城市再开发,而是一种对城市建成区变化的干预行为:从部门组织看,这种

干预行为包括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和社区组织;从参与力量看,是通过共同参与和团体协商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内涵实质看,城市复兴追求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城市复兴是一个动态过程,目标不仅仅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使城市充满生机,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改善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使城市更加具备社会和文化包容性,消灭贫困、减少犯罪,提供广泛的教育机会,创造可持续发展氛围等。

以英国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倡导城市复兴政策,关注重点从局部项目转向城市整体;从物质改造转向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且积极调动城市居民参与。尽管中心议题仍然是地区开发,但核心内容、终极目标和实现方式已发生变化,涉及就业住房、医疗卫生、市政交通、环境生态、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1997 年,以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竞选获胜之后,第一项新政就是展开社区发展计划(Community Program):“城市复兴的重点在于社区,鼓励社区与邻里、地方、区域乃至国家各层面互动,共同行动探索社区未来发展之路。希望城市成为经济动力之源,将其能量由核心向外辐射,不仅惠及城区居民,同时惠及周边区域,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

2.模式解析:城市复兴的途径

2.1存量更新模式

所谓存量更新模式,即运用城市更新的手段,包括旧城改造、环境整治、改善交通、园区整合、土地整理等,通过合理规划存量资源,达到促进城区功能优化的目标。一般而言,在经历投资驱动和增量发展为主的阶段后,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土地价值的边际回报率递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受到政策刚性约束,以转型为发展思路,创新为发展动力,存量资源作为载体,兼顾多方利益,运用互动协商式规划方法,将有助于城区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先后编制完成的三轮城区总体规划,体现了不同的规划思想:开发初期第一轮总体规划,大胆突破上位规划对浦东地区的规模指标,规划用地由63km2扩大至200 km2,人口从90万人增加至200万人,是典型的增量规划;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二轮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倡导“双增双减”(增绿地、增公共空间、减容量、减高度),同时郊区实现“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规划用地390 km2,人口规模350万人,是“增中有减、增存并举”的规划;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基本建成后,面临“二

次创业”的新形势,最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着力于存量开发,现有工业向服务、贸易和研发转型,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7.2%(含产业办公所占的5.8%),远远低于国内大城市同类比重约为25%-30%的水平,已接近国际大都市同类比重3%-7%的水平。

图1 浦东新区土地使用规划图(1992年)

图2 浦东新区土地使用规划图(2003年)

2.2结构升级模式

所谓结构升级模式,即保存城市核心产业(core industry),通过前期城市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大量关联企业在一定空间内产生聚集效应,进而带来专业化生产,低运输成本,低交易费用,便捷沟通和集中配套等竞争优势,新型产业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实现产业的高级化,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具有规模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能够产生辐射扩散功能,带动整个城市区域产业的发展。

这是国际上诸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资源型城市走向复兴,成为科技型综合性大城市的典型路径。如美国休斯敦,经历了20 世纪60 年代的石油开采业整体下滑,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带动机械电力、水泥钢铁、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吸引国家宇航中心在此布局,为该地区聚集了1300多家高技术企业,城市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又如法国东北部城市洛林,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逐渐关闭煤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重点选择了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2.3多元融合模式

城市复兴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发展模式、多种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发展初期往往表现为产业链的延伸,主导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完善;继而衍生出新兴产业,产业园区逐步向综合城区转型,并显现出城市化的优势,发挥城市型经济的乘数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在这种模式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与社区发育、公共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棕地更新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以美国匹兹堡为例,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严重衰退后,城市经济转型方向多元:鼓励中小企业的运营,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无线电通讯等新型经济,还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联合实施的建筑改建计划、减少煤烟法令和社区复兴计划,中产阶级重回内城,贫穷居民搬入廉价住房,城市复兴与环境改造、社会融合并行不悖。

