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相关性研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相关性研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相关性研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相关性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相关性研究

姓名:王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内科学(消化系病学)

指导教师:谢会忠

2011-0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相关性研究

研究生:王宁导师:谢会忠教授

摘要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的的焦虑状况,为更有效的治疗及预防该病反复发作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0例D-IB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1:1配对原则,选取同期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对所有入选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SAS标准分≥50分认为处于焦虑状态,统计分析两组的SAS得分及伴发焦虑情况;根据D-IBS患者SAS标准分将其转换为伴焦虑(SAS标准分≥50分)、无焦虑(SAS标准分<50分)的二分类应变量,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恶性肿瘤家族史、病程、自觉症状程度、频繁就诊情况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IBS组SAS评分、焦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焦虑D-IBS患者与无焦虑D-IBS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经济状况不良、恶性肿瘤家族史、病程长、自觉症状重及频繁就诊是D-IBS患者伴发焦虑最可能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D-IBS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家庭经济状况不良、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病程长、自觉症状重及频繁就诊者焦虑发生率高,因此对于此类高危患者应给予适当的心理评估及心理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疾病转归,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焦虑;危险因素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ostgraduate: Wang Ning Supervisor: Professor Xie Huizhong

Abstract

Objective:Explore the condition of anxiety o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available treat it and prevent the disease recur.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comprise of 160 patients with D-IBS, who fulfilled the exclusion and internalize standard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in digest division of our hospit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comprise of 160 healthy people with the same exclusion and internalize standard. Investigate their general state of health and evaluate them by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the people with SAS evaluation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0 score were considered in the station of anxiety, statistical analysis SAS score and the station of complicating anxiety. In addition, the patients with D-IBS were divided anxiety type group, SAS score≥50, and non-anxiety type group, SAS score<50, subsequently, statistical analysis all investigate index each group. Results: The SAS score, anxiety incidence rate of D-IBS group i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ce(P<0.05). the difference in age, sex and culture extent were no significance (P>0.05). The most possible risk factor were poor economy, family history with malignant tumor, a long course of disease, obvious subjective symptom and frequent visit on the patients with D-IBS complicating anxiety(OR>1,P<0.05).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D-IBS have more chance of anxiety disorder, and poor economy, family history with malignant tumor, a long course of disease, obvious subjective symptom and frequent visit are high risks for anxiety disorder. so these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factor should be given prope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to improve turnover of disease, elevat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icacy,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

Key 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xiety; risk factor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英文缩写 英文全名 中文译名 IB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肠易激综合征

D-IBS

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Zung焦虑自评量表

5-HT5-hydroxytryptamine5-羟色胺

CRF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NE norepinephnine 去甲肾上腺素

BGA brain-gut

axis 脑肠轴

论文独创性说明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各项规定, (选择“同意/不同意”)以下事项:

1.学校有权保留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2.学校有权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或其他同类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前 言

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主要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双重调节,而这两个系统的中枢与情感中枢则整合于大脑皮层下的同一解剖部位,因此胃肠功能也易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患病率高,治疗困难,多伴发精神心理障碍,精神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耗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人们很早就发现精神心理障碍能显著影响胃肠道生理功能,但对于肠易激综合征以及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却起步较晚且机制尚不明确。

1898年Cannon WB发表了关于忧虑、愤怒、或痛苦等不良情绪都会抑制胃肠运动的两篇论文,第一次揭示了精神心理因素在胃肠运动中的重要性,20世纪初巴甫洛夫用犬所做的经典试验明确了中枢神经在胃肠功能调节中的作用,1922年Cannon 又研究了自主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提出焦虑、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使消化活动受抑制,1950年美国Almy TP等就情绪紧张对人体结肠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概念,此后相关研究不断涌现,近二三十年来,对IBS等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其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IBS症状的病理生理涉及精神心理异常、内脏感觉功能异常、胃肠运动紊乱以及肠道感染等。1999年Vuitton等提出心理应激引起疾病是一系列连锁过程:紧张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1]。焦虑作为一种应激源产生应激反应[2,3],可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的变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消化系统是心身相关最敏感的器官,其心身疾病的病种和发病率居内科心身疾病的首位[4]。IBS发病与焦虑、紧张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5],其中焦虑在IBS 发病中起重要作用[6]。研究显示D-IBS患者的焦虑障碍发生率高,且焦虑可引起肠痉挛和腹泻[7],提示焦虑与D-IBS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目前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胃肠功能的确切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相互关系及影响仍待探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消化内科门诊中D-IBS患者与同期条件相匹配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的焦虑状况进行筛检及对比分析,了解D-IBS患者的焦虑情况;并对D-IBS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及多因素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D-IBS与焦虑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以及D-IBS患者伴发焦虑的可能危险因素。为改善D-IB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精神健康以及合理配置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及来源

调查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2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D-IBS患者(资料完整、有效者160例)。以年龄(相差≤5岁)、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恶性肿瘤家族史为匹配条件,采用1:1配对设计原则,选取同期条件相匹配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资料完整、有效者160例)。合计320例,全部符合研究条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按2006年罗马国际会议提出的罗马Ⅲ标准[8]:在新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发生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以下特点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①排便后腹痛或腹部不适改善;②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③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诊断标准还指明,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而且在最近的3个月内持续存在;在观测期间,每周至少2天存在腹痛和不适。根据粪便性状改变分型符合D-IBS诊断标准:稀糊状便或水样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比例<25%。

下述症状可支持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①排便次数异常(a:每周≤3次,或b:每日大便次数>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c:块状/干硬,或d:松散/水样便);

③排便过程费力;④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⑤黏液便;⑥腹胀。

确诊肠易激综合症需符合以下条件:①电子结肠镜检查阴性,无糜烂、溃疡、肿块等器质性病变;②实验室、超声波等检查排除肝、胆、脾、胰、消化道器质性病变;③无结缔组织病、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等;④近期未服用可致腹泻与大便不畅的药物;⑤无腹部手术史。

1.1 纳入标准

①D-IBS组诊断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对照组为条件匹配的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

②愿意接受各种量表和问卷调查;③意识清楚,能配合调查;④无严重智能障碍及明显失语,或失语但可以通过读写交流;⑤D-IBS组发病前、对照组于接受调查前无神经和精神类疾病史;⑥对照组无手术史,且行血常规、血生化、尿便常规、心电图、腹部超声等检查已排除器质性疾病;⑦D-IBS组发病前、对照组于接受调查前无明确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病史。

1.2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检查者;②有严重智能障碍及明显失语无法交流者;③D-IBS组发病前、对照组于接受调查前有神经及精神疾病史;④有手术史或辅助检查

发现器质性疾病;⑤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糖尿病慢性病史;⑥近期服用可致腹泻与大便不畅的药物;⑦单亲、丧子、丧偶、离异。

