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高管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公司高管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公司高管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一、公司的法律风险防控,侧重民事法律风险忽视刑事法律风险

现在多数公司都建立了法律风险防控制度,采取诸多措施避免法律纠纷的出现,譬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合同管理制度、进行法律培训等等。但是,这些防控制度都是侧重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很少涉及刑事风险的问题。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成为企业管理的“短板”。

二、公司高管犯罪逐年增多,个人身陷囹圄,公司损失惨重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三鹿奶粉事件,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大名鼎鼎的“三鹿”奶粉从市场上消失新疆德隆帝国唐万新进监狱,整个德隆系企业土崩瓦解,多少关联企业关门破产,多少股民倾家荡产甚至跳楼自杀;而香港新鸿基房产的郭氏兄弟被廉署传讯,股市市值蒸发300亿…… 公司高管犯罪,不仅关系到个人自由乃至生命,还关系到所在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众多企业员工的就业生活,关系到关联企业的发展和存亡。

三、公司律师及公司法务人员刑事法律意识及诉讼经验欠缺

近几年的“国考”,增加了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大中型企业中,有一批专门从事公司法务的专业人员。这些公司法务人员包括公司外聘的律师顾问,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诉讼经验尤其是刑事诉讼经验,这就导致在日常的法务工作尤其是项目方案的法律审查中缺少诉讼风险尤其是刑事风险的审查。

所以,公司管理人员及公司法律人员应补上“刑事风险防控”的缺课。

公司高管犯罪现状一—逐年增多,影响巨大

提到公司高管的犯罪问题,我们就会想起一连串响当当的企业家的名字,像远期的红塔集团褚时健、上海首富周正毅、金融公社孙大午、公路大王张荣坤,像近期的中石化陈同海、科龙电器顾雏军、国美集团黄光裕、80后富豪吴英等等。

对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犯罪数量,目前我没有见到准确的统计数字,估计每年应该以千数计。但对于公司高管中的代表一一公司总裁、董事长、总经理,即所谓企业家犯罪问题,已经有人进行统计和研究。

公司高管犯罪原因一一刑事法律风险内容

为什么公司高管的犯罪越来越多?

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原因,一是明知犯罪而犯罪,即故意犯罪被追究的越来越多,二是没有犯罪或犯罪事实不清因为其他原因被判犯罪,即“被犯罪”的越来越多。而公司高管

被犯罪的问题,正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刑事陷阱。

一、为私利不惜采用犯罪手段达到目的一一故意犯罪被追究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30年。仅以《刑法》为例,79年刑法经济犯罪罪名十几个,97刑法经济犯罪罪名就有150多个,近几年出台的8个刑法修正案,修改增加的内容多处与经济犯罪关联;另一方面,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以法律手段甚至刑事手段解决公司管理经营的问题已经是常态思维;加上检举犯罪的手段多样化,比较典型的像网络反腐,“你有权利背景,我有网络微博”(黑龙江双城市工业公司孙德江“财主追佳人,情人变仇人”),这些变化使得公司高管的故意犯罪难逃制裁。而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为私利不惜采用犯罪手段达到目的的公司高管犯罪,客观上也大量存在。

1.国企高管贪污腐败:国企老总或高管在政治光环和公司业绩的笼罩下,权力膨胀,利欲熏心,迷失自我,更无视法律。如褚时健的贪污犯罪,我们在慨叹他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与其个人的所得不成比例的同时,也不得不确认他在退休前将几百万美金分给了劳苦功高的自己和哥们是明显故意犯罪,他忘记了自己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而不是所有人。还有最典型的陈同海事件,作为中国第一大国企中石化集团六七年的掌权人,陈同海的功绩不可抹杀。但他明目张胆地贪污近两个亿,他是什么思维呢在中纪委找他谈话时他还辩称,“每年给国家上缴利税200个亿,每年交际花一二百万算什么,不会花钱就不会挣钱”;他甚至与某省省长、某市市委书记共用一个情人,为利益不仅忘记国法,而且忘记廉耻。

2.民企老板权力寻租:一个与政界绝缘的私营公司想要快速获得高额利润是不能想象的,许多落马企业家往往拥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头衔也正是政商纠结的一个折射。这种权力寻租过程中的巨大利益诱惑一方面让少数官员深陷泥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把很多渴望一夜暴富的民企老板推向歧途。

