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你了解吗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你了解吗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你了解吗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很多疾病。我国糖尿病肾病患病人数逐年攀升,患者正常生活等受到巨大干扰,主要是因为糖尿病肾病会进一步引发多种并发症,不仅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针对糖尿病肾病并发症应当重视相关的预防工作,对于中医学比较感兴趣的患者可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方案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中医学角度的糖尿病肾病护理

作为一种慢性长期疾病,糖尿病肾病给患者带来的困扰也都是长期的,因此在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之后,患者需要做好和病魔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如今,已有很多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认识到中医护理的重要性,现阶段还没有理想的防治糖尿病肾病的药物,很多患者会选择控制血糖和饮食干预的西医治疗方式。中医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当中首次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主要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病变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中医学一般将糖尿病肾病归结到消渴、虚劳以及水肿等范畴当中,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基本上都是在消渴病的病程支撑进一步迁延而来的。很多糖尿病肾病患者都觉得十分痛苦,主要是因为这一疾病会引发多种多样的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应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开展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此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肾病常见症候以及症状

从中医学的角度可以将糖尿病肾病症候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以及湿浊证等。气虚证患者一般会出现神疲乏力以及少气懒言的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汗易感以及舌胖有印等症状。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胖质淡属于血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女性患者还会出现经少色淡的症状。阴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最易出现怕热汗出、盗汗、咽干口渴、五心

烦热等症状,很多患者还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观其舌会发现舌瘦红而裂。阳

虚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也较为常见,其主要会出现面足浮肿、畏寒肢冷、夜尿频

多以及腰膝怕冷等症状,其舌则表现为舌胖苔白。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肢体麻痛、肌肤甲错以及口唇舌紫,再加上舌下脉络色紫怒张时,考虑可能为血瘀证患者。

痰湿证患者则会存在形体肥胖、头胀肢沉以及全身困倦等症状,此类患者往往还

会存在胸闷脘痞以及纳呆呕恶等情况,其舌苔一般都比较白腻。还有少部分舌苔

白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会觉得自己口中有尿味,平时也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烦闷

不宁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此类患者一般为湿浊证患者。因此,水肿、皮肤瘙痒、泡沫尿、恶心呕吐、头胀肢乏等都属于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症状。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1)水肿症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方案。针对出现水肿的患者,在开展

护理工作之前,应当先对其水肿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还需要监测其体重和胸围。

另外,还应当对患者排尿次数以及具体的排尿量等进行观察,对于应用了利尿剂

的患者则应当对其电解质以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如果,糖尿病肾病

患者阴囊出现水肿的情况,可以在护理时进行局部垫起,主要是为了防止其受压。对于胸、腹水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应当使其保持半坐卧位。除此之外,还可以采

取耳穴贴压的护理方式,主要取脾、肾以及内分泌等穴位,而耳部存在水肿的患

者应当避免使用此种护理方式。

(2)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方案。对于出现蛋白尿,也就是我们经

常说的泡沫尿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当在护理时对其尿泡沫多少和消散时间等进

行观察。发热以及劳累等因素同样会对患者蛋白尿产生影响,因此在护理时同样

需要对此种情况引起重视。出现蛋白尿的患者适合进行艾灸,主要可以艾灸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肾俞以及脾俞等穴位。

(3)恶心呕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方案。如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频繁

的恶心呕吐情况,应当注重口腔清洁工作。为了缓解患者的呕吐情况,可以将新

鲜姜片放置在患者舌面上。上文提到部分患者会感觉口腔中有尿味,也就是存在

氨味,比较好的护理措施为使用冷开水或者柠檬水漱口。艾灸同样适合出现恶心

呕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不过主要的艾灸部位为膈俞、神阙以及胃俞等穴位。另

外,对患者足三里、内管以及合谷等穴位进行按摩,同样有利于恶心呕吐症状的环节。

(4)皮肤瘙痒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方案。很多糖尿病肾病患者都会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因此此类患者应当尽量穿着柔软的棉织品,化纤、羽绒以及羊绒等织品都有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加重。此类患者洗澡或者泡脚时,应当严格控制水温,选择水温不超过40℃的热水。为了避免患者因皮肤瘙痒,将皮肤抓伤,应当嘱咐患者及时修剪指甲,尽量不要搔抓皮肤。中药涂药或者中药药浴都有利于患者皮肤瘙痒情况的缓解,以中药药浴为例,主要选择40℃以下的药液,然后浸泡20min左右。患者遵医嘱进行中药熏洗时,如果存在皮肤破溃的情况应当立即停止。