2 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为以医院为基础的现况调查,为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本次调查不记录被调查者的住址、有效证件号及电话号码。调查前向被调查者充分告知调查的目的,取得被调查者的同意后,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研究生)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问卷及焦虑问卷两部分。采用边调查边录入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调查结束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调查问卷

2.1.1 一般情况问卷

参照国外成人IBS调查表,并结合本次研究的重点,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D-IBS组与对照组的公共内容包括年龄(岁)、性别(男、女)、文化程度(高、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不良)、恶性肿瘤家族史(有、无);D-IBS组还包括病程(1分、2分、3分)、症状程度(1分、2分、3分)、频繁就诊情况(有、无)。在经济状况、病程及症状程度的级别划分方面,充分考虑到IBS的疾病特点及当前社会现实,采用了与以往不尽相同的界定方法。(1)经济状况:住房及经济收入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多采用以具体数据量化个人收入,此种量化方法直观,便于分级研究。但个人的经济状况往往受其家庭整体收支情况及所处人群消费结构的影响,且个人收入的高低也与住房情况不完全匹配。故本研究以是否拥有或有能力购置住房及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大于月支出为依据,将经济状况分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与家庭经济状况不良,以更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现实经济状况。(2)病程:IBS罗马Ⅲ标准指明,患者的临床症状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而且在最近的3个月内持续存在,即确诊IBS时病程至少要达到6个月。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在12个月内症状消失,加上确诊前的6个月,理论上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年内症状消失,因此可将病程大于2年者界定为病程长、治疗效果不好。故在病程的分级上以病程≤半年、半年<病程≤2年、病程>2年进行划分。(3)症状程度:考虑到D-IBS患者症状一般较多,不同的患者的症状不尽相同,部分症状(如腹痛)无法客观量化统计,进行统一量化分级较为困难,且同一患者每天腹泻次数、大便量、大便性状、腹痛等不适症状的程度都有一定变化,大多数患者也不会对上述情况一一准确观测、统计,在接受调查时往往给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难以客观反应真实情况。而患者的痛苦感受、就医愿望常取决于个体对疾病的体验,故本研究以患者自身对疾病症状的综合体验、以及疾病对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将症状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轻度,稍加注意感到有症状;中度,自觉有症状,不影响工作;重度,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易于理解,操作简单,且更能反映心理因素对疾病

体验的影响。一般情况调查表见附录1。

2.1.2 焦虑问卷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SAS共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一个问题代表着焦虑的一个症状特征,分别反应焦虑情绪、身体症状,精神行为及心理等方面的症状体验,由此判断有无焦虑及焦虑的轻重程度。此表为短程自评量表,操作方便,容易掌握,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全面、迅速的反映受试者有无焦虑状态及焦虑的严重程度,适用于综合医院进行焦虑的筛查工作。Zung焦虑自评量表见附录2。

2.2 调查指标评定

(1)焦虑状态评定: 对所有研究对象近1周来的焦虑状况进行测评。要求被调查者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自我评定(文盲及低学历者由调查人员逐条朗读,由其自行选择),Zung焦虑自评量表含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症状出现频度分4个等级:无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20个条目中若是正向评分题,依次评1~4分,而反向评分题则评4~1分。被调查者完成SAS自评后由专业人员核对,矛盾处重新询问确定,将2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分总和为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标准分≥50分者被认定为具有焦虑倾向。

(2)文化程度评定: 文化程度分高、低两个等级:文化程度低:高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高:高中以上学历。

(3)家庭经济状况评定:家庭经济状况划分为良好、不良两个等级;良好的标准:拥有房产,或有能力购置房产(含借贷购房),且家庭平均月收入大于月支出;不良的标准:无房产,也无能力购置房产,或家庭平均月收入小于等于月支出。

(4)病程评定:D-IBS患者的病程按时间长短分3个等级,以1~3计分,1分:病程≤半年;2分:半年<病程≤2年;3分:病程>2年。

(5)症状程度评定: 依D-IBS患者自觉症状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分3个等级:以1~3计分,1分:轻度,稍加注意感到有症状;2分:中度,自觉有症状,不影响工作;3分:重度,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

(6)频繁就诊情况评定: 按D-IBS患者年就诊次数分为有、无频繁就诊两种情况:有频繁就诊:1年内因D-IBS在一家至多家医疗单位就诊>5次;无频繁就诊:1年内因D-IBS在一家至多家医疗单位就诊≤5次。

3.质量控制

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研究生)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并为被调查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向其说明调查表的填表要求,使其在安静状态下接受调查(文盲及低学历者由调查人员逐条朗读、解释),被调查者完成调查表后由专业人员逐条核对,矛盾处重新询问确定。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计量资料数值用x±表示,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

s

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D-IBS患者伴发焦虑影响因素分析时,将D-IBS患者是否伴焦虑情况转换为二分类应变量,分别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恶性肿瘤家族史、病程、自觉症状程度和频繁就诊情况为自变量,作单因素回归分析,再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作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入选D-IBS组患者167例,匹配健康对照组167例,发放并回收问卷334份,剔除明显有掩饰性(如所有问题均以阴性选项作答)及无法配对的14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20份。D-IBS组160例,平均年龄42.80士13.86岁;性别构成:男性71例,女性89例;文化程度:高 41例、低 119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76例、不良 84例;恶性肿瘤家族史:有 14例,无 146例。对照组160例,平均年龄42.96士14.35岁;性别构成:男性71例,女性89例;文化程度:高 41例、低 119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76例、不良 84例;恶性肿瘤家族史:有 14例,无 146例。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条件均严格配对,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类 别 腹泻组 对照组 合 计

总 例 数 160 160 320

年龄(岁)* 42.80±13.86 42.96±14.35 —

性 别 — — — 男 71 71 142

女 89 89 178 文化程度 — — — 高 41 41 82

低 119 119 238 家庭经济状况 — — — 良好 76 76 152

不良 84 84 168 恶性肿瘤家族史 — — — 有 14 14 28

无 146 146 292 注:*为t 检验,F 值=0.298,t =0.298,P =0.921。

2 D-IBS组与对照组焦虑情况比较

D-IBS组SAS得分38.73±6.44,伴焦虑者63例,焦虑发生率39.38%;对照组SAS 得分32.76±5.37,伴焦虑者17例,焦虑发生率10.62%。两组对比,D-IBS组SAS得分、