黄光裕,财大气粗,拿钱买权根本就不算个事,更不当作是犯罪,而一旦发案,带出公安部长助理经侦总局局长郑少东、副局长相怀株,商务部郭京毅窝案也与此案有关,律师张之栋的案发也与此有关。

故意犯罪被追究,是法治发展的必然,这是现在企业高管犯罪数量不断增长的一个原因。还有大量的企业管理人员犯罪,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而法律和司法体制不完善的环境下,企业管理人员“被犯罪”。

公司高管常见犯罪一一经营管理行为升级的犯罪

讲解犯罪内容庞杂,限定两个原则,一是讲公司高管因为经营管理行为升级的犯罪,不讲公司高管故意伤害、强奸等个人行为因素明显的犯罪;二是讲公司高管定罪有争议、

“民刑交叉”定罪不清的问题,少讲犯罪构成要件和定罪没争议的问题。

职务犯罪: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

公司高管利用职权便利,将公司的财物占有或挪用,是公司高管犯罪中比例最高的一类犯罪。

1.贪污罪:以直接的手段将公款财物据为己有,这种低级的贪污犯罪已不多见,实践中多采用变相的手段贪污。而这一“变相”,就给司法界定带来了难度,尤其是对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复杂民事行为,如何界定罪与非罪?

以新立克集团尹军贪污案为例,此案是国企改制背景下资产重组过程中发生的所谓贪污案件,牵涉到国企改制、资产收购、评估拍卖、重组上市等复杂的经营行为,与今天讲座的多个内容吻合,我多讲几句。尹军,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27岁辞掉旅游局副局长职务,借款五万元成立旅游公司,几年时间把五个人的公司发展成拥有30家公司的国企集团。2003年新立克集团列入政府改制名单,因当时职工不愿意集资入股成立民营企业,为完成改制任务,尹军向他人借款成立了民营性质的“百利通”公司,尹军等高管名义上持股。后来职工集资成立了山东宝瑞公司,百利通公司更是形同虚设。新立克集团旗下的新立克塑胶公司的资产,在法院执行拍卖偿还银行债务和剩余资产破产还债的过程中,山东宝瑞控股成立的富潍塑胶公司最后取得,然后资产重组在纳斯达克上市,融得海外资金3000万美元,还掉国企的老债务,接收国企的老职工,公司运营良好。应该说,这是当年“国企改制一一公司高管和职工成立民企接收资产一一海外上市”的成功案例。

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解读

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解读 各位同仁: 大家好,感谢大兴区司法局为我们提供这次机会,有幸与在座的各位 共同学习、探讨有关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问题。 翻看法制新闻,一些著名公司、企业的违法犯罪让人触目惊心: 1994年全球富豪龙虎榜,南德集团董事长牟其中跃然其上,位居中 国富豪榜第4位。2000年5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南德集团构成 信用证诈骗罪,判处牟其中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3年9 月,“上海首富”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周 正毅因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6年5月刑满释放。不久上海社保案发,2006年11月30日周正毅因 犯单位行贿罪、对企业人员行贿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挪用资金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6年,其单位农凯集团被处罚金335万元。 2022年4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原董事长顾雏军案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一审中,顾雏军 因犯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 3.53亿,被判决执行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 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总裁张海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资金1.2亿、挪用资金864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罚金人 民币4937万元;被告人田文华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万元。