又以上海金桥工业区为例,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地均产出超过200亿元/平方公里,工业企业利润和税收在全市工业开发区中排名第一。但同时,金桥工业园区也存在“产强城弱”的问题,亟需实现模式转变:地区开发由园区带动向“产城融合”转变,完善城市综合片区布局和公共中心体系,全面提升城区综合功能,充分

发挥综合城区的服务功能和平台作用,汇聚资源、吸引人才,开创城市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新路径。

图3 金桥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4 金桥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国际经验:城市复兴的策略

3.1经济转型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去工业化的背景下,西方大多数城市复兴的经济政策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专业服务行业(即所谓FIRE行业,金融Finance、保险 insurance和房地产 Real estate的合称),整个产业结构呈现“软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服务经济”趋势;同时,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转向信息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领域。以美国为例,根据2011年11月公布的《美国行业报告》数据显示,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高于20%。专业和商业服务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大于11%。

城市复兴的经济转型策略,最集中体现在“放松管制”:调整和消除妨碍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行政法规,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例如英国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1979年保守党政府实施的一整套“大爆炸”式的制度改革,不仅大大降低了市场的进入门坎,而且通过私有化政策的实施,催生出多元化的金融集团,并吸引了大量外国金融机构的入驻。伦敦的金融行业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巩固了其全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2创新驱动策略

经济发展和城市复兴的源动力来自科技创新,通过鼓励知识创新、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培育由低成本标准化生产转向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Knowledge-based Innovative Economy),激发政府、企业和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发挥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从1994年起制定以创新为主题的白皮书,通过积极的税收政策鼓励研发活动,不仅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研发,而且启动针对高技术中小企业的特殊贷款担保计划。政府还设立了专业服务与研究中介机构,重点为中小型企业(SMEs) 提供多样化服务,包括推广应用政府资助的技术,并帮助其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网络,协助大学和企业之间技术转化的顺利进行。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园区,是创新活动集中的空间。英国现有科技园50多个,其中,较大型的科技园包括华威(Warwick)大学科技园、剑桥科技园等。

3.2社会融合策略

恢复与保持社会活力,是城市复兴的重要目标。城市复兴政策中的“社会可持续性”强调复兴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与实现本地社会发展(包括个人与社区发展需求的满足,市民社会,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融合等方面)之间的平衡;所涉及的问题领域既包括较为传统的议题如基本需求(例如住宅、环境、健康)、教育、就业、平等、贫困和社会正义,也涵盖新的偏软的方面如人口变化、社会和谐、本地文化、社区参与、健康、安全以及生活质量等。

失业率上升往往在城市危机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工作岗位的减少,既是本地经济衰退的过程,同时也会立即引发城市贫困、社区衰落等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失业率的上升,最常见做法是吸引相关行业到本地投资运营,同时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和中介计划提升本地居民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此外,重视社区建设,也是城市复兴的重要社会保障。较大空间尺度上引导职居平衡、具体街区设计上实现社区融合,是一条成功的国际经验。

3.3文化引领策略

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浪潮,通过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从“工业制造”向“文化产业”转型。往往通过投资大型的城市改建(或新建)项目来反映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包括市中心改建、滨水开发、旧址遗产展示等,同时与商业活动、文化活动以及旅游相联系,创造新的城市品牌。文化生产的行业,如广告、建筑、艺术、音乐等,成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剧院、画廊、演艺中心、公园以及相关的配套休闲娱乐设施咖啡店、酒吧、时尚商店等也作为城市开发与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出现。“文化”及其生产和消费,与之相关的城市创新,正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和工业生产,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城市文化复兴策略,大多采用鼓励私人资本介入的城市开发模式,通过城市规划引导,将城市旧区改造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比如英国泰晤士河南岸、德国鲁尔区、纽约苏荷等创意企业密集区域。对于缺乏文化资源的城市,主题公园的演绎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分析市场需求,选择营利模式,可以“无中生有”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优质项目。此外,成功的文化旗舰项目,如歌剧院、美术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再生,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成功合作,一座博物馆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学者将之总结为城市的“古根海姆化”。