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腹泻组及对照组焦虑状况比较

项 目 D-IBS组 对照组 t /χ2P 值 SAS 得分* 38.73±6.44 32.76±5.37 9.011 0.000

伴焦虑(例,%) 63 (39.38%) 17 (10.62%) 35.267 0.000

注:*为t′检验,F 值=3.565。

3 伴焦虑D-IBS患者各指标分析

纳入研究对象的D-IBS患者160例,根据患者SAS标准分分为伴焦虑D-IBS患者(SAS标准分≥50分)、无焦虑D-IBS患者(SAS标准分<50分)。将D-IBS患者是否伴焦虑情况转换为二分类应变量(伴焦虑D-IBS患者赋值为1,无焦虑D-IBS患者赋值为0);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恶性肿瘤家族史、病程、自觉症状程度、频繁就诊情况为自变量,分析D-IBS患者伴焦虑发生率与上述8项调查指标之间的关系。自变量赋值方法:年龄以实际年龄(岁)取值;性别:男=0,女=1;文化程度:低=0,高=1;家庭经济状况:良好=0,不良=1;恶性肿瘤家族史:无=0,有=1;病程:1分=1,2分=2,2分=3;自觉症状程度:1分=1,2分=2,2分=3;频繁就诊:无=0,有=1。详见表3。

表3 自变量赋值方法

自变量 赋值方法

年龄实际年龄(岁)

性别男=0 女=1 —

文化程度低=0 高=1 — 家庭经济状况好=0 不良=1 —

恶性肿瘤家族史无=0 有=1 — 病程1分=1 2分=2 3分=3 自觉症状程度1分=1 2分=2 3分=3 频繁就诊无=0 有=1 —

3.1 D-IBS伴发焦虑的单因素分析

伴焦虑D-IBS患者63例,平均年龄44.95±13.07岁;性别构成:男性29例,女性34例;文化程度:高 19例、低 44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26例、不良 37例;恶性肿瘤家族史:有 10例,无 53例;病程:1分 8例、2分 16例、3分 39例;自觉症状程度:1分 5例、2分 16例、3分 42例;频繁就诊:有 38例、无 25例。无焦虑D-IBS

患者97例,平均年龄41.40±14.24岁;性别构成:男性42例,女性55例;文化程度:高 41例、低 119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58例、不良 39例;恶性肿瘤家族史:有 4例,无 93例;病程:1分 53例、2分 23例、3分 21例;自觉症状程度:1分 31例、2分 38例、3分 28例;频繁就诊:有 27例、无 70例。D-IBS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BS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与家庭经济状况、恶性肿瘤家族史、自觉症状程度、频繁就诊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D-IBS伴发焦虑的单因素分析

类 别 伴焦虑患者 无焦虑患者 合 计 t /χ2P 值

总 例 数 63 97 160 — —

年龄(岁)*44.95±13.07 41.40±14.24 — -1.590 0.114

性 别 — — —

0.116 0.734

男 29 42 71

女 34 55 89

文化程度 — — —

高 19 22 41

1.121 0.290

低 44 75 119

家庭经济状况 — — —

5.255 0.022

良好 26 58 84

不良 37 39 76

恶性肿瘤家族史 — — —

6.604 0.010

有 10 4 14

无 53 93 146

病 程 — — —

1分 8 53 61

34.171 0.000

2分 16 23 39

3分 39 21 60

自觉症状程度 — — —

1分 5 31 36

24.418 0.000

2分 16 38 54

3分 42 28 70

频繁就诊 — — —

16.707 0.000

有 38 27 65

无 25 70 95

注:*为t 检验,F 值=0.517。

3.2 D-IBS伴发焦虑的多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D-IBS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自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病程及自觉症状程度为多分类自变量,为了解多分类自变量各个等级的OR值是否成倍变化,对病程及自觉症状程度两个多分类自变量采用假变量来分析,具体假变量编码为:病程:病程=1时,即取值最低的情况作为基线水平,病程(1)代表病程=2的情况,病程(2)代表病程=3的情况;自觉症状程度:自觉症状程度=1时,即取值最低的情况作为基线水平,自觉症状程度(1)代表自觉症状程度=2的情况,自觉症状程度(2)代表自觉症状程度=3的情况。详见表5。

表5 假变量取值编码

假变量编码 原变量名 原变量取值 频数 (1) (2)

1 36 0.000 0.000

病 程

2 54 1.000 0.000

3 70 0.000 1.000

1 61 0.000 0.000

自觉症状

2 39 1.000 0.000

3 60 0.000 1.000

结果显示,5个自变量回归系数均为正值,相对危险度大于1,都是增加焦虑发生优势的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恶性肿瘤家族史及病程的Wald值最大、P值最小,对回归方程的贡献最大,自觉症状中度的Wald值最小、P>0.05,对回归方程的贡献无统计学意义。家庭经济状况:回归系数1.252,Wald值6.961,P值0.008,相对危险度3.496,家庭经济状况不良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相比的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到3.498倍;恶性肿瘤家族史:回归系数3.149,Wald值13.524,P值0.000,相对危险度23.317,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较无恶性肿瘤家族史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到23.317倍;病程:病程半年<病程≤2年:回归系数1.806,Wald值7.120,P值0.008,相对危险度6.086,病程半年<病程≤2年与病程≤半年相比的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到6.086倍,病程>2年:回归系数3.496,Wald值25.961,P值0.000,相对危险度32.993,病程>2年与病程≤半年相比的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到32.993倍;自觉症状程度:自觉症状中度:回归系数0.340,Wald值0.242,P值0.622,相对危险度1.404,即自觉症状中度与自觉症状轻度的焦虑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觉症状重度:回归系数1.386,Wald值4.281,P值0.039,相对危险度4.000,

自觉症状重度较自觉症状轻度的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到4.000倍;频繁就诊:回归系数1.218,Wald值6.372,P值0.012,相对危险度3.379,有频繁就诊与无频繁就诊相比的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到3.379倍。详见表6。

表6 D-IBS伴发焦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名 B 标准误 Wald 自由度 P OR

家庭经济状况 1.252 0.475 6.961 1 0.008 3.498 恶性肿瘤家族史 3.149 0.856 13.524 1 0.000 23.317 病 程 — — 27.679 2 0.000 —

病程(1) 1.806 0.677 7.120 1 0.008 6.086 病程(2) 3.496 0.686 25.961 1 0.000 32.993 自觉症状程度 — — 6.390 2 0.041 — 症状程度(1)0.340 0.690 0.242 1 0.622 1.404 症状程度(2) 1.386 0.670 4.281 1 0.039 4.000 频繁就诊 1.218 0.482 6.372 1 0.012 3.379

讨论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10]。IBS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约为10%~22%[11,12],我国对北京地区2500名普通人群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IBS人群患病率为7.26(按Manning标准)[13],广州市曾以罗马II标准进行调查,显示人群患病率为5.6%[14]。IBS是消化专科门诊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武汉地区消化专科门诊IBS患者占10%,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患者占45.2%,是最为多见的类型[15]。