还有著名影星刘晓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方宏剑都因公司事务 而深陷囹圄。看到这么长长的一串落马企业家的名单,他们或者因为这种 罪名或者因为那种罪名入狱,内心不免震撼!他们触礁了,从此被羁押、 失去自由、被关进监狱,从威风凛凛的企业领导变成阶下囚,甚至失去最 为宝贵的生命。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要职,管理企业的运营,掌控企业的资源,是 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企业发展的方向与速度。但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风光”的背后,却面临各种法律困扰。据统计,如果按照罪名计算,我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超 过100个!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其高管都可能因为实施了不法行 为而构成犯罪,从而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企业高管的法律风险,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关乎企业的前途与命运,防范势在必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家往往忽视自身的刑事风险,等到 大难临头才追悔不已。忠告各位企业家:总裁办公室和监狱的距离其实不远——仅一墙之隔。经济犯罪的法律风险其实是可以控制的。很多企业家 是一心做事业的,他们的犯罪大多是无心的。只是由于决策过程中缺乏法 律意识而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企业家作出重要经营决策之前,咨询和听 取专业律师的意见,是避免法律风险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企业家请远离 黑社会 一、企业家不要企图通过黑社会来解决纠纷 有些企业家以黑白两道皆通而引以为豪。因与黑社会有染而落马的企 业家不少。沈阳市人大代表黑社会老大刘涌被判决死刑;原第九届全国人 大代表“红顶黑老大”桑粤春被执行死刑;著名的企业家袁宝王景因雇凶 杀人被判死刑。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成因及防控研究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成因及防控研 究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导致可能对企业造成刑事处罚或被迫停业的风险。此风险不只会对企业的声誉和财务状况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削弱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研究。 成因分析 1.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 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刑事风险的威胁,缺乏对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了解及管控措施,容易导致企业违法和不合规运营。 2.缺乏调查和审查 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审查,导致企业与不法分子联系,或者违法操作问题,甚至可能存在内部腐败等问题。 3.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被迫采取一些不符合规定的经营行为,从而存在违法行为。 4.业务扩展导致法律风险

企业在扩大业务范围时,往往需要面对新的法律和监管问题,如果在法律和监管问题上没有有效的规划和追踪,就会存在法律风险。 防控研究 1.建立合规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合规监督机制,落实合规责任,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的合规水平,从而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2.完善调查和审查机制 建立完善的调查和审查机制,对企业内外部的风险进行全面调查和审查,及时发现和上报风险,避免企业陷入法律漩涡。 3.培训、学习和知识传承 企业要建立完备的内部管理体系,通过培训、学习和知识传承,提高企业员工的合规概念和法律意识,以确保企业运营的合法合规。 4.与律师事务所建立伙伴关系 企业可以建立与律师事务所的伙伴关系,利用律师事务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并在需要时提供法律援助。 5.信息化手段

公司高管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公司高管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一、公司的法律风险防控,侧重民事法律风险忽视刑事法律风险 现在多数公司都建立了法律风险防控制度,采取诸多措施避免法律纠纷的出现,譬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合同管理制度、进行法律培训等等。但是,这些防控制度都是侧重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很少涉及刑事风险的问题。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成为企业管理的“短板”。 二、公司高管犯罪逐年增多,个人身陷囹圄,公司损失惨重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三鹿奶粉事件,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大名鼎鼎的“三鹿”奶粉从市场上消失新疆德隆帝国唐万新进监狱,整个德隆系企业土崩瓦解,多少关联企业关门破产,多少股民倾家荡产甚至跳楼自杀;而香港新鸿基房产的郭氏兄弟被廉署传讯,股市市值蒸发300亿…… 公司高管犯罪,不仅关系到个人自由乃至生命,还关系到所在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众多企业员工的就业生活,关系到关联企业的发展和存亡。 三、公司律师及公司法务人员刑事法律意识及诉讼经验欠缺 近几年的“国考”,增加了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大中型企业中,有一批专门从事公司法务的专业人员。这些公司法务人员包括公司外聘的律师顾问,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诉讼经验尤其是刑事诉讼经验,这就导致在日常的法务工作尤其是项目方案的法律审查中缺少诉讼风险尤其是刑事风险的审查。 所以,公司管理人员及公司法律人员应补上“刑事风险防控”的缺课。 公司高管犯罪现状一—逐年增多,影响巨大 提到公司高管的犯罪问题,我们就会想起一连串响当当的企业家的名字,像远期的红塔集团褚时健、上海首富周正毅、金融公社孙大午、公路大王张荣坤,像近期的中石化陈同海、科龙电器顾雏军、国美集团黄光裕、80后富豪吴英等等。 对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犯罪数量,目前我没有见到准确的统计数字,估计每年应该以千数计。但对于公司高管中的代表一一公司总裁、董事长、总经理,即所谓企业家犯罪问题,已经有人进行统计和研究。 公司高管犯罪原因一一刑事法律风险内容 为什么公司高管的犯罪越来越多? 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原因,一是明知犯罪而犯罪,即故意犯罪被追究的越来越多,二是没有犯罪或犯罪事实不清因为其他原因被判犯罪,即“被犯罪”的越来越多。而公司高管