3.4空间重构策略

城市规划的空间方法也是城市复兴的手段之一,除上述高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之外,城市公共中心设置、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布局,配套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公园建设等,都将引导城市空间重构,进而塑造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形态。

郊区新城和经济开发区建设,也是一种重要模式,如美国的企业区(Enterprise Zone)政策,通过税收减少等优惠条件吸引投资到特定的经济衰退地区。早在1967年,美国就开始酝酿“城市就业机会发展法”,旨在建立联邦税收抵免政策体系,加速折旧计划和职业培训项目,以吸引雇主到那些城市贫困地区经营。到1979年,该模式再次受到关注,各州政府纷纷效仿,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区。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引进这一概念;自1981至1996年,全国先后建立了38个企业区。在这些区域内的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包括:免除所有非住宅税;对于工业或商业建筑建设相关花费提供100%的津贴补助;简化规划审批和立项管理程序等。

4.启示与借鉴:中国的机遇和应对

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的复兴与西方城市比较,在宏观背景、微观动力和现实结果上,都有所不同(详见表2),在“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思想指导下,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复兴道路。

表2 城市复兴模式的中西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首先,“中国语境”下的城市复兴不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转型 ,并不必然要经历先衰败再复兴的既有模式,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以下的原则:实施综合整体战略,以均衡、有序、积极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充分发挥公有部门的优势,在规划、土地、交通、生态、公共建筑、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

其次,城市复兴的经济政策方面,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着手:供给面的投资主要是对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优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吸引智慧产业和高端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求面不仅指本地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以外的地区的各类消费者和生产者。供给和需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西方城市复兴政策的多次反复,正是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再有,城市复兴的过程,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也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区合作。从国际经验看,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职能较为突出,较多关注经济增长方式和效率;在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更强调社会功能,社会公正和社区建设成为重点,建立良好的公共参与机制、吸纳各方利益相关者意见是城市复兴的必要条件。

最后,“规划先行”,是城市复兴的有力保障。政策制定必须建立在详细分析城市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经济、社会及其他资源,包括存量环境和新增用地;同时考虑物质条件改善,经济活力复苏和社会结构优化。其中,以内涵提升为重点的存量型规划,是城市复兴的重要方面。当规划对象转为存量资源,除了继续关注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外,还应兼顾城市社会空间规划,以及土地、财税等配套政策的制度设计。此外,鉴于存量土地的产权较为分散,权利关系相对复杂,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尤显必要。

参考文献:

[1]奥斯瓦尔特. 收缩的城市[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周一星.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J].科学决策,2005,(8):30-33.

[3]吴志强. 规划师要学着做“减法”[N].文汇报,2012年9月24日.

[4]彼得·霍尔著,童明译.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5]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5年.

[6]John Diamond, Joyce Liddle, Alan Southern, Philip Osei. Urban Regeneration Management[M].London:Routledge,2009.

[7]Andrew Tallon. Urban Regeneration and Renewal[M].London:Routledge,2010.

[8]邹兵. 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2):35-37,55.

[9]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R].2011年.

[10]钱爱梅. 浦东新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初探[J].规划师,2008,(S1):16-18.