焦虑是一种复合型负性情绪,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成分的情绪状态[16]。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只要原始的冲动或过度的刺激含有有害的成分,就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焦虑一旦形成,它就会作为次级冲动发挥作用,而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会导致某些不愉快的、痛苦的和难以自制的情绪紊乱,如焦急、紧张、不安、忧虑、担心和恐惧等主观感受,并且这种情绪紊乱可进一步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出现一些程度不同的躯体反应乃至疾病。有文献报道,IBS 患者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17]。有40%~50% IB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表现,80%IBS患者的病情发作和加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8]。另有文献报道[19]IBS患者焦虑发生率高达54.2%,且D-IBS患者较多伴发焦虑。研究显示[20],强烈的或长期慢性的精神心理应激可引起胃肠黏膜屏障的损坏,对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仍难以从根本上迅速、有效的治愈该病。随着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入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在胃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消化内科患者中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高,同时胃肠道症状在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患者中同样有较高的患病率。精神异常、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相当明显[21]。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之一,因此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以及引起精神心理障碍的高危因素,进一步提高消化专业医师对焦虑与D-IBS相关性的认识水平,对于控制临床症状、预防该病反复发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D-IBS患者焦虑发生率高

近代通过动物实验及模拟心理压力的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可使受试者及实验动

物产生各种其它功能改变,使机体对许多致病原的抵抗力降低,由于反复或持续地引起内脏功能性改变,最后可导致器官产生不可逆的组织形态学上的变化。心身医学的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于人脑后,是要通过一定的生理中介机制再作用于靶器官发生生理改变的,目前研究认为其主要中介机制是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22]。

(一)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胃肠道同时接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1)交感神经兴奋产生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运动,减少腺体分泌和血管平滑肌舒张的作用;(2)副交感神经兴奋可激活肠神经系统,引起增强消化道整体功能活动的作用。焦虑产生后,常出现交感神经活动机能亢进现象,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征象,而这种神经活动可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使肠分泌型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出现腹泻。

(二)神经内分泌 焦虑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当机体受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刺激后,可出现活跃的神经传导、神经递质释放以及内分泌的变化[23]。(1)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5-HT在焦虑的消长中起重要作用[24-28],当5-HT 释放增加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另外,5-HT表达增加,促使结肠蠕动增强,排便次数增加[29],同时5-HT在肠道可兴奋5-HT4受体,增加肠腔内液体的容量,导致腹泻和稀便。5-HT及其受体广泛存在于平滑肌、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其在外周参与胃肠动力和感觉的调节,在中枢则与情感障碍有关。此外,5-HT还能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而CRF作用于蓝斑可选择性引起结肠运动而不影响胃排空。(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30]:试验证实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血浆皮质醇水平增高,炎性介质释放增多,肠粘膜通透性增加[31,32]。而焦虑症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皮质醇分泌亢进。糖皮质激素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的认知功能有负作用[33],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焦虑等精神症状加重现象[34]。糖皮质激素能直接作用于杏仁中央核增加大鼠的焦虑水平,并产生过敏性结肠,表现为对结肠直肠远端的明显的内脏运动反应。(3)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nine,NE)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焦虑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NE浓度与焦虑严重程度明显相关[35]。应激/焦虑导致的下丘脑CRF的释放能引起蓝斑放电频率增加[36],使NE在前脑相应的靶神经元释放。蓝斑的投射纤维还下行至脊髓的交感神经元,因此有人认为,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CRF的释放可能经由蓝斑影响结肠运动,导致应激相关性腹泻及内脏高敏[37]。Saito等[38]研究发现,直结肠扩张导致海马内NE的大量释放可能与IBS患者疼痛相关性行为的改变和焦虑情绪的产生有关。

(三)免疫系统 随着心理神经免疫学的发展,心理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日益

受到重视[39-41]。心理应激及情绪反应可影响人体免疫功能[42],负性情绪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43],而焦虑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焦虑得分与免疫功能指标值呈负相关,焦虑程度越重,免疫功能受抑制越明显[44-50]。焦虑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肾上腺皮质激素纯制剂可导致胸腺、脾萎缩及淋巴细胞数目减少[51],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则会影响固有免疫的水平[52]。

但既往对焦虑与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发现[53,54]焦虑症组白细胞介素-2高于正常组。另有研究指出,急性短暂心理应激在加强快速的、聚合能量的自然免疫的同时造成消耗时间和能量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被抑制;慢性应激则同时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55,56]。动物实验发现,急性心理应激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含量一般都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降[57]。人类的研究资料显示,急性心理应激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同时促使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r干扰素等生成增加[55]。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心理应激持续时间、检测方法、年龄、样本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也说明焦虑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显示D-IBS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一致,提示D-IBS与焦虑关系密切,焦虑障碍的存在可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活动机能亢进,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征象,胃肠运动增强,分泌增加;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5-HT、NE大量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亢进,结肠运动增强,内脏敏感性增高;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胃肠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增加。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焦虑障碍者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而表现出D-IBS的临床症状体征,可能是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但不能说明D-IBS 与焦虑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亦或共患关系。

2 D-IBS伴发焦虑的相关因素分析

以往有关性别、年龄与IBS伴焦虑患病率的研究结果不一,有研究[58]认为女性IBS伴焦虑发病率高于男性,另有研究[17,59]显示男性、女性及不同年龄IBS患者焦虑发生率无差异。但D-IBS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与文化程度的相关性尚缺乏文献支持。本文通过对D-IBS患者各项调查指标的单因素分析认为D-IBS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无关;而与家庭经济状况、恶性肿瘤家族史、病程、自觉症状程度、频繁就诊有关,其可能是D-IBS患者伴发焦虑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经济状况

焦虑来源于心理压力。良性的经济社会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良性情绪反应,而家庭经济状况不良者,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常常受到来自经济方面种种困难的困扰,当疾病等意外情况出现时,又使原本经济状况不良的家庭陷入巨大的危机,其家庭成员将面临沉重的压力,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有关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

示,经济状况差者精神障碍患病率高[60],而焦虑的存在又促使了患者的反复求医行为,这将增加医疗费用,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本文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不良是D-IBS患者伴发焦虑的可能危险因素。家庭经济不良患者日常生活压力大,疾病发生后又担心不能得到先进、有效的治疗,而且疾病导致家庭经济更加紧张,患者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致使焦虑发生率升高。临床工作中应对D-IBS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有所了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治疗,并对其病情及治疗充分告知,以消除患者对于疾病诊治的过度担心。

2.2 恶性肿瘤家族史

研究显示[61-63],肿瘤患者家属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其焦虑发生率高达56.9%。而伴发焦虑的IBS患者存在更多的情绪问题和不良认知,尤其是针对于疼痛等症状的不良认知,常使其陷入与处境不相称的过度体验痛苦的情绪中,对任何微小的事情都可能过度的担心、焦虑,甚至于难以抑制的恐怖可怕的联想,出现胃肠道症状就怀疑是不治之症,认为在世时日已经屈指可数,疑虑重重、惶惶不可终日,造成整个机体处于一种负性病态,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本项研究结果与上述报道类似。从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恶性肿瘤家族史是D-IBS患者伴发焦虑的优势危险因素,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较无恶性肿瘤家族史患者的焦虑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痛苦经历及死亡结局将对家属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并影响其对疾病的关注程度、疾病体验与疾病行为,使得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易于发生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而IBS的反复发作,又使得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更加紧张,担心自己患了肠癌。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增加了D-IBS焦虑的发生。这提示临床医生,对于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D-IBS患者应关注其可能存在的焦虑情况,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告知,帮助患者了解D-IBS的相关疾病知识,真正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担心。对于部分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应以更加积极地态度给予高度关注,艺术性的使患者相信此种关注是对其健康的关注而不是对严重病情的担心,在信任的基础上与精神心理科医师互相配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加以正性心理疏导和恰当的心理治疗,再配合适当的药物改善心身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2.3 病程