企业及高管在企业治理中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及高管在企业治理中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甘肃政剑律师事务所朱兴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法律秩序的日益健全,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创富神话,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家诞生,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家因触犯刑律而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也日益增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类事例更加层出不穷。 企业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不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还面临着诸如经营管理、法律、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风险。随着法治的进程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高管越来越注重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开始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对企业进行风险控制。但就当前的形式而言,这种法律顾问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一般偏重于对经济或者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刑事风险涉及的偏少,而众多的企业和企业高管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恰恰是刑事风险。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存在的触犯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刑事处罚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旦从可能变为现实,往往会给企业或者企业高管带来致命的打击,引来牢狱之灾。对企业危害最甚、有可能对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的风险就是刑事法律风险。 对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任何人都是具有内在需求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主动谈及防范风险的却很少呢?有人认为自己主动谈防范刑事风险,就可能会被别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事了,还有些人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谈防范刑事风险,是主动规避犯罪、是挑战社会、是不光彩的行为,担心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些人认为刑事犯罪离自己太远,只要自己不主动去实施犯罪,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也就没有必要主动去防范。 其实,这里面存在很多误解,应当先予以澄清。犯罪当然是应予严惩的,一旦犯罪,不但犯罪的人因此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国家、社会和他人都可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控制和规避犯罪不论是对个人还是是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在实践中,不排除有些企业高管为了个人私利,积极主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但除了积极主动有意犯罪之外,还有不少人陷入刑事风险则是被动的、无意的。问哦避免无意陷入犯罪,也为明晰不可触动的犯罪“红线”,就应正确识别刑事风险。

10.【刑事】企业常见的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是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因素,是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应增强风险意识,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同时,注重预防和控制刑事法律风险的发生,保障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那企业常见的刑事法律风险有哪些?请和仲声律师一起来了解。 一、设立运营环节的刑事法律风险 (一)虚假注册类 企业在设立期间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者在成立后抽逃出资,可能造成企业设立不能、设立无效等后果,严重的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涉及的罪名】——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防控建议】 企业在设立过程中应当依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据实申请、据实出资,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运作资金。 (二)同类经营类 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利用职务便利,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经营同类的营业,谋取非法利益,侵害企业及股东、出资人的财产权益,侵害公司管理制度,严重的可能造成企业亏损或破产,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涉及的罪名】——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防控建议】 企业应当对董事、经理定期进行法律培训,开展警示教育,引导董事、经理忠实履行职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劳动用工类 企业在用工过程中,为获取更高的利益,采用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进行劳动,或者雇佣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危重劳动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涉及的罪名】——强迫劳动罪;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防控建议】

企业应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严格人员招聘制度,不得以勤工俭学、实习、教学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的名义安排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生产经营性劳动。(四)薪酬支付类 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其应得的劳动报酬,是企业的义务。若企业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而不支付的,可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 【涉及的罪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防控建议】 “恶意欠薪”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企业应按照诚实守信原则,自觉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若企业足额支付报酬确有困难的,可以与劳动者达成和解并与劳动监察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二、安全生产的刑事法律风险 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等,若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可能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犯罪。 【涉及的罪名】——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组织他人违章冒险作业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防控建议】 1、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观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提升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 2、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制定企业生产事故应对机制。建立相应的信息登记制度,并对相关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消除,必要时必须停产停业,杜绝不采取措施的情况发生。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应积极组织、参与事故抢救、主动赔偿损失,并积极配合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实施监督检查。 三、产品质量环节的刑事法律风险 (一)普通产品质量类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很多经济或者民事法律风险,因此有些企业就忽视了企业所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本文从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刑事法律风险的类型和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两大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刑事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控制和防范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发生,以对企业和企业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当前,企业在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但面临着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法律、政治等一系列风险。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完善,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很多企业都聘请了法律顾问。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法律顾问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一般更多偏重于对经济或者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却疏于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而众多的企业和企业高管们面临的最严峻风险恰恰是刑事风险。因此,本文针对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刑事犯罪问题展开研究,以为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一、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刑事法律风险的类型 1.企业设立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设立是企业存续的起始阶段,也是企业成立的必经阶段。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的设立实行登记制度,只有在取得合法登记,领取相关证照的前提下,企业的成立才属于合法成立。在企业的设立过程中,最容易触犯的刑事犯罪有两个:一是申请公司登记时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欺诈