作者简介:罗翔(1977—),男,硕士,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郭云(1987—),女,学士,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平面图,透视图等 关键词:设计说明;广场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内向的”购物商业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城市商业村落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朝向自然景观的商业街最适合当地人的思维及喜好,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购物、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人造的,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商业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多层次的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把不同的景观元素穿插利用到院落空间、广场、街道和水岸线。 生动的水岸线:独特的水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无论是散步、逛街,还是表演,都有不同的景观节点,丰富的水岸线设计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 公共领域:在这个大的区域里,合理的配置了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购物、餐饮、娱乐、消遣、休闲、健身以丰富购物的感受。例如,配合主力店入口的景观设计可以置一个室外卖花空间,或者在餐馆的外部公共空间可以设置一个卖食品的空间。这种室内外配合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蛇行的和梯形的通道:像孩子的游戏,景观领域像蜿蜒的人行的蛇行路。例如弯曲的水岸线散步路和东西向的弧形步行路联系了未来的娱乐中心、主力店和公园的主入口。一系列的节梯或桥体被运用到整个项目,每个设计思路都有它的特别情趣性。 景观介入:许多的漫步路都非常长,为避免其单调性,我们介入了许多景观元素、不同的材料和铺装图案。在商业街建筑北部,以引进的水体刻意的打破了过长的漫步路。放射形铺装的运用和水边的平台都打破了其单调性。 漫步路和街道景观:东西向的曲线路把人们导入北面沿湖景观及中心公园,放松的步行路联系着不同的景点。岸线前的步行路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是很活跃的。这里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因为这里分布了水景、公共艺术和雕塑和室外街具小品。各种动态的和好玩的水景观像珍珠一样被串在沿湖建筑主轴线上。每个水景被清楚的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平静的水池、戏剧性的喷泉等。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工程建设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茂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 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城市规划应该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的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城市规划核心价值基本准则发展趋势 一、概述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财富的积累,综合国力的提升, 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1978年到2000年这短短的20几年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了20312个,城市的数量由190个增加到了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有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 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一定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的形式以及自身的特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正面临着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 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 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 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 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 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2.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 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 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