情感中枢与支配消化道运动、分泌的植物中枢、内分泌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下整合于同一解剖部位[64]。这使得胃肠功能异常与精神心理障碍间的相互影响成为可能。Neal等研究显示,具有焦虑史的IBS患者康复比例明显较低[65]。Dinan[66]等人提到,心理应激可以加重消化道症状并使其持续不缓解。可见焦虑的存在可使得D-IBS 患者治疗效果下降,病程延长;但我国文献报道[67],尽管D-IBS患者的病程与SAS

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然而D-IBS与病程类似的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评分却无显著差异。提示D-IBS患者焦虑的发生与其病程长短的相关性更大。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长期的躯体不适(如腹痛、腹泻等),D-IBS患者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焦虑发生率随之增高。

脑肠轴(brain-gut axis,BGA)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病理生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可见异常的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肠道动力和感觉异常有其明确的解剖生理学基础[58]。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肠道之间存在双向联系。一方面,焦虑可通过脑的加工影响患者对内脏刺激的感知,并通过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中介作用,导致内环境失衡,胃肠功能异常,同时内脏刺激的信息又可通过上行神经传递至中枢进行加工整理,再通过传出神经影响胃肠功能,使D-IBS患者病程迁延;另一方面,D-IBS患者症状的持续又加重患者心理压力,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焦虑障碍,甚至可能因为担心严重腹泻、腹痛等症状的结果或者长期受疾病折磨而导致焦虑的发生。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从本文对D-IBS患者伴发焦虑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病程是D-IBS患者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病程长较病程短焦虑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且D-IBS患者的病程与焦虑发生风险存在一定的“程度-反应关系”,提示D-IBS患者的病程与焦虑密切相关,随着病程延长,D-IBS患者焦虑发生率增加,同时伴焦虑的腹泻患者病程更长。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病程长的D-IBS患者可能存在的的焦虑问题,分析患者疾病迁延的可能原因。对有焦虑倾向者,需要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其心理状态,以思想沟通的方式达到促使其了解病情以后对疾病有适当的紧张度,将注意力转移到解除焦虑、纠正不良习惯和治疗疾病上来,达到医患密切配合,充分认识D-IBS后建立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2.4 自觉症状程度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及神经胃肠病学的发展,精神心理因素在胃肠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69],精神应激所致的焦虑可加重腹痛和腹胀感,而放松时上述症状可明显减轻。由此可以推断,胃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失调者具有明确的精神心理特征,易受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的影响[58]。

一方面,焦虑可作为应激源,刺激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刺激神经内分泌功能,使肠蠕动增强、分泌增加、吸收障碍,同时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加重D-IBS症状。研究表明,IBS患者结肠黏膜MC表达高于对照组[70]。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可以激活肥大细胞,使其保持高活性状态,引起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可使微血管平滑肌和通透性增加,也可致肠道平滑肌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出现。

另一方面,焦虑可使D-IBS患者内脏敏感性增高。焦虑时边缘中枢调控耐受疼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兰)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 2.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 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 (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 (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3次/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可选用聚乙二醇(福松)109,1-2次/d.乳果糖15ml,1--2次/d。 (4)抗焦虑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焦虑抑郁药,如帕罗西汀20mg/d,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导读: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尤以白领阶层居多,爱运动人群发病率很少。其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两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想便时,迟迟解不下,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等。那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如何治疗呢?关于肠易激综合症如何 治疗的问题,请听专家的解答。……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尤以白领阶层居多,爱运动人群发病率很少。其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两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想便时,迟迟解不下,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等。那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如何治疗呢?关于肠易激综合症如何治疗 的问题,请听专家的解答。 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上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尽量避免使能自己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一般应避

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的摄取。 肠易激综合症心理治疗调整情绪和行为,建立合理规律的 生活方式。尽量不要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多想些愉快的事情,或多看些搞笑的电影或电视。 肠易激综合症药物治疗促动力药,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替 加色罗,均能促进结肠运动,治疗便秘,胃肠微生态制剂可调整肠道内菌群失调,以及消化酶制剂如泌特。 肠易激综合症便秘型的病人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定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此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润滑肠道、改善肠道神经、稳定病人情绪。

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汇总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doczj.com/doc/6614394990.html,cy A,FerminMear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脾肾阳虚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V诊断标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导读: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中医是怎么治疗以上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常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有黏液,或便秘、腹胀等。在腹泻后,患者腹痛的症状会很快缓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且原因较多。但多数人认为该病与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或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中医是怎么治疗以上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肝气乘脾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偏盛而发病,常在焦虑、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便后疼痛减少。治疗这个类型型的肠易澈综合征应采用抑肝扶脾的方法,可选用如下药方: 逍遥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薄荷、炒白术、自芍、当归、茯苓和炙甘草。患者可每次口服逍遥丸6~9克,每日服2~3次。 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郁结而发病,常有腹痛胀闷的症状,并伴有腹痛欲泻、大便常呈团块状、排便先难

后易的表现。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取疏肝解郁的方法,可选用如下方药: 四逆散(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炒枳壳、白芍、炙甘草。可每次用温开水送服四逆散9克,每日服2~3次。 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胃虚弱,同时肝气不和而发病,常在进食后即感觉腹痛不适,粪便稀薄,便后感觉舒服。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可选用如下方药: 启脾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人参、山药、炒莲子、陈皮、炒山楂、炒白术、茯苓、炒神曲、炒麦芽、泽泻、甘草等。可每次服启脾丸1丸,每日服2~3次。 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胃虚寒而发病。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用健脾益胃的方法。 可选用如下方药: 丁蔻理中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党参、豆蔻、炒白术、干姜、丁香、炙甘草。可每次用温开水送服,每次6~9克,每日服2次。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 一、概述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i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据流行病学调查,IBS症状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多在5%~25%之间,门诊就诊率约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2]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多伴有腹胀。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2.排便异常[3]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伴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但无血便,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4]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白红蛋白量、白细胞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均应在正常范围内。 2.粪便检查可见到黏液,但不应有较多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应为阴性,也无致病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其他肠原虫、血吸虫卵等。 3.口服钡餐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状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在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在进行x射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射线图像。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纤维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有左下腹痛。所见肠膜可有轻度充血水肿和过度黏液分泌,但无出血、粘膜脆弱易碎、颗粒状息肉、溃疡等,粘膜活检正常。 此外,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试验、钡餐检查上中消化道等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但可在鉴别诊断中选用。 (三)诊断标准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doczj.com/doc/6614394990.html,cy A,FerminMeari 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 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 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怎么办