(5)头胀肢乏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方案。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还有很多糖尿病肾病患者容易出现头胀肢乏的情况,也会对患者日常生活等产生较大困扰。此类患者应当重视血压的定期监测,如果属于高血压危象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同时要及时报告给医师。头胀肢乏患者护理时应当尽量保持大便通畅,对于用力排便等情况应当避免,平时可以保持顺时针按摩腹部的习惯。耳穴贴压也适用于出现头胀肢乏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的穴位为心、脑干以及神门等,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6)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健康指导。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平时都需要确保病室的空气流通,以免出现交叉感染等情况,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个人卫生。另外,还需要评估患者实际的生活自理能力,推荐患者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步行、慢跑、汽车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项目。糖尿病肾病患者平时还可以选择八段锦以及太极拳等中医养生功训练,可以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缓解不适症状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加强个性化饮食管理,比如气虚患者平时多食用白扁豆、瘦肉以及鹌鹑等补气食品。而血虚证患者则更加适合红皮花生、黑豆等可以补血的食品,阴虚证患者更加适合银耳、玉竹以及莲子等清凉类的食品。

总之,采用中医护理方法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的减轻以及并发症的控制都具有积极意义,应当结合不同类型患者具体症状,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 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气血瘀滞、阴阳失调、脾胃失和而引起的。中医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阐述糖尿病的辨证 施治方法,提供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保健建议。 一、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辨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和痰湿四种类型。气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等;阴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烦热口渴、消瘦、心烦健忘等;阳虚型糖尿 病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腰膝酸软等;痰湿型糖尿病主要表现 为口干苔黄、体重增加、大便滑腻等。 二、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1. 气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气虚型糖尿病是由于脾胃气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 患者可选择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薏仁、白扁豆等,有助于 补充气血;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运行。 2. 阴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阴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阴液亏损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滋阴清热。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百合、枸杞等,

有助于补充阴液;同时还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 阳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阳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阳气虚衰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补阳气。患者可选择食用具有温补功能的食物,如桂圆、杜仲、肉类等,有助于温补阳气;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水平。 4. 痰湿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痰湿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祛湿化痰。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荷叶、山楂等,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肠道通畅。 三、糖尿病的中医保健建议 除了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提供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建议,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首先,合理膳食是至关重要的,要避免暴饮暴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其次,合理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消耗,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重要的,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平稳心态,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方法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中医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是消渴病日久及肾、损伤肾气所致,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少水肿、畏寒肢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与膀胱、三焦有关。 一、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血糖、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饮食习惯Q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 ①气阴两虚证。 证候: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视物模糊,小便量多。舌红少津,脉弦细。 ②脾肾气虚证。 证候:下肢水肿,面色无华,脱闷纳呆,肢重困倦或便澹。舌淡苔白,脉满细或缓。 ③浊毒上逆证。 证候:全身水肿,气短语怯,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心悸气急,尿少便滤Q舌胖质黯,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 ④脾肾阴虚证。 证候;面目、全身水肿,皖腹胀满,畏寒肢冷,食少便清,腰酸腿软,