规划设计理念

1 规划设计理念 1.道路系统 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 2.流线 2.1按行车流线分 2.1.1人车混流:总体布局上用一条大弧线将几个 地块连接起来,使整个小区由原来的被分割成几个的部 分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住宅一组团为基本单元, 加强环境设计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主、一组团绿地为辅, 二者结合的综合绿化系统。 道路系统设计处于自然、融于自然,形成住区建筑物的灵魂线,完善各组团空间的限定。同时结合形态丰富、趣味盎然的绿化景观,墙整个地块的不同功能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1.2人车部分混流 2.1.3人车分流 a. 立体分流形式:通过在立体空间上建立多层次网络系统来实现人车分流,一般适用于人车冲突较大的区域以及地势存在高差的区域,如商业中心区的立体连廊、地下通道、地下车库联通,以及城市屋顶街道、步行平台等。 b. 平面分流形式:通过对道路网络的专门化设计,以及交通管理手段的辅助,引导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从而形成相对完整、安全、舒适的慢行区域,居民在内部能够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这种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 2.2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规划组织原则: 2.2.1进入小区后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 立体分流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2.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小区外围的布置方式并以支状近端路 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院落或住宅单元的背面入口。 2.2. 3在车行路附近或近端处应设置适当数量的机动车停车位,在尽端型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2 2.2. 4步行路应贯穿于小区内部各主要功能区,将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院落或住宅单元的正面入口,起到连接各住宅院落的作用。 2.3流线规划分析 2.3.1提炼简洁、高效的交通流线 本规划方案由6m 宽的小区级道路将各个小区入口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形成的曲线形主干道路基本上使各个住户有机的联系起来,这种道路骨架高效得解决了居住区内交通的人、车分流,也满足了住户对区内道路交通快速达到的要求。 3.按规划布置形式 3.1片状式布置 将用地成片成块的布置,形成片块式布置形式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摘要:现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中,大多数是以看,而不是用,一味的模仿国外设计而忽略了民族地域性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两者融合是现当代中国城市广场发展的重点。 关键字:城市广场,民族地域性文化 一、广场的发展 广场作为当代城市形象的代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由于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或许是对于中国在国际城市环境下发展所受的影响,也发生这巨大的变化。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长聊的话题。但对于广场这个多变的空间体,其实谁也不知道,它存在的任何意义。也许有人会说,广场就是早上锻锻炼,唱唱歌的地方,也有人会说,广场就是大家在一起搞搞活动,说说事的地方。这只是对于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简单的认识。而对于广场这种空间出现的形式已经存在了千年。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由于古希腊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政治气氛,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不太注重室内空间,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空间的产生。同时,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在漫长的发展中广场的功能越来越综合多样,有司法、行政、商业、生产、宗教、文娱、社交,等等,形式也由杂乱、不规则逐渐趋于统一完整,成为城市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中国,最早的广场要追溯到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广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这类广场平面布局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注重对称轴线的特征,以住宅院落扩大到大型宫殿及宇宙建筑群,还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各种城市广场又是这种建筑组群的封闭式大空间,也可以说是庭院的扩大,如清代天安门广场等。 二、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从古至今像行政、社交之类的广场多数会以轴对称的设计形式来设计,而对于文娱,健身之类的广场,则设计手法趋向于中式园林的造景手法,打造成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广场。有时随着不同的需要,这两种形式的广场融合成为新的一种新形式的广场,这种形式的广场就天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中,把我们的城市之信广场建设的更好,也值得我们深思。 刚开始觉得这样的广场好像不伦不类,但这也是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所要经历的过程。说到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地域性”来说明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历史文化,名族文化都很悠长。先从历史文化来说,中国的历史也有上下5000年,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其中拿最鼎盛的几个朝代秦、唐、明、清来说。秦、唐、明不用说就是现在的西安十三朝古都.它们对于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在的西安也是正在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对于城市形象的建设也是在最大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其中城市广场的需求也就占有很大的部分,既要符合国际化的趋势也要体现西安的地域特色,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民族文化与世界接轨,两者达到更好的融合,更好的站在世界的浪潮之上发扬民族文化。但可能现在两者做的都不是很好,就像一些广场,看似很有唐代之类的风格,但只是把一些构筑物和一些具有唐代风格的构建放在了现代风格的广场上,这样以来也就有一定的历史感与民族特色。但真正所要包含的意思却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其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一下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个人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论是它的元素提取,还是整个广场的设计理念都恰到好处,从空间的设计理念来看,再从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说起,大多数人可能看到了,整个喷泉的地势由北向南逐步抬高,总体分为九级台阶,在这九级台阶上有划分了五级小台阶,这里就寓意就是,皇城西安,帝王之气,九五之尊的含义,很简单的寓意,但通过与其设计理念的融入就变的活灵活现,即体现了国际化的都市广场,又能体现唐代的韵味。不单单是这一项,还有很多,比如像有些道路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它的园路都是正南正北的,路网形状像格子一样。这里也是在路网设计上,运用唐代皇城九宫格的路网形式来设计的。即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很好的融入现代城市中。 三、中国的城市广场发展、继承与发扬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在我国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成为对城市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但是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 Abstract 】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and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was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from scratch to existing and then to a guiding role for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the city planning concept also became mature and perfect in practice. However, the urban planning reform is a difficult and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his own viewa of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 Key words 】 urban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idea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高品质的城市设计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 1.城市规划新理念分析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现如今,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