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怎么办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治疗原则:IBS病因复杂,症状较多且易反复,不能单纯依靠特定的药物治疗,需按不同个体采用综合性的全身性治疗。 1.生活和饮食调节避免诱发因素,饮食选用易消化、少脂肪,禁食刺激性、敏感性食品。对便秘、腹胀者,可适当多吃些富含纤维素,但不易产气的饮食,避免过食及零食。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应少吃含粗纤维的食品。 2.精神治疗精神状态与肠道症状密切相关。医务工作者要以同情和负责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应解除病人许多疑虑的心态,使其消除恐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应用镇静、抗抑郁治疗。可用去郁敏50mg, 3次/d,或盐酸氟西丁(百忧解,Prozae)20mg/d,或用氟哌噻吨/二甲胺丙烯(黛安神),每天上午2片,口服,以缓解其精神异常,使腹痛等不适得以缓解。亦可选用阿米替林25mg,2次/d、多塞平25mg,2~3次/d,睡眠差者服地西泮(安定)等。 3.药物治疗虽可减轻症状,但不能预防复发,故应合理用药,并避免滥用药。 (1)腹泻为主的治疗: ①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654-2)、贝那替秦(胃复康)等,因不良反应较多渐被其他药物替代。目前推荐应用美贝维林(麦皮凡林)10mg;双环维林10mg;吡芬嗅铵(prifiniumbromide) 30mg;口服3次/d。亦有应用西托溴铵(cimetropium bromide)50mg餐前服,取得良好效果。 ②盐酸醋丁洛尔(盐酸醋丁酰心胺):具有单一抗运动,无麻醉的抗胆碱能作用,用量为2mg,3~4次/d。亦可用可乐定(氯压定)0.3~0.4mg,3次/d,口服,能促进小肠对液体物质吸收,增强结肠对电解质的吸收,以减慢小肠的转运时间,有较好的止泻效果。 ③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心痛定)10~20mg或维拉帕米(异搏定)40mg,3 次/d口服,可抑制胃结肠反射,缓解腹痛,减少便次。 ④阿片类止泻剂:洛哌丁胺(易蒙停)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阻滞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释放,抑制肠蠕动,增加水、电解质吸收。每次口服2mg,2~3次/d,每天用量不得超过10mg。便成形后可渐减用量至停药。有患者出现口干、腹胀,甚至呈假性肠梗阻等副作用。亦有服复方苯乙哌啶,本药系哌替丁衍生物,除有止泻效果外,尚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大剂量有止痛和欣快感,长期使用有依赖性。 ⑤微生态调节剂:是通过微生物学技术,将人体内正常菌群分离出来,经纯培养后,进行工业化生产,制成益生菌制品,再按原途径回归人体,调整微生态失常,达到防治疾病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微生态调节剂除有益生菌制品(Probiotics)外,尚有益生菌生长促进物质称益生元(Prebiotcs)。益生菌制剂服后进入肠道,

肠易激综合征_腹泻型_的辨证论治

30度角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00次/分左右,行针3min,留针5min,反复进行3次后出针。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 3 电针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天宗、秉风;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向棘突方向斜刺1 0~1 5寸,余穴进斜刺1寸左右,行捻转泻法,得气后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10~40次/分,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4 水针 取颈肩背压痛点,分别注入50mg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和0 1g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每穴0 7~1ml,5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 5 叩穴 用皮肤针叩击穴位和经络。先叩击双侧风池穴,再以颈胸椎为中心由内向外叩击督脉、夹脊、足太阳经,最后叩击肩中俞、肩井、肩髃、肩髎、肩贞,每部各20~50次。 2 6 挑刺 取颈胸椎旁压痛点或风池穴。每次取3个挑刺点,使三者之间呈三角形。局部常规消毒,用0 1g利多卡因在反应点皮下注射麻醉。三棱针从针眼处横向挑破皮肤,再挑皮下肌纤维。宽度小于0 5cm。外敷无菌纱布并固定。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3 推拿疗法 3 1 旋转复位法 有侧颈加力复位、前屈侧旋复位、肘臂提旋复位法等。用以整复颈椎关节错缝。 3 2 提端摇晃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其后,用双手拇指顶住风池穴,余四指托住下颌部,双手向上提端,双前臂下压患者肩部,双手腕做回旋、前屈、后伸运动6次。 3 3 捏提颈椎法 患者俯卧或直坐,头微前倾。医者以两手并置于一侧风池穴,拇指在颈肌外侧,余四指并置颈肌内侧,将肌肉微向上提起,自上而下拿捏至肩中俞穴,操作5~ 6min。左右交替。宜缓慢、均匀、有力。 3 4 掌推肩胛法 患者直坐或侧卧,医者一手拿定患肩,并向后方掀扳,另一手用掌根推,自肩中俞沿肩胛脊柱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至腋中线止,反复2~3min。 3 5 拿肩井法 于肩井穴处着力向上拿捏5~6min,以能耐受为度。并用轻柔的掌揉法以消不适。 以上手法根据临床体征酌情配用,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4 讨论 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牵引、针灸、手法等传统疗法更直接有效。正常人的颈椎平衡由内源性(椎间关节)稳定和外源性(脊柱肌群控制颈椎活动的力量)稳定来维持的。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进而引起颈椎节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颈段的失稳,使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供血不全。我们认为治疗颈性眩晕征,选用2~3种中医外治法综合运用,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使交感神经等张性降低,反射性血管扩张,促进该区血管网重建及恢复血管壁弹性功能,组织代谢旺盛,血流增加,脑组织供血改善;有利于颈背部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解除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通过调节椎间关节紊乱,改善或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使扭曲的椎动脉得以伸张,恢复或重建了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进而缓解对颈交感神经的激惹,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血运,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有氧灌注,进入机体恢复的良性机制,从而改善眩晕症状并疗效持久稳定。 (收稿2008 10 14)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辨证论治 张艳萍1 杨成玲1 谷 潇2 鞍山市中医院胃肠科1(辽宁鞍山114004)中国医科大学91期7年制1班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分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IBS属祖国医学中之泻泄、腹痛范畴。泻泄之作,多责之于脾胃与大小肠病变,肝胆病变亦可导致。脾虚湿胜为泻泄之主要病机。笔者总结多年临床,将其分为3型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1 肝胃不和型 症见泻泄稀溏,伴肠鸣腹痛或坠胀感,泄后痛减,矢气多,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时加重。舌淡红,苔白,脉弦。此由肝旺脾虚,木郁乘脾,脾湿不运而致。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故腹痛泄泻。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正如 景岳全书泄泻!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化裁:柴胡10g,陈皮10g,白术15g,枳壳15g,白芍20g,防风10g,甘草6g。方用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防风散肝舒脾,升清止泻,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健脾,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壳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泄泻得止。 2 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生冷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或夹黏液,食少纳呆,纳后腹胀,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腻或水滑,脉细弱。此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所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或生冷食物,大便次数增多。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黄乏力。正如 景岳全书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砂仁10g,山药15g,扁豆30g,陈皮10g, 246Chinese M edical Journal of M etallur gical Indus try,April2009,Vol 26No 2