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的,这就触犯了我国刑法158条的虚报注册资本罪。二是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的,这就触犯了我国刑法159条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2.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生产和运作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是企业存续和发展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阶段,涉及产品的生产、销售,向金融机构贷款、上市融资等等各个环节。因此,触犯刑事法律的可能性也最大,涉及的刑事法律罪名也最多。 第一,合同使用风险。 合同使用中的风险,一是主动性的风险,二是被动性的风险。主动性的风险主要是指我国刑法第224条的合同诈骗罪,被动性的风险主要是指刑法第167条的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第二,产品质量风险。 产品质量风险所容易触犯的刑事犯罪种类较多,包括我国刑法第140条―148条所涵盖的内容,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等等。 第三,企业用工风险。 企业在用工的过程中,争议一般为劳动争议,通常可以通过民事手段解决,如民间调解、劳动仲裁、民事诉讼等。在企业用工过程中发生刑事风险的概率较小,我国刑法在这方面只有第244条的强迫职工劳动罪和刑法修正案四中第四条的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

企业家护法┃难以低估的企业家刑事风险,证明法律顾问的重要性 一、企业家低估刑事风险 1. 重民事风险轻刑事风险 目前企业的法律顾问和法务部门,更多关注的是诸如知识产权等民商事法律风险,对 刑事的法律风险往往疏于防范。 2. 以为对 GDP 贡献较大就不会秋后算账 一些地方政府追求 GDP,企业只要对地区经济发展有贡献,有点违规行为地方政府有 时会睁只眼闭只眼。企业家以为只要对 GDP 贡献大,当地政府不干预,干什么都没有问题。很多企业家不懂法律,也没有法律意识,其实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有刑事风险的。 3. 用钱可以免灾? 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人们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一些胆大 的人靠猛打猛冲闯出一条“血路”。但是随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模糊地带越来越少,一些过去的“潜规则”正面临风险。过去的做法现在就有可能是违法甚至犯罪了。一些企业家以为有事可以“用钱消灾”,但往往现在行不通了。 二、企业家最易犯的十大高风险罪名 1、贿赂 受贿类犯罪是企业家犯罪适用频率最高的罪名之一,也是国企企业家犯罪最为常见的 罪名。当民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有权与管理权出现分离时,民企高管的受贿现象也 开始显现。 2、非法集资类犯罪 银行贷款政策不利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合法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需求缺口巨大;另一方面,股市持续低迷、房市调控、CPI 高位运行、银行存款负利率等因素叠加,致使 民间资本保值压力增大,急需投资渠道。在民间资本市场供需两旺,而相关疏导性制 度安排又缺失的情况下,非法集资类犯罪高发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3、侵吞资产类犯罪 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严格的财务及资产管理都十分必要。事实上,民企发展必然经历“个体户”向现代公司的转型,作为“法人”存在的公司必须向社会独立承担责任, 公司也因而具有了“公”的性质,上市公司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发生在民企的

国有企业单位及管理人员刑事责任风险防控

国有企业单位及管理人员刑事责任风险防控 随着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管理人员的刑事责任风险防控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国有企业是国家行为的延伸,其管理人员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所以防控刑事责任风险是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国有企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合规性。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增加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度和遵守法律的意识。此外,国有企业应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加强对公司资金的监管,避免出现财务违规行为。 其次,国有企业单位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和教育,确保他们具备专业素质和道德操守。选拔合适的管理人员是降低刑事责任风险的一个关键点。国有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通过考核、面试等方式选拔具备专业知识、经验丰富且具有高道德操守的管理人员。并且,国有企业单位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使其能够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刑事责任风险。 第三,国有企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举报制度,鼓励员工和管理人员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同时,为举报者提供保护措施,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对举报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腐败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发生,降低管理人员的刑事责任风险。 最后,国有企业单位应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及时报告和配

合司法机关对于违法犯罪活动的调查。只有与司法机关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作机制,才能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刑事责任风险,保证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 总之,国有企业单位及其管理人员的刑事责任风险防控是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和教育,建立健全内部举报制度,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为了降低刑事责任风险,保护国有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企业内部腐败的法律风险防控