; 中文摘要;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数量和质量越发感到不尽如人意,渴望能生活在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之中,这成为城市广场建设热潮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我国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至今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城市规划学科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使得城市广场建设在城市整体设计层面上缺少理性的指导。。论文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建立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正确理念和框架,满足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以此带动城市环境向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论文的主要从世界城市广场的产生,发展及广场的概念出发,阐述其类型划分,基本特点,设计原则,并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进行广场空间设计和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理论. 中文关键词; 城市广场规划与设计;广场空间行为模式;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而且,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的各方面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广场发展 1古希腊时期:城市广场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从西方看最早出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是古希腊时期,主要是由于当地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政治民主气氛,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不太注重室内空间,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实间产生.同时,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2中世纪: .到中世纪,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广场已经成为意大利城市空间中的”心脏”.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匀称得体,充满魅力的广场。有学者认为”如果离开了广场,意大利城市就不复存在了”.从功能上讲,意大利广场主要分为市政,商业,宗教以及综合性等类型.中世纪城市具有一种高度密实的城市空间特征,随着教堂,修道院落和市政厅的建设,人们逐渐感受到应有某种开放空间与其功能相匹配,这种局部拓展的空间区域就成为广场的雏形,市民们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业活动.从规划设计角度看,中世纪城市广场大多具有较好的围合特性,规模尺度适合于所在的城市社区,地点多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建筑物一般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和尺度的连续性,从而创造出一种所谓”如画的”城市景观,著名实例有锡耶纳,西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等。 3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的主要特点是,力图在城市建设和对现存的中世纪广场改造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视觉秩序和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科学性,理性化程度明显得到加强,并运用了透视原理,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世界闻名遐尔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就是在这一期基本完成的.总之,文艺复兴的城市广场在具体规划设计方面建立了一种至今仍有效的广场空间设计美学规范。 4 中国古代:然而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相对比较缺乏。中国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远早于欧洲,封建时期长达2000佘年,这个时期的广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此类广场的特征是利用广场空间的变化衬托主体建筑的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气势。除了有维护封建礼制和等级秩序的功能外,还有运气,吉凶等十分玄妙的象征意义,还是西方广场所没有的。另一类是结合交通,贸易,宗教活动功能的传统城镇空地。中国传统广场尽管在结合地形,空间围合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有成功的城市空间设计,但就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核心——广场而言,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广场文化和思想观念是相对滞后的。西方传统城市广场

规划设计理念

传承田园城镇的规划理念、实践有机疏散、产城融合、复合功能、都市村落等核心概念,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新田园城镇形态。 可持续发展的小镇生命体:强调紧凑布局、适当密度、混合用地、多元居住、街道设计、开发空间为特征的都市村落,集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长的综合城镇有机体。 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修复、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重建地区生态廊道。将生态修复、社区景观设计结合,提供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机生长。 ?以分级化、开放化、景观化为原则构建整体的道路系统,重视社区内部通行道路的街景设计。 ?提倡低碳出行,在交通体系的设计中,引导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鼓励步行、使用公交系统和自行车; 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设计具有宜人的步行和车行系统,各种交通系统便捷有效地衔接,共同构成有机、便捷的交通网络。?开放空间与公共设施充分结合,打造积极的、非独享的开放空间体系,以多点式、多样式、多主题的活动场地与社区景观系统相融合。以社区主干道及生态廊道形成对开放空间和邻里中心的珍珠项链式的串联。 ?保持尺度适宜且配套完善的城镇尺度。以5分钟步行尺度为原则配置基本生活配套的邻里中心。大型城镇级配套设施分主题分散布置,并与邻里中心的位置相结合以提升基本生活配套的可运营性。外向型休闲商业配套设施与居住适当区隔但保证其可达性。

?提供适中的开发强度,保证环境品质的同时提升社区活力。在容积率使用的过程中强调非独享开放空间的优先性。 ?提供多样化的居住产品满足不同支付力但相同价值取向的客户需求。不同价格的产品相对混合布局以提升社区的匀质性。创造多主题组团。 ?以人本意识和归属感的建立为社区规划的原则。设计软硬件结合的社区识别系统,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创造社区的差别和唯一性,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以激发社区感。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本文主要就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eps into a new period,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y reform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is encounter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o, to build the new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understand the cit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d changing vie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中途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1年03月21日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 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目前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非常重要,园林景观设计做得好,会促进城市环境绿化的改善,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在不断完善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需要重视园林景观设计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处理措施,积极改善,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我国城市发展。本文基于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的原则,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设计运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可以给读者一些参考。 标签:园林景观;问题;设计应用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合理科学地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已成为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提高行业人员对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认识。 1、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的原则 1.1综合原则 城市生活中,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景观又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载体,我们设计运用时要综合考虑。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只有结合在一起考虑,居民对园林景观的基本需求才能满足。 1.2个性化原则 由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每个城市的景观特点不一样,所在地区差异比较大,地质各异。所以设计时,要结合景观设计的环境、景观功能特点、地质等因素考虑设计,景观设计就会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1.3多样化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时,要突破传统上的观念,在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由于城市生态结构的不同,就造成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而且由于景观环境的不同,园林植被的生长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 2、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还是遵照传统上的模式,而且景观设计形式又非常单一,这大大制约了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制约了我国景观设计进展。由于