阳痿早泄。舌胖淡苔白腻,脉沉细。 ⑤心胃湿热证。 证候:面色潮红,脱腹闷胀,烦躁不安,食欲旺盛。舌胖苔黄腻,脉弦数。 二、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肾衰竭患者早期可以适当活动,症状较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4)患者应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压疮发生和口腔感染。 (5)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人量,定时测量体重、血糖等。 (6)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水肿、血糖、二便、舌脉以及皮肤瘙痒等情况。 ②患者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③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及时报告医生。 ④患者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神昏诡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及时报告医生Q ⑤应注意服用降糖药物患者的饮食及用药反应,如出现头昏、心悸、出汗、无力等,应速喂糖水,并立即报告医生。 (7)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顿服。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护理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在诊疗过程中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评价 其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中医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糖尿病肾病 患者进行精心、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辨证施护、运动饮食等方面 的护理,并进行临床护理。结果:无明显并发症,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99.1%。 结论:应用传统护理法结合中医辨证施护,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进行个性化的综合 护理,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品质,减缓或扭转肾脏疾病的发展,减少 并发症、缓解病情、改善营养状况、减少终末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促进医患关 系的和谐,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护理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达40%,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 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人的身体代谢出现问题,会引起身体的改变,伤口的愈合 会比较缓慢,而且很容易感染。所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伤口愈合、感染等。而且,糖尿病肾病的人,因为肾病,会引起药物的排泄,如果积压 在体内,很有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甚至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 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减少其死亡率,就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护理。 本医院对住院的糖尿病肾病病人采用个性化的中药治疗和护理,可明显延缓其病 情发展,提高其生存质量,减少患病危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6月份本院72名糖尿病肾病病人,按中医治疗方 案进行护理,所有病人均达到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35名男性和37名女性;病人的年龄为36~9岁,平均为47.3~12.9;UAER>300 mg/24小时,31例肾功能 轻度损害, UAER<30~300 mg,24小时内肾功能正常者30~300毫克/24小时;UAER≥30 mg/24 h的患者,病程为3~31年,平均(10.3~19.7)年。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中 医护理和康复指导能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和建议,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核心方法,可通 过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糖尿病症状和代谢。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体质,中医师可开出适合个体的中药处方,让患者遵照量方 适时服用。同时,中医师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和复诊,通过 “辨病求因”的方法,及时调整中药处方,确保疗效。 二、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治疗。除了中药治疗,中医也可 以通过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如,可以通 过针灸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推拿 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艾灸可通过温热作用,调理患 者的脏腑功能。 三、生活习惯指导。中医师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 习惯,为其制定健康的生活和膳食方案。例如,建议患者少食多餐,缓解胃肠负担;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康复指导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康复。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能够增 加肌肉的代谢水平,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为其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如,可以进行散步、爬楼梯、打太极等低强度的运动。 二、身心康复。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疾病也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如视力下降、手脚不灵活等。身心康复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同时也能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技术,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 三、饮食康复。饮食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能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中医师应该指导患者选择低能量、低脂肪、高纤维的膳食,合理配置膳食内容,避免饮食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和康复指导不仅仅是对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更是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和照顾。中医师应该与患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建议,让患者在康复期间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关爱。

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一、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 定义: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伴有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病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糖尿病(Diabetes) 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0% ,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就中医而言,我国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二、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试验)水平≥7.0mmol/L(126mg/dl)。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中,2h血糖值(PG )水平≥ 11.1mmol/L(200mg/dl)。 三、糖尿病的危害 1 .糖尿病引起病痛和治疗措施给患者带来不便。 2、糖尿病并发症造成残废或者早亡。 3、3、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其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4 .急性并发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性昏迷) ③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泌尿系、皮肤等感染 5 .慢性并发症 ①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②引起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 ③引起大血管病变——导致中风。对于心血管,有70 % 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冠心病。 ④损害神经系统——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 ⑤糖尿病足——是截肢、致残主要原因。 四、糖尿病中医药防治:

糖尿病病人的中医护理

糖尿病病人的中医护理 【关键词】糖尿病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其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常可并发雀目、耳聋、疮疡、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因此,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辨证施护也尤为重要。 1 生活起居护理 糖尿病患者宜在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整洁、安静,室温18℃~20℃,湿度50%~60%环境下生活,使患者感受到温暖、舒适、方便和安全。患者入院后测身高、体重,以便计算饮食和药量。以后每周测体重1次,注意观察尿液量、色、味变化,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气有烂苹果气味,或重症患者出现神昏,呼吸加快,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使用胰岛素时应在每餐前测血糖,严格掌握准确时间及用量,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注射部位脂肪萎缩。服用西药类降糖药时,必须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观察用