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方 *导读:肠易激综合征又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由情绪抑郁、胃肠功能紊乱、黏液分泌增多所致的功能性疾病。临床症状有腹胀、腹泻、腹痛、便秘。出现症状要到正规医院检查,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治疗时,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中药治疗法还是西药治疗法。下面,编辑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些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治疗方。…… 肠易激综合征又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由情绪抑郁、胃肠功能紊乱、黏液分泌增多所致的功能性疾病。临床症状有腹胀、腹泻、腹痛、便秘。出现症状要到正规医院检查,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治疗时,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中药治疗法还是西药治疗法。下面,编辑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些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治疗方。 方1:药物:吴茱萸8克,党参、丹参、薏米各30克,茯苓、白芍、白术、五味子各15克,干姜、川弓、制香附、延胡索各12克。 用法:将所有药材加入锅中煎煮,每天1剂,4周为1个疗程。 主治病症:腹痛、便溏、困倦乏力、舌淡或淡红苔白腻。 方2:细辛1克、制附子6克、干姜、川椒各3克,姜黄连、盐黄柏各4克,乌梅15克,当归9克,党参10克,陈醋10毫

升,白蜜糖30毫升。 用法:将所有药材加入锅中煎煮,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连服观察2个疗程,症状消失即表明疾病痊愈。 主治病症:腹痛不适、腹泻不止、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舌质淡红苔薄白。 方3:炙甘草6克,川弓、白术、半夏、黄岑各10克,李根皮、葛根各15克,白芍24克,干姜3克,当归12克。 用法:将所有药材加入锅中煎煮,每日1剂。 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泻天数超过3天,舌质淡太白者。 方4:炙甘草、秦皮、陈皮各9克,木香、乌梅、防风、炮姜各10克,炒白术12克,白芍、赤芍、党参各15克,黄连6克。 用法:将所有药材加入锅中煎煮,每日1剂。 主治病症:腹痛、腹泻、有水样便、便带粘液、舌质淡苔红。 以上都是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方,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激素、胃肠反射、情绪等等方面有关。临床以腹泻或便秘、腹痛为特点,属难治的疾病。中药对其有较好的作用,疗效的好坏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治法和方药。例如,止泻药有多种,但性味功效差异很大,治疗腹泻并不是随意堆砌止泻药。应选出最恰当的药物使用,应对同类药再作进一步的划分。 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几种治法和药物的分类。 1.理气法 肠易激综合症常常表现出肝气郁结、脏腑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气滞不通的现象,理气法对其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各证型的肠易激综合症均可使用理气药。理气药可细分为: ⑴疏肝理气,这是最主要的治法。药物有郁金、香附、元胡、川楝、姜黄等。肝郁不疏、肝木克土在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很常见,处方中加入这类药可调整脏腑平衡,缓解紧张情绪,使疗效提高。 ⑵健脾理气,药物有木香、陈皮、佛手、砂仁等。这些药能行气消滞、健脾开胃,是处方中常用的药。 ⑶理气止痛。有这种功效的药较多,前两类药中有一些

也有这方面作用。常用药有木香、台乌药、香附、佛手、川楝、元胡、姜黄。每一个理气药都有多种功能,在临证时应选最适合病人的药物。另外,理气药有寒热之分,选药时也应注意。 2.清热解毒法 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常用治法,对肠易激综合症属热证的病人适用。常用中药有: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黄芩、连翘、荆芥、白花蛇舌草、葛根、马齿苋、穿心莲等等。每剂药可选1~3种,不宜太多,用量也不宜过大。白头翁、秦皮、黄连大剂量使用会出现毒副作用,应该注意。 3.止泻法 主要针对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能直接止泻的中药很多,应辨明证型,不可混用。按药性可细分为: ⑴清热解毒止泻,药物如葛根、马齿苋。用于热毒泄泻患者。 ⑵健脾止泻,药物有淮山、莲子、芡实、薏苡仁。适用于有明显脾虚之象的患者。 ⑶涩肠止泻,药物有五味子、诃子、乌梅、金樱子、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多为酸味药,各种证型的腹泻均可使用。根据腹泻次数,每剂药可选1~3味。 ⑷温中止泻,药物有肉豆蔻、补骨脂。主要用于虚寒型腹泻,不可用于热象明显者。这些治则和药物在临床上须正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 1062一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得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得《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与治疗得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 38一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得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 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

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润通便。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有 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 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 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况的间断发作。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IBS是功能性胃肠 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 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1. 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 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IBS 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较,它分了三个方面,一 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 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 2. 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 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传递速度减慢。而且伴随有VIP、肠啡肽这些激素的 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CRH的合成与分泌,静注CRH以后,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了CRH拮抗剂以后,或

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肠易激综合症就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肠易激综合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而又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症?就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肠易激综合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而又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详细介绍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一、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 1.腹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成糊状便,或为水样便,但泻后不爽、有排便不净感、腹胀不适、嗳气叹息,情绪抑郁,不思饮食等症状,中医属于肝脾不调。 2. 痢疾型:主要是下痢粘液便,可以是便秘,也可以是腹泻,便秘是软便或是糊状便,只是排便很费劲。 3. 腹痛型:主要表现是腹痛,伴有便秘、排便不畅,或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矢气多等症状。 若有疑问请拨打电话:400-779-8599 4. 混合型:是各种症状会同时出现,病人主诉很多,精神症状明显。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制剂【奘灵水苏糖】 1、不被消化酶分解,有害菌无法利用,可靶向性的调节肠胃菌群平衡,重组良性微生态环境。 2、能中和病毒、毒素及致病菌等生物活性抗原,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免疫屏