城市广场设计说明

字号:大中小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城市广场设计说明 前言 一、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二、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一)、主体思想 (二)、总体风格 第一章、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 二、方案立意 三、总体布局 1、平面构图 2、竖向地形设计 四、表现手法 (一)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二)环境绿化设计 (三)广场小品设计 第二章、广场分区与景点简介 一、广场分区 二、主要景点 (一)、“世纪大道” (二)、“长安史话” (三)、“天圆” (四)、“地方” (五)、“古磐” 三、植物配置

四、灯光照明 五、物业管理设施 第三章、结束语 前言 一、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长安世纪广场位于长安县城西区友谊路北侧,地处长安县经济开发西区,广场南侧为友谊路,东侧为县邮政大楼,西侧为金堆城小区,北侧是规划待建的住宅小区。该广场规划占面积(含代征道路)约68亩(约45300平方米),广场东西平均长度300米,南北平均宽度150米,地形为四边形。广场面积39520平方米,其中广场净面积35248平方米,东、西、南三侧8米宽人行道占面4272平方米。 二、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在设计招标会上,建设方提出的基本设计要求如下: (一)、主体思想: 1、作为政府广场,首先要体现集会功能;其次要有一定的观赏性和休闲性。 2、要充分体现长安博广精深的历史文化特色; 3、要有“西部大开发”恢宏的时代气息。 (二)、总体风格: 1、整体上: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 2、布局上:对称的、和谐的民族风格; 3、细节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4、局部上:精粹的、兼容的通俗风格。 根据业主的总体要求,结合现场考察、对长安当代社会人文背景的学习及长安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挖掘,我们提出了本设计方案,现向业主汇报如下。 第一章、立意与设计思想一、设计理念:广场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有其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设计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观)、功能(实用)、环境,这三大要素组成了人们休闲、集会、学习交流和了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各层面,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发展程度,它必须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广场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主题。 二、方案立意:长安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古都,具有精粹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的长安人民更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步伐一致、斗志昂扬地进行着新世纪的新发展,长安广场的主题“西部大开发、长安大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1、以西部大开发,长安大发展为时代主题。 2、以长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3、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满足广场建设的目的。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盘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

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扞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着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