企业内部腐败的法律风险防控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腐败已成为一项严重的法律风险。为 了保护企业利益和声誉,有效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 探讨企业内部腐败的法律风险,并提供一些防控措施。 一、企业内部腐败的法律风险 企业内部腐败是指企业员工或管理层滥用其职权,以谋取私利或给 予他人不当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包括贪污、受贿、挪用资金、 虚报利润等。这种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声誉,还可 能导致法律后果。 首先,企业内部腐败可能触犯反贪污和反腐败法律。各国都颁布了 反贪污和反腐败法律,禁止个人和组织从事贪污和腐败行为。企业若 涉嫌腐败行为,可能受到法律制裁,包括处以罚款、刑事起诉等后果。 其次,企业内部腐败还可能引发公司和个人的民事责任。受影响的 股东、投资者或员工可能会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企业也可 能面临合同纠纷,因为一些腐败行为可能损害了企业与其他方的合同 关系。 最后,企业内部腐败还带来了声誉风险。企业的声誉是其最宝贵的 资产之一,一旦被曝光腐败行为,可能引发公众质疑和抵制。这可能 导致客户流失、业务受损,甚至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内部腐败的防控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企业内部腐败的法律风险,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制定清晰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以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企业应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他们对腐败行为的认识和法律风险的意识。员工了解法律风险的存在,并清楚了解腐败行为的后果,有助于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3. 建立举报机制:企业应建立保护举报人权益的举报机制,鼓励员工主动举报腐败行为。同时,企业应确保举报有保密性,并及时认真处理所有举报情况。 4. 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法律风险和腐败风险。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法律风险和腐败风险的发生概率。 5. 建立合规监督机构: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合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企业内部的合规情况。该机构应直接向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报告,确保公司高层对合规问题的高度重视。 6. 加强合作伙伴的尽职调查:企业应在与合作伙伴建立业务关系之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该调查应包括对合作伙伴的背景、经营情况和声誉的评估,以降低与腐败行为相关的法律风险。 三、结语

总结上市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总结上市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一、引言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挑战,它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上市公司常见的法律风险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 二、合规管理 1.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合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确保公司在各方面遵守法律法规。 2.加强内部培训和教育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合规制度的理解和遵守意识。 3.监测和审查合规情况 建立合规监测制度,对各项合规规定进行全面、及时的审查,确保公司的合规性。 三、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的申请、保护和维权工作,确保公司对核心技术和品牌的合法权益。 2.加强保密意识 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教育,建立保密制度,限制员工对商业机密的泄露,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 四、合同管理 1.合同的规范撰写 上市公司应严格依法撰写合同,明确合同双方的权益和义务,避免模糊不清的条款给公司合法权益造成损失。 2.合同履约监测 建立合同履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合同履行情况,确保各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减少合同纠纷的可能性。 五、企业并购 1.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 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包括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对目标企业的法律风险有清晰的把握。 2.谨慎选择并购对象 选择与自身业务相关且具备稳定财务和良好声誉的目标企业,并对其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充分了解。

六、金融合规 1.严格遵守证券法规定 上市公司应严格遵守证券法和相关监管规定,及时披露公司信息、 重大事项和财务报表,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2.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财务操作的违规行为和内幕交易等 风险。 七、危机管理 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明确危机管理职责和流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应对突发事件,保 证公司内外沟通流畅,降低法律风险。 2.制定危机预案 建立预案,包括协调公关、媒体应对和法律处理等环节,提前预防 和应对潜在法律风险。 八、结论 上市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是落实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利益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的合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管理、企业并购、金 融合规以及危机管理等措施,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法律风险,保证企 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面对法律风险时,上市公司应始终保持高度的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编者按:企业家最大的法律风险,不在于商业风险,而是在于刑事法律风险。企业的核心人物一旦涉及到刑事法律风险,不仅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而且面临牢狱之灾,人身自由难以得到保障。部分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非常薄弱,急需律师对其加强相关基础认知。刑事律师应该转变观念,将刑事专业法律服务非诉讼化,实行事前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积极研发企业法律服务新产品,赋予企业法律服务新内涵。一个企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相信多数人会认为,身在商海的企业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商业风险。但在我看来,一个企业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刑事法律风险。企业的核心人物一旦锒铛入狱,给整个企业带来的将是灭顶之灾。对于一个商人来讲,斥巨资投资项目,是否能盈利,其事前会经过详细的论证,对商业风险也会充分的评估,假使生意上出现巨大亏损,这些商界强人还是有自信东山再起。换句话说,企业家对商业风险通常能够预见甚至控制,至于是否会引发牢狱之灾,则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部分人在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后,身上往往兼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头衔,与各级政府官员称兄道弟,甚至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呼风唤雨、左右逢源,不存在无法摆平的事情。在他们看来,牢狱之灾永远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连