药后的效果和反应时间。同时注意并发症的护理。 2 情志护理 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患病后,患者又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甚至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体贴,经常与其谈心,使其了解自己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治疗中的有利因素,交流同种疾病治疗的有效信息,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如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由于疾病的折磨,常有呻吟、烦躁、愤怒、悲观、失望等表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予护理,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同时,还要告诫患者家属不要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 3 饮食护理 饮食调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帮助教育患者了解调节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严格按医嘱进食,认真控制主食量,每天的饮食总量要在符合疾病和身体需要的前提下用餐,要定时定量,如能少量多餐则更佳,外出时携带必要的食物,以保证按时进食[2]。按规定进食后仍感饥饿者,可添加水煮蔬菜充饥,忌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昏迷。口渴甚者,用鲜芦根或天花粉、麦冬、葛根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口服麻仁丸等,如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饮用,亦可食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给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早中期: 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 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 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阳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 (一)浮肿(水肿) 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的颜色、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皮肤的肤温、颜色及有无红肿、破损、搔痒、化脓等情况。加强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有无发红、变瘀等情况。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推、拖、拉动作,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水垫。四肢水肿严重者,应予软枕适当抬高。阴囊水肿严重者,可予吊带托起。已形成压疮者,按压疮的常规护理。

浅谈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中医护理

浅谈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中医护理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中医护理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性肾病;中医护理;方法 1.综述 糖尿病性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迅速,危险系数高,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肾功能严重衰竭,对生命造成威胁。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 肾脏病损害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一组 症候群。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佳,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 辨证施护方能取得较好效果。患者身体免疫力低,伤口易受感染、愈合时间长, 护理时要注重感染问题,尽量避免药物排泄受阻。该病与人体的气血不足、阴阳 失调和劳累过度有关。因此,加强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护理好能有效减缓发展速度,降低死亡率。鉴于本病易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使体内代谢和电解质紊乱, 所以除对肾脏病理改变的治疗外,还应对症治疗与饮食护理。 2.病因病机分析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之为“消渴症”,属消渴的范畴。研究认为消渴症的 病机是燥热为标,阴虚为本。针对其发病机制,中医研究者也持不同的观点,目 前常见的有阴虚、水湿、浊毒和淤血等。经多年的临床经验分析,脾虚实乃消渴 症的主要病机之一。因脾具有运化散精、统血和升清的功效,其为后天之本。脾 虚者运化失调,升降无序,气血生化无源;脾健者,则气血平衡旺盛,运化有序。所以认为糖尿病性肾病的引发与脾气虚有重要的相关性。 3.中医治疗与食疗方法 3.1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①肺脾气虚湿盛型:症见气短、体倦乏力,腹胀、水肿,舌淡苔白,脉弱。治拟补气健脾利湿:生黄芪20g,炙党参15g, 焦白术15g,山药30g,茯苓15g,苡米30g,防已10g,大腹皮15g。②脾肾阳