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黄若伽

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黄若伽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高速 发展的新时期,不仅城市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也愈发的巨大。尤 其是那些位于平原的大型城市,其城市发展的思路多为以单个核心为基点,不断 向外扩张,在发展满足需求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隐患,其中多雨季节城市的内 涝和径流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更有甚者已经成为了威胁国民经济生产和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的中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场、路面和建 筑的屋顶等部位大量的应用了非渗水硬质铺装,导致了原本水资源就匮乏的地区 由于地表大量被大量的硬质铺装覆盖,降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进一步加剧了水资 源的匮乏程度。这些问题不仅是困扰我国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世界范围也存 在着诸多类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思想应运而生,为了解 决现有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海绵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初的目的是在于降低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各种水生态环 境的影响,其出发点在于通过局部的措施以及分散控制,对强降雨产生的内涝和 水体污染进行控制,使得被开发的地区的水文情况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状态。具体 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从对城市地下土壤的含水量控制、雨水的回收利用以 及地表水流量的控制等方面出发,提高城市抗击内涝的能力并加大对雨水的渗透等。充分利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排放等规划和技术上的措施,尽最大可 能的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体的城市环境像海绵一样 在降雨过多时可以通过城市内自身的开放水体和土壤将雨水快速的进行排放和储存,当城市降雨量较少或者遇到干旱的时节时,城市开放水体和土壤中储存的水 量可以有效的缓解市政绿地的灌溉需求。 2、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是一项比较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就目前的城市 规划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定量分析不足,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定量分析,确定对天然海绵体的 保护措施,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目前主要采用的都是以文字描述型为基本形式的 定性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应用简便,但是存在方法不够严谨以及偏离实际等缺点。 ②规划过程中的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出现脱节,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应当是同步编制的,城市规划中大部分设计人员都是先考虑城市功能分区,最后才考虑专项 规划,很容易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出现脱节。③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城市规划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竖向规划偏离实际,很 容易导致城市在遭遇强暴雨时,出现严重内涝。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3.1城市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1)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实现对原江、河、湖、海等水系统的保护,确保这些水资源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 (2)应避免城市水系统被污染,并杜绝被污染水系统流入,降低外界因素水系统自净能力的影响。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杂物和工业废水,对城市水系统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一点,积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 摘要:城市广场设计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内外城市广场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和设计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现代城市广场建设的发展趋向,以造就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广场;发展和演变;规划设计;发展趋向 城市广场设计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国家它被称为一个城市的“客厅”。它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和文化,富有生命力,是市民休息、交谈、观赏和娱乐的场所。同时它也是信息交流的理想场所,在节日更是城市活动的中心。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更是被誉为“欧洲城市最美丽的客厅”。 追述广场的发展历史,已是走过了数千年的漫漫历程。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由于当时浓郁的政治民主气氛和当地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那时的人们喜爱户外活动,这就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空间的产生。同时,他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映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 古罗马的广场(Forum)的使用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除了原先的集会、市场职能外,还包括了审判、庆典、竞技等。其中,罗马本身的广场群是最壮丽辉煌的,其四周一般为庙宇、政府、商场、巴西利卡等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建筑。著名的实例有恺撒广场(Forum of Caesar)、奥古斯都广场(Forum ofAugustus)等。 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广场在西方的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功能上讲,意大利城市的广场主要分为市政、商业、宗教以及综合性等类型。中世纪城市具有一种高度密实的城市空间特征,随着教堂、修道院和市政厅的建设,人们逐渐感到应有某种开放空间与其功能相匹配,这种局部拓展的空间区域就成为广场的的雏形,市民们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务的活动。著名的实例有锡耶纳的大广场等。 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主要特点是,力图在城市建设和对现存的中世纪广场改造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人为的视觉秩序和庄严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的广场建设中,科学性、理论化、理性化程度明显得到加强,并运用了透视原理,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圣马可广场就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的。总的说来,文艺复兴的城市广场在具体规划设计方面建立了一种至今仍有效的实用美学规范。 中国古代的广场较为缺乏。散布于少数城市和民间乡镇的主要是庙宇、宗祠和市场广场。明清以来,随着城市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市对外交通的门户上逐渐有了商业性的公共空间。此外,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不少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广场。可以说与西方相比,过去中国的广场文化和观念思想是相对滞后的。 我国现代城市很少有“客厅”、“起居室”一类的公共活动广场。这可能与我们民族的闭关自守的内向性格有关,不喜欢抛头露面,对户外活动只旁观而不参加等有关。我国的广场在前一段时间还基本上只有三种类型:交通广场、政治集会广场和新兴的政府大厦广场。现在在中国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广场正日益增多起来,可以说中国现在正面临着一个休闲广场热的问题,因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城市中广场的重要性。现代城市广场建设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围合和视觉美感问题,它更是一个城市有机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广场的设计应该从界定一个广场的功能开始。城市广场的功能和作用有时可以按其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和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有时它可以结合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写字楼、博物馆或影剧院等来兴建,有时可以处于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今天的现代城市广场还愈来愈多的呈现出一种体现综合性功能的发展趋势。广场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