想它都觉得晦气。我近年来为众多成功的企业家涉嫌刑事犯罪提供法庭辩护工作,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没有任何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更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花巨资请的法律顾问,甚至没有为其提供有效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服务,一方面是需方无意识,另一方面是供方无服务。我想造成这一现象是有深刻原因的,主要还是观念的问题。在行业内,很多人认为刑事辩护只是一种传统的诉讼业务罢了,主要是为涉嫌犯罪的人提供会见、阅卷、出庭辩护、申诉等工作,企业的并购、重组、上市等法律顾问工作与刑事律师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同时由于目前刑事律师执业环境堪忧,收费相对不高,有的人对刑事业务望而生畏,有人自命清高,不屑于做刑事业务,更有个别以“大律师”自居的人连其本人都 无刑事法律常识,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涉嫌犯罪,就遑论为所服务的企业提供相应优质的服务了,这已有诸多的实例为证。如何转变观念,将刑事专业法律服务非诉讼化,事前实行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积极研发企业法律服务新产品,赋予企业法律服务新内涵,这应引起业界的重视。我今年办理了两起企业高管涉嫌职务侵占的案子,用实例来说明律师进行有效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其中一起案情是这样的,北京某家高科技企业的几位高管同时也是该公司的小股东,受大股东之托经营整个企业,大股东并不参加企业日常的具体运作活动,在经营过程中,因种种原因

岗位职务犯罪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岗位职务犯罪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一、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内部的 职务犯罪问题时有发生,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本文基于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主要岗位职务犯罪类型及防控 措施。 二、岗位职务犯罪类型 1.贪污受贿罪 贪污受贿罪是最常见的职务犯罪类型之一,一些企业员工利用 职务之便,在与企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行贿受贿,谋取非法利益。 2.侵吞财物罪 侵吞财物罪是指企业内部员工侵吞公私财物的行为,从而获得 非法利益,严重危害了企业财产安全。 3.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将企业的公款转移至个人或他人账户中,或用于非企业事务的行为,不但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更违反了职业道德和法律。 4.非法经营罪 非法经营罪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未取得相应的许可或资质的情况下,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及法律风险。 三、防控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设定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企业内部运作的规范性和透明性。 2.加强人员考核和管理 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管理和考核,确保薪酬福利公正合理,激发员工内在动力,遏制贪污受贿等行为的发生。

3.完善法律责任制 企业应当明确岗位职责和权利,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引导员工守法经营、清正廉洁。 4.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 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 识和敏感性。 四、总结 岗位职务犯罪是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的一种重要形式,企业应当 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加强人员管理和教育培训,健全 法律责任制度,实现内部管理的规范和透明,防范和减少职务犯罪 的发生,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和稳定运行。

公司股东高管法律风险防范

公司高管与股东可能涉及的三大领域责任风险及防范 一、公司高管的责任风险 (一)高管的责任风险来源 公司的高管人员面临三种责任风险,主要源于其行为违背了法律法规中关于公司高级职员忠实、勤勉义务的规定。 我国公司法上的高管义务规范由概括性条款和禁止性细则组成。概括性条款规定,董事、监事、高管对公司负有忠实勤勉义务,违反法律和公司章程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公司法》第147、149条).规定了董事和高管不得从事的若干行为(《公司法》第147条第2款、第148条)。在公司诉讼实践中,法院并未将涉及公司高管的纠纷处理工作局限于公司法列举的事由上,判决认定的管理者违反义务的行为样态也不限于公司法列举的禁止行为。 公司高管首先应受《公司法》关于高管忠实、勤勉义务规定的约束。《公司法》第147条第1款规定了公司高级职员的一般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第149条规定了公司高级职员对公司的赔偿责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148条第1款规定了公司高级职员的禁止性行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挪用公司资金;(二)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四)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五)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六)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七)擅自披露公司秘密;(八)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此外,公司高管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形进一步履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对公司所负的忠实、勤勉义务。除了《公司法》第147、148、149条的相关规定,公司高管的忠实、勤勉义务还包括:1、不得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2、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或者不当利益;3、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4、不得进行内幕交易;5、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平交易规则,将企业财产 低价转让,低价折股;6、不得违规进行信息披露;7、督促股东全面履行出资义务,防