障功能强大 3、清理肠道毒素垃圾,构建生物屏障防御功能。 二、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 1、止泻法 主要针对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能直接止泻的中药很多,应辨明证型,不可混用。按药性可细分为: (1)健脾止泻,药物有淮山、莲子、芡实、薏苡仁。适用于有明显脾虚之象的患者。 (2)清热解毒止泻,药物如葛根、马齿苋。用于热毒泄泻患者。 (3)温中止泻,药物有肉豆蔻、补骨脂。主要用于虚寒型腹泻,不可用于热象明显者。这些治则和药物在临床上须正确选用,运用错误会影响止泻效果。 (4)涩肠止泻,药物有五味子、诃子、乌梅、金樱子、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多为酸味药,各种证型的腹泻均可使用。根据腹泻次数,每剂药可选1~3味。 2、通便法 主要用于以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通便的目的可分峻下和缓下。如燥屎内结数日,腹满腹实较甚者可在短期内使用峻下,泻下积滞。但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便秘多用缓下,以调理脏腑为主。通便药可细分为: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七、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7-03-21T15:32:31.8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作者:何群芳 [导读] 应用中医加味痛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汝城县中医医院湖南汝城 424100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加味痛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 前言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虽然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但是未在检查中发现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等器质性病变,腹泻型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分支,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以及排便异常(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发生改变),是一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复杂疾病[1-2]。目前在临床上仍未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确切的阐明,仅采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对此疾病的治疗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中医加味痛泄方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最大为59岁,年龄最小为25岁,平均年龄(38.25±3.24)岁;病程最长为9.0年,病程最短为1.5年,平均病程(4.25±3.58)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龄最大为57岁,年龄最小为26岁,平均年龄(38.84±3.57)岁;病程最长为8.2年,病程最短为1.3年,平均病程(4.45±3.29)年。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患病时间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将肠易激素综合征的罗马Ⅱ度诊断标准作为参考依据,患者病程均超过一年,期间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经常感到腹部疼痛或腹部不适,并且在发病时通常伴有以下症状(至少符合一项):①患者在排便时可感到较重的急迫感和里急后重感;②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均超过3次,大便基本不能成形,或呈现稀水状或粘液状;③对患者进行血沉、B超、血糖、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未在结果中发现异常情况。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者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85)口服进行治疗,每天2次,每次4mg,当症状有所缓解后,可减至每次2mg。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给予其加味痛泻方,具体药方组成为:红花、防风、绿萼梅、灸甘草、醋制柴胡、陈皮各10g,白术、白芍、煨肉豆蔻各15g,白花蛇舌草、炒米仁、鸡眼草各30g。每天一剂,用水煎后,取药汁分别于每天早餐后和晚餐后30分钟饮用。以四周为一个疗程,需要连续服药一个疗程进行治疗。 在治疗期间,须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按时服药,禁止食用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 1.4疗效判定标准 [3]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排便频率恢复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排便时的里急后重感和紧迫感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排便次数频率减少至每天1~2次,排便时仍感到轻微紧迫感和里急后重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排便频率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进行数据分析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并用检验,若显示为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n,%) 3.讨论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疾病,但是在现代西医领域里,仍未对其发病机制具有明确阐释,因而西医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痛泻”的范畴,主要病机为肠道传导不通畅、脾胃虚弱、肝脾气机不调等因素,在治疗上应该将疏肝、健脾、温肾、涩肠作为治疗目的[4]。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方剂,其中的白芍可以养血泻肝、补脾益气,可促进机体加快分解吸收营养物质和水液代谢的速度;白术有利于补虚泻实、健脾燥湿,成分中包含的挥发油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鸡眼草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能够对肠道病毒形成抑制作用;陈皮能够对胃肠形成温和的刺激,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道内积气的排出[5]。在多种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 *导读: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中医是怎么治疗以上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常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有黏液,或便秘、腹胀等。在腹泻后,患者腹痛的症状会很快缓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且原因较多。但多数人认为该病与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或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中医是怎么治疗以上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肝气乘脾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偏盛而发病,常在焦虑、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便后疼痛减少。 治疗这个类型型的肠易澈综合征应采用抑肝扶脾的方法,可选用如下药方: 逍遥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薄荷、炒白术、自芍、当归、茯苓和炙甘草。患者可每次口服逍遥丸6~9克,每日服2~3次。 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郁结而发病,常有

腹痛胀闷的症状,并伴有腹痛欲泻、大便常呈团块状、排便先难后易的表现。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取疏肝解郁的方法,可选用如下方药: 四逆散(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炒枳壳、白芍、炙甘草。可每次用温开水送服四逆散9克,每日服2~3次。 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胃虚弱,同时肝气不和而发病,常在进食后即感觉腹痛不适,粪便稀薄,便后感觉舒服。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可选用如下方药: 启脾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人参、山药、炒莲子、陈皮、炒山楂、炒白术、茯苓、炒神曲、炒麦芽、泽泻、甘草等。可每次服启脾丸1丸,每日服2~3次。 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胃虚寒而发病。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用健脾益胃的方法。 可选用如下方药: 丁蔻理中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党参、豆蔻、炒白术、干姜、丁香、炙甘草。可每次用温开水送服,每次6~9克,每日服2次。 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吴茱萸50克,广木香80克,肉桂60克,公丁香50克。 将上药研末混匀,取药粉3~5克,取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伤湿止痛膏覆盖。用热水袋湿敷30分钟,24小时换药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 疾病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生物- 心理-社会病症,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形态异常或粘液便等临床症候群。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改变等确切依据。 IBS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之一,约占慢性腹泻病人的一半左右,但对其认识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它虽是一种肠道运动能紊乱,但实验室记录到的动力紊乱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符合,另一方面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可发生于多种状态下表现类似的综合征。 IBS最早由Powell报道,嗣后曾使用过多种术语,如神经性结肠、痉挛性结肠、结肠过敏、神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这些命名不够全面和精确,而IBS 是目前所采用的最合适而精确的诊断术语,它强调本疾患具有易激性胃肠动力紊乱,是一种综合征而非单一疾病。 目前还缺乏IBS精确发病率的报道,约在10~20%之间。国际上除印度以男性多见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2。本病青年发病率较高,5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罕见。 尽管IBS可以表现为严重的腹痛及腹部不适,但并不导致其他慢性或致命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等,更不会影响寿命。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尤以白领阶层居多,爱运动人群发病率很少。其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两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则表现为大便稀,一天排便三次以上,有时,自己控制不了。I B S 临床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及未定型4 个分型, 姚欣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照罗马Ⅲ诊断标准, 腹泻型肠易激惹最多见, 约占2 / 3 , 所以粪便中含水量则是I B S 分型的重要依据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就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情绪的变化有关,发病期对任何微小的刺激都可能会引起很大的症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紧张情绪一般是在饭后产生,排便后会好转. 2.情绪过于紧张,老想着上厕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我暗示. 3.外出有事时会更加紧张,有时候遇事激动就要上厕所,非常急,大便状态不一定,有时是比较稀的,有时是正常,但一般排便量都比较少。稍有不适就会出现腹泻,大便也不多,一般呈粘糊状. 4.饭后20-40分都会去厕所,有时候大便像水一样,有黏液,有时大便也是比较急的,有里急后重的症状。上完后感觉又想上可能是多年形成的紧张习惯。 5.熬夜或是通宵不睡觉的时候,肛门排气就会增加。第2天早上就会排出大量大便,一般肚子会排空. 6.在饮食不当,吃了刺激性的食物,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加,一天十几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