糖尿病患者中医护理研究

糖尿病患者中医护理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 负担和人力负担。糖尿病现在是国内慢性病的一个大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被它侵害。糖 尿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医学发展,中医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学 界的重视。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病因病理、预防、治疗成果相结合,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和医生治疗糖尿病的一个选择。 一、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缺乏或不足的胰岛素或胰岛素功能不良而引起的一组代谢障碍,其主要 特征是高血糖。糖尿病现在是国内慢性病的一个大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被它侵害。其病 因很多,其中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和年龄等因素都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两类主要病因。一是胰岛功能不全引起的高血糖。这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体内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最终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二是胰岛素的抵抗性。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不能被有效利用,因此, 即使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高血糖的症状。 二、糖尿病的中医诊疗 由于糖尿病容易并发症的特点,糖尿病的治疗应该采用综合治疗,既要控制血糖,还 要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针对中医的诊疗方法,糖尿病的中医诊治有三个层面:治疗 基本病,调节中医体质,预防并发症。 1.治疗基本病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血失调。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 点在于调节脾胃功能,提高血糖代谢能力。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方剂、毫针、 临床疗法、经络刺激、气功、中药饮食疗法等。 2.调节中医体质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很多脏器、经络和气血,这些以及其他身体因素综合构成了人 的中医体质。调节中医体质可以增强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 以缓解糖尿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中医的体质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体质辨识、中医药物保健、中医养生、行气引液、放松心情等。 3.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行中医护理的探讨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行中医护理的探讨标签: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中医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DN)患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糖尿病肾病是致使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给予患者进行治疗多应用血液透析来治疗。笔者对此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来为患者实施护理,根据开展情况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得到了提高,避免的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预期寿命[1]。 1心理方法的干预措施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患者因为长期疾病而只可依靠血液透析来进行治疗,多数患者出现情志上的各种变化,表现为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心理问题,中医辨证通常为肝气郁结、心脾两虚。 1.1良好的环境和沟通营造宽敞明亮的透析环境和温馨轻松的治疗氛围,尊重体贴患者,向患者阐明七情与疾病的关系,因人施护。应主动介绍透析环境和工作人员,为视力障碍的患者提供治疗方便,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培养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鼓励患者克服消极情绪,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树立信心,消除久病忧伤,避免因气机郁结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使病情加重[2]。 1.2健康宣教向患者宣教坚持血液透析及其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补充认识,对患者进行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这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3家属社会的支持系统与家属联合进行帮助支持。使患者始终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护理。定期进行生活质量调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4辨证施护情志表现为抑郁焦虑的,中医辨证为肝气郁结,可予中药柴胡疏肝理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如属于忧思伤脾的,临床表现为胃纳差,口淡,食淡红边有齿痕,脉滑弱,可配合中药逍遥散加减以解郁健脾。 2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血液粘稠度高,极易发生内瘘阻塞、感染、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从而降低透析效果。可长期口服丹参、田七及其制剂[3]。 2.1中医切诊在血液透析中主要表现为切“瘘”,内瘘是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流量和透析质量的重要保证,被视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笔者每次穿刺前都会对瘘进行评估,然后再行穿刺。

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 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糖尿病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葡萄糖利用及存储受阻,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血糖浓度)就会升高。血糖浓度超过一定水平,部分葡萄糖便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这时化验小便会发现尿糖阳性,故称糖尿病。基本特征是长期高血糖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饮食因素、不良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调治失宜,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病程迁延日久,易发生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 中医对此病早已有精辟论述,根据其临床证候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无力、消瘦等,相当于“消渴病”。类似《内经》有关“脾瘅”、“消渴”“消瘅”的论述。结合众多专家对本病的认识,本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气虚血瘀型、燥热入血型、阴阳两虚型。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委员会提出更新糖尿病分型的建议,具体分型如下。 (1)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包括自身免疫性(急性型、迟发型)糖尿病、特发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继发于胰岛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损伤、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伴有糖尿病的遗产综合征等。 (4)妊娠糖尿病:多次妊娠流产者。 一.发病原因 1.1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1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是感染,此外与牛乳喂养亦有一定的关系。 2.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1)肥胖: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饮食,可诱发糖尿病。 (3)年龄: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4)体力活动: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5)应激因素:应激是当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时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6)妊娠:有人认为多次妊娠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7)药物:某些药物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如氢氯噻嗪﹑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口服避孕药及普萘洛尔等。 二.证候表现 口渴﹑多饮﹑多尿和多食,身体消瘦﹑乏力;皮肤易长疖或痈,特别在天冷时也长;妇女在怀孕过程中出现糖尿,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

2_肾病科中医护理方案(新)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舌胖质淡。 (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痛,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 (六)痰湿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