公司法律风险防控的工作措施三篇

将重点放在如何预防企业法律风险的工作上面,让法律风险防控办法真正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参预公司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公司的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如浮现重大的经营决策失误必然会对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的经济立法时常都在颁布、更新,法律、法规浩如烟海,企业领导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生产经营,为职工谋福利,为国有资产增值的同时,又要对国家法律法规精通熟悉,面面具到,这是任何人都很难做到的,因此为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措施应当做好公司领导政策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在企业重大决策未形成决定前将对该项决策的法律意见充分的陈述和说明,及时提出法律发面的意见,便于领导决策时作参考。 二、对决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作出预测 企业决策本身就包含风险,毫无风险的决策是没有的。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措施,要对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使企业选择风险最小,获利最大的方案,并提出法律上的建议和意见,使风险能得以避免或者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参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把管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延伸到企业的体现,是依法管理企业

的依据。坚持以预防风险的原则,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超前性,约束和指导各项管理工作关系,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沿着法治的轨道有条不紊的良性有序的发展,以避免或者防止一切不必要的偏差和失误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四、参预企业重大经济、技术合同的审查、谈判,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合同是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基本手段,贯通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资各个环节的纽带,合同的谈判、鉴定、履行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合同订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合同能否正常履行,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实现。特殊是一些重大经济合同,一旦浮现问题,直接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为了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必须把好合同的签订关。经济合同的审查把关是从技术、经济、法律三个方面进行的,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措施参预经济、技术合同的审查和谈判,主要是从法律上审查,保证合同合法、严密性,可行性,其中包括审查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和履约能力;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具体,文字表述是否清晰;双方签订合同是否履行了法定手续。比如一些建造工程合同按规定,除双方签定以外还需要建造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签章。合同的经济、技术方面是否可行,应主要由业务部门进行论证并对此负责,论证的结果将成为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措施审查合同时考虑的因素。 五、代理企业参加经济纠纷的解决,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企业不可避免的会浮现一些经济纠纷,当纠纷浮现时企业需要通过法律程序,代理企业解决经济纠纷,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企业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一是通过诉讼的方式,将发生的纠纷诉之法院,在争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讲课稿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讲课稿精品文档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 ——XXXXXX律师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概念、内涵和现状 (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概念 企业风险的概念 2006年XXX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企业风险做了如下界定: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该《指引》将企业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严格来说,法律风险贯穿于其他四类风险之中。 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在我国法律规范中首次出现在XXX2004年5月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之中,但该办法没有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进行解释,综合各理论界的解释,企业法律风险可以定义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企业相关当事人不当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导

致与现有的特定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基于这些规定的合同约定相冲突,从而使企业承担损失或者损害的可能性。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概念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刑事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企业及其相关当事人的不当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导致与现有的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发生冲突,与企业期望的目标相违背,从而使企业承担损失或者损害的可能性。 (二)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内涵 1、企业外部环境刑事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因素刑事法律风险(基于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引发因素不同)。 1)藐视法律,主动行为或者悲观听任行为引致犯罪。 20年前,我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很多人曲解XXX同志的“两猫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核心理念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加之以前国家的市场环境不是很好,法治环境也不太好,诚信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则没有确立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很多企业家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不惜践踏法律,这种情况的确是犯罪,要加强防范教育,也要加强打击。 XXX假奶粉事件

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履职刑事法律风险手册

一、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范围及其分类 国有企业,是指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的企业,可以分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 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从人员身份和履职性质看,可以分为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工作人员认定处理的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2003年《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中明确:“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公务主要表现为与职权相联系的公共事务以及监督、管理国有财产的职务活动。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国有公司的董事、经理、监事、会计、出纳人员等管理、监督国有财产等活动,属于从事公务”。那些不具备职权内容的劳务活动、技术服务工作,如售货员、售票员等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不认为是公务”。

贪污贿赂类犯罪 一、贪污罪 1.法律规定。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三百九十四条。 2.犯罪主体:国家工作人员,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以及与前述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人员。 3.犯罪行为表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 利用职务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其职责范围内主管、经手、管理公共财产所形成的便利条件,假借执行职务的形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侵吞,是指行为人将自己管理或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转归自己或他人所有的行为。窃取,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将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骗